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用药安全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婴幼儿用药安全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婴幼儿用药安全研究论文 篇1:

青霉素皮试安全问题的探讨

【摘 要】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近年来,由青霉素皮试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医务人员应提高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青霉素用药安全的管理,以保证医患双方的用药安全,减少和杜绝由此引发的医疗护理纠纷。

【关键词】青霉素皮试;安全;探讨

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由于其含有的β—内酰氨环,降解产物具抗原性,易导致人体发生过敏反应,其中过敏性休克较为凶险,如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所以使用前必须做皮肤过敏实验。目前临床常用皮内注射法,现将青霉素皮试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探讨如下:

1 皮试溶媒的选择

配制试验液的溶媒,多采用等渗盐水注射液,不宜使用注射用水。因为注射用水的渗透压低于组织液,与组织液混在一起时,水分迅速进入细胞使其膨胀,引起局部疼痛,疼痛刺激皮肤使局部充血潮红出现假阳性,而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组织液相等,与组织液混在一起时,细胞体积无明显改变,疼痛反应轻[1]。

2 皮试液的科学配置

青霉素皮内实验药液的注入剂量以200~500u/ml的青霉素等渗盐水溶液注入皮下0.1ml (含20~50u)为标准。临床常用1ml的一次性注射器配制皮试液,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头与注射器乳头内残留0.07ml溶液,所以在配置过程中应将其考虑在内,如需0.1ml药液,抽吸至注射器刻度0.03ml 即可[2],每步配制时均需将溶液充分混匀,以保证浓度和用量的精确性,避免用量高低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

3 皮肤消毒剂的选择

皮内注射常规使用75%酒精液消毒,但婴幼儿及少数成年人对酒精刺激敏感度过高,酒精消毒后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发红,成花斑状,皮丘增大和周围红晕相连,不易辨别皮丘周围红晕的大小,给实验结果的判定带来困难,虽可用生理盐水做对照排除假阳性,但给病人增加了痛苦,常虹通过千例临床观察认为用0.5%戊二醛代替酒精消毒皮肤效果可靠,并且对皮肤无刺激,能降低皮试的假阳性率[3]。

4 皮试操作

常规取前臂掌侧下段做皮试,此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皮色较淡,血管较少,易于观察。但此部位神经末梢分布较多,如进针与皮纹垂直,易产生撕裂样疼痛,引起假阳性的发生。腕横纹上三横指正中为神经末梢最少部位,注射时采用腕横纹上三横指正中与腕横纹平行5°角刺入表皮与真皮之间,推注药液0.1ml,局部形成一隆起皮丘,不宜过深,患者疼痛轻。且有效地防止假阳性的发生。婴幼儿皮肤柔嫩富血管,疼痛敏感性高,宜选用青霉素反应快试验器(皮试仪)进行操作。

5 皮试结果的判断

基础护理教材中,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判断:(1)阴性 局部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自觉症状。(2)阳性 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肿块,直径大于1cm ,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出现过敏性休克。而在某些情况下,医务人员任意放宽判断标准,凭主观臆断为阳性,致使患者终身不能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医务人员应本着对医患双方认真负责的态度,观察皮试结果时应用刻度尺测量一下红晕的直径并作标记,可疑阳性者,在对侧前臂用生理盐水做对照。

6 注意事项

由于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时间性周期,晚间皮质激素水平低下,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主张晚间尽量不做青霉素皮试。另外青霉素内杂质也是引起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致敏原,如果在分装过程中,某批生产条件控制的不十分严格,就会造成不同批号的产品杂质含量不同,所以要求更换批号时应注意重做青霉素皮试。目前临床使用的口服青霉素较为常见,虽然基础护理教材和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各种剂型的青霉素使用前均应做皮试,皮试阴性者方可应用。而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口服青霉素往往忽略做皮试,这是需要大家普遍重视的一个安全隐患[4]。

近年来,由青霉素皮试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在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作为医务人员更应提高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青霉素用药安全的管理,如:不在非医疗场所注射青霉素类药物;首次应用青霉素的患者密切观察30分钟方能离开;以保证医患双方的用药安全,减少和杜绝由此引发的医疗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 艾东方.青霉素皮试应注意的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1993,9(2):39- 40.

