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建设经济数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经济数学”科目难度较大,融合经济学原理,人才培养过程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基于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从建设基础、两链打造、建设实施、建设成效、不足与改进五个方面对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我院)“经济数学”开展人才培养实践进行诊改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精品资源建设经济数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资源建设经济数学论文 篇1:

信息化背景下经济数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摘要]在信息化教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师都在思考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知识资源库,通过不断收集存储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进行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经济数学的课程当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运算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融合意识,其中包含的抽象推理内容学习难度较大。文章介绍当前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并详细讨论在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帮助之下如何有效构建教学资源库。

[关键词]网络技术;经济数学;资源库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3.191

1引言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和相应的技术发展,优秀的课堂设计对于丰富的教学资源应用需求逐渐迫切,也使得更多的教师在课堂当中融入了网络资源,运用高质量的课件来提升課堂有效性。在经济数学的范畴当中,对教师的课堂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数理运算和技巧后,还需要和经济理论知识相结合,形成更加综合化和全局化的学习,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教师必须要针对这一现象加以关注,并灵活利用网络技术来优化课堂的呈现。

2当前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2.1基础教学不足

在具有一定基础数学知识积累之后,学生才能较好的理解部分经济管理的相关概念,但一些教师在经济数学专业授课时没有抓清重点,导致学生的数学核心基础构建不够完善。在经济数学课程内需要涉及微积分、概率论和部分线性代数与统计学知识,这些数理知识是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管理概念、解决经济金融问题和培养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基础。造成基础教学不足的问题一部分原因是课时分配不合理和总课时不足,要求教师提前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期安排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规划,使学生在扎实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得到一定的实践锻炼。

2.2抽象推理偏弱

在数学基础的学习当中不仅会涉及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部分经济管理领域当中的基础知识也存在这种现象,这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抽象推理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部分教师很容易忽视在经济数学课堂当中逐步渗透这一学习理念,而是通过强行灌输或填鸭式教育方式使学生背诵记忆公式,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灵活运用水平。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抽象推理是一项较为基础的能力,学生要有意识地强化概念理解和知识点总结,不断完善经济数学的知识体系。

2.3经济融合性差

经济数学专业具有一定的融合性,数学知识技术工具也是基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管理概念,也能够在一些特殊经济条件下实现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实际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重视两种知识体系的融合构建,以数理知识作为贯穿的主线,在夯实运算知识的基础之上加入经济管理的理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经济数学专业的特点。一些教师在实际授课当中的侧重点存在偏差,过分关注经济与数学的某一方向,导致学生的学习重点较为混乱,不能有效提升课堂有效性和学生兴趣,导致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3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影响

3.1深化知识概念

根据经济数学的学习特征,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到微积分、概率论等基础的数理知识,还需要有意识地融合进金融经济方面的理论知识,暑期对学生形成更综合化的刺激。在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经济数学的教学资源库时,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当中的辐射作用,在知识的相互融合和以点带面当中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化部分难以理解的概念性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且合理的运用数据库资源能够从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上进行抽象和提取,加强数字信息的结果分析与反馈,更好地从中寻找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的知识内容。[1]以网络技术作为支撑的经济数学教育集成性更高,不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翻阅过多的书籍,而是直接利用信息交流的方式实现跨越,更好的展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

3.2革新编述方式

在对目前经济数学学科教学的教材分析中发现,许多知识内容过于零散,没有较好的将数学基础知识和金融经济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从两方面着手形成更有全局观念的学习状态。通过构建教学资源库能够更好的对教材进行革新,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资源与经验的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运用更加有效的编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数学知识作为贯穿经济数学理论的主线,合理穿插经济管理科学内容,使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2]如在微积分知识当中可以以经济函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取极限、求连续和解方程的方式判断经济复利、边际效应和交叉弹性等,使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更加深入浅出,灵活融合一些现代数学的教育思想。

3.3灵活补充课堂

由于网络化教学的方式灵活程度更高,通过构建资源库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对课堂教学形成补充,有效拉长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并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课程当中的难点问题。这些教学资源库教师经过筛选和编纂之后可以和学生共享,学生能够更好的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课堂当中的难点问题反复点播,这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当中个性化要求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尊重了每一位学生。由于电子教材的学习能够更好的利用学生的零碎时间,使学习的方式与过程更加简便,减少了部分学生因为不能进行系统化学习而导致对经济数学课程兴趣度偏低的问题。[3]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过程当中,教师也可根据其反馈情况下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规划,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经济数学的教育教学。

