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腹部手术病患护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妇科截石位手术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手术期。方法:对40例妇科不同手术、不同麻醉方式摆放截石位的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手术暴露良好,满足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需要,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根据不同手术及麻醉方式和患者个体状况,适合的截石位摆放及各类保护措施,对老年人的手术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妇科腹部手术病患护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妇科腹部手术病患护理论文 篇1: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干预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和效果,以供临床参考使用。方法 对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间收治的93例确诊为子宫肌瘤并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所有病例在良好的治疗和护理下均获得较好恢复,其中顺利手术者82例,中转开腹者11例。结论 良好的术前准备,有效的心里护理和优质的术后护理是保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 子宫肌瘤;腹腔镜;护理

子宫肌瘤(Hysteromyoma)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发生于子宫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造成女性患者不孕、流产、月经过多、继发贫血等的主要原因,其临床发病率不同的文献报道差别较大,大体分布于40%左右[1,2]。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在众多的术式中,腹腔镜下切除术以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而独树一帜,这其中的成功与围手术期良好的护理密不可分,本文就93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体会分析总结如下,其中手术中的护理主要由手术室护士完成,本文不予具体讨论。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间收治的93例经妇科双合诊、阴道B超以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2-48岁,平均(35.2±7.21)岁;其中黏膜下肌瘤66例,占71.2%;肌壁间肌瘤13例,占13.6%;混合型肌瘤14例,占15.2%;肌瘤大小波动于3-12cm之间,平均(6.8±2.4)cm;肿瘤个数波动于1-4个之间,平均(1.9±0.7)个。

1.2 手术方式 按照常规手术步骤,消毒铺巾后造气腹,之后于脐孔进入腹腔镜初步探查腹腔内情况,判断能否顺利施行腹腔镜手术,对于腹腔内情况较好的患者可以在下腹部再取两个孔作为手术器械进出通道,并按相关手术操作规则进行手术。如果遇粘连较严重,分离困难的患者,或是手术中出血难止情况,应果断中转开腹治疗,避免盲目操作。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一般术前准备 术前完善血细胞分析、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免疫、出凝血时间、血型、血交叉试验等相关检查,术前8h禁食、4h禁饮;留置导尿管,建立静脉通道。

2.1.2 患者心理护理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妇科疾病治疗技术,以微创而被人们熟知,所以许多患者对这一技术充满期待,往往期望值过高而出现应激;另外有部分患者,因为疾病和手术而产生的恐惧,特别是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更是怀有一种满矛盾心理。所以有必要向患者介绍手术的一般情况,向她们讲清手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优越性,介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注意事项及缓解方法,同时也应该指导家属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鼓励、宽慰患者,使之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树立信心,保证情绪稳定,用最佳状态配合手术[3]。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一般护理 待患者于清醒室完全清醒后转回病房,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为防止因CO2气腹而造成高碳酸血症,应该常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3小时,每半小时测量生命体征及其氧饱和度,连续纪录8次数据,绝对卧床休息6-12小时,之后若无特殊不适,可以帮助患者起床适当活动;24小时后可以适时停止心电监护,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并解释着样的目的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同时24小时后可嘱患者进食少量流质、半流质食物。

2.2.2 术后疼痛护理 起初由于麻醉剂的作用,表现不是很突出,患者一旦从麻醉中醒来,由于切口疼痛而产生焦虑、痛苦等心理,此时护士应多以语言进行安慰和鼓励,必要时可用镇痛泵或药物缓解。

2.2.3 手术穿刺孔的护理 术后经常巡视病患,观察手术穿刺孔是否有出血、渗血情况,术后头三天应该每天更换辅料,保持伤口干洁。

2.2.4 出院指导 患者恢复良好者可于术72小时以后出院,日后再返院拆线,一般平均出院时间4天,全休1个月,禁盆浴和性生活2个月,保持外阴清洁,加强营养。出院后1个月门诊复查,如有穿刺口愈合不良,腹痛、反复发热等情况,应立即来院诊治[4]。3 讨 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其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少、术后痛苦少,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使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代替传统开腹手术成为一种趋势,而临床上精心的围术期护理对提高治疗成功率,保证治疗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晓梅.52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病人的手术护理配合[J].全科护理,2011,9(12):3161-3162.