[2] 叶玉文.国内青霉素皮试研究近况[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11- 12.

[3] 常虹,劉霞.戊二醛可替代酒精做青霉素皮试的效果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38- 40.

[4] 常乃秀,王燕.关于青霉素类抗生素皮试安全问题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0):77- 78.

作者简介:

刘萍,女,1975年出生,本科,主管护师。

作者:刘萍

婴幼儿用药安全研究论文 篇2: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我院皮肤科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头面部血管瘤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25)和B组(n=25),其中A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1 mg/(kg·d),B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2 mg/(kg·d),疗程6个月或满足停药标准后停药,采用Achauer 4级评分法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停药时间、瘤体厚度。 结果 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治疗持续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瘤体最大厚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剂量为2 mg/(kg·d)的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用药安全性高。

[关键词] 普萘洛尔;婴幼儿;血管瘤;头面部

[Key words] Propranolol; Infants; Hemangioma; Head and face

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最常见的儿童体表软组织先天性良性肿瘤,数据显示其在婴幼儿群体中发病率为5%~10%,其中约60%的病例发生于机体头面部,对外观及面部功能产生一定影响。相关研究显示[1],当血管瘤生长在声门、脑部等部位时可造成极大危害,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主要方法有介入栓塞、硬化剂、激光、手术切除、口服药物等。早期研究发现,普萘洛尔用于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效果显著[2],但临床使用剂量尚没有明确标准,本研究通过收治50例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给予不同剂量普萘洛尔治疗而观察其疗效及疗程,明确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我院皮肤科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头面部血管瘤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就诊顺序进行编号,根据编号单双数将其分为A组(n=25)和B组(n=25),A组患儿男6例,女19例,月龄1~12月,平均(8.23±1.03)个月,血管瘤直径2~8 cm,平均(4.69±0.84)cm;病程1~6个月,平均(4.88±1.16)个月;B组患儿男5例,女20例,月龄1~14月,平均(8.31±1.14)个月,血管瘤直径3~8 cm,平均(4.72±0.79)cm;病程1~7个月,平均(5.02±1.27)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考国际脉管异常研究学会提出的关于婴幼儿血管瘤诊断标准明确诊断[3];②月龄1~15个月;③血管瘤直径2~8 cm;④在入组本研究前未接受其他关于血管瘤的治疗。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中所涉及药物过敏者;②合并严重并发症如气道阻塞、溃疡出血、心脏窘迫等者;③经检查合并颅内血管瘤者;④合并哮喘家族史、呼吸窘迫史者;⑤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4]者。

1.3方法

患儿入院后1~2 d内完善各项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测、心肌酶、血糖、甲轴功能检测、头颅MRI、腹部B超、肿块彩超、心电图等相关各项检查。其中A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北京中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0584,规格:10 mg×100片),起始剂量为1 mg/(kg·d),患儿耐受,则次日之后继续保持该剂量进行治疗;B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为2 mg/(kg·d),起始剂量为1 mg/(kg·d),患儿耐受则次日给予1.5 mg/(kg·d),若不耐受则降低至起始剂量,若耐受,第3天给药剂量为2 mg/(kg·d)。

将每片药物(10 mg)溶解至蒸馏水中,制成1 mg/mL的溶液,由科室负责避光保存,根据患儿体重计算药物用量,由专人使用注射器抽取后投喂,每日给药2次,2次给药间隔时间为8 h。

