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学视角下钢琴教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很好地提升自身的钢琴演奏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对于钢琴教育来说,其本身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分强调对于钢琴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学过程整体过于沉闷,在这样的氛围下,钢琴教学的价值也难以有效的凸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验教学视角下钢琴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验教学视角下钢琴教学论文 篇1: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教学体验

【摘 要】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体验是无可取代的。教师无法强行地将自身认识、经验灌给学生,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学习、领悟,结合已有知识归纳整理,直至内化成自己知识系统里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体验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效果。文章就如何落实教师的教学体验需要唤醒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睁开眼睛发现文章的精美,用心去阅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体验;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改革大兴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让语文课堂不甚“热闹”,学生知识体验的途径很是丰富,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却在抱怨学生的“无心”——再丰富的教学手段也只是教师在穷兵黩武,无法唤醒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别说达成学习目标了。很多时候,学生说的话是冷漠的,如何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精美?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教学体验。

一、理解“教学体验”特征,落实教学体验的意义

“体验”的基本释义为: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验生活。由此可推出:“教学体验”即主体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经验,它既不同于教学经验也不同于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是教师对教学“经历”中所获感受的总结,属感性认识;教学理论是对教学实践中所获经验的思辨抽象、概括、提升与系统化,属理性认识。“体验是身心全面而直接的认知,其中既有身体的感知,又有心灵的解知以及高级精神层面的慧知,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从认识论范畴来看,教学体验是介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知性’认识。”

教学体验有如下特征:①教学体验的主体性很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个性化色彩较浓;②从教学主体的角度而言,体验需要身、心、情感和理智的共同作用,它是一种整体认知;③教学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并非完全的经验传授。

而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具体到教学行为中,教学体验包括教师的教学体验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想要落实教学体验就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体验的落实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效果,更关乎学生阅读能力的增长。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体验的落实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那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体验落实得如何?通过几个简单的课例来分析一下。

课例1. 教师在上完《孔乙己》后,让学生为小说另写一个结尾,有个学生写到:“从此以后,孔乙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勤快而有担当,靠帮别人抄书,日子也勉强过了下去。”

从上述课例来看,表面上似乎并无不妥,学生另写的小说结局或许是出于一种同情心,或许是纯真美好的心愿,但究其根本,这堂课的目标达成是不完整的,换言之,学生并没能深刻领悟鲁迅小说的主题。鲁迅先生说过,“写作《孔乙己》一文,意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写出这样结尾的学生明显只停留在了解孔乙己凄惨生活境遇的层面上,而未能理解作者着意表现当时的社会现象。

课例2. 学习小说《故乡》时,教师带领学生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分析完,学生对于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之深的主题刚有了一点感触,教师又引出了文中另一个人物——杨二嫂,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杨二嫂的语句,并分析一下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从“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教伊‘豆腐西施’”和“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可以看出二十余年前的杨二嫂是个年轻、美丽的女子,豆腐买卖做得很好。

生2:但现在的杨二嫂是个贪婪、自私、尖刻的乡下妇女,从她和迅哥儿说话时的表情、语言可以看出。

生3:作者在小说中称她为“圆规”,反映了作者不太喜欢她。

(话毕,几个学生在窃笑,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是讨论杨二嫂的圆规站姿,但多半都是一副好笑的表情。)

这绝对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课例,在一些沉重主题的课文教学中,学生总是会被一些表象的东西吸引,无法作深入性地探讨。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将《故乡》收编在九年级上册,学习的学生大多也才十五六岁,正是思维活跃的时候,很容易被一些特别、新奇、搞笑的东西吸引,往往是在哄笑间就让教师辛苦营造的学习氛围荡然无存。这个问题并不是单方面的过错,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加以灵活处理。

课例3. 学习完《父母的心》,在为小说续写的结尾中,有学生是这样写的: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但财主夫人给的一百元钱很快就用完了。为了改善全家的生活情况,男人开始外出打工,女人则负责在家照顾孩子,偶尔帮人浆洗衣服赚点零钱,日子虽然清苦却也快乐幸福。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天,男人在工地上出了事故,虽然勉强捡回了一条命,却伤了腿失去了劳动力,这让本来就不太好的家庭情况更糟了。渐渐长大的孩子也不堪忍受这种贫苦的生活,终于有一天,大儿子和父母大吵一架,责怪父母不该将他要回,让他失去过富贵生活的机会后离开了家。

案例中的学生表现得很矛盾,一方面他肯定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另一方面,他又设想孩子可能不理解父母的心。其实都是没能完全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者是在理解父母的心这个问题上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没能产生共鸣。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明确——阅读教学中的教学体验没能得到很好地落实是种很普遍的现象,学生或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有深究,或单纯理性地去分析感知却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成情感共鸣。教学体验没能落实也就意味着这次教学并不成功。那么,要落实教学体验,达成这种“知性认识”有哪些策略可行呢?

