狄更斯小说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20

摘要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具有非凡的观察力、想象力,赋予人物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激情。狄更斯的语言是温和而成熟的诗意化语言,他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狄更斯小说艺术风格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狄更斯小说艺术风格论文 篇1:

狄更斯童年生活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再现

摘要:狄更斯的作品与他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尤其与他的童年经历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因而,《大卫·科波菲尔》被认为是作者的自传书,再现了狄更斯的童年生活。

关键词:狄更斯;童年;大卫·科波菲尔;再现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被马克思亲切地称为“杰出的小说家”。在世界文学史上,狄更斯是第一个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儿童形象创作,特别是那些被遗弃儿童的形象创作中的作家。“狄更斯小说艺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儿童的角度反映生活。”[1]

为什么被遗弃的儿童如此频繁地出现在狄更斯的小说中?这些儿童形象的创作与狄更斯的个人背景,尤其是他的童年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狄更斯的童年生活

狄更斯1812年出生在英国南部地区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他孩童时代,家庭经历了经济危机,狄更斯不得不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后来,狄更斯的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还清了债务后出狱,狄更斯也重返学校读书。狄更斯是一个骄傲、敏感的孩子,这种落差极大的经历对他来说是一个可怕、屈辱、孤独的过程。在狄更斯成年以后,这种经历又深刻地影响着他的生活,并且困扰着他的写作。因此,狄更斯的童年经历在他的著名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的比较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诸多作品中唯一的以深刻反映个人生活和经历为基调的小说;事实上,这是一部反映狄更斯情感生活的历史。“I am within three pages of the shore,and am strangely divided…if I were to say half what ‘Copperfield’makes me feel tonight, how strangely…I seem to be sending some part of myself into the Shadowy World.”[2]在《大卫·科波菲尔》的写作过程中,狄更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去世的前一年,狄更斯写道,科波菲尔依然是他“最喜欢的孩子”[3]。

1.对母亲爱的渴望及对母亲的愤怒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笔下描述的大卫·科波菲尔有着一个梦魇般的童年。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母亲是一个温柔而柔弱的女人。在出生后的几年里,大卫与母亲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好景不长,几年后母亲改嫁,继父摩德斯通凶狠贪婪,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小大卫心灵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因此,他以令人震惊的冷漠对待继父对他的殴打。大卫历尽艰辛,找到了远房姨妈。她收留了大卫,并且让他上学深造,直到后来,大卫成为了作家。

在作品中,大卫·科波菲尔作为儿子,在得到母亲的爱的同时,对母亲的愤怒几乎完全抑制了大卫本人的成长,这可以追溯到狄更斯对他母亲爱的渴望以及他对母亲的愤怒。狄更斯的母亲受到过一些教育,但由于家庭的经济原因,狄更斯很少受到母亲的关注。当家庭经济危机过后,狄更斯离开鞋油厂,他表达了对学习的渴望,父亲也表示同意让他上学,然而,可悲的是,作为他启蒙教师的母亲却强烈反对这一想法,她希望他第二天能重返鞋油厂。母亲的行为让狄更斯认为他被母亲背叛和拒绝了,甚至当他长大后,也从来没有忘记它。这件事一直是狄更斯的心结,他回忆:“I never forget that, I will never forget that, I will never forget that my mother had so eagerly want to send me back.”[4]这种场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再现,小大卫被继父折磨和虐待,他软弱和无助的母亲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她不会给予任何保护。狄更斯把这种怨恨融入小说中:“And when we got there, he suddenly twisted my head under his arm…as if he would have beaten me to death. Above all the noise we made…I heard my mother crying out—and Peggoty.”[5]

小大卫被关了五天,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母亲不敢去看他,当他重获自由时,她不仅没有安慰他,反而说道: “Oh David! That you could hurt anyone I love! Try to be better, pray to be better! I forgive you; but I am so grieved.”[6]这让小大卫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2.童工的经历

