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育观念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高速发展的经济,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前进步伐,也使得人们从仅仅培养知识性人才,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过渡,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和重视。班主任作为班级主要负责人责任重大,因此,初中班主任要积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德育观念,形成良好德育态度,养成良好德育习惯。为其人生进一步发展打好道德基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德育观念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德育观念分析论文 篇1:

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探析

摘要:本文从全社会正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分析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从目前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对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和谐校园视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作者简介:白静(1977-),女,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党委宣传与统战部,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四川 宜宾 644000)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大环境下,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该在构建和谐中率先垂范,起到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而大学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力量和重要的因素。他们思想活跃,是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辐射源;他们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他们道德品质的好坏、精神风貌的优劣、文化素养的高低,既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又关系到社会千家万户的家庭和谐。所以只能通过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协调、和谐发展,才能构建好和谐校园。只有和谐校园构建好了,才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1]高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是和谐校园的主体力量和重要的因素,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核心内容是:“一定的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集团所需要的思想品德”。[2]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思想政治状况是呈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不清、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脆弱等思想问题,有的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较深。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有效途径,深入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协调、和谐发展,从而构建好和谐校园。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又是敌对势力力争的重要对象。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其自身觉悟;要确立长抓不懈的工作方略,持之以恒、扎实有效地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明辨是非,在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不断调适自己,促进其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实现,校园是否和谐反过来也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有利于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构建进程。”[3]

二、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资讯的丰富发达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挑战。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区域经济的差距给大学校园的和谐构建带来不和谐因素。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活跃、自尊心强、心理脆弱、人际交往能力差,同时他们又承载着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他们需要面对就业、学习、生活、经济等多重压力。

1.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而在良莠不齐的信息多渠道和多样化之下,面对多种思想意识的冲击和影响,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下,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处于迷茫状态,同时弱化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在调查中,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很强,40%的学生认为一般,10%的学生认为很差或没有理想信念;有32%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表示‘说不清’或‘不同意’;有36%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表示‘说不清’或‘不同意’,还有一些学生放弃了回答。” [4]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现象可见一斑。

2.团体协作意识差,人际关系不和谐

“80”、“90”后的当代大学生,被家人捧为“手心里的宝”,长期处于“独立个体”状态,他们一般能想到的、做到的都是为了自身的需要,有需求只会向家长提出,让家人帮助其完成,而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和精神几乎为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成功的前提,良好的人际关系将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助你一臂之力。而当代大学生中,由于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过强,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同学之间经常为小事而争执不休,同时为了个体利益的获得,同学之间相互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

3.心理脆弱、受挫折能力差

在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身心尚未发展成熟的时期,这个群体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易冲动、易感性、易动情,在不同的大学生学习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身心特点,在面临学习、就业、恋爱、考研等各种诉求得不到满足的过程中,心理相当脆弱,受挫折能力差,容易形成心理疾病,甚至于采取极端行为,从近年所出现的“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加爵”事件、一系列大学生自杀事件甚至犯罪行为等现象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原来的“天之娇子”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进入大学以后,由于高手如林,部分学生以前的优越感不再存在,而大学的学习形式和方式又与高中阶段有所差别,学习上的障碍和心理上的落差,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选择机会的增多和矛盾心理的加强,各种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生易患心理疾病,从而引发相应的社会问题。在面对考研、恋爱、就业双向选择方面由于大学生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他们很容易焦虑、担心、失去信心,易走极端。

4.艰苦奋斗精神不足,贪图享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在这样一个祥和、稳定、国泰民安的社会,大学生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在上一辈的同龄时段为吃穿而发愁的时候,我们当代大学生长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贪图享乐是其人生的信条,经常出入于与自己身份和自身收入不成正比的场所,如网吧、歌厅、名牌店等,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的思想较严重,相互攀比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穿什么、用什么、带什么名牌。

