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经济建设论文

2022-04-19

摘要:湘西地区是湖南重要的资源集聚区,湘西产业园区是湘西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2004年以来,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在工业发展基础、自主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资源保护与开发兼顾要求下发展条件受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产业园区经济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产业园区经济建设论文 篇1:

新时代警务工作中产业园区治安风险防控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产业园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稳定”和“保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产业园区也因其固有特质和管理服务上的欠缺给园区治安风险防控工作带来诸多困境。为了为产业园区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破解产业园区治安风险防控工作中的困境是公安警务工作认真贯彻和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产业园区;警务工作;治安风险;对策

坚持底线思维,着力加强风险防范和化解是指导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原则。产业园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不仅均以占有少量的国土面积,产出大比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是落实技术创新、稳定区域经济增长、“保就业”的“顶梁柱”,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产业园区其自身具有的某些特质也容易成为引发治安风险的因素。因此,坚持底线思维,加强产业园区治安风险防控,为产业园区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既体现了公安警务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产业园区的含义及特征

(一)产业园区的含义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它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

(二)产业园区的特征

一是综合性。产业园区汇集了多类企业、多领域产业项目、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汇集了生产、金融、商业、教育、生活等多领域并向产城融合综合性趋势发展。

二是人员密集度高。产业园区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用工需求,聘用了大量务工人员。

三是流动性大。因市场竞争、岗位竞争激烈或个人为了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得产业园区企业、特别是务工人员流动性大。

四是矛盾纠纷点多。产业园区因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产权纠纷、不良竞争、用工或劳资冲突、员工冲突等事件容易引发矛盾纠纷。

二、目前影响产业园区治安稳定的风险因素

目前,产业园区治安形势总体较好,但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不到位是影响园区治安风险的因素。产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跟产业园区的规模、科技水平、区位具有明显相关性。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中,虽然公安机关要求外来务工人员3天之内应到辖区派出所办理居住证,但仍有较多企业督促和执行不到位,存在长时间内不去办理或者不办理的现象,其中特别是在企业务工不到几天就离职的流动人员,极不便于公安机关对其实施居住服务管理和有效控制。

(二)产业园区重点人群管理方法滞后是园区治安风险不可忽视的因素。除了一部分重点企业的重要岗位人员招聘要求审核审查外,大部分产业园区企业人员招聘并没有严格的审核审查机制。有些产业园招聘了犯罪前科人员、吸毒人员、邪教组织人员等,但企业并不知情。另外,在一些创新性企业、高新企业中,员工虽然素质高,但工作时间长、科研压力大导致的抑郁症患者也客观存在,在特定环境下因刺激而引起心理障碍具有从事极端犯罪的可能。但是,产业园区针对这些类需要关注和关爱的重点人群却并没有采取教育转化、帮扶帮助、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关爱措施。

(三)矛盾纠纷是影响园区治安稳定的主要风险。产业园区产生的矛盾纠纷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劳资纠纷。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因产业政策和企业结构调整、行业收入锐减、资金链断裂、减产破产、经营不善或面临倒闭等导致货款纠纷、工资难以兑付等,为园区带来的治安风险增大。二是征地拆迁矛盾。产业园区在规划建设中因补偿等问题和周围居民普遍存在征地拆迁的矛盾纠纷。个别地区还存在当地居民要求参与园区项目建设来作为拆迁补偿的不合理诉求。这些都给园区带来了潜在的治安风险。三是企业同质竞争纠纷。部分产业园存在同质化竞争压力过大,因争抢业务,发生不良竞争行为而产生纠纷;或因该地区同质企业过多而市场需求有限,导致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给园区带来潜在的治安风险。四是员工之间的矛盾纠纷。员工之间因生活、工作之中的矛盾容易引发治安案件和个人极端行为。

(四)治安、刑事案件是引起产业园区治安风险的重要因素。当前产业园区的主要治安、刑事案件类型有:电信诈骗、寻衅滋事、侵财犯罪、扰乱生产秩序、侵犯知识产权等。对于刑事、治安案件受害人,如果矛盾或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化解或思想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容易导致受害人因情绪或报复思想铤而走险,转嫁因侵害所遭受的损失或发泄情绪,成为新的治安隐患。