3.4提高创新能力

经济数学课程的学习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而是要切合根据一些实际的经济和金融的管理案例进行分析评述,充分锻炼学生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创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资源库当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共同分析,通过构建经济模型和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开展实际对比,使学生在推理演练的过程当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这种具有实战化的教学模式对于自然库的依赖程度较高,每一种经济上的决策决案都需要通过资源库的分析来预判结果,不同的条件和方式都有可能造成结果的变化,这也是网络信息化教学所带来的独特性和优势性。[4]创新和运用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影响,而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对经济数学的兴趣度,从而实现教学双赢。

3.5分化知识板块

在经济数学的知识体系当中,尽管可以宏观分为数学与经济两个模块,但其实在内里的知识体系构建当中存在着相互融合的暗线关系,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在根据数学基础知识部件,教育处实现也可以设计不同的内容模块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明晰不同数学知识对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如在微积分内容的学习当中就可以分为稳定性教学、不动点的求解、运筹学和经济控制理论等。[5]这样帮助学生规划分析好模块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建立知识体系,也避免了因部分知识学习不到位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库当中不同的知识版块开展课后练习和知识复习,也可由学生自主筛选,通过分级学习的方式逐步实现提升。

3.6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讲授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多吸收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前对课程开展高质量的设计。如教师可以在课件当中引入链接的形式,当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或名词概念不清晰时可以直接点击,通过网络链接对其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够快速理清知识点的联系,更好的对经济数学科目形成全局规划。这样库内有十分丰富的学习资料,教师可以结合动画视频的方式对一些抽象问题进行直观讲解,充分考虑到学生理解力的差异性,在注重基础知识讲解的普适性同时,更好的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6]教师也可以提前将教学资源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预习后进行翻转课堂的讲解,这种方式更符合寓教于乐的观点,也能够更好的开发学生的主动性。

3.7收录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经济数学专业当中涉及了许多公式、定理等,积极构建学习资源库能够将这些重要的参考文献和理论知识等进行归类和存储,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可以直接在资源库中进行关键词搜索,避免因为网络资源信息过于庞杂而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在教学资源库当中还输入了一些和经济数学理论发展相关的数学科学家的有趣故事,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外的拓展阅读,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和搜索知识,也是师生互动、教师备课等重要的资源来源,高校应该重视对这些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并通过与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结合,使教学资源库能够成为校园内网的公共资源,使不同专业对经济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作为学习参考。

4结论

总之,在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利用网络技术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也要结合当前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合理运用,使课堂知识得到有效的拓展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经济数学的知识要点。通过动态化或视频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特别是一些抽象化或偏推理的内容也可以更好的掌握。在信息化技术的加持下,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丰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可按照不同的学习模块和学习水平反复进行查阅。

参考文献:

[1]王晓华,孙立伟,崔桂芳.大学数学教学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与方法[J].产学研经济,2019(7):207-208.

[2]颜有祥.依托网络平台、资源共建共享——《经济数学》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J].高校领导智慧,2015(4):47-48.

[3]罗媛媛,罗小明.远程开放教育研究——以《經济数学基础》为例[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8-90.

[4]吴传生,李艳馥.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4):15-17.

[5]罗敏娜.网络环境下经济数学学习资源库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377-349.

[6]余梦涛,吴润民.高职学生基于网络的《经济数学基础》课程学习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4):41-4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H20460)。

[作者简介]刘诗淼(1982—),女,吉林长春人,在读博士,讲师,长春财经学院,研究方向:数学教育、应用数学。

作者:刘诗淼

精品资源建设经济数学论文 篇2:

“经济数学”有效诊改与人才培养实践

[摘 要]“经济数学”科目难度较大,融合经济学原理,人才培养过程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基于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从建设基础、两链打造、建设实施、建设成效、不足与改进五个方面对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我院)“经济数学”开展人才培养实践进行诊改研究。

