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菜单的英译翻译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试图揭示人类文化演变、传承规律的一种新理论。中餐菜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载体,中餐菜单的准确译名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进行分析,在模因论的指导下,以弘扬民族文化,满足外国食客点餐宗旨为己任,从一个较新的角度对菜单英译进行探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餐菜单的英译翻译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餐菜单的英译翻译研究论文 篇1:

中国菜谱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摘要: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学习、工作或定居。他们在感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想品尝闻名世界的中国菜。所以,中餐菜单的英文翻译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入手,分析中餐菜单英译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餐菜单英译的方法。

关键词: 中国菜谱文化内涵翻译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菜肴色味形俱佳,烹饪艺术高超,早已名扬四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外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的饮食感兴趣。有关饮食文化的翻译无疑在饮食文化交流中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所以,中餐菜单的英文翻译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份中餐菜单的优秀英译,不仅可以方便客人点餐,更可以让客人在品尝中华美食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让中餐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而成功地实现中国餐饮业走向世界。然而,目前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出版的研究寥寥可数。至今在中餐菜谱的翻译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文明的四大发祥地之一,其独具特色的烹调和饮食文化是世界饮食文化中最伟大的两大门类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突出贡献,被全球誉为“烹饪王国”。

从菜系上分,中国菜可分为四大菜系,即广东菜、江苏菜、山东菜和四川菜。广东菜是中国著名菜系之一,即珠江流域的粤菜(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由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三大主要流派组成,是岭南饮食文化的代表。粤菜的用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长江下游的江苏菜包括淮扬、苏锡、金陵和徐海四大风味流派,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黄河流域的山东菜在饮食风格上逐渐形成了济南、胶东、孔府三大风味流派,以其味道咸鲜适中、脆嫩可口、制作精细而享誉海内外。长江上游的川菜好麻辣辛香,擅调复合味,菜式朴实兼有南北之长,对长江中上游及滇、黔地区的饮食文化有较大的影响。

从名称上看,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菜谱的名称也是多姿多彩、十分讲究的,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既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有的菜名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菜名,而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名了,有的菜名背后甚至蕴藏着一首诗、一幅画、一则神话、一个美丽的传说或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如皇帝落难饥不择食时吃的玉米稀饭“珍珠粥”,以蟹黄和燕窝象征楚汉相争的“鸿门宴”,反映抗战时期重庆人民反日情绪的名菜“轰炸东京”,反映夫妻恩爱的“过桥米线”,反映百姓对奸臣无比痛恨的“油炸桧”,以及“东坡肉”、“宋嫂鱼羹”、“麻婆豆腐”、“叫化鸡”、“桃园三结义”、“狗不理包子”等都包含了浓浓的文化意蕴。

从烹饪方式来说,据统计,中国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主要有Boiling(煮),Simmering(炖、煨),Stewing(煲、炖、焖),Braising(烧),Frying(油炸),Baking(烘),Roasting or Broiling(烤),Steaming(蒸),Smoking(熏),Pan-Frying(煎)等。但专家们一般认为,传统烹饪方式有三十二字诀:煎炒烹炸,爆烤熘扒,蒸烧煮炖,炝拌绘焖,腌氽煸腊,煨靠酱熏,酿塌糟涮,风卤贴淋。这些传统的烹饪方式,在保持食物本色的基础上,又能充分释放食物的色、香、味,充分表现了中国菜肴烹饪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原料上来讲,中餐菜单中主要包含六大原料:(1)肉类。如:鱼片(sliced fish)、肉丝(shredded meat)、鸡丁(diced chicken)、虾仁(shelled shrimp)等;(2)蛋品类。如:煮鸡蛋(boiled egg)、煮荷包蛋(poached egg)、蛋清(egg white)、蛋黄(yolk)等;(3)油脂类。如:猪油(lard)、植物油(vegetable oil)、花生油(peanut oil)等;(4)蔬菜类。如:番茄(tomato)、卷心菜(cabbage)、茄子(eggplant)等;(5)瓜果类。如:黄瓜(cucumber)、草莓(strawberry)、菠萝(pineapple);(6)调味类。如:咖喱粉(curry powder)、辣粉(pepper powder)、番茄酱(ketchup)等。

