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2023-05-27

第一篇: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有关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表现

分析出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八种类型及其主要表现

一、缺乏同理心

二、不能正向选择和关注

三、缺乏尊重和温情

四、缺乏具体性

五、逃避即刻性 六.充满对立性

七.缺乏一致性、真实性与可靠性 八.宾格被控

1、闭锁心理

此类心理表现为从不轻易向人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独来独往,更不愿意向教师说出心里话。即使努力改善其情境,仍然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活动经常受阻,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孤僻,沉默寡言,人际关系一般较差,也无知己。闭锁心理表现为对外界评价过于敏感,回避失败的意识较强,封闭内心世界,压抑情绪体验,孤独感强,行为表现为胆怯、退缩。如有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偶尔被教师叫起来便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另外,在升学竞争压力下同学之间互相戒备,学习情况彼此保密。闭锁心理阻断了学生和他人的交流,从而妨碍了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变态人格。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自信,遇到困难时感到无能为力,对成功不抱希望,伴随有沮丧、悲观、不安等消极情绪体验,自卑心理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表现较明显。这类学生自身成绩不太好,或者说能力不强,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怕与老师、同学说话,即使说话时也很勉强,显得局促不安,要么抓耳挠腮,要么满脸通红,要么手足无措。以至于遇事不能果断决定,对是非、正误不能及时抉择,常常犹豫再三也不能下定决心、采取行动。当然,这在一部分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身上同样也存在。

3、依赖心理

这类学生表现为依赖性强,习惯于求助他人,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一旦离开教师的辅助或别人的帮助,便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消极情绪。在家里,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自愿当孩子的家庭“助教”,许多应该由孩子独立完成的内容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了,多年“保姆式”的教育使孩子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结果出现了教育的负效应。

4、懒散心理

这类学生精神松懈,行动散漫。有的课堂上无精打采,或歪头,或趴在桌子上,不动脑筋,作业拖拉;有的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精神,推一推,动一动,应付差事;有的千方百计摆脱纪律的约束,借种种理由逃避集体活动,对老师撒谎,编造不完成作业的理由;有的在老师面前积极勤快,老师一走,他便自由散漫,外勤内懒。

5、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教学要求怀有对立和排斥情绪,以抵抗外界压力来满足自尊,导致抗拒的行为倾向。如有的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便产生“你越让我学我越不学”的抵触情绪。学生学习上产生的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的不适当,思想方法的片面则是主要原因。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教育对策,会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上课时对于老师的教育就会明听暗顶,对知识毫无兴趣,似听非听,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6、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表现为对成绩或学习能力高于自己的同学产生不满、憎恨情绪,极力排除他人的优越之外,以贬低和诽谤的手段寻求心理上的快慰。如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将同学的复习材料藏起来。嫉妒心理不仅有损他人,而且也给自身带来烦恼和痛苦。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患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把强于自己的人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是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因而对别人总是千方百计地鄙视、诽谤、诋毁,自己不但没有进取的愿望和行为,而且对别人取得的成功总不舒服,导致自己始终处于压抑状态。

7、焦虑心理

这类学生焦躁不安,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或做事。有的容易被情绪左右,情绪差时,厌恶学习;有的下课时与大家嘻嘻哈哈,上课时便焦躁不安;有的做作业马马虎虎,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有的平时学习基础比较差,一到考试,便手忙脚乱,考试成绩不佳。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为一点小事都会过度着急、坐立不安,有时还会有心慌、头痛、气促、出汗、呕吐等症状,常会发生在敏感、内向、紧张、多疑的儿童身上。如不及时疏导,会产生做恶梦等睡眠障碍,尤以考试期间表现明显,以致于平时成绩很好,但考试成绩却很糟。

8、厌学心理

厌学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对数学、外语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动脑筋,注意力极易分散,微小的外部动因就会使他们出现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他们有的记得快、忘得也快,有的记得慢、忘得快;想象模糊,缺乏现实性和可靠性。由于心智活动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不少知识脱落,即使当时学懂的知识也不能巩固,更不能形成技能、技巧,学而不会,这是厌学学生的突出特点。从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动力系统看,厌学学生在学习目的上有随意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他们兴趣分散,志向不定,缺乏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顽强性。由于学而不会,不愿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呈现恶性循环。由于成绩差,他们的自尊心很少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继而发展为不在乎自己,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寻找别的途径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与老师对着干,混学、闹学,直至弃学。

以上八类“学习心理障碍”是常见的,当然还有自安、从众、自傲、文饰、自私等非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就上述常见的表现,也是这一类学生的心理或行为特征,而不是某一个学生的全部行为;就其数量而言,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因此被列为个案的对象全校仅12人,平均每班2人左右。至于其他一些学生中的“学习心理障碍”多半则处于“朦胧期”、“苗头期”或“偶发期”,对他们应强化面上的教育,但不列为个案研究的对象。

(二)分析小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生理因素

又称生物学基础,主要是指遗传、体质、 生理等对心理障碍产生与发展起作用的因素。近期研究发现,当人脑右半球受到损伤人就表现出情绪高涨、多话、兴奋多于抑制;相反,如果大脑左半球受到伤害,就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自责自罪等不正常心理现象。现代科学技术证明,心理异常,心理障碍表现有许多与人的生物因素有关。

