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的6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其余患者分为实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实验组针对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11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综合满意度、护理质量控制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制定良好的防范措施,使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层层把关,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得到很好的效果及患者的好价,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护理风险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51

近年来,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已成为高风险的内科之一,患者多数病情严重,其部分原因是由于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因素所导致。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有存在不确定的有害因素,有可能直接或间接致患者伤残或死亡[1]。有效的风险管理可减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防止医疗差错及纠纷,为了尽可能避免护理风险因素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分析现有护理风险,制定良好的防范措施。本文选择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中男66例,女44例,年龄35-78岁,平均(588±55)岁。其中心肌梗死患者23例,冠心病42例,高血压20例,心律失常5例,心绞痛9例,心力衰竭6例,心肌炎5例。将年龄超过80岁、存在认知障碍与精神病、肝肾功衰竭的患者排除在外,随机按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实验组同时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健全管理制度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及确保医疗安全,必需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充分考虑心血管病房特点以建立安全管理措施,制定突发抢救对策,加强风险预防。对患者的心理情况、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输液外渗、坠床等危险事故进行准确的评估;院方加强对护理人员应急措施的教育指导,保证护理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能够独立处理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对于已经出现的护理事件,科室必须给予充分的说明,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以及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并且总结分析并且制定应对对策[2]。

122建立管理组院方建立护理质量组,护士长任职组长,其他护理人员担任成员。组长制定每周和每月的工作方案,并且检查各项目和将结果反馈,通过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分析总结,制定针对性的完善措施。

123临床用药患者在实施硝酸甘油护理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家属与患者讲述其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如头晕、心悸等表现,主要是由于药物引起头部血管的扩张。因为,为避免患者用药后发生低血压,建议患者用药后需卧床休息;在静注硝酸甘油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避免意外事故出现;患者在服用洋地黄类药物之前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与心率,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做好病情的记录与交接工作。

124输液外渗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巡视,如果发现患者存在液体外渗的情况,需要立即拔针,升压药物外渗时,要及时应用25%的硫酸镁湿敷,用保鲜膜覆盖效果比较好[3]。

125完善安全管理病床边缘要安装护栏,走廊要设防护栏杆,洗手间安装扶手,地面保持干燥,同时要在醒目的地方挂警示标识起警示作用,预防患者坠床或跌倒意外事件。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实验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综合满意度、护理质量控制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及提高,护理质量也越来越高要求。而心血管内科的患者有增高趋势,其原因多为护理工作中有存在不安全因素所导致护理风险管理的风险因素有意外事件因素、药物因素、管理因素、人为因素等[4]。因此,医护人员提高自身特点进行相应护理,制定良好的防范措施尤为重要[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内科护理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后,实验组风险事件发生及护理纠纷投诉都低于对照组,综合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控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制定良好的防范措施,使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层层把关,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得到很好的效果及患者的好价,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0(5):375-376

[2]郑建萍,吴欣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J]护理管理杂志,2012,4(8):27

[3]胡静,张红,金杰,等多巴胺致组织损伤早期处理方法的实验研究护理研究杂志,2011,15:200-201

[4]郑红,张红虹脑外科病房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2010,l4(1):42-43

[5]韦柳青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264

作者:李莉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2:

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

【摘 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的6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其余患者分为实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实验组针对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统计并对比两组在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等方面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等方面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多项数据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预防护理缺陷的发生,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基层医院;实践应用

无论是在任何的治疗还是护理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特别是在心血管内科这一种患者大多数为急重症的科室中,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相当大,导致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形成负面影响[1]-[2]。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安全性,本文以我院心血管内科为例,探讨护理风险的原因以及风险管理的应用方式及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护理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的6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其余患者分为实验组。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36.4±4.1)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35.9±3.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症状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实验组针对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护理风险因素

1、心血管内科所收治的患者多数在疾病方面具备特殊性,如果不针对性对待很容易发生护理差错事件。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差异也比较大,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治疗医护服务,护理人员在疾病掌握情况较差时便会导致护理服务的不及时、差错性服务等;2、因为疾病的困扰,大多数患者都存在复杂的心理状态。另外,疾病和相关医护工作而言,患者往往缺乏充足的了解,不愿意配合护理工作,从而导致医护矛盾的发生,引发不良事件;3、护理和护理管理方面的原因。临床护理工作繁重,患者数量较多、护理工作开展频率较高,从而很容易发生差错事件。另外,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无法及时和患者家属有效沟通,导致医患、护患之间的配合程度较低,从而引发多种矛盾事件。