二、中餐菜单英译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

饮食文化的特殊性表现为语言的特殊性,像中国的“饺子”、“元宵”、“粽子”等词汇,严格地来说,并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三者在英文中都可以译为dumpling,但却是完全不同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三个重要的节日,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例如“元宵”也可译做a rice glue ball或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the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译文读者根本体会不到元宵真正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专业性又较强,要把中餐菜单中的每一种菜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只是在语言层次上的转化,更是文化层次的进一步转化。但是由于人们在对菜单翻译时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许多外宾在享用中华美食时产生了误解,闹出了许多“国际笑话”。根据2006年4月10日的《半岛都市报》报道:因为来青岛旅游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青岛很多酒店都推出了外语菜单,但是这些外语菜单却把不少外国人吓跑了,原来他们把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鸡”译成了“还没有性生活的鸡”……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菜式空缺造成的词汇空缺和望文生义的错误翻译。

三、中国菜谱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1.中国菜谱的翻译原则

早在19世纪末,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就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的翻译标准。然而,当人们在翻译中文菜单的时候,却将此标准束之高阁。如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此标准作为指导思想,那么大量中文菜单错译、误译的现象也许将可避免。从“信”的角度出发,译者在翻译中文菜单时,应准确翻译出主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这是菜单翻译的基本要求。从“达”的角度来看,译者应注重译文的理解性。严复先生提出关于“达”的要求,其实质就在于译文应该容易被读者理解。从“雅”的角度分析,译者在翻译中文菜单时,应在整体上考虑英译菜名的“美感”,包括从文化、语言等角度。“雅”不仅要求译者考虑到我国的文化因素,还要注意外国的文化。例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英语世界的忌讳。有些菜肴的原料在饮食文化相当丰富的中国不会引起食客的反感,如蛇、青蛙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等缘故却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

2.中国菜谱的翻译方法

2.1写实性命名菜单的翻译

所谓写实法就是它是一种如实反映菜肴原料构成、烹制方法和风味特点的命名方法。这类命名有的以原料命名,如西芹牛肉、鲜笋肉片等;有的以烹饪方法命名,如酥炸鲜蚝、花菇煨鸡等;有的以刀工命名,如片、丝、丁、柳、块等;有的以地点命名,如北京烤鸭、道口烧鸡等;有的以烹制人命名,如宋嫂鱼羹、文思豆腐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写实性菜名是“名副其实”,因此,译者通常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写实性菜名。具体的方法归纳如下:

(1)翻译以原料命名的中餐菜名时,可选用一种原料的名称作为菜名的主要部分,其他原料名称可用介词with连接,放在后面,如:

杏仁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

牛肉豆腐Beef with Bean curd

西红柿炒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干烧龙虾Lobster with Chili Sauce

芙蓉虾仁Shrimps with Egg White

(2)翻译以烹饪方法或刀工命名的中餐菜名时,可用表烹饪方法或刀工的单词加上原料即可,如:

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

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

鱼香肉丝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香煎鸡块Fragrant Fried Chicken

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

(3)翻译以人名地名命名的中餐菜名时,为了传播中华文化,译者应尽力保留原文的地名和人名。故其翻译方法也只需直接按字面翻译。如:

麻婆豆腐Ma Po Spicy Tofu

四川水饺Sichuan Boiled Dumpling

扬州炒饭Yang Chow Fried Rice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2.2写意性命名菜单的翻译

许多中餐菜肴喜欢采用借代、比喻、象征等联想手法命名,使其听起来既优美动听又富有浪漫色彩。这些菜名在译成英文时,如若照译形象,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客人听了会感到莫名其妙。所以不如舍形求意。对于这类菜名,译者在翻译时可舍去原菜名中比喻的形象,意译出原义。比如,广东人新春佳节喜欢吃一道菜,名为“发财好市”,好像吃了之后就会“发财”、“生意好”。因为“发菜”和“蚝豉”跟“发财”和“好市”谐音。因此,这道菜可译为: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其它菜名例如:

红烧狮子头Braised Minced Pork Balls with Brown Sauce

芙蓉鸡片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 White

八宝鸡Rice Stuffed Chicken

红烧四喜肉Braised Brisket with Brown Sauce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即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译者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再如“红烧狮子头”,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为像毛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又如“脆皮乳鸽”,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四、结语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底蕴深厚,菜式种类繁多。在将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从而实现翻译原则和餐饮知识的完美结合,使中国餐饮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中国科技翻译,1999.

[2]卢魁.浅析中餐菜单英译的原则及方法.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单宇.食在中国——中餐菜单英译问题小议.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

[4]刘凤玲.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广州大学学报,2005.