2、环境因素。

影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障碍的客观因素(又称环境因素)是极其复杂而又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①社会环境。小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有限,其社会性正处于形成阶段。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媒体宣传、周围一些人群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的感染,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生观极易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目前存在的依赖、懒散、自控能力差、焦虑、厌学等心理障碍来看,其原因与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有直接关系。

②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着巨大的作用。从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孩子,父母的教育方法、态度普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此外,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对小学生具有直接唆使或间接暗示的影响。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离婚、丧偶等),小学生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容易造成他们的懒惰、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等;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或打骂,容易形成他们焦虑、逆反或说谎等心理障碍,甚至患恐惧症。

学生的心理异常有时是由于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人们发现,父母情绪低沉、抑郁,往往会造成孩子终生情绪抑郁;父母胆小怕事,忧虑重重或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要求,易造成学生焦虑、害怕现实、精神负担过重或癔病。

例如,被测试五年级学生王鹏斌,其爸爸在外面跑长途,妈妈患病在床,生活缺少照顾。他和五岁的小弟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再加上他自己平时比较懒散,家庭作业有时就不愿意做,也没有人督促。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私,孤僻、不合群。

③学校教育。学校的校风、班风、教学内容、课外教育活动等,特别是老师本人的性格和作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总是“理想”、“可爱”的人物,他们不仅会听从他的教导,甚至会处处模仿他的举止和风格。如果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要求失度,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学生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接受正面的教育,必然造成心理上的许多矛盾冲突,引起许多不良的情绪体验,如:怀疑、失望、悲伤、恐惧、愤怒甚至绝望等,这些状况持续下去,就必然导致心理异常的出现。

3、主体因素

意志力薄弱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由于自身对客观事物是非分辨能力有限,有时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行动中因无法控制自己而使预定目标的实现受到干扰和阻碍,于是就产生了相反的行为结果,使他们感到失望、悲观,心理受到挫伤。

情感的反常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客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只有通过反常的情绪体验,才能损伤人的心理。因此,冲突和失败等情绪体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体因素。冲突是动机被阻止或需要之间相互排斥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例如,小学生渴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许、表扬,但因自控力差,经常犯错误,又实现不了这个强烈的愿望,于是产生了失望、悲伤、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心理。如:被测试的四年级学生张阳阳,是一个相对比较聪明的学生,他是插班到这个班级的,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使他对一切外围的因素比较感兴趣,而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思想总开“小差”,作业潦草。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还经常在班里惹是生非。班内实行的是积分制,每月的考评他总是最后,也因此叫过几次家长,但收效不大。

失败是指小学生在正确动机指导下的愿望、理想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失望心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失败,失败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慰或鼓励,不能很好地自我调控,就有可能陷入颓丧与自卑中。经常处于强烈的失望中,常常是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小学生常见(八类)“学习心理障碍”疏导的基本对策

1.疏导闭锁心理的基本对策

(1).给孩子以真爱

老师是孩子除父母之外接触最多的人。师生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人际关系之一,通过与老师的交往,学生希望在老师那里得到父母般的温暖和朋友般的关爱,使精神更加愉快,生活更加充实,希望从老师这本无字的书中,学习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从而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教师应多与孩子亲近,让他感到一种亲近感,从而放松戒备心。课下和他一起做游戏,谈家常;上课多关注他,多鼓励他,多提问他;多与他有一些肢体上的接触,可以拥抱他,抚摸他,亲吻他,使他真正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这样他就会打开心结,愿意和你接触,有什么心里话愿意找老师说。

(2)融入班级体

教师不仅多和他接触,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和他一起玩,帮助他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温暖的班集体是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健康成长愉快生活的好园地。

(3)敢于表达

告诉他自己有什么想法要大胆地说出来,只有说出来你的想法才能实现,不要让周围的人猜你的心思。告诉学生每当烦恼、苦闷时,要坦诚地向老师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或批评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

2.疏导自卑心理的基本对策

(1)正确地评价自己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智力和智商与其他同学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并不比别人笨,而主要是缺乏毅力,缺乏自信,缺乏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愿学习、肯钻研,不耻下问,发愤图强,一定能够取得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成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自卑学生意识到: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既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能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处而看不到自己的过人之处,从而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

(2)目标激励,在行动中获得自信。

学生走出自卑的误区,并不能说明他已获得了持久的自信。自信的获得必须依托于可以让人自豪的“资本”上。因此,老师不仅是医治心理疾病的良医,更应成为身心健康成长的导师。根据特定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下一步前进的目标,做到“跳一跳,够得着”,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在目标的激励下,树立自信心。

(3)激励学生参与,在集体活动中增强自信

学生有了自卑心理,往往对集体活动没有信心,不敢表现。其实某方面的不足并非代表什么都不行。帮助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找到可以值得骄傲的闪光点,有助于他在同学中提高地位,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以点带面,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疏导依赖心理的基本对策

(1)养成好习惯

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纠正平时养成的依赖习惯。如独立整理学习用品、独立做作业,自己检查作业对错,自己订正错题,自己预习、复习等,决不依赖别人。老师、家长或同学可以用多种方式督促一段时间,也可采用“星级评分”或“契约”的方法配合“监控”或“自控”。

