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下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近年来,高等学校陆续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由于高校预算管理尚未完成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完全对接,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文章从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入手,分析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关的应对措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预算编制下高校预算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预算编制下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预算管理面临预算编制难度增加、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和财务风险明显加大的问题。文章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方法落后、监督考评力度不足和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三个方面。高校应该推行科学预算编制方法,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建设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改进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预算管理 高校

一、引言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于2002年开始在我国部分高校试点,在取得一定经验之后,开始向全国高校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一部分,对于加强财政资金支付使用过程的监控、规范财政资金使用行为、增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效果的好坏会对高校财务状况甚至高校全面运行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用于高校,对于高校预算管理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的衔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为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作用、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效率,本文对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应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是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交易主体分为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三方。在它们的交易关系中,具有交易信息劣势的财政部门是委托人,具有交易信息优势的预算单位与代理银行构成代理人,它们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1]

将委托—代理理论应用到政府与高校之间,则政府财政部门是委托人,高校是代理人。政府财政部门和高校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高校对于自身的运行、市场需求情况以及师资力量等重要信息具有天然的优势。除此之外,我国教育经费十分匮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行能够有效提高预算支出的透明度,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难度增加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给高校预算管理带来了非常多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转变就是高校要将资金全部上缴财政,由代理银行负责代收、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高校预算支出渠道不得随意变更,当年预算支出金额仅限该年度使用,剩余部分不得转入下年度继续使用。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就必须在预算编制时将各种情况都考虑在内,以防止出现意外状况,由于预算资金不足而难以应对的尴尬局面。然而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高校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的,预算人员如果对高校各部门下一年度的各项计划没有足够的了解,就无法全面详实地进行预算编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再者,由于高校预算编制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无法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需要,原本随意的预算编制方法一时很难改变,导致高校预算编制难度进一步增大。

(二)预算编制不够细化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面临的预算管理问题更加复杂,需要进行更为细化的预算编制工作,但是我国高校预算编制工作存在预算编制粗糙、预算科目不够细化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高校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例如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不能准确反映每一项开支的具体金额,这就导致国库集中支付时没有足够的依据,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统一支付方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展现。此外,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之后预算批复比较困难,所以高校一般都会刻意增加预算支出,以备不时之需。然而由于高校各部门预算编制比较粗糙,对资金使用没有详细计划,会出现预算金额过剩,到了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无法充分发挥高校资金的使用价值。

(三)财务风险明显加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对高校财务安全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果高校预算编制不精确、预算管理不科学,不但会影响高校资金配置的有效性,更严重的是会增加高校财务风险,威胁高校财务安全,影响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高校预算管理随意性大,没有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预算收支的编制,存在实际收入少于预算收入、实际支出却多于预算支出的情况。收入的减少和支出的增加会造成非常严重的预算缺口,此时高校就必须寻找其他途径来解决这种资金短缺的局面。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开始大力兴建各种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建筑设施,这无疑要求高校寻求更多的筹资渠道来满足这种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门槛较低的银行贷款成为高校筹资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高校并不清楚银行贷款的性质,盲目贷款,如果遇到还贷高峰,高校的收入资金又无法及时到位,这样就很可能造成高校资金链的断裂,高校就会面临财务风险。

三、原因分析

(一)预算编制方法落后

一直以来,高校预算编制的主要方法是增量预算法,即在上年预算基数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收支作为本年度预算。增量预算法具有简单明了、方便操作的优点,但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量预算法已经不能满足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各部门经费开支不是依据本部门本年度工作计划的实际情况,而是根据上一年度部门预算的基数,如果上一年度存在不合理预算,下一年度这种不合理预算不但不会得到改正,反而还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固化了资金在高校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不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极大地影响了高校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此外,高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非常大的随意性,各项预算收支没有经过科学的评估和论证,没有真正做到以收定支。