三、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教学体验的策略初探

教学体验包括教师的教学体验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要落实教学体验就需要分别从两方面来关注教学,一是从学生的角度,二是从教师的角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所以,它既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一个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过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体验是无可替代的,教师无法强行地将自身认识、经验灌给学生,哪怕是一个词的意思或是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需要学生自己学习、领悟,结合已有知识归纳整理直至内化成自己知识系统里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体验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认识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想要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就要先让学生“静”入课堂,即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静静地与师友交流,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看得见学生的精彩。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满怀乐趣地参与挑战智慧的活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所说,“如果说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的一个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话,那么学生就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因此,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但是,学生积极主动精神的培养和进一步发挥,又是教师鼓励和正确引导的结果,因此,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具体到课堂教学行为上来,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所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教学体验关键还是看教师。

1.把“教会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初衷。教学设计的最初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所以,教师的学习体验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师备课时应自觉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将“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转化成“学什么,怎么学?”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照搬教参和资料,从不将自己的体验融入到教学中,这样的教学自然也无法打动学生,更别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了。只有教师把“教会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初衷,把自己备课时的体验在课堂中分享,把文本解读落实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才能带动学生的体验。

2.选准切入点,以一当百。阅读教学中若能找到较好的切入点,就势必能起到以一当百的作用,让教学过程更加顺畅。

首先,教师在接触教材文本时,以一个“纯粹的阅读者”进入文本,既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谦虚而诚恳地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解读和建构文本的意义;又要保持一份敬仰的心态,虔诚而真挚地接受文本思想的熏陶和渗透,吃透文本的教育价值。这样的阅读才是一种“真”阅读,才是师本阅读的原始起点。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他对课文中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感情就会发生‘井喷’,课堂上就会闪烁火花,产生能量,并且势不可遏,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而产生飞跃。”

然后是“如何把这些千头万绪拧成一根能照亮学生的灯芯”的问题,这就需要取舍。取舍的关键在于教师在素读文本基础上的一个提升。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语文教师还必须走向潜心研读。素读是入乎文本之内而达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教师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判断力和对文本意蕴的洞察力,以此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与学生对话的基础。研读则是依托于前期的“素读”式阅读,借助教师个体潜在的阅读体验和教学经验,确立阅读教学的内容,进而完成整个教学设计。

拿到一篇文章后,可以下手的地方很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主题的领悟可以从不同的线索殊途同归,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着重选择一条线索来分析,当然,对于学生从其他方面分析所得也要及时肯定。

例如,小说《孔乙己》的教学就可以采用“通过分析掌柜的形象,揭示当时社会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教学思路,这样的设计跳出了以往总是分析主人翁“孔乙己”的线路,学生没有现成的答案便会开动脑筋去思考、体会,而且透过掌柜的视角去看孔乙己,更能体现主题“社会对一个苦人儿的凉薄”。

3.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强化情感体验。“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合理地创设情境,会使得学生的体验更加自然、深刻。”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分析写作背景来达成,例如《背影》一文,在讲到“我”看到父亲翻越月台去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学生对于“我”因此流泪感到有些不解,认为即便父爱拳拳也不至于此,若此时加入本文的相关背景:作者的家庭,因这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然而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学生便更能体会这件普通小事之后的不普通,从而更深地体会“父爱子”及“子爱父”的主题。

(1)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①在写景或是借景抒情的文章里,如果学生没到过这些地方,单凭阅读文字在脑海中勾勒有时会比较单薄,若适时出示精致图片,让学生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更直观地感受,加深印象,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上《蓝蓝的威尼斯》一课,当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已经对威尼斯有所认识时,教师可展示威尼斯的美丽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确认自己通过文字认识的威尼斯和现实中的威尼斯有什么异同,还可以反过来咀嚼作者描写用词的精妙;②除了图片,音乐、视频等也都是营造情境的好帮手,在学习抒情类文章时,可以为学生的朗读配乐,让学生在节奏中去感受文章的主题。例如,在学生朗读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首节奏明快的钢琴曲。朗读《散步》时,则可以配上一段轻快、温馨的音乐。此外,还可以直接播放一段视频,从而轻易地引起学生的共情。笔者曾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鸟”专题时,在“爱鸟·护鸟”主题活动中,播放了一段课前由学生提前做好的视频,在音乐和画面的双重渲染下,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③多媒体教学更利于营造提问氛围。有时候上课需要旁征博引,或是将某篇某段文字拿出来做比较学习,如果单靠教师念,学生一边要记录听到的材料,一边还要思考问题,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用课件出示就会比较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思考。

