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论文

2022-04-21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利用敦煌方药辨治内科疾病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录入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方剂,采用Excel2003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出敦煌遗书《辅行诀》中医方剂61首,涉及药物66味,药物总使用频次336次。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论文 篇1:

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摘要:目的  采用數据挖掘手段分析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18年10月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文献,建立标准化医案,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处理数据,对有效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常用药对、核心处方组合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40篇文献,含240个有效中药处方。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当归、白术、枳壳、黄芪、肉苁蓉、火麻仁等,使用频次≥45的中药多具有益气养血、行气活血、润肠通便等功效,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是白术-当归,药性多为温性、甘味。结论  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当标本兼顾,治本宜益气养血,治标宜行气活血、润肠通便,补虚泻实。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老年功能性便秘;中药;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12.02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Data Mining-based Medication Rules of TCM in Treatment for Senil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HE Pingping1, FAN Xiaohua2, LIANG Xuemin2, MA Lijuan1

1.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2. Guangdong Province TCM Hospital, Guangzhou 510120, China

通讯作者:范小华,E-mail:fanshirly@sina.com

便秘是包括排便少、便硬、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长、肛门堵胀、便不尽感等的一组症状,伴有或不伴有腹痛、腹胀、恶心、便血等。功能性便秘是排除代谢性、器质性和系统性疾病之后的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给老年人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对老年人健康危害极大[1-2],便秘增加了跌倒、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风险,同时对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关于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研究文献大多以临床研究、名家经验等方式展示,缺乏对此类处方的深度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和发现规律性的认识和隐含的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处理之后,找出共性规律与差异性,为中医精准治疗提供依据[3-4]。本研究广泛收集老年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的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功能,探讨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建库至2018年10月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以“功能性便秘”并含“老年”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再严格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

1.2  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Ⅲ标准[5],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6];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③研究人群为老年患者;④治疗方法为中药内服;⑤处方药味齐全;⑥治疗效果为有效(有效率>80%)。

1.3  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科普文献、名家经验;②针灸、物理治疗、中药外治法的文献;③有方名而无明确药物名称的文献;④文献中未标明治疗效果或明确标明治疗效果不佳;⑤少数民族医药类文献,如藏医、蒙医;⑥同一研究者发表同一处方的文献;⑦合并西医或其他疗法的文献。

1.4  数据录入与核对

将筛选后处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建立“老年功能性便秘”标准化数据库,录入完成后由双人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5  中药名称规范

在“老年功能性便秘”数据库中,通过软件模块中的“执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进行规范,根据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对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处理,如“首乌”规范为“何首乌”,“元胡”规范为“延胡索”,“元参”规范为“玄参”,“淡大芸”规范为“肉苁蓉”等。

1.6  数据分析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对数据进行分析。该平台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涵盖30余万条古今医案数据,集成了频次统计、关联分析、互信息分析、社团分析、复杂网络分析、聚類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基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中医药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主要用于解决名中医经验学习、传承与挖掘工作中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利用等问题[8-9]。本研究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集成功能,对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处方数据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利用聚类分析得出常用中药的分类,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方药组成。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经计算机检索及人工筛选,共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240篇,合计240首处方,含129味中药。使用频次≥45的药物共18味,前5位依次为当归、白术、枳壳、黄芪、肉苁蓉,见表1。

2.2  性味归经

按出现频次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将药物的四气分为热、大热、温、微温、平、凉、微寒、寒及大寒9个类别,主要为温、微寒性,见图1。将药物的五味分为酸、微苦、苦、淡、微甘、甘、微辛、辛、咸及涩10个类别,主要为甘、苦、辛味,见图2。将药物的归经根据十二脏腑经络进行分类,主要归脾、胃、肺、大肠经,见图3。

2.3  药物关联分析

2.3.1  药物组合

按药物组合共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频次≥76的药物组合见表2。前5位依次为白术-当归、枳壳-当归、黄芪-白术、肉苁蓉-当归、枳壳-白术。