(二)监督考评力度不足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两权分离是出现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高校比政府财政部门更多了解预算管理的各种信息,高校很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进行各种违规违法活动,套取国库资金。例如,在高校有可能会凭借信息优势和较小的风险约束来伪造虚假收款人,提供虚假收款人账户来套取国库资金,如果财政部门监督不力,违规行为得逞,财政资金就将从国库直接转移到非法收款人账下,这将造成国库资金的流失,损害国家利益。所以必须加强监督考评力度。然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过程中,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一般只重视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却很少关注到事后监督考评工作,导致高校预算监督流于形式,预算制度形同虚设。

(三)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与政府财政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财政部门、高校与代理银行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容易出现各种违规行为。具体来说,首先在高校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资金、人员、项目、报表等各种原始信息资料得不到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导致高校预算管理水平较低,工作效率低下。其次,在高校与政府财务部门以及代理银行之间也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大部分信息都掌握在高校手中,政府财政部门对相关信息知之甚少,高校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套取国库资金,做出一系列违法违规的行为。

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推行科学预算编制方法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高校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增量预算方法,积极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采用零基预算法、滚动预算法或者弹性预算法等预算编制方法。例如,以零基预算法为例,所谓零基预算法就是所有经济业务活动不受往年实际收支情况的制约,以零为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与传统的增量预算法相比,零基预算法能够使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跳出了部门经费只增不减的怪圈,极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健全制约监督机制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关系下代理人出现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委托人只有通过加强对代理人的监管,充分表露信息,才能解决代理问题。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减少甚至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道德风险。首先,要建立政府财政部门与高校之间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加强预算管理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以及事后监督,避免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其次,要建立高校外部制约监督制度,政府审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要加强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监督力度,高校预算管理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向政府和公众进行信息公开,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只有代理人在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时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小于它选择其他行动时得到的期望效用时,代理人才有积极性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一致性,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与机会主义行为。[2]所以政府财政部门与高校之间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增强高校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政府财务部门与高校之间建立绩效合同制度,将高校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之中,用签订合同的方式来强化高校的责任,明确奖励制度和违规成本,保证高校严格照章办事,有效规范高校预算管理工作。

(四)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应该尽快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运用技术手段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高校预算管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政府财政部门、高校以及代理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将涉及高校预算管理的全部信息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快速、准确的进行发布。例如,高校可以建立一个预算管理数据库,将高校预算管理相关的资金、项目、指标、人员、机构等信息全部录入该数据库,数据库中丰富详实的资料可以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提高依据,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预算管理效率。此外,还要与政府财政部门以及代理银行之间做好沟通与合作,联合多个部门与机构建立信息沟通系统,保证信息通畅,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五、结论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于高校预算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编制的难度大大增加,预算编制不够细化,财务风险也明显增加。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方法落后、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监督考评力度不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落后。

在今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践中,高校应该不断推行和运用科学的编制方法,更多采用零基预算等方法;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违规成本;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建设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洁.高等学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35—40

[2]田发,宋友春.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3]王昕.高等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5)

[4]吕刚.高等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刘涛.现阶段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2(32)

[6]任小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7]杨洁.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理财的影响及对策[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25-32

[8]向桂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6)

[9]杨新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中国外资,2013(14)

[10]刘蕾.浅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5)

[11]王新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影响[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12]樊文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科研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师,2011(5)

[13]章美春.关于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影响的探究[J].现代商业,2012(27)

(许志刚,会计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许志刚

预算编制下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衔接的探讨

【摘 要】 近年来,高等学校陆续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由于高校预算管理尚未完成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完全对接,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文章从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入手,分析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 预算管理; 衔接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财政资金从预算编制、额度拨付、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控制的一种制度。财政部门编报和批复用款计划的依据是单位部门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规范财政资金的管理,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防止财政资金被挪用、挤占和截留,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高等学校陆续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但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的衔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积极作用,本文对这些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探讨。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积极影响

