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2022-04-19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分析通过调查分析,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人治管理在民营企业管理过程中,最普遍的管理控制是人治。人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篇1:

强化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时思考

摘要:虽然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但在实践中,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企业倒闭或面临危机的事件却时有发生,如何切实提高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对当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完善对策,以期给广大民营企业管理者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完善对策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解读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证自身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一目标与管理层履行财务报告编制责任密切相关;②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即经济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以最优方式实现企业的目标;③在所有经营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即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从事经营活动。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运营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就必不可少。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①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和有序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应用。②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④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可靠和及时提供,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④尽量压缩、控制成本、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以求企业达到更大的盈利目标。⑤预防和控制且尽早尽快查明各种错误和弊端,以及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

三、当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当前内控环境尚需改善。内部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各种因素的统称。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内部环境之中,控制环境体现了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措施。①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往往拥有自己成功的经验,他们对内部控制在管理上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排斥内部控制的实施。②民营企业大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往往由一人或少数人控制,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观念陈旧,相信血缘关系,任人唯亲;管理方式过度集权,容易伤害员工的积极性;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差,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③企业的组织结构混乱,权责分配不清。民营企业大多采用集权制,往往董事长、总经理一人兼任,董事会形同虚设,影响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决策的执行。④员工能力不够,人力资源政策随意性太强。内部控制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保证单位拥有一支讲诚信、高能力的员工队伍非常关键。

2 风险管理意识极为淡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审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由于近年来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越来越不稳定,企业会随时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或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民营企业经营范围较小,融资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难以和国有企业相比,进行风险管理更是势在必行。但实务中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尚不多见,主要原因有:①经营管理者很难对这种不能直接产生回报的投入产生兴趣;②企业员工素质的限制使得风险管理难以真正实施,④经营管理者在企业中说一不二的地位使风险管理成为一句空话。

3 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影响了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企业应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但很多民营企业在这一基本内部控制上做的并不到位,尤其是家族式民营企业。由于处于重要岗位、关键岗位的多为高层的心腹或具有裙带关系,因而分离控制流于形式,甚至对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不加抵制,从而使这一控制失去作用。

4 内部审计水平低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认为,企业无须配备专门人员,设置内审机构。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要发挥好监督、评价、控制和服务职能,最重要的是保持独立性。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内审机构是在经理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而企业各职能部门都是在经理层的指挥下开展工作的,其各项经营行为尤其是重大行为多是在经理层的授权下进行的,是经理层意志的直接体现。因此内审机构在地位上无法独立,工作范围大大受限,很难赢得威信。对内部审计的定位仍停留在对财务与合法性审计上,缺乏与现代市场经济相一致的风险管理及经营审计理念。

四、强化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举措

1 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内部环境应该包括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简单,关键问题是如何限制企业主要所有者在经营权的绝对权力,否则,所有者的任何一次随意决策,都可能导致企业的灭顶之灾;组织结构和责任分派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不管是集权式还是分权式,都应该做到相互监管和制约-可以考虑定期聘请专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民营企业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招聘、指导、培训、评价、咨询、提升、薪酬等方面制定适合自身规模的政策,适当控制任人唯亲的现象;企业文化包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方面,民营企业的业主及主要管理者应该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2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确保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按照COSO的观点,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企业没有理由在内部控制之外进行风险管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内部控制只有与风险管理进行嵌合,对企业的管理才是最有益的,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的存在是与目标相关联的,因此,风险管理的起点是目标设定;设定了企业各个层次的目标后确认影响目标实现的所有事件(风险);然后对识别的风险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最后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内部控制便是对经过评估的风险采取一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防范、识别和降低。因此,民营企业要提高内部控制效果,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以使所有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得到控制。

3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加大其执行力度,切实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办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所承担的责任。一般业务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实行双签制,禁止同一部门或者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对涉及现金和重要资产的业务要特别重视,安排好人员配置,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相互监督。建立健全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对员工实行工作轮换,克服“重程式化监督,轻对内部人监督”倾向;完善内控报告和财产清查盘点程式化操作。