2.3.2  组方规律分析

对240首处方进行组方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表示前者出现时后者出现的概率;支持度表示两者同时出现的概率。设置支持度>0.3、置信度>0.7,获得21条中药组合关联规则,见表3。

2.4  复杂网络分析

对240个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设置边权重为50,得出核心组合为:当归、黄芪、白术、地黄、甘草、肉苁蓉、枳壳、火麻仁、麦冬、苦杏仁、郁李仁、桃仁、白芍、升麻、玄参、陈皮、厚朴、牛膝、党参、何首乌、柴胡,见图4。综合分析,以上药物组合由补中益气汤、济川煎、麻子仁丸化裁而来。

2.5  聚类分析

对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18个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相关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后认为聚成5类比较合适。分别为:①白术、黄芪、枳壳、当归、肉苁蓉;②甘草、升麻、党参、陈皮;③地黄、麦冬、玄参;④火麻仁、苦杏仁、桃仁;⑤何首乌、厚朴、白芍。见图5。

3  讨论

老年功能性便秘属中医学“便秘”“不更衣”“阴结”“脾约”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且与肺、脾、胃、肝、肾等关系密切。《医宗必读》曰:“老年津液干枯……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明医杂著·枳实丸论》曰:“证属形气病……津血枯涸而大便难耳。法当滋补化源。”《症因脉治》中提出“高年阴耗血燥津竭者大便干而秘结”。杨小平认为,老年功能性便秘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年老体衰,气血两亏,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肠道失润,甚则致阴阳俱虚;阴亏则肠道失容,导致大便干结,便下困难;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导致便下无力,大便艰涩[10]。刘铁军教授认为,老年性功能性便秘责于老年人素体虚弱或久病致气血津液亏虚,脏腑功能衰弱,日久则肠道津亏液乏,终致大便不畅[11]。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致血瘀,气虚无力推动胃肠运动致气滞,阻滞大便不通,影响脾胃吸收运化,久而加重正虚,粪便滞留肠道,压迫脉络,致气血运行不畅,加重血瘀。故而虚、瘀、滞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其中又以虚为本,瘀、滞为标[12]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文献240篇,包含有效处方240个,合计129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前5位为当归、白术、枳壳、黄芪、火麻仁。高频药对主要有白术-当归、枳壳-当归、黄芪-白术、肉苁蓉-当归、枳壳-白术。其中当归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医学启源》有“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具有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功能。现代研究显示,当归润肠通便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C-cAMP-PKA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结肠水通道蛋白8的表达,抑制近端结肠水分吸收,改善结肠润滑功能有关[13]。白术,《本草通玄》有“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能建运,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有医家临床重用白术补脾气,助运化,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通便的作用[14]。黄芪具有补气升阳作用,研究表明,黄芪可增强空肠平滑肌紧张度,促进小肠氧化代谢,改善肠道环境,抗菌,增强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枳壳能升清降浊、下气,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功效[15]。滕建业[16]分别采用半固体糊胃排空法和肠推进法测量枳壳中柠檬烯和柚皮苷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烯具有强效促进胃动力作用,而柚皮苷有较强的加速肠蠕动作用。火麻仁兼有润肠通便、滋养补虚作用,适用于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李寒冰等[17]研究表明,火麻仁能促进便秘动物的排便,影响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水平而改善肠道菌群生长环境并调节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微环境,促进益生菌生长,改善肠道功能。上述诸药配合,共行益气养血、行气活血、润肠通便之效,达补气补血而不滞气滞血,行气行血而不破气破血,使脾气健、气滞行、血瘀消。与目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相符。

药物四气五味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四气以温、微寒为主,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甘能补,苦能泄,辛能行,辛甘可以化阳,可见药物性味立足辛温补益为主,辅以甘寒养阴,体现了治疗本病除补益气血外,还应当注重行气、滋阴。另外,药物归经主要为脾、胃、肺、大肠经,可见用药多从脾胃经入手,辅以调治肺、大肠二经。《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同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降浊,脾升胃降,两者功能相辅相成,维持肠道的传导功能,故治疗本病可从脾胃入手。肺与大腸相表里,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肠之气随之而下降,糟粕能够传下。陈凯旋等[18]应用提壶揭盖法治疗老年便秘疗效较好。高频用药中苦杏仁为宣肺之品,提壶揭盖以达布津之效,又可行气润肠。

