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论述了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并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论述了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

以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为例谈高校课程建设

摘 要: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农林大学、理工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法学财经大学等,都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似的专业。一时间,艺术设计突然成为国内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目前各个大学的招生及就业形势来看,在众多专业中,艺术设计专业每年都在大量地招收学生。那么,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建设问题能不能解决好,直接影响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试通过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探索一条适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道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建设;景观设计;精品课

一、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

目前国内各高校,无论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也无论是师范类还是综合类或者艺术类,艺术设计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二级结构体系,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有的基础课教学都应该为后面的专业课程服务。如三大构成、制图等课程,在以后的设计课程中都是要经常用到的。

二、什么是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三、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

80多年前包豪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观点,并建立起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体系,甚至部分基础课程今天仍在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中沿用[1]。做设计,一定要能解决问题,这才是有用的设计,而不是一个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景观设计更是要创造一种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解决目前我国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我们目前做的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让学生能够达到这种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一)课程设置

1.总目标

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使该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机制;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实践平台,以工学结合为特色,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

2. 建设思路

我们试图摆脱设计教育一直处于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的状态中,将项目教学引入课堂。在过去,往往注重形式及效果表现,很多学生都愿意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效果图上,把画面的好看与否作为设计的唯一评判标准,这就离设计的本质越来越远。特别是在设计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水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实践项目教学的提高,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全国范围内健全和完整的景观设计教育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一事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在已经具备景观专业和景观设计研究院的前提下,依据景观设计专业应用性强的专业特点,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2.5+1.5”与“订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为2年半,顶岗实习为1年半。安排学生到企业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到企业的学生组成企业“订单”培养班,学生实习结束后由以企业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为主,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成绩评定,并颁发“顶岗实习”证书,在学生毕业时可优先进入企业就业。

3.课程建设

构建基于景观行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基础理论内涵为主线来进行。开发常见的市场项目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项目或设计竞赛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基础理论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根据市场项目的具体情况逐步改善相关课程。

目前,景观设计专业已有的专业课程为景观设计Ⅰ-Ⅴ,分别讲述公园设计,居住区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步行街设计,校园设计这五大设计类型,另外还有快题设计Ⅰ,快题设计Ⅱ,分别讲述城市广场设计,庭院设计。这是我们以前做的教学计划,目前针对市场的变化,我们取消了校园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和步行街设计,把广场设计和庭院设计加入进来,并且重新整合了快题设计,主要讲授小游园设计和中小学校园设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逐步缩短设计课的学时,增加实践项目的锻炼。景观设计最多不超过7周,140学时,快题设计最多不超过两周,40学时。这样按照初步计划,可以实现以下教学课程的改革目标:

景观设计课程前期由三部分组成,即理论讲解、地段考察和课题设计。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该课程设计中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方法、要素、过程,并通过实地考察地段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和消化,最终结合课题设计的训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讨论、改图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完成景观设计方案,并达到巩固消化理论知识的目的。

景观设计课程后期由两部分组成,即方案汇报,设计理论综合考试。方案汇报就是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的时候,任课教师组织本届学生集体在公共课教室,模拟公司向甲方汇报方案时的过程,由教师任甲方,学生为乙方,通过对自己方案的剖析,说服老师和同学,由所有任课教师打成绩,得平均分汇入最后该生的成绩总分。此方案已经在几届学生中实施,效果显著,学生不但能做好设计更能讲好设计,到公司实战的时候用处颇大。

设计理论综合考试,就是不管本学期学多少设计专业课,图纸照常交,最后要有这些科目的理论综合考试,以达到督促学生自觉补充理论知识的匮乏为目的。目前,学生作图的水平都很高,但是做得好却讲不出来,不能很好地说服甲方,讲明自己的设计意图。沟通能力是设计师的首要能力,而且公司里实际项目竞标,更是要看设计师对方案的讲解能否打动甲方。除了考试,我们平时还会加强学生对设计说明的编写,使其能够做得好更能说的棒。

以上就是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小专业大融合,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紧抓市场,校企合作,教学跟进,尽一切努力,做好景观设计专业的建设。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景观设计是景观专业的专业课,地位十分重要。且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也十分明显。

本课程属于详细规划层面,更关注具体人群对于特定地块空间的具体使用方式及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利用水体、地形、建筑、植物等物质手段,依据使用者的心理模式及行为特征,结合具体环境特点,对用地进行改造或设计,创造出满足人们交往、工作、生活、审美需求的户外空间场所的能力。

