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工程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各高校,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都兴办了工程管理专业,但是能办出自己特色的学校少之又少。如何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过硬的人才,是学校和企业都关心的问题。针对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改革的参考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院工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院工程管理论文 篇1: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改革“3+1”培养模式的专业实践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注意专业特色的凝练等措施,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專业;实践教学;“3+1”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力威,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卫志勇,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 靖江 2145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HDJ1602017)的研究成果。

一、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历程

工程管理专业是 1998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的新专业。 [1][2]工程管理(学科代码:110104)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代码:1101)的二级学科,凭借其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专业覆盖性而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近四百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随着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独立学院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出现在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当时称为国有民办二级学院。1998年底,江苏省率先于全国批准省属及在苏多个普通高校举办这种二级学院。[4]这种灵活机动的办学模式也使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成为可能,因此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必将成为工程管理人才发展的新契机。

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开始对此类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进行清理整顿,正式提出“独立学院”说法。2008年教育部发布“26号令”,进一步明确了独立学院的含义。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筑业的壮大,很多独立学院也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并积极探索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自2004年被批准设置工程管理专业以来,实行工程管理实训教学,基本建立了课堂实验、课程设计、校内计算机信息化仿真试验和现场见习四位一体的实训体系。提倡人才培养多元化,实行“3+1 教学模式”,用三年完成共性基础教育,1 年进行个人优势拓展教育。[5]长春建筑学院城建学院在“3+1”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出一套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及方法,建立了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型机制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全方位的立体的交叉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采用的“3+1”教学模式是前三年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后一年主要在实习单位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及参与实习单位的开发研究等工作。学生认同这种“3+1”模式,用人单位、企业对学生评价高。[7]淮海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孙虹与刘红则提出了构建全面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加大实践经费投入、加快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模拟教学,强化实习基地功能,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完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的相关措施。[8]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在教学环节中实行以增强实践性为目的教学改革,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结合,把着力点放在“实践”上,为独立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有益的尝试。[9]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自2014年开始招生以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在既有条件下,对培养方案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新增实践性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所占学分比重、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进行了更合理的调整,基本形成了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一定特色而较为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在实施中与创新项目等“第二课堂”相呼应,提高了学生对实践性课程的兴趣。2015级培养方案开始按“3+1”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整合部分实践性环节内容集中在最后一学年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具体包括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等,这是理论课程全部结束和部分实践性课程结束后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特定的时间段,与毕业设计同在一个学年开设。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思想活跃,进取心强的特点,传统教育模式容易让其产生抵触情绪。[10]因此,探索适合各自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是独立学院关注和普遍在推进的工作,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对实践性教学普遍重视,提倡实践性教学改革,以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但不同学院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不尽相同,而实践性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阻碍了实践性教学改革,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实践性教学。为此,分析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意见,期望对推进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二、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

1.专业特色不明显,有待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是某学校中一个专业的突出特点,是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同一专业而言,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多方面。专业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彰显的过程。工程管理专业往往开办时间短,专业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大都尚未形成明显的专业特色。部分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难以准确把握技术定位,专业特色区分度小;部分财经类院校中由于缺乏专业技术背景,专业特色弱化以及专业核心能力匮乏,以致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难以在竞争中占有优势。[11]而专业特色的不突出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实践教学上缺乏特色。

2.官僚主义影响实践教学改革开展。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盲目决策、虚报浮夸等官僚主义现象在高校仍有存在[12]。反映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则导致实践性教学设备和软件不能合理而及时配备,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实习、实验实训难以有效开展,不能充分滿足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官僚主义也表现在过于追求“管理”功能,忽视“服务”功能,甚至以非规范的所谓管理来要求和督导别人。也表现在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考核和考勤上,仍采取落后的考核和考勤方式,造成考核不公和考勤不准确。由此恶化了实践教学环境,造成教学管理的不规范,影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3.师资力量薄弱。近几年新补充到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人数较多,专任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而青年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技能欠佳、教学不够规范、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多数青年教师只具有理论知识储备,缺乏职业实践积累和工程经验,严重制约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4.“3+1”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新形式。作为应用型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3+1”培养模式中的实践环节普遍采取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传统方式,甚至出现用课堂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的不规范现象。由于实践经费的缺乏,部分高校的工程技术实验室条件简陋,实习时间不足,严重制约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工作。