综上所述,从药物频次、关联分析等角度提示临床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用药多以益气补血、润肠通便、行气活血为主,看重补益类药物应用,慎用苦寒攻伐之品,同时注重补而不滞理念。归经方面可注重从脾胃、肺大肠入手调治本病。

本研究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将已发表的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实验数据信息化,客观体现了当前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模块化的数据挖掘方式有利于临床医生掌握使用,并可结合临床经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和专业解读,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诊疗规律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翁剑锋,邱啸臣,李元新.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 2016,29(3):409-412.

[2] 张晓莉,郑松柏.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4,13(3):178-181.

[3] 刘树春,刘洋,张晓玮,等.基于方剂数据的补肾常用中药及其配伍规律的挖掘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0):208-212.

[4] 赵艳青,李青松,项敏泓,等.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常见问题的思考与策略——以中医药术语及用药规律总结为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33(4):1220-1225.

[5] DROSSMAN D A.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J]. Gastroenterology,2006,130:1377-1390.

[6]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北京中医药,2011,30(1):3-5.

[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8] 于琦,王映辉,李宗友,等.名医余瀛鳌432例调肝法医案辨治规律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3):225-229.

[9] 王伟斌,李敬华,王映辉,等.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3):98-102.

[10] 孙真真.杨小平主任医师运用归脾汤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经验[J].中医研究,2017,30(3):47-48.

[11] 李建武,高蕾,韩庆,等.刘铁军教授运用经方治疗老年性功能性便秘验案浅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10):49-51.

[12] 吴小彬.建中行气活血法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13] 杜丽东,雒军,吴国泰,等.当归对血虚便秘模型小鼠结肠水通道蛋白8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7):44-48.

[14] 部繁,李孟一,谷云飞.济川煎联合枳术丸治疗中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15-18.

[15] 李绍芝,谭晓红.黄芪对在体小肠和离体小肠粘膜耗氧量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6(2):44-48.

[16] 滕建业.枳壳促进胃动力化学物质组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17] 李寒冰,吳宿慧,李根林,等.火麻仁油对便秘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善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8):1878-1881.

[18] 陈凯旋,席作武.针药并用提壶揭盖法治疗老年便秘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4):61-62.

(收稿日期:2019-01-21)

(修回日期:2019-04-03;编辑:陈静)

作者:何萍萍 范小华 梁学敏 马丽娟

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论文 篇2:

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摘要: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利用敦煌方药辨治内科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录入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方剂,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 整理出敦煌遗书《辅行诀》中医方剂61首,涉及药物66味,药物总使用频次336次。所用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白芍、干姜、生姜、黄芩、旋覆花、人参、大枣、竹叶、五味子、桂枝等;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累计频率为80.66%;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3.91%;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87.95%;归经以胃、肺、脾、心、肾、肝经为主,累计频率达86.15%。敦煌医术类方剂治疗内科疾病临床用药配伍以补气药甘草、人参、大枣,补血药白芍,滋阴药麦门冬为主,次以清热药竹叶、黄芩为辅,再以解表药生姜、桂枝,温里药干姜,化痰止咳平喘药旋覆花,收涩药五味子等为特色用药。高频次药物构成敦煌医术类方剂中治疗天行病的小阴旦汤。结论 本研究总结出了敦煌《辅行诀》临床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可为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敦煌遗书;辅行诀;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Study on Medication Rule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Fu Xing Jue Based on Data Mining LI Ting-bao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DHYX2015-01);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506RJZA043)

(Schisandrae Chinensis Fructus) as characteristic medication. High-frequency medicines constitute Dunhuang medical prescription of Xiaoyindan Decoction, which can be used to treat epidemic.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concluded the compatibility rule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Fu Xing Jue,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ine.