(2)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朗读完成,朗读的方法很多,配乐朗读更容易调动学生情感,而分角色朗读则能使学生更好地深入到文章中去。例如,学习贾平凹的《月迹》时,学生可以在分角色朗读里面的人物对话中更好地去揣摩奶奶对孩子们的爱,也更容易体会到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有时,教师的范读比播放多媒体录音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比起冰凉的录音,学生更愿意听自己的语文教师朗诵,教师的现场示范无疑更能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创设情境其实是为了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时加点料,让学生揣摩文章感情时更顺畅。

四、课堂教学要注意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

积极促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生成就是践行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最佳办法。面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在实践中生成体验。当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驾驭权,真诚平视学生的眼睛时,在交流中形成情感的、思维的、生命的火花的碰撞,会让学生在快乐地参与中体会师生合作的愉悦,这种积极的体验也是长期语文教学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的时候可以采用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读,本来就是语文能力中的一种,这里朗读法应用的亮点在于“评”。学生的“自评”——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揣摩人物的心理。“他评”——他读得好不好,你觉得该怎么读才能反应人物心理。“师评”——在学生对人物心理揣摩的基础上适当点评。在几轮评价中,学生不仅容易掌握人物心理,而且朗读技巧也会有所提升。教学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体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而当这一点真正被开发出来的时候,课堂学习效率就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五、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构建语文思维

语文学科不似数学、物理等理科有明确的方法学习指导,但也并非是全凭感觉,语文的学习需要构建语文思维,语文思维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的时候,学生在分析文章时总是不得要领,有一点感受,却无法更进一步,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些方法指导。

一切学习的基础都是模仿,最好的方法指导应该是问题之前的教师示范。例如,小说文本的教学中通过总结分析思路得出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普通环境中的普通人物”作对比的人物分析方法就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路,学生通过模仿、分析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分析方法。

落实教学体验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知识,也不仅仅在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良好的教学体验得到有效落实必定能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格发展产生深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岳.课堂教学应重视教学体验[J].江苏教育研究,2008,(12).

[2]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王会.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体验生成——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师行为的策略[J].快乐阅读,2012,(10).

(编辑:朱泽玲)

作者:杨淞文

体验教学视角下钢琴教学论文 篇2:

关于铃木钢琴教学法的研究与讨论

摘要: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很好地提升自身的钢琴演奏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对于钢琴教育来说,其本身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分强调对于钢琴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学过程整体过于沉闷,在这样的氛围下,钢琴教学的价值也难以有效的凸显。本文基于铃木教学法基本理念,探究铃木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铃木教学法  钢琴教学  运用策略

“铃木教学法”是由日本小提琴家铃木镇提出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及理念,其核心思想为“天赋”“才能教育”。其中,天赋是指每一个个体都有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的天赋,教育者最根本的目标在于激发学习者的音乐天赋,以鼓励、激励、赏识、认可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音乐的信心;“才能教育”是指,每一个个体在出生时,其才能处于“空白状态”,需要通过训练,提升才能、增长才能。“铃木教学法”与“二语习得”理念相得益彰,也与我国强调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育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学习者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训练、接受教育循序渐进地掌握音乐技能,这种方式与“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学习者的音乐技能是在父母及周边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下自然而成的,因此这种音乐技能更为牢固。“铃木教学法”对钢琴教学的启示为:最大程度前置钢琴教学,以在个体幼小时期为其创设音乐环境;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元化方式挖掘个体的音乐潜能;注重培养个体对钢琴学习的兴趣;采用赏识教育方式认可个体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通过钢琴教学塑造个体健全人格、培养个体高尚品质及音乐素养。

一、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铃木教学法在音乐教育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与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著名的音乐教学方法并称为世界著名音乐教学法,其特点为操作简单。铃木教学法的对象为幼儿,其基本理念为“天赋说”及“才能非天生说”。