狄更斯小说中详细描述了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做童工的经历。小大卫,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被迫与其他大人一起日夜不停地工作,以此为生。大卫的工作经历与狄更斯在仓库的经历类似。狄更斯对这种痛苦似乎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生活经历几乎逐字逐句地重现到《大卫·科波菲尔》中:No words can express the secret agony of my soul as I sunk into this companionship; compared these henceforth everyday associates…felt my hopes of growing up to be a learned and distinguished man, crushed in my bosom. The deep remembrance of the sense I had…never to be brought back any more; cannot be written.[7]

这次经历影响了狄更斯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他从此开始关注那些被忽视和虐待的儿童。

3.童年的梦想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希望通过小大卫的形象展现在罪恶的环境中期望得到一个充满爱的家的愿望与梦想。当小大卫逃离仓库,狄更斯把他创作成一个身无分文、内心绝望、最后受到姨妈Betsey Trotwood 帮助的孩子。从这个线索中,我们似乎看到狄更斯自己就像是一个可爱的、被遗弃的孩子。狄更斯灵魂深处遭受的痛苦如此之深,以至于他在成为名人并有一个幸福家庭后,却总是梦见无助的童年。同饥饿、疾病,甚至死亡相比,童年的梦魇更为可怕。在作品中,狄更斯首次表达了他自己深有感悟的、被家庭和社会忽视的情感。

It is wonderful tome how I could have been so easily castaway at such an age. It is wonderful tome, that, even after my descent into the poor little drudge…No one had compassion enough on me…My father and mother were quite satisfied. [8]

像所有小男孩一样,小大卫希望被爱和包容。在小说中,狄更斯也流露出成为一个有涵养的绅士的童年梦想。尽管在仓库里工作,小大卫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Master Copperfield”,小大卫的礼貌和品行总是让他与众不同。这无疑是狄更斯自己在鞋油厂工作时的想法。在那期间,狄更斯总是沉默不语,独来独往,因为他总是以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为骄傲[9]。狄更斯有自己伟大的理想,并且他坚信良好的教育是他成为绅士的必要途径,并从未放弃。狄更斯在小说中写道:

No words can express the secret agony of my soul as I…felt my early hopes of growing up to be a learned and distinguished man,crushed in my breast.The deep remembrance can not be written…even that I am a man;and wander desolately back to that time of my life.[10]

狄更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为著名作家。

三、结论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对作家。虽然狄更斯幼儿时期曾有过短暂的幸福,但是童年后期却充满了羞辱的经历,这始终是他的心结。在生活中,狄更斯对此保持沈默,而在作品里,狄更斯对此却是敞开心扉:悲惨的童年经历成为重要题材,并且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描述着自己的历程,使之成为一部反映他自己童年经历的小说。他塑造的人物特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无限的想象,使他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9]李维屏. 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48.

[2] 安德烈·莫洛亚.狄更斯评传[M].王力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6.

[3][5][6][7]Dickens,Charles.David Copper- fiel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 ss,1994.

[4] Andrews,M.Dickens and the Grown up Child [M].Lowa:University of Lowa Pr- ess,1994:8.

[8] Forster,John.The Life of Charles Dick- ens[M].London:Cecil Palmer,1928:31.

[10] 陈安全. 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下)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13-114.

作者:俞 蓓

狄更斯小说艺术风格论文 篇2:

试议《大卫.科波菲尔》的文体特征

摘要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具有非凡的观察力、想象力,赋予人物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激情。狄更斯的语言是温和而成熟的诗意化语言, 他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使用的悲喜剧、言语反讽、黑色喜剧和滑稽漫画等写作技巧,加以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以及场景描写的现实性,从而突显狄更斯作品高远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文体特征

一 引言

狄更斯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艺术天才,与莎士比亚齐名。他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被恩格斯誉为“时代的旗帜”。他情感丰富,作品家喻户晓,以卓越的文笔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维多利亚时代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画卷,在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纵观狄更斯的作品,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每一部作品所揭示的特定的社会问题,呼吁人们对这些既存的问题予以关注。正如法国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丹纳所说,“狄更斯的小说可以归纳为一句话:行善和爱。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