[5]汤立伊.中餐菜单英译的“信、达、雅”.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

[6]李郁青.中国菜式命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江汉大学学报,2002.

作者:秦艳荣

中餐菜单的英译翻译研究论文 篇2:

模因论指导下的中餐菜单翻译

摘 要: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试图揭示人类文化演变、传承规律的一种新理论。中餐菜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载体,中餐菜单的准确译名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进行分析,在模因论的指导下,以弘扬民族文化,满足外国食客点餐宗旨为己任,从一个较新的角度对菜单英译进行探究。

关键词:模因论 中餐菜单 命名特点 强势模因

一、引言

中华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菜单作为餐饮行业展示对外形象和中华饮食文化的窗口,是服务人员与顾客交流沟通的桥梁,因此规范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多数菜单的英译可谓良莠不齐,很多菜单翻译令人瞠目结舌。例如:“麻婆豆腐”被译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鸡”被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还没有性生活的鸡)”。诸如此类的翻译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改善和提高中餐菜名的翻译质量刻不容缓。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框架,讨论在模因论指导下中文菜单的翻译。

二、中餐菜名的特点

(一)使用修辞手法

中国菜向来追求“色、香、味、形”俱全。为了使菜名生动充分地表达菜色的魅力,修辞手段在菜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用典、拟人等。比如“凤凰趴窝”系借喻,是一道鸡和鹌鹑蛋置于盘正中,四周摆放蔬菜的菜肴。将鸡比作凤凰,将鹌鹑蛋比作凤凰蛋,四周摆设的各式蔬菜则看作凤凰的巢。“用典”在菜单中也极为常见。比如“四喜丸子”,据传“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张九龄科举考试中得头榜,皇帝招他为驸马。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因水灾失散不知去向的父母的下落。喜上加喜,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厨师介绍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张九龄连连称赞,说:“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吧。”从那以后,逢有结婚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此菜。

(二)使用省略语

用一个简短的名字来代替所有原料或香料。由于菜单的特殊性,菜单往往要求用字凝练。用最少的字表达最美的菜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记忆。比如,“梅干菜扣肉”,梅干“菜”和“肉”便表明了这道菜的配料与主料。

(三)以人名、地名命名

人名和地名的使用便于人们记住此菜肴的最初创始人和出处。比如“宋嫂鱼羹”中的“宋嫂”,“东坡肉”中的“东坡”皆为人名。再如“东江酿豆腐”“南京盐水鸭”中的“东江”“南京”为地名。

(四)以表达美好祝愿或象征吉兆的词语命名

表达美好祝愿和祝福是人们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又领略菜肴美好的祝福更是双重的享受。类似的命名有“游龙戏风、花好月圆、全家福、年年有余”等。有的借助意象,有的则借助谐音。

三、模因论——中餐菜单翻译的理论导向

(一)模因论与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模因,而模因概念的核心则是模仿。根据Dawkins和Blackmore的观点,我们通过模仿获得并加以传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算作是模因。模仿是模因得以复制、传播的方式。模因不是无意识地模仿,而是有选择、有意识地指导思维活动,有其客观的复制程序与传播途径。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并作为模因载体(meme vehicle)进行传播。在翻译界,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是Chesterman。他认为模因在同一文化中传播总是通过模仿,以语言为主要载体进行传播,但如果模因要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那就需要翻译了,翻译是模因的生存机器。Chesterman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并详细讨论了翻译库中五种超级模因(supermemes)——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翻译模因)。模因论下理想的翻译就是:模因的新载体能使新的宿主通过转换过的语言,成功解码这些模因,使源语模因由此得到传播并产生等效的语用功能。

(二)强势模因

作为一种复制因子,模因也遵循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模因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竞争。Blackmore(1998)认为模因论出发点的机制就是模因之间相互竞争,以占有人们的头脑并由此传播开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模因,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因,即能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胜的模因。”这些成功的模因就是强势模因。Heylighen(1998)提出模因要成功复制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同化阶段、保持阶段、表达阶段和传播阶段。同化阶段就是模因寻找“新宿主”的过程,成功感染“新宿主”。保持阶段是指模因在宿主大脑里停留的时间。停留时间越长,宿主就越有可能从记忆模式里把模因表达出来,达到传播的目的,这就是表达阶段和传播阶段了。经过这四个阶段考验存活下来的模因就是成功模因。