[关键词] “经济数学”;诊改;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5.185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职成司以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若干文件精神,以“诊改”为切入点,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其中对“经济数学”进行诊改是重要一环。

1 “经济数学”建设基础

“经济数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40课时2学分 。

知识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经管类各专业必需、够用的数学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据处理能力、借助数学软件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简单问题的分析、建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经济数据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资金时间价值、税收的计算、函数、极限与连续、边际分析与弹性分析、经济最优化、微分的逆运算——积分、累积效应八个项目。

(1)我院“经济数学”诊改基础。教学团队:共有成员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5人,“双师”型教师1人。

教学改革与成果:近3年,出版编写校本教材1部,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1项,公开发表论文9篇。

教学质量与评价:教师获市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2—2014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省级专科组三等奖3项。近3年,任课教师获市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与建设目标存在的主要差距。①资源建设力度不够,人才培养内容更新速度慢;②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加强,在新媒体、信息技术、智慧化理念及技术方面的融合不足;③课程考核方式传统,以考试为主,较少实施过程化评价。

2 课程两链打造

依据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学院课程建设规划”为指针,结合“公共课部十三五建设规划”,制订本课程的建设规划,确定其目标是将本课程建设成院级精品课程。课程标准涵盖教学团队、教学设计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改革与成果和教学质量与评价六大方面23个质控点。

3 诊改实施

(1)诊改周期。一年一小周期,三年一大周期(本课程开设周期为一学期)。

(2)诊改设计。构建“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3) 2017年诊改情况。第一,根据所存在的差距,遵循PDCA螺旋模式,制订了2017年诊改计划。①编写出版特色校本教材;②采用项目教学,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③采用多元化课程评价手段,注重过程评价。第二,具体改进措施:①结合专业,通过教学内容调研,重构教学内容,编写校本特色教材;②实施项目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提高教学效率;③优化考核,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改革成绩的记录方式。第三,通过一年的努力,2017年诊改达标情况在23项指标中,达标20项,占比87%;未达标3项,占13%,预警指标0项。第四,经检查诊断,主要问题及原因:教学方法的组合有待优化,课程组成员对新技术应用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教学方法未达标;课程团队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动力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资源未达标;经济数学在企业中运用主要就是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课题组成员还在探索阶段,任重而道远导致第二课堂建设未达标。第五,下阶段改进重点:①建设微课,提高教学信息化設计的能力;②优化课程资源,在有效利用“世界大学城”教学平台基础上,积极探索操作性强且便捷师生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做好数学建模的推广运用,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模板;③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及实习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及实习。

(4)2018年诊改情况。第一,在此基础上,结合2017年存在问题和2018年建设任务,制订了2018年诊改计划。①建设经济数学微课视频30个,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信息化设计的能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②云课堂教学资源建设,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③做好数学建模第二课堂建设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推广运用。第二,2018年具体改进措施:①建设微课,提高教学效果;②建设云课堂,优化课程资源配置;③开设第二课堂活动,“以赛促教”,依托第二课堂,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基于数学建模协会为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比赛。第三,通过一年的努力,2018年的诊改达标情况在23项指标中,达标21项,占比96%;未达标2项,占8%,预警指标0项。第四,主要存在的问题:教师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申报副高职称评审不积极,导致职称结构未达标;课程组成员对前沿数学知识应用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公开发表的教研科研论文未达标。第五,下阶段改进重点:①优化职称结构,努力准备职称评审材料,积极参加职称评审;②组织教研活动,营造教研科研气氛,使教学改革研讨常态化、长期化,并及时做好经验提炼、成果固化与成果推广,整体提升团队教研教改能力。

4 课程建设成效

2018年目标任务共23项,完成21项,目标任务完成度91.3%,较2017年度提升了4.3%。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成果教学质量与评价都有上升,教学整体得分为81.8分。

(1)具体建设成效。①教师获奖及指导学生获奖有突破,教师获市级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1項;2017—2018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省级专科组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②科研成果丰硕,主编《经济数学》教材一本,主持院级教研教改项目3项,公开发表省级及以上刊物论文5篇;③重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专业,重构新项目教学内容;④优化课程评价体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2)运行成效。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效显著,2017年职教新干线学生参与率和资源利用率分别达到了85%和93%,2018年职教云平台两项指标都达到了88%和95%,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参与度,学生面向职业岗位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提高;②课堂评价和考试合格率提升,学生的听课率达到了92.5%,互动率达到了91.8%,督导评A率达到了95%,学生评优率达到了92%,考试合格率达到了93%。