二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下的一曲劳动人民的颂歌。这部完成于1850年10月的作品,几乎可以看作是狄更斯生活的自传。《大卫·科波菲尔》创作于狄更斯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直觉达到空前生动有力的最高峰阶段,显示了作家无与伦比的现实主义概况力量;在揭发资本主义社会和思想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洞察力,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更加无情、犀利。他敏锐的观察及丰富的幻想流露于故事情节中,通过大卫的成长经历,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孤儿的悲惨生活、寄宿学校的黑暗、监狱的腐败、司法制度的昏聩,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它证明了狄更斯对于普通民众伟大心灵的不可动摇的信念,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是反映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三 《大卫·科波菲尔》的文体特征

狄更斯的出类拔萃源自其艺术天赋。他具有非凡的观察力、想象力,赋予人物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激情,使语言在本质上具有感染力并富有诗意,这些都帮助他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英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1 创造性的想象

作为一名拥有炽热的感情和几乎像孩子一样纯真的理想主义作家,狄更斯总能将其强烈的情感赋予情节之中,唤起读者的共鸣。正如大卫·马逊所言,《大卫·科波菲尔》的语言“通常将其注入一首清澈流畅的歌曲中”,反映出强感染力且富于诗意的本质。在他的作品中,无生命的物体被赋予了非凡的力量和人类的情感:人是欢乐的,那么周围的石头、花朵、云彩也一定是欢乐的;反之,大自然必将为之哭泣。

与诗意化语言相结合的便是狄更斯创造性的想象力。借此,狄更斯挖掘到了那些从未发生过,甚至未被谈论过的事物,好像是要通过作家的幻想流入这个世界。与Walter Scott专注于获得自然界真实物体的精确性不同的是,狄更斯超过这些感官对象而达到了精神上的“超验”,即某种无法发掘或理解的事物。他从自己对大自然壮丽的钟爱开始描绘,而在这些想象中的场景里,没有什么是模糊或混乱的。想象中的物体被设计了精确的轮廓,加上众多的细节描述使之好像真实存在一样。在这种卓越想象的照耀下,最不真实的场景似乎也变得栩栩如生了。

值得注意的是,狄更斯的想象力都源自平凡的事物。对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基于他对平凡人的遭遇及日常生活细节的熟知。这是他想象的起点。狄更斯从日常生活的平凡素材中提炼并融入精神真实的超验,升华了最平凡的场景,赋予它艺术形象。他不是自然的奴隶,相反,他是主宰。

2 幽默的描写

狄更斯另一显著的品质就是他的幽默——对喜剧语言的把握。小说的字里行间,常常可以读到他那诙谐风趣的连珠妙语和夸张的漫画式的人物勾勒。他知道如何在作品中挥洒这些幽默的描述,他能让读者嘲笑某个角色或者让他们和人物一起开怀大笑。他用喜剧的语言和最伟大的想象力来描述人的本性。

(1)狄更斯讽刺漫画中的黑色喜剧

狄更斯展示了一种奇怪、可怕的、揭示了社会黑暗面的幽默感。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悲伤的元素,甚至能看到一些恐怖怪异的东西。然而,狄更斯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这种明显地置于读者面前的悲剧感。“黑色喜剧”就可以用来归纳狄更斯讽刺漫画的写作风格,他的黑色喜剧源自他对人类生活光明面的自信。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他的作品中有这种趋势:使令人难以置信的纯真混杂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恐怖。

于是,漫画中的人物成了狄更斯幽默的源泉。米考伯夫妇就是一对典型的例子。狄更斯在塑造这对人物的时候,充分发挥了他的幽默天才。他同情他们的遭遇,但又对他们的弱点加以温厚的讽刺。他们在贫穷和债务的苦海中载浮载沉,几经没顶,身世悲惨而又滑稽。米考伯先生接连失去工作,被债主不停地恐吓,他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狄更斯并没有要求同情和怜悯,而是突然转为一种喜剧的固式场景:“……但是事情过了以后,还不到半个钟头,就看见他特别精心细意,把鞋擦得亮亮的,穿起来,哼着小调儿,比以先更文明味儿十足地走出门去。”读者被米考伯先生这种可爱的方式逗乐了。同样,米考伯夫人也是拥有与她丈夫同样的适应能力和乐观精神。虽然她愚昧无知,能力低下,而且爱慕虚荣,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一出滑稽剧:她将娘家的辉煌成就成天挂在嘴边,虽然她的“娘家人”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出现;她显然不懂得持家之道,她可以用典当书籍、生活用具的钱来大吃大喝;自始至终,她都操着一口可笑的、不合时宜的正式英语,和她的丈夫一唱一和。