5.缺乏诚信意识

家庭是大学生形成诚信意识的重要环节,有的家长在诚信表率作用方面做得不够好,不能以身作则给孩子做诚信榜样,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看重名次的教育环境下,家长们往往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孩子的诚信美德的教育,使得大学生没有得到润物细无声的诚信美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把成绩看作第一位的教育思想,对学生成绩方面的要求和提升远远超过对诚信美德的教育,这样就给学生的诚信美德的构建形成障碍。同时,现在高校许多的评优评奖、各种各样的助学金名额的确定和荣誉称号的确定存在人为的因素比较多,公示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对诚信教育持怀疑态度。高校自实行教学水平评估以来,许多学校为了迎评而弄虚作假,同样不利于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美德教育。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许多商家、厂家、个体为了赢利,采取非诚信的手段和方法牟取暴利。如近年来涌现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问题汽油”事件、“潲水油”事件等,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本来大学生思想活跃易受外界影响的身心特点被影响着、感染着,很容易使得他们产生错位的思想,对传统诚信美德持怀疑态度,认为非诚信更加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生存,在这种错位思想的影响下,在校大学生借钱不还、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现象比比皆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美德的教育刻不容缓。

三、努力探索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据调查,“现代不良思潮、信息网络、外来文化对高校的冲击以及高校相对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高校一些大学生思想素质较低、行为习惯不良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17%,2002年,北京高校大学生犯罪被检察院起诉的就达128人。”[5]我们从发达的网络资讯也可了解到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发生精神失常、轻生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由于面临学习、就业、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容易呈现出病态的心理状况,这些都极大地阻碍着大学生的健康、协调、和谐成长,因此努力探索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科学理论真正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时刻准备担当历史重任,为服务祖国和人民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既要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认识,同时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主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多样化地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和谐美德教育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可见个体离不开社会而独立存在,而社会也不能离开个体,离开了个体,社会也就不存在,同时个体与个体之间只有进行正常的交流、交往,社会才能存在发展。“所谓和谐校园是指以塑造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的人为最终目标,能够发现、培养和实现每个人的天性与人生价值,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融洽、顺畅,倡导学术自由、张扬个性、健康发展的学校”。[7]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交往意识强烈。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讨论彼此之间的学习、生活、工作、理想等,可以体验到一种安全和归属感,有了对集体和他人的可亲、可敬感,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美德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引导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感受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以后个体才会有愉快的心情去做任何事情,只有处理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谈得上有进取精神和团体合作的意识。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这表明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我们要把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把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心理健康的机构,配套相应专业的人员,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制度,制定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分年级分阶段的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情况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患未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让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思想占主导地位;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利用宣传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开设心理健康专题网站等形式,让大学生学习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会生存的能力、学会承受挫折能力和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措施的制定和方式的选择,把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于未然,才能解决好相应的社会问题,从而构建好和谐校园。

4.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美好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班级,引入寝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使之真正入脑、入耳、入心,使荣辱观教育的实践具体落实到大学生的行动上;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寓教于乐的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高校要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通过“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荣辱观;高校要通过树榜样、挖典型的途径,用大学生身边感人的事和感人的人来感动和激励大学生,使其学习有目标,学习有榜样;高校应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多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大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经典的文艺美育的认知,熏陶和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历练人格,提升感悟。通过一系列加强荣辱观教育的手段,逐步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使之成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加强诚信美德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8]大学校园是高素质人才聚居点,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的主体力量,他们的诚信意识将直接地关系到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及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美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美德教育需要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通过家庭成员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诚信美德的宣传、学校对诚信美德的教育,使大学生全方位地感悟提高诚信美德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感知、感悟、传承、弘扬传统的诚信美德。我们要将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内化为大学生的主动性,把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巩固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首先,父母是学生第一任的老师,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好榜样。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往往需要外在力量长时间的强制与约束,经过多次重复、潜移默化,才会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9]

其次,社会大环境下诚信美德的构建、诚信典型的宣传、诚信舆论环境的营造对大学生诚信美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使大学生在诚信社会的构建大环境中,领悟之、感悟之、学悟之,自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另外要在学校这个学生学习、生活时间较多的环境中积极创建诚信环境,培育大学生的诚信美德。要把诚信美德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开设一些诚信讲座,让大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感悟由诚信带来的愉悦心理过程,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诚信道德观、自觉践行诚信道德规范,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考试的良好行为习惯。

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诚信美德的教育,发挥他们言传身教的示范带头作用,以信立人、以德塑人、以诚感人,做好榜样。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诚信监督制度,让大学生直接参加到评价体系中,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处理学校和教师由失信行为引起的相关事务,以诚服人,让大学生们真正感受到诚信。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诚信美德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07.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盛秀金.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J].山东电大学报,2008,(04).

[4]江雪华.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0,(4):59.

[5]张冬梅.对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9):58.

[6]宋春宏.思想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赵雪彦.坚持依法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J],法制与社会,2009,(7):264-265.