四、模因论视角下的中文菜单翻译

菜单里的菜名就是一个个的模因,翻译者应把它译成具有强势模因的特点,经过四个阶段成为成功模因,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担起一份责任。翻译中餐菜单时,应首先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参照西餐菜单的特点,力求清晰、准确地反映菜肴的主要风格。这样,菜单模因才会成为成功模因。下面结合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并根据强势模因的特征具体谈谈中餐菜单翻译的方法。我们认为菜单翻译有以下几种可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一)直译

中餐菜名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很大一部分以菜肴的原料或附带加工形状命名,或者以烹饪手段而命名。由于汉英语言中关于描写原料、刀工和烹饪手段的词基本存在对等语,所以译者可采用直译方法,使译文达到充分传递信息的功能。

1.以主料开头

主料(名称/形状)+with+配料。如: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2.以烹制方法开头

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如:火爆腰花“Sauteed Pig’s Kidney”。

3.以形状或口感开头

形状/口感+主料。如:脆皮鸡“Crispy Chicken”。做法(动词过去式)+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4.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

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5.菜名含器具的可译出器具,也可直接译出原料。如:

八珍火锅“Eight Delicacies Hot pot”。

(二)意译

中国菜肴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这类名称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等特点,赋予菜肴美丽动听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在此情况下,译者需要考虑采用意译法,使译文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食物的相关信息的预期功能。对于意译,早在20世纪初,胡以鲁先生便论述了“决以意译为原则”(陈福康,1996:193)的道理。要舍去中文菜名中的“行话隐语”和典故。这时,只需将其中的主要原料介绍给客人即可。如:蝴蝶骨“Braised Spare Ribs”,清蒸童子鸡“Steamed Spring Chicken”。

(三)音译

具有中国特色且亦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英文翻译应保留“中国味”。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原则,可以使用汉语拼音。饮食的发展也趋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饮食文化接触变得越来越深入频繁。既然“肯德基”(Kentucky)和“三明治”(sandwich)等西方词汇能被中国人所认同,中国的Youtiao(油条),tofu(豆腐)也同样会被英美人所接受。

(四)借用法

和音译法“输出”相反,借用法是“输入”,借用西方人熟悉并了解的欧洲菜名来译中国菜名。译者可结合英语的语境和特殊语意,用西方人熟悉了解的欧洲菜名来译中餐菜名,译文地道易懂,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鸡肉串”(teriyaki chicken stick)、“盖浇面”(Chinese-style ravioli)。“Teriyaki”一词是从日语来的借用词即“烤”的意思,该字在美国的中餐馆十分流行。还有“香酥韭菜盒” (Crispy Dumplings with Chinese Chives and Eggs)、“窝头”(Steamed Corn Bun)、“蜜汁叉烧”(Honey-Stewed BBQ Pork)等。这种译文既地道又通俗易懂,最易为外国朋友所接受。

五、结语

中华餐饮文化自古博大精深,底蕴厚重。中餐菜名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一份翻译得当的中餐菜单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和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和桥梁。要实现这种沟通和文化的传播,将中餐菜名这个模因综合体进行复制(即翻译)并传播到英语文化中去,更应明确菜单翻译特点与翻译准则,深入研究,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Chesterman,Andrew. Men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Benjamins,1997.

[3]Heylighen,F.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OL],1998.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5]海娜,张锦帆.菜单汉英翻译的顺应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8,(29):80.

(郑金萍 牛新生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作者:郑金萍 牛新生

中餐菜单的英译翻译研究论文 篇3:

跨文化视域下东北菜菜名命名特点及英译方法探究

摘要:近年来东北菜得到常驻东北以及来东北旅游观光的外国人士的认可与喜爱,然而东北菜菜名的英译却一直没有统一的规范化译法,致使错译、乱译现象屢见不鲜。在总结东北菜菜名命名特点的基础上,对跨文化视域下东北菜菜名的英译方法进行一定的梳理,以期促进东北菜菜名英译的规范化以及东北菜的有效对外传播。

关键词:东北菜;命名特点;英译方法;跨文化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中国菜名的翻译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众多翻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得以出版发行,书中规范了中国八大菜系经典名菜的英译名称,随之掀起了国内翻译界对菜名英译研究的热潮,大部分研究为具有普适性指导意义的菜名英译方法分析,也有对东部和南部地区菜品的专门研究,而关于东北菜的研究却十分匮乏,东北菜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蒙俄经济走廊东北通道的打造使得东北地区日益开放,东北经济的互通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不断融合与丰富,东北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数千年文化独特的构成成分应当得到更有效的传播,规范准确的英译菜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

