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论文

2022-04-24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山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发展较快地区之一,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快,研究山东省各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可以更好的为山东省以后发展农业提供基础数据。该文通过用SPP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从农业现代化投入、农业现代化产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结构水平4个方面研究2015年山东省17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论文 篇1:

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与补偿机制研究

摘 要:在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农村转移人口权益退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要科学、合理构建可行的退出和补偿机制,以达到农村有效转移人口的目的,从而释放农村土地利用“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由“资源扩张型”向“资源优化利用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如此,统筹把握农村转移人口持有农地的真正意图、农村权益退出的影响因素以及建立合理的退出与补偿机制,为转移人口提供各方面的保障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农村;转移人口;权益退出;补偿机制

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就业领域、职业特征、收入来源、生产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其对土地依存度的不同,可以划分出兼业户、半进城户、进城户、非农户等多种农村转移人口类型。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转移人口,在促使其退出农村权益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研究、统筹安排。

一、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的理论分析

当前,农村转移人口的农村权益主要表现为土地的承包权,农村转移人口根据对承包地和宅基地依存关系可以分为:生计依存型转移人口,以就业、收入和生活保障为主导效用价值,持有目的是为了生产;潜在依存型农村转移人口,以规避风险为主导功能价值,持有目的是为防止非农失业、养老等保障;不依存型农村转移人口,不存在依存价值,以财产为主导效用价值,持有目的是为了取得财产性收入。生计依存型、潜在依存型和不依存型农村转移人口对土地依存关系分化、主导效用价值变迁与持地目的异化,为其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不同类型的农村转移人口对承包地依存关系的不同,其深层次的主导效用价值发生了变化,持地目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而承包地效用价值从生产效用向保障效用,甚至财产效用演化的过程,对承包地产权权能结构及其政策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生产功能效用是以承包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为重心,保障功能效用强调承包权的稳定性,财产功能效用则对承包地的增值收益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农村转移人口只要愿意均可退出农村承包地权益,必将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程度。不依存型转移人口已具备退出承包权的能力,适当经济补偿可激励其退出承包权;加强保障,潜在依存型离转移人口也有能力退出承包权;依存型转移人口则尚不具备退出承包权的能力。这为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决策的调查与实证分析

不同类型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做出退出农村权益决策时的影响因素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农民进行深入的调查统计,来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特定农民群体的退出决策的程度,从而为构建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与补偿机制提供依据。

(一)樣本选择

选取河南省豫东传统农区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三个村:河南省宁陵县乔楼乡双阁村、商水县大武乡双楼田村、西华县大王庄乡李庄村,在2016年7—8月暑假期间组织上述样本村中的郑州科技学院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共调查样本农户100个,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7份,获得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达97%;并获得三个村村干部访谈记录、村落概况等资料。样本统计结果如表1。

(二)农村转移人口退出农村权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承包地对农村转移人口具有多重效用价值,影响其退出农村权益的因素主要有农民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土地利用因素、效用价值、非农就业、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的因素。针对具有不同特征分类的转移人口,促使其做出退出农村权益决策的影响因素也不同。根据对样本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表2结果。

由表2可见,农村转移人口越年轻,退出农村权益的意愿就越强烈。青年人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强,一旦他们享受到了城镇生活的便利,就更加愿意退出农村权益,成为新市民。家庭人口越多的农民越不愿意退出农村权益,这是由于城镇生活成本比农村高,家庭人口越多,城市生活压力越大,退出风险越大,越不愿意退出。土地越多的农户对土地的依存程度越高,越不愿意退出,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农村现行的惠农政策是按土地面积配给,面积越大可获得的农业补贴就越多,越不愿退出。在土地效用方面,持地目的为生产的农户不愿意退出农村权益,地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退出农村权益,这部分农民将面临着生存危机。非农就业越稳定的农户越愿意退出,因为这部分农民的城市生活能力较高,放弃農村权益的可能性越大。医疗保障水平越高的农户越愿意退出,因为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过大,医疗保障水平越高的农户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就越高,所以更愿意退出农村权益。

三、构建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与补偿机制

农村转移人口退出农村权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应该建立完善的动力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来保证农村转移人口在顺利退出农村权益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各种保障。

