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下钢琴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心理学知识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激发、强化学习的原动力、克服自卑与恐惧心理、克服急于求成心理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心理学方法能得到学生的接受,赢得支持与合作,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心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间沟通交流,可以增进了解,增强教学中的凝聚力,减少隔阂,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心理学下钢琴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心理学下钢琴教学论文 篇1:

音乐审美心理学引导下的钢琴演奏教学改进设计

摘 要:钢琴音乐作品在风格、调式以及旋律上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在进行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应当对于审美心理感知、心理想象与心理理解等进行充分分析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钢琴演奏教学计划进行改进,音乐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有助于从开放性思维与多视角方式开展钢琴演奏教学。

【关键词】音乐审美心理;钢琴演奏教学;改进设计

1 音乐审美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1.1 音乐审美感知方面

音乐审美感知指的是音乐接受主体在音乐作品的影响下刺激神经系统,在感官刺激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直觉并通过认知加工确认的一个过程。审美感知的重要部分在于个人感官对于刺激的敏感程度,这来源于个人艺术经验与个体直觉对于刺激所能做出的反应的激烈程度。第一层的刺激表现在演奏者身上,演奏者在对于音乐作品进行音色、节奏与响度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把作品完美地表现与演绎出来从而刺激第二层观众的音乐感知。

1.2 音乐审美想象方面

音乐审美想象指的是在已有音乐接收的基础上,经过主观的再创造最终形成新的审美想象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对审美对象有自己个性化的独到理解以促进审美境界的达成,具有比较深化与抽象的审美能力。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艺术客体对于音乐作品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为此可以使用相对应的音乐表现音响以加强作品中的生活感受与情感表现。

1.3 音乐审美理解方面

音乐审美理解指的是在音乐作品情感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理性认识的活动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对于作品中的涵义进行整体性地把握。审美理解分为表层理解与深层理解两种,表层理解是对音乐作品外在表现形式的感知,是对作品本身的理解,这也是深层理解进行的基础工作。深层理解指的是对于作品中表现的审美意境进行全面挖掘从而形成深入理解。

1.4 音乐审美情感方面

音乐审美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情感审美。为此首先需要对于音乐表现中得到力度、音程与节奏进行充分把握,之后对于复调、和声以及旋律等进行演绎,对于音乐技术层面进行综合运用。为了加强情感审美的进行需要在作品的理解过程中充分融入审美主体的想象、意识与理解等。审美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抽象化的折射,在对音乐主体结构的把握上使用主动与直观的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理论,在音乐本体特征中,音乐审美注重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双向活动。

2 音乐审美心理与钢琴演奏教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音乐审美指的是音乐作品在知、意以及情上给观众带来的一种主观上的审美美感。音乐审美心理指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对于音乐作品的美感产生、情感体验以及情感升华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音乐作品中必然涵盖着不同的主体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分析过程,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应当专注于对音乐作品感知结构的分析,对于审美过程中的感知与功能进行充分挖掘,以促进演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接受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3 音乐审美心理学引导下的钢琴演奏教学改进设计

3.1 加强钢琴演奏教学中和声听觉审美的教学

在钢琴演奏教学中首要的是在感知与和声听觉方面的培养。和声听觉能力指的是在音乐作品中能够分析音程、和弦以及和声的能力并形成一定的记忆感知。不同的和声具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既可以是纯净丰满也可以表现嘈杂与空洞。为此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应当注重于培养演奏者的音乐理解与记忆能力,音乐基础能力包括有节奏感的把握与对调式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一定的和声审美取向,通过音响的感受力与和声本身的表现力加强演奏者的情感体验。

3.2 加强钢琴演奏教学中旋律审美的教学

旋律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节奏与力度并且在音高方面能够进行切换,能够以丰富的表现力加强演奏者的美感体验。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在钢琴演奏中具有不同的旋律审美特征。通过旋律的表现对于悲伤、快乐以及感伤等不同的情感产生共鸣以丰富音乐的内涵加强情感体验。因此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应当加强旋律审美的教学以从整体上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与把握,进而塑造不同的音乐基本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取向。

3.3 加强钢琴演奏教学中调式审美的教学

调式指的是把音乐作品中的一個音作为中心,相关联的一些音以此为基础组成一个系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音乐体系特征,因此在音节调式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作曲家在审美取向上也各有不同。例如肖邦注重于使用降号的调性来表现沉静与典雅的审美情趣,而在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则是以小调来表达含有悲剧色彩的革命主义精神。在进行钢琴演奏教学中在调式的审美感知方面主要受到理解力与不同演奏者听觉感知的影响,在演奏进行过程中需要进行调式前后转换中表达的音乐意境不同的情感体验,通过具体的感知来实现审美体验的多元化。

3.4 加强钢琴演奏教学中曲式风格审美的教学

不同的音乐文化中具有不同的音乐组织结构与音乐形态,中国传统音乐比较常见的表现形态是使用多段音乐连缀体,而西方音乐作品中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运用两端呼应的三段连缀体。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以及不同的音乐创作者在音乐风格的表达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进行钢琴演奏教学中应当加以有效关注。为此要加强演奏者对于不同音乐作品风格的了解,加强不同音乐特征的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加强对于比较常见的音乐家的音乐风格的把握,从而在进行相关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控,通过对于不同作品音乐内涵的理解加强不同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