观察患儿用药期间瘤体变化,给予心电监护观察患儿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同时在口服用药后1 h、24 h、48 h分别监测血糖变化,若患儿口服药物3 d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按照既定剂量带药物回家口服,用药期间每周2~3次当地医院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糖。首次用药1~2个月后到我院皮肤科随访,观察瘤体的变化,包括瘤体的皮温、颜色、体积、质地,复查肿块彩超、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心率、呼吸、血壓、血糖,称患儿体重,按照体重增长给予增加普萘洛尔剂量,随访时间为1年。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后3个月使用Achauer分级标准[5]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差(Ⅰ级):血管瘤瘤体体积缩小<25%;中(Ⅱ级):皮损颜色及瘤体体积消退≥26%,但<51%;好(Ⅲ级):皮损颜色及瘤体体积消退≥5l%,但≤75%;优(Ⅳ级):皮损消退>75%,瘤体完全消失且颜色接近正常肤色。其中Ⅰ级和Ⅱ级评估为临床无效,Ⅲ级和Ⅳ级评估为临床有效,临床治愈:瘤体观察结果大体符合Ⅳ级,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儿最小血管,未发现明显红斑、扩张、变形及肿胀;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临床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统计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③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持续时间。治疗过程中当婴幼儿瘤体大小消退75%以上,且达到治疗预期效果后,在1周内逐渐减少普萘洛尔的用量,直至停药,记录开始服药至停止口服普萘洛尔的时间,为治疗总时间;治疗半年后若瘤体大小消退50%~75%,可继续按照相应剂量口服普萘洛尔观察;若治疗半年后瘤体消退50%以下,考虑增加其他治疗方案,直至研究结束或停药。④由同一位医师行血管瘤超声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瘤体厚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A组患儿出现呕吐1例,腹泻2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00%;B组患儿出现呕吐2例,腹泻2例,心动过缓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0%。两组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713)。

2.3两组患儿治疗时间比较

B组患儿治疗持续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患儿瘤体最大厚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管瘤瘤体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管瘤瘤体最大厚度均减小,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婴幼儿血管瘤属于一种常见良性肿瘤,患儿病程可包括增殖期、消退期及消退完成期,血管瘤常见发病部位为头面部,此外还可在生殖器、口腔黏膜、内脏、肌肉等组织器官中发生,大面积的血管瘤可造成患儿机体功能紊乱,病情严重者会危及生命[6]。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婴幼儿血管瘤的具体发病机制,主要认为该病发病是由多因素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所致。既往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长期使用激素会抑制患儿的免疫系统,导致胃部不适、精神烦躁、多毛、缺钙等现象,可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因此需慎重使用。自2008年法国儿科医生首次报道了普萘洛尔能够有效治疗该病以来,普萘洛尔一直作为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用药,短期内即可观察到瘤体体积缩小、质地变软,同时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但目前尚未就普萘洛尔的最佳使用剂量达成一致,多数学者推荐剂量为(1~3)mg/(kg·d),由于黄种人对普萘洛尔敏感性更高,因此国内专家学者推荐使用剂量在(1~2)mg/(kg·d)[7]。部分研究证实[4],高剂量普萘洛尔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增加剂量是否增加不良反应方面,国内钟淑霞等[8]采用4 mg/(kg·d)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结果显示不良反应较轻微,多数患儿的不良反应可自行缓解。但部分研究显示[9],增加普萘洛尔剂量能够增加患儿不良反应,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需同时考虑疗效与安全性。

本研究中分别采用1 mg/(kg·d)与2 mg/(kg·d)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结果显示,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治疗后B组瘤体最大厚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较高剂量的普萘洛尔能够提高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分析后认为,普萘洛尔是一种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10],可有效亲和人体的β1及β2受体,服用后能够引起机体毛细血管的收缩,降低瘤体血液供应,同时可改变血管瘤瘤体颜色;此外有部分研究证实[11],普萘洛尔可通过抑制、下调机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的表达,进而拮抗机体血管生成,达到缩小血管瘤的目的;体外研究显示[12],普萘洛尔能够使多种细胞凋亡,如内皮细胞、胰腺癌细胞等,故认为普萘洛尔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途径治疗血管瘤。本研究结果显示,更高剂量的普萘洛尔具有更强的治疗效果,与目前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3]。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治疗持续时间更短,提示2 mg/(kg·d)的普萘洛尔可缩短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治疗时间,与目前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 mg/(kg·d)的普萘洛尔不增加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目前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5]。

综上所述,剂量为2 mg/(kg·d)的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用药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李琳,宋俐,王胜春,等. 马来酸噻吗洛尔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J]. 现代肿瘤医学,2019,27(8):1387-1390.