5 不足与改进

①进一步优化资源,增加微课教学视频、企业真实案例资源、课程育人方面研究;②加强教学科研能力,组织教研活动,提升科研能力,做到教学改革研讨常态化和长期化;③加强教师职业能力,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培训、学术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更新教学理念,群策群力,重应用、重效果、重创新。

参考文献:

[1]吴亚伟.“诊改”视角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4):14-16,60.

[2]聂大勇,张志娟.“教学诊改”视域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165-166.

[3]臧新建,董艳慧,刘艳,等.高等数学教学诊改报告[J].教育现代化,2017,4(50):209-210.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9年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规划课题“‘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经济数学’课程为例”(序号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单单(1982—),女,湖南涟源人,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论及其应用、数学教育;张又才(1970—),男,湖南衡阳人,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数学建模。

作者:陈单单 张又才

精品资源建设经济数学论文 篇3: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课程建设利弊分析

摘要:从互联网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入手,依次介绍了高职课程分类情况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内容,进而重点分析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的利和弊,得出利弊同在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理念和态度的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课程建设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8.070

1 互联网信息技术

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常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可归为三大类,其一为信号收发技术,比如有线宽带、wifi、流量等;其二为各种应用软件及相关技术,课程建设中常用的有office(其中word、excel、powerpoint最为常用)、camstadia(录屏软件)、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及综合性更强的平台软件等;其三为前两大类技术的载体,比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等,如果没有这类硬件设施,前两大类的功能再强大也无处施展,也更谈不上万能的互联网,如果仅有硬件设施,没有网络和应用软件,那硬件的存在更加没有意义。

这三者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无论缺少哪一层面的技术,高职课程建设都会受到牵制。

2 高职课程分类

按照课程性质分类,高职课程有以下几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按照修学的强制程度高低分为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按照授课形式不同,分为理论+实训课程、实训课程。

不同的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有的课程建设借助互联网技术而日趋完善,有的课程建设有没有互联网的参与,结果相差不大。

3 高职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职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将与备课、授课、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相关的资源进行整理、提炼及升华的过程和结果。具体而言,这些资源包括备课时使用的教材、参考资料、课程性质和课程标准等;授课时使用的教案、视频、课件、动画、案例、习题等;为辅助学生学习推荐给学生的阅读书目、待观看的视频以及教师在阅读、观看之后的评论,还包括学生作业、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等。

高职课程建设许多内容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得以完成和完善,实现学生线上自学的最高目标。

4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课程建设的利

4.1 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高职课程建设中资源的电子化、无纸化,并永久保存

资源的无纸化、电子化是互联网技术对课程建设最保守、最传统的一种贡献。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高职课程建设中所有材料的制作必定通过纸质形式完成,甚至有很多资源只能设想而无法变为现实,比如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源呈现形式势必单一,这就意味着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口头讲课水平,如果授课教师口头讲课水平高,教学效果也因此得到了保障;如果教师口头讲课水平一般,则教学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互联网信息技术参与高职课程建设之后,再配以教师的巧妙运用,则要么弱化教师不太好的口头讲课带来的负面效应,要么强化教师口头讲课水平原本就不错的教学效果。

因为课程建设中产生的资源几乎都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所以资源的保持工作显得轻而易举,可以直接保存在教师的个人电脑中。如果这台电脑永久不出现问题,则资源的保存自然可以永久;如果电脑出现无法维修的问题,也就意味着这台电脑中的所有资源将荡然无存,这比没有电子化的后果还要可怕。有一种资源保存方式既可满足永久的需要又可摆脱对电脑本身的依赖,就是教师将手头的资源全部发送至个人邮箱,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实现永久保存。

4.2 互联网上浩瀚的资源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日益精进提供了强大而全面的保障