(2)独立做事

在学校中,有意让这部分学生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使他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要求他们自己能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从培养独立生活做起,并积极迁移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会自己尝试、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榜样激励

鼓励这部分孩子多与独立性较强的同学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解决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向他们学习自立、自律、自强的精神。同伴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意识,改掉依赖这一不良性格。

4.疏导懒散心理的基本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懒散行为的改正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纠正懒散行为的时候,要主动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起到勤劳的表率作用。其次,要从小事做起,还要加以不断地督促,逐步让孩子体会到勤奋好习惯带来的乐趣。

(2)调动积极性,促进改变

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从侧面促使他们改变懒散行为。例如,教师可以让他们早到学校参加锻炼,既增强了体质,也促使改掉了赖床不起的坏习惯。

(3)自定近期目标,加强榜样示范性

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该让他们自己制定近期具体的小目标,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并努力做到。一个人不是与身俱来的懒散,主要是没有目标和制度要求。对于自己制定的可行目标,他们执行起来可能更带劲,从而达到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除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之外,还要引导他们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作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使他们之间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当他们有了强烈的自我约束感,才能够积极接受同伴、老师、家长的监督与帮助。

(4)有效激励

适当的激励也是解决懒散的一个法宝。我们不能苛求他们一步到位,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看到希望和优点,要善于发现学生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给予各种方式的表扬和激励,让他们不断体会到自豪感和成功的乐趣,也可以让他们给自己记录,放入“个人成长记录袋”,以使不断巩固自己的优点。

5. 疏导逆反心理的基本对策

(1)真诚相处

俗语云:与人相交贵在交心。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人就是这样,你尊重他,他尊重你;你理解他,他理解你。当学生触犯纪律时,切勿操之过急,大声呵斥,要讲究教育的时机和场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收到成效。当老师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应该敢于承认、敢于向学生道歉,从而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

(2)采取人性化的教育策略

老师与家长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采取人性化的教育策略,强化真情的教育和引导,切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

(3)允许学生反复出现错误

对学生中不属于原则性问题的东西应该让他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因为学生成长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6.疏导嫉妒心理的基本对策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

嫉妒会使好友翻脸,伤害感情。由于嫉妒心理,会使人变得冷漠、孤僻、阴沉。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认清嫉妒的危害,最大程度的避开嫉妒带来的伤害。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2)营造健康的集体氛围

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消除嫉妒心理,防止嫉妒心理产生;良好的心理气团应是和谐、宽松、融洽、自由、合作的。这种健康、乐观、轻松的心理氛围,会让学生产生愉快、轻松的感受,对未来充满信心。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有利于消除嫉妒心理,防止嫉妒心理产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需要的活动主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还要努力营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话愿意说,有话敢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有话愿说的前提条件,温馨、安全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有话愿说的物质基础,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能积极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表达同情心,是学生有话愿说的关键。心理活动课,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应是和谐、宽松、融洽、合作的。这种健康、乐观、轻松的心理氛围,会让学生产生愉快、轻松的感受,对未来充满信心。

(3)充实学生精神世界

学生的可塑性强,尚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和习惯,为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充实和满足,应培养发展学生正当健康的爱好及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以抑制、消除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学校、班级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文化、体育、娱乐、参观、社交、访问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心理适应力,培养乐观、开朗、豁达的心理品质,抑制嫉妒心理的滋生。

(4)建立公平、友好的竞争机制

竞争在集体学习、生活中难免,它也是医治嫉妒病的特效药。公平、友好的竞争,依靠能力与智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歌唱的水平、考试分数的增加等都离不开勤学苦练。我们通过公平、友好的竞争,比谁学习刻苦,比谁技能技巧高,比谁学习成绩优异,让全体学生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7.疏导焦虑心理的基本对策

(1)提高认识,促进同学间的平等交往

认识是情感交流的基础,而平等交往是增强自信、缓解紧张感的前提,由于过度焦虑的学生往往都表现为缺乏自信,爱克制自我等,所以首先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不足之处,促进同学之间的平等交往,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其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放松自我,能明辨是非曲直、能根据需要做出必要取舍。这样对过度焦虑各种表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与消除,进而也就帮助学生告别了焦虑。

(2)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俗话说“环境改造人”,这充分说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不同的评价。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有意识的对其进行焦虑协调训练,引导学生通过与别人比较,根据别人对自己活动成果的评价,认识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情感做出客观的评价,使他们能理智防止和延缓自己不适当的情感,养成自我监督自己情感的习惯,提高调节和控制情感的能力。不断巩固已经培养起来的信心,使他们逐步成为学习的强者。通过自我正确评价,在心理压力过大烦躁不安时,学会表达和宣泄,这样间接地就释放和缓解了过度的焦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树立榜样,宣扬英雄,用他们良好的感情感染他们,丰富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在班集体中坚持不懈的开展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教育活动。

(3)善于观察、对症下药,分而治之

过度焦虑的产生原因不同,每个学生自身情况的异同,都使矫正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产生过度焦虑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分而治之。对于哪些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学生,如果突然出现过度焦虑的某种表现,要及时查清病因,对他们要特别的关注爱护,适时调整措施。像由于学习成绩差,遭到老师和同学严重歧视的原因造成的,要立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向学生讲清道理,平时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改变他的境遇,调整他的心态,从而消除其心理负担。而对于长期存在过度焦虑表现的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应制定一份有针对性的改造训练计划,重点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客观判断方面的能力。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对好的方面应及时的给予鼓励,在加倍的关爱下,帮助他们找回成功的感觉,激发他们克服焦虑的勇气,使其在充分展现自身潜能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意义,通过长时期的帮助,来逐步改造。

8.疏导厌学心理的基本对策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是学校的一项主要的经常性工作。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祖国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形成长远的间接性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兴趣之芽萌生于人生观和理想的沃土之中,并长成志趣的参 天大树。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3)减轻学业负担

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理论要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频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才。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七、心理辅导的谈话技术有哪些?自己应如何提高?

