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案例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缺少实践性教学,学生缺少实践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案例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数学案例分析论文 篇1:

寻找身边的数学案例分析

在新课标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一种潮流。寻找身边的数学,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成绩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引入生活素材

为了改善教学质量,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做为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及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思想不成熟,性格又天性活泼,很难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更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数学入手,使得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来自于生活,最终也会回归到生活中去。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素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生活之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的教材中的内容也有很多是来自于生活中,所以,注重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中引入生活的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身体、思想以及种种方面都不太成熟,在课堂上也由于贪玩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引入生活中的素材是极其必要的,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数学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比如,在讲解“加减法”这一节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的任务,在课上找几个同学演示加减法的具体形式。同学甲有四块糖,同学乙有两块糖,假如同学甲给同学乙一块糖,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同学甲、乙现在各自有几块糖。这样一来,通过实物的演示,学生就能直接、直观地观察出问题的结果,同时也对“加减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在教师的详细讲述下,再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个知识点。这样,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完全符合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要求。

创设生活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亲近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合理的生活情境的创设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本为一体,真正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更容易受到小学生们的喜爱,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吸收,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才能更好地改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为了实现数学教学课堂的生活化,寻找身边的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科学合理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对于生活中事物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对于数学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创设生活情景时,除了要注意情境的科学合理性之外,也要注意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下快乐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会大大提高,学生也会享受学习数学的这个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生活情境,合理拓展知识的延伸,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具体形象的教学模型,更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时,还应该从多种角度创设不同的情境,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要注意了解通过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便于在创设情境时,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通过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寻找身边的生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建立生活模型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数学中的知识也和实际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没有办法直接讲解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生活模型,利用生活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很难理解的数学知识。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在生活中,数学才能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和活力。通过建立生活模型,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知识的应用,同时也可以体会到生活模型在数学教学中的独特意义。

比如,在讲解“行程的问题”时,这类问题既不能用实物直接进行教学,又不能进行演示操作,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建立生活模型的方式,进而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找两辆玩具小汽车,让学生分别操作这两辆小汽车,通过生活中真实车辆的模拟行程,来解决这个行程的问题。这样通过建立生活模型,寻找身边的数学,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更好地理解不容易懂的知识点。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只要留心身边的细节,就能找寻到身边更多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只有回归生活,才是知识的真谛,注重生活实际与数学的联系,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活跃、贴近现实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数学,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宝塔小学)

作者:徐珍红

数学案例分析论文 篇2:

从数学案例分析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摘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缺少实践性教学,学生缺少实践活动。本文以数学案例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实现学习内容的开放和学习方式的自主,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成长

阅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铁道、张熙、张理智教授联名撰文《新远景 新使命 新思路》时,感叹这样一段文字:“基础教育质量整体不高,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是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想起了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与30名中国孩子在内蒙古举行的草原探险夏令营,那场“夏令营的较量”留给我们的思考至今记忆犹新。十几年过去了,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还是老问题!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缺少实践性教学,我们的学生缺少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作出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党的教育方针扩展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教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写进教育方针,反映党和政府对当前忽视实践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了!

[案例]

小学数学(苏教版)第11册第128页“利息”编有这样的例题:

小丽2001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到2002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8元,共101.8元。

老师问:“今天把100元存入银行,一年后连本带利是否还可以得到101.8元呢?”学生都说不知道。“我们去问问银行的叔叔阿姨。”老师向学生提议。

同学们特别兴奋,分组来到学校附近的银行,向储蓄所的职员了解“什么叫利率”、“利息的计算方法”等,当然还问了“今天存入100元,一年后可以得到多少利息”。胡泰同学看见银行的利率表上所标示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书上的不同,便问:“阿姨,这表上写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1.98%,而我们书上的是2.25%,这是怎么回事?”

