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论文

2022-04-29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微波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论文 篇1: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6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操作及治疗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脂肪液化预防、观察、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脂肪液化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显效3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2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9±1.1)d,平均愈合时间为(9.6±1.6)d;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为(9.1±0.8)d,平均愈合时间为(16.7±2.8)d。观察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及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全面、规范的预防、治疗方式的采取是控制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愈合的有效途径,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

近年来,妇产科手术中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现象越来越常见,这种现象与当代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有直接关系,由于日常生活的改善,接受妇产科手术的肥胖患者占比日渐攀升,直接或间接提升了手术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1]。我院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采取了针对性的预防、观察及治疗措施,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6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41.9±1.6)岁;剖宫产21例,子宫全切术2例,其他手术7例;切口脂肪液化发生于术后2-6d。对照组患者30例,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43.4±2.3)岁;剖宫产19例,子宫全切术3例,其他手术8例;切口脂肪液化发生于术后1-6d。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处均有油状物或血性物渗出,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阴性。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方式、脂肪液化时间等方面对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性的术后止血、缝合处理,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现象后及时给予一般性治疗处理。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密切的切口愈合情况观察与统计,及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并予以及时、有效的处理。发现脂肪液化现象之后立即上报,观察患者渗液量及分泌物形状。本组患者经密切观察与及时处理,发现时脂肪液化均属轻度,渗液量偏少。根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及脂肪液化情况灵活选用相应的药物配合熟练手法将切口渗液充分挤压、理疗处理,每日理疗持续半小时[2]。一般情况不放置引流条,帮助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同时使用蝶形胶布规范消毒,消毒完毕后牵拉并固定处理,固定之后以适当的力度加压并包扎处理。若患者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渗液量增加或出现皮下组织明显游离的患者,尽快拆线处理,并立即将坏死组织清理并消毒处理,将清除、消毒处理过的部位用浸有甲硝唑的纱布湿敷处理,在热疗仪的辅助之下对切口实施每日半小时的理疗,同时使用二连抗生素感染预防及控制处理[3]。全面避免操作错误刺激切口及周边部位而加重渗液现象。注意保暖,避免患者着凉感冒或咳嗽,若患者有咳嗽现象,适当予以药物止咳辅助腹部加压以控制病情。

1.4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脂肪液化原理及诊断妇产科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现象的原因众多,主要与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手术、护理操作刺激等因素有直接关联。

肥胖患者接受妇产科手术后更易出现切口脂肪液化问题,主要是因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较厚、脂肪层血液循环不良,手术操作对皮下脂肪层的进一步影响会加重皮下脂肪层的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脂肪液化现象;手术操作中高频电刀等工具的应用会对患者皮下脂肪组织形成烧焦等系列不良作用[4],影响皮下脂肪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引发渗液现象;手术操作因患者身体状况及病情等因素而有长短不一的进行时间,若手术过程中长时间暴露切口、出血过多、挤压等操作不当,都会促进脂肪组织氧化分解、引发脂肪液化现象;此外,患者本身贫血、营养不良等身体缺陷及糖尿病等并发症都会直接或间接增加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5]。

术后切口观察过程中,若出现切口部位肿痛、愈合缓慢、敷料染色等现象,均考虑切口脂肪液化。

3.2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工作应在手术开始之前便着手开展,在手术准备阶段便针对患者肥胖程度评估术后脂肪液化发生率,调整手术操作方案。术中注意规范操作,将操作力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术毕规范缝合切口,对手术及缝合刺激反应明显的患者更应放轻操作力度、尽量避免过度缝合对切口形成过大刺激[6]。切口缝合过程中要适当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与清理,注意缝合操作时适当联合筋膜组织以增强缝合效果、减少缝合针数,最终达到减轻缝合操作对患者切口刺激的目的。若患者皮下脂肪层过厚,手术完毕之后可使用热疗仪在手术切口照射、使用酒精湿敷切口部位,提高换药频率,最大限度避免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现象的发生。

3.3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对于已发生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现象的患者,及时了解并分析患者手术情况、身体状况、渗液量、渗液程度及发生脂肪液化的原理。若患者仅为轻度渗液,切口愈合情况尚可,当即将拆线时间后移,并及时换药、挤压切口部位以将切口渗液清除,渗液清除之后极快使用热疗仪照射手术切口以控制脂肪渗液,此类患者全部予以特殊营养支持,强化日常消毒、抗菌操作[7]。

我院对一组妇产科手术后脂肪液化患者实施了全面的观察与及时的治疗护理,治疗显效3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平均治疗时间为(2.9±1.1)d,平均愈合时间为(9.6±1.6)d。有效、全面、规范的预防、治疗方式的采取是控制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愈合的有效途径,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参考文献

[1]杨振萍,王荣梅,李树波等.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1例防治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9,21(16):2321-2321.