(一)动力机制

从政府角度讲,虽然存在社会结构调整、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需要,但必须尊重农民诉求,通过制度创新土地退出制度,提供退出经济补偿、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老龄农民退休制度等,将政治动力转化为推动农民退出承包地的经济动力和社会动力,从而引导农民退出承包地。从农村集体组织角度讲,推动农民退出行为的动力在于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新的人地矛盾,新增集体经济收益。农村转移人口退出承包地的过程,也是集体组织获得土地产权调整权的过程,集体组织可以引入新的农地经营主体,从而获得组织经费、甚至部分租金等经济收益。从进入角度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为了节约交易费,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耕作,具有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功能。因此土地规模经营能给经营者带来外部利润。

(二)风险防范机制

农村转移人口退出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及民生等方面的重要课题。要规避农村转移人口退出过程中退出的各种风险,避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较大的波动,确保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就必须在农村转移人口承包地退出前、中、后三个环节做好风险防范。退出前,加强承包地退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确保退出的政策科學性,降低退地风险。退出过程中,要设立农村转移人口权益准退条件,建立城镇户籍准入制度;同时,建立农村权益退出评价及权益存续期机制,规范签订退出协议。退出后,成立退出管理机构,制定退地纠纷处置机制以及退地贫困救济机制。

(三)激励机制

在农村转移人口权益退出的过程中建立适当的激励政策,促进权益退出的顺利进行。对退地农民进行现金补偿;对新入经营者进行规模经营补贴和农技培训;对集体经济组织在退地过程中的作用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对退出的农民进行社会保障激励。如果农民已拥有社会保障,为使社会保障公平,可将其折算到经济补偿中;如果离农农民没有社会保障,退地离农农民的社会保障应与退出地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保持一致。对退出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是退地激励的有力补充,提高农民非农就业的职业技术水平,从而降低农民对土地的生计依存,为非农收入的稳定性提供技术保障,进一步提高农民承包地退出能力和降低退出风险。

(四)补偿机制

选择合理的承包地退出补偿方式是补偿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农村各地方在承包地退出实践探索中通常采用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一次性经济补偿和土地换取社会保障补偿两种方式。一次性货币补偿操作简单、补偿金额明确、一目了然,但是农民所获资金面临着贬值的风险。社会保障补偿是在按补偿标准计算出的补偿金额,将其转换成养老等社会保障补偿给农民,退地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就拥有了基本的保障,不至于因退地而导致基本生活没着落,这也是加强退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如货币补偿的激励性强。各地应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补偿政策。

结语

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时应该在坚持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的基本原则下,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村转移人口承包地依存程度与效用价值差异,构建农村转移人口承包地退出动力、风险防范、激励与补偿机制,保障农村转移人口退地收益,引导具备退出条件的农民有序退出农村权益,实现耕地资源优化再配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从而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云,李小建.农村转移人口的农地退出态度及政策建议[J].中州学刊,2014,(11).

[2] 吳康明.转户进城农民工土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 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地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2011,(2).

[4] 罗必良,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12,(6).

[责任编辑 张宇霞]

作者:徐晓燕 王豪杰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论文 篇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

摘 要: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山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发展较快地区之一,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快,研究山东省各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可以更好的为山东省以后发展农业提供基础数据。该文通过用SPP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从农业现代化投入、农业现代化产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结构水平4个方面研究2015年山东省17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农业现代化;人均GDP;山东省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多年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山东GDP总量在全国位列第三,人均GDP排名第八,经济实力雄厚。山东省还是全国产粮大省,农业现代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农村经济发展力可见一斑。山东省内各市发展较为平衡,没有举全省之力用在建设一城上,但是山东省各市相比较而言,还是沿海城市发展更快,靠山的鲁西南地区发展较为迟缓,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研究山东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能为山东省以后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有力支持。

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

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相互关联因子的数值变量转化成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统计方法。这些综合指标就是原来多个变量的主成分,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并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

主成分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协方差矩阵。计算样品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2)求出Σ的特征值及相应的正交化单位特征向量。Σ的前m个较大的特征值λ1≥λ2≥…λm>0,就是前m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就是主成分Fi的关于原变量的系数,则原变量的第i个主成分Ni为:

