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哲学女性观念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较为集中的阐释了他的女性观,从教育、职业、爱情婚姻以及生育几个方面表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但通过对柏拉图思想的深层剖析以及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考察,可以看出柏拉图女性观进步性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缺陷。同时在现代视域下,柏拉图追求表面平等忽视性别个性的女性观对当代女性观念起到很大的影响,现代女性观仍未脱离普遍追求男女平等的路径依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哲学女性观念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哲学女性观念分析论文 篇1:

生态文学视野下中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摘要 生态女性主义既是生态又是女性的,它主要是对控制女性和控制自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但是它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一直以来,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都是在文化领域内开展的,并在不断地自我批评与自我发展中得以完善和进步。父权制不仅是妇女问题的根源,也是生态问题的根源。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区别。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中国 西方 相关性 区别

引言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它是由法国女作家弗朗西丝娃·德奥博纳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自其提出之后,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女性主义获得了迅速发展,90年代末,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文学开始走进中国文学界的视野。到现在为止,西方关于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仍然位于世界前沿。21世纪是生态文明世纪,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虽然我国对于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生态女性文学已经在中国萌芽,并且随着更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加入这一研究行列,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领域的结合更加紧密,并逐渐开始由最初的运动形式衍化为一种伦理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介质。

一 中国生态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女性主义概述

1 中国生态自然观的内涵

一直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生态伦理以及道家哲学自身的文化与特点研究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而在道学思想中,“道法自然”是生态自然观的精髓所在,“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崇尚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由此可见,道家生态自然观则所体现的正是“道法自然”的生态规律,和谐则是其最终追求。“道法自然”指出,生态自然具有多变性、多样性以及系统性。自然万物中各具形态且千变化万,万物之间通过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其中“道”就是联系万物的纽带,同时也是宇宙的根源。道家生态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性和一体性。总的来说,中国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平等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及自然无为的规律观这三种重要观念,也正是这三种观念为中国生态女性主义奠定了基础。

2 中国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

从哲学思想流派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很少能够进入哲学领域,而绝大多数的哲学思想都是以男性思维为基础的。虽然西方哲学中的先知苏格拉底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概念,但是却始终没有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中国本土哲学中,男性哲学的气息更加的浓厚,女性的地位更为低微。在这种环境下,道学思想由于具有一定的女性气息,而成为中国本土哲学中的一枝奇葩。老子是道家哲学的鼻祖,他对女性有着特殊的情感。后人评价老子哲学的时候指出,老子哲学是女性化的哲学。在道学思想中,经常会看到对女神的崇拜思想,经常会应用“母”这一词语,以其来比喻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并将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描绘成母与子的关系。由此可见,在老子的道学思想中,母是根,女性是本,认为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老子甚至认为,女性在很多方面都胜于男性,例如,女性自身所具有的静、柔、慈等优点可用于处世之道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总的来说,道学思想中,生态女性主义的内容主要包括贵柔守雌、阴阳并重的宇宙观和崇阴尊柔、阴阳互通的处事观这两个方面,其思想对于提高女性地位,提升女性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意义。

二 西方生态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女性主义概述

1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最早就出现于西方,由法国女作家弗朗西丝娃·德奥博纳在其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中提出,她是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观点的先驱人物。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女性与自然所受到的压迫联系起来,希望能够使人们注意到女性在生态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潜力以及作用等,并号召女性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以拯救地球。此后各项与女性主义有关的会议以及运动都如火如荼地展开,例如,1974年在伯克利召开的《妇女与环境》会议,以及1980年3月在美国的阿默斯特举行的“女性与生命”等。通过这些会议和运动促进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快速发展。一些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由于女性具有与生俱来的仁慈、关怀、非暴力以及怜悯等特质,因此她们更容易与自然接近和沟通,也更能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问题的解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生态女性主义发展的历程和趋势来看,生态女性主义并不仅仅是研究女性和自然之间的联系的哲学,它也涉及到了女性的统治和自然界的统治。从某种角度来说,生态女性主义是西方人对西方传统生态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所展开的批判。