[2] 朗景和.新世纪的妇科腹腔镜手术[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5):289.

[3] 方荣荣.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前与术后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2011,24(4):663-664.

[4] 陈晓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64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6):45-46.

作者:徐洪芝

妇科腹部手术病患护理论文 篇2:

老年人妇科截石位手术术前及手中的护理措施探讨

【摘 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妇科截石位手术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手术期。方法:对40例妇科不同手术、不同麻醉方式摆放截石位的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手术暴露良好,满足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需要,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根据不同手术及麻醉方式和患者个体状况,适合的截石位摆放及各类保护措施,对老年人的手术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老年人;截石位;手术;护理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妇女因患妇科病需行手术治疗者随之增加,截石位为妇科手术常用体位,此手术体位摆放要求高、难度大,是一种易导致并发症的体位。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或胖或瘦、病患较多、营养不良、血容量不足等不利因素,对麻醉及手术耐受力降低。如果截石位摆放不当或者保护措施不恰当,在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中易对患者造成伤害。正确的手术体位既要让患者感到舒适安全,又要使术野暴露充分,还要便于观察患者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1]。现将手术中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行妇科手术需取截石位的老年患者共40例,年龄61~77岁,平均65.2岁。手术时间44- 6h。实施全身麻醉30例,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10例。其中腹腔镜手术8例,宫腔镜手术12例,盆底重建术20例。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1)术前访视:实施择期手术由巡回护士术前一天到病房访视患者,了解其身体状况,注意其心脏功能、血压、血糖等情况,重点观察皮肤及下肢关节活动情况。给患者观看宣教册,阅读宣教单,介绍手术室环境及手术配合注意事项,介绍摆放体位的流程及配合方法,缓解其恐惧感和陌生感,减轻心理压力。(2)物品器械准备:托手架、支腿架、肩托、约束带、海绵垫、啫喱垫,各支架的关节、螺丝功能完好,电刀、吸引器等处于良好功能状态,各种专科器械消毒灭菌备用。(3)环境准备: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不得喧闹。室温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50%~60%,采用层流净化系统进行空气净化。

1.2.2术中护理(1)认真核对:患者入室后,亲切的进行自我介绍,建立有效沟通,取得合作。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相关资料及携带物品,检查皮肤及静脉通路情况。给患者盖好盖被,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2)手术体位安置: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既要充分暴露术野,又要让患者舒适安全。手术麻醉前,患者意识清醒,护士在其主动配合下摆好体位,并可根据其舒适度及时进行调整。而麻醉后患者已进入麻醉状态,肌肉松弛,保护性反射消失,已基本失去调节能力,易导致术后下肢疼痛或麻木、下肢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2]。理想的截石位要求:支腿架的高度应与大腿在仰卧屈髋时的高度相等,腿托应托在小腿处,小腿处于水平或稍向上倾斜位,腿托上放置两个厚棉垫,以防腓总神经和腘动脉受压;根据患者身高调整拖腿架高度,使下肢呈髋关节屈曲90°~100°,膝关节弯曲90°~100°,足部尽量外展,支腿架的各关节在体位摆好后要妥善固定,约束带松紧适宜[3]。此外,根据不同手术操作要求调整手术体位。腹腔镜手术截石位可使膝关节以上与腹部近似于水平位,利于术者操作,避免术者对膝关节的按压。盆底重建术截石位按足尖、膝、对侧肩3点一直线原则摆置双腿,双大腿夹角为90°~110°,臀部超出手术床沿5~10cm,便于暴露术野[4]。上肢外展不超过90°,以免引起臂丛神经损伤。(3)做好皮肤保护:截石位患者骶尾部为重点受压部位,老年人肌肉、脂肪组织较少,老化的皮肤薄弱、干燥、缺乏弹性,加上消毒液使受压部位皮肤潮湿,易造成损伤引起压疮。故采取在骶尾部垫海绵垫或啫喱垫,消毒后臀下垫干燥布单,并保持布单、棉垫等无皱褶,以防皱褶致局部组织压伤。取头低足高位时,肩部用软垫肩托固定,术中巡视观察肩托处皮肤受压情况,及时调整体位及肩托位置,预防压疮。(4)全身麻醉患者做好眼睛保护:全身麻醉时麻醉药品的肌松作用导致患者眼睑松弛,眼睑的正常闭合作用和保护性反射丧失,术后易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结膜炎。病人在术后表现出畏光、流泪、异物感以及眼痛等不适。故在麻醉诱导后,将敷料贴遮盖双眼使眼睑闭合,并在眼睛上盖上湿纱布减少水分蒸发,能有效减少手术期间各种不良因素对眼睛的损害,是一种有效的眼睛保护方法。(5)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巡视检查体位有无改变及肢体是否受压。在术中往往会由于术者或助手的推挤和按压以及支腿架固定不牢等原因使体位发生变化,因此,应提醒医生注意站立的位置,严禁将双手或身体压在患者的腿上,注意观察体位一旦發生变化,及时调整,避免心血管并发症及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6)手术结束后避免快速平放下肢和急于搬动患者。截石位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尤其是老年患者,生理功能明显退化,机体不能迅速、有效地代偿,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术毕改平卧位时,为了避免双下肢同时平放引起血液瞬间移向下肢,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可先将一侧下肢缓慢放平,轻拍小腿肌肉做被动屈膝运动,再按同样方法放平另一侧下肢[5]。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样饱和度等变化。(7)手术结束后擦净患者皮肤的消毒液和血迹,穿好衣裤,盖好盖被,做好保暖并保护患者隐私。搬运时做到轻、柔、稳,勿动作粗暴,保护好切口和各种管道。