4.2.1 教师备课方面

高职教师备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因为课程建设中的大量成果均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形成并优化。备课时需要制作课件,互联网上也许有大量的免费课件,甚至课程名称都与教师所需相同,但课件上出现的内容或许并不正好满足某位教师的意愿,因此教师还需要继续通过互联网寻找制作课件所需要的素材,尤其是各种精美图表。强大的互联网也许对教师寻找到称心如意的成品课件无能为力,但对教师寻找到合适的课件俗称却胜券在握。

教师找到精美的课件素材后,可以借助不断更新的PPT软件,将图表、动画使用于适当的内容中,精选的内容与精美的图片、动画的完美结合,将会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那么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将指日可待。

另外,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欠缺一些,再加上不断升级换代的智能手机昼夜不停地和高职教师争抢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职教师在备课时不得不考虑到加入某种元素,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这些元素比如视频、音频、三位动画等。某些视频可能正好就是教师偶然看到的电视节目,若手头有摄像机,可以实时、快捷地录下这期节目;智能手机自带的录像功能也可担当此任,只是它们和互联网相比,要么不方便,要么效果不佳,因此互联网很自然地成为教师在备课环节搜集资料的主力。许多资源,只要教师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的资料是什么,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互联网都可以让该教师如愿以偿地找到并下载。

有些视频太长,而教师需要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视频编辑软件比如会声会影、爱剪辑等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剪掉不需要的部分,让视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2.2 教师授课方面

教师授课当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程建设的根本宗旨是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技能。而授课是发挥教学效果直接而重要的环节。

教师授课时,如果教室配有投影仪、幕布、电脑,而且电脑已安装了高版本的office软件、高版本的视频音频播放软件,则教师在备课环节准备的所有教学资源几乎都可以顺畅地打开和播放,此时教师的授课水平要么得以弥补,要么锦上添花。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教师所需要的视频、动画等未能成功下载,但可以在线观看,而教室的电脑正好网络畅通,那么教学效果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同样得到了保障。

4.2.3 课后师生交流方面

高职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有些要求学生提交电子作业。这种情况下最常用的工具就是QQ邮箱,除了学生向教师提交作业需要借助QQ邮箱之外,教师对作业的要求、对作业的反馈也基本通过邮箱完成并保存,教师和学生关于课程其它方面的实时交流基本通过QQ、微信等工具完成。

4.3 综合性的软件平台为高职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条件

综合性软件平台,即软件开发商将office中的某些功能、QQ或微信中的某些功能、期刊网中的一部分论文、一部分电子图书等在同一个软件中汇集,实现平台+资源+服务的三位一体。由于这种软件平台自身的强大功能,使得高职课程建设或将迎来一个真正的春天。

4.3.1 每门课程都有一个足够大的独立空间

教师可以将所有的教学资源分门别类地放在这个空间的相应位置,与直接发往邮箱相比,它的可视性更强,因为进入课程空间之后,就像浏览房产广告上的户型图一样,各种资源一目了然;其次,如果没有这样的空间,教师将资源发送至个人邮箱,若容量超过50M,被要求以“超大附件”形式发送,但这种形式有效期是30天,显然无法满足教师永久保存的需求。而此时应运而生的综合性软件平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所有资源得以永久安全地存放。

4.3.2 课程资源中的学生作业更易收集和保存,师生交流更加便捷

某门课程的历届学生作业,不用挤占教师个人电脑空间,而是直接上传至课程空间,这样作业的收集会更加集中和整齐,与发往教师个人邮箱的收集方式相比,因为与同期发往教师邮箱的其它邮件相隔离,使得收集作业更加方便,同时更加容易保存。

师生关于课程教学的交流更加便捷。所有修学某门课程的学生均可根据账号、密码进入课程空间,可以畅所欲言,再加上这样的软件平台一般都同步开发了移动终端APP,使得师生交流更加实时。如若舍此平台,使用QQ或微信,不是不可以,只是便捷性差一些,某门课程的授课教师要进入授课班级QQ群或微信群,这对师生仅有一学期之缘的情形,授课教师或授课班级积极性都不会高,以致最终结果就是授课教师只与授课班级的学习委员保持联系,与其他学生的联系无法实现。