Key words: Dunhuang manuscripts; Fu Xing Jue; data mining; medication rules

敦煌遗书医学卷《辅行诀》是藏于敦煌千佛洞中的以临床为主的敦煌医术类内科学专著,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给药途径独特多样,组方配伍别具特色,实用效捷,价值宝贵。现有研究多从文字角度考释、校勘医方,或分类、解析方剂。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其药物类别、药性归经等,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取《敦煌古医方研究》[1]和《敦煌古医籍考释》[2]中的敦煌医术类《辅行诀》方剂。

1.2 数据规范

药物名称、分类、性味、归经均按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3]和《中药大辞典》[4]规范。其中同一种中药、入药部位及炮制方法不同但功能相同者,计为1味药;若1味药数种归经者,按数种归经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将筛选出的敦煌医术类《辅行诀》方药录入计算机,用Excel 2003建立敦煌《辅行诀》中医方药数据库,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辅行诀》方药概况

《辅行诀》共载7类方、61首方剂,方剂数及主治病症情况分布见表1。61首方剂涉及药物66味,药物总使用频次336次。

2.2 单味药使用频次

《辅行诀》61首方剂共涉及66味药物,总使用频次336次。66味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甘草,使用频率为10.12%,最低为犬肺,使用频率为0.30%。其中,使用频率>3.00%的有10味,使用频率2.00%~3.00%的有4味,使用频率1.00%~2.00%的有17味,使用频率0.50%~1.00%的有20味,使用频率<0.5%的有15味。核心药物为甘草、白芍、干姜、生姜、黄芩、旋覆花、人参、大枣、竹叶、五味子等。使用频次≥5的单味药见表2。

2.3 药物类别

《辅行诀》61首方剂中的66味药物可分为14类,各类药物使用频次、频率分布见表3。

2.4 药物性味

《辅行诀》61首方剂中的66味药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的药物累计频率87.95%。其中,寒性频率最高(40.07%),温性频率较高(35.46%),凉性频率最低(1.77%),体现内科疾病寒热错杂的中医辨治理论。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83.91%。苦具泄、燥、坚阴的作用,占31.16%;甘能补能缓,有益气补血、化瘀通络的作用,占26.68%;辛能行能散,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通络祛瘀的作用,占26.07%。结果显示治疗以味苦坚、甘缓、辛散之品为主。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结果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单味药物为补气药甘草,次为补血药白芍,再次为温里药干姜,其他高频药物大多是特色专病专药,突出体现了治疗的灵活针对性。

高频药物甘草、白芍、生姜、黄芩、大枣构成敦煌《辅行诀》中治疗天行病的小阴旦汤,为伤寒论桂枝汤去桂枝加黄芩,方中黄芩清热解毒、泻热止痢为君药;白芍药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为臣药;甘草和大枣益气和中,助芍药和营;生姜散寒止呕,反佐黄芩苦寒伤胃。功用清热和营,缓急止痛。治天行发热汗出,头痛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揭示了敦煌《辅行诀》小阴旦汤与《伤寒论》桂枝汤的演变关系。

高频药物体现了中药药对的应用[5]。①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对:白芍+甘草。白芍味酸,得木之气最纯;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两药伍用,有酸甘化阴之功,共奏敛阴养血及缓急止痛之妙。②和表里调气血药对:白芍+桂枝。白芍酸收,和营敛阴;桂枝辛散,和营解肌。两药相合,一阴一阳,调和血脉,缓急止痛,振奋中阳,调理脾胃。③泻下通便药对:大黄+芒硝。两药参合,相互为用,消炎散结,清热通便。④强心止痛药对:附子+人参,两药相用,相互促进,温阳益气,强心救逆,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附子+干姜,两药参用,相互为用,增加回阳救逆之功,体现“附子无干姜补温”之意。附子+黄连,两药相合,一补一泻,一寒一热,相互制约,辛开苦降,温阳助清解,泻火护心阳。

