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用药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21

摘要:环保、绿色、健康、无公害越来越成为当下人们追求的方向。而在农业中化学农药的时候是最大的危害,所以化学农药的使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科学用药水平的途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用药生态农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用药生态农业论文 篇1:

加强农药监管 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到农业“供给侧改革”,并进一步指出,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指明了今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思路。

近些年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体看来,问题不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土壤、水等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部分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不能适应广大民众对健康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减弱,农业内外部压力增大,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生产端的供给入手,对症下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动选择,更是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将极大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和竞争力的增强,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满足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和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简单说,就是使农业生产更加符合市场,更加适应消费,更加提高效益和竞争力;使生产和消费两端,以及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两方面都能够得到好处。改革就是进行创新,淘汰落后的生产模式,从农业生产的各个要素改起,为广大民众提供放心、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农药是农业生产很重要的特殊投入要素,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绿色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系重大。加强农药监管是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1、农药行业面临压力与挑战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功能,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由于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问题,消费不好的供给过盛,消费需要的又供给不足。因此,农业供给侧必须改革,农药是农业供给侧的重要因素,势必带来较大的压力,也必将迎来创新机遇与挑战。另外,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有效实施,对农药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药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新型安全高效经济的产品。低端农药产品将大量减少,高效低毒安全经济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将大受欢迎,且需求量会大幅增加。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药企业必须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加速开发高技术产品。还要积极拓展业务,延伸服务市场,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农民科学用药,运用“产品+服务”的生产经营模式,赢得发展空间。

1.1平衡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压力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压和生产成本“地板”抬高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问题突出,国内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倒挂,使得国内农业生产能力弱化,生产成本高企,农产品的竞争力低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失衡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农药等农业生产投入品大量不合理使用,甚至滥(乱)用,带来成本和生态双重压力,并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综合配置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重新配置受阻。农业增产只能拼资源、拼消耗,耕地经营粗放,撂荒现象不断加剧,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等不升反降。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统防统治,减少农药等农业生产投入品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一要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的掠夺经营习惯性做法,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依靠物质资本等大量投入与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二要紧紧抓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化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形成有效率的有效益的可持续的符合广大民众消费需要的农产品供给体系。三要破解农药等特殊和重要的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产品结构和效率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过去农产品数量严重不足,在相当长时间里,过多地依赖于大量化学品的投入来增加产量,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猛增。目前我国农药的生产量和使用量都是全球第一,而农药的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三分之一,既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污染了生态环境,不利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竞争力不高。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 。农药的减量控害和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在国家和民众越来越多地关注食品安全的新常态下,农业生产必须寻找新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投入品替补毒负作用较大的化学投入品。如生物农药已成为替代化学农药的一个很有前景的选择,尤其是谷物、油料、水果、蔬菜等食物源农作物的生产是生物农药的重要市场。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

1.2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

我国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农业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过度使用农药等不合理的高耗费低效率农业生产增长方式使得环境压力巨大,加上林地、草地、湿地被过度开垦,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对农药等有毒特殊农业生产投入品必须减量降害,配合其他相关措施修复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本是农业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与绿色发展相悖,需要及时纠正”。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使农产品供给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满足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有效率有效益和供给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入手,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为了解决农产品数量严重短缺状况,农业生产长期过量使用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由于“面广点多、源头分散、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长期被忽视,已成为污染防治难点。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虽然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已十分严重,但各主要驱动因素仍然有增无减。就农药而言,产能严重过剩,我国有农药生产企业2500个左右,农药登记的有效成份660多种,有效期内发放产品登记证的近3.5万个,农药年货物产量在360万吨以上,国内使用量100万吨左右,出口量在160万吨以上,农药的生产使用和出口均居全球第一。由于农药生产企业的技术含量与境外先进企业比差距太大,农药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都差;加上我国农业生产绝大部分是家庭小规模经营,农民科技种田素质不高,不能按照操作规程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农药的利用率低,绝大部分的农药散落在环境中,更有甚者,滥(乱)用农药。因此,农药的生产使用均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和不规范的使用大量化学农业投入品,使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等都遭到不同程度地污染,也是造成农产品质量不安全的主要根源。我国也是重金属污染土壤较严重的国家,有的省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13%,其中受污染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0%之多。尽管近些年来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高治理成本与技术推广难等方面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控制。特别是随着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变化,农业面临内外部巨大压力,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1.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压力