[8]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李荣江.高等学校诚信道德策略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0).

(责任编辑:苏宇嵬)

作者:白 静

大德育观念分析论文 篇2:

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摘要:高速发展的经济,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前进步伐,也使得人们从仅仅培养知识性人才,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过渡,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和重视。班主任作为班级主要负责人责任重大,因此,初中班主任要积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德育观念,形成良好德育态度,养成良好德育习惯。为其人生进一步发展打好道德基础。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

引言

初中班主任相对于任课老师,不仅是班级领导核心还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具有教书育人的重任。育人在于帮助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长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兼具的人才。同时,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处在发展期,生理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因而需要教师细心指导,引导其塑造正确道德观念,根据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不利浸染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身上肩负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如今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在社会整体态势一片向好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某些软件用户,恶意直播并上传低俗视频来获取大量粉丝,牟取暴利,引导学生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同时社会丑闻频频爆出,一步步试探大众的道德底线。家长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又由于学生不自觉的学习模仿,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2.学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虽然国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教师对学生的最终评价往往是由成绩决定,“唯分数论”“唯成绩论”还是成为了衡量教师教育水平的隐性指标。而这一切,反映了学校教育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好学生与坏学生之评判标准仅仅只是成绩,学校往往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这都不利于学生德育的发展。

3.家教理念的落后缺失

家长对孩子的意义重大,但是往往家庭教育存在缺失,有些家长缺少正确的德育观念,教育里面落后。甚至有些父母忙于工作,疏于与孩子交流,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孩子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

二、初中班主任提升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1.班主任树立先进德育观念

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的实施,具有方针性作用。同时,教育理念具有其发展更迭性,因此,班主任也应该不断学习、借鉴、吸收如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进行有效的德育实践。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阅读前沿的德育理论书籍,充实自己的德育理论知识框架。同时,班主任可以借助多媒体,观看浏览相关德育案例视频,多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增加德育教育的经验,获得收获,提高德育理论应用能力把爱作为核心来充实自我,对待学生。对待学困生,班主任教师不能差别对待,要满怀仁爱之心,帮助学生寻找原因,并且对思想道德理解有偏差的学生,教师更要细心对待,把握态度,积极引导他们,纠正其不良的思想观念,改正其不當做法,形成是非分明的德育观念。

2.重视榜样的重要作用

首先,班主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每天学生在学校花费大量时间,接受学校环境的浸染。因此,班主任和同学们接触最多,班主任具有其他任课教师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学生又具有向师性,不自觉模仿教师言行举止,因此,班主任教师要注意好自身的行为规范,提升自身个人品德修养,严于律己,不可降低要求。以身作则,规范自己课上课下的一举一动,同时,通过一些积极有意义的高尚品德真实事例,吸引引导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

其次,同学的模范带头作用。除班主任外,同学还是学生们每天接触最多,他们年龄相似,身心机能发育相似,往往也是最直接模仿的团体,尤其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们,更是万众瞩目,被羡慕模仿。因而,班主任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德育优点,并不断放大,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当然,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不可带有色眼镜,不能以分数为前提。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积极鼓励,挖掘他们的潜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乐观开朗,带动思想品德的发展。

3.增加多种主题班会的开展

班主任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展主题班会,通过不同主题,可以系统为学生提供学习榜样,如现在主题班会往往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安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等几个模块。但是值得注意,班主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不可一味说教,假大虚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课堂不再是班主任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更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借助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视频等,创设主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等,同时可以提出主题核心问题,引起学生踊跃讨论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如,开展“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增强学生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基本安全常识。班主任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生动形象的渲染气氛,引起学生重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把如何提高学生德育水平作为教育重点,积极探究,不断探索,更新德育观念,积极做出正确德育实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提高其德育素养,形成正确的三观,指引学生不断发展与前进。

参考文献

[1]潘春桃.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策略创新探究[J].求知导刊,2020(30):77-78.

[2]蒋媛.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界,2020(29):2-3.

