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

2022-04-18

北京市房山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房山区农广校)开办的新型农民中专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员的年龄结构、学历情况等,及时调整授课方法,培养效果显著。一、房山区农村劳动力现状房山区现有户籍人口7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7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4.6%,约占北京市农业人口的六分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 篇1:

昌平:齐心协力抗疫情

疫情当前,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昌平分校(以下简称昌平农广校)时刻关心关注疫情发展,以多种方式表达抗击疫情的决心,用实际行动抗击疫情、守护健康。

理性应对   教师在行动

应对來势汹汹的疫情,科学理性是必不可少的“疫苗”。 当中央农广校农村远程教育网发布《新型冠状病毒防护指南》电子书时,昌平农广校负责人第一时间组织全体教师通过“空中课堂”向覆盖全区高素质农民学员841人的20个农民教育培训群,发布该电子书。引领职业农民认识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及如何做到科学防护、理性应对。到了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昌平农广校向上述农民教育培训群发布了“致北京市农广校农民学员的一封信”,鼓励农民学员携手同行,渡过抗疫难关。与此同时,全体教师积极响应号召并按要求每天汇报自己的健康情况,他们相信做好自己的事情,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先锋模范   党员在行动

在这个特殊时期,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成教中心党支部领导下,昌平农广校党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加社区防疫执勤工作,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平凡之处显伟大,危难之时见真情。农广校教师陈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多次自掏腰包,多方筹措,向北京儿童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昌平区医院、社区、小区、学校、交通部门以及武汉市慈善总会,捐赠口罩、消毒液、酒精、紫外线消毒灯、暖宝宝、牛奶等价值4万元左右的爱心物资,助力战“疫”。

争先恐后   农民田间学校在行动

除了学校培育的高素质农民代表,昌平农广校的农民田间学校也积极参与到爱心赠送活动中。2月5日,圣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继续向北京市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捐赠了1000斤保健菜。2月10日,圣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爱心传递,捐赠给南口镇政府100桶消毒液用于一线防护。

北京鑫城缘合作社也主动联系昌平农广校,给防疫一线工作者和家属赠送果蔬。通过农广校的联系,2月5日,国家级示范社社长崔天鋆冒雪给南口医院、精保院和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捐赠草莓100盒。崔社长表示,这是他们的首批捐赠,以后每周都会捐赠,直至疫情结束。鑫城缘合作社号召社员46户参与捐赠,共捐赠560斤。2月11日通过兴寿镇政府联系向小汤山医院捐赠草莓200斤;2月12日通过卫计委联系向沙河医院、沙河社区中心、沙河高教园区社区中心,捐赠草莓300斤;通过兴寿镇政府联系向兴寿卫生院捐赠草莓60斤。

2月7日上午,昆利果品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向南邵镇政府捐赠了240瓶消毒液,供各村(社区)及镇域范围内公共场所的消毒和防疫使用,以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

2月10日,北京黑山寨果品专业合作社田间学校校长张海疆向黑山寨村村民委员会赠送200斤84消毒液用于公厕消毒使用,并积极参加黑山寨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

爱心接力   实训基地在行动

昌平农广校的实训基地北京汇康农业专业合作社也参与到爱心捐赠活动,为防控疫情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月7日,北京汇康农业专业合作社向十三陵镇政府捐赠200桶84消毒液,供各村(社区)及镇域范围内公共场所消毒和防疫使用。为家园疫情防控出力的同时,向昌平区医院、十三陵社区卫生中心和延寿社区卫生中心赠送了2000斤苹果,将温暖和爱心送到防控一线。

抗击疫情的同时,昌平农广校农民田间学校负责人主动入户调研农户在疫情期间农产品销售情况,带领社员改变以往采摘销售的方式,走社区直通车,线上销售、社区团购等方式销售农产品。在农业生产方面,北京鑫城缘合作社在消毒防疫的情况下,为合作社300多户社员800栋温室配发了蔬菜苗,保障了农民生产,同时为社员讲解消毒防疫措施。

全民战“疫”,人人有责,人人参与。昌平农广校的高素质农民,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力量。