(五)涉危爆物品企业是备受关注的公共安全风险点。因危爆物品有毒害、易腐蚀、易爆炸、易燃烧、易致燃等特质,致使与危爆物品生产、销售、运输、储存、使用相关联的企业潜在一定的公共安全风险。

三、目前产业园区治安风险防控工作存在的困境

产业园区治安风险防控工作一直是公安警务工作重视的领域。但是,目前園区治安风险防控工作与园区治安稳定风险化解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一现象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园区社会治安防控责任不明确,未形成治理合力。治安综合治理中应遵循“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产业园区欠落实。在产业园区治安风险的防控工作中,本应由所属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园区和企业、公安机关等共同协作承担。但是,其它部门认为该项工作只需公安机关履责即可,所以造成公安机关往往是单打独斗,使得园区治安风险防控没能形成多元协作共同治理的良好格局。

(二)园区警务工作不能适应园区提质扩容的发展需要。产业园区因规模大、占地多,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大多分属不同公安机关或派出所管辖。在机构设置上如设置专职园区公安机关或派出所又受相关规定制约。这样就造成园区警务工作不能形成合力,难以做到统一协调。派驻民警因职级限制不能兼任园区领导岗位,不能列席园区重大决策部署会议,严重影响园区管理工作和警务工作的协调沟通和同步一致。另外,派驻民警所具有的法律素养、政策意识、业务水平、警务技能等与实践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难以为企业在安全防范方面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和服务,例如:在危爆物品的管理中,民警因缺乏与危爆物品相关的专业性知识,根本无法向企业提出科学的安全防范指导意见。再次,园区警务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园区的车辆识别、人脸识别等警务防控系统未建立或不完善,警务工作中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不高、权限不够,例如:民警对企业大规模招聘人员进行背景审查时还得逐人、逐条、逐系统的录入,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三)园区企业安全防范工作和内部管理存在缺失。园区一些企业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保人员素质不够高、安防设施不健全、企业内部服务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是人防力量不足。部分企业保安人员年龄过大,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安全保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传统的“护厂队”“治安队”等保卫自治组织缺乏;二是园区技防水平不高。产业园区普遍安全防控设施不完善,车辆卡口、门禁刷卡、人脸识别、风险识别报警等物防技防缺失或智能化程度不高。三是部分企业管理服务不到位。大多数企业仅仅只对员工进行了适应工作岗位的简单业务培训,对员工缺乏法制、安全教育培训;缺乏提供心理咨询引导帮助等爱心服务;缺乏对重点人群的教育转化和积极帮扶的特别措施等。

三、产业园区治安风险防控的对策

产业园区治安风险不容小觑,必须要积极主动应对。在产业园区警务工作中力争通过推动“党委领导、机制互补、工作统筹、共建共治”来破解园区治安风险防控工作中的困境,达到园区治安风险防控效能的提升。

(一)充分发挥党委统筹和党建引领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产业园区作为公安警务工作中的重要领域要预防和化解园区治安风险,一方面在产业园区警务工作中要积极争取园区所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园区党工委高度重视,获得他们的支持,通过他们高位统筹园区治安风险防控工作,推动园区风险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另一方面必须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是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园区治安治理和服务创新。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发挥园区各职能部门、企业及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员工共同参与到园区的治安风险防控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园区党员在治安防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园区形成良好的学法守法、相互帮助、崇善向善的氛围,达到“以点带片”的效果,推动园区治安防控的落实;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深入企业、深入员工靠前服务的机会及时掌握治安动态。二是通过党建引领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是动员园区力量、整合园区资源、完善园区治安治理功能的有效举措,是创新园区治安治理的有效途径。发挥党组织的凝心聚力作用,激励党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走在前、做表率,通过志愿者服务组织来加强园区治安防控自治,实现群防群治的良好新局面。三是通过党建引领加强园区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党建引领下创新园区工会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多姿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满足务工人员的业余生活需要,丰富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升员工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

