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7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8月30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召开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化农业科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化农业科技论文 篇1:

以农业科技现代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好重大生态工程。这为做好吉林自然资源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省地处东北地区腹地,耕地面积703万公顷,林地面积886.4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83.3万公顷,自然资源丰富,是重要优势之一,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也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资源基础。做好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必须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聚焦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提高资源保护水平、推动资源利民惠民,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推动新发展理念具体化实践化,全力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准确把握“两山”理念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增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坚定性自觉性

“两山”理念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全局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自然资源利用规律,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地球美好家园的客观需要,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两山”理念涵盖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科学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保障,依赖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指出了合理的资源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生态经济和经济生态化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内涵十分丰富。

“两山”理念的实践作用。“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用其武装头脑。要把“两山”理念作为行动指南,自觉地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要把“两山”理念贯穿到自然资源管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提升治理效能,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资源需求

科学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科学规划是合理有序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应积极构建“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大力推进“多规合一”。聚焦事关振兴发展、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全局的重点领域,聚焦我省中东西“三大板块”“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编制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和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布局、重点开发对象的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坚持以扩内需为导向,突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强化规划计划管理和土地供给,增强资源保障前瞻性。紧紧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全域旅游特别是冰雪旅游,完善用地保障服务水平,提高土地要素供给有效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项目,需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增强用地保障的灵活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高用地服务水平。

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我省耕地质量等级高、后备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和补充耕地指标可跨省交易的政策红利,推动新增耕地指标流转,助力脱贫攻坚。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资源管理和金融部门协作,严格规范土地收储,稳妥推进涉地债务化解。长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做好房地产用地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污染土地再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共同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保卫战。

三、严格自然资源保护,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严格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统筹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打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健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机制,准确做好第三次国土调查,及时开展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全面掌握全省自然资源基础情况和分布。坚持把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作为重中之重,科学划定并建立健全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切实把耕地中的精华保护好。

大力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水平,有效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手段。应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实行建设用地“人地挂钩”“增存挂钩”等制度,多措并举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探索创新节地模式,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土地一级市场供后监管,完善土地二级市场监管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统筹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注重发挥规划约束管制作用,分区分类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管理。以长白山、查干湖、辽河流域等作为重点,以吉林省生态保护修復工程为抓手,探索推行全域土地整治,协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健全资源开发补偿制度,探索建立适合我省实际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四、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自然资源利民惠民

提高自然资源法治建设水平。自然资源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群众关系密切。全面实施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加快推进《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等地方性配套法规修改。深入贯彻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重大战略部署,做好自然资源领域惠民利民政策解读,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落细。强化法治宣传和教育培训,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能转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既要承接好中央国家机关“最初一公里”的安排部署,也要履行好省级部门“中间段”的管理职责,更要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的路径,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内外衔接的管理服务体系。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梳理建立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管理权责清单,最大限度向基层下放审批权限,推进并联审批制度,切实把权力放到离群众和企业办事最近的地方,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着力为民解难题办实事。聚焦“无籍房”“大棚房”、设施农用地等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合力解决难题,切实为基层减负。推动不动产登记提质增效,强化部门协同、数据共享,及时为群众不动产落籍落户。扎实推动自然资源工作与其他行业资源互助、优势互补,创新落实各项便民利企举措,努力打造最优服务环境。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自然资源领域特别是土地征收涉及的信访积案化解,有效维护群众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吉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研究院土地利用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雷   博

作者:邵彦敏 陶卓睿

现代化农业科技论文 篇2:

农业农村部:部署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8月30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召开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

会议指出,开展先行县共建工作主要是探索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实践中明确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内涵、外延、标志和特征,明确“藏粮于技”的四梁八柱,回答好“什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为全面推進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县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单元,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战场,在全国共建一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就是要走出一条县域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会议强调,推进先行县共建工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基础,对口技术单位主动支撑、积极行动是关键,部省联络的协同支持是保障。抓好共建工作要防止短期化、项目化、单一化和平常化“四个倾向”,建立有共建规划引领、有优质主体带动、有专门团队推进、有专家团队联合支撑、有考核激励机制的“五有标准”。共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努力构建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

现代化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农业科技现代化如何服务三农

摘要:“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特别重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第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第15个下发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关键词:“三农”;服务创新;思考