疫情面前,我们既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昌平农广校教师、学员,将继续用实际行动参与这场全民战“疫”,为战胜疫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昌平分校)

作者:郑丽媛

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 篇2:

对新型农民中专班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北京市房山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房山区农广校)开办的新型农民中专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员的年龄结构、学历情况等,及时调整授课方法,培养效果显著。

一、房山区农村劳动力现状

房山区现有户籍人口7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7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4.6%,约占北京市农业人口的六分之一。按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要求,房山区农广校在2006年8月初,对全区21个乡镇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选择韩村河、石楼、长阳三个乡镇的曹章村、西东村、西南章、吉羊、二站、石楼村、辛瓜地、长阳一村、小西庄、扬庄子10个村,每村发放10张调查问卷,对100位村民实施了调查,其中男60人,女40人,年龄27~55岁之间,为全面了解房山区的农民培训情况提供了科学数据。

在调查中发现,全区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约8.4年,其中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接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40岁以下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60%。农民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就业技能(占68%)和增加自身收入(占63%)。因此,农民参加的各类培训以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分别占总人数的54%和27%。与通过电视广播、VCD等培训方式相比,农民更喜欢现场实习、面对面授课等方式,分别占总人数的72%和64%,在学习时间上以不超过15天的短期培训为宜。

二、针对实际,下沉办学中心

韩村河镇位于房山区西南部,下辖27个行政村,全镇户籍常住人口为3847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041人,农业人口33438人。农业产值在全镇的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很小,只占4%,2003年农业增加值为4000万元。其中,牧业、种植业和林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7%、37%和6%。

农村人口从业人员15829人,占总人口的41.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5480人,工业人口2401人,建筑业人口3564人,运输业1512人,服务业973人。2000年全镇6岁以上人口为36811人,其中,初中以上学历的有29117人,占79.1%;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有4414人,占11.26%;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89人,占1.06%。

农广校多次派调查员与农民进行接触,发现多数农民期待一种在家门口学习,并有实际效用的培训形式。其中,愿意在本村接受培训的占到总人数的85%;在专业需求上,计算机应用和园林很受欢迎。

具体的实施方式:农广校与韩村河镇政府合作,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宗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村河镇的主导产业,根据农民切实需求,发挥房山区农广校的师资和远程教育优势,实施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分专业对广大农民开展多方位的培训。通过学习使农民掌握相关专业的实用技能和将来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取得相关专业的劳动技能等级证书和中专学历证书。中专学历教育所需学费、书费由房山区农广校承担,劳动技能取证费用由乡镇政府承担,农民个人免费获得教育培训。

2007年4月18日上午,“房山区农广校韩村河镇新型农民中专班开学典礼暨韩村河镇农民技能培训基地启动仪式”在韩村河镇韩村河山庄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专业主要以计算机为主。

三、以人为本制定教育教学管理措施

在该计算机培训班的567名学员中,40岁以上178人,40岁以下389人,男学员83人, 女学员484人,村干部36人,党员41人。新型农民中专班学员中女学员占84%, 其中40岁以下的又占到68%。这些女学员,上有老,下有小,家务比较繁重,还有一部分学员在乡镇企业工作,这些都是影响培训的主要因素。面对学员的具体情况,房山区农广校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一)切实解决农民的工学矛盾

首先,按照村和地域来分班,一般是一个村一个班,较小的村就几个村合并成班,班长由在村委会任职的学员担任,以便于学员的相互联系。

第二,学员如果在规定的时间不能来学习,向班主任请假后,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在其他班的上课时间来听课。这种灵活的授课方式,可有效解决学员的一些实际困难。

(二)加强教学管理,大胆创新

针对新型农民中专班,专门选派业务骨干,成立了新型农民中专班教研组,每周五下午定期召开教研会,根据学员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案。

1.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新型农民中专班教师岗位职责》、《教案检查制度》、《新型农民中专班学员管理规定》、《优秀学员评选条件》等,各项制度调动了教师和学员的积极性。

2.抓好教师的备课管理。一是备学生,新型农民中专班招收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以照顾到大部分学员的基础为原则,使教学内容难易适中,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备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各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员更快的接受知识,掌握知识。