综上,通过对敦煌遗书《辅行诀》61首方剂进行药物类药性药味归经的频次频率的分析研究,筛选出主要核心药为甘草、白芍、干姜、生姜、黄芩、旋覆花、人参、大枣、竹叶、五味子、桂枝等。敦煌医术类方剂治疗内科疾病临床用药配伍以补气药甘草、人参、大枣,补血药白芍,滋阴药麦门冬为主,以清热药竹叶、黄芩为辅,再以解表药生姜、桂枝,温里药干姜,化痰止咳平喘药旋覆花,收涩药五味子等为特色用药。药类频率最高的补虚药为主,以频率较高的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辅,君臣佐使,合理配伍,达到最佳疗效。本研究总结出的敦煌《辅行诀》用药规律可为临床选择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喜平.敦煌古医方研究[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45-55.

[2]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1988:115- 137.

[3]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12.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 吕景山.施今墨对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作者:李廷保

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论文 篇3:

汉代至民国著名医家治疗喘证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摘要 目的:探討汉代至民国著名医家治疗喘证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医学典籍中共获得119条方剂,录入数据库并借助“中医辅助传承系统(V2.5)”对证候、单药、对药、角药频次等进行深度研究。结果:喘证最常见证候为: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虚耗证;出现最多的药物是:甘草,杏仁,陈皮;出现最多的对药是:麻黄-杏仁,半夏-陈皮,陈皮-甘草;出现最多的角药是:甘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甘草,半夏-陈皮-茯苓;核心药物是陈皮,半夏,生姜,甘草,麻黄,杏仁;候选处方优选为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结论:喘证证候优先以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为适应证;药物使用可优选甘草,杏仁;对药可优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角药优选麻黄-杏仁-甘草,半夏-陈皮-甘草;核心药物为麻黄,杏仁,陈皮,半夏,生姜,甘草;候选药物可优选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药物。

关键词 喘证;数据挖掘;中医辅助传承系统;关联规则;核心组合;复杂网络;学术思想;新药研究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1]。喘证既可出现在急性肺炎,急性支气管哮喘,急性心力衰竭等急性疾病中,也可以出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结核等慢性疾病。以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等在2019年4月发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我国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群已经接近1亿[2],并且患病率正在逐年攀升。中医单独从喘证这一临床表现入手,提出了“肺病者,喘息鼻张”等贴合临床的经验理论。我们通过探寻汉代至民国16位著名医家治疗喘证的临床经验与医案方剂,摸索出各家治疗喘证方剂用药规律并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寻找喘证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以期有益于临床治疗与新药研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研究选取来源于汉至民国的医学典籍,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丹溪心法》《症因脉治》《寿世保元》《张氏医通》《证治汇补》《医学心悟》《临证指南医案》《温热条辨》《温热经纬》《医碥》《类证治裁》《医学衷中参西录》,包括了张仲景、孙思邈、王焘、陈无择、朱震亨、秦景明、龚延贤、张璐、李用粹、程国彭、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何梦瑶、林佩琴、张锡纯共16名医者所著17部医书。

1.2 檢索策略

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进行人工检索,按照朝代先后顺序寻找得到记载喘证详细方剂的医书。

1.3 纳入标准

以“喘”“喘息”“上气”“喘逆”等作为检索词汇,仔细与书中条文相比对,符合上述条件的方剂,则选择纳入。

1.4 排除标准

排除非以喘为主要表现或由于其他疾病导致出现喘等相关词汇的疾病,如治疗胸痹等的方剂。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本研究共纳入了119条方剂,总共涵盖了178味药物,药味个数最少仅为2味,最多为15味,平均(6.176±2.625)味中药,将方剂各个药物录入至EXCEL2017版本,建立喘证方剂数据库。

1.5.2 数据库的规范

研究对证候的统计与规范均按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第2版)》[3]与《实用中医诊断学》[4],药物的统计与规范均按照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执行,如将“官桂”与“桂心”统一改为“肉桂”。双人双机独立录入数据,审核数据直至达到数据相差率低于5%。

