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复苏,各国的经济发展都维持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水平,但是经济的发展也逐渐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资源总量的减少,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总量在急剧减少,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便是在这个时候提出的。循环经济不仅要求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它还表现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变革,因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把它确定为发展战略,当然我国也不例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法制建设循环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法制建设循环经济论文 篇1:

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阐述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问题,并在充分借鉴国外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立法 法律制度

进入20世纪,人类文明空前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使人们逐步意识到“环境问题就是文明问题”。循环经济观,正是人类反思工业文明、重新认识自然规律和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之路的产物。目前,发达国家已普遍将推行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对中国而言,要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行循环经济。然而,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关立法极为滞后。本文拟就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我国现行环境法下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在环境法领域,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是环境法体系的基础,是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制度的基础。我国宪法对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和原则作了一系列的规定,如宪法第9、10、22、26条。这些条文是环境立法的基础,但并未将发展循环经济写进去。

2、在综合性环境基本法层面上,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并未确立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思想。只是在法律的个别条文提到应对资源提高利用率,因此,循环经济在综合环境基本法层面上目前还没有规定。

3、在专项法层面上,目前的环境立法内容庞杂,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法》(1986年制定,1996年修正),《水土保持法》 (1991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节约能源法》(1998年),《海洋环境保护法》(2000年),《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年),《国水法》(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草原法》(2002年),《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防沙治沙法》(2003年)等。这些专项立法基本没有像日本那样采取循环经济立法理念,还是污染防治型的立法。虽然《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一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规范清洁生产,借鉴和总结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为企业层次上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套比较抽象的法律解决机制。该法离循环经济的立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清洁生产只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初级阶段,在于把末端防治转变为源头防治,着眼于生产领域,而循环经济则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过程,解决的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循环经济模式把环境与资源看作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而清洁生产方式下,资源环境仍然是在经济发展之外考虑。循环经济立法模式下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全部参与,而清洁生产主要还是定位在企业层面。因而尽管采纳了循环经济的部分理念,我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还不能看作是循环经济立法。

由此可见,从我国目前的环境法体系来看,循环经济立法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已有法律并未对循环经济直接做出规定,只是个别法律附带的起到了一些循环经济的效果,是不全面、不系统,因而也是不科学、在实践中无法被认可的。

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设经验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它于1972年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78年推出“蓝色天使”计划后,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认识不断加深,并于1986年将现有的《废物处理法》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1年,德国确立了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此后,德国进入了循环经济立法空前繁荣的阶段。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6年德国推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物法案》,提出将系统的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理念从包装推广到所有的生产部门,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1994年德国制定了对世界各国发展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1998年修改)。并且根据这项法律,1998年又制定了《包装法令》;此后,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2000年制定了《200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1年制定了《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2年制定了包括推进循环经济在内的《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和《森林繁殖材料法》,2003年修订了《再生能源法》。

可见,德国是先在个别领域逐渐建立相关立法再制定循环经济法,而后又制定其他法律推进循环经济法的实施。目前,德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既有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又根据特殊行业、特殊产品的性质制定专项法律法规的完备的法律体系。

日本目前也是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它于1991年制定了《回收条例》,1992年制定了《废弃物清除条件修正案》,2000年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除此之外,日本在2000年之后还制定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这些立法对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来说,减少了对外来资源的依靠,节约了进口支出。

日本与德国同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比较完备的国家。但日本循环经济立法模式与德国不同,在立法体系上更有规划性,采用了以基本法指导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德国、日本等国的立法经验说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制定纲领性、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其次要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再次,要在其他法律法规,如政府采购法等中纳入与循环经济配套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

三、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对策

我国不能照搬国外循环经济立法模式,只能结合我国的环境立法结构定向地借鉴一些立法理念或法律制度。因此,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是修订宪法,整合现行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国家发展战略作出政策性的宣告。

二是修订《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对循环经济作出原则性规定,在分则中单列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回收、再用、再生利用规定。或把之分散到污染防治、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章节之中。

三是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等专门性的环境法律,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再生利用作出特殊的规定;修订《政府采购法》、《税收征管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在其中纳入政府扶持和经济刺激的内容。

四是修改《节约能源法》,重点研究建立严格的节约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

(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是制定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的法律制度和责任。

二是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的专门条例和部门行政规章。

1.绿色GDP制度。在我国,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考虑经济活动造成的资源耗费、污染损害和生态破坏。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不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生态条件。

