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目的:研究在血液科护理服务期间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在2019年1月到2020年9月以我院治疗的血液科患者100例进行对比探究。以不同管理方案分为两组,常规组未应用风险管理,实验组基于血液科服务期间的风险进行管理。对比两组血液科护理期间的风险差异。结果:实验组护理出现风险的案例数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儿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和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2017年我院心血管呼吸内科收治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操作熟练度、综合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发生风险事件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操作熟练度、综合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理;效果

心血管呼吸内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所以患者发生护理风险的概率相比其他科室更大,无论是患者自身的病情,还是精密仪器的操作,都会给护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风险。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控制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保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功能率,对医院的服务印象具有重要意义[1]。现回顾性分析了我院400例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017年我院心血管呼吸内科收治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0例。男228例,女172例;年龄52-83岁,平均(69.5±4.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病种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对形同不方便的患者为其增加护栏,并将锐器、暖瓶等危险物品放在离患者远的位置,防止发生坠床、烫伤等意外事故;保证室内和走廊地面的干燥,卫生间内准备防滑垫,防止患者摔伤;定期对患者的病床、轮椅等物品进行检查。②患者治疗时由于用药复杂,通常需要使用多种途径进行用药,护理人员在给患者用药时一定要强化三查七对工作,并對不同颜色的输液卡片进行标志,避免因配伍不当造成的事故发生。③强化与患者之前的沟通,降低和消除患者的不安,给予患者信心,让其积极的面对疾病;定时对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按摩,翻身并叩背,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咳嗽。④保持患者的房间通风,促进空气流通,并将室内的物品保持整齐。⑤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并从中挑选优秀的护理人员带教新来的护理人员,提高新来护理人员的相关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质量。⑥安全用氧,确保“防堵塞、防火、防热、防油”,注意中心管道吸氧装置的终端必须要和流量表紧密的连接,防止意外弹出对患者造成伤害。⑦根据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选择适宜的流量进行吸氧,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⑧强化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对于痰液粘稠的患者给予拍背、翻身、雾化吸入等,并鼓励患者多饮水;若患者出现咯血、痰多但不易咳出者,于床旁痰吸引,保持呼吸道的畅通。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操作熟练度、综合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评分[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运动与智力发育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几率以1%低于对照组10%;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熟练度以99%显高于对照组92.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综合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告诉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护理风险是在护理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不良后果,护理风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会存在。随着近年来空气质量的恶化,导致呼吸内科患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其中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哮喘、慢性肺阻塞和呼吸衰竭等,呼吸内科主要以高龄患者为主,病情较重,且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护理工作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所以对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更要高度重视[3]。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风险管理,并将“以人为本”融入到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尽量要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护理工作主要以心细、亲切、周到的工作态度来对待患者,让患者感觉到安心、舒心、放心。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何丽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16(10): 260-260,261.

[2]王桂玲.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7): 262-263.

[3]关薇.基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 3(4):707-708.

作者:谢江波

儿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2:

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在血液科护理服务期间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在2019年1月到2020年9月以我院治疗的血液科患者100例进行对比探究。以不同管理方案分为两组,常规组未应用风险管理,实验组基于血液科服务期间的风险进行管理。对比两组血液科护理期间的风险差异。结果:实验组护理出现风险的案例数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应用于血液科护理,可以有效提高科室护理安全性,值得普及。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科;临床影响

血液科患者普遍带有比较高的贫血、出血以及感染风险,并且患者部分存在长病程以及病情反复发作的特征,同时住院费用相对较高,临床中治疗时会涉及到输血、抗生素、激素以及化疗等多种药物[1]。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法律观念的不断增强,患者对身体健康和自身权益维护的意识也在随之增强,这也间接提高了护理期间的风险问题。护理风险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在于对护理期间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效果[2]。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护理效果,本文以对比方式探讨血液科护理期间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9年1月到2020年9月以我院血液科患者100例进行对比探究。以不同管理方案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常规组均为50例患者,前者男女36例、14例,年龄(46.24±3.24)岁,白血病9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淋巴癌5例、贫血26例、4例;后者男女35例、15例,年龄(45.87±2.82)岁,白血病8例、多发性骨髓瘤7例、淋巴癌6例、贫血25例、4例。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未应用风险管理。