2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论点

所有的女性主义都是反对男性中心主义的,而生态女性主义并不仅仅是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它所反对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自然保护与资源研究系环境史、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教授凯洛琳·麦茜特是最早加入生态女性主义行列的一个思想家,她的思想独特,尤其对女性解放和生态哲学方面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她首次将女性概念引用到了生态学之中,倡导生态的平等,并从1989年到2003年相继出版了《生态学的革命》《关心地球:妇女与环境》以及《哥伦比亚环境史指南》等著作,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麦茜特认为,女性所具有的仁爱、慈祥、善良等这些特征是天生特有的,可以应用于对自然的比喻上,将地球看做是母亲,而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是地球的孩子。地球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主体,为孩子的生长提供营养并为其提供必要的保护。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提出人们必须要仁慈地对待自然和女性。

虽然生态女性主义是以寻找贬低女性与贬低自然之间的联系性为核心观点的,但是它自身并没有固定的、正式的、统一的模式,因此也存在各种不同的派别,而这些派别的思想和观点也有所不同。其中较为激进的一个派别是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派别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和弘扬女性文化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在这个派别中的成员都具有激进女性主义背景,他们认为自然与女性的联系是互相的,并且其本质是女性实际的直觉、关怀以及养育等生理和心理经验的产物。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倡导“生理本质”的思想,坚持女性与自然和男性与文化教育是同等的,并从女性的生理角色出发,构建了关怀伦理学,对于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 中西方生态女性主义之间的相关性和区别分析

1 中西方生态女性主义之间的相关性

中西方生态女性主义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相通的世界观。当今社会,由于受到西方基督教的影响,人类中心主义是思维的核心,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的思维以及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都是二元对立的。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西方生态女性主义从根本上反对二元对立,并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对立,所以世界上才有压迫的存在。生态女性主义极力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在主流文化中,女性与自然都会受到贬低和排除,由此而产生了等级差异,这种等级思想所构成的中心主义文化和思维必须要受到批评。在这一观点上,道家思想与之具有一致性。道家思想中不存在二元对立,认为世界万物需要阴阳相协调才能达到平衡,且人与自然同等重要,男女平等,世界才能和谐统一;第二,相近的生态女性伦理意识。自然与女性在社会中受到压迫之间的关联性一直都是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它主张通过责任、关怀以及沟通等得到公平和平等待遇。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容易接近自然,因此对于一些繁育、健康等环境问题会比男性更加敏感,也会更加关注。事实上,女性与环境之间的确有紧密的联系。上世纪70年代印度喜马拉雅地区的妇女掀起的“护树运动”就充分说明女性在环境问题上有着先知先觉的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始终是生态女性主义寻求的目标,他们主张将自然看成有生命的机体,人类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

道家思想中对生态的关怀,以及它所提出的“自然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及其发展规律,体现出不过分干涉自然的管理观念,这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具有相似性。

2 中西方生态女性主义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生态女性主义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两者的出发点不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是在性别角色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研究的核心是在父权制文化下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及女性与自然的联系的问题。而道家思想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出发点是全生避害,并在后来发展成为从生存发展中寻找一种宇宙变化的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两者的终极目标不同。道家思想下的生态女性主义是为了寻找自然的内在价值,把自身作为自然的产物,用以维护人以及世界万物的自然状态,善待自然,善待女性,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建立一种无等级、高低以及上下之分的全新的文化传统。

结语

近年来,随着文学的发展以及其研究范围的拓展,也逐渐开始关注和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致力于分析与批判女性和自然相联系的概念,其主要目的在于深化对父权制文本的批判,拯救自然,解放女性。中西方生态女性主义之间虽然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多的差异。将中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相关研究思想和观念融合在一起,可以为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提出一个全新的思路,有利于拓展人们关注现实的视角,推动女性主义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Patrick D Murphy.Ecocritical Exploration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Fences,Boundaries,and Fields.2009:78-79

[5]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6] W.Brown.Regulating aversion:Tolerance in the age of identity and empire.2006:23-25.