2.计划、规划和布局制度。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各地方要针对区域的环境资源本底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地区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确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名单,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3.有效管理和监督制度。发展循环经济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地方传统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强大阻挠,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指导、协调、监督,提高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效率,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在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方面的干扰,确保循环经济的模式的实施能落到实处。

4.科技研发促进制度。循环经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我国有必要在生态设计技术、工艺优化、循环经济信息的研发等方面完善。

5.抑制废物形成制度。抑制废物的形成体现了预防优先的原则,对于该项制度,我国的立法还很不完备,有必要加快建立废弃的行业和产品标准。

6.循环名录与循环目标制度。关于循环名录与循环目标,我国目前仅规定了少数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的目录,但对于其回收目标,则没有规定,因此无论对于名录还是其循环目标,均有必要继续建立或完善。

7.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在我国,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可以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通过示范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城市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选择有条件的省市进行建立循环型区域的示范,选择主要工农业废弃物和废塑料、家电、电子产品、包装等进行回收、集中、拆解、再用或再生利用、最终处理处置的全过程示范。

8.技术与工艺标准及技术性指导制度。废旧物质的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往往存在二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因此必须制定有关的技术和工艺标准,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9.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全面明确消费者、企业和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10.政府扶持制度。由于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经营都是微利甚至不赢利的,因此必须强调政府的扶持作用尤其必要。如融资帮助、政府绿色采购、财政绿色补贴、环保专项基金支持、贴息贷款、增殖税和所得税减免,鼓励绿色消费,照顾性地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建立循环经济科技研究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废物回收与再生企业投资、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鼓励循环经济企业的股票上市,优先发行循环经济债券和彩票等。

11.市场准入制度。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不断加强我国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介入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可以维护国内市场的绿色秩序,建立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参考文献][1]李宇晗.德日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对我国立法的启示,2005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循环经济立法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国环境报2005/10/31[3]常纪文.欧盟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借鉴.2004年(8).[4]常纪文.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红旗文稿》.2004年(8)[作者简介]吕惠兰,女,28岁,湖南津市人,湖南女子职业大学人事处,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

作者:吕惠兰

法制建设循环经济论文 篇2:

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复苏,各国的经济发展都维持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水平,但是经济的发展也逐渐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资源总量的减少,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总量在急剧减少,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便是在这个时候提出的。循环经济不仅要求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它还表现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变革,因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把它确定为发展战略,当然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近些年也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文章旨在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环境保护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4.277

1 循环经济的内涵

1.1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变迁

20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推力,经济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退化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须要重新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到经济上就是要摒弃之前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逐步地实现绿色发展,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所带来的问题。为此,美国的经济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它要求物质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资源的整个利用过程组成一个闭合的物质流动过程,使得資源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利用,少生产甚至是不生产废弃物。可以说,这样一种理念完全是符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律的,但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我国引起重视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并且在2003年才在法律层面上被《清洁生产促进法》所吸收。

1.2 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现状

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相关立法活动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973年的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上,国家计划委员会就拟定了一个关于改善和保护环境的草案,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又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工业污染的方针。可以说自1979年以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已经有由全国人大制定的19部法律,由国务院颁布的30余部行政法规,由地方政府制定的900余部法规和规章,同时还有400多个全国性的环保技术标准。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政策法规一栏。这些法律法规中,有不少的内容都与循环经济有关。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200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这对于之前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起到了很好的规制作用,并且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相契合的。但是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其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就我国目前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现状来看,虽然已经建立起了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的各项法律制度,但仍存在立法不完整、配套细则滞后、执法存在障碍以及激励机制不合理等各种困境,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下文中将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1.3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如今资源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势在必行。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从国土面积来看,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国家。各种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的资源消耗量逐年攀升,资源的粗放利用现象及其严重,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我国出现资源缺乏只能依靠进口的局面。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最终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第二,有利于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甚至是不产生废弃物。以城市的污水收集利用为例,如今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处于水资源短缺的状态,一方面是用水量的急剧上升,另一方面是水量的短缺。解决这二者之间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且,相较于之前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污水回收处理之后再利用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且也有利于减轻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保护环境。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才能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上述对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变迁以及我国循环经济法治建设的现状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多方面配套设施的完善,而法制建设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虽然开始很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近些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下文中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详细的论述。

首先,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虽然我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这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法律规范方面的保障。但是,通过近些年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存在一些问题,《循环经济促进法》与一些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并不能相互衔接,并且,《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一些规定过于笼统,这导致在实践中操作起来难度极大。

其次,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行的有关环保法律制度中的一些规定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相关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进行一些完善,以增强可操作性。

3 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对策

上文中对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我国循环经济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综合近些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发现,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还是立法的不足。因此,应当加强立法,并且要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的推进计划。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另外,应当转变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要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一道列为基本国策。

参考文献:

[1]李能明,张爱萍,宋斌.农业循环经济利用模式的思考——改革30年阳城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调研报告[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7).