一、东北菜的命名特点

东北菜是指东北,包含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的菜品。其特点是用料广泛、火候足、滋味浓郁,以炖菜为主[1]。

大部分东北菜采取写实性的命名方法,即菜名中直接体现了菜的主料、辅料、烹饪方式等信息,客人看到菜名可以马上获取这道菜的基本信息从而决定是否要吃这道菜,东北菜中写实性命名表现为以下形式:

(1)最为典型的命名方法是菜名直接阐明菜的主辅料和烹饪方式,比如小鸡炖蘑菇、酸菜炖粉条、鲶鱼炖茄子。

(2)菜名中只含主辅料没有体现烹饪方式,比如尖椒干豆腐、松仁玉米,这一类菜名一般都是辅料在前,主料在后。

(3)以烹饪方式后加主料命名的菜名,比如溜肉段、凉拌拉皮。

(4)以地名后加主料命名的菜名,比如得莫利炖鱼、庆岭活鱼。

(5)以菜品吃的方式命名的菜名,代表菜品是东北独有的蘸酱菜。

东北菜中也不乏写意性菜名,即客人不能直接从菜名中得知菜品的基本信息,本国本地区的客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背景知识来推测出菜的信息,而作为对东北地区发展历史和饮食文化所知甚少的外国人士来说,如果没有翻译得当的英文菜名他们难免一头雾水。

东北菜中的写意性菜名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1)菜名中包含数字,代表菜品:地三鲜、熘三样、炖四白、三烀一焖。

(2)以菜中原料的颜色命名,代表菜品:黑白菜、炖四白。

(3)东北人为庆祝丰收等活动而创造的菜名,代表菜品:大丰收、杀猪菜。

(4)与东北历史文化有关的菜名,代表菜品:老虎菜、锅包肉。

除了以上写意性菜名外,东北菜中还有半写实半写意的菜名,比如雪衣豆沙,“雪衣”描绘出了意象,表达了优美的意境,属于写意,后面的“豆沙”说明了这道菜的主料,属于写实。

东北菜菜品的命名植根于东北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其命名丰富多样。东北菜不属于八大菜系,它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远不及其他菜系,但东北菜菜品却深受当地外国人士的喜爱,然而笔者多年来走访东北餐馆,菜单中不是没有英文翻译,就是翻译的菜名错译、漏译、死译现象层出不穷,在东北地区日益开放的形势下,东北菜菜名的英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菜的广泛传播,更使得外国人士无法了解东北菜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影响其对中国多样化饮食文化的整体认知。

二、东北菜跨文化英译的理论基础

翻译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传播行为,各国间文化的交流离不开一定的翻译活动,而翻译语言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译出国和接受国之间的权利与地位的关系。

福柯在其话语权理论中提到:话语不是简单地按照某种语法规则把词汇和句子进行组合,更为重要的是话语中所蕴含着的极为复杂的权利关系[2]。而翻译中的译语话语权则是文化输出国通过适切的译语形式主动实现自身话语及文化在他者语言与文化背景下的诉求,以及自身话语主张为译语受众接受或认知[3]。基于译语话语权理论,翻译人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当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将最为得体的能够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语言得以表达出来,最终实现中国在国际上译语话语权与地位的不断提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英语语言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文化始终处于强势地位,而中国作为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东方国家正在逐步构建它的文化强国地位,随着西方读者对中国语言与文化兴趣的日渐浓厚,汉语在近几十年内得到了大范围普及,正成长为另一个世界性语言,中国语言文化要想得以更好的丰富与发展,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与交流,务必要尽力避免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亏损与文化误读,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以一种更高的“保真度”传播开来。

长期以来,国内菜单的翻译以为译语读者创造顺畅易读的感受为目的较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很多写意性菜名为了让西方食客容易理解按照西方菜单的翻译习惯完全地使用了归化翻译,这一现象在国外中餐馆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样的翻译无益于中国译语话语权的获取与提升,不仅让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失去了传播的机会,更使得西方食客难以在就餐的同时体会到中国菜品的博大精深。