三、推进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1.在专业特色的凝练上多下功夫。要在教学各环节中,注意加强专业特色的培育。特别是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加以体现,注意形成独立学院自身的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在教学计划审批、实施各环节中,为实践教学的改革多开绿灯。努力建立突出专业特色而科学有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提高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深化教育和教学体制改革和创新,全面加强和改进学院各级组织建设,消除官僚主义产生和泛滥的体制和机制基础。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以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对官僚主义问题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有效打击和消除。形成有利于专业发展和实践性教学开展的教学组织架构,改革教务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如采用电子考勤技术进行考勤,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考勤操作失误,实行全面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等。加强思想建设,教学和教学管理者要增强服务意识,摒弃官僚作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为第一要务,落实到实践教学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和支持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减少繁文缛节。规范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进、管理、培养工作,建立起风清气正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为专业实践性教学营造良好环境。

3.改革“3+1”培养模式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全面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坚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为此,在实行“3+1”教学模式时,第四学年全部设为实践性教学内容,并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在第四学年开始即确定实践指导老师,实行指导老师指导下的第四学年的实践教学,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活动及第二课堂等的指导。具体方式为:①在第四学年允许和鼓励学生到专业相关单位,特别是工作意向单位去实习和开展毕业设计(论文);②允许学生在校内进行实验、创新创业活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毕业设计(论文)、第二课堂活动等。允许学生选择以上两种方式之一,让学生按照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意愿自主选择实践学习的方式。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复杂多样,难以一言蔽之。这些问题需要学院各级各部门、相关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会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提高“3+1”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效果,建设好有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树荣.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J].建筑教育,2009,18(5):43-46.

[2]沈蕾,骆建艳,陈戎.我国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2009,(4).

[3]刘光忱,王春霞,李欣.新时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建设监理,2016,19(1):9-10.

[4]刘翠秀.独立学院的产生、发展及原因[J].继续教育研究,2005,(4):153-156.

[5]刘帅,姚少臣.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2):127-128.

[6]张治江,杨靖,徐硕.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交际,2015,(11).

[7]宋梅,刘伟.独立学院“3+1”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8]孙虹,刘红,程赟.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

[9]高洁.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华建设,2013,(5).

[10]赫桂梅.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12,(12):55-56.

[11]刘光忱,王春霞,李欣.新时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建设监理,2016,19(1):9-10.

[12]刘似丽.浅谈高校官僚主义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 .法制与经济,2008,165(3):137-138.

责任编辑 陈 莉

作者:王力威 卫志勇

学院工程管理论文 篇2: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摘 要: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各高校,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都兴办了工程管理专业,但是能办出自己特色的学校少之又少。如何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过硬的人才,是学校和企业都关心的问题。针对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改革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引言

现代社会生产越来越精细,专业隔离越来越明显,隔行如隔山的情形越来越普遍;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产却越来越要求复合型应用人才。单纯地具有管理技能,或者说单纯地具有工程技术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出来的学生,正符合这种要求,他们懂技术,又懂得管理,恰好适合社会所需。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公司、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工程咨询与评估公司等、建设单位、银行、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科研与教育部门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匮乏。作为独立院校,自身起步较晚,加上其他的因素,教师年轻化现象比较严重,学历基本上为硕士研究生,还有一少部分为本科生;其次,职称普遍偏低,基本为讲师和助教职称,高级职称很少,主要原因在于民办学院的资源比较匮乏,导致教师在评选职称时缺乏相应的支撑材料。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刚从高校毕业就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学校缺乏大量的“双师型”教师。