主成分的方差(信息)贡献率用来反映信息量的大小,为:

(3)选择主成分。最终要选择几个主成分,即N1,N2,……,Nm中m的确定是通过方差(信息)累计贡献率G(m)来确定:

当累积贡献率大于70%时,就认为能足够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了,对应的m就是抽取的前m个主成分。

(4)计算主成分载荷。主成分载荷是反映主成分Ni与原变量Xj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原来变量Xj(j=1,2,…,p)在诸主成分Ni(i=1,2,…,m)上的荷载lij(i=1,2,…,m;j=1,2,…,p):

3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过程

3.1 指标选取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度的过程和手段,农业现代化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农业从原来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生态农业。所以能够代表农业现代化的指标非常多,经过对统计数据的认真研究,仔细考量和筛选,我们从农业现代化投入、农业现代化产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经济结构水平等4个方面11个指标组成判定山东17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1)。

3.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均来自《山东统计年鉴2015》及山东省各市的统计局网站,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化率均根据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算出。

3.3 计算过程 借助SPSS19.0软件,将数据利用EXCEL的形式导入SPSS中,然后选择“分析”—“降维”—“因子分析”,然后进行一系列选项设置运算得出所需信息,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相关系数都高于0.3,所选数据适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套运算。

系统默认方差大于1的为主成分,根据表3中显示,3个主成分累计占到总方差的80.364%,所以本次分析共有3个主成分,方差分别为4.324、3.417、1.100。

根据SPSS数据,得到17地市的主成分因子数据,如表4所示。

根据表4中得到的各地区因子数计算出各地区3个主成分得分。

计算公式为:主成分得分N=因子N×主成分N的方差(N代表主成分的个数,此处N=1,2,3)。

计算出各个城市的主成分之后,最后计算出各个城市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得分为:∑(主成分N/主成分之和*主成分得分N)。

经过计算17个市的综合得分,经排序后如表5。

检验:如果没有计算错误,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综合得分中17项相加数值之和为0。经检验,各列中17项之和均为0,计算无误。

4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评述

根据山东省17地市的综合得分可以把他们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分为4个等级,(1)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东营、威海、烟台、青岛。(2)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济南、淄博、潍坊、滨州。(3)农业现代化水平一般:莱芜、枣庄、泰安、日照、济宁、德州。(4)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临沂、聊城、菏泽。

4.1 农业现代化水平与人均GDP的關系 根据表4和表5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人均GDP排名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人均GDP高的地方,农业现代化水平也高。根据两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除了潍坊农业现代化水平排名第7,人均GDP排名第10;日照农业现代化水平排名第12,人均GDP排名第8;相差较大以外其他地级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人均GDP排名基本吻合。潍坊市是我省有名的蔬菜大市,寿光的蔬菜大棚全国闻名,潍坊也是我省蔬菜第一大市,产量和种植面积全省第一,所以潍坊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错,排名比较靠前。日照市地处我省沿海地区,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山脉资源,是我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业是日照的支柱产业,农业发展较弱,所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快。综上所述,除个别地区特殊原因外,农业现代化和人均GDP有着密切联系(表6)。

4.2 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地处区域的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综合得分前八名的地级市有6个沿海城市,分别是东营、威海、烟台、青岛、潍坊、滨州。这说明了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沿海城市受改革开放浪潮影响,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工业化率高,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在现代农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据有利态势,利用良好的工业基础,可以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同时这几个城市基本都是平原地区,烟台、威海、青岛虽有丘陵地区,但是交通设施良好,对农业现代化设备的运输几乎没有影响。平原地区适合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和收割,适合大型农业机器设备的使用,拥有充足的水资源适合灌溉,据数据显示,这6个沿海城市的有效灌溉率、农业机械总动力都排在全省前列,不得不说城市的区位优势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最低的4个城市:德州、临沂、聊城、菏泽,都不是沿海城市,经济实力在山东省排名靠后,而且身处山东腹地,多是山川丘陵地区,难以实现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及农业设备的大规模运作。

5 结论与讨论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山东各市发展较为均衡的省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差异,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与经济较为薄弱的内陆城市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引起城市之间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差异是城镇化率、恩格尔系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加大对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最强有力的举措。

要大力发展鲁西、鲁南地区的经济。从以上可以看出,经济实力决定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山东省西部和南部的经济相比沿海各市要弱很多,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就低了很多。加大对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地区的农业投资,鲁南有很多山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运不出,先进的农业设备无法运进山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只有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发展当地的现代化农业。

不足之处,本文所选数据只有11项,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完全显示山东省各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婷婷,林英华.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4(24):228-229.