3.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收集整理学员学习需求,在不脱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满足学员的要求,做到有问必答,转变教师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知识传授给广大学员,力争做到实际、实用、实效。教师定期家访,随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困难,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办学效果

一个多学期的时间过去了,学员无论在学习态度上,还是学习效果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员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

孤山口村学员姜淑平一直在孤山口鸭厂做饭,还要照顾两个孩子,从开学到现在,每天坚持中午做完饭后,再骑将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来学校学习,从未耽误过一节课。她自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把握住这个机会,一定要学好计算机,实现二次就业,做一个新型农民。还有很多学员,为了学好计算机,专门购买了电脑。他们说:感谢农广校,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我们一定会珍惜。

(二)利用计算机知识增收致富

计算机班的学员现在100%能编辑、会排版,汉字输入每分钟达到30字的学员有20多人。五候村学员赵晓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还依靠网络实现了增收致富。她们家饲养的小狗要销售时,赵晓娟把关于狗的信息、照片都传到网上,明显拓宽了销售渠道。

(三)学员和教师之间互相影响

学员的学习精神感动了任课教师,两位任课教师孩子虽小,但她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从点滴做起,结合学员实际,把枯燥的计算机术语变成生动、有趣的语言,便于学员吸收。她们这种敬业的精神,又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很快的掌握了技术要领。

孤山口村学员陈光晗作诗称赞农广校新型农民中专班:“韩村河镇送春风,农广校人育新农,科技绿化山河壮,花开铁树满枝荣。”

2007年11月13日上午,房山区农广校和韩村河镇的领导到学校新型农民中专班看望学员和教师,仔细询问了学员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学员合理安排时间给自己充电、增长致富本领、提升个人素质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对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培养农民学习积极性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今后,在新型农民培养工作中,一定还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深信,只要努力坚持“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这一宗旨,一定会把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做好、做实。

作者:杨月娟

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 篇3:

建设县域远程服务体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备受社会和政府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是试点的一项重点工作,远程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远程教育是学员与教师、学员与教学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培训形式,是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广校成立之初便立足农民远程教育,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广校远程教育已然发展成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方式有机结合的教育培训形式,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农民学习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是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工作,具有较高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且高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职业化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本质仍然是农民,其职业化进程是资源聚集和再学习的过程。新型职业农民是新生概念,对其开展教育培训,首先要了解农民的学习特点。

对农民而言,学习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影响,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生产资源。目前,中国农民人均耕地仅1.4亩左右,排在世界120多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影响了农民生产经营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育培训资源。近年来,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纷纷转制、合并,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又深入不到基层,凸显出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不足。而作为农民教育培训骨干和主体的县级农广校,实力与农民教育培训要求相比却力不从心,据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县级农广校固定资产平均125万元,教学设备平均5.6万元,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培训需求。三是经费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教育培训资金虽然逐年都有增加,但仍远远不足,基层单位的设施和条件还比较落后,不仅不能适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也成为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障碍。

农民本身的问题依然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以及家庭生产活动条件差等方面。在外部环境、自身问题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特殊性。一是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弱。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农民对一些比较高深的理论知识理解困难,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期望获得通俗易懂的讲解。二是思想局限性,学习主动性不强。受历史因素、生产条件等多方面影响,“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较为严重,对发展前景期望不高,影响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在岗学习,学习时间少。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属于在岗学习,不仅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还要负担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繁杂,学习精力分散,集中学习的时间较少。四是学习目的明确,期望实际。农民是生产经营者,学习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当生产上遇到了问题或寻求进一步发展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期望能接受到与他们的需求相一致的教育培训,学习后就能用得上,用上就能获得效益。

面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形势、新任务,不仅要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量大面广问题,还要解决职业农民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问题,远程教育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很好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远程教育学习质量,需构建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核心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二、体系构建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环境等,服务的核心是新型职业农民,要以方便农民为出发点,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为目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 实用实效原则

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是保障高效的远程学习质量的主要措施。支持服务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做好支持服务工作,不断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实际需求。