随着农药等农业化学投入品从西方的全面引进和广泛应用,近几十年来,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我国的农产品总量也大幅增长,数量自给略有宽余。但大量过量使用,甚至滥(乱)用农药等化学农业投入品,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且更加隐蔽。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等使用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利用率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面对庞大的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产品生产者和巨大的农产品数量,普通民众不可能凭感官觉察食品中隐藏的安全问题,只有专业技术人员依靠仪器设备才能检测出人类的感知器官根本无法感知到的风险因素。加上薄弱的政府监管和不完善的法律机制,都难以防范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侧,存在着安全性高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而常规农产品又略有过剩的状况。化解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只能进行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和治理,引导和促进农产品的供给主体供给不含有毒有害成分的农产品,主动提供安全的农产品。调整农产品结构,提升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适应人们消费升级的需要。

2.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农药监管策略

突破当前农业发展瓶颈,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加大农药等有毒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力度。首先要完善农药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使监管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是建立监管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扶持体系,增强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加大公众参与力度;鼓励减少农药等使用量,探索富有灵活性、针对性的奖励性经济措施。加大基层农业机构公益性的培训与推广服务力度,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和广大农业生产者参与的科学用药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技术方面的培训。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农药等农业化学投入品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2.1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

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内容,也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绿色发展,才能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可持续和保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有效建设绿水青山,用科学有效和节约集约的农业投入,优化农业技术和管理,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才能形成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留住青山绿水,才能实现改善生产环境和修复生态环境的目标。开展循环农业建设,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和农药等使用效率,深入开展农药减量控害行动,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生产生态协调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建立耕地轮作制度,实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和模式。二要完善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和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三要开拓绿色创新发展思路,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减排与防治的有效机制,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道路。到2020年控制住农业用水浪费和总量过大的现象;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实现国家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

2.2推进特殊农资减量控害行动不松懈

农药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特殊农业生产资料,是保障农产品供给数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过量施用又会造成面源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因此,要大力推广科学合理用药,减少农药面源污染,做到 “绿水青山”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减量与增效并重,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整体推进农药减量控害的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开展,全面实施绿色植保、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高毒农药替代等项目,将过量施用的农药减下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降低农业成本提质增效。

坚持问题导向,确保减量控害行动取得实效。当前农药在产品结构、生产使用、经营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施药机械也很落后。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的问题。大量削减低质同质化严重及高毒高污染高风险的化学农药产品,以新型高效经济的环境友好型农药替代。二要加快用药方式的转变。坚持绿色植保,科学植保,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统防统治,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三要脚踏实地,努力落实各项措施,实现各项目标。大力提高科学用药技术覆盖率,增强耕地基础地力,注重开发利用丰富的有机肥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推进畜禽粪便和秸秆还田利用,减轻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地力,提高作物产出能力和抗逆性,促进农药投入量的减少。

目前我国农药市场问题凸出,不该生产的农药产品生产太多,相同有效成分的同质化产品出现了日益激烈的白热化竞争,多数产品产能刚性过剩;农业生产需要的农药产品又供给不足,有些小宗作物用药一药难求,甚至无药可用,少数地方出现乱(滥)用药。对农药行业而言,产品研发和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要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这一目标真正落地,农药企业的作用不可或缺。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开发高技术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生产新型高效低风险农药等。农资经销商也必须向服务商转变,通过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现场指导等形式的服务,从植保服务中有效拓展市场空间,针对目前农民打药效率低、防效差、人难找等难题,从卖农药到农民手里转变为把农药喷施到农民田里,着实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2.3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不降低。

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顺利进行。优化创新环境,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一要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开发创新力度。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优化科技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力。二要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大幅提高农业供给效率。三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增长方式。培训新型农民,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具有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农民技术员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彻底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者科技种田素质低和自我发展能力弱的被动状态。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统防统治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还要注重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的发展对加强农药监管,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作用。

作者:周喜应

科学用药生态农业论文 篇2:

浅析提高化学农药科学使用水平的途径

摘要:环保、绿色、健康、无公害越来越成为当下人们追求的方向。而在农业中化学农药的时候是最大的危害,所以化学农药的使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科学用药水平的途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控制;新型施药机械

随着国内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时,化学农药的使用既要减少产量损失,又要注重产品质量,施药者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正视对农药的科学使用,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者、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和国家有关规定,探讨提高科学使用农药水平的途径:

一、树立绿色植保理念,发展生态农业

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树立绿色植保理念,着力围绕“三品(品种优异、品质优良、品牌优秀)、三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调结构,优布局,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为生态农业深入发展和农药污染有效遏制提供支撑。

二、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

通过宣传和培训,向农民介绍病虫草害的基本常识,从而使其在购药、用药时做到有的放矢;向农民宣传农药常识,比如哪些是高毒农药,哪些是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从而使农民自觉抵制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向农民宣传农药使用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加快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到户率,提高农民植保技术水平,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加强农业防治和生态控制,减少使用化学农药。

(一)栽植优良抗病虫品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强的作物品种,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减轻对农药的依赖,减少化学防治次数。

(二)保持健壮生长势,增强抗性

生长势强弱影响病虫害危害程度,通过调整播期,培育壮苗,合理施肥,轮作间作,控制温湿度等措施,有效地增强长势,提高作物本身的抗性。

(三)利用有效物理方法防治病虫

根据病虫的危害重点和习性,直接利用人或简单器械将杀灭病虫,如人工捕捉、清理农田等。还可利用害虫对某些物质或条件的强烈趋向进行诱杀,如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多种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害虫成虫;利用蚜虫等趋黄习性用黄色粘虫板诱杀害虫;利用防虫网覆盖技术阻止害虫产卵和幼虫进入直接为害,切断害虫传播途径,防虫效果明显。

(四)大力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

许多害虫有自己的天敌,如草蛉、小花蝽、瓢虫是螨类、蚜虫等的天敌,为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在天敌发生期应严格控制用药种类,不用药或减少用药,以免杀伤天敌,同时人工饲养释放、引进天敌,增加天敌种群数量,恢复其自控能力。

四、强化预测预报

加强基层植保队伍建设,重视对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密切注视发生动态,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以往经验及时准确发布害虫发生趋势短期预报,及早做好防治准备。针对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抓关键期及早防治,适时对症下药,将病虫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合理有效使用农药,注重防治效果

加强对安全、合理使用和轮换使用农药的指导,当病虫大发生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果树和天敌安全、污染小或无污染的农药,遵守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规则,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限量使用中毒农药如乐斯本、甲氰菊酯、功夫等,这类农药在生长期一般允许使用一次;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杀蛉脲、蛾螨灵、代森锰锌等。严格按照农药间隔期使用农药,以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在用药过程中,应把握好“火候”,选择病虫草害的薄弱环节或对农药的敏感期,做到适时、适量、准确用药,最好在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进行防治。虫害的防治应在害虫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低龄幼虫隐蔽危害前,避开天敌发生期,选晴天用药。在有效范围内,尽量用低浓度。施药时,尽量做到多种病虫兼治;能选治的就不要普治。多个防治对象,合理混用,随混随用。统筹计划,不同品种,交替使用,避免害虫和病菌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防治一次有效的不要多次喷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农产品达到无公害。

六、推广新型施药机械和先进施药技术

从农药剂型、用量和喷撤方法、技术、药械等进行系列改进,向农民推广安全性高、密封性能好的喷雾机械,解决施药过程中“跑、冒、滴、漏”问题,减少人和农药接触机会,试验、示范低容量喷雾技术、控制飘移技术、先进助剂使用技术等各种精准施药技术,切实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的用量,从而大幅度减少或消除农药喷雾到非靶标生物上的可能性,减轻农药使用的负面影响。

七、大力发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专业化统防统治是我国病虫害防控的发展方向,按照“政府倡导、部门指导、农民主导、市场引导”的发展思路,积极扶持壮大专业化组织,以村为单位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完善管理制度,打造服务品牌,不断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和专业队服务水平。推进“统购、统供、统配和统施”全程服务,统一用药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施药方法,及时有效的开展统防统治,实现防治效果、防治效率、防治效益的“三提高”,防治成本、劳动强度、环境污染的“三降低”,农产品质量、人畜、作物的“三安全”。