4 提高内部审计监管力度,确保内部审计在提升企业内控水平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充分发挥企业内邮审计的作用,必须将内部审计人员从财务、会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监督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使企业朝着良性轨道发展。①在审计方式上,从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事中、事前审计为主的方向发展。②在审计职能上,从以经济监督为主向监督、评价、预测、参谋、服务并重的方向发展。③在审计范围上,从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以管理活动、业务经营活动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审计方向发展。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应是组织结构、岗位责任、人员素质、工艺流程、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作者:谭玉娟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篇2: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改进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治管理 在民营企业管理过程中,最普遍的管理控制是人治。人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多数的民营企业组织管理模式通常都是以老板个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集权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控制中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个体化、随意性的个人行为,组织的运作靠的是某些人或某个人的思想、意志、性格等个人因素,而不是靠完善的制度规范;在人事制度上任人唯亲,唯我为尊,其他管理人员意见不能上达,上达也不起作用,造成企业人事组织缺陷。从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看,表面上各部门设置齐全,但由于组织结构落后,其职能作用发挥不出来,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基本上唯老板之令是从,组织控制与人事控制在民营企业中几乎是纸上谈兵。

(二)财务管理体系薄弱 民营企业创业初期,由于缺少资金实力,经营传统产业,市场拓展面狭窄等原因,聘用财务人员多以亲戚朋友中踏实肯干的人员为主。据调查,约有90%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庭成员手中,由出纳人员领导财务工作的现象明显存在,他们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记账、算账的水平上,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缺乏规划和论证。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业主及财务管理人员认为企业效益是靠业务做出来的,不是企业财务管理管出来的,他们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技术不够重视,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财务管理的这种隐患在创业初期对企业的危害不是很明显,但是当民营企业稍具规模进入二次发展阶段时,这些隐患的影响力就会逐步扩大,致使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走向衰退。

(三)风险管理不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步增大并更具有不确定性。影响民营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较多,如经营策略所形成的风险,行使经营手段所形成的风险;以及财务风险、信息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灾害风险等等。而针对如此多的风险,民营企业却缺乏相应的控制,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人员和适当的控制活动,形成企业的隐形失控因素。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现有市场缺乏了解和认识,其结果往往导致对形势的盲目乐观和自信,一旦真正面临风险,就缺乏应变能力和应对措施。二是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的变化缺乏预见性,无法及时识别和规避风险。

(四)缺乏信息和沟通 信息系统是指记录、处理、归纳、报告单位经济业务、保持相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记录及方法。信息系统不仅能够使经营者了解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了解市场的发展变化,而且还应该借助财务报告等形式向社会提供必要的信息。目前民营企业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信息与沟通系统不够完善,缺乏应有的可靠性,其作用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沟通的效果不够明显,没有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实际上,信息和沟通系统不仅能够协调各方利益,使民营企业各级管理者确保对自己责任范围的控制,及时掌握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而且能够利用反馈信息对失误采取尽可能的补救措施。

(五)缺乏规范的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如何都需要监控,内部控制监控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内部审计。而我国民营企业缺乏规范的内部审计: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配置专职内审人员,少数设有内部审计机构的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审计人员由会计兼任,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对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产生了负面影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按照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的特点。但是,产权明晰并不能够代表管理科学。要使民营企业管理科学,推行产权多元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产权多元化有三方面好处:一是跳出企业自我积累资金的圈子,使资本能够快速增长;二是多股东参与决策,使董事会成员的能力互补,决策更谨慎,从而克服产权“独吃”,最终减少决策失误;三是多股东结构可以从企业体制上根本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有利于内部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形成,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控制制度。民营企业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体系的方式有多种,如对外发行股票或者实现企业内部股份化,推行员工持股计划,采用绩效配股等。

当然,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也不一定就是万能钥匙,在西方也同样存在许多独资的民营企业,其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照样科学而完善。因此,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基础,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才是关键。

民营企业管理要科学,除了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外还需要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应进一步健全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同时明确各自的控制目标,达到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目的。其基本目的是弥补各利害关系人在信息上不对称、契约中不完全和责任方面不对等,以便使各利害关系人在权力、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实现企业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处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切实发挥董事会的作用。

(二)加强财务制度和队伍建设 具体如下:

一是要健全财务组织机构。在民营企业内部应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专门履行资金调度、费用分解、日常费用控制与审核、财务预决算、财务分析等职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市场变化和民营企业发展阶段的需要,对财务活动各方面进行预测、计划、决策和分析、评估,使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获取收益。

二是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前提,也是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基础,主要包括财务组织管理制度、会计基础工作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工程项目控制制度、对外投资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民营企业不同于大型国有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时,应当遵循针对性、操作性和强制性原则,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是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财务人员要树立依法理财和诚信理财观念,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要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好财务管理部门和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三)推行全面风险管理 民营企业应采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首先,要制定和衔接企业整体目标和业务活动目标,对其内部和外部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化的认识和各项政策与工作程序进行调整。其次,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再次,要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对企业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最后,要善于转嫁风险,如购买保险、债券等。