4 结束语

不同的音乐作品在音乐风格、音乐旋律与节奏上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进行钢琴音乐作品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把握其情感体验,有效利用音乐审美心理学进行钢琴音乐作品的教授,在音乐作品心理学的指导下加强演奏者的音乐感知、音乐记忆与音乐理解与想象能力的提升。在钢琴演奏的教学设计上可以加强钢琴演奏教学中和声听觉审美的教学,加强旋律审美的教学,加强调式审美的教学以及曲式风格审美的教学,最终促进钢琴演奏教学的多角度进行。

参考文献

[1]路晶晶.浅析大专院校钢琴演奏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16(13):20-21.

[2]陈丽霞.基于能力本位的《钢琴基础演奏》教学活动设计改革[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9(03):44-46.

[3]张宸瑜.音乐审美心理学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J].科技经济导刊,2016(10).

作者:况途清

心理学下钢琴教学论文 篇2:

心理学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心理学知识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兴趣的激发、强化学习的原动力、克服自卑与恐惧心理、克服急于求成心理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心理学方法能得到学生的接受,赢得支持与合作,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心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间沟通交流,可以增进了解,增强教学中的凝聚力,减少隔阂, 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心理学;钢琴教学;心理相容

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如何才能进行成功的钢琴教学呢?虽然钢琴专业知识在我们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些钢琴以外的因素,以至影响了钢琴教学的质量。其实,成功的钢琴教学还应适当地使用心理学方法,这是钢琴教师有效工作的法宝。在教学工作中融入心理学方法,能得到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能减少教学工作的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心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一、细心关爱,加强学生与教师心理相容

心理接触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做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在钢琴教学中要利用观察、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在钢琴学习中演奏方法、乐曲处理等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演奏习惯、特长、愿望等表示理解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在与学生交流时,即使在指出其演奏上的缺点时,也要表现出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对象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让他们了解教师的德才学识,在教学上被肯定,在情感上接受,感受到教师对钢琴的热爱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这时才可能有进一步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在心理接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表达对学生钻研求知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过分贬低一个学生的短处,在心理上是非常忌讳的,这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挫伤,使学生在不顺的心境中学习,使学生由于被信任程度降低而与教师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学习效率。特别是对启蒙阶段的学生,当他们进步时应及时表扬和鼓励,切不可在他们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任何不屑一顾的态度都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注重情感施教,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知识是力量,智慧是力量,但积极心态却蕴涵着学习知识的巨大力量。积极的心态能焕发人的创造性,使人不知疲倦、信心倍增;积极的心态是获取健康、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是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现在我们教的学生多数没有钢琴弹奏基础,音乐节奏感、视谱能力、手的条件等均较差,而且绝大多数心理状态不太好。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心态,也就无力应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矛盾、挫折、失败等种种艰难。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而这又需要科学设计教学要求。学生往往以教师的认同感来衡量自己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学生一次次体验和证明自己的无能,必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反之,适当把握教学要求,采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每一次都能体验成功,必能强化他们的自信心。

三、把握学生群体心理活动特点,接受学生兴趣爱好

一个教师是否有胸襟,是否与学生心理相容,还表现在他是否接受或有能力面对各种学生的爱好。抵制任何非钢琴教科书知识及流行娱乐信息的存在,斥之为不务正业,这似乎成为一些教师的思维定式。其实这也是心理相容能力差的一种表现。非课本知识及流行娱乐信息,它的产生是以时代为基础的,其形成受志向性、兴趣性、情绪性、社交性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年轻一代中容易引起共鸣。其特点是在正式教学书籍上无法寻找,却在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中充斥。由于21世纪的学生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特性,导致了此类知识和信息的普遍存在。在钢琴教学上,不可以忽视非书本知识及流行娱乐信息的作用。当孩子希望弹首钢琴教材以外的他们喜爱的歌曲或想和教师探讨从网上下载的一首很优美的钢琴曲时,作为身处信息时代的钢琴教师要重视它、善于利用它,切不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了解现代学生群体心理,把握其心理倾向,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加以利用,善于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钢琴教学。

四、通过表扬、赞美激发乐学心理,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音乐 也是如此,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为学生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法与音阶练习等产生厌烦情绪。有些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一味地逼迫孩子硬学,结果有的孩子不堪忍受而将钢琴砸烂也曾有所闻。学生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为了开启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比如青少年喜欢形象思维,无论教识谱,还是教演奏,最好多用一些比喻方法。在弹奏叙事性乐曲时,教师在范奏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另外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多给孩子听磁带、唱片、或多让他们看一些有关钢琴方面的音乐会录像、观看实际演出等。青少年多具有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教师平日可采用打分、贴小红旗的方式鼓励他们练琴。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也要充分肯定。 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学生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既锻炼了表演能力,又能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以上方法,学生会逐渐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成绩会明显提高。随着成绩的提高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会更加努力地学琴。