米考伯夫妇对悲剧生活的乐观幻想使黑暗的场景变得生动起来。读者也被他们的乐观所鼓舞。可怕的场景又被他们快乐的态度所平衡着——体现在米考伯先生所信奉的说法中:“有朝一日,时来运转。”

(2)对人物的讽刺描写

狄更斯乐于用笔勾勒出肤浅的讽刺人物,夸大某一人物的某种特性。这一幽默效果主要表现为角色的礼貌性被夸大其辞。因此,他的小说中总有些人物形象生动得令人惊讶,比如米考伯先生。在这个生动逼真、穷困潦倒的人身上,所有矛盾的因素都奇怪地集于一身:一方面,他处于偿还债务并且被残忍的债主逼入绝境;另一方面,他又总是充满了自信。狄更斯用不同的方式描绘了米考伯先生的自信——他华丽的词藻、浮夸的正式用语,他所谓的“说法”,夸张的姿势以及他屈尊就教的方式都使得这种自信效果倍增。无论何时何地,他总喜欢充满自信地走路,这些特征描述揭示了米考伯先生这样一位喜剧人物,一个处于荒凉中而仍然保持人格尊严的人。

(3)高雅艺术

漂亮甜美的朵拉和敏感而睿智的艾格尼丝,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女性角色。朵拉浪漫、美丽,又带点孩子气,像个洋娃娃。对大卫而言,朵拉俨然是一位天仙。她像极了大卫的母亲。而大卫又非常爱慕他的母亲,正是这样,他爱上朵拉而且看不到她的缺点。艾格尼丝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女性,她善良、温柔、乐观、聪明。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她看起来更像是天使,因为她的无私、独立和高贵都高于现实。这两个人物都被赋予了非凡的品质,被升华到非凡的高度。狄更斯试图在他的作品中采纳理想的艺术风格。在这一理想的艺术风格中,男女角色都被理想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朵拉和艾格尼丝的形象都被这种称为高雅艺术的理想艺术风格升华了。

(4) 语体与语域

语体是指人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根据交际的内容、对象、范围、语境和交际目的的不同所形成的言语行为的体式。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通过人物语言的特殊形式来反映出不同的语体与语域。每一个角色说话的方式都不相同——或是非常正式的,又或是极其随意的。这一切都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所决定的。比如,在第十五章中,皮果提先生对大卫的语气多是熟悉而且非正式的,暗示了他和大卫之间曾经亲密无间、彼此平等。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他话语里的“Master”和“Sir”里看出,他谈话的方式还是正式的,而且与大卫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而暗示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各自所属的阶级。

四 《大卫·科波菲尔》的修辞技巧

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与其它词汇的相互关系表达出来。作为艺术天才的狄更斯认为,“写作的乐趣在于其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狄更斯创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并且带有现实人类特性的栩栩如生的角色世界。

1 同义词的使用

在小说中,狄更斯使用了大量的同义词。对艾格尼丝的性情描写,作者用了八个词(“placid”,“sweet”,“bright”,“happy”,“tranquility”,“quiet”,“good”and“calm”)。这些词多少都带有相同的含义,由此把她的性情描写得准确而又形象。艾格尼丝是用自己的性格来打动读者的,也正是如此,大卫对她一见倾心。

2 情感意义和隐含意义

狄更斯擅长创作激情四溢的文体,这主要归功于他在创造角色事实细节上的天赋。敏锐的感觉使他巧妙地发现潜伏在角色身上的诸多特性。

在维克菲尔先生的事务所里,给读者印象最深的便是乌利亚·希坡。他外表丑陋、行为鬼祟且内心邪恶。狄更斯用了七个词来形容希坡:“cadaverous”, “bony”, “skeleton”, “clammy”, “ghostly”,“cold”和“wet”。这些词语透露出令人不快的情感和恐惧感,使读者沉醉其中,好像他们真实存在一般。