八、加强农业执法力度,建立保障和鼓励机制,确保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

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从源头控制好农药的生产与销售,指导农药生产经营单位坚持服务至上,增强社会责任,积极研发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产品,提高经营人员素质,不坑农,不害农,不误导农民,下大气力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高效、低毒农药的科学使用和上市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和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

同时,建立保障和鼓励机制,保护优质的农产品如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实现优质优价,制止一些生产、经营者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假冒绿色食品现象,调动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确保生产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为使我国的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生产高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人们吃上放心粮、放心菜、放心果品,建议全社会都来关心农药的科学使用问题,提高科学使用农药水平,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

作者简介:张会龙(1966-),男,就职于陕西省凤县植保植检工作站,农艺师。

作者:张会龙 刘克荣 蔺 荣

科学用药生态农业论文 篇3:

福建省农业土壤污染现状 与治理对策

摘要:综述福建农业土壤污染现状,以及农业土壤污染修复的研究情况,从农业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与实施方面提出福建省农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业土壤;污染;重金属;治理;福建省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702021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oil; pollution; heavy metals; abatement; Fujian Province

农业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农业土壤的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1]。农业土壤污染按其来源可分为农业外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前者包括工业和人类活动产生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工业废弃物等,后者主要指农业生产自身产生的污染因素,包括化肥、农药、兽药、农膜、畜禽养殖和污水灌溉等。

据统计,我国土地污染超标比例达181%,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其中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达1000万hm2,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土壤镉、汞、铅超标率分别为487%、445%和100%[2]。每年全国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 1200万 t[3]。由于我国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地域差异悬殊,农业生产受各种外源因素与内在因素影响的区域性差异也很大,各地区农业土壤污染具有明显各异的特征,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区位的农业土壤污染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概述福建省农业土壤污染的现状、修复研究与防治策略,并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

1福建省农业土壤污染的现状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带,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全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km2,其中耕地面积13598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12%,农作物播种面积2336万 hm2[4]。由于福建多山多林,耕地面积少,且农业用地相当比例为山区丘陵,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农业土壤总体上污染并不嚴重,但局部地区农业土壤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

11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

福建省土壤污染主要为工矿企业排放“三废”中的重金属污染及有机物污染,这是农业土壤污染的主要外在因素。如闽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东南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生产基地,矿区周边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刘兰英等[5]研究表明,闽西某矿区周边25个村庄稻田土壤重金属Cd、Pb、Cr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超标率分别达20%、14%和3%,且稻田产出的稻米重金属含量与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许静等[6]测定了福建省上杭县、晋江市、漳州市龙文区和霞浦县4个工农业发展水平不同的典型区域蔬菜基地的32个土样6种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部分土壤的Cd、Pb、Hg超过国家标准,有2813%样品达到警戒水平,尤以上杭县污染最重,其次为晋江市、漳州市龙文区的部分地块,而作为传统农业区的霞浦县蔬菜生产基地土壤6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

福建沿海地区水稻田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同样不可忽视。陈穗玲等[7]对福建沿海10 个行政区域进行布点采样,结果显示:福建沿海各区域水稻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富集污染, Hg和Cd污染达到中度水平,甚至个别地块达到重度富集等级;Pb污染均在轻度富集等级。程炯等[8]对福建沿海地区4 种不同用地类型的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和评价, 结果表明:各项污染物污染指数的顺序为Hg >Cd >Pb >Cu >As >Zn >Ni, 其中Hg 和Cd属于警戒级污染水平,其他各元素均为清洁级。陈迪云等[9]进一步分析了福建省沿海农田土壤Hg和Cd的污染及其特征,认为Hg 污染主要分布在城镇等工业发达区域,Cd的污染分布区并没有集中在城镇等工业活动区域,其含量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的地球化学背景,受到工业活动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福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为Hg和Cd,其次为Pb。从地区分布看,以工矿区周边的农田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其次为工业活动区周边土壤,而传统农业区土壤未受污染或仅受轻微污染。沿海地区稻田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应引起重视,基于土壤母质的Cd高背景值问题值得关注。