为了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我们开设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分析这样的理论大课,而在小班教学中,突破目前高校中景观设计的泛泛而论,不具体讲解每一种类型的设计,且没有相应实用教材的现状,主要通过六大部分的讲解与实训来实现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掌握,并且汇编成册,整理出内部讲义——《景观设计》。这六大部分又分为两大块,其一景观设计Ⅰ、Ⅱ、Ⅲ、Ⅳ;其二快题设计Ⅰ、Ⅱ。这六大部分同属景观设计专业课,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六大类型的景观设计,分别为城市公园设计并且融合滨水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融合室内装修、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小游园设计、中小学校园设计。

2.实践教学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针对景观专业的特点,学生就业去向,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如设计单位、制图公司、施工单位等,全方位的考虑,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3.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引导,基于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开设KAB创业基础课程。如果能够培养更多的人创业,那么则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以达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教学条件

1.教材及相关资料

由我专业教授牵头,组织我们的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编辑完成适用于我院景观专业的针对性教材及讲义。通过几届学生的试用,逐渐的完善并对外出版。

构建本专业的资料室,学院出资,由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资料的明细,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存放。这样教师能够多在教室备课,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2.实践教学条件

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年半,都要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接受实训,并由老师和实训基地的设计师共同给成绩,这样学生在实训基地的一年,能够充分地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来,并和实践相结合,起到更好的融会贯通的作用。

3.网络教学环境

计算机互连网(因特网)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知识传递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便捷性、形象性和互动性成为其最大特点。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促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专业教师在校内搭建起景观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并对外开放,课程网站设有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在线辅导和作品赏析、学习论坛等方便学生学习、交流的栏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教学模式

景观专业认真研读学院文件和相关教学理论,创设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1.硬件上。工作室把原来的普通班级安装网线、投影仪和能够容纳30台电脑的电源。在工作室就能实现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手段的教学方式。而且设计专业离不开电脑,这样老师能够更加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电脑制图以及查找网络资源,开拓设计思路。

2.软件上。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这名教师的产生是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而来,这样学生有了选择教师的机会,老师也有了选择学生的权利。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方向。而且双选工作室的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更多了,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身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工学结合”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的不同,我们引进各种设计类型的真实项目。这样我们能够很好的及时准确的把握设计项目的真实情况,能够为学生创造更贴近实战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方案竞标

在课堂上,引入方案竞标的真实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或成组完成该项目并参加竞标过程。最终由各班任课教师联合推举出年级前二十名,然后由我们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负责人共同打分,评选出前三名,并颁发证书。

2.参加竞赛

参加各种景观设计类的比赛,这种实践教学法,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以前枯燥乏味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如:09年组织06级学生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并获得个人优秀奖和集体优秀组织奖。

3.参观考察

通过参观各种有名的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设计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及设计思路。如:北京的皇家园林、苏州的私家园林、上海深圳的现代恢弘等等,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也逐步建立了很多校外考察基地。

4.实际施工操作

让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地形、设计图纸,并实际参与工程建造,把设计图纸和施工实物联系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让学生独立完成更多的项目。2008年底,组织06/07两届学生实地测量了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地形,并绘制成图纸。2010年,我们组织08级学生,参与了学院休息座椅的改造工程。学生分组设计图纸,并把优秀的图纸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我们还要计划让学生逐步参与到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设计及施工过程当中。

5.模型制作

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变为实体的模型,这样有利于学生去推敲自己的设计,以达到修改、论证自己设计的目的。

(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1.由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一对一的传、帮、带关系,帮助青年教师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给与具体指导。

2.在教学工作中,由资深教师任主讲老师,青年教师任辅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寒暑假期间,有针对性的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去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学习;支持并鼓励青年教师在我校或者我国建筑界的优势院校和优势专业进行深造学习。

四、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建设展望

(一)未来设计教育的工学结合要逐渐转变到工学交替,采取1+2+2的模式,学生入学基础课一年,学习了基本的理论和技法后,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两年,在这两年里,他会对这个专业的方向以及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有个大致的规划,这样再进入学校学习两年,目标明确,社会的现实也会激发其学习动力。

(二)在我国提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正是设计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面对“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设计教育更应该重视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使我国从世界的“制造大国”变成设计研发中心和设计创新大国。“英国也曾经是世界制造地国家,1997年布莱尔当选为英国首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0多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增长93%。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2]。设计教育将是我国打造经济强国的原动力,只有从源头上去真正构建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创新人才,才能在 21世纪实现“中国设计”的真正崛起与腾飞[3]。

(三)教育的去行政化

早年就有陈丹青的愤然辞职,后有朱清时的振臂高呼,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是目前的这种状况,那么单纯靠课程改革是很难达到教育的目标。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整个中国教育的改革之中,这样设计教育才有未来,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艺术与设计编辑部.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J].艺术与设计,2003,(05):35-37.