3 多种修辞技巧的使用

狄更斯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技巧来加强小说的戏剧性影响力和艺术效果,包括词语的筛选、句式的多样化以及段落的布局。他成功地使用了隐喻、转喻、提喻、平行、明喻、拟人、夸张和讽刺等修辞,有力地强调了人物的情感,强化了人物的表情。

为达到精确、优雅和自然的写作风格,狄更斯使用了多样的句式,包括松散句、圆周句、渐进句等。这样,作者丰富的思想通过人物思维的幻想和自由联想而反射出来,无拘束的思维牵引着读者跨越所有的限制,在小说中自由驰骋。

五 结语

《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其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还企图通过大卫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圆满作为结局,表现了作者的一贯思想。可以说,《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作品的跨越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陈苏彬:《从〈大卫·科波菲尔〉看狄更斯的创作思想》,《山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

[2] 赵炎秋:《论人物在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位置》,《求索》,1995年第4期。

[3] Hardy,Barara.“The Novel Art of Dickens”David Copperfield [M].Charles Dickens’David Copperfield.Ed.Harold Bloom.NY: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7.

[4] 查尔斯·狄更斯,董秋斯译:《大卫·科波菲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 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6] 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邓敏,女,1980—,四川泸州人,四川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国文学,工作单位: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邓敏

狄更斯小说艺术风格论文 篇3:

解读狄更斯《圣诞颂歌》中主人公人性的转变

摘要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的小说创作以浓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以及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意识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推崇。本文对狄更斯著名短篇小说《圣诞颂歌》中的主人公斯克鲁奇的人性转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狄更斯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情怀和讽刺批判意识。

关键词:查尔斯·狄更斯 《圣诞颂歌》 人性 转变 人道主义

一 引言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的主要代表性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艰难时世》《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等,狄更斯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普通家庭,青少年时期生活十分困窘,曾经当过学徒并且从事过打字员和记者等职业。1837年,狄更斯因发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而一夜成名,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通览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世界不难发现,他的小说创作以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以及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意识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追捧,历来被读者奉为召唤光明和仁爱的灵魂之灯。

从1843年开始到1848年,几乎每年的圣诞节狄更斯都会发表一篇与圣诞节有关的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圣诞颂歌》与《钟声》《炉边的蟋蟀》因都与圣诞节有关,而被合称为“圣诞三部小说”。小说《圣诞颂歌》创作于1843年,主要讲述了吝啬鬼斯克鲁奇在圣诞节之夜因为受到三个小精灵的启示和感化而发生人性的转变,由一个自私冷漠的吝啬鬼变为一个善良仁慈、乐善好施的好心人的故事。小说《圣诞颂歌》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文学评论界认为小说《圣诞颂歌》的发表,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的重大转折点,其中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讽刺批判意识具有重要的文学审美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学评论界则认为,小说《圣诞颂歌》不仅丰富了西方圣诞节的节日内涵,成为西方现代圣诞节的文化滥觞与精神源头,更有意义的是,小说所宣扬的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的精神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影响的深远,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优良传统而保留到现在。由此可见,狄更斯的《圣诞颂歌》是一篇备受推崇并且深入人心的优秀小说作品。通过对《圣诞颂歌》中主人公斯克鲁奇人性转变进行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现实的讽刺批判意识。

二 《圣诞颂歌》主人公的人性转变

在狄更斯的短篇小说《圣诞颂歌》中,主人公斯克鲁奇是一位十分富有的商人,他整日与金钱、票据以及账本打交道,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金钱为中心,作者笔下的斯克鲁奇是一个冷漠自私、一毛不拔的吝啬鬼。然而,圣诞节前夜三个圣诞小精灵突然造访斯克鲁奇,并且带他穿梭于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不同阶段的生活片段,使得他对自己、金钱、人生本质的看法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解读和剖析《圣诞颂歌》主人公斯克鲁奇人性转变不难发现以下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主人公人性转变的背景富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二是主人公人性转变的过程表现出怪诞夸张的艺术特点。这两点恰如其分地运用,不仅表现出作者狄更斯高超的文学写作技巧,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其充满了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感染力。