2 结果

所有手术暴露良好,满足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需要,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截石位是为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所采取的一种强迫姿势,正确的体位安置是手术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年患者肌肉松弛、皮下脂肪少、骨质疏松,更容易引起意外损伤,加上麻醉的作用,特别是全麻状态,代偿调节机能减退,更容易导致呼吸和循环功能的改变。因此,应全面评估患者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摆放截石位应结合考虑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手术护士和病人四方面因素,既要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不适,又要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便于医生操作,麻醉观察。舒适安全的体位需要手术团队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曾静.手术体位摆放不当的危险性及护理措施[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3(1):11.

[2]王芬,宋丹丹,张明利,等.妇科手术患者麻醉前后截石位摆放的护理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2):50-52.

[3]魏红,张锦秀,赵月英,等.截石位手术病人体位摆放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4689-4690.

[4]吴思霖,叶小月.8例全盆底重建术的护理配合[J].当代护士,2013.8(2):107-108.

[5]陈碧舒,冯宝琴,彭风韵,等.护理干预对预防截石位手术中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7):1010-1014.

作者:车晓明

妇科腹部手术病患护理论文 篇3:

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及预防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腹部手术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方法: 通过对我院108例腹部手术病人的治疗护理,总结出护理措施。 结果: 减少了妇科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但仍出现 8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腘静脉以下栓塞7例, 左髂股静脉栓塞1例。 结论: 早期发现注意预防,及时处理是预防妇科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临床适合推广研究。

【关键词】妇科腹部手术;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

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引起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前者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后者长期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妇科腹部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达到 7%~45%[1],它不仅导致延长住院日,增加病患痛苦和 医疗费用,而且容易引起医患纠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如何减少 DVT 的發生是妇科工作者所面临 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 108例,年龄47~86 岁,平均 56.5岁;体重 65~80kg,平均68.5kg。 术前有50例合并基础疾病为高危人群,高血压病史22例,糖尿病史15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6例。术前及术中输血6例。108例均在术后 3 天常规静脉滴 注止血药物。DVT 发生时间在术后 2~11 天,平均 8.1 天。

1.2 手术方式 腹式子宫全切术93例,阴式子宫全切术7例、卵巢肿瘤切除术6例,卵巢癌盆腔清扫术1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例。经腹手术70例,腹腔镜手术17例,阴式7例。

1.3 手术时间 最短手术历时 100min,最长手术历时7 h 。

1.4 手术结果 本组108例妇科腹部手术病人虽然采取了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但仍有 18 例病人并发 DVT。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肿胀,患肢增粗,皮肤温 度低,重者皮肤苍白,于活动后加重。查体时有部分患者的足背动脉触不清,腓肠肌握痛试验阳性。11例患者发热,体温超过 38℃者 5 例。通过皮肤测温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 检查确诊。经严密的观察护理及溶栓治疗,治疗后第7天,肿胀消失。治疗 16天治愈出院,2 个月随访患者正常。