[2]李广英.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以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J].四川环境,2007(5).

[3]向书坚,平卫英.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研究述评——兼论我国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可行模式[J].统计研究,2008(11).

[4]匡思怡,肖云珍.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企业发展分析与研究[J].中国市场, 2017(31).

[5]宋丽娟.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企业物流发展策略——构建绿色物流系统[J].中国市场,2010(10).

[6]殷玉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法律建设与完善措施[J].中国市场,2011(48).

作者:王丽

法制建设循环经济论文 篇3:

中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制建设评价

法的变更与发展取决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变更与发展。由于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尚处探索阶段,相应的制约了相关法制建设的进步。但是,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反思的产物,是一种先进的、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仅仅依靠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倡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构建服务业循环经济,必须树立“立法先行”的理念,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为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这是我国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在立法上的必然要求。①

一、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制存在的问题

(一)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体系尚未成型

目前我国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涉及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的专项法规较少。我国已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从总体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它是一部综合性法律,内容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不可能对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做出详细规定。尚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隶属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的《清洁生产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涉及服务业中旅游、餐饮住宿、通信服务、物流、零售批发等部门的专项规定为数不多。纵观现有的法律政策,主要是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部门规章、管理办法和标准,一方面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层级较低,另一方面这些政策政出多门欠缺协调性,并且欠缺相关的配套措施,最终导致这些政策在服务业各领域的执行情况不尽人意。从我国地方循环经济实践层面来看,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城市均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确保发展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目前,山西、甘肃、深圳经济特区、大连市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武汉市和广东省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这些地方性法规延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的立法体例,内容涉及各个经济部门,专门对服务业的规定少之又少,不能对地方服务行业循环经济的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法治体系尚未成型,相关的法条具体规定有待系统化、规范化,暂时不能适应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二)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成熟

循环经济的特点决定它不仅是一个政府的自觉行为,也是一个市场的自发行为。一方面需要立法先行,从制度上给予全面的保障,另一方面更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和经济手段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服务业,需要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排污权交易、环境标志、财政信贷鼓励等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使企业、社会和公众都能承担起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通过制定税收、金融、价格和财政等优惠和鼓励政策,来推动环境友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服务行业的广泛适用。但是,从目前的经济政策的导向来看,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自2008年中央就设立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为此中央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颁布了《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该办法第7条指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其中包括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相关的服务业项目,具体涉及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二手车流通、旧货流通、流通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采取奖励、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三种方式分配到具体的项目中去。为此山东、辽宁、海南三个省,九江、厦门、长春市特别出台了适用于当地专项资金申报及管理的《服务业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其他各地也积极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申报项目资金支持,但是在各地的申报通知当中,依旧是以营业额、销售额等指标为导向,对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服务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能满足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制不足的成因

(一)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落后

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是在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部门全面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自建国以来,政府全力推进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发展,依赖农业和工业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直到施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家才开始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循环经济在第一、二产业中己开展,尤其是制造业,并取得初步成效。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是传统的线性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模式,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也还未引起国家及其他社会层面的足够重视。相关的实践开展的较少,仅在餐饮住宿、旅游、物流等传统的服务业部门推进实施了绿色节能制度,能源循环利用程度较低,总体来看还处在启蒙和探索阶段,与先进国家具有一定差距。