[2]孙燕.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信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22):14-17+31.

[3]丁慧媛.沿海地区适度规模现代农业主要约束体制评判——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2):56-71.

[4]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6):646-650.

(责编:张长青)

作者:王成 丁慧媛 王宝海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论文 篇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摘 要 土地流转在城镇化进程中起着承启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重要作用,适度规模化的土地流转可以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基于此,以陕西省凤翔县为例,分析了凤翔县土地流转中政策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城郊价格差异明显,流转缺乏规范,兼业经营制约流转,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凤翔县探讨了全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凤翔县

1 凤翔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模式

凤翔县地处关中平原,宝鸡市东北,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该县着重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全县流转土地总面积达4 600多hm2,占全县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总面积的10.35%,累计流转土地

1 073 hm2,全县参与土地流转的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达56戶,建成家庭农场433个,带动当地农民转移就业

3万多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 000多元。

凤翔县土地流转主要有两种模式:—是种加养流转大户模式,在范家寨镇、糜杆桥镇、田家庄镇等集中连片新建20 hm2以上标准高、规模大的示范园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在南指挥镇、虢王镇等流转土地

67多hm2,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9个。在横水镇尹稼坞村,依托长虹农工贸产业园区,对全村近133 hm2承包地进行流转,规模化发展果菜等主导产业;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如丰椒源农业合作社等。从土地流转的现状看,凤翔县土地流转水平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高于宝鸡市平均水平[1]。

2 凤翔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与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凤翔县的土地流转工作主要是遵循农业部在2005年制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土地管理法》,以及2014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由于凤翔县没有结合自身经济条件、地理区位、人文等因素制定土地流转政策,很多土地流转步履维艰,2015年全县累计土地流转仅13%。凤翔县大部分的农地流转仍是基于农民自发性流转,一些基层干部对农业土地流转的政策规章、方式方法、及流转过程中引发矛盾问题等缺乏引导作用,部分农民没有安全感[2];虽然企业务工收入高,但因恐惧失业没有保证养老金,多数农民不愿离开土地;城市扩张或实施国家重点项目,导致一些承包地农民等待征地补偿费,严重影响了土地的流转。

2.2 操作有欠规范

随着农户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村民普遍愿意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据统计,凤翔县农户中愿意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比例为95.53%。但在部分较偏远地区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中,双方却很少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多为口头协议。即使部分农户签订了书面的土地流转合同,其合同的格式也不规范、内容也不完整。合同的双方也没有明确责权利关系,没有明确农地的各种补贴归属,也没有专人负责合同管理工作[3]。另外,还存在有的流入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以及一些农民在土地增值后借助合同不规范索回土地的经营权,使得流入方不敢再大规模地去流转土地。

2.3 城郊与偏远土地价格差异大

城郊与偏远农村农业土地流转存在价格差异。对比凤翔县内竹园村与宝鸡市东郊燃灯寺村的流转期限和流转价格见表1、表2。

从表1、2可知,城郊农户愿意土地流转的期限短,且注重土地长远收益。城郊农户主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地以生鲜蔬菜、茶叶和花卉苗圃等为主要产品。而边远山村的农民,愿意土地流转时间长,且注重土地的当前收益

2.4 农地流转收益低侧重兼业经营

凤翔县目前土地流转667 m2的土地一年仅收入200~600元;而农民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节自己耕种,如果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年收入至少

2 000~3 000元,所以农民的积极性很低。因此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逐渐让位于粗放式管理;也因品种的改良、肥料和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得粮食耕种更为简单,以及责任农田等原因,导致农业的兼业成常态,部分农民选择发展集约化经营的意愿不强,对土地粗放经营或从事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兼业经营。