[7] 采薇:《21世纪女性文学发展态势——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文艺评论》,2004年第3期。

[8] 陈伟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10期。

[9] 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朱芳,商丘师范学院讲师)

作者:朱芳

我国哲学女性观念分析论文 篇2:

柏拉图的女性观及现代视域下的路径依赖

摘 要: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较为集中的阐释了他的女性观,从教育、职业、爱情婚姻以及生育几个方面表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但通过对柏拉图思想的深层剖析以及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考察,可以看出柏拉图女性观进步性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缺陷。同时在现代视域下,柏拉图追求表面平等忽视性别个性的女性观对当代女性观念起到很大的影响,现代女性观仍未脱离普遍追求男女平等的路径依赖。因此研究柏拉图的女性观对于当代女性观的正确树立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柏拉图;女性观;《理想国》;女性;男女平等

在古希腊哲学思想当中,“地位低下”似乎都不足以形容女性的真正位置。严格来讲,女性在古希腊哲学和政治学领域一直以来都处于“缺席”的地位。然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却率先倡导“男女平等”,强调应给予男女相同的受教育的机会。由此,柏拉图被视作父权制批判女性观下倡导“男女平等”的“第一人”。

纵观整个柏拉图哲学,在时代背景的局限下,柏拉图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正观念。可以说,在柏拉图哲学思想中,仍然充斥着对于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同时,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是残缺不全的性别”;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及其观点来看,女人根本不可能获得平等。因此,我们不禁推断,柏拉图的“男女平等”,很大程度上是不完全、不透彻的。所以,学界对于柏拉图“女性主义者”的身份一直存有巨大争议。但无论如何,在当时男尊女卑极其严重的雅典社会,柏拉图提倡妇女教育等等的女性观点,犹如一记惊雷,直至现今都让人深感震撼。

一、柏拉图女性观的背景考察

一个哲学家所提出的观点乃至思想都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要想更深入的理解柏拉图的女性观点,挖掘其深刻的形成内因,就必须关注到他所在的社会对于女性的态度。

(一)雅典社会的女性观点

雅典作为城邦制的典范,其统治阶级是以父权制为依托的男性阶层。古希腊妇女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是不具备受教育权和参加公民大会的选举权的。雅典人认为:女性的性情更适合在室内工作,这是神在造人时决定的。因此,女性对于社会所要担任的任务就是操持家务和抚养子女。这样,女性无形当中就在社会观念中成为生育工具和男性附属品的代名词。这些从亚里士多德将父权夫权与奴隶主统治奴隶相结合的观点中可见一斑。同时,在对神极其崇拜的古希腊社会,男子往往担任着与神或神谕相关的工作。可见男女地位的悬殊极大。并且雅典社会流行“美少年之恋”这样的同性恋倾向。人们认为女性是不具有理性的,男子无法与其进行精神交流,只有男子与男子之间的爱与交流才是理性的,是高尚的。所以女性在社会层面仅仅是繁衍后代的需要,不具有任何人格价值。

(二)斯巴达社会对柏拉图女性观的影响

在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战败,斯巴达成为了希腊世界的霸主。雅典的民主制度走向衰落,社会秩序很不安定。在与斯巴达的长久对峙中,不免要将雅典与斯巴达进行比较,同时对斯巴达的社会制度进行考量。在斯巴达,女性拥有着与男性等同甚至更高的地位。斯巴达女子可以享受与男子完全相同的教育和战争训练。这样就使得斯巴达女性较之于雅典拥有更健康更强壮的体魄。因此就方便于女性在战争中能够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同时对于后代身体的优化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斯巴达之于雅典的胜利,给柏拉图以灵感。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所描绘的社会制度被学界一致认为存有斯巴达社会的影射。这就说明了柏拉图的女性观并非是纸上谈兵,可以说是有其现实基础的。

二、《理想国》中柏拉图的女性观内容

柏拉图的女性观内容,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集中进行了诠释。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所描绘的社会愿景,其根基是他所提出的“三大立法”:男女平等、公有制和哲学家治国。其中,“男女平等”作为理想国制度实施的关键,为他的总体架构提供理论承托。