铃木教学法中的“天赋说”是指每一个体都有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学习音乐、创作音乐的天赋,这种天赋隐藏在个体头脑、思想及身体的深处,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才能激发个体的天赋,首先要激发学习者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因,形成学习者的“饥饿”状态,使其对音乐学习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次,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音乐水平、兴趣爱好、想要获得的音乐技能等为学习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动因,填充学习者的“饥饿感”,使其自觉地对输入的音乐知识进行产出与迁移;最后,为学习者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音乐训练,激发学习者的争先意识,使其能够突破自身思维、技能等限制,实现创新发展与个性化提升。激发天赋的整个过程以兴趣为出发点,采用激励、鼓励、增加难度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直至学习者形成终身训练的意识,并主动进行创新。

“才能非天生说”是指每一个个体在出生阶段,其才能处于空白状态,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经历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就会在这张白纸上增添相应的才能。个体才能培养的关键在于把握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断对个体施加外界刺激、赏识个体学习进步、纠正个体学习行为的偏差。其中把握个体学习过程是指对个体进行有效的指导,如示范、实践等,继而使个体获得音乐技能的提升;施加外界刺激如语言习得类似,例如帮助个体掌握学习策略、改进教学方式等;赏识个体学习进步就是要使个体获得充足的学习信心;纠正个体学习行为的偏差即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合来看,铃木教学法“简明”但不“简单”,其内涵深厚,需要钢琴教师深入领会其精髓,把握其教学重点,继而使学生获得钢琴技能、钢琴态度、钢琴情感的全面提升。

二、铃木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一)基于母语教学的钢琴教学方法

“铃木教学法”认为,个体学习音乐的过程与习得语言的过程即为相似。婴儿习得母语需要依靠外界因素的刺激、父母及周边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为此,基于铃木教学法的钢琴教学也应当与语言习得过程相近,即从“听”音乐出发,掌握钢琴作品中的音高,此时学生对钢琴的认知也从单纯的演奏工具转变为具有韵味的音乐表现形式;“说”即为“唱”,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钢琴作品的旋律、曲式结构、节奏,继而形成对钢琴作品整体的感知力;“读”即为“读谱”,感受钢琴演奏的规则美,学会记谱、识谱;“写”即为演奏与创作,在扎实的钢琴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支撐下,学习者经历“听说读”三个环节已经能简单演奏钢琴谱,该阶段最重要的是引导学习者自主创作,虽然模仿是学习者的天性,但限制了学习者的思维与审美感知力的发展,因此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创作热情,在钢琴演奏中融入情感与创新元素,继而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二)基于真实环境的体验式教学法

“铃木教学法”与“二语习得”理念相得益彰,即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对情境的代入感,继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其中,“体验”是影响学生钢琴才能提升的重要因素,所谓的体验是指在教师引导的大方向下,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连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钢琴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相比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就在于互动与启迪。如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所说的那样,生活与环境是我们接受教育最宝贵的平台。而体验式教学也正是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营造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行为与认知的转变。

例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钢琴演奏会的实况,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去感受钢琴演奏过程中对于节奏以及韵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钢琴演奏”比赛,让学生们在竞争的氛围中去突破自己,提升自己对于演奏力度以及演奏技巧的把握,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思维进行主动整合的过程。

(三)基于表现力的情感式钢琴教学

铃木教学法注重学生表现力的发展。在钢琴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力即为在钢琴演奏时不怯场、不畏惧,将演奏技巧、情感渗透至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以将钢琴转变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带给周边人以愉悦的审美、艺术体验。对于学生来说,钢琴的表现力不仅仅是坐姿、手势,更在于学生情感的融入以及与钢琴、钢琴作品的深入交融。

学生学习钢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与理性融合的过程。首先在感性材料的不断积累中实现理性思维的质变,最后在实践中遵循音乐作品客观的创作背景、创作情感、曲式结构、旋律等融合自己的情感及主观思维,继而达到主客观的统一,这是钢琴演奏对美的追求,也是音乐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学生演奏音乐作品实质上是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与理解,将其解构后重新注入新的演奏技巧、方式及风格中,赋予音乐作品新的活力。为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为学生在演奏中融入情感提供支持。

以《郊外去》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图片、声音、色彩等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郊外的美景中自由奔跑,呼吸自然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继而使学生以钢琴演奏展现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基于赏识的认可式钢琴教学法