(二)完善园区治安风险预警和處置机制,提高园区风险防控水平。一是要建立健全产业园区治安风险评估机制。产业园区在治安风险评估方面应根据园区企业类型、产业项目特征、务工人员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维度和标准。另外根据风险高低和多少对园区企业进行风险等级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园区风险排查责任机制。由各主管职能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园区和企业、公安机关等部门配合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和管辖事项,负责园区各自领域的治安风险排查工作,并推动由园区党工委牵头根据园区治安风险评估机制对标对表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统一汇总后进行逐项科学分析、准确预测、客观评估。三是要建立健全园区治安风险评估通报和预防处置机制。园区党工委牵头进行的园区治安风险评估和企业风险等级评定结果出来后,公安机关应该推动园区党工委及时将该情况通报给园区企业,并一同通报给与该企业相关的主管职能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并推动园区党工委组织联席会议研究制定预防和化解治安风险的方案和措施;特别是对于风险等级高的企业应该一企一策,重点帮扶。

(三)实施差异管控,实现园区风险防控的精准化施策。产业园区因其地域环境、内部企业类型、产品项目种类、务工人员情况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各产业园区治安风险情况、产业园区内各企业的治安风险等级和突出的治安风险问题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目前有限的社会资源条件下,公安机关要督促产业园区各企业在治安风险防控工作中应该根据企业在园区所属的治安风险等级和企业自身内部突出的治安风险问题实行科学的差异化管控,把主要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解决突出的治安风险,并精准施策。

(四)明确风险防控主体责任,提高园区治安风险防控效能。在园区治安风险防控中,各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园区和企业、公安机关等只有做到职责明、责任清,才会靠前工作、主动履责。公安机关除积极主动履行自身法定职责外,还要主动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园区党工委,利用好一切维稳工作机制推动当地党委政府和园区党工委压实其所属各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园区和企业的主管职责。公安警务工作中要推动园区企业树立起共同肩负社会责任的意识,让企业能做尽做与企业相关联的社会问题的化解工作,例如推动企业加强员工法制、安全防范教育培训;推动企业为化解员工心理焦虑和危机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帮助服务;推动企业关心和关爱重点人群,开展好教育转化和帮扶帮助工作,通过“爱心”和“热心”感化重点人员,使他们融入企业、融入社会,达到教育和挽救的目的;推动企业开展好精神文化活动,解决企业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利于提高员工生活幸福感等。

(五)推动园区警务机制改革,提高治安服务与风险防控水平。一是要科学合理设置园区警务机构。极争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力争产业园区根据规模大小、治安防控工作需要设立园区公安分局或专门派出所,并优化警务资源配置和经费保障,提高园区公安警务工作治安管理服务水平。二是要提高园区公安民警素质。要根据园区生产经营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对园区公安民警教育培训,提高民警法治素质、执法办案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特别是提高民警指导企业进行安全防范和风险化解的能力。三是要强化科技支撑。打破公安科技平台数据系统壁垒,整合所有数据系统,下放使用权限,最大限度的为基层警务工作提供工作便捷和科技支撑。要加强大数据的采集与应用,积极推进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技术支撑,依托园区门禁、车辆卡口、人脸识别、手机热点、全园区数据,进一步促进数据流、业务流、管理流相互融合,实现大数据预测预警来力助警务工作,建成感知灵敏、防控精准、打击高效、服务便捷的新时代园区警务工作体系,实现产业园区重大风险预测预警和控制化解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百科. 产业园[DB/OL].[2020-7-20].https://baike.so.com/doc/6723991-6938130.html.

作者:蔡伦

产业园区经济建设论文 篇2:

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策略思考术

摘要:湘西地区是湖南重要的资源集聚区,湘西产业园区是湘西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2004年以来,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在工业发展基础、自主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资源保护与开发兼顾要求下发展条件受限。针对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家和湖南省对产业园区布局和发展要求,湘西产业园区应当以区域主体功能为导向,准确定位园区功能、发展方向、产业目标,推动园区从外延式开发战略向内涵提高式开发发展转变,通过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绿色循环提质、跨区域合作共建、产业环境优化,全面提升湘西地区园区竞争力。

关键词: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湘西地区(本文中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娄底市、邵阳市)是湖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聚集区、特色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也是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集中区、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加快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升级,把湘西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湘西地区实现后发赶超和绿色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一、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逐年加大对湘西地区支持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得到迅速发展。2013年,湘西地区省级和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达38家,占湖南省园区总数的30.2%,园区规划总面积316.1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3886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92%和17.50%。纵观湘西地区产业园区的发展,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1.园区经济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