高校财务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是预算的管理,基本职能主要是预测、计划、控制和分析,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中最重要的预算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被重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预算资金不再直接拨付到高校账户,财务部门收到的是以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两种方式支付的使用资金额度。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高校预算资金进行全面及时的监控,这要求高校财政资金的支付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预算基础之上,有利于强化高校的预算管理职能。高校财务部门必须严格按单位预算对每笔资金的使用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单位预算形成对资金的全过程监督,使高校的预算管理趋于规范性和科学性。高校决策层也必须转变思想意识,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强化对预算和资金的管理理念。预算一经确定,就应当保证其在高校内部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才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职能。

在原有的财政资金收付方式下,高校资金管理没有财政约束,资金使用不规范,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难以进行有效监督,易滋生腐败及违纪现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高校只有一个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的监控从对预算支出总额进行控制转变成对明细支出进行监控。预算管理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方位监管取代了原来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从根本上规范了高校预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高校资金集中于国库单一账户,以高校的部门预算为基础,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支出,有利于强化预算的执行和监督,使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大大减少,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预算的严肃性也得到加强,有效地降低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二、高校预算管理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一)高校的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高校决策层重视财务管理而轻视预算管理,很少长期设立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专业力量严重不足,预算编制基础薄弱。多数高校在预算编制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个单位,两本预算”的现象,即在同一预算年度同时编制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两本预算之间差异很大。部门预算依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规定,按照功能和经济分类科目编制,是学校下年度总的预算,不落实到学校的具体部门,不能作为学校经费分配和使用的依据,而校内预算一般是以经济分类科目为基础,以校内职能部门或院系为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编制的依据、时间和方法不同,相互脱节,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由于在原有的财政资金收付方式下,部门预算只是学校向财政部门争取经费拨款和进行资金分配的工具,而校内预算才是把预算资金细分到校内具体的部门和项目,因而高校决策层往往重视校内预算,忽视部门预算。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额度拨付的依据则是高校的部门预算,部门预算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保证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和严谨,校内预算与部门预算的有效衔接、协调一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时效性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衔接的影响

学校管理一般采用学年制,而高校编制预算的会计期间是自然公历年。一般高校在9月份一次性集中收取的学费,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要求必须上缴财政专户,财政部门再按核定的预算通过专户将预算外经费核拨回学校,预算核算期间与资金实际使用期间相互脱节。由于高校收费时间高度集中,一年之中长达3/4的时间里,仅有按9个月平均拨付的预算内财政拨款,在此期间,大多数高校一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极其缺乏资金,学校日常运转困难。学校有日常实际支出的硬性需求,而相应的预算外资金拨付却集中在10月之后,资金实际使用期间与预算额度拨付时间严重脱节。在原有财政资金收付方式下,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预算范围内对现有资金进行合理调控,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无法统筹使用全年预算经费,经常出现需要支出时无额度资金或额度资金长期闲置挂账的现象,降低了预算管理对资金的调控能力。

由于专项批复追加的预算或正常拨款额度指标下达较晚,或因高校与主管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不及时等原因,经常造成资金拨付与预算执行时间脱节,年度财政拨款结转资金较多。根据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对当年批复且未完工项目结余资金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但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项目经费结转具有滞后性,经常不能在下年度及时和准确结转,影响了项目预算的实施;而高校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在年底不顾实际需求盲目支出,往往导致支出内容不实。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预算执行的影响

高校预算管理的职能之一是规范和调节学校的财务收支,在原有的财政资金收付方式下,学校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使用资金,对预算资金进行合理调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财务部门不得随意改变预算支出的渠道,只能在额度范围内使用预算资金,如果高校所需的支出未纳入预算,则该项支出的经费就得不到保障。调整项目经费时也必须先有预算,且调整手序繁杂,财政批复时间滞后。当高校面临机遇或突发状况时,常会因预算的限制而缺乏可调控的资金,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国库集中支付繁琐的支付程序,加大了高校会计核算的复杂性。

目前,高校后勤逐步社会化,后勤服务集团等二级核算单位承担着大量的社会保障工作,经济活动相对独立,但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高校应按合同向其支付相关费用。在财政支付改革前,这些服务结算不存在资金拨付的问题,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由于“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资金不得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和上级主管单位、所属下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造成高校财务部门无法向二级核算单位划拨款项,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积极性。