[2]邢海燕.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3045-3046.

[3]王群.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80例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09(17):1299-1300.

[4]李洁,李玉梅,王海霞等.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3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8):78.

[5]陈茜.50例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4):458-459.

[6]凌媚.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6例诊治体会[J].安徽医药,2011,15(2):213-214.

[7]李娜,孙丽君.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4):368-369.

作者:潘俊洁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论文 篇2: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微波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56%,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8.56±1.52)d,与对照组比较,各个指标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中使用微波治疗的效果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脂肪液化;微波

腹部切口的脂肪液化是指腹部手术导致脂肪细胞受损变性后,出现破裂、坏死和液化等一系列的连续过程。周围组织受到脂肪分解产物脂肪酸的刺激,发生炎症反应,导致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增加感染几率,延长住院时间,提高其他并发症的发病率。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女性肥胖体型日益增多,高频电刀使用也越来越普及,剖宫产率居高不下,这些都造成了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增多[1]。现结合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处理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期能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微波治疗。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7.25±4.56)岁。其中剖宫产44例,前置胎盘6例,子宫全切除术12例,子宫部分切除术28例。所有患者中,合并肥胖20例,糖尿病12例,高频电刀使用者10例,术后咳嗽4例,贫血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合并症类型、身体状态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各组患者处理方法:1)对照组:根据情况可部分拆除患者的缝线或不拆除,双氧水消毒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掉切口上的坏死组织,挤出渗出液,再用含有庆大霉素盐水的纱条擦洗切口,每天处理1次。切口愈合后停止治疗[2]。2)实验组:不必拆除患者的缝线,从两边向中间挤压切口,不可用力过猛,尽量排出切口内所有的渗出液,用干纱布或棉球擦净,用含有庆大霉素盐水的纱条擦洗切口,敷以干纱布,然后使用微波照射,距切口1-3cm,每次持续30min,每天操作2次,完全愈合后停止治疗[3]。

1.3 诊断要点

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断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会出现如下特点:①包扎的纱布上有黄色渗出液,挤压切口会渗出。②切口愈合缓慢。③切口处无红肿热痛,边缘皮下组织不出现坏死。④渗出液中可见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4]。

1.4 疗效判断

显效:按操作要求治疗5天后,切口拆线达到甲级愈合标准;有效:按操作要求治疗5天后,拆除切口的缝合线后需要再治疗2天左右才能痊愈;无效:按操作要求治疗5天后,不能行切口拆线,需继续治疗。

1.5 统计学处理

在SPSS10.0软件平台中,使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表示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56%,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8.56±1.52)d,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89%,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18.64±2.31)d,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治疗时间也比对照组短。组间比较数据参见表1和表2.

3 讨论

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中原因有很多。1)过度肥胖: 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肥胖的患者越来越多。皮下脂肪层血液循环较差,手术切开后,导致脂肪层内的血运更加缺乏,诱发脂肪细胞变性坏死,最后产生液化。脂肪层越厚,发生脂肪液化的可能性越高。2)合并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等:这些合并症的存在,导致脂肪组织得不到充分的营养,阻滞了脂肪组织的修复,增加了脂肪液化的发生率。3)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高频电刀的局部温度可达200~1000℃,导致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灼伤,部分脂肪细胞可能会发生变性;电刀可引起脂肪组织中的血管热凝固而栓塞,加重了脂肪的液化[5]。4)手术医师缝合技术差:缝合时脂肪层有残留死腔,导致渗出液引流不畅。5)酒精刺激:消毒时,酒精渗入切口,使脂肪组织坏死液化。6)术后咳嗽:咳嗽引起腹内压增加,不利于伤口愈合,增加了脂肪组织液化发生率。

脂肪组织液化的危害性很大,要做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其预防的主要措施:1)积极控制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术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8mmol/L以下;纠正贫血,使患者術前血红蛋白在90g/L以上。2)慎用电刀:尤其对于肥胖者,应减少电刀的使用。3)提高缝合技术:缝合时应不留空隙。4)给予常规止咳药,防止术后咳嗽[6]。

微波治疗切口脂肪液化有很多的优点,其通过介质作用于人体,形成电容。电磁波能产生温热效应,增加了血管壁通透性,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渗出液和炎症介质的清除;其能阻滞感觉神经放电,痛觉传导异常,降低患者疼痛;能刺激组织活化,提高酶活性,有利于组织的修复。

综上所述,微波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具有恢复快、有效率高、治疗时间短、切口愈合快等方面的特点,值得临床合理选用。