作者:刘育珍

大德育观念分析论文 篇3: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景和困境出发,遵循问题一方法一路径的研究思路,该文探讨和研究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以及高校大数据分析方法,提出了群体性聚类与群体教育、差异性分析与精准培养、动态性分析与行为把握、关联性分析与多维评价四类大数据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的实现路径。在大数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下,该文倡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大数据对工作方式方法进行重构,以大数据为客观环境,以大数据分析为思路和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大数据尤其是学生大数据是高校的财富。高校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推动了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有力促进了现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教育引导活动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大数据是以新的处理方法和模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使数据发挥价值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大量的数据”和“很大的数据”,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数据叠加,而是数据和数据处理方式的智能结合。目前对大数据没有统一的定义,大数据在数据规模、数据结构、数据处理效率、数据价值密度和客观真实性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特征,IT行业内称之为大数据的5V特征。

高校大数据尤其是高校学生大数据来源广泛,数据结构复杂,传统的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技术已不能够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分析。且传统数据分析方法侧重于以“点”为基础的数据结构的分析和挖掘,不能完整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和方法,合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有效掌握育人动态,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育人决策。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

受互联网影响,当代学生接受的资源更加丰富,无论是学生群体还是个人,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传统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趋于局限,因此,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群体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在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将高校群体性教育与大数据相结合,挖掘学生群体的潜在特征,找到学生群体的共有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体性教育,使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当代青年学生的群体教育需求。

(二)学生个性化培养更具精准性

当代青年学生有着多元的价值取向和更加活跃的思想观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精细,对青年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日常帮扶和心理引导。青年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引起。因此,找到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矛盾,遵循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规律,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学生数据画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深刻了解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精准度。

(三)学生行为研判引导更具规律性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学生获取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途径多,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更为多元化,但存在认知与行为矛盾。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研判和引导,以及对学生群体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规律的研判能力,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建立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研判和引导体系,持续观测学生成长路径,全过程追踪学生日常行为规律。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具规范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注重研究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直接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建模,以求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但由于当代青年学生发展路径多元,学生成长发展评价也应随着多元化革新。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不再单纯地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学生成长发展路径与学生大数据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关系,分析挖掘数据中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和规律,提升教育评价的规范性。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

(一)新形势下传统教育模式局限性凸显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模式仍然是以群体为对象开展。高校群体教育具有普遍性,一方面由于教育管理需求,按照学科、专业等设置了班级、团支部等具有一定组织及运行机构的群体;还有以家庭经济情况、民族特征等一些没有具体运行机构,但由于群体属性相同而设置的各类不同群体。另一方面,在高校自由开放办学理念下,允许学生根据相同兴趣和爱好形成的各类社团和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高校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的教育形式。

但在群体教育中,由于教育供给和信息的同质性,会产生使学生个体长期禁锢在所构建的群体教育茧房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等教育供给侧为群体教育策划和组织的教育活动,多具有针对该群体的普遍属性和特点,导致群体教育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即教育群体中的个体会因为长期接受具有同质化的教育内容而形成群体茧房,难以突破该群体去接受其他教育信息。

其次,根据学科、专业、班级等因教育和管理需要而形成的教育群体,会因个体具有相同的属性特征和相似的兴趣,逐渐产生不同的圈层,从而导致师生问信息不对称,无法有效了解学生动态,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更是无从实施。由于群体教育所带来的群体极化和圈层化现象,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会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高校学生普遍不太热衷于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话题,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愿在群体中发出声音,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受学生接受。

(二)思政教育与大数据融合深度不够

近年来,有关大数据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完善。在中国知网以大数据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共检索出相关学术论文937篇,其中2012年发表了第1篇研究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文献,2013年3篇,2014年30篇,2015年102篇,2016年218篇,2017年308篇,2018年375篇。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纵观中國知网所检索的论文发现,大多数研究倾向于赞同将大数据作为一种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方便,没有将大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生态环境中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和路径。当前大数据与思政教育的研究,仍处在两者简单耦合的层面,没有实现深层次的有机融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不足。

另一方面,受高校学科和专业背景影响,特别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文化氛围不够多元,在专业素质培养上易形成学科壁垒,在学校教育管理上易造成趋同化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此外,当前高校各部门对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多以职能划分,缺乏教育、管理和服务部门之间相互协同的工作模式。以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束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广度上的延展。且受互联网思维影响,学生对文化覆盖面、教育工作体系扁平化等提出了更新的需求,而学科壁垒和条块分割工作模式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延展,大数据运用不足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学生之间造成了沟通交流的鸿沟,教育者和受教育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三)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大数据应用理解不深刻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属于文史类范畴,主要依赖教育者的经验。文史类学科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数据及信息化的理解和运用具有局限性。目前大多数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大数据存在不会用、不善用、不懂用、不能用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传统,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化、数据化等工作中缺乏融合机制,多数教育工作者对思政工作信息化数据化的理解局限于简单地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系统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引导,导致思政工作与大数据的融合力度不足。