(四)缺乏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监控和评价体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经费从以单一财政拨款为主,向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多元化转变,高校必须有效地使用各种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因此全面、科学地编制部门预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经费包括偿还性资金游离于预算之外,高校预算编制范围还不全面,使预算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限制,高校、银行、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有关数据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衔接存在技术性漏洞,高校出于增强资金调控能力的目的,常采取各种手段套取资金,将额度资金转为自有资金,这不利于高校预算管理和财政部门的有效监督。高校预算的执行缺乏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监控和评价体系,有些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预算执行的刚性和约束力不强。学校没有对预算执行制定有效的监督和奖罚措施,使财政监管流于形式,预算制度形同虚设。

三、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衔接的对策

(一)更新思想观念,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灵活合理地调度资金,为维持学校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高校决策层必须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改变不重视部门预算的错误观念,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使所有部门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建立起“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观念和办事原则,正确认识和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没有预算就没有支出的刚性要求;高校领导必须以身作则,带头维护预算管理制度的严肃性。高校应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立专职机构或人员对预算进行全面、综合管理,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及时调整预算和用款计划;要改革和健全高校预算体制,严格监控预算执行情况;要建立预算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制定有效的监督和奖罚措施,科学地考核预算执行结果并作出合理的评价,保证所作出的评价客观公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预算的有效实施,通过内部审计来核实是否达到预算管理的目标,增加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二)构建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目标的基础。财政部门应针对高校行业特点突出、核算较为复杂的特点,修订现有法规,制定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会计核算方法等,构建科学、全面、系统的预算管理体制,将学校收支包括偿还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防止学校的财力分散流失。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影响了高校资金的自主权,削弱了高校的融资能力,而财政性资金又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投入迅猛增长的需要,影响了高校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使高校不能及时抓住机遇,形成良性发展。财政资金集中于国库单一账户,增强了财政部门对银行的话语权,财政部门应协调与银行、高校三者之间的合作与良性发展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拓宽高校融资渠道,既落实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又可宏观调控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还能解决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困扰财务人员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因高校季节性收费,预算外资金收取集中在下半年,上半年如何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财政部门可以用国库单一账户资金和各高校的收费权为信用保证,按高校部门预算收入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前拨付1—9月的预算外资金额度,以有效规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高校资金链断裂等意外情况发生。为解决高校与非独立法人后勤集团之间资金划拨问题,财政部门可以调验学校与后勤集团等的相关协议,经审核研究后,赋予高校更多自主管理和使用经费的权利,提高高校的资金调度权,扩大学校调控资金的空间,使高校合理地安排各项事务运行所需的资金。

(三)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细化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基础,高校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充分考虑后期编制校内预算的因素,结合高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办学需要,将学校内部预算与部门预算有机结合,按照高校内部管理要求将部门预算细化到校内预算,改革校内预算的编制模式和方法,消除过去两本预算在项目、口径、内容方面的差异,使两本预算基本一致,既切合学校的实际,又符合财政部门对预算的要求;既保证学校正常运行,又保证学校持续稳定发展。同时还要将科学化、精细化的先进管理理念渗透到预算管理之中,做到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高校必须把财务管理重心由重视资金管理向重视预算管理转变,尽可能细化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准确性、科学性。高校应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为契机,合理、规范地统筹安排预算资金,实现预算管理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无缝对接”。

(四)结合新的信息技术,改进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

国库集中支付手续繁琐,有些支出科目编码与高校会计核算科目编码不一致,加大了高校会计核算的复杂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由于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尚不成熟,相关网络系统不接轨,有关数据资源不能互联共享,不利于财政部门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监督执行,也限制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和进一步发展。财政部门应针对高校自身财务管理特点,完善现行支付软件,通过网络实现财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创新手段,既能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又可减少财政审核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应结合新的信息管理技术,建立起财政、银行、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信息互通的平台,实现统一、规范和系统的基础信息,这既强化了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的监管,又规范了高校的预算管理行为。同时要加大对高校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构建财政管理系统、国库管理系统、银行支付系统和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互联共享平台,保证各类财政收支在国库集中收付系统中高效、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姚丽.国库集中支付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1(6).