实验组基于血液科服务期间的风险进行管理,措施如下:1、强化人员培训。针对新入职的护理人员需要注重护理风险的知识培训教育,借助教育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对于临床风险的预判以及防控意识。同时因为血液科护理工作难度以及繁琐性相对较高,所以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观,定期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为护理人员提供相应的指导教育,促使护理工作可以有序开展;2、强化护理风险监管。护士长需要定期做好对相关规章制度的检查,例如做好仪器设备的检查、抢救器材的检查、安全标语的检查。同时需要定期做好对护理人员行为规范的检查,例如严格落实三查八对以及手卫生等基础护理措施。借助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提高护理人员风险认知,规避用药错误、输错液等现象;3、护理风险管理。在治疗期间需要基于治疗方案判断其风险特征,例如对于深静脉置管时,需要尽可能采用股静脉或中心静脉进行穿刺,规避静脉炎和药物渗漏风险。采取外周静脉用药时应当做好针头选用,原则上以小号的针头。如果无法实现商指数也可以应用颈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对于化疗治疗患者,需要嘱咐其做好肢体锻炼,规避穿刺以及并发症等风险;4、护理质量改进。制定详细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同时基于护士长、护理人员组建相应的管理队伍,并制定详细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落实规范化操作流程,同时定期对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案例讨论与分析,以头脑风暴措施制定详细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与规避护理风险问题。

1.3观察指标

對比两组血液科护理期间的风险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应用SPSS22.0软件完成数据处理,数据资料应用%表示,P<0.05证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护理风险的案例数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血液科因为患者治疗时间比较长、病情变化的速度较快以及治疗整体难度较高、医护操作比较频繁,导致临床中患者往往存在比较明显的焦躁情绪,再加上护理上的稍有不慎,便会导致严重的不满、不安情绪,从而形成互换纠纷[3]。另外,血液科患者免疫功能相对较差,部分患者还会接受长期的血液置换创伤性治疗操作,在治疗期间如果不加以管理很容易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的形成。对此,血液科应当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科室[4]。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期间的安全风险意识,能够让护理人员在护理开始之前先了解操作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并基于早期预防以及事中关注与及时处理的护理服务最大程度消除各种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5]。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风险的案例数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本研究证明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血液科护理管理水平,能够有效降低护理期间的风险隐患,对于护理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的提升作用明显,可以作为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应用于血液科护理,可以有效提高科室护理安全性,值得普及。

参考文献

[1]刘红丽,李建芳,汪聪,等.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内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004(017):153,155.

[2]吴艳,朱凌.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21(14):155-156.

[3]朱小敏.风险管理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的影响探究[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20,7(1):92-93.

[4]崔伟伟,贺秋平.家庭留置护理风险管理在PICC静脉置管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028(006):82-84.

[5]都新萍.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9,029(026):373.

作者简介:付新蕾,女,出生年月:1992年3月,汉族,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历:本科,职称: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作者:付新蕾

儿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3:

风险管理应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价值评价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对新生儿PICC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166例新生儿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传统组,干预组加用风险管理,传统组利用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应用价值差异。结果: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 02%,一次穿刺成功率98.79%,传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04%,一次穿刺成功率90. 36%,两组留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患儿利用PICC能够减少医疗风险,改善治疗体验,利用风险管理对患儿PICC风险进行预防,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风险管理;PICC;护理价值