[2]夏燕靖.设计教育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张焘.对“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与教学框架的思考[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6-9.

作者简介:

凌珠,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河北美术学院教师,助教,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

作者:凌珠

第二篇: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建设

摘要:本文论述了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并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论述了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精品课;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1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 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 Power 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 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插进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

(5)考试方法的研究

引进了考试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

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理论课,另一个是实验课。前者是考试课,后者是考察课。由于理论课讲授中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期末试卷测试中采用与二级等级考试相似的题型。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等。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实验课考核分平时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均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作关于课程的综合设计的大作业,综合所学程序设计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

3 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4 结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将为分级分类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课题组教师在多年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的架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张 菁 王 颖

第三篇:商务英语专业英语类精品课建设之路探索

摘要:为完成西安翻译学院重点教改课题“高职商务英语函电精品课程建设”(J13A04)的研究,本文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语类精品课的:①建设目标;②建设路径;③建设必须具备的条件;④要解决的问题;⑤中长期目标等,最终得出建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创新的长期任务的结论。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 精品课 建设目标 路径与方法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

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6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项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西安翻译学院从成立之初就开设外贸英语函电等商务外语类课程。2000开办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2005年通过教育部评估,2008年商务英语专业获批陕西省高职重点专业。2009年西安翻译学院商务英语教学团队成立后,开始研究建设商务英语专业系列精品课。2013年正式立项建设高职《商务英语函电》精品课程。

四年来,该院商务英语教学团队在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建设中,就核心问题——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即教学团队、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开发、评价体系建设等,以及必备的条件、需克服的困难以及中长期规划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思路。

1 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的建设目标

建设什么样的精品课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度,更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够用为度”的知识体系和围绕工作过程和环节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突出这一特点,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指标体系》中规定,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比例须达到总学时50%以上。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以充分训练学生职业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

2 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的建设路径和方法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系列精品课建设应从以下路径入手:

2.1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应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科学合理、有一定教学科研能力、教学水平高、实训指导效果好的教学梯队,是建设精品课的首要和基础条件。

2.1.1 教学团队整体结构要合理

——“双师”及职业资格结构:专业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主讲教师应70%以上具备“双师”素质。

——专兼职结构:专业课主讲教师以自有专职教师为主,适当引进客座教授;实训课指导教师以企业聘请的行家里手为主。

——职称结构:教授、讲师、助教比例达到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指标体系标准。

——学历结构: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历为主。

——学缘结构:专职教师中本校毕业生中选拔培养的教师、外校引進的研究生学历教师应各占一定比例,以免近亲繁殖、知识老化、创新意识差。

2.1.2 师资培养要有章法

首先,可以通过教学、研究、进修、指导竞赛、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和锻造队伍。

——通过组织课程组全体成员完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等著作、承担科研教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指导学科竞赛等方式来迅速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

——组织课程组主讲教师承担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运代理从业资格、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认证、全国外贸业务员认证考试辅导培训项目,来迅速提升团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

——组织主讲教师参加教育部“职教课程开发暨国家级精品课程案例剖析骨干教师培训会”等国家级学术研讨会和培训会,通过学习外校经验来形成、修改、完善自己的精品课建设方案。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分批进修,提高学历层次。

——安排教师分头选拔、辅导学科竞赛选手并进行大赛现场指导,使师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确立教师的指导者角色和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

——委派教师承担实习基地企业员工培训、承担横向课题的方式,通过技术服务来促进教师对实际职业环境的认知和与一线操作人员的沟通,把鲜活的实战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提升课堂自信心。

其次,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进校,有效提高课程组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教学本身的实践性。

——可邀请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家为主讲教师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讲座。

——可邀请国家精品课评审组专家做精品课程建设和改革示范专业建设报告。

——聘请专业经验与业绩/职称与能力等较为优秀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实训课指导教师。

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职业能力水平是反映高职精品课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课程组通过以上途径和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学历、学位水平、业务水平,也可以同时确保精品课对教师团队实践性的要求。

2.2 准确设计课程,科学调整课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2.1 建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系列精品课,一定要明确课程定位与设计

只有对课程进行了准确定位,才能为课程组教师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一些参考,形成明确的课程设计思路,另外,明确课程定位与设计还有利于依据行业发展与岗位需求,针对课程目标与特点,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开始,与企业密切合作,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从而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高职《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它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课程组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必须明确将其定位于商务英语等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围绕国际贸易工作过程,对专业基础课《英语写作》和《英语翻译》以及专业核心课《国际贸易实务》从商务信函翻译和撰写角度进行的细化和展开,也是从知识、技能角度对后续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进行铺垫。