3. 导向性原则

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中心,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导向,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知识水平、学习动机以及信息素养等,提供特定的服务内容。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

4. 服务产业原则

立足当地农业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农民综合素质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急缺人才和急需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三、落实主要环节

1. 学员组织管理

针对农民开展的远程教育培训是开放式教育,学员的组织是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的首要环节。由于农民对接受教育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自律性较差,造成了农民学员组织困难。如何把新型职业农民学员有效组织起来,是摆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面前的一个难题。县级农广校具有扎根基层,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先天优势,一方面熟悉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律,另一方面能经常开展“三下乡”、“送教下乡”等活动,与农民关系密切。充分利用政策支持,采取基层组织推荐、自主招生等多种形式,将真正有学习愿望、积极性高、有生产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组织起来,将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

2. 学习合理规划

县级农广校按照远程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根据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及时掌握有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远程教育培训规划。在原则上,农忙季节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安排生产技术课程,农闲季节根据教育培训需求,组织开展农民创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县级农广校进一步落实责任分工,制定长效机制,使远程教育培训逐步纳入科学化、正规化、经常化的规划轨道。

3. 理论答疑辅导

设立农民教育培训“教学点”,在每个教学环节配置相应的教学人员、场所、设备等,围绕学习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工作。教学辅导采用“导师制”辅导方式,将培训农民学员按专业分组,辅导教师分派为培训小组“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农民教育培训导师”送教下乡,开展学习过程全程辅导。“导师制”方便教师与学员的互动交流,面对面答疑释惑,解决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4. 技术实践指导

远程教育培训仅仅讲解理论知识,农民学员难免存在难以理解或困于直接应用的难题,需要加强技术实践指导服务,满足农民在远程学习中实践性教学、生产实习与现场操作等方面的需求。技术指导服务以农民实践技能培训为主,把课堂搬到农民生产现场,根据远程学习反映的问题和需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入社,深入农民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打造“农民田间课堂”。加强学员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开展后续跟踪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学员回访,了解并协调解决学员在技术上遇到的困难,有效保障教育培训质量。

5. 创新考试考核

考试考核是远程教育培训的必要环节,是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员的考试考核应当以能力提高和技能培养为导向,强调对学员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一是过程管理,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组织实施作业和检测,体现职业农民学习的态度和过程;二是考试考核,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专业测试,实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考核的统一;三是第三方认证,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等有关证书的认证,实现不断改善和提高内部质量的目的。

四、强化质量保障

建设远程学习服务体系,需要创造更良好的远程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远程教育学习的满意度,提高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保障远程教育培训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支持服务”认识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需要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制度,为开展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保障,落实服务过程,加强服务评价,建设服务文化,为远程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加强“空中课堂”建设

针对农民数量众多、居住分散的特点,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推进“空中课堂”建设。将农民教育培训视频、语音或课件等资料搬到网络上和栏目中,农民学员接收端只要能上网或接收电视信号就能进入课堂听课。教育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通过语音网络等方式进行实时交互;通过卫星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农广在线”互联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山东电视台《农广校之窗》、山东广播电台《致富指南》、山东党员远距离培训网《农事》等栏目作用,实现空中课堂立体化。

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保障远程教育培训实践效果,结合本地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和分布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依托和整合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重点扶持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基地,打造出具有较高水准和地区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技术技能的实践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岗位和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学员的技能操作得到充分锻炼,制订“菜单式”培训制度,突出实训基地教育培训针对性和科学技术先进性,为“技能落地”提供平台。

4. 加强 “流动课堂”建设

为了方便农民就近培训,通过农广校配备的“科技培训直通车”,以巡回课堂的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等服务。在汽车上配备电视、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以及适合当地农民需要的图书、光碟等技术资料,在农民方便的地点设置课堂,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培训,再配合培训教师的答疑,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

5. 加强“办学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通,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明确教师在学习支持服务工作中的职责,激发教师开展支持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支持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设立农民教育培训讲师团、导师团和辅导团,切实提高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蒋庆功   左振朋

上一篇:费用分摊财产保险论文下一篇:非服材料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