1.6 数据分析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是以智能信息处理方面为支撑,遵循传承理念,围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中药新药处方与发现的软件。本研究采取对药解析时,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0;角药解析时,支持度个数设置为6;规则解析时,支持度个数设置为8,置信度设置为0.55;新方解析时,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为2。通过其关联、规则分析、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算法,对数据进行组合获得新方及其数据规律[7-10]。

2 结果

2.1 喘证的证候分析

本研究通过统计归纳后共得出12个证候,排在前3位的证候(频率>20%)为:痰热郁肺证(27次,占22.69%),痰浊阻肺证(24次,占20.19%),肺气虚耗证(24次,占20.19%)。依据频次从高至低排序。具体结果见表1。

2.2 治疗喘证最常见的单药

本研究在药物出现频次统计分析得出排在前5位的药物(频率>20%)分别是甘草(35次,占29.41%),杏仁(26次,21.85%),陈皮(26次,21.85%),半夏(24次,20.17%),生姜(24次,20.17%)。依据频次从高至低排序。具体结果(频率>15%)见表2。

2.3 治疗喘证最常见的对药

本研究在用药分析中得到排在前3位的对药(频率>10%)为:麻黄-杏仁(13次,10.92%),半夏-陈皮(12次,10.08%),陈皮-甘草(12次,10.08%)。依据频次从高至低排序。结果见表3。

2.4 治疗喘证最常见的角药

本研究在组方规律分析中得到排在前3位的角药是甘草-麻黄-杏仁(7次,5.88%),半夏-陈皮-甘草(7次,5.88%),半夏-陈皮-茯苓(7次,5.88%)。依据频次从高至低排序。结果见表4。

2.5 基于关联规则的治疗喘证中药配无规律分析

本研究在规则分析中得到排在前3位(置信度>0.5)是麻黄-杏仁(置信度0.722),杏仁-麻黄(置信度0.5),半夏-陈皮(置信度0.5)。依据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序。结果见表5。

2.6 基于复杂网络的治疗喘证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分析

本研究由规则分析及网络分析得出汉代至民国16名著名医家治疗喘证的核心药物是陈皮、半夏、生姜、甘草、麻黄、杏仁。结果见图1。

2.7 基于熵方法的汉代以来著名医家治疗喘证核心组合及新方提取的研究分析

本研究在新方聚类分析中得到181组对药组合,再次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可得到18组角药组合,结果见表6。

将表6运用空间网络图展示。见图2。

继续将表6所得角药组合进行处理可得到9个新候选处方。具体见表7,图3。

3 讨论

随着雾霾这一名词的出现,空气污染的严峻形势及不断老龄化的人口都意味着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攀升。喘证作为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最早的现存文献记载在《黄帝内经》中,《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说:“病心脉来,喘喘连属”。更有古人提出喘证不仅限于肺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说:“夜行则喘出于肾……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所以喘证虽然仅为一个临床表现,中国古人却认为“内不治喘”,体现出喘证的复杂多样以及难以根治。我们希望通过搜寻古籍以求找出更加有效的诊治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汉代至民国16名著名医家治疗喘证的119条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研究结果提示喘证最主要的证候为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虚耗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所以脾失运化,水湿成痰,痰阻肺中,与火热相结,火曰炎上,肺气上逆则喘。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喘证多从痰邪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等方面入手[9]。国医大师王静安在老年肺炎型咳喘辨治中认为病因病理要点是痰热内蕴[10]。痰若与湿浊相结合,湿性重浊,肺气不降,浊陰上逆则喘。国医大师李辅仁创五子定喘汤泻痰浊水饮停滞之哮喘[11]。先天不足或久病耗气,脾胃不足,肺气失于濡养,气虚则喘。国医大师朱良春以明辨阴阳,细察脏腑,补益培本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12]。故由证候分析可知喘证的发生发展与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湿、火、气虚等证候要素密切相关。