参考文献

[1] 马锦霞,刘存芬.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65例临床分析[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2(03) :110-112

[2] 刘冬梅,姜鸿.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2例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06) :36

[3] 梁俊霞,位秀芳.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60例相关因素探讨[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7(01) :37-38

[4] 李国华.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0(05) :112-113

[5] 纪光伟,吴远志,王旭,潘华雄,李娉,杜万英,祁志,黄安,张利伟,张丽,陈文,刘光华,徐晖,李佺,袁爱华,贺晓萍,梅国华. 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2002(17) :1199-1202

[6] 边文平.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05) :80-81

作者:林静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论文 篇3: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永胜县三川镇中心卫生院妇科、产科64899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缝合技术、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 切口脂肪液化 治疗护理 预防措施

一、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648例,发生脂肪液化12例,发生率1.85%,其中妇科216例,发生脂肪液化3例,发生率1.39%;剖宫产432例,发生脂肪液化9例,发生率2.09%。术后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所有患者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处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切缘两端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有表皮相连,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1例为术后第3天出现切口渗液,7例术后第5天,3例7天拆线时发现,2例为拆线出院术后第10天发现。2例患者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并发症:12例患者中均有并发症:合并肥胖者6例,合并贫血者5例(HGb均<90科病例;滞产1例;合并2项以上者3例,其中妇科2例(均为糖尿病合并肥胖),产科1例(均为贫血合并肥胖)。

二、方法与结果

术后每日检查切口,如发现切口有少量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然后于切口表面覆盖碘伏纱布,并予以红外线理疗仪照射每日2次,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应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同时拆除该处缝线。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后加压包扎,术后5~7天后发现切口渗液较多者,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隔日换药1次,将α-糜蛋白酶2ml均匀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如渗液量大,切口愈合不良,或经上述处理不愈合者,则拆除大部切口缝线,祛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Ⅱ期缝合。部份患者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支持治疗。12例全部治愈出院,其中1例Ⅱ期缝合,无1例切口感染。愈合时间9—15天。

三、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脂肪液化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多数人认为术后出现以下表现可以诊断:①术后4—7天切口愈合不良,有淡黄色渗液;②切口无红、肿、热、痛及坏死现象;③渗出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滴;④体温、血象不高。

发病原因:①肥胖是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肥胖,切口渗液较多,加之坏死脂肪组织未被及时清除、脂肪组织较厚,造成缝合困难。②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影响胶原合成均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③局部水肿,增加了局部张力,且压迫血管,影响局部血液循环。④医生缝合技术不当,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在缝合过程中,缝扎过紧可使组织坏死,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渗出物较多,缝合时留有死腔,可扩大局部炎症反应,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良致切口裂开。术中或术后消毒时酒精进入切口,使脂肪组织破坏、液化。近年来高频电刀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增加了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⑤术后咳嗽、腹胀、曾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使脂肪液化发病率增加,不利于切口愈合。

预防措施:①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术前调节血糖水平,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再手术。术中、术后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控制糖摄入。对于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达9%/L以上。对于妊娠水肿患者则应积极处理原发病以减轻或消除水肿,将中重度水肿控制在轻度及以下者可使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降低。②术中术者应谨慎操作。做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层,避免多次反复切割脂肪层。止血要彻底,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缝合时应对合良好,避免错位。不留死腔,脂肪厚者分层缝合,缝合间隙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需要时应行减张缝合。另外应注意腹膜缝合后用生理盐水将脱落的脂肪组织等清洗干净。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雷氏等报道脂肪组织厚达4cm以上的切口,应用医用几丁糖涂布脂肪层后连续缝合,对预防下腹手术纵切口脂肪液化及裂开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的方法。③对产程延长及滞产者,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理,提高助产人员及产科医生技术水平。④术后注意严密观察。对于存在肥胖、糖尿病、贫血、水肿等以及手术持续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的患者,事先考虑到发生本病的可能,术后换药时,注意敷料上沾染渗液的色和量并观察切口的清洁度,看切缘周围是否有红肿发硬或皮温增高的现象,可于切口两侧适当加压观察是否有渗液渗出。⑤对于切口已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应及时在无菌条件下对切口进行处理,注意预防感染,另外可补充营养,静脉输注白蛋白,对全身情况给予纠正。α-糜蛋白酶为蛋白分解酶,可迅速分解坏死组织,使其变得稀薄利于引流排除,加速创面净化,从而有利肉芽组织生成,治疗脂肪液化方法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可进行辅助治疗,即给予微波治疗以加强切口

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总之,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需要术前、术中和术后多方面的注意和配合。

作者:濮仁艳

上一篇:环保意识下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下一篇:房地产金融利率上升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