湘西地区各市州以园区为核心聚合产业,帮助园区实现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升级,促进了园区经济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2013年,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95.68亿元,较上年增长24.11%,其中娄底经济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近700亿元,居全省第9位;产业园区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3.35亿元,较上年增长29.79%,上交税金额为72.85亿元,较上年增长14.41%,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际到位外商直接投资3.9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7.82%,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50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达到62.19亿元,较上年增长22.76%,增长速度约为全省的两倍。[1]

2.园区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现

在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方针政策的引导下,湘西地区各市州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中,始终坚持“生态立区”这一核心,优先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逐步形成了以绿色生态食品加工产业、清洁能源工业、生物制药业、旅游商品物流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了亚华南山乳业、雪峰食品、湘西老爹等知名品牌,园区“两型”水平明显提高。2013年,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共有高新技术产品企业198家,较上年增加了31家,增长18.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49.83亿元,较上年增长22.43%,增速高于长株潭板块和洞庭湖版块,在四大板块中居第2位。

3.园区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2004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重大决策,作出了《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编印了《湘西地区开发总体规划》。2006年、2008年,湖南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湘西地区开发的意见》和《关于继续推进湘西地区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并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组织配套编制了10个专项规划,形成了“1+10”的规划体系,提出了“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战略部署。2004~2006年,省财政筹措并安排专项资金4.78亿元,带动银行贷款118亿元,对湘西地区168个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2006~2010年,湖南省累计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贷款贴息11.5亿元,扶持湘西地区建设364个产业项目,支持发展10个产业园区。2011年11月,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启动第二轮贴息支持,支持产业园区28个,2013年12月10日,又安排了第三轮贴息支持,支持产业园区30个,基础设施项目共80个,总投资98.9亿元,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产业结构虽经不断调整,但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园区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缺陷。目前,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与范围经济效应不明显,园区发展相对不足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建设湘西“两型园区”的基本要求[2]。2013年,大湘西板块共有省级和省级以上产业园区38个,占全省省级和省级以上园区总数的30.2%,但园区技工贸总收入、上交税金总额、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出口交货值分别只占全省的11.51%、10.15%、10.84%和6.19%,这些指标不仅大大低于长株潭板块,也明显低于湘南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2014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的“2013年度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中,共评选出“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园区一、二、三等奖15个,湘西地区仅湖南怀化工业园区获三等奖。湘西地区产业园区自身发展相对不足,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更是不明显。

2.园区产业科技含量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提高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以绿色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两型园区”的重要手段。目前,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大部分为资源加工型企业,初级产品、上游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13年,湘西地区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98个,占全省的8.95%,仅为本地区园区全部企业数的11.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749.83亿元,仅占全省的7%,比长株潭地区低54.53个百分点,相比湘南和洞庭湖地区也分别低93I和8.15个百分点;园区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21.08亿元,仅占全省的4.75%,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75%,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园区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和粗放经营取得,园区内位于产业链中低端生产制造环节的企业多、处于高端研发的企业较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对资源依赖度高,产业结构粗放,不利于“两型园区”产业体系建设。[3]

3.区域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园区发展的生态环境约束加剧

2013年,湘西地区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550.63亿元,仅占全省的15.50%,较湘南、洞庭湖、长株潭地区分别低6.38、11.21和36.17个百分点;地区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7.3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4个百分点,园区依托的区域工业发展水平明显不足和不优。另外,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大湘西地区14个县(区)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列入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的湖南1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7个在大湘西地区,占43.75%;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全省124个自然保护区中,大湘西地区有71个,占57.3%。在实施资源保护的同时又要加快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这无疑使得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发展受到限制。

此外,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湘西地区交通通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保护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弱化了湘西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和外部经济增长对该地区的辐射作用,阻碍了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湘西地区产业园区的“两型”发展。

三、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的定位和策略

“两型”园区是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原则、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的一种新型园区。[4]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应按照集约、节约、高效的原则,以区域主体功能为导向,准确定位园区功能、发展方向、产业目标,推动园区从外延式开发战略向内涵提高式开发发展转变,全面提升湘西地区园区竞争力。通过园区“两型”发展,努力把湘西地区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湘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区、湘西地区对外开放的核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具体来说,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要实施六大工程。

1.园区特色产业培育工程

研究制定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实施方案,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明确各市州产业园区的定位,以发展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按照《湖南省产业园区主导产业指导目录》要求,引导园区明确方向,优化发展。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快培育形成以绿色食品、新型精品钢材、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中药材加工和旅游文化产品等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园区板块。