孙子兵法 有云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攻城次之 作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 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 也需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提出了两个观点 第一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在与孩子关系不良的时候 千万不要过分教育 这样只会激发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 第二 教育方式重于教育内容 孩子抗拒的往往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

因此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 在面临学生心理巨变的情况下 如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学习并运用一些心理辅导技术 改变以前一味的死板的说教教育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定能在做学生工作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心理辅导中 倾听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这个倾听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倾听需要讲究技巧和艺术 大家看听 的繁体字是聽,这就告诉我们听不但要用耳朵 用眼睛 还需要用一颗炽热的心 所以真正有效的倾听 不单是用耳朵和眼睛 最为重要的是 还必须用心去听 用心去感受说话者的内心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作为教师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与学生交流时 不但要认真听懂学生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倾听技术意思 还要看懂学生的肢体言语,而且还要听出学生在交谈中省略或者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一种比较正确有效的倾听状态应该是这样的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 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 用眼睛看着学生 细心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学生在谈论时使用的词语 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谈论别人时的态度 陈述一个事件时所带的感情色彩 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在说话过程中语调 语气 语速的变化 比如一下子变得犹犹豫豫 欲言又止的地方等共情 也叫同感 同理心 是心理辅导中的核心技术 何谓共情呢 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感受 并且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对方 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理解 关注和接纳他的进而建立起彼此良好的信任关系激发对方进一步向你倾诉的欲望在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中 教师应该学会积极地运用共情技术真正地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找到造成学生烦恼和困惑的真正原因 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接受并加以改变 如果教师能做到共情 那么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教师共情技术接纳和理解 也愿意敞开心扉 与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促进自己的改变。因此 教师要运用好共情技术就要求在与学生说话的时候 抛开教师的身份 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 换位思考 多去体验他的感受和情绪 从而让自己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真正让自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心理辅导中 具体化技术是指辅导教师协助来访者清楚 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 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时所采用的技术 教师充分地运具体化技术用这一技术 能够更好地找出学生的症结所在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比如学生对老师说 老师我最近好郁闷啊 您能告诉我该怎么调节自己吗 教师这时候不能马上就回答 如何来调节他的郁闷情绪 而是需要询问 究竟是什么事件导致了学生的郁闷心理产生 是因为丢了钱 或者考试考差了 或者与别人闹了矛盾等 只有找到具体的诱因 才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消除学生的郁闷情绪其实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不少学生都有类似的毛病 对任何事情喜欢以偏概全 从个别事件就推论到一般 比如 一位同学偶尔失信于他 他便觉得所有的同学都不讲诚信 这个社会都不诚信于是便选择自我封闭 不与人交往 陷入孤独痛苦之中 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具体化技术去澄清 让学生发现 原来自己的消极情绪是因为某一件具体的小事 是自己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所引起的从而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重新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状态学会运用心理辅导技术 构建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 教师会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心理辅导技术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系统 以上只是介绍了一小部分 学习一些常用的辅导技术 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心理辅导技术来进行交流 让学生觉得被尊重 被理解 被关注 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 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良好状态 真正实现交流目的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篇:海淘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分析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归纳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表现类型,对其成因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如何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

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快速发展,人们为高校培养了大批人才而欣喜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却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了。有关方面对全国l

2,5万大学生的抽徉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有关单位对南京4所高校的一万多名大学生精神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问题,有”,7%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对南京市的608名同学调查时发现,有过心理危机的占75%。夭津曾对5万大学生进行调查,16%存在着焦虑、恐怖、神经性忧郁和情感危机等心理障碍。去年对全国14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7%的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高达总人数的%。研究还表明,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一、当今大学生基于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可以看到引起他们的心理障碍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表现

(1)学习持久紧张感和竞争压力感。从进入高中到考上大学,持续3-4年的紧张学习,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放松,进入大学后依然按照原来的学习方式拼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考上大专的要争取专升本、考上本科的要争取毕业后考上硕士研究生、博士„„。有的大学生,中学时代一直是尖子,总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夸奖,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到了大学,服胃‘‘强中自有强中手”相比之下,原来的优势消失了,这在心理上产生了竞争压力感,使大脑处于高度疲惫状况,导致心理功能失调。

(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我国著名已故的心理卫生学家丁攒先生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欲望,但不少学生表现出人际沟通不良,性格上不合群,相容性差,使自己易在同学中处于不被理解,被排斥,被受冷落的境地,久而久之,往往会产生精神压力,因而一遇到问题影响情绪时,便无以寄托,无所支持,无处抒发,于是只能压抑.激烈竟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恐惧失败的心理下,不敢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3)强烈的孤独、空虚及压抑感。学校生活的单调,早年建立的伙伴关系的解体。青春期综合反应所带来的烦恼,缺乏精神支柱,理想与实现的矛盾,人际感情的失真,特别是高消费和外来的诱惑与所造成的心理落差,往往给人以压力感,并由此产生孤独和空虚感。