2.5 农村社保不健全

长期以来,在农民的意识里,“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上学、看病、养老等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所以,对于流转土地往往存在后顾之忧。凤翔县新农保养老政策的补贴标准为6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60元,这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物价高居不下的今天,很难保障基本生活。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尽管已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地,但由于传统思想和社保的不健全,宁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基本现状与模式

农村土地流转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自发流转、引导流转和地区差异流转。在自发流转阶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逐步从沿海扩展到内陆,进展缓慢;在引导流转阶段,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并实行了一些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有效地稳定了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地区差异流转阶段,区域流转面积占承包总面积的比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5.88%、4.77%和5.33%,50%的东部省、市流转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转让的规模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农地流转在东西部地区之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近年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首先,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例如,2003年颁布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2005年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2014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其次,完善了流转制度机制建设。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价格评估指导,全国已有1 231个县(市)、17 826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二是开展纠纷调解仲裁,全国已设立仲裁委员会2 476个,占涉农区县总数的89.6%。“乡村调解、县市仲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已基本建立。

截至2015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

2 980万hm2,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3.3%,流转合同签订率达到67.8%,农户承包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机制初步建立;中央财政也不断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2015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费补贴资金147.30亿元,带动全国实现农业保险费收入370多亿元,为超过2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金1.96万亿元[5]。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进入加速流转期,流转形式与流转主体逐渐多元化。逐渐形成了4种模式:一是股份合作经营流转模式,比较典型的是以三权分置股份合作为特色的山东东平模式;二是城乡增减挂钩模式,即重庆的地票模式;三是宅基地换房模式,如天津华明模式;四是土地作价入股合作社模式,以浙江省为代表。

4 对土地流转的几点思考

4.1 健全制度体系,为推进土地流转扫除障碍

首先,遵循土地流转的市场规律前提下,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法律与政策体系,确保土地流转的主体与客体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加强对农户的赔偿与执行力度,确保赔偿金额与市场价格接轨的同时,确保赔款的及时准确到位。相关部门在建立统一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标准的同时,严格监控监督土地非农化。

其次,要做好国家的宏观调控,完善土地流转纠纷协调机制与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队伍,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协调作用;健全财政扶持与税收制度,对于从事涉农领域的企业进行有力的扶持政策。

4.2 健全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县、镇级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实行监控、宣传政府政策的同时,必须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首先是搭建中介平台,应依据实际发展需求,建立专项资金扶持培育一批公益性的中介结构,保证土地流转能在公平、规范的环境中进行。同时,政府亦可借助这些机构对想要土地流转的农户予以帮扶。其次,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流转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及时为广大农户提供土地流转政策咨询、土地登记、信息发布、合同制定、纠纷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务。最后,可以开展委托流转等代理服务,发挥好沟通与传递的作用,但要杜绝层层转包从中牟利。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宗旨是使买得放心,卖得高兴,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地发展。

4.3 釆用多种模式,有序促进土地规模流转

首先,在继续巩固完善现有“种加养”土地流转大户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采用多种模式,使之符合区域长远利益。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可以尝试城乡增减挂钩模式,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可以尝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与“种加养”流转大户模式。积极鼓励农民农地入股的同时,鼓励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财税扶持以及政策优惠;中部地区可以采取宅基地换房模式,政府牵头组织试点区域农民全部拆迁,共同迁居新建住房,原生活地区用来保护耕地或者开发商业。

4.4 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构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长期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必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就业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大多不愿放弃土地,土地流转积极性很低,这严重阻碍了土地流转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积极发挥中小企业在吸收劳动力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生活保障;其次,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不仅要让农民工在农村地区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也应使那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享受和城镇职工相同的基本公共保险;最后,完善劳务人员医保服务,外出务工劳动力往往流动性较高,离开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往往形同虚设,所以,必须形成以居住地为依托的医保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张晓平.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3):8-9.

[2]颜廷军.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刘莉君.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95-99.

[4]王帅.凤翔土地流转提升产出效益[N].陕西日报,2014-10-22.

[5]姚文亮.凤翔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启动[N].凤翔视窗,2014-11-24.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17-02-25

作者简介:張雅琴(1991-),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

作者:张雅琴 马俊平

上一篇: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论文下一篇: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