鉴于此,笔者认为东北菜的英译应当以传播东北饮食文化为目标,增加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但绝不能采用完全的异化而加大西方食客对菜品的理解难度,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低效甚至失败,而完全的归化会削弱中国菜品的文化底蕴。因此,笔者建议在东北菜英译过程中采用异化和归化有机结合的翻译策略,让英译的菜品名称既能为西方食客顺利领会,又起到饮食文化传播的作用。

三、东北菜跨文化英译策略与方法分析

(一)写实性菜名的英译策略与方法

中西方菜名在命名特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在中国和英语国家中都不乏以烹饪方式后接主料命名的菜名,相对而言,国内菜品名称中出现烹饪方式更为常见,因为中国菜的烹饪方式众多。对于这种类型的菜名,中西方在命名特点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在语言层面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译出菜品的烹饪方式和主辅料,运用“烹饪方式+主料(with+辅料或者in+汤汁)”的英译形式[4],符合英语国家食客的语言习惯,可以达到顺畅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1.炖菜类菜品英译个例

小鸡炖蘑菇是东北炖菜中知名度较高的菜品,通常这道菜会被翻译成“Stewed Chicken with Mushrooms”。这道菜最原始最经典的主料是东北农村的小笨鸡搭配东北特产的蘑菇——榛蘑,但是从这道菜上面的惯常译法中并不能体现出其主、辅料的特点。其中的“小笨鸡”不能按照字面意思译为“little stupid chicken”,“小”字不必译出。基于西方食客注重菜品营养价值的饮食倾向性,笔者建议将“小笨鸡”译为“free range chicken”,其中的“free range”為自由饲养的、散养的意思。英语国家超市中肉类、禽类食品如果是自由饲养的肉禽类,通常会在产品包装上标注free range。故此笔者认为,在这一处采用归化的策略能让这道菜品更精准地为英语国家食客所了解。此外,如果不将菜中蘑菇的种类具体化,西方食客仅仅知道这是蘑菇的一种,而榛蘑是迄今为止无法人工培育的野生菌类,是名副其实的东北山珍,这样极具特点的蘑菇种类如果能翻译出来,势必会提升榛蘑作为一种东北野生山珍特产的知名度,同时会增加英语国家人士对中国丰富食材的了解程度。鉴于此,笔者认为可运用异化策略,采用音译的方法直接将“榛蘑”译成“Zhenmo”,简单易记,便于推广。所以,小鸡炖蘑菇可英译为“Stewed Free Range Chicken with Zhenmo”。

酸菜炖粉条是东北特色菜品之一。酸菜一般被解释性译为“Pickled Cabbage”,从推广东北特色饮食的跨文化视角出发,如将酸菜音译为“suancai”,更有利于这种特色食物的传播,此菜可译为“Stewed Suancai with Vermicelli”。

白肉血肠是一道极具东北特色的菜品。西方食客对动物血的接受程度因国家和地区而异,如果直接译成pig blood可能会触及一些地区的文化禁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使用归化策略进行转化,英国有一种早餐肠叫black pudding,是由猪血、猪油、牛油加谷物制成的,借用到这里可以让英译名称得到美化,提升食客对这道菜的兴趣,同时又不失菜名中文化传递的诉求,建议译法:“Stewed Fat Pork with Black Pudding”。

2.炒菜类菜品英译个例

木须柿子是东北家常菜,关于“木须”的翻译当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译法是“Mooshu”,该菜品可译为“Mooshu Tomatoes”,对于不了解这种译法的食客我们就有必要对“Mooshu”进行简单解释,笔者认为木须柿子的最佳译法为“Mooshu Tomatoes(Mooshu refers to scrambled eggs)”,这样一来,食客便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木须的含义。

3.以吃的方式命名的菜品英译个例

蘸酱菜是东北地区独有的菜品,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以春末夏初的原料最为丰富,婆婆丁、臭菜、水萝卜等在这个季节最适合采摘食用,配以东北特产的大酱,清新爽口。蘸酱菜的食材随季节变化而随时更换,由于这一特点译者在英译时并不适合一一将食材翻译出来,可以采用概括性译法。首先音译菜名,再进行解释性翻译:Zhan Jiang Cai(Raw Seasonal Vegetables, Served with Northeast Sauce)。西方餐馆一些菜名后常带有较长的对本道菜配料或蘸料的细致性解释,通常用“served with”形式体现出来,借用到这里,这样的归化策略更符合西方食客的语言习惯。