4.3.3 课程建设的中期检查更加人性化

每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对该门课程的建设几乎全程参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课程建设的主力,不过即便如此,课程建设如果有行业企业的专家、校内教授和部门领导定期把脉,或许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会一直朝着有利于学生将来发展的方向行进。而无论行业企业的专家还是校内教授或领导,无一例外地工作繁忙,他们对课程建设情况的浏览,基本上只能在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完成。因此这样的综合性软件平台使得课程建设的各项检查能够更加人性化地开展。

5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弊

5.1 非综合性软件平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阻碍作用

5.1.1 对互联网资源全盘借用

该方面突出表现为教师从网上下载类似的免费课件后,稍加改动甚至原封不动地在日常授课时使用,如果出现教师支配不了课件的内容,其实教学效果不是提升而是抑制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便捷的网络其实对该教师的课程建设只是在发挥阻碍作用而已。那么该门课程的课件资源只不过是教师从互联网上借鉴来的免费课件,而取代了自主开发。显然互联网在此所起的作用是让教师更为“轻闲”,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时间,实际却是以牺牲课程建设质量作为代价。

5.1.2 对互联网资源有限借用

比如教师从互联网上下载了精美的PPT制作图表,在制作课件的每一张幻灯片时,都认真思考内容,并从海量的图表中挑选与该内容最为匹配的一张,这样一门课程的课件制作要花费大量时间,这些制作课件的时间如果用来阅读专业书籍和报刊或其它教育类书报杂志,或许教学效果会更好,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显著。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也阻碍了高职课程建设的提升。

5.2 综合性软件平台类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阻碍作用

5.2.1 高职院校引入综合性软件平台的导向错误

若一所高职院校引入综合性软件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督、监管教师的课程建设情况,更加便捷地开展各类型的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即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学管理人员,而不是为了方便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或许这样的综合性软件平台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因为这样的导向和理念都会在后续的软件培训和使用中慢慢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大学教师需要思想自由,高职院校固然不如本科院校高大上,但教师们对自由的向往和需求却不低于本科院校。没有自由,思想就会僵化,也谈不上自觉地完成课程建设各项工作,正所谓自由的教师最自觉,当然这里的教师是指那些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向上的高职教师。

5.2.2 综合性软件平台自身过于复杂或不够完善

(1)软件过于复杂。

如果软件本身过于复杂,仅仅第一次培训就能对一部分教师带来心理障碍,进而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在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之前,教学技术也相应地非常简单,但各个历史阶段从来不乏大师级学者、教授出现,他们留下的许多巨著至今仍在人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今天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想要避开并不现实,但如果软件平台过于复杂,显然不方便操作,承担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师要么坚决抵制,要么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要用于对该软件平台的摸索,而修学该课程的学生们能感受更多的是课程的形式大于内容。

(2)软件平台不够完善。

如果软件本身不够完善,教师们在使用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同样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些时间如果用来阅读大师们的巨著,思考和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师生将成长得更快。

因此,综合性软件平台如果自身存在问题,对引入它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阻碍就可见一斑。

5.2.3 教师自身原因抗拒互联网信息技术

部分高职教师年龄偏大,或身体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天生或阶段性地有一种排斥情绪,他们潜意识中觉得互联网不过是高职教育的噱头,通过传统方法依然让自己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对这部分教师而言,对学校投入巨资引入的软件平台的使用,不过是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5.2.4 课程性质决定了软件平台的作用有大有小

在综合性软件平台上创建课程空间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独立线上自学,也就意味着越枯燥、难度越大的课程,学生在线上自学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要想真正掌握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操作,比如高职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经济数学》、《工程数学》、工科专业的纯实训课程等,软件平台对这些课程的建设作用较为有限。

6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是一把双刃剑,是利还是弊,取决于引入者、使用者的态度、理念,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者们应时刻清楚:互联网信息技术只是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顺利地就业或创业进而成为幸福的他(她)自己,只不过借助课程建设的形式来完成。

马云说,阿里巴巴的理念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若有高职院校能够秉持“学生第一,教工第二,领导第三”的理念,再借助日臻完善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高质量地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应该没有问题,虽然它是有利有弊的。

参考文献

[1]郝倩.VBSE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

[2]张驰.互联网时代下的在线网络课程建设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12).

[3]李文,高健.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高职课程建设——以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与维修课程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

[4]董君.基于ASP.NET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

作者:杨双林

上一篇:企业财务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下一篇: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