2.2.2 必须通过校企合作来开发设计课程,使得课程设计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大胆否定基于学科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思路,重新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课程设计新思路。具体方法是:首先,由学校对所在地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摸清行业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评价标准的需求;接着,由行业专家和主讲教师坐下来深入探讨,对照岗位职业标准,根据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对外贸业务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共同研讨总结相关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某一门课程的能力量表,继而设计课程。最后,双方共同设计出本课程的教学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开发设计课程所需的教案、课件、教材、题库、案例、实训模拟软件等教学资源。

2.2.3 进行必要的课型调整

课程组须对原有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课型进行调整,使之成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務或工作过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相结合的立体化课程。

以《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为例,其教学内容的构建应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主线,依次涵盖建交、资调、磋商(询价-报盘-还盘)、成交、履约、善后等环节涉及的业务书信和电邮的翻译与写作。课程组应以进出口业务各岗位的对应职责以及现场真实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选取最新和最实用的教学内容,将工作过程中的函电模块化、任务化,紧紧围绕任务实施教学,对于每一个任务均安排实践教学与之配套。在整个课程理论教学和分模块实训完成后,再设计若干国际贸易全流程任务对学生加以实训,使之练就初步的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应变能力。最后,安排学生进入实训基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体验真实的职场氛围。学生完成以上“三步走”的理论学习加实训/实习过程后,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流程。

必要的课型调整将使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从而构建完整系统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2.2.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①教学内容应具备针对性与适用性。

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比如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需求、各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等,使其具备针对性与适用性。

以《商务英语函电》课为例,教学内容应按照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流程及其各个环节的具体业务内容,将可能涉及到的建交、资调、磋商(询盘、报盘、还盘)、成交、履约、善后等商务英语函电翻译和写作任务列入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与时俱进,对于那些过时内容(如信函格式、电报、电传和复杂信用证)和不适应高职高专特点的内容(起草英文合同)建设者应果断抛弃。

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应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二个部分,其中理论课与实训课学时比应至少达到1:1。

③强化实践教学内容。

应从落实校内实践教学手段、优化实践教学方案、确定实践教学时间、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诸方面加以保证。

2.3 优选教材或创新研发教材

建设任何一门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都需要有合适的教材做支撑。在这个方面,建设者既可以依据建设目标选择现有教材中的适合者,应用于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国际贸易各项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将教材内容、体例优化整合,开发出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相贴合,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的新教材。

2.4 改革评价手段,构建突出过程性评价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以教师评价为评价主体,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不能全方位地反映教学效果,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构建一种“突出学习者自我评价与学习者互评,弱化教师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弱化终局性评价”、“将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全新的综合性多元评价体系。相较于传统评价体系,这种新的评价体系理应更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课程建设。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取对过程性任务成果(如平时作业、课堂参与度、团队意识、实训报告、方案设计等) 验收考核的方式。终局性评价采用对终结性成果验收考核的方式,如项目方案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等。过程性评价与终局性评价在课程综合成绩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5:5。

3 建设商务英语专业系列精品课必备的条件

①要有稳定、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②要有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③要有配套的课程标准。

④要有适用的教材。

⑤要有准确、合理、先进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

⑥要有一整套教学方法。

⑦要有适合的评价体系。

具备以上条件,建设一门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才有起码的物质和智力基础。

4 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囿于建设者的知识结构、眼界、接触的行业企业范围、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精品课建设很可能照顾到局部需求而忽视更广泛的需求。因此,要求精品课建设者一定要虚怀若谷,以开放的心胸多参加对外交流,多撷取“他山之石”,改进和完善精品课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5 中长期建设目标

以高职商务英语函电精品课建设为先导,逐步分期分批建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系列精品课。在此基础上,选择建设基础扎实、社会反响好的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在建设成熟基础上,努力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精品课。

6 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更新目标与内容、方法与手段,是一项实时互动的系统工程。课题组当前的研究将为西安翻译学院高职高专精品课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后续研究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大良,吕浩雪.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3(09).

[2]王淙.商务英语函电的任务设计[J].青年文学家,2011(06).

[3]余薇,程颖.高职《商务英语函电》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11).

[4]刘君华,郑黎明.商务英语函电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

[5]王静岩.“外贸英语函电”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0(08).

[6]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

[7]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

[8]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6).

[9]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2009.

作者简介:王淙(1969-),山西吕梁人,本科,学士,教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作者:王淙

上一篇:erp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