五、寓教于乐,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化乐特说:“教师的工作本质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教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学习的。”教师要当好“推销员”,从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出发,将自己的教学内容“推销”给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要做好教学工作,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知道学生现在最重要的是需要什么,学生有没有接受的条件,学生怎样才能接受自己推销的东西,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推销方法,而不能凭自己一相情愿的主观意志和习以为常的固定模式支配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客观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可能只是简单的表象,在它的背后往往有着特定的、深刻的原因。比如,学生平时练琴少,存在的原因可能有学生懒惰、兴趣低、有病痛、心情不好,对老师有意见或者有其他的活动和作业压力等;学生的练琴效果不好,其原因可能有钢琴作业过多过难、技巧要领不对、练习方法错误、练琴不专、知识水平不够、心理素质偏差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全面把握这些细节,深刻分析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

总之,心理学知识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激发、强化学习的原动力、克服自卑与恐惧心理、克服急于求成心理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心理学方法能得到学生的接受,赢得支持与合作,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心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间沟通交流,可以增进了解,增强教学中的凝聚力,减少隔阂,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浅谈钢琴教学[J].钢琴艺术,2007,(7).

[2] 应诗真.钢琴教学基础训练的几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2).

[责任编辑 魏 杰]

作者:李丽

心理学下钢琴教学论文 篇3: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教师应主动、自觉地抛弃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建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和谐有效的新型师生关系。基于目前中职学校专业类理论课程中的一些概念、观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本文就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和案例的选择进行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课堂;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其重要性不容小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和提高未来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也为幼儿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使用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置于其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思考和分析。如讲到动机的种类时,笔者举了这样一个案例:璐璐刚学习弹钢琴时很投入,每天都会坐在钢琴前练习一段时间。看到璐璐的这种表现,妈妈感到很高兴。为了鼓励璐璐好好练琴,妈妈给了她一些奖励。后来发现她为了更多的奖励,故意拉长弹琴的时间,但弹琴并不是很认真,妈妈后来取消了奖励。可见,这种试图通过增加零花钱来激励璐璐认真地坚持弹琴,但由于零花钱这种外部诱因刺激的介入,使璐璐原本对弹琴的喜爱这种内部动机受到了破坏,结果适得其反。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2.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比较重视知识传授,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全面分析与讨论、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能够促使学生科学灵活的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富有童心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时,笔者结合案例:“一天上午,周老师领着一群刚做完游戏活动的孩子们往教室走。一群孩子小手握成了冲锋枪状,对着老师‘扫射’。周老师让孩子们兴奋一阵后发问:‘枪是专门打谁的?’‘打大灰狼!’‘打坏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对!那么,只有在老师扮演大灰狼的时候才能打。’就这样,幼儿在满足了做游戏愿望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请讨论:“你觉得周老师的做法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周老师你喜欢吗?”学生通过对案例素材的分析、讨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要鲜活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鲜活案例,使他们感到很亲切、易理解,也能够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听与不听全凭自主自愿,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最初几分钟内教师应耐心引导,让学生处于喜欢听愿意听的最佳心理状态,整堂课学生才不会“游离”在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案例能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生这样才会感到真实可靠。这样的案例能将书本中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导入“注意”的第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说一说你熟悉的经典广告词,如:“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奶茶就要香飘飘,香飘飘奶茶一年卖出三亿多杯,能环绕地球一圈,连续七年,全国销量领先”“农夫山泉——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再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大宝面霜和脑白金的经典广告视频,然后思考:“经典的广告词经常是伴着形式多样的广告画面,为的是吸引人们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这是吸引人们的注意”,结果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很活跃。

2.案例要恰当典型

决定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必须要精心挑选案例,一定要注重案例选择的典型性、恰当性,要带着特定的问题选择特定的案例,难易程度要适中,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科学地说明问题,并让学生深刻理解。在讲授幼儿“注意的发展特征”时,笔者举了这个案例:“某幼儿园大一班活动室内,小朋友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安静!安静!’可是无济于事,这时老师突然停止了说话,孩子们一下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请同学们分析以上案例,看都有哪几种注意类型?”学生能分析出小朋友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是无意注意,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是有意注意,教师再引导:“当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先后出现时,小朋友还能继续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故事吗?”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马上理解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是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经过这样的案例教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易于知识的牢固掌握。

3.案例要生动有趣

有趣的案例不但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分析案例,而且还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在学习“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时,笔者举了一个案例:“一名年轻的语文女教师,穿了一件新的连体裤进入教室,随后便开始上课,过了一会儿,发现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衣服上。于是提问一个学生,学生站起来不仅没有回答问题,而是反问道:‘老师,您的连体裤是怎样穿上的?又是怎样脱下来的啊?’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之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窘况?学生很容易说出,这是由于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没有提前在学生面前“亮相”,像这样相对新异的事物会引起小学生的无意注意。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未来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到未来工作中,但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精心挑选鲜活性、典型性、恰当性和趣味性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古华平.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教学课堂兴趣的积极性的培养策略[J].求知导刊,2016(15):36.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325500)

作者:陶旭娟

上一篇:因材施教生物教学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