12农业土壤面源污染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投入品,这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农田土壤的主要因素,此外畜禽排泄物不做无害化处理随意堆放和排放,也是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

121化肥污染农田过量施用化肥,会有一部分残留于土壤中,不仅导致土壤板结退化,而且影响地下水水质。据统计,福建省年化肥施用量达122万t,每667 m2化肥投入密度高达364 kg,位居全国第3位[10]。说明福建省存在比较严重的化肥过量施用问题。黄东风等[11]分析了福州市郊菜地氮磷面源污染问题,发现毗邻蔬菜基地的11个地下水样(井水)的氨氮含量超过我国地下水Ⅴ类水质标准,占调查水样总量的1818%。章明清等[12]研究认为,福建省菜田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属于较高含量水平,耕层土壤OlsenP 含量明显高于土壤OlsenP 的农学指标。

蔡顺香:福建省农业土壤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2017年第2期2017年第2期蔡顺香:福建省农业土壤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122农药污染农业生产中施用大量农药,虽然减少了病虫害,但会造成土壤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人体健康。据统计,福建省年农药使用量531 万t,每667 m2农药投入密度高达17 kg,位居全国各省区第3位。姚丽贤等[13]报道福建荔枝产区土壤甲霜灵和氯氰菊酯检出率均为240%,曾阿莹等[14]对福州市10个蔬菜基地土壤中4 种有机磷农药的残留状况进行调查,在43 个供试土样中,有机磷农药的总检出率为9767%,认为蔬菜基地土壤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已经对农产品安全生产构成威胁。陈峰等[15]对福州市蔬菜基地69个土壤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有机氯农药检出率为100%,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综合污染指数为1级,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环境质量标准,但个别蔬菜基地土壤中DDTs残留量对该区域鸟类和土壤微生物存在潜在风险。

123农膜污染农膜滞留于农地难以降解引起土壤污染,严重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并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福建省农用薄膜使用量总体不高,但呈逐年增长趋势,2014年农膜总用量为3万t\[4\],比2000年增长了3倍以上,每667 m2农膜投入密度185 kg\[10\],位居全国第7位。

124畜禽排泄物污染随着畜禽养殖数量及规模的扩大,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污染问题日益凸现。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但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土壤, 如果超过土壤本身自净能力,大量未腐熟的有机物和亚硝酸盐等物质会破坏土壤的基本功能;高浓度的畜禽污水流入农田,会使作物严重减产,甚至毒害作物。近年来福建省畜牧业持续发展,全省畜牧業总产值约6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近几年福建省重视建设生态环保型畜牧业,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2014年和2015年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36亿元扶持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升级改造,要求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16]。但仍有部分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设施,养殖废弃物随意排放现象仍然存在。

2福建农业土壤污染的研究与防治措施

21农业土壤污染监测与修复的研究

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环保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重点。福建省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多年来持续开展农业土壤污染的监测与修复治理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的研究团队长期开展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机理及修复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土壤重金属向主要农作物可食用部分的转移规律及其对主要农作物的毒害阀值,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淋洗等修复技术研究,以及重金属高富集植物修复技术研究[17-20]。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对菜地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N、P累积以及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进行研究,对不同地区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进行研究性监测与评估[5-6,11-12]。福建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GIS技术,研究全省耕地土壤污染强度的空间分布与地域分异[21]。这些研究可为福建省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布局、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但总体而言,福建省对农业土壤污染领域研究的科技投入仍较为不足,滞后于农业土壤环保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土壤污染防治的现实需求。

22农业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与实施

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福建省于2006年就启动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对重点区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分析,2015年出台了《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办法》,针对性地提出土壤污染预防、土壤污染治理、法律责任等土壤环境管理措施,填补了我国地方土壤立法空白。2015年10月15日,福建省正式下发《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2\](以下简称《方案》),在土地分类上,针对全省茶果园面积大、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特点,明确了福建省农业土壤环保管理以耕地和园地为重点。在重点监管区域上,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把产粮大县、蔬菜产业重点县、果茶产业重点县、畜禽集中养殖区等作为重点监管区域。在加强农业土壤保护与安全利用方面,提出优先保护未污染或轻微污染且质量较好的农业土壤,合理安全利用轻度污染的农业土壤,严格管控中重度污染的农业土壤,并加强林地土壤环境管理。在农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面,提出要明确主体、制定规划、有序推进和试点示范等,并积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23\]。《方案》对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既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的精神,又切实符合福建省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案》为改善福建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尤其是为全面改善全省农业土壤环境条件,促进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3思考与建议