1 将人性的转变放置于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之中

以“神话——原型”的观点对《圣诞颂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狄更斯始终将主人公斯克鲁奇放置于传统的宗教文化氛围中。一方面,在小说《圣诞颂歌》的一开始,斯克鲁奇的第一次出场就是在生意伙伴杰·马立的葬礼上,当教堂的牧师向唯一参加葬礼的斯克鲁奇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时,他极不情愿地扔去两枚硬币,并且说到“两枚硬币也是钱”,正是教堂庄严肃穆的氛围巧妙地烘托出了斯克鲁奇金钱至上和一毛不拔的丑态。另一方面,主人公斯克鲁奇的人性转变发生在圣诞节这一西方传统节日当中。小说《圣诞颂歌》的情节布局,紧紧围绕圣诞节前夕三个圣诞小精灵对斯克鲁奇的造访而展开。正是在这三个圣诞小精灵的指引和感召下,斯克鲁奇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金钱甚至是人生,重新审视金钱与亲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一夜之间发生了道德和人性上的彻底转变。

小说主人公斯克鲁奇的人性转变因其发生在宗教文化氛围浓郁的背景之中而更具深远的隐喻性和象征性,渗透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自私冷漠的吝啬鬼形象,而是通过这一人物形象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呼唤人道主义精神,深刻折射出人类文化的伦理价值观念和情感需求。

2 人性转变的过程表现出怪诞夸张的艺术特点

小说《圣诞颂歌》表现出独特的怪诞和夸张的艺术风格,这就使得主人公斯克鲁奇人性转变的过程同样表现出怪诞夸张的艺术特点。小说主人公斯克鲁奇是一个非常富有但极其自私冷漠、吝啬透顶、失去了人性温情的人,他对亲情置之不理、对下属尖酸刻薄、对穷人缺乏同情和关爱。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时空的穿越、虚幻与现实的交错、精灵与现实人物的重逢,一起构成了充满奇异色彩的小说世界。在三个圣诞小精灵神奇的指引下,在回顾过去、反观现在和遥望未来的过程当中,斯克鲁奇人性中那善良、宽容、同情和仁慈的一面被慢慢唤醒,他心中长久以来形成的自私、冷漠、吝啬的人性缺点被逐渐融化,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斯克鲁奇穿梭于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情景中,终于彻底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并在一夜之间变得宽厚仁慈、乐善好施,最终摒弃了人性的弱点,真正实现了“灵魂的还乡”。

由此可见,主人公斯克鲁奇人性转变的过程表现出怪诞夸张的艺术特点。然而,这种怪诞和夸张并不是简单的戏谑,而是将严肃深刻的思想主题放置于戏谑的叙述过程当中,使怪诞成为批判拜金主义、宣扬人道主义精神的表达手法。作者这一高超的艺术表现方法,既唤起了广大读者浓烈的人道主义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赋予了作品永恒的艺术魅力。

三 《圣诞颂歌》中主人公人性转变的价值意义

1 歌颂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洋溢着浓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小说《圣诞颂歌》是狄更斯文学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小说作品,它极力宣传和弘扬了仁爱、宽容的圣诞节精神,以浓烈的人道主义思想而备受广大读者的推崇和追捧。小说《圣诞颂歌》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热情讴歌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奉劝世人要时刻怀有一颗宽厚、善良、仁慈、怜悯的美好心灵。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越来越严重,因此《圣诞颂歌》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身、金钱和生活,重新思考金钱和幸福的关系,感召人们抛弃自私和冷漠,发扬宽厚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精神品质,让爱心、真诚和快乐播撒在世界的角角落落,去温暖和安慰那些受伤的心灵。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发现,作家狄更斯十分相信正义和善良,相信人道,相信恶行终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善行也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由此可见,狄更斯的作品十分注意弘扬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并试图用道德标准衡量和调解生活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从这个角度来看,狄更斯的短篇小说《圣诞颂歌》应该算得上是一首真正的“真善美”颂歌。