2 讨论

2.1基础疾病的影响 随着社会进步,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群寿命延长, 高龄、肥胖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者手术日益增多,已有研究表明这类患者属于 DVT 高 危人群。对于此类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是预防 DVT 的首要环节。

2.2 DVT 形成的病理生理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个因素,即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凝固性增高。

2.2.1 血液凝固性增高因素本组108例术前常规禁食、禁饮、灌肠致体液不足,使血液凝固性增高;8 例 DVT 患者术前子宫出血,行围手术期止血药的应用, 增加血液凝集因素。

2.2.2 血流缓慢因素9例 DVT 患者是体力劳动者,平时活动量大,血流速度快,术中麻醉因素以及肢体制动下肢,使肌肉完全失去收缩功能,血流缓慢;术后卧 床、 腹胀、腹带加压包扎、盆腔手术后患者半卧位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因重力因素影响,增加下肢血液回流的阻力,导致血流缓慢;在血液淤滞的静脉 内可有大量的白细胞积聚,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过程中能造成内膜损伤,激活凝血过程而可能并发血栓形成[2];内皮细胞的损伤:下肢静脉管径扩张,可能使血管发生微撕裂,胶原纤维暴露,从而诱发凝血过程;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2.2.3 静脉壁损伤因素 手术创伤或经静脉输液及药物可造成静脉壁损伤, 静脉内压力增高使血管内皮发生微撕裂,胶原纤维暴露,再加上手术操作,尤其是 1 例 DVT 患者行卵巢癌盆腔清扫术,手术范围大,肿瘤组织本身出血坏死后产生 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活酶,促使血栓形成。

3 护理对策

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术前了解病人以及家属的心理状态,采用集体授课式健康教育法,利用图片录像,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术前常规教育。介绍手术目的,术前 处置的程序和意义,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可能发生不适等情况。以适当的语言 给病人作具体解释,但应注意保护性医疗, 使病人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状态, 争取家属支持配合。

2.适应性的功能锻炼 教会病人术后咳嗽、翻身、深呼吸、肢体运动方法,让病人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

3.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应用止血药,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因术前禁食、灌肠体液丢失,应及时补充水电解质,防止血液浓缩。嘱病人术后一旦出现下肢酸胀感、疼痛等异常感觉应立即通知护士。

4.术后护理 病情护理 病人回病房后,去枕平卧6小时,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为病人活动足关节,改善下肢肌肉的收缩功能。腘窝处避免 垫枕,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妇科盆腔术后6小时取低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 1 次,按摩,这样即可预防 DVT,又可减轻下腔静脉的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如 果病情不允许勤翻身,可每两小时改变一次病人体位,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 善受压侧肢血液循环[3]。

5.术后宣教 手术后原则上应早期活动,虽有许多好处,但要保证病人有良好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有计划逐渐增加运动 量和时间,使病人逐渐适应而不感到难受。足趾和踝关节伸屈活动,下肢肌肉交替活动 。由于大多数 DVT 早期症状轻微,往往被病人和医务人员所忽略,一旦出现了临床症状,病情往往较严重。术后经常询问观察病人下肢有无酸胀感,检 查皮温、皮色、腿外肠肌有无压痛,测量双肢周经是否相等,一旦出现栓塞立即 按静脉血栓护理。

小结 手术后并发症虽不能绝对防止,但做好手术准备和手术后处理,则可极大程 度地防止手术后并发症或减轻并发症的严重程度。DVT为多种因素引起,因此 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措施,盆腔手术操作应轻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和对血管的 刺激;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下肢,重视患者主诉,及早发现并处理是预防 DVT 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温霞.护理干预在减轻妇科腹部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05):2721-2722.

[2] 胡爱华.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180.

[3]王霞.妇产科腹部手术的院内感染护理及防治措施[J] 中医临床研究,2014,6(18):121-122.

作者:彭海华

上一篇: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分析论文下一篇: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