2.实践教学环节达不到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所以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训练,而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薄弱。其次,即使在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还要看学校有没有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成为一项很關键的问题。有一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仅仅有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测量实验室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还要配备齐全的BIM实训室、各种仿真实训室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部分实践课程还要依赖外面的资源才能完成,而这一过程又比较艰辛,往往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所在学校的广联达实训室由于电脑配置相对落后,导致学生每年在各项大赛面前大打折扣,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外的实践,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施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学校在这方面的实践经费较少以及校外的企业也大部分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导致实习本身具有的意义已经体现不出来了,纯粹流于形式,达不到培养的目标,学生的收获少之又少。

3.校企合作形式化。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目前,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民办独立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为了满足教育部的各项规定,建设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校企合作。但是,这种合作本身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学校只是找了几个企业签订了合同,挂了牌子,后面就没有内容了,学生很少能进到企业学习。

4.硬件设施不足。国家有明文规定,申请独立学院至少要有500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或国有土地建设规划许可证。但是,多数独立学院规模很小,甚至租赁场地现象比比皆是,好多校园存在多个学校混合,学生管理工作难度也比较大,这种现象导致学校不愿投入更多的经费进行校园建设。教学设施比较陈旧,图书馆规模较小,图书种类不齐全,操场场地也达不到规范,种种现象都导致教学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关于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

1.优化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的一面镜子,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一个专业发展的前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师资队伍:一是学校要下功夫吸引人才、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并且培养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二是要注重年龄层次和职称结构上合理化,现在的独立院校教师普遍年轻化、副高以上职称很少,学校应该积极地为教师的职称申报创造条件,比如项目资源少等问题需要学校创造条件。同时,注重师资学源结构情况,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来源比较单一,这样不利于学术的发展。三是注重教师个人的专业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首先,学校应该经常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比如BIM师资培训、广联达软件大赛培训等,这样对于教师个人和学生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大赛积累丰富的经验,为日后各种学科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就业铺垫坚实的道路。四是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一个学校的发展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学术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独立院校不应该给教师下达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学校规定的额定工作量,一学期承担五六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教师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而是在考虑教师自身的专业特点外,合理、适度地下达任务量,充分给予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空间和时间。

2.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把理论和实践进行联系,也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创造条件,学校不能一味地把重点放在课堂上。通过上述提到的实践环节,可以看出来有校内和校外之分。对于校内的实践环节,比如课程设计、软件实训课程等,首先不能任意压缩时间,必须由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完成,所选课题也应该结合实际工程;其次,有些独立院校的师资不足,指导实习的教师是外聘的,那么这些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来校指导的次数很少,到时间就让学生仓促完成提交成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对于校外的实习,学校应该加大实习费用的投入,尽量让每个学生通过这种实习加深对该专业的认识。对所有的实践环节,可以设置每个阶段的检验环节,督促学生认真保质保量完成,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题目方面,每年都应该及时更新,选择实践性较强的题目。

3.注重校企合作。积极地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比如企业可以把办公场所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了企业和学校双方的问题,做到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其次,可以让企业的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工作,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4.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民办独立院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设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如建筑仿真实验室、BIM实训室、造价软件实验室等,升级计算机配置,利用现代化技术,积极开展仿真模拟课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强大自己。二是为工程管理专业在图书配置方面投入更多精力,相关的教材、期刊都是学生深入学习的有效途径。三是对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更新,淘汰一批陈旧的仪器,更新设备。

结语

工程管理的发展是在适应社会化大发展的需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是學校和企业都关心的问题,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携手,积极探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途径,相信工程管理专业一定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伟,白勇.中美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之比较——以我国HUST与美国NDSU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3,(4):121-126.

[2] 何长全,段宗志,李国昌.基于“教学相长”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2-103.