2 揭示了人性中邪恶的一面,显现出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意识

在小说《圣诞颂歌》中,狄更斯通过主人公斯克鲁奇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冷漠、自私、邪恶的一面,以及部分资产阶级为富不仁的丑恶面目。斯克鲁奇是一位唯利是图的商人,非常富有却自私冷漠,毫无人性可言。他对待雇员冷漠刻薄,拒绝外甥的圣诞邀请,拒绝施舍穷人,是当时英国社会资产阶级中为富不仁者的典型代表。斯克鲁奇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与狄更斯本人的生活阅历是密不可分的。1842年,狄更斯第一次出访美国,亲眼目睹了当时美国社会虚伪的民主政治、黑暗的蓄奴制度以及残酷的监狱,这一切引起了狄更斯极大的震惊和愤慨,进而影响了作家以后的小说创作。因此在1843年发表的小说《圣诞颂歌》中,资本主义社会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主人公斯克鲁奇,其自私冷漠、富不仁者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总之,狄更斯运用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当时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画面,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以及为富不仁者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真实面目。虽然,有的文学评论者认为狄更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资产阶级心怀仁慈,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讽刺和批判不够深刻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管结果如何,透过小说《圣诞颂歌》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狄更斯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已经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3 丰富了圣诞节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狄更斯的《圣诞颂歌》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对主人公斯克鲁奇人性转变过程的描述,丰富了圣诞节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众所周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们对圣诞节并不是十分了解和热衷。然而,狄更斯的《圣诞颂歌》改变了人们对这一西方节日的认知,狄更斯也因此被认为是“圣诞节的发明者”。一方面,小说中描绘的各项圣诞节活动如举行家庭聚会、互相交换圣诞礼物以及圣诞餐饮习俗,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而在现实生活的圣诞节中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圣诞颂歌》中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美好行为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在一些西方基督教国家,每逢圣诞节,慈善机构都会募捐并帮助生活贫困的人们。所以说,狄更斯的《圣诞颂歌》通过叙述小说主人公斯克鲁奇人性转变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圣诞节的寓意和内涵,同时也奉劝人们要时刻怀有一颗善良、仁慈、怜悯的美好心灵,只有心怀仁慈、助人为乐,才能体味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四 结语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对现实社会进行讽刺和批判的同时,使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强烈的感染力,并产生新的希望。在各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中,狄更斯都善于歌颂人道主义精神,宣扬仁慈与宽容、善良和真诚,主张以宽恕、容忍的方法来调解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狄更斯这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与其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贫富超级逐步扩大、两级分化日益严重、宗教信仰开始动摇、社会风气越来越不好。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变得浮躁和焦虑,对金钱和权力的欲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自觉,道德沦丧和精神滑坡问题越来越严重。以查尔斯·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家们,正是因为深刻洞见了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现实问题,才开始专注于社会问题题材小说,试图以文学的形式呼唤基督教的慈善和仁爱精神,奋力拯救当时社会的精神危机,从而寻求英国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透过小说《圣诞颂歌》我们可以看到狄更斯为此所做的努力,小说以主人公斯克鲁奇的人性转变历程热情讴歌了宽容、博爱的圣诞精神,并奉劝世人要时刻怀有一颗善良、仁慈、怜悯的美好心灵,只有宽厚热情、助人为乐,才能体会到人生真正的乐趣,才能最终实现“灵魂的还乡”,这就是其主要宗旨。

参考文献:

[1] 谢茹:《〈圣诞颂歌〉中多变时间的不变魅力》,《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第2期。

[2] 孙丽伟:《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浅析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的精髓》,《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第30期。

[3] 李秀玉:《心灵的“还乡”——解读〈圣诞颂歌〉中的时间意识和死亡意识》,《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4] 谌小莉:《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双重艺术风貌》,《文学教育》,200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赵娟,女,1983—,云南楚雄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外语、英美文化,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作者:赵娟

上一篇:网站评价的社区教育论文下一篇:高填方工程工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