(一)教育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来阐发自身的观点。在关于男子与女子是否应当受到相同的培养训练的问题上,柏拉图使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阐述:“母犬应该在外协助公犬的警卫工作进行搜寻,还是要在窝里生育和抚养小犬,而让公犬单独从事警卫工作呢?”他认为,应该所有的工作大家一起干,当然除了母犬比公权稍弱外。也就是说,女性虽然总体能力稍弱于男性,但仍然可以平等的、不加以区分的为社会服务。因此,就首先要求给予女性相同的教育。

教育男性用的是音乐和体操,所以在柏拉图所描绘的社会愿景中,女性可以通过学习音乐来陶冶情操,也可以通过体操来强健体魄。同时还应该对女性进行军事教育,这样对于战争当中后勤的保障与补给是极大的提升。

柏拉图认为,“两性之间的唯一差异只是生理差异”。那么只要女性拥有同样的天赋和才能,即使比男性稍弱,也应该给予与男性相同的教育。

(二)职业

在对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禀赋是否相同的问题上,柏拉图以秃头的人与长头发的人作比:“秃头的人和有头发的人之间是否有相同的天赋?如果彼此不同的话,那当秃头的人当鞋匠时,我们就必须禁止有头发的人干同样的工作,反之,亦然。”

因此,柏拉图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天赋上并没有太大差别,性别不能决定男性和女性所要分配的职业。只要女性拥有同样的天赋及能力,就可以做与男性同样的工作。所以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拥有与男性相同天赋的女性,给予她同样的教育,甚至可以进入护卫者阶层。

(三)爱情婚姻

“共妻制”是柏拉图在理想国庞大体系中的一个区别于其他哲学思想体系的特有制度。柏拉图认为,人们在一夫一妻制度下组成的小家庭往往会催生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占有欲。这对城邦的团结是非常不利的。而如果男女的结合通过抽签决定,人们之间就少了仇恨。“共妻制”可以消散私欲和杂念,使得人们更好地守卫祖国,促进繁荣。而拥有智慧、勇敢等等优秀品质的护卫者阶层则可以选择最优秀的女子结婚,从而达到社会的最优配比。

(四)生育

《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尽量要让最好的男人和女人结合在一起,而最坏的男人和女人也要尽量避免他们结合。”关于下一代,“最好组合的下一代好好培养,而最坏的则不予培养”。20岁到40岁是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应该为国家抚养儿女。同时,儿童也是“共有”的。这样就保证了大家没有较之于小家庭的私心,对所有儿童都一视同仁。那么社会当中的争执与不安定因素会消减很多,整个城邦能够更加团结、正义和和谐。

三、柏拉图女性观的进步及缺陷

(一)柏拉图女性观的进步性

《理想国》中,柏拉图构建了一个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他的女性观较之于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有着极大的进步。在当时的雅典社会,妇女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意志和人格。政治上,妇女没有选举权,无法参加公民大会,没有参与城邦治理的资格;法律上,妇女被强制处于男性监护人的监管之下,无法行使自由的权力;经济上,妇女无权管理和使用名下财产,儿子是家庭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即使有幸成为女继承人,她也并不是真正的财产拥有者。而就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柏拉图能够提出要求女性享有受教育权,同时可以从事和男性相同的社会职业,甚至可以成为城邦的护卫者,不可不谓进步。

(二)柏拉图女性观的缺陷

1.教育。首先,柏拉图所提倡的对女性进行相同的教育是有前提的,并不是所有女性都可以如此,而是针对护卫者阶层的女性。所以,柏拉图的男女平等,只是少数女性权力的平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其次,柏拉图所倡导的女性教育,并没有关注到男女性别的差异性。在古希腊社会,女性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而社会所实行的教育制度也是仅限于男性适用的教育制度。女性在生理上、心理上和各方面能力上与男性存在差异,而柏拉图单纯追求男女表面上的平等,以训练男性的方法来训练女性,会导致女性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产生不适应,使教育的成果大打折扣。再次,由于女性使用的是与男性完全相同的教育模式,女性对于教育的实现就演化为一种对男性的模仿。女性只有将自己“男性化”,才有可能获得等同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能使女性获得真正的平等。