(4)情感危机难以排除。目前大学生恋爱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据对在校的大学生抽祥调查,正在恋爱的一年级为I

S%,二年级为25%,三年级为40%,四年级为65,单相思者为10%,失恋者为20%

o调查还显示有手淫的占%。由于传统认识与性心理、性生理知识的不足,以致很多学生在手淫后又往往产生较强烈的恐惧与不安、自责与自罪,使心理处于持久的疲劳与冲突之中而不能自拔。从心理卫生的角度上看,都需要动用大量的精神能量,其强度不亚于紧张的学习。就年轻人而言,如果学习和恋爱交织在一起,并产生各自的或交叉的冲突时便可能造成心理危机。

(5)经济困难。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部分同学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生活好点也无可厚非,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因而使学生的生活水平产生日益明显的差别,使“穷困者”的自尊与虚荣受到挑战,从而破坏了其心理内环境的稳定。近几年高校学费节节攀高。学生消费也日益增长,许多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内心闭塞。

(6)进步受阻和评优评先榜上无名。积极进取,奋发成才是大学生的主流,乐于表现,勇于竟争也是大学生的一大特点。因此,大学生中有很多同学积极要求进步,靠拢党组织,有不少同学希望从事社会活动当学生干部。然而,有些同学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重视和肯定,或者评优评先榜上无名,因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陷入痛苦之中,而这种现象往往又发生在那些上进心比较强的学生身上。

(7)专业兴趣低。许多学生因对专业不了解误填或其它种种原因进入了一个无趣的专业,但在我国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下,进校后没有一定的关系是无法转专业的。致使他们对本专业产生抵触情绪,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性去应付学习,心理矛盾倍出。

(8)文化选择和社会冲击带来的困惑。大学是思想开放的地方,各种思潮和文化流派齐头并存,物质诱惑和文化选择丰富多彩,这对于一直生活在单一思维氛围中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眼花缭乱。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也在大学校园中找到了土壤,这些都很容易让大学生们失去方向。

(9)网络时代还带来了信息和机会强迫的危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也是一个“信息匾乏”的时代。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一位教授就指出,网络资源的巨大能让深入其中的人们产生自己信息不足的错觉,从而越来越拼命的陷入其中,最终把自己折腾得疲惫不堪,伤害了身心健康。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已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了,如果我们不给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以及时地、有效地帮助和治疗,就可能使他们心理障碍进一步力口深,给社会造成潜在的损失和危害,其后果是严重的。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成因主要可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从生理、心理的发育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状况从简单走向复杂,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大多数学生在这段时期内都可以完成生理上的成熟,但多数人还不能同时在心理上达到成熟,这个时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处在变动之中的大学生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且随着知识海淘论坛dongding的逐渐丰富,逐渐走向成熟。同时,又因为一下子失去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第二,从社会变革来看。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加之中西文化的冲突,各种思潮的涌入,民主化逐渐推进,时代突然把社会转型过程中纷繁复杂,扑逆迷离的矛盾现象呈现在心理结构十分脆弱的大学生面前,这不仅会造成价值观混乱而且还会造成情感的极度苦闷,至使他们心理复杂而动荡不安。加之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因而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第三,从家庭、学校来看。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除了生理原本有缺陷的,从小受到歧视(如私生子、弃儿、父母犯罪)未能正常成长以外,有相当部分则是被家庭和学校刻意重视、溺爱的“骄子”。强烈的优越感,造成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但由于缺乏自主意识和适应能力。加之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间距以及面对考试、毕业分配带来的持久的期待焦虑,在任何一场哪泊是不大的精神冲击下,都可引发心理障碍。

第四,由干社会、历史、文化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健康狭义理解为身体健康,而忽视了人们的心理健康。迄今为止,心理治疗与咨询意义仍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有不少人心理、情绪、行为失常,却一直以为是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四处求医问药仍不见好转,经人指点才来见心理医生。

第五,独身子女的群体不断增多。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委屈,心理特别易受挫折。同时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去更导致他们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思乡与适应不良。多见于一年级新生,以女生为突出,她们在家中是宠儿,来到新环境,没有独立生活及在外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感受到陌生和不知所措。

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产生心理间题的潜在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受到外部某种条件的激发,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心理问题并不是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只有发展的一定的程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形成为心理障碍。虽然我们的心理咨询和一定的思想教育缓解了无数大学生心灵的痛苦,不同程度地矫正了他们中众多人行为上的偏差,弥补了他们人格上缺陷,挽救不少濒临绝境的轻生者,为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是,如果我们从多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等)重视心理卫生教育,尤其在高校加强心理卫生保健,使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情绪、行为得以及时地引导、排泄和治疗,那么,大学生心理障碍就会得到及时的调节和控制,许多潜在的因素也可以避免。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I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症,而是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一种安全安宁的状态。’,希望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每个大学生都能切实重视心理卫生问题,重视大学生的自我保健和自身调节,从而真正激发起大学生的昂扬斗志和进取精神,使之成为真正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奢侈消费心理的行为表现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一个新的消费概念——奢侈消费。这样的消费潮流同样席卷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至上”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消费理念,消费主义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而奢侈消费则成为当代大学生自我标榜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对当代大学生的奢侈消费行为及消费的心理动机展开了一次积极的研究。