[3] 杨恒山,张镇森,罗贞莉.地方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湖南理工学院的实证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

(1):103-105.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talent training

[责任编辑 刘 瑶]

作者:王婷

学院工程管理论文 篇3: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 要:目前高校各专业面临新的形式:一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另一方面,新的专业规范也在陆续公布,各专业的内涵均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基于新的形势,在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针对具体问题的改革措施,构建出了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的框图。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1 论文研究的背景

目前高校各专业面临新的形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停留在原来几个专业的简单合并上,专业基本平台过于宽泛,难以确保专业教学的重点性与实效性,各课程之间因为内容发生冲突而无法彼此协调。特别是作为一个兼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间,尚未完成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整合,知识融合度不够,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也未能充分发挥“1+1>2”的效应。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2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因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与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四个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难度较大,知识融合度不够,所以还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课程内容交叉,课程之间融合度不高

专业教学计划中许多专业课程存在知识体系交叉和重复现象,知识条块融合度不高,使得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存在着浪费,甚至落后的现象,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工程合同管理》和《施工索赔》之间,施工索赔是一门仅20学时的课,但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又作为一章非常重要的内容存在,是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交叉非常严重。另外《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和《建筑法律》等法律类课程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内容重叠。

2.2 技术类课程耗时多,效果少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是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课程,目前技术课程存在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学生在技术课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却无法达到学以致用。像《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制图》等课程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不及格率最高的几门课程之一。

2.3 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知识应用障碍

学生毕业时对所学课程仍未形成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以适应未来面对面的工作与挑战,仅仅传授给学生一般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供整体优化的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现在用人单位对部分学生能力下降、进入工作角色慢的呼声日渐升高,缩小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差距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要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注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学生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课程所组成的系统。现在的教学一般都是按照课程单独安排的,每位教师都在强调自己所承担课程的重要性,要求增加学时,并力图保持其完整性,但却忽略了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而导致了课程体系被“人为”地割裂了,有时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很难獲得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本着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着眼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科学构建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3.1 整合课程内容

按照“技术是基础、管理是核心、经济目的、法律是保证”的总体思想对四个平台知识进行筛选、取精,并力图减少课程内容交叉和重叠。定期召开课程负责人协调会,合理规划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单元,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教学内容,合同确定学时学分,进而实现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解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课程内容体系不完整等问题。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对课程进行筛选、取精并整合。

3.2 白话技术课程

进行技术课程的“白话”革命,将复杂、抽象和枯燥的知识以简单,生动和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讲授。这要通过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来实现。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套专门适用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更不用说专用的教材了。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都是在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压缩和简化直接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上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更没有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其它课程平台的要求。所以,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亟待解决。另外,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工程管理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3 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摆脱传统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侧重培养教师“统揽全局”、“点面结合”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融合与知识集成,案例研讨与实践检验,系统科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新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观。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前导课程对自己课程的影响和自己所授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前导、后引”克服教师过分强调自己所授课程的重要性,人为割裂课程体系的弊端。

3.4 强化实践教学

利用对理论课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所节省的教学资源来增加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时间,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就业竞争性。

4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和公共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4.1 公共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保证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能力等基本素质,满足学生共性发展需求,其设置过程中既有严格的统一性,又体现出层次性。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与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系列必修课程。

4.2 公共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力求体现文、管、工、藝相互交叉渗透。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体育卫生与艺术、外语与计算机等五类。

4.3 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为学生提供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后续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的基本工具、方法和语言。主要由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系列课程组成,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图学、计算机语言等课程。

4.4 专业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应具有的主干知识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涵盖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反映专业发展前沿的基础知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融合。

4.5 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优势。

4.6 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主要由本专业或专业方向核心知识单元构成,重点突出专业主干课程,体现工程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优势和特色。这些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是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需不断更新和融合。

4.7 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反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而设置的课程。要侧重知识的交叉性,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和专业特色的传播,部分专业课程强调前瞻性。

5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缩小学校与工作环境差距的主要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与质量的保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性作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突出“实训、实战、实践”为特色,构建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组成的分阶段、全程化培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按教学的层次可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基础性技能;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专业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组织形式分为课内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育三个形式。每个形式下面分若干模块,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与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即能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完善基本的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对建筑领域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董肇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01):75-80.

[2]尹志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1,(06),28-29.

[3]常军.工程管理专业技术类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06):91-94.

作者:董晶

上一篇:农林高校财务论文下一篇:风机节能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