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大数据理解不够深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大数据这一客观存在;而技术人员对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不了解,无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仅简单耦合,无法实现深度有机融合,且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不明晰,运行机制亟待完善。
三、大数据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17世纪以来,人们将牛顿提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为“机械思维”,机械思维的核心思想是事物都是有其规律性的,其结果是确定的。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信息确定性为核心思想的“机械思维”已不能够解决数据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需要用信息不确定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再通过大数据的客观反映来去除不确定性。大数据从定量分析、关联分析、全量数据实验三个维度,对全量数据进行加工利用,将“机械思维”中的功能价值转变为数据价值,是一种思维过程再造;大数据强调在全量数据分析中,注重信息不确定性的分析尝试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以找出数据中可能存在潜在和隐含的价值。

(一)高校数据的功能价值转变为数据价值

高校大数据呈现多源化。自从高校信息化工作开展以来,高校数据尤其是学生数据得以沉淀,如学生第一课堂相关数据、奖优助学情况数据、第二课堂数据、校园消费数据等,都以不同的数据结构记录,为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如图1所示。

以前,高校对学生数据的应用仅关注数据能够为工作提供何种功能,而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对大数据的需求从功能价值转变为数据本身的价值。不仅学生基础数据、学习成绩这些客观标准可以形成大数据,甚至连学生学业预警、挂科预警、晚归预警都可以从数据中获取,大数据包含了与高校学生日常行为有关的方方面面。

(二)教育影响因子的因果分析轉变为相关l生分析

在大数据提出以前,高校数据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业务系统中进行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如分析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同学生奖助学金获得情况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这种数据分析方式是有着明确目标的数据挖掘,数据来源单一,数据分析结果确保了分析的针对性和专一性,但存在分析视野的局限性,由于数据分析结果不够全面,无法对学生形成多维立体的数据画像和科学评价。

高校大数据规模巨大、数据类型繁杂、数据结构多样,高校数据既有结构化的关系型结构数据,又有高维非结构化的文档、图片和音视频等形式,传统数据挖掘方法主要侧重于分析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复杂的大数据分析具有局限性。在大数据分析模式下,高校数据之间存在着不确定的互相关联,大数据分析的目的就是在信息不确定因素下,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找出数据与数据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分析学生不同行为数据的内在联系,可以预测学生的行为偏好。

(三)教育主体样本数据分析转变为全量数据分析

全量数据较之样本数据更具客观性。大数据分析从传统的样本数据挖掘转变为全量数据分析的实验思维,需要全部数据而不是抽样数据。在未知结果的情况下开展全量数据的实验,分析找出确定性的规律,是大数据的核心。高校对数据分析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数据对比和挖掘,大数据扩展了数据的来源,多类型、超大量的数据扩大了高校数据的外延,多源数据逐渐被应用到高校大数据分析中。例如学生在校期间的使用手机流量情况、使用图书馆以及借阅情况、进出宿舍和教室情况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都是大数据分析的全量数据。数据的价值发挥取决于数据分析,以全量数据为研究对象,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教育过程中的规律。
四、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新路径

(一)聚类分析增强群体教育针对性

通过计算学生特征间的相似度,将相似度高的学生信息图谱分为一类,可以获得需求相近的学生群体。学生信息图谱是学生的标签化表征,在而这些标签中有些是定量的,有些则是定性的,因此,在进行大数据整体分析的相似度计算时,需要结合定量相似度计算和定性相似度来进行分析。

1.定量相似度分析

定量标签有确定的取值,如学生数据Student中的成绩、年龄的数据,其相似度计算相对简单,对于群体图谱聚类分析中一组定量的标签来说,相似度可以按公式simi(ui,uj)进行计算。

通过定量相似度分析,可以将学生可量化的标签数据进行相似性分析和统计,如上网时长、消费情况、学习成绩等。从整体性分析的角度对全量学生进行群体划分。

2.定性相似度分析

在高校大数据中,有许多数据是无法定量计算的,只能通过定性计算法进行相似度计算。由于定性标签没有确定的数值,其相似度计算不能采用定量相似度分析方法直接进行计算。常用的定性相似度分析是基于概念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在基于概念的定性相似度计算中,基于概念距离法算法较为简单,且根据高校大数据的特点,采用概念距离法进行定性相似度计算较为符合高校大数据分析需求。基于概念的定性相似度计算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