一、奢侈、奢侈品、奢侈消费的涵义及其特征

奢侈的英文是Luxury,源自拉丁词Luxus。Luxus 原意是指“极强的繁殖力”,但后来演变为浪费、无节制,甚至指放荡。现代社会将其解释为舒适、快乐、昂贵、豪华、稀缺等意。奢侈是个含糊的概念,其含义由不同社会、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经济条件所决定。在经济学中,奢侈品的概念是指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有一种观点认为,奢侈品是绝对的,比如价值天文数字的名表或红酒;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奢侈品是相对的,几百万元一套的别墅,比尔·盖茨根本看不上眼,但是几百元一顿的必胜客,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奢侈品消费。奢侈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豪华、稀缺、昂贵的消费品而追求舒适、快乐的生活享受,并以远远超出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平均价格水平的消费形式来表现其消费特征与消费风格。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奢侈消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形成和存在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膨胀的消费欲望、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与更高生活水准的心理感受有着直接而必然的联系,同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生

产能力的加强、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对奢侈消费带来重要影响。但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会背景下,奢侈消费都在几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大众消费的显著特征:其一,昂贵性。这是指奢侈品价格及其高昂,一般远远超出社会平均收人水平和社会心理的价格承受能力。如数百万元乃至数千万元的豪华车,以千万元乃至亿元计算的豪宅,以万元计算的服装、饰品、化妆品、食品等昂贵消费品。其二,稀缺性。它表现为奢侈品本身的稀缺与珍贵。与大众消费相比,由于奢侈品的价值与价格极高,因此需求量相对较少,奢侈品的供应量也较少,因此,奢侈品就表现得极为珍贵,正所谓是“物以稀为贵”。其三,符号性。奢侈消费是一种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符号。作为经济价值的符号,它代表的是进入奢侈消费阶层的人士的经济收人水平与经济支配能力;作为社会价值的符号,它代表的是进入奢侈消费阶层的人士的事业的成功、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受人们尊重程度的提高。其四,可经济替代性。奢侈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弹性,消费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消费实力与能力来选择适合于自己消费水平与社会地位的消费品,因此,消费者对奢侈品消费的选择空间极大,选择的自主权也较大。

二、当代大学生奢侈消费行为的表现

消费社会成为主流社会形态的今天,人们自然会去追求更加舒适、更加享乐,及高品位、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无论人们对奢侈消费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评价,奢侈消费都有它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大学生奢侈消费的事实也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也不能改变的。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奢侈消费行为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物质主义导向的奢侈消费行为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丰富、消费欲望膨胀的时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其物质导向性最为明显。它具体表现在吃、穿、用等生活方面的奢侈化,例如,消费高档酒席、食品,追求世界名牌服饰或顶级品牌的香水、护肤品、化妆品,使用各种推陈出新的通讯产品,如手机、电脑等。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在校大学生更倾向于享乐型的消费,而不愿进行精神产品的消费,例如参加一个费用高昂的培训班、进行艺术创作投资、欣赏高雅作品或展出等。对于物质的奢侈消费,大学生往往认为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精神层面上的奢侈消费,大学生却认为是有选择性的,并且往往是不值得的。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奢侈消费追求的重点在于物质产品,他们持有的是功利的价值观,对奢侈消费是崇拜而又极为现实的。

2、自我意识导向的奢侈消费行为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年代,成长于市场、信息、物流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他们的消费行为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文化的冲击、国际潮流的诱惑,以及时尚与美丽的蛊惑,他们的私欲无限制膨胀,他们迫切地要展示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另类的、标榜性的自我形象,以充分张显出代际之间的差异。奢侈消费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为大学生在诱人的消费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为“消费主义”至上理念下的空虚与惶恐找到了诠释的理由。因此,奢侈消费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自我”与“其他”群体划分的标准,它让大

学生的消费文化变得千姿百态、纷繁复杂,也让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更加停留于表层和形式。

3、借钱和超前的奢侈消费行为

不管追求什么形式的奢侈消费,其前提都是具有足够的经济支付能力。大学生进行奢侈消费具有时代的压迫性和紧迫感,因此,他们往往是不惜一切努力、甘愿付出一切成本,也要实现自己对奢侈消费的崇拜与向往之心,其结果常常是倾尽了囊中的全部货币,耗尽了家庭所有的供给,甚至把“借钱奢消”当作一种手段,试图解决经济能力不足的现实难题,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走上不法之路。这样的奢侈消费是极为超前的,它不止超出了社会认可的范畴,超出了社会平均的经济发展水平,超出了大学生自身负担经济的能力,也超出了当代大学生原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用未来的钱来夯实今天的奢侈消费行为,意味着大学生将来要付出更加难以想象的代价才能进行弥补,意味着大学生对生产与消费的逻辑性存在着理解上的混乱与迷茫,意味着大学生对财富与幸福观的认识存在偏差与困惑。