PICC即外周静脉置管,利用外周静脉向中心静脉导管置人留置针与留置管,能够有效减少患儿治疗期间外周静脉穿刺次数,避免皮肤损伤、感染等并发症产生。但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期间如不能有效护理,同样会产生严重的不良事件[1]。PICC对患儿周围无菌、留置管安全性要求较高,在临床上的应用风险较大。风险管理是指对医疗事件进行风险管理,总结影响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并进行管理,帮助患者改善护理效果。本文对所选新生儿患儿的风险管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风险管理对PICC患儿的护理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7年1-12月166例新生儿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传统组,83例/组。干预组男39例,女44例,年龄1~18天,平均年龄( 15.33±2.46)天,病程3~10天,平均病程( 6.32±2.77)年。传统组男45例,女38例,年龄1N 17天,平均年龄( 15.08±1.92)天,病程4~11年,平均病程( 6.22±2.37)年。患儿均在我院分娩并转入内科治疗,患儿均由家属同意参与实验,排除死亡患儿、排除住院、自然脱落患儿,两组新生儿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传统组利用传统护理措施,干预组则加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包括评估风险因素、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

评估风险因素:针对新生儿病情特点、静脉血管特点、PICC留置风险等多种因素,翻阅我院病例资料与大量文献资料,对新生儿PICC护理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风险因素包括堵管、断管、感染等,针对上述风险问题制定护理计划。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理念,为护理人员统一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PICC置管技术、护理技术、疾病知识、护理理念的培训,改善护理人员护理理念与护理技能。并针对新实施的护理计划充分掌握护理人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进行培训,保证护理人员能够重视PICC风险管理,并自觉进行风险管理和预控。

实施护理计划:护理计划内容主要针对患儿PICC护理质量的提高。注意观察患儿置管周围的皮肤颜色、温度,对出现红肿、发热的患儿进行留置管的更换;留置管完成后需利用医用胶布固定留置管位置,避免患儿手脚活动、翻身等情况下导致导管移位,定期更换胶布避免胶布失效,避免留置管出现阻塞,需由护理人员定期回抽血液观察血液性状,利用肝素预防阻塞并定期更换肝素帽。

评价护理效果:定期为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针对患儿评价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发生原因并研究预防对策,对出现的护患纠纷进行调解和分析,将不良事件与护患纠纷作为下一阶段的护理重点,着重防范。

1.3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堵管、体液外渗、感染、断管,发生率=发生例数/总数*100%,对比两组留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评分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技巧、护理质量,满分60分。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留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均数±标准差(x±s),t检验,计数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率(%),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02%,一次穿刺成功率98.79%,传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04%,一次穿刺成功率90.36%,两组留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差异明显(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患儿在发病后需长期使用静脉注射方式用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增加药物使用效果。但由于患儿的静脉血管发育相对稚嫩,管径狭窄,多次穿刺用药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且容易造成患儿皮肤感染等并发症,由于患儿哭闹、挣扎等原因也容易造成静脉注射器意外脱落等。为减少患儿静脉注射意外发生,临床利用PICC对患儿进行治疗。PICC下患儿能够减少穿刺次数,治疗体验得到有效改善,哭闹挣扎得到一定缓解。但由于患儿翻身、活动等原因造成PICC留置管意外脱落的可能性高,除意外脱落外,导管阻塞、体液外渗、断管、感染等意外也会造成患儿留置管失败影响治疗[2-3]。出现意外事件,患儿需更换穿刺位置,对PICC的利用效果下降。

风险管理是临床较为新颖的护理理念与护理措施。主要针对医疗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因素、风险事件进行护理。护理过程中严密监控患者的风险事件,保证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针对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因素多、风险事件发生率高,风险事件后果严重等特点,利用风险管理的效果十分明显。本文对所选患儿的护理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干预组利用风险管理后的护理效果显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金丽,吴纯婉,昊秋贤.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02):128-129.

【2】余碧仪.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08):1263-1264.

【3】黎霞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02):165+169

作者:左学英

上一篇: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论文下一篇: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