本研究发现最常用于治疗喘证的单药为甘草、杏仁、陈皮。甘草在本经中具有“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的功效,但在现代药理研究中甘草次酸有明显抗炎作用,并且结构与氢化可的松相似,所以具有类激素的作用[13]。杏仁性温,味苦,主入肺经,善治咳嗽气喘,其苦杏仁苷具有明确的镇咳平喘的作用[14]。陈皮在本经中具有“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之效,其不仅可以理气,陈皮的挥发油能够祛痰平喘、扩张支气管[15]。最常见的对药为麻黄-杏仁,麻黄通腠理,散寒湿,内可利水以平喘,杏仁降气助肺行水,二者相须使宣降如常,散寒利水。最常见的角药是甘草-麻黄-杏仁,三药共成三拗汤,专治风寒引起的咳喘。关联规则较高的药物为麻黄-杏仁,现代药理证实麻黄杏仁配伍在疗效性及安全性明显优于单药[16]。研究得出治疗喘证的核心药物为:麻黄,杏仁,陈皮,半夏,生姜,甘草。共得到9个候选新方,方1由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组成,既能清热化痰,又可养阴解毒,适用于痰热郁肺型喘证;方5由芒硝-槟榔-大黄-桃仁-硝石组成,功善消积导滞,适用于食滞胃脘型喘证。

对于喘证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喘证证候优先以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虚耗证为适应证,应该以清热化痰,宣肺化饮,补益肺脾为主要治则;2)药物使用时可优选甘草,杏仁,陈皮,半夏,生姜,茯苓;3)对药可优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4)角药优选麻黄-杏仁-甘草,半夏-陈皮-甘草,半夏-陈皮-茯苓;5)核心药物为麻黄,杏仁,陈皮,半夏,生姜,甘草;6)候选药物可优选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药物[17-18]。在核心药物中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宣肺的三拗汤及化痰的二陈汤相互融合,所以在喘证的治疗中,肺作为最直接的脏器,痰作为最具特征的病理因素,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对喘证的治疗起到决定性的治疗作用。接下来我们将会收集现代临床治疗喘证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摸寻出最具疗效的药物或方剂,并对其开展药理学量效分析等研究,将其汇通总结出新的喘证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8-89.

[2]Wang C,Xu J,Yang L,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CPH]study):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Lancet,2018,391(10131):1706-1717.

[3]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124.

[4]邓铁涛.实用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6-387.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36-137.

[6]卢朋,李健,唐仕欢,等.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9):1-4.

[7]刘旭东,何庆勇,吴海芳,等.汉代以来著名医家治疗眩晕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1):920-925.

[8]尹湘君,何庆勇.基于关联规则与熵方法的血脂异常中药复方专利配伍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3):550-555.

[9]闫雪皎,邓田莲,唐先平.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成人斯蒂尔病的用药规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8):1056-1059.

[10]赵玲,曾慧妍,张锦明,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证治疗方剂组方分析及新方发现[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5):613-617.

[11]赵惠.周仲瑛运用经方辨治咳喘经验[J].河北中医,2014,36(7):970-971.

[12]李蓉.王静安学术思想运用于老年肺炎的治疗体会[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5):364.

[13]李辅仁.五子定喘汤[J].光明中医,2012,27(1):143.

[14]高想,吴坚,姜丹,等.国医大师朱良春支气管哮喘辨治实录及经验撷菁[J].江苏中医药,2014,46(11):1-2.

[15]姜雪,孙森凤,王悦,等.甘草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17,31(7):25-28.

[16]肖朝霞,蒋萌蒙,王向军.杏仁的功能性及其药理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11,10(11):71-73.

[17]李卫霞.陈皮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0):1521-1522,1555.

[18]宋帅.基于效/毒成分体内过程的麻黄-附子和麻黄-杏仁药对配伍机制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2019-05-17收稿 责任编辑:杨觉雄)

作者:周建国 丁宇坤 何庆勇

上一篇:模具生产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数据挖掘电子商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