(四)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 民营企业信息系统不仅要做到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要处理与外部事项、活动及环境有关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能提供成本、生产、营运、库存等信息,是企业信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二是要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承担的特定职责。每个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方面,这些方面如何生效以及本人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工作发生关联等。

三是不仅要有向下沟通管道,更重要的还应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与外界的信息沟通管道。

(五)建立规范的内部审计 具体如下:

一是根据企业规模科学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经营管理层,直接向董事会等权力机构汇报审计结果。实践证明,内部审计机构的这种设置模式,有利于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是根据企业规模及生产特点来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既要通晓会计、审计、税务、统计、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门知识,同时又要具有更新知识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诚实的品德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内部审计制度,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体而言,内部控制是民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体系,覆盖面大,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一个企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良好,其业务处理正确程度就高,错弊就少;反之其业务处理正确程度就低,错弊就多。民营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过程中,要增强控制力度,多采取措施,让企业拥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能有计划、有政策、有步骤地得到贯彻、落实和执行,进而维护市场秩序,加强企业管理,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促使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运行。

参考文献:

[1]张郁婧:《内部控制解析与现状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2期。

(编辑 向玉章)

作者:花永红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篇3:

如何提高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摘 要:本篇文章主要就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在其内部控制中所遇到的难题,以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作相关分析,并针对其分析所得的原因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旨在帮助企业领导人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治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等手段,全方位地提高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 内部控制 有效性 对策

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民营企业的数量在我国已注册的总企业中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总值,相比改革之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增长。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基础比较薄弱,有的民营企业甚至缺乏完整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如何加强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提高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且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薄弱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当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基础相对薄弱,有的民营企业甚至没有建立完善和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以便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笔者通过调查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发现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所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控环境尚需改善。企业的内控环境,是指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控制状态。而企业的内部环境则是指企业内部的,并且会影响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它包括企业人员的素质、企业资金的运转、企业领导者的意识、企业经营机制等等。一般来说,所有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处于其企业内部环境之中的,而内控环境则代表着企业领导者在企业内部所采取的一切管理措施,以及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内控的认识和态度。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内控环境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 我国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领导者经营得当,所以对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它们的领导者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成功经验,并且在认识上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这便导致了他们不容易接受和认可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从而阻碍着内部控制在民营企业中的推广和实践。

(2)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其企业内部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互统一的,且这些权利大多掌握在企业领导者的手上,没有形成现代化企业经营理念中的股东集权,导致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而且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是亲戚或家人所开设,因此在管理上常常会出现血缘优先,唯亲任用的现象,这样的管理和用人方式既伤害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又无法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还使得民营企业的内控环境变得一团糟糕。

(3)民营企业员工的能力不够,无法执行和实施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而企业员工能力不足的原因还是由于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开发和任用缺乏一定的政策性,录用亲戚朋友担当企业要职所致。

2.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审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但实务中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尚不多见,主要原因有:经营管理者很难对不能直接产生回报的投入产生兴趣;企业员工素质的限制使得风险管理难以真正实施;经营管理者在企业中说一不二的地位使风险管理成为一句空话。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1.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的特点,但是,产权明晰并不能够代表管理科学。要使民营企业管理科学,推行产权多元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民营企业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体系的方式有多种,如对外发行股票或者实现企业内部股份化,推行员工持股计划,采用绩效配股等。

2.加强财务制度和队伍建设。(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企业的资金运动,而企业的资金运动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关系密切,因此,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效益便显得尤为重要。一套科学、合理、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民营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也是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时,要遵循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2)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民营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普遍不高,是影响和制约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想要提高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必须先提高企业员工,尤其是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具体做法有:树立财务人员依法理财的意识,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理财能力;加强财务人员与人沟通、交流以及协调能力,使其能够很好的处理和协调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关系;提高财务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3.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民营企业应采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要制定和衔接企业整体目标和业务活动目标,对其内部和外部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化的认识和各项政策与工作程序进行调整。要善于转嫁风险,如购买保险、债券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从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财务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行风险管理等两大方面着手。另外,市场经济环境是在时刻变化着的,民营企业在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时,还要注意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方法,促使企业经营活动健康、有序的运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显容.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苍玉霞.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3]刘宏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04

作者:吴晓迪

上一篇: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论文下一篇:绩效考核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