2.职业。在柏拉图的女性观下,女性不但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劣势,即便柏拉图的教育过程得以实现,他所设想的职业蓝图也是男性专属而不适合女性的。柏拉图主张,在人生的不同年龄段进行人才的筛选,在人的20岁、30岁和50岁时对人进行层层递进的筛选。每一次筛选都在前一次的筛选基础上再次对学习能力、作战能力等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由考核成绩和筛选结果来决定职业,最终被挑选出来的人可以进入统治者阶级。然而以这种筛选方式来看,女性一直处于劣势。由于生理特点,女性往往衰老的要比男性快。当进行第二次筛选时,女性各方面能力会与男性拉开巨大差距。所以,女性很难获得与男性相等同的职位。并且,在以人的体力劳动为主要生产力的古代社会,女性无法在体力付出上与男性抗衡。因而柏拉图在理论上认为的男女职业平等,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也是无法实现的。

3.爱情婚姻。在柏拉图的思想当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核心,那就是理性。而古希腊哲学思想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女性缺乏理性,甚至是缺失理性。在其著作《会饮篇》中,柏拉图写到,最崇高的爱情是精神之爱。然而这种脱离肉欲,向往精神和灵魂的融汇与契合,却只有男性之间才能够做到。可见,在爱情方面,女性仍然无法站在与男性等同的高度。柏拉图的这种女性观也不可能改变女性在古希腊社会沦为生育工具的悲剧事实。

4.生育。柏拉图所鼓励的优生优育的观念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维护城邦利益的基础上。男性和女性的结合与双方的爱情及喜好无关,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结合。而女性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对自己的生育和人生选择上无任何权利。女性生与不生、生育多少、怎样养育等等问题上无法自主选择。这就说明了柏拉图在提出女性观点时并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女性的真正利益,女性仍然与男性地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同时,柏拉图的“共妻制”“儿童共有”等观点,忽视了女性的利益需求。为了使城邦更加稳定和繁荣,要求社会自上而下的区分阶层。女性为男性共有,使得女性无形中被看作了社会或者男性的财产。女性丧失人权,社会对女性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另一方面,妇女的受教育等等权利,都是为了符合优生学的标准,更好的为男性乃至城邦服务。可以说,柏拉图的女性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始至终都是为了维护城邦的利益。而对于女性真正的价值,在柏拉图的思想当中自始至终都并未承认。

四、柏拉图女性观现代视域下的路径依赖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在众多学术领域逐渐引起了重视,“男女平等”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到意识形态层面。建国以来,我国将“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女性在政策和法律上都享有相同的权利。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种自上而下式的政策转向,对于扭转封建观念,提高女性地位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然而,由柏拉图起源,单纯绝对的强调人的性别同一性,忽视性别差异性的“男女平等”,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这种“绝对平等”下的教育模式所暴露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简单追求表面平等化的女性观基础上。例如在学校接受完全无差别的知识教育;学习同样的课程;阅读同样的教材;甚至连身上穿的校服都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建立在绝对主义平等基础上的女性教育观,强调表面意义的所谓平等,却忽略了自然性别差异,以及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性别差异,结果反而导致了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无意的人为的性别歧视。

第一,当前中国教育模式下所谓的男女平等仅限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平等,并不注重培养女性的独立特色能力,当达到高等教育阶段时,往往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分配给男性,导致了女性在受教育程度上与男性的显著区别。

第二,学校教育的“一刀切”模式使男女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但社会传统的“男理女文”的分科观念,以及社会长期对女性思维的不认可,导致了女性在选择学科专业和工作类型时大受局限。