1.2.3护理风险管理实践措施

首先,提高管理优化基础护理。构建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以患者的入院到出院作为整个过程,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尤其是在住院环境方面,保障环境的安静、整洁。另外,在开具出入院申请单的时候需要让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单。另外,针对护理服务的质量问题,可以采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方式,由护士长、护士、医师等共同组建管理小组,并由管理小组定期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情况进行改进与优化,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持续性循环的方式,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其次,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体系。对护理小組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通过护理部进行设计,并保障培训内容的规范性的,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思想,并以典型的案例为例提高成员对于护理风险意识的铸忠诚度,促使护理人员在静脉治疗的过程中对相关风险因素给予高度重视。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为护理小组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强化护理小组的风险预防能力以及护理能力。与此同时,采用多项关于护理风险规避培训活动,强化护理人员在护理风险方面的规避能力。例如以下几点:1、提升穿刺技术,规避护理过程中需要再次注射,保障护理的通畅性,维护患者心理情绪;2、总结在护理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性事件,并制定具体的应急应对方案,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学习和讨论,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讨论,制定关于突发事件的针对性处理措施,预防同一种类型的风险事件重复性发生。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在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等方面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指标等数据均采取SPSS统计学软件实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式表达,例如(3.1±1.1),数据之间的检验采取P值实现,P<0.05代表数据差异明显。。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等方面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多项数据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护理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着较为苛刻的要求,在临床中必须保障护理工作的有效性才可以确保患者主动配合治疗[3]。对此,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进行心血管内科护理护理显得非常重要[4]。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不断成长性的护理管理方式,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的方式不断的学习、改善自身的护理能力,并根据患者治疗需求、成长需要与营养需求等所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准确掌握不良反应的引发主要因素,从而更好的规避这些因素,从而达到预防风险的作用[5]。在护理人员方面,针对性的提高护理人员对于护理风险的认知与规避意识,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实行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从而让护理本身实用性更加可靠。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等方面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这一结果充分证明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显著,不仅能够显著优化护理质量,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性。另外,根据基层医院的现状,在基础护理、护理人员技能等方面应当给予高度重视,降低基层医院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预防护理缺陷的发生,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辉,李晓光,陈艳妮,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3):2055-2057.

[2]黄吉凤,张艺,代芬.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s1):102-103.

[3]张辉敏,张艺,田敏,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s1):233-234.

[4]王波,杨玲.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A02):236-237.

[5]雷海玲,韦玲,谢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3(A02):1452-1452.

作者简介:姓名:王华(1991.5-)性别:女,学历:大专,籍贯:江苏溧阳,单位:溧阳市埭头镇卫生院,职称及职务:护士,护师,研究方向:内科,通讯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埭头镇卫生院

作者:王华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3: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摘 要:分析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以90例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参考组(n=45)及研究组(n=45),参考组患者接受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以及基础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为研究组患者提供护理风险管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参考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26.67%,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13.33%,对比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安全性,可保证护理质量和水平并促进患者病情好转和改善。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心血管疾病具有病情复杂、进展迅速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中老年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较大,由于患者抵抗力下降,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风险较高,因此,必须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以保证护理质量,加快患者身体康复,同时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1]。此次研究以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90例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入组患者均对本研究有知情权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如下: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合并传染性疾病患者;合并重度出血性疾病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2]。入选患者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参考组(n=45)及研究组(n=45),参考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37-86周岁,平均(57.8±6.3)岁,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35-84周岁,平均(58.1±6.8)岁。对比参考组和研究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参考组患者接受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以及基础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2)为研究组患者提供护理风险管理,如下:

1.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小组长由护士长担任,选择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较强责任观念且认真负责的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小组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对重症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预案,能够有预见性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最大限度地消除护理隐患,一旦出现护理风险事件能够迅速采取处理以及应对措施。重症患者由于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出现跌倒、坠床等护理意外事件的风险较高,因此,必须加强重点防护,可在床头张贴防跌倒、坠床标志,告诫患者卧床后应该缓慢起身,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排便不可用力以免诱发心脏骤停或者心力衰竭[3]。

1.2.2强化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在发药时必须查对患者身份,防止出现发错药的现象,加强护患沟通,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向其讲解药物服用方法、剂量以及用药过程中各种禁忌、注意事项和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得到用药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部分患者服用降糖药物或者利尿强心药物后可能会出现四肢无力等现象,容易加大药物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出现坠床等不良事件,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提前告知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使其风险意识获得强化。

1.2.3不断提高护理技能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心血管重症护理应急预案以及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使其风险意识和观念得到强化,定期进行考核,有利于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提高,通过护理查房以及业务学习等形式丰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4]。

1.3评价指标 记录和对比2组患者药物渗漏、管道脱落、坠床、跌倒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 ±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以t、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参考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26.67%,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13.33%,对比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n(%)]

3讨论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具有病情突发且进展迅速等特点,而且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患者免疫功能衰退,反应较为迟钝,容易出现护理风险事件以及医疗纠纷,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及早发现护理安全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能够使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能够使护理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得到提升,防止出现发错药物等护理安全隐患[5]。

此次研究中,参考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26.67%,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13.33%,对比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使护理安全性得到明显提高,有助于加快患者病情好转和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管志敏.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2):368.

[2]范娟,徐琴.護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16):53-54.

[3]王小义.浅谈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策略[J].养生保健指南,2018,(15):119.

[4]王晓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8,5(50):243.

[5]朱爱玲,朱海林,吴丽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健康周刊,2018,(13):263.

作者:俞美玲

上一篇:舒适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论文下一篇:横向公平优化个人所得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