“利率进行了调整。”银行的阿姨解释道。

“利率为什么要进行调整?”胡泰同学刨根问底。

这一问问出了大学问。银行的叔叔阿姨向同学们介绍了利率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贷款利率为什么比存款利率高、为什么要征收利息税、我国现行的利率标准反映出我国目前经济运行有哪些特点等知识,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张晓之注意到银行门口的自动柜员机,银行的叔叔、阿姨又耐心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动柜员机的作用。

最后,同学们与银行阿姨一起应用所学的知识,实地为客户计算利息,为客户填写存(取)款单,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

来看看学生对这次活动的反馈:

1.我们计算现在的利息就要用现在的利率标准。书上的利率标准不符合现行的利率标准,就不能用它来计算现在的利息。这部分内容书上的练习是无意义的,生活中的问题才有价值。

2.为客户计算利息挺有趣的,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客户服务!

3.通过阿姨的介绍我知道了:活期存款利率随国家利率调整而调整;未到期的定期存款就不受国家调整利率的影响。我把这个知识告诉了爸爸。

4.自动柜员机能为客户自动办理取款业务做到准确无误,我还是第一次亲眼所见,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力量吧。

5.“利率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要征利息税”、“贷款利率为什么比存款利率高”、“我国现行的利率标准反映出我国目前经济运行有哪些特点”等知识,课本上没有,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充满了感性色彩,对我们认识生活、了解社会帮助很大,我们很感兴趣!

6.我国现在银行存款突破10万亿元,按现在的利率计算,存款一年的利息是1980亿,扣除利息税银行也要支付1584亿。好大的一笔数啊!

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分析

实践出真知,创新的源动力来自实践、来自生活。这个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都很受学生的喜欢就是因为活动有很强的实践性。

1、综合实践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感知。

在案例中,学生在向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和咨询的过程中,在观察银行工作人员为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的过程中,在观察银行利率表的过程中,在观察顾客通过自动柜员机取款的过程中,都会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评]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直观的感知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感知的获得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实践操作是最为基本的途径。有实践的地方就有创造。我们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儿童生活回归,追求综合化和实践性,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综合实践有助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在“利率”一课中,会计算利息的方法是知识;通过帮助客户计算利息的实践,知识就逐渐转化为能力了。进行“利率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我国现行的利率标准反映出我国目前经济运行有哪些特点”等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学生找到知识与能力的平衡点,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评]1991年,全国青少年发明金奖《柄不入液瓢》,其发明者是一名初一年级的学生,他只须掌握浮力与重心、重心与平衡等一些并非十分复杂的物理知识,就完成了此项发明。具备相关的物理知识或更渊博物理学知识的人多不胜数,为什么此项发明权会落在一个初一学生的手里呢?知识渊博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智慧的转化,知识将失去它应有的价值。而知识与与能力、知识与智慧的转化,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知识的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以其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使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体验更直观、更丰富,更有利于实现学习内容的开放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欣喜地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发展不仅是认知方面的、还表现在情感方面的、思维能力方面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这些方方面面的统合,构成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即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有林

数学案例分析论文 篇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数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教学背景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因此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下面结合我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新课教学中,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小明家的衣橱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装饰物,其中一块被打碎了,妈妈让小明到玻璃店配一块回来,聪明的同学,小明该测量哪些数据呢?数据能尽可能少吗?(由于玻璃易碎,不便于携带)

问题提出后,我鼓励学生通过画图、观察,积极主动的进行操作,充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感受到反例的作用,并让学生在讨论中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二)建立模型,探索发现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当两个三角形满足以下条件时能否全等?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由于初一学生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做一做:

按照下面给出的一个条件画出三角形,并把画出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

1.一个条件:

(1)一条边为4cm的三角形

(2)一个角为30°的三角形

你发现了什么?

2.两个条件

(1)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6cm。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60°

你发现了什么?

3.三个条件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今天我们先探究已知三个角和三条边这两种情形。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30°、60°、9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与同伴画的交流,比较之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 ——生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顺利的突破难点,为学生的有效思维营造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动手操作,体验快乐数学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三)合作交流,体验合作数学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并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

(四)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总觉得,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有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弊端。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开放些,自行确定其研究方案,真正实现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说明我虽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但理论与实践仍有差距。

华盛顿的读书馆墙壁上贴着这样的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习数学,就是要去参与,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香沟中心学校)

作者:颜永福

上一篇:渔民工伤保险论文下一篇:作文提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