由于目前福建省尚未对农业土壤污染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已有的文献报道大都是针对污染较为明显、局部性的调查与研究。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多数位于南平、宁德、三明等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受工矿企业影响少的区域,如粮食生产大县浦城县和宁化县,并不存在农业土壤污染超标问题。在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近年来全省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技术,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初步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总量的零增长,通过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畜牧污染物排放也得到有效控制。总体而言,当前福建省的农业土壤污染并不严重,但局部地区农业土壤的重金属的中重度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监测,科学评估。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全省农业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影响的系统摸底,建立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信息,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合理区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农用地污染防治工作责任机制。可参考“河长制”的做法,把农业土壤污染防控责任制作为地方政府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使政策措施真正落地生效。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修复治理研究。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和省级财政设立农业土壤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和农作物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重大专项,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环保企业联盟合作,促进协同创新,深入开展农业土壤污染监测、预防、治理与修复的相关技术研究,以及农药、化肥减量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为山青、水秀、清新、清洁的美丽福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夏立江,王宏康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全国工商联关于加快污染场地修复的提案[EB/OL]\[2016-03-15\]http://wwwtanpaifangcom/zhengcefagui/2016/031551436html

[3]周启星,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5]刘兰英,涂杰峰,邱伟兴,等福建闽西矿区周边稻米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12):99-106

[6]许静,陈永快,邹晖福建省不同区域土壤、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4):646-651

[7]陈穗玲,李锦文,陈南,等福建沿海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Hg、Pb、Cd区域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J]环境化学,2013,32(1):162-163

[8]程炯,吴志峰,刘平,等福建沿海地区不同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J]土壤通报,2004,35(5):639-642

[9]陈迪云,谢文彪,宋刚,等福建沿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研究[J]土壤通报,2010,41(1):194-199

[10]陈亚仙,任晓冬,荣建国,等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的地域分异特征[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95-98

[11]黄东风,邱孝煊,李卫华,等福州市郊菜地氮磷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与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6):1191-1199

[12]章明清,姚宝全,李娟,等福建菜田氮、磷积累状况及其淋失潜力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1):148-155

[13]姚丽贤,黄连喜,李国良,等广西和福建荔枝园土壤农药残留现状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4):907-911

[14]曾阿莹,翁玲玲,王珍,等福州蔬菜基地土壤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状况调查[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5,27(1):27-31

[15]陈峰,王俊,游泳,等福州蔬菜基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价[J]热带作物学报,2011,32(6):1185-1189

[16]福建畜牧业发展概况[EB/OL].\[2015-11-06\]http://www.fj.xinhuanet.com/2015-11/06/c_1117062264.htm.

[17]田甜,陈炎辉,陈春乐,等不同籼稻品种对土壤汞富集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5):824-830

[18]陈春乐,王果,王珺玮3种中性盐与HCl复合淋洗剂对Cd污染土壤淋洗效果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14(5):205-210

[19]余淑娟,高樹芳,屈应明,等不同土壤条件下镉对番茄根系的毒害效应及其毒害临界值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33(4):640-646

[20]林君锋,崔喜勤,王果,等动电修复不同形态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4(11):2585-2589

[21]朱鹤健,钱乐祥,曹文志基于GIS的福建农业生态环境区域分异[J]地球信息科学,2002,4(1):58-60

[22]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6-10-21\]http://www.fujian.gov.cn/zc/zxwj/szfwj/201610/t20161024_1223303.htm.

[23]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关于《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解读\[EB/OL\]. \[2016-10-25\].http://www.fjepb.gov.cn/zwgk/wjjd/szfzcwjjd/201610/t20161025_699252.htm

(责任编辑:刘新永)

作者:蔡顺香

上一篇:传统艺术平面设计论文下一篇:比较中外农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