(二)写意性菜名的英译策略与方法

1.菜名中数字的处理方法

东北菜名中不乏含数字的菜,“三”较为常见,这种命名特点也体现出东北人朴实、粗犷的性格,数字即代表菜中主料种类的个数。西方菜名中较少见到以数字命名的菜品,这类菜品采用音译加释义法既能让让食客了解东北方言特点,又能获取菜品的基本信息。

代表菜品翻译如下:

地三鲜:Di San Xian(Sautéed Potato, Green Pepper and Eggplant)

三烀一焖:“烀”和“焖”属于东北方言,“烀”即煮,“焖”即“蒸”。

San Hu Yi Men( Boiled corn, Steamed Potato, eggplant and eggs with pepper and sauce)

2.菜名中颜色的处理方法

炖四白是东北人在寒冬喜爱做的一道菜,菜品中既体现出了主料的数量又体现出了其颜色——白色,食材是肥肉较多的五花肉、大白菜、大豆腐和粉条,对于以主料颜色命名的菜品西方食客往往不知所云,译者须译出主料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参考译法:Dun Si Bai(Stewed streaky pork, Chinese Cabbage, Tofu and Vermicelli)

3.寄托美好期望的菜名英译个例

大丰收是这类菜的代表,菜名传达出了东北农民们对蔬菜丰收的感恩,用农民亲手栽种收获的南瓜、土豆、豆角、玉米搭配猪排骨一起炖,对于这类菜名如果只用音译加释译法翻译出来势必会存在对菜名美好寓意传达的亏损现象,建议同时采用异化策略下意译的方法将这一文化信息表达出来[5],译为Da Feng Shou(Good Harvest) — Stewed Pumpkin, Potato, Corn and Green Beans with Pork Chops。

4.典故菜名英译个例

锅包肉建议译名:

Guo Bao Rou(Fried Sliced Pork in Sweet and Sour Sauce) — Russians’ Preference。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地理上接壤,经济文化互通有无,生活在东北的俄罗斯人较多,Russians’ Preference可以提高俄罗斯食客对这道菜的兴趣,有利于它的进一步传播。

老虎菜,其典故源自“东北虎”张作霖元帅,这道凉菜让张作霖胃口大开,厨师便给它命名老虎菜,从此传播开来。建议译法:Lao Hu Cai(Tossed Green Pepper, Coriander and Green Onion) — Marshal Zhang Zuolin’s Appetizer,通过音译、释译加辅助性说明的方式可以使西方食客更详细地了解老虎菜,西方餐桌文化不同于中国,菜品会循序渐进从开胃菜到甜品,Marshal Zhang Zuolin’s Appetizer(张作霖元帅的开胃菜)这一归化性的辅助性说明符合西方食客的饮食接受心理,更有利于菜品的有效跨文化传播与译语话语权的构建。

(三)半写实半写意性菜名的英译策略与方法

雪衣豆沙是东北地区很受欢迎的甜品,“雪衣”的主料是蛋清,若仅直译便失去了“雪衣”的浪漫意境,建议译法:Fried Bean Paste with egg white( like bean paste coated by snow),既译出了菜品的烹饪方式与主料,又传达出了该菜品的文化意象与营造出的美好意境,避免了文化亏损。

四、结论

菜名的英译并非易事,译者不仅要通晓两种语言的基本知识,更要熟悉两种文化的异同,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时代,译者需要以传递本国本地区特色文化为宗旨,采取异化和归化有机结合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释义等多种翻译方法,在保证菜名基本信息翻译完整的前提下,注重写意性菜名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同时在菜单上辅以菜品的图片,提升菜品在视觉上的直观性,促进东北菜的跨文化有效传播,让菜单不仅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的“使者”,更成为中国译语话语权体系化建设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赵成松.东北菜[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

[2]文贵良.话语与生存:解放战争年代文学(1937—1948)[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熊欣,陈余婧.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译语话语权[J].青年记者,2016(8).

[4]王颖,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5]熊欣.中国菜名英译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A Study on the Nam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s of Northeastern Chinese Cuis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Cross-culture

LI Zhuo

(Daq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Daqing 163311, China)

Key words:northeastern Chinese cuisine; naming characteristic; 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 cross-culture

(責任编辑:刘东旭)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41

收稿日期:2019-04-01

作者简介:李卓(1987—),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硕士,从事英汉翻译英语教学、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作者:李卓

上一篇: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对策论文下一篇:外立面改造的新农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