3.聚类分析与群体教育

在大数据背景下,根据学生各类数据对学生进行群体聚类分析,能够使群体教育的开展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根据对学生标签数据进行定量相似度分析和定性相似度分析,通过群体聚类算法,可以发现繁杂的学生标签数据中所隐含的规律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群体划分和群体精准化教育引导,高校大数据群体聚类分析算法分类如下页图3所示。

群体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具普遍性的一种形式,群体教育的开展,能够提升青年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直接方式。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群体教育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从我国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群体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且一直沿用至今,多采取规训式的群体教育方法。在大数据背景下,受互联网浪潮冲击,学生已对规训式群体教育产生抵触心理,现阶段青年学生崇尚个性化发展,规训式群体教育和标准化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趋于局限。因此,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群体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

(二)差异分析提升思政工作精准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精准培养和个性化服务较群体教育更具贴心的教育成效。群体教育关注的是群体的整体成长,而个性化精准培养是在群体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通常情况下,高校很难发现学生群体中,需要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引导的学生个体,且部分特殊学生如心理问题、学业困难、经济困难的学生因存在自身原因,会将自身标签刻意隐藏。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面对的是众多教育个体,很难从主观上注意到每个个体的细微变化。通过大数据差异化分析,可以准确把握问题,从容实施精准化的思想教育和困难帮扶。

大数据背景下的差异分析,重点研究在全量数据集中,个体数据与整体数据呈现的规律存在拟合度较低的情况。通过差异性分析,能够准确发现学生出现的异常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差异性分析结论发现学生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等情况,准确把握学生问题,开展精准化指导和精确化管理。大数据差异性分析,主要关注个体数据与群体聚类的拟合问题。如果某个体数据与聚类结果产生较大差异,存在与聚类结果未拟合和过拟合的情况,则表明该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差异,该学生需重点关注,为其提供精准化的引导和帮扶。

(三)动态分析挖掘行为把握规律性

高校大数据中,有些数据是固定不变的,如学生性别、生源地等;有些数据是定期或不定期变化的,如按周期统计的用户行为指标等,例如学生消费情况、学生进出图书馆情况等。此外,由于更多的数据源加入,以及更详细的划分维度,这些特征标签的数量可能会动态变化。

大数据动态分析是一种基于特定关键点实时性、及时性的大数据分析模型,是根据学生普遍性特征所进行的一种预警和分析,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动态分析,增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预先判断。高校中不断增长、不断更新和迭代的数据,如上网记录、进出宿舍和图书馆记录、消费记录等。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相关数据,学校数据管理部门会在不干扰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数据进行获取,如图4所示。

在大数据背景下,掌握学生特征标签值的变化规律,对学生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掌握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变化规律,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动态,提升思政工作精准度。

(四)关联分析保障多维评价规范性

大数据关联性分析是在不确定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分析学生各个特征标签数据之间是否隐含某种规律。大数据关联分析与传统的交叉分析区别在于交叉分析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分析方法,即已经明确了分析要素中的特征标签会呈现何种规律,分析的结果只是对该规律猜想进行证明。而大数据关联分析是在不确定特征标签之间是否存在關联的前提下,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实验,体现了大数据对全量数据的实验思维。

在大数据关联分析中,以关联规则来描述大数据之间关联性。在关联分析系统中,可以通过对学生数据画像中关联规则的挖掘来分析学生日常习惯和表现,发现学生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并利用这种关联性思想指导政治教育开展,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更加多维立体。

基于关联规则的关联性分析方法以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为基础,分析和评价特征标签之间的关联程度,形成关联度列表,列表中越靠前的标签表明其关联度越强,具体算法描述如图5所示。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日常行为对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评价,即着重考评对影响学生德育、综合能力、学习情况等方面的直接因素。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因无法穷尽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从而导致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立体和全面,无法有效指导学生成长和发展。通过大数据关联分析,着重考虑学生成长发展与日常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而且通过大数据的全量数据实验思维,能够发掘出影响学生成长发展,但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特征标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建设理论和数据支撑。
五、总结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应在大数据环境中重新构建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态和新环境,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思路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准确把握学生动态,关注整体和个体以及之间的相关性,创新思政工作开展方式,提升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作者:陶好飞 莫勇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金融论文下一篇:非物质音乐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