总之,结论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奢侈消费行为更多地具有时代赋予的色彩,但是,这样的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找出其中的原由并加以引导才是当务之急。

外国语学院E0902李颍南

1801090215

第四篇:高三学生后期心理浮躁的八大表现及相关处理措施

(2011-02-16 21:15:25) 转载▼ 标签:

教育

高三学生后期心理浮躁的八大表现及相关处理措施

高三学生后期心理浮躁的八大表现及相关处理措施

1. 听不进父母、师长的劝告,怕听父母讲话,更怕父母的话题提及学习、高考,把父母的关注看成是自己心理压力的的来源。

2. 拿起书本似乎觉得什么都会,一目十行,半小时可以读一册书。合起书本,头脑一片空白,又觉得什么都不会,沉不住气,更静不下心。

3. 做定时练习没有整张试卷的感觉。难题不想做,不试着去从各方面去思考,不努力从课堂上、从已往练习中去寻求突破口。要么问同学,要么随手一丢。容易的题目只想一下子就得出结论,不完善过程,答题不彻底。

4. 总是感叹时间过得太快,在大脑中把高考日程提前,虚拟考试结果,过早地预支痛苦。一看时间就急躁,一看书就睡觉。

5. 自习时容易分散精力,不主动克服困难,坐不住。总有原因下位,出教室,找问题与同学讨论。

6. 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敏感,特别在乎别人的言谈与评价。 7. 有目标,有良心,但怕困难,无信心。

8. 精神委靡,听课精力不集中。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声音或大或小,或尖或细。把听课的乐趣放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上,否则我行我素。 克服心浮躁的措施

1.绝不能五分钟的热血,而应切实做到:落到实处,持之以恒。不要成天憧憬未来,而应既定目标之后就忘掉,把全部的精力和意志投入到行动中去,“功到自然成”。

2.多与老师谈心交流,不与老师对立。爱我们的老师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爱他(她)所教的学科,才会从他(她)那里学到真正的东西。

3.与同学们一道并肩战斗,共同合作,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比其他关系更重要,更现实。同学关系是不可选择的偶然组合。好的同学关系是人的幸运,坏的同学关系是一种慢性的折磨。同学关系是一种竞争的关系,但是在超过你的同学面前,你不必自卑,不必嫉妒;在不如你的同学面前,你也不必趾高气扬。好的同学关系是良师益友。在你消沉的时候,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善解人意,更会伸出一双援助之后,给你雪中送炭。

将同学关系形容为如水的君子之交,亲密的兄弟关系,抛弃利害的友情,应该一点也不为过吧

不必同悲同喜,但需同舟共济。

4.热情、兴趣永远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习也好、做事也好,没有热情、没有兴趣,是永远也不会有好的成果。有的同学为什么对任何事情都是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呢?为什么总是精力不投入呢?为什么一个年轻人却是老态龙钟的模样呢?

让李敖的诗句为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黑暗的隧道终将凿穿,

万仞的高山终要爬上,

待到百花凋谢时,

我归来开放!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 摘 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年龄段不同,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差异。造成这些的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而学校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家庭针对这些问题,应做的是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和增强作为父母的义务感。当然,学校更应该与社会、家长组成一个统一战线,为培养健康的“未来”而努力。

【 关键词 】心理健康;学校;家庭教育;应对策略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然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又是长期被忽视的。因此,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要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安全安宁。”我们知道心理上的健康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正处在发育黄金期的小学生。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调节,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偏差和问题。我国的家庭中有较多数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威胁着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我国心理学卫生专家早就呼吁: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从防治儿童的心理障碍做起,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

以下的这份调查数据表明了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情绪的基本情况良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封锁。

㈠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动机扭曲,因此相当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高段60%会主动回答,积极思考,但相当部分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中段有76%会主动回答,积极性相对要高。对于老师布置作业能认真完成的高段有69%,中段85%,高段学生的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有显著差异,高段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重视。

㈡不良情绪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和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探究其原因,以便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不愉快,保持旺盛的精力来进行愉快地学习生活。

㈢孤僻、交往情感封锁

根据统计,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有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不利于小学生健康的形成,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调查还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17%的中段学生,36%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选择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封锁性,特别是高段。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师生、亲子之间),使人不容易亲近,也没有真正的友谊,情感比较冷漠。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㈠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⒈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教育将影响儿童长大后的成长。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压力为主,有时甚至侮骂、打人等不良教养方式也会出现,这样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心理问题比一般正常家庭要多。

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专断型、放任型、权威型、民主型。这四种教养方式对学生个性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不同作用。专断型的方式常使子女产生不良情绪,并且具有畏缩,不信任人的个性缺陷;放任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子女具有放任的色彩,生活没有乐趣、悲观失望、低触,个性不成熟,达不到同龄人的正常发展水平;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获得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自立自信,有探索精神并心满意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

⒉父母期望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 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造成现代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现代经济发展很快,知识更新更是日新月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历史淘汰,被社会遗弃,所以拼命给予施加压力,使得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过重的负担,以致心理健康出现危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危机到达一定程度便会爆发出来,会出现如逃学、自杀、自闭症等等。

⒊父母关系

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和谐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首先他的需要就无法满足,如果伴随父母的大吵大闹,会让小孩子长期处于恐惧中,同时他们还会受到同学的攻击、欺负,使其心中创伤比较大。