[2] 彭水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10).

[3] 卿文洁.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25).

[4] 韩英,马璐璐.高等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1).

[5] 吴密.新时期高校预算管理的特点和机制创新[J].会计之友,2008(12).

作者:庞朝阳 李银平

预算编制下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3: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探究

[摘 要]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对全面预算做出了新的解释和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而随着2019年1月1日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高校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加强高校预算管理也成了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文章主要对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对策,以期对高校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高校;全面预算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9.197

2017年10月,我国财政部门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重新构建了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并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政府会计核算正式进入了“双体系、双分录、双报告”时代。新《政府会计制度》极大地影响了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其从核算基础、核算要素到核算科目与规则都发生了改变,包括高校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等方面同样如此。新《政府会计制度》虽然没有直接对高校的预算编制基础与方法提出要求,但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却与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息息相关。高校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财务报表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高校应做好全面预算管理,以保障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正常实施。

1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内涵与基本方法

(1)全面预算管理概念。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的预算法将全面预算法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手段,主要发挥分配企业或高校财务、人力资源以及事物的作用,目的是实现其既定战略目标。我国高校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是根据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计划和任务,采取货币化手段对特定阶段的资源配置与收支活动进行计划,对预算管理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分析预算执行结果差异性,综合利用计划、执行、监控与分析等预算方法,以此实现高校既定事业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高校全面预算应将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以收定支,确保预算收支的平衡。

(2)全面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过去高校在预算编制中经常使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便捷,但是无法与当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不适应长期发展。根据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能需要,取消了这种方法,而是以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为基本方法,从而更好地结合各个部门的需求情况统筹安排预算资金。在保障高校人员和基础支出基础上,合理处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从而优先安排和考虑高校教育事业急需的财务支出项目。

2 高校财务管理中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1)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精细化发展。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在一套会计体系中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重功能,同时预算会计与核算会计内容既能体现适度分离,又能相互衔接。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求把所有的资金进行统筹,结合高校的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避免资金的重复使用和浪费。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应用,其实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别反映出预算管理的效果与质量,财务会计是从宏观角度反映成本管理的结果,也间接反映出了预算管理的成效,预算会计则是从微观角度反映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效率,两者有机结合,使得高校可以依据经营成本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从而促使其财务工作更加精细化。

(2)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以前的高校会计制度中,只要求在年底的财务报告中形成一套能反映会计收支的决算报表,而很多高校以前的预算往往只对财政性资金进行预算管理,而且基本是事后管理,所以在编制报表时会存在许多人为调整的因素,无法真实反映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也增加了报表编制的难度。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对高校年度财务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形成两类财务报表,一是政府财务报告,其形成一般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充分论证了高校成本管理工作,并促进其经济效益的稳定发展与提升,为高校决策、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同时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二是财务决算报告,它以预算会计为基础编制,可以反映高校对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充分体现高校的管理水平。高校只有实行全面预算,才能准确地反映各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能够实现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事前对所有收支进行统筹分配,事中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事后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利用,以提高期末编制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给高校财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预算管理的成效带来了考验,要想检验预算管理是否有效,預算执行是否满足需要,预算结果是否符合要求,高校必须建立相关的绩效评价机制,并对相关负责人实施考评,以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透明性,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一个好的绩效评价机制,应从预算申报时开始做起,各项预算都做好相应的支出明细,而且要尽量详细、尽量准确,并制定出相应的可量化的绩效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根据事先做好的计划安排相应的支出,再根据实际情况对确实需要调整的事项进行相应调整,并严格控制调整程序,适时对预算执行情况绩效目标进行跟踪评价,期末再对总体绩效目标进行评价,以此为依据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奖惩,并作为下一年度安排预算项目的依据。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使预算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无关的浪费。