2.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明确不同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发挥优势企业对区域特色产业的集聚、提升和带动作用,以循环型、高技术、服务型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点,积极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环保型的高效率项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环境优化等措施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与二产业的融合,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主动嵌入产业链进行专业化配套生产,构建围绕集群核心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带动潜力大、行业前景好、集群特征明显的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湘西地区产业园区集聚。

3.园区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构建以园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园区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园区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不断提高园区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园区传统产业,促进园区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实施和管理为载体,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全方位培养适应园区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5]

4.园区绿色循环提质工程

将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作为大湘西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的重要途径,综合施策,提高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突出园区环境管理创新,通过科学制定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健全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和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提高园区生态水平。 [6]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通过政府节能减排政策引导、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应用、园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市场机制改革创新、健全节能减排长效监管机制等手段,推动湘西产业园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幅减低。提高园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鼓励建造多层标准厂房,提高产业园区各类地块的容积率和投资强度等土地利用指标。

5.园区跨区合作共建工程

立足湘西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和生态容量,采取援建、托管、股份合作、产业招商、异地生产、缔结友好园区等多种模式实现与发达地区的园区产业合作共建,加速吸引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人才进入园区,提升园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缔结与发达城市“点对点、园对园”的合作关系,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加强与发达地区园区合作共建,有序承接先进园区产业转移。探索新型“飞地模式”,大力发展“园中园”。

6.园区产业环境优化工程

建立全方位招商网络,开拓招商信息资源,增强产业园区与各类商会间的联系沟通和战略合作。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行“一对一”全程服务模式,积极履行产品检测、技术研发、工业创意、产权保护等相关引导职能,建立园区公共服务网络,开展创业培训、就业指导、项目推介、经营咨询、法律援助等配套服务能力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开拓多种产业园区、园区企业建设的融资渠道,积极运用银行信贷、直接融资工具、项目融资等多种融资形式,为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权力集中、监督有力、相对独立、运转高效、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推动园区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开发区年鉴(2014)[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14.

[2]曹虹剑,邓国琳.湖南“两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4).

[3]梁立坚.娄底市万宝新区建设两型园区的战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胡斌,两型社会视角下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5]彭程句,余华大湘西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2)

[6]蒋和平,广西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路径研究U]学术论坛,2015,(1).

作者:马俊英

产业园区经济建设论文 篇3:

产业园区领跑贵州经济

编者按:近年来,贵州实施“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劲增长点。贵州在产业园区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绩?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本刊记者就此专访贵州省经信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周仕飞。

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贵州省集中打造的100个产业园区发展平台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贵州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主阵地、解决就业的容纳器,正逐步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大平台。

贵州经济新的增长极

:产业园区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贵州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有哪些利好条件?

周仕飞:贵州工业化滞后,主要是产业园区建设落后,发展产业园区是被发达地区成功实践反复证明的工业化必由之路。贵州山多地少、平地更少,在这样的土地资源硬约束条件下谋发展,发展产业园区无疑是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最有效的实现路径。

随着国内外产业加速向内地和西部转移,贵州的区位、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不断凸显。国家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给予了极大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培育、鼓励民间投资等方面陆续出台了扶持措施,贵州的园区建设大有可为。

:自2010年起,贵州吹响工业强省的号角,在工业强省战略和“5个100工程”的推动下,各地产业园区发展迅速,请你介绍近5年贵州的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周仕飞:2010年以来,产业园区累计投资1.08万亿元,企业入园累计超过8000户,解决就业岗位101万人。 2010年至2014年,园区总产值年均增速23.5%,从1800亿元迈上接近7000亿元关口,达到6928亿元,扩大3.85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42.8%提升到2014年的61.9%,累计增长19.1个百分点。

产业园区是贵州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和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为贵州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插上了腾飞之翼。

目前,省级园区累计达到111个,覆盖各市、州、县。其中,500亿元以上园区2个、300亿元以上园区3个、100亿元以上园区15个,50亿元以上园区21个。建成了7个国家级、29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大龙石阡飞地园、安顺青岛产业园、遵义曹河泾产业园、铜仁苏州产业园进展顺利。贵阳综合保税区顺利建成,贵安综合保税区也已封关运行。