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还会导致他们对生活、学习失去兴趣,常会有不良情绪出现,也容易出现抵触心理。有时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严重的会离家出走。

⒋ 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举止、思想品质对孩子具有严重危害。小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爱模仿,由于小孩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而且小孩子对父母是信任的,也便会接受父母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坏习惯,也就更容易在长大后走上不良的道路。

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⒈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或学校管理不当,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

有些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在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已造成成绩不良的情况下,教师不去给予关爱、体贴,反而拿话讽刺、挖苦学生,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恐惧、厌烦。

也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不合格。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学生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常言说得好:“有怎样得校长就有怎样得学校;有怎样得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

⒉ 学校环境

现调查表明,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主要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有利于保持平静、愉快的心态。而人际关系紧张的同学则无法愉快地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在困难的时候也比较无助,往往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比较自卑,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学校人际关系除了生生关系还有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生活也是很有影响的。

学校的环境一个是指学校的卫生情况,学校所处的位置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大,但也不容忽视,更重要的环境乃是班级里的心理环境,一个没有相互理解,同学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友好、愉快、和谐、尊重、信任的心理环境是不会有好的健康的同学的。

㈢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⒈社会环境:这里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习惯行为准则。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有形无形的信息传播,有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如报刊、电视、广告等。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影响力很大。

⒉社会风气

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会比较大。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心智还没成熟、判断能力比较差,对于好坏的选择比较弱,所以要社会工作有一个好风气,以避免学生有学坏的机会。当然好的社会风气对小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三、基于现状,学校、家庭采取的对策

基于现状,学校采取的对策是

⒈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心理健康,从狭义上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措施和方法,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心理健康素质。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接下来就是我们怎么去落实的问题。首先得有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让每个学生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即使不能学业有成,全能全才,但是,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要达到让每个人在自身原有的水平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成为一个健康的对社会有利的人。

有了这个目标,还需要内容才能去实现。根据以上调查,现代小学生少数有厌学心理、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不主动等,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开设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最好是以团体教育即班级授课为主,而且要配备相应的教材。同时也辅以个别教学,因为有个别同学也许有很多特殊的实际问题,那就可以通过谈心、行为指导、强化等手段达到培养目的。

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比较关键的条件,一是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重度,还有一个就是教师的业务水平。

所以,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而作为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尤其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不光是这些心理辅导老师,其余的任课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其实是他们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这样也就迁移涉到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学校里的每个教师都应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境,原因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做好才不致学生学环。有这么一个好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向更健康方向成长。

但是不容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教师的压力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适当的心理辅导,使他们释放内心的苦闷,避免躯体压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高血压、严重心理疲劳。

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小学生更重要。有了健康的老师,才更有能力去培养健康的学生,这是不容忽视的。

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大爆炸,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不受到保护,在这些重压下极易出现,也是现在普遍出现的如厌学心理、自卑自闭心理、依赖心理等等。我们学校更应该极早地动工起来,同时与社会、家长组成一个统一的战线,为培养出健康的“未来”而努力。

基于现状,家庭应做的是

⒈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

家长自身的素质,本是就是一种教育因素。对子女影响极大。它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素质高,就会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而素质低,则产生消极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话说:“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这是说,家长身上的小毛病,可以影儿子陷入大的罪恶。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此事非同小可。因此,有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已”“打铁先得自身硬。”这都是告诫做父母的要特别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

那怎样做一个有修养的家长呢?有两点,首先是有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社会科索沃知识。早在一百年以前,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斯宾塞就说过,父母缺乏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在儿童自体、道德和智慧的训练上,都是毛病百出。”他把人们学习、掌握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看作“是每个男女所受教育中的最后课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主张:“应当在上中学时代就给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以教育学的知识。”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主张开办“父范学堂”,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对子女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家长,必须要掌握,但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要解决好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要把子女培养教育长大成人,还必须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

教育子女的能力包括三点:①有了解子女的能力。要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必须做到: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绪;家长要主动和孩子亲近;要创造一种宽松的家庭生活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家长对孩子要严格,但严格不等于严厉、粗暴。宽松的家庭生活气氛,还包括不要事事都管束得特别苛刻,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权利;要全面看待孩子,不要持偏见,不要抱成见;要正确对待,认真听取别人反映的情况。②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家长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从实际生活,克服主观主义。③要有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家长应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使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⒉增强的义务感

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既是政治法律上的义务,又是伦理道德上的义务,具有双重意义。

有的家长说,我们工作忙,任务重,没有时间教育子女;但是,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育子女的机会总是有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教育子女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况且,能不能把子女教育好,并不在于时间多少,主要是能不能科学地教育子女,能不能有较高的效率。

有的家长,子女能不能成才,随他们的便。年老退休我们有退休金,又不打算依靠他们,学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把犯法就行。这种思想要不得,我们必须明白,这种义务不是以获得某种利益为前提,而是以或多或少地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前提。

不管将来能不能得到子女的好处,也不管是否打算依靠子女,都必须无条件地担负起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有的做父母的,夫妻关系不好,闹离婚,不顾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总之,我们必须清楚,家庭对孩子影响极大,对于思想品德的形成,作用极大,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上一篇:中学生应怎样人际交往下一篇:中学食堂各项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