第三,在柏拉图的女性观下,女性教育实现的前提其实是女性的男性化。柏拉图认为只有当女性拥有与男性一样的品格特征时,才能够从事相同的社会职业,承担相同的社会责任。事实上,柏拉图所倡导的“平等”,仅仅是建立在女性对于男性品格特征模仿的基础上,而这种思想对于现代女性自我价值的确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建国以来所谓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等等呼吁男女平等的号召,往往使社会产生一种性别模糊性的舆论导向,使女性观进入一个误区。这种观念要求女性去模仿男性、拥有男性气质、追求男性相同的工作生产能力,通过这些方式去寻求女性的平等与自由。但结果恰恰是女性丢失了自身特点,在适宜男性的领域和工作环境中更加落后于男性,无法创造女性独有的成果,和初衷大相径庭。

五、柏拉图女性观的现代启示

(一)女性教育要结合女性特点

女性的受教育权一直是各种女性思想中的关键权利。柏拉图的女性观当中,对于女性的教育绝对单纯的追求表面上的平等,却忽略了女性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今社会当中,除了要保障女性接受各种教育的权利,尤其不能忽视女性教育内容当中的独特性。因此,若要真正实现男女在教育上的平等,就必须了解到女性生理、心理及思维上的特点。在课程安排上最大程度发挥女性的能力优势,认同女性的真正自我价值。对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模式进行区别化,从时间跨度、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手段上分门别类,更好地体现男女各自的优势。

(二)职业的相对平等

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生理特征,如果忽略生理差异而进行职业选择与分配,往往陷入了绝对主义的错误中。女性在具象思维、持久力等等方面略胜一筹,而体力却无法与男性相比。因此女性无须去追求一些与男性完全相同但更适合于男性的职业,而应发挥自身所长进行职业选择。

(三)女性爱情婚姻的自主权

柏拉图的女性观认为,男女的结合是建立在为城邦服务的基础上。而现代女性在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上应拥有自主的选择权。对于女性来说,自主的选择爱情和婚姻,挑选适合自己的伴侣,自主地决定生育,才是真正人权的具体体现。同时,实行“一夫一妻”制,遵守婚姻道德。以爱为前提,相互尊重为方式,以责任为守则,才是现代女性应有的女性婚恋观。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女性地位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的。但深入分析,他的女性观仍未脱离当时社会风气的桎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女性问题,对女性利益的维护并未起到着实有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要切实提高女性地位,必须从观念入手,认同女性的自我价值。从单纯追求表面的平等,转化为寻求符合女性特点的模式,促进两性的真正和谐。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3〕戴维·梅林.理解柏拉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4〕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12.

〔6〕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3.

〔7〕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8〕肖巍.女性主义伦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3.

〔9〕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米兰达·弗里克.女性主义哲学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刘捷

我国哲学女性观念分析论文 篇3:

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军人形象的建构

摘 要:中国哲学最早就规定了两性的分工,中国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分工也界定为“男主外,女主内”。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男性与英雄是永恒的主题,女性始终处于其边缘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军人在电视剧中得到了更多的表现。女性军人形象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最初的作为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到“男性化”的女性形象以至于后来出现的带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形象,这种变化不仅越来越接近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也使得女性形象重新被建构起来。本文梳理了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军人形象的变迁,同时也探讨了发生这些变化的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形象;男性化;女性意识

近年来,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不断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其创作点也转向了真正作为个体的“人”,关注个体在自我人生历程中所体验到的来自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在这些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女性作为必不可少的因素,其形象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一、女性军人形象的变迁

社会建构论者认为,那些被个体与社会体会和理解为现实的东西,其本身正是一种建构。因此,我们对于女性军人形象的认知,也是被建构起来的。而对于军旅题材电视剧中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军人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类:

1.作为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被界定为他者,处于“被凝视”“被支配”的地位,在家庭与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有对两性关系论述。有学者在对中国文化进行整理阐释的过程中提出“中国哲学最早就规定了两性的分工。诸如,阴阳乾坤说证明男女地位分工价值属性的‘科学性’:乾阳男尊刚优主外……坤阴女卑柔劣从内……从而得出:阳主阴从,阳唱阴和,扶阳抑阴,损女益男以维持已成的性别秩序[1]。”因此中国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女性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即使是在今天的婚姻关系中,女性依旧是从属于男性的。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女性永远徘徊在英雄主题之外,往往是作为男性的附属而存在,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其大多表现为隐忍的、悲剧的、苦情的传统女性形象,着重体现出为人妻、为人母的传统伦理观念。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例,剧中母亲禇琴的一生都是围绕着丈夫石光荣而展开的。作为文工团的女兵,在遵从部队的命令嫁给石光荣前,她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谈恋爱,对一直喜欢她的谢枫说“你又没说我们在谈恋爱”。结婚之后,她放弃了热爱的舞蹈,早早地回归了家庭,开始了相夫教子的一生。虽然她这一生都在与丈夫石光荣斗争,包括离婚、教育子女等,但都以失败告终,而她最终也只能默默隐忍着这一切,因为她只是石光荣荣耀一生的陪衬,没有话语权。

2.“男性化”的女性。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其的论述为“男,丈夫也。从男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因此,男性往往与力量、刚强、坚毅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相对而言,女性则与脆弱、温柔等阴柔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除了作为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之外,还有一些电视剧着重刻画女性军人的成长,但这些女性军人却带有“男性化“的特点,忽视了女性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往往表现出一些男性的特质。对于这种情况,电视剧中往往表现为女性与男性一样,在训练时没有优待,没有特权,即使在形象上也是没有特权的,甚至于他们的女性身份都是不能被认同的。以电视剧《女子特警队》为例,在剧中的女性形象是被男性化的,这些女性要求不能留长发、不能化妆、不能穿高跟鞋。剧中,因为老兵对新兵的议论,大家在沙学丽煽动下化妆而最后被队长惩罚……。此外,在剧中,女性军人要和男性进行对抗,要和犯罪分子进行对抗,这些“男性化”的女性坚毅刚强,敢作敢为,他们的身体素质有时与男性甚至无异,甚至有时要优于男性,体现为在搏斗中要胜过男性。如在剧中,耿菊花在训练场上“击败了”老乡陈顺娃,铁红在行动中制服犯罪分子,这些都无不体现出了这是一群被“男性化”的女性群体。而他们的女性特质——如温柔、脆弱等仅仅是用来麻痹罪犯的。

3.“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形象。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意识到自身的心理情感需求,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所谓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女性对其生存困境的探求与思考、对其人格尊严之平等与自由解放之个性的追求,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它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2]。此外,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3],要求实现男女平等。女性无论是作为一个群体还是一个个人,都应当享有与男性相等的权利。它主张将过去大多仅仅是与男性连在一起的与个人自由和社会平等有关的价值扩大到女性中间。[3]”这使得女性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与前两部(《我是特种兵》和《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全剧以八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军人作为故事的主角。这群女性既是冷静、沉着,同时也是细腻温柔的。这群女性在设计的过程中与以前的电视剧中道德女兵形象相比有以下不同:(1)打破了由男性所占领的职位身份(谭晓琳是火凤凰女子特战队教导员,拥有陆军少校头衔)(2)知识学历等可与男性匹敌(谭晓琳是美国心理学硕士、空手道黑带、国防大学在读博士)(3)拒绝训练过程中不合理的要求,意识到自己是女性的身份;在训练过程中体现出女性的细腻情感等。这些都体现出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女性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女性形象不断创新,赢得我们的认同。

二、女性军人形象变迁的原因

女性军人形象,一直以来都躲在男性英雄的光环之下,但随着时代精神和背景的变迁、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女性军人形象正在逐渐发生着改变,究其原因而言也是多方面的。