程宁君强调:“铃木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与支持”。由此可见,赏识学生的学习过程、认可学生的学习行为、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是铃木钢琴教学法实效性的保障。基于铃木教学法的该要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表扬、称赞学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并通过合理的方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形成对自己的“赞赏”,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跳音弹奏”为例,这部分内容属于钢琴弹奏技术范畴之内,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不仅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跳音弹奏的原则、方法,还需要学生在训练中逐渐掌握跳音弹奏技巧。传统的钢琴技术课教学模式为“讲解+示范+练习”,教师以语言叙述跳音弹奏的规则,以示范展示跳音弹奏的要点,学生模仿教师进行弹奏,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地位。为此,教师可利用课件显示跳音种类,如手指跳音、手腕跳音、手臂跳音等,学生观看课件总结不同跳音的弹奏要点、不同跳音下钢琴弹奏的效果等。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负责导拨释疑,如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跳音的手指动作时,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五)基于兴趣驱动的创作式教学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钢琴最大的驱动力。长期以来,钢琴课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学习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以及钢琴演奏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导致钢琴课程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成果甚微。为此,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专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钢琴演奏风格,发挥钢琴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作用。

以“跳音弹奏”技术课为例,学生通过上述方式掌握跳音弹奏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中播放不同跳音的弹奏效果,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即兴创作一段旋律,再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四种跳音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为有机整体。除此之外,作为当前音乐圈中较为流行的元素,古风元素的兴起本身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宝贵契机。相比于传统的戏曲元素,古风音乐对于乐器的包容性显然更高,不仅我国一些传统的乐器,即便是西洋乐器也可以融入到古风歌曲的演奏之中,教师还可以尝试将钢琴演奏融入到古风歌曲里。首先可以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风歌曲,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判断其中都包含了哪些伴奏元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钢琴的特有音色去自主的选择乐器,再融合自身想法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歌词的改编。最后还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同学们去评比不同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的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可以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基于实践的培养学生才能方式

提升学生才能最直接的方式为实践。“铃木教学法”强调了重复的重要性,即在不断重复中学生感受到进步的乐趣。但重复并非机械性的钢琴训练,也不是重复钢琴的基本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钢琴技能的提升,为此,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于儿童钢琴教学,教师可以将儿童钢琴演奏的过程录制下来,发送给家长。将学生学习钢琴的成果可视化,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学习钢琴的进步。

对于钢琴专业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鼓励其组建音乐队。合理的利用资源,同时对音乐队的表演进行及时指导。在音乐队的排练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教师还可以就舞台表演的细节进行指导,例如在前奏、间奏以及尾奏之间,作为钢琴伴奏者需要适当地增强琴声,以此来保证乐曲的起承转合更加流畅。音乐队的演奏成果也可以借助于当前的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在提升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助力学生走向更高更远的舞台 。

三、结语

铃木教学法注重学习者天赋的激发与才能的培养。在钢琴教学中运用铃木教学法,能够促进学习者钢琴技能的“习得”,使学习者钢琴知识与技能更为牢固。为此,钢琴教师要深刻把握铃木教学法的内涵,基于母语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基于真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基于学生表现力增强学生对钢琴学习的情感;基于赏识教育认可学生的进步;基于兴趣驱动学生的创新;基于实践培养学生的钢琴技能,继而使学生获得钢琴技能、情感、态度的全方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杨.钢琴教学中铃木教学法的应用[J].鸭绿江(下半月),2019(12):69.

[2]黄妍婷.铃木教学法在幼儿钢琴启蒙教学中的應用[J].幸福家庭,2019(15):25.

[3]陈俊衣.铃木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7(12):212.

[4]刘一路.内隐记忆视角下对铃木钢琴教学法的重新解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5]程宁君.铃木教学法在我国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5):186-187.

作者:卢青

体验教学视角下钢琴教学论文 篇3:

“体验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钢琴技巧课教学中的实施

摘 要:钢琴技巧课是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学院的一门基础性技巧课程,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一般都是运用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历,阐述了“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本科教学中是如何运用的。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师钢琴技巧课;钢琴教学模式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在音乐的世界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中,钢琴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实践类科目,是与其他音乐理论课程密切相关的科目,是广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教师为教学核心,全权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完全属于从属地位,听从教师的安排与指导。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数十年来,有着它毋庸置疑的优势与地位,例如,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基本功及弹奏技巧,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确保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弹奏能力的稳步提升。但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弹奏水准,更应当具有为师的素养与能力,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将走上教师岗位,因此,笔者认为,学生自身弹奏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的。