人们的物质享受,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在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为了迎合和刺激消费者的愈加膨胀的消费需求,服务业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忽视了长远的人类生态利益,客观上导致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导致了资源危机的加剧。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当前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金钥匙。服务业是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要实施循环经济就要从根本上引导消费者从“过度消费”的理念转向崇尚自然、注重资源节约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理念,在消费的同时注意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消费的观念。同时,倡导服务业市场主体树立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的理念,鼓励引导服务主体实施清洁生产,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并且在各地建立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的产业链。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在不同规模和不同水平上实施以上内容的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这种循环经济实践毕竟是分散的、低水平的、小规模的,几乎还没有哪个行业能做到内部流程的循环。成熟的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形成,从而制约着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二)公众循环经济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理念,在国际上兴起的时间只有二十多年,在国内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在国际上,有不少先进和成功的做法,但是在我国目前还处于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公众参与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范畴,减量化生产、资源再利用、循环利用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具体通过哪些手段和方式来发展循环经济,如何通过法制建设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等问题,仍然了解很少。构建循环型服务业需要行业内所有的市场主体和公民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具体制度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配合政府的政策规划将各项具体的制度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中去。因此,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一方面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服务业主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和大范围的宣传,在公民中进行普及宣传倡导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

三、健全完善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制的对策

目前,促进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主要集中于餐饮、旅游等传统行业中,实施情况也不尽人意。在批发零售、金融、物流、通信等现代服物业的相关立法中,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及具体制度还未能体现。现有的法规从效力等级来看,主要表现为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标准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完善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反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基本由综合性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与循环经济配套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三部分组成。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要建立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同时具体来说如下。

(一)制定专门的服务业循环经济综合立法

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具体的制度可以被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规定一些较宏观的、覆盖面较广的内容,诸如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相关术语、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法律制度和责任等,因此该法不可能针对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做出详细而周全的规定。为了推动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一部具体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服务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来协调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服务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是针对服务业节约资源,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的专门法。其指导思想应该是:在整个服务周期贯彻循环发展理念,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业是由零售、餐饮娱乐、房地产、旅游、物流、金融、通信、信息咨询等若干个分产业部门组成,这些部门在经济生活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不同,具体的运作模式也跨度较大,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实施有差异的循环经济具体制度。但从宗旨上来说,树立绿色消费观念,确保服务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等立法目标应该贯彻在所有的制度当中。积极鼓励服务业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禁止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落实政府、企业、公民在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义务和责任。

(二)制定服务业循环经济的专项立法

服务业涉及多个行业,提供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具体物质的循环利用工艺及技术要求在制度设计上要进行区别对待。所以,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产品,制定不同的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的单项法规。例如,制定适用于零售行业废弃包装物回收及循环利用的《包装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环利用法》;制定推动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回收法》;制定适用于通信业废旧手机、电池、充电器资源化利用的《废旧电池、手机回收利用条例》等。

社会再生产的末端是消费者,在传统的环境法律体系中,消费者承担着很少的环境保护义务。但在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消费者应当承担更多的义务。因此,通过制定《绿色消费法》来引导公众树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从而把危害环境的废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面,政府的绿色采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作为国家最大的采购方,能够购买较大份额的绿色节能产品,从而形成经济规模并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在进行绿色采购的同时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从而使得各个消费群体提高环保意识。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已有的《政府采购法》基础上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条例》,从而进一步深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进一步推进服务业节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规模。

(三)加强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立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的规定,地方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实施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在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地方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规,如服务业清洁生产、包装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环利用、餐厨废弃物回收、绿色消费、绿色旅游等方面的地方条例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现有的服务业环境管理、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地方条例,共同构成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地方法规体系。但是,一定要注意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立法与国家立法及国家的与之相关的法律的关系相协调。只有促进多种规则的宏观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作用,为真正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②

(四)构建并完善与服务业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体系

1、科技政策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服务业科技政策包含两个方面:(1)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政策。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依托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服务业长久以来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实施情况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要求。所以,国家应该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并且同时制定信贷倾斜、税收减免、投资优惠等措施,引导服务业主体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创新活动中。(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政策。先进的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出来后,政府应当推动这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服务业中广泛应用,分批分次组织企业培训,促使他们掌握新技术,进而在实践中大范围推广。

2、政府奖励政策

对于那些为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有突出贡献的专利及发明,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奖励政策。同时,对于积极参与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政府也应该给予物质或者精神的奖励,以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美国、英国、日本都曾设立国专门的政府奖项来充分调动环境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对循环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奖励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农业领域,今后要不断向服务业倾斜。(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

注解:

① 李玉基、俞金香:《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② 季萍:《资源型城市地方性循环经济立法探究》,生态经济2014(30)卷。

作者:张博

上一篇:牧业发展财政金融论文下一篇: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