1.意识形态的影响。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并不强制性地推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是为人们呈现行动和思维的法则,人们一旦接受了这些法则,就自然而然的在行为和思考中复制这些包含这特定权力关系的模式。阿尔图赛将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称为‘召唤’(Inerpellate)——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要将个体建构成为某种特定的主体,这不是一个还原角色的过程,而是一个‘再造’主体的过程,按照统治权力架构能够接纳的标准去‘再造’角色或意识形态主体。[4]”意识形态既是为主体服务,又需借助主体达到一种目的。军旅题材电视剧究其本质而言,无疑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一种展示和渗透,其通过特定情节、场景的设置和拍摄技能,为受众提供特定的观赏效果,同时制造特定的认同方式,达到对受众思想上和心理上的一种“召唤”。如《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各种残酷的训练、演习、实战冲击着受众的视听系统,尤其是其中女性军人形象的塑造。而这种特定的画面给予受众视觉享受的同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性别意识、军人荣誉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受众的某种认同。

2.时代精神的影响。每一个时代由于其外部和内部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精神,并深深影响着整个时代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文化与封建社会政治相结合,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所谓“女德”拴住了女性几千年。正是这种反向歧视,即“通过赞美女性的特征和功能而把女性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给女性的发展带来制约性因素。”,使女性在教育和人格发展上受到严重压抑。1949年以后,党和国家在解放妇女、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在我国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女性学者的不断努力和时代所赋予的女性的社会角色等原因,女性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所谓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也是她们创造性的来源,明确的主体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和支持。[5]”这使得女性在社会中意识到并且主动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如第一夫人“彭丽媛”的一系列的活动印证了“女性能撑起半边天”这句话,女性再也不是躲在幕后的、默默无闻的牺牲品了,女性也有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军人形象的变迁,是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召唤人们对性别身份和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进行认同。

3.创作理念的改变。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的特质逐渐被发掘出来。在这种背景之下,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开始思考女性自身作为人,尤其是作为女人的价值;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给予一定关注;对女性心理情感和生命体验的尝试进行表达。这种思考、关注和尝试,使得创作者在创作中更好地把握女性,尤其是女性军人的特质,更加准确地定位和塑造女性军人形象。也正因此,其创作形式也不再拘泥于家庭剧、战争剧,还有情景喜剧、青春剧、爱情剧,甚至偶像剧。而在电视剧中女性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和形象。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创作者创作思维的转变,使得女性军人逐渐显露出其坚强、勇敢、坚韧的另一面,形象也更为完整。同时,使得电视剧中人性化色彩更加浓厚,女性意识的提倡、女性描写的彰显,则更成为人道主义精神在电视文化中的一种具体化。

4.商业文化时代的的利益追求。在商业文化时代,文学、电影、电视剧等的传播、接受过程变成了一种消费过程。消费决定生产,也使得一切有利于消费的话语获得了存在的理由和合法的地位。对于电视剧而言,收视率是其获得利润的衡量标准,而高收视率与高质量的电视作品相关。但这种高质量并非是真正地高质量,只要能够迎合受众口味,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就行。因而,电视剧中女性军人形象的变迁其实就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去迎合受众对于女性军人形象的新想象。阿尔都塞的“主体性”概念对观看身份的分析认为,在影视作品中,女性是男性“视觉快感”产生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表示女性的重要,而是女性的“被消费”被一再强调。众所周知,女性,一直以来或多或少在各种文化中曾承担,或正承担着“消费品”的角色。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也对女性形象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异化,包括对女性身份的边缘化与附属化,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商品化。在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中,剧情多处夸张失实,其中女性军人时有衣着暴露的情况,完全与现实中的女性军人形象不符。但这一缺陷恰恰完成了女性对于男性的取悦,包括观众席上男性色欲的目标和影视中男性角色的色欲目标。而究其根本原因仍是利益的驱使,对于收视率的追求。正是这种异化,使得女性无法摆脱这种作为“消费品”的角色,在大众传媒中一直受到压迫和歧视。但是,随着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以及整个社会女性意识的提升,尤其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点击率,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大众媒介也开始思考媒介文本中女性形象的改变。电视剧中女性军人的形象,也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变迁。

参考文献:

[1] 钱民辉,田玉荣.中国女性行为的文化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杨永忠,周庆.论女性的主体意识[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10(8).

[3] 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 曾娅妮.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东方绪]

作者:龙艳

上一篇:城市综合经济竞争比较论文下一篇:线性文化遗产的国际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