一、“三农”服务现状

(一)“三农”服务不断创新

从历史上看,农村金融因涉及见面广、风险较高、政策性强、管理难度大,一直处于发展缓慢阶段。近年来,伴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组织体系,稳步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运行环境逐步改善,金融产品逐步增多,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三农”服务也有美中不足

一是国有银行重心上移,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撤并营业网点,金融机构向城市集中,县域服务机构自治体息出现萎缩化现象,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弱化了金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二是贷款覆盖面小,难以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虽然现有从事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不少,但在现有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地金融机构主渠道作用却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也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正常需求,不仅导致各县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而且也导致了民间融资活跃,一些不规范行为和社会经济矛盾时有发生,有的还潜在着巨大的社会问题。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底子薄,历史包袱重,在银行贷款的陈账、烂账多,农民拥有的土地、房产等财产均不能用做抵押,缺乏有效的贷款抵押品,形成贷款难;另一方面信用环境的不完善、不健全,金融信贷的客观环境也随之恶化,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与保证人传统片区金融部门贷款,个人部门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使金融部门追究保证人连带责任方面困难重重,也影响了银行发展担保贷款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造成银行“贷款难”。

二、“三农”服务创新难点

(一)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影响了小额农贷推广

受社会信用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千方百计逃废银行的债务。地方政府、司法部门对维护金融债权、培植社会信用、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力度不够,导致银行不同程度的产生了“慎贷、恐贷”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

(二)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不配套,影响信贷人员积极性

目前,多数银行实行了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谁发放贷款谁负责收回,到期收不回的轻则扣工资,重则下岗。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贷款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基层工作人员对发放小额农贷顾虑重重,宁可少放或不放,也不去“冒风险”。

(三)农户资信掌握难度大,不利于小额农贷的推广

在一些地方,政府对单位健康發展参与程度低,村级组织职能弱化,加上农村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户资信评估机构缺位,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导致银行对农户资信的了解相当困难。信息不对称,信贷人员相对不足,制约了小额农贷的全面深入开展。

(四)贷款利率不相对称

从国际经验看,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高于其他贷款,只有实行高于一般贷款的利率,才有可能实现这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支农贷款的确成本较高,利润空间较小,特别是农户贷款户数多、额度小、手续繁、相当零散,在办理贷款时,需要信贷员对每一贷款人的经济背景、贷款使用和还贷前景做全面的了解,使工作量成倍增加,这势必增加相应的人力、财务和物力。从而提升了管理成本和运作成本。

三、“三農”服务创新思考

(一)要建立新型的服务操作体系

一是要做好各项服务宣传工作。要通过当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开展金融服务宣传活动,要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客户经理深入农村讲解等方式方法进行宣传营销活动,提高农户使用相关产品的积极性,达到人人会用,人人想用的目标。二是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运用差别利率。三是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合理确定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贷款期限相衔接,协调小额农贷和清收不良贷款的关系,避免因清收旧贷难而影响小额农贷的推广。四是对农户的信用评定工作要全面、真实、客观、公正,每个村子都要成立农户信用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对农户的信用评定和等级核实,尽力避免评定工作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二)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农户征信体系

一是要加强银政合作。建立和完善农户征信体系是银行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控制信用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要与地方政府联合创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并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事情要抓;要充分发挥对“两委”的作用,以创建信用村镇为载体,努力构筑农村信用体系,提高村民诚授信的道德意识,为拓宽小额农贷业务创造诚实、守信的外部环境。二是银行要建立贷款对象的个人信用档案。对客户的道德品质、社会信用、家庭经济状况、主营业务收入、生产经营能力、资金需求、偿债能力等进行登记,要在现有农户信用等级、信用村镇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提升信用评定的层次和质量,逐步建成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并推进农村信用文化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三)要优化小额农贷的外部政策环境

一是要探索建立小额农贷风险补偿机制。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形成的小额农贷损失。二是要加大财税支持鼓励银行给农民贷款。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涉农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高,农户居住分散,发放贷款的成本高,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财税支持力度,调动涉农银行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农业贷款担保体系。要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主要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互助性保险,也为农村银行贷款提供保险业务,增强乡村和农户风险承受能力,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诚信、法律保障等金融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金的良性循环,助推农业繁荣、农村稳定、农民致富。

(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松他克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作者:李刚

上一篇:预应力桥梁工程论文下一篇:司法民主化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