一、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其优点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角色互换,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更多地体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师生角色互换,立场不同,视角不同,看待问题的观点也大不相同,这样一人分饰两角,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师严格要求的苦心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发力点在哪里。

二、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目前,高等师范类院校本科生的学制为四年,一般大四这一年都是在实习、备战考研、找工作、准备毕业作品及论文答辩的诸多事宜中度过,因此,大学四年的时光一般只有大一、大二、大三这三年的时间可以踏实地学习。

一年级的新生,钢琴弹奏水平参差不齐,且心智方面也需要从高中时代向大学时代转变,从老师家长事事关心事事管的状态,向老师家长见面少管得少的生活学习方式转变。因此,在大一这一年的学习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有着绝对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弹奏技巧,夯实专业知识,是应当认真遵循的。

进入大学二年级,学生无论在专业方面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了提高,也更适应大学生活了。因此,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教师在钢琴技巧课的课堂上,会适当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什么说是适当运用呢?据笔者多年的教學实际经验来看,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公共课程与理论课程较多,学生学习的时间会非常紧张,因此,体验式教学方法这种需要学生进行大量思考与准备的教学方法,可穿插在传统教学模式过程中。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历,是这样安排学生学习的。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继续在基本功的练习和弹奏作品数量这两方面进行积累。在二年级下半学期,每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集体课,在集体课之前安排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预习,包括作品创作背景、和声特点、作者简介等。在集体课的进行过程中,请同学们一一作为主讲人讲解作品,每人限时5~10分钟,受时间限定,每人讲解自己认为掌握得最好的知识点即可。讲解结束后,先由大家相互找优点,提缺点,再由教师一一总结。这个过程是师生间教学相长的绝佳时机,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教师视角下的作品与学生眼中的作品有哪些不同,进而找到自身知识点的薄弱环节。二年级的暑假可以叮嘱学生走进培训机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

大学三年级是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一年,既要在弹奏水平上提升,也要在音乐理论及教学能力上有所提升。大三的钢琴技巧课每周一节,笔者以四节课为一个周期,在此期间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第一节、第二节专业课遵循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讲解作品的相关知识及演奏,这样也可以保证学生学习作品,熟练地掌握作品。第三节、第四节内容相同,请全体主修生共同参与,50分钟的课时请其中两名同学分别担任主讲人,扮演教师的角色,其他同学担任学生角色,教师在一旁记录上课过程中的优缺点,在课程最后进行点评。点评时注意两方面的总结,一方面是关于演奏技巧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关于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的内容正是广大师生自主学习时所欠缺的主要内容,正所谓知错方能改错,各位同学只有发现自己学习时哪里欠缺,哪里有问题,才能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这个环节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教师应做好两方面的总结,一是关于学生讲解演奏方面的总结,要提醒学生时刻注意专业知识的准确无误,语言的精确到位,范奏的准确性。这一点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首钢琴作品,提升自己的弹奏水平,真正做到“学高为师”。二是做好关于教学能力的总结。指导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多多注意钢琴作品的演奏与相关音乐理论课程,如和声、曲式、音乐史、音乐鉴赏的横向联系,做到从宏观角度出发去讲解作品。在丰富课堂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醒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把握,确保教学过程中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教师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归纳总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这一点,可以使学生准确地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使今后的学习更有方向性。

三、“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基础阶段进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完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势必会束缚和阻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而“体验式教学”恰恰可以填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看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笔者在尝试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位学生,当他的身份是学生时,他看到的常常是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这些内容是片面的,零散的,欠缺多学科相互联系的宏观思维。例如肖邦夜曲第二首,学生演奏时关注的一般只有这首作品的音符、节奏、装饰音等基本要素,因此,当转变为教师的视角时,很难发现这首作品变奏的特征,左手部分和声的特点,及根音部分的旋律性,从而最终忽视了这首作品的风格特点。而“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弹奏方面的不足,以及分析能力的欠缺,也更能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

因此,体验式教学方法对于培养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师范生,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对于四年级的实习及今后的工作,都有着很好的铺垫作用,是值得广大师生重视和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童师柳.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钢琴教学模式探讨[J].艺术百家,2008,(2).

[2]刘小静.高师钢琴教学之我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J].成功(教育), 2009,(12).

[3]栗琳.高师钢琴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探析——以鞍山师范学院音乐系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王嘉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高丽

上一篇: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要性论文下一篇:工业化建筑机械工艺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