3 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落实不到位。在高校预算管理中,很多高校人员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财务部门应该负责的事,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得到高校足够的重视,使得预算管理难以深入到各个部门中。高校其他部门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很多在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得不到有效解决。同时,高校一些管理人员认为预算就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编制预算时也只是象征性地增加减少,没有依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资金预算,预算作用流于表面,难以反映未来情况。

(2)预算管理手段落后。高校预算管理没有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效结合起来,难以发挥预算管理资源分配作用,从而使高校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再加上我国很多高校只有财务部门下达预算指标后才开始着手内部预算工作,这使得学校内部预算不能与上报政府部门的预算相统一,“两张皮”现象严重。近几年,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当前预算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学校教育和财务工作发展需求,因此急需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

(3)缺乏预算绩效评价机制。高校的预算管理目前仍停留在事前管理状态,各部门认为编制完预算等待财务下达后,剩下的就只是把钱花出去的问题,根本不存在任何事中管理和事后考评,这样就会使预算申报者胡乱编制预算,极易造成预算下达不合理,预算支出不科学的结果,也就无法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相应目标的实现。

4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应用与优化探讨

(1)加强制度学习,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要想更好地推动全面管理制度的实施,就必须通过强化领导,加强制度学习,制定出详细的预算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每个职工的任务,落实责任,从而确保制度有效落实。同时,加强宣传,定期对广大职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培训,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财务人员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2)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校预算管理每个工作环节都会应用到信息技术和相关软件,因此各个高校也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客观分析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结合自身预算管理实际情况,及时升级信息化系统,例如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合同管理以及科研项目系统等。相关财务软件部门也要积极支持高校信息化建设,并为其提供相关知识与技术指导,保证高校信息化建设在满足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的同时,也能为预算管理提供有效数据。

(3)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第一,实现预算管理精细化,下放预算编制权。首先,高校应加大新《政府会计制度》宣传力度,在高校内全面树立起预算精细化管理理念,积极转变旧制度预算管理思维。其次,提前高校预算编制时间。新制度要求财务部门在9月就开始制定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在布置预算编制时,详细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并参考年度收支分类科目收支情况,细化预算内容,进一步保障预算数据精确性。最后,转变各类职务部门编制预算模式,实现职能部门与学院财权和事权的统一性,将预算编制权下放至学院,从而调动预算项目负责人员的积极性。第二,加强预算执行沟通协调工作。高校在进行预算执行跟踪过程中,若发现相关问题应及时与责任人和部门进行沟通。相关责任部门也要及时规划项目任务,积极跟进项目进度、资金支付和预算执行等工作,从而保证预算管理有效落实。第三,完善预算监管和预算绩效评价机制。高校可以聘请专业审计和监督人员,构建其单独的预算监督部门,并对预算管理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资金使用有效率。此外,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考评机制,完善高校预算评价指标,并将评价结果与个人的绩效奖惩挂钩,这对规范预算管理人员行为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4)统筹存量资金,加强往来款项管理。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应加强项目存量资金的统筹清理,构建全项目资金清理制度,目的是最大程度降低预算管理成本支出。同时,对每项支出资金和经费规定与明确适用范围、使用期限和使用标准,对到期未使用的资金及时收回统筹应用,从而严格控制预算使用经费的超支。此外,对已发生的暂付、暂存资金款项进行全面清理,进一步加强往来款项的管理,这也是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最后,依据新会计制度按照规定列支相关款项,对不符合列支条件的款项实施限期收回,保证所有款项能真实、准确反映收支金额。

5 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實施高水平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加强收支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有效控制办学成本、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要想积极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使其促进预算管理工作改革与优化,就必须切实采取各种策略,制定新的制度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并实现精细化全面预算管理,这也是现代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炜,梁文娟,韦志贤.新形势下高校预算管理体制探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6(17):117-119,122

[2]马瑶,郑鑫.政府会计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16):39-41.

[3]高向红.浅议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的预算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9(6):116-117.

[作者简介]赵婵娟(1987—),女,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

作者:赵婵娟

上一篇:治理理论视角下成人教育论文下一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