近年来,贵州创办了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到了实处。麦架电子信息园、龙里城北园、威宁孵化园、碧江食品园等园中园的项目质量和数量实现了双提升。

建设有山区特色的产业园区

: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贵州,产业园区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发展,成绩不俗。

周仕飞:贵州把加快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顺应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加快破解贵州发展速度慢这一首要矛盾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社会就业,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并逐步跟上全国现代化建设步伐。

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贵州已初步走出一条山区特色的园区发展路子,用不到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11%的全省国民生产总值。

突出园区主导产业,让能矿、烟酒等基础产业退城进园,大数据、高端装备和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落户园区,使得产业集聚,实现增强效应。

改善基础设施和经营能力,让园区组建经营公司,模拟编制财务报表,提高经营能力。利用“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平台,建设公共实训基地。

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从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出发,合理定位园区发展方向,大力实施“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和“511示范园区培育计划”。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保障了产业园区的顺利建设和发展。

:对于贵州而言,经济社会发展要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产业园区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周仕飞:产业园区绝不会成为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和落后产能的“栖息地”。

我们严把项目环境准入,严格环保审查,确保新入园项目符合国家和贵州省产业政策,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切实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

为了推动产业园区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贵州强化园区规划环评。要求园区在编制发展规划时,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已经批准的园区在规划实施范围、适用期限、建设规模、结构与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修订的,要及时重新开展规划环评工作。

目前,除个别新设立的产业园区外,全省产业园区均完成了规划环评的编制工作,并成功引进了如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三大运营商云计算基地等示范性绿色项目。

此外,贵州还研究制定了《贵州省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建设运营工作指导意见》和《关于支持全省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工作的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等,利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园区及企业开展的节能降耗项目,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

提质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

:与其他省份相比,贵州的产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目前的发展中是否还存在不足?

周仕飞:最近几年的实践已经表明,建设产业园区是贵州工业经济实现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有效路子。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不高和竞争力不强,规模总量、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园区起步较晚,在主导产业方面,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定位,是在发展过程中边建设、边发展、边引进、边调整。

园区产出强度偏低,支柱产业单一,中小微企业多、大企业少,初加工产品多、精细加工和高技术产品少,原材料产品多、终端消费品少,零部件配件生产多、整机生产少,轻资产企业多、重资产企业少。

管理体制不完善及人才匮乏导致园区存在多重领导、权责不一、履责困难的隐患,园区协调工作难。政府与园区授权边界模糊,管委会变成“二传手”和“中转站”,园区职能落实不到位,上级部门对园区职能部门不认可。

尽管全省的园区发展不平衡,但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暂时的,我们必须要用辩证的方法、发展的观点和眼光看待和剖析这些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用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

:2015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升级,省经信委作为主管部门,未来在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升级方面有哪些新思路和新举措?

周仕飞:产业园区提质升级,首先要解决质和量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应坚持扩大园区总体规模和重点园区单体规模不动摇,解决总量问题;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优化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提高产出水平,促进园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解决质量问题。

推进大园区规模化,建设千亿园区走廊、百亿园区。充分利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带来生产方式和运输方式的变革,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推动沿线园区联动起来。

坚持滚动发展,支持园区建设飞地园、对口帮扶园、外向经济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孵化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园中园。开展闲置标准厂房专项督查,与综合考评及项目安排等挂钩,提高利用率。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

建设一批产业小区、转型园区、物流产业园,旅游商品加工园,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不适合发展工业或长期滞后不前的园区,引导其调整转型,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小区和转型园区。

推进园区主导产业集群化,对全省园区主导产业认真分类及甄别,体现导向性,促进园区产业增强创新力和分工协作,沿“微笑曲线”迈向中高端。发展一批“四个一体化”产业园区、一批装备制造业园区、一批“五张名片”园区、一批新兴产业园区、一批服务业园区或园中园。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就近就地实现配套,尽快提升物流、金融、科技、商务、设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建设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实现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有效路子,发展园区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可行之路,只有坚定信心走下去,才能通过产业园区的发展领跑贵州经济,同步小康,实现贵州冲出洼地、后发赶超的愿望。(责任编辑/邓万里)

作者:邓万里 文媛

上一篇:大学生态英语教育论文下一篇:虚拟物流企业服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