[2] 金芳,吴洋.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20,30(4):319-321.

[3] 孙玉环,车宗刚,郑家伟. ISSVA2018脉管异常新分类[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17(1):13-19.

[4] 陈远征,白南,李雪晴,等. 口服不同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8,34(5):337-342.

[5] 黎玉芬,钟美容,蒋丽君,等. 循证护理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血管瘤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2):119-125.

[6] 陶超,徐仙赟,刘海金,等. 不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型血管瘤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9,40(3):272-276.

[7] 姜集聪,吴建洺,高宇. 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53(7):573-576.

[8] 钟淑霞,周俊峰,王园园,等. "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的疗效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3(4):822-825.

[9] 周洁,郭磊,宋丹,等. 婴幼儿口服不同剂量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短期内对心率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21, 31(13):263-264.

[10] 张宇飞,刘晋灵,王博,等. 普萘洛尔联合其他治疗措施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J]. 中国美容医学,2020,29(5):27-32.

[11] 李蕾,梁巍,陳琛,等.普萘洛尔对血管瘤患儿血清 VEGF 及其受体VGFR1、VG FR2表达水平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9,36(10):1898-1900.

[12] 姚天华,Krishna Regmi,杜婧婷,等. Bax在普萘洛尔诱导人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 中国美容医学,2019,28(1):100-104.

[13] 肖洋,陈从柏. 口服不同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2017,26(6):92-95.

[14] 彭立红,唐世杰,郑映玲,等.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的临床观察[J].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7,30(4):216-217,封2.

[15] 赵志国,潘遥,杨东升,等.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鼻部血管瘤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7,15(2):161-164.

(收稿日期:2021-07-02)

作者:邱建文 李健 邹前健 吴龙茂 罗兰 黄亮 李伟俊

婴幼儿用药安全研究论文 篇3:

阿奇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2020年3月~2021年1月于邻水县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在治疗中使用阿奇霉素,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儿口服阿奇霉素,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疾病治疗上会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充分落实监护工作,及时掌握患儿的用药情况,强化医嘱的审核和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用药;给药途径;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是第二代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与红霉素相比,阿奇霉素的组织穿透性更好,血清半衰期更长,酸稳定性更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尤其以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率最高。阿奇霉素有两种给药途径,即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不同的给药途径在治疗目的、用法用量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书显示,阿奇霉素注射剂在16岁以下儿童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各类口服制剂的药品说明书上标示2岁以下幼儿慎用,对于6月龄以下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无研究[1]。在临床上出现超说明书以外的用药情况时,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获得保障。本研究主要分析阿奇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應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3月~2021年1月于邻水县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阿奇霉素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14岁,平均(8.95±1.37)岁;病程3~12 d,平均(7.91±1.33) d。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15岁,平均(8.98±1.49)岁;病程4~13 d,平均(7.98±1.38) 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普通感染;(2)接受阿奇霉素治疗;(3)可配合完成治疗;(4)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有阿奇霉素过敏史;(2)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3)合并认知障碍。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国药准字H20213377)静滴滴注,具体药量需结合患儿体质量,用药范围是10~500 mg/d。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片(国药准字H20065255)口服,具体药量需结合患儿体质量,0.25~0.5 g/d。两组患儿的治疗周期均相同,治疗期间由医护人员对患儿的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和记录。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抽搐、发热、听力受损。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中非常常见,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往临床主要用红霉素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但红霉素用药周期较长,增加了胃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阿奇霉素是一种新型抗生素,起效快、药效明显,支原体蛋白质合成效果理想,有较为稳定的杀菌作用。虽然阿奇霉素在儿科疾病治疗方面有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无论是采用静脉滴注还是口服给药的方式,患儿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重了患儿的身体负荷。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口服给药的观察组患儿还是静脉给药的对照组患儿,均出现了胃肠道反应、发热、抽搐、听力受损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相比并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在儿科疾病治疗上会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充分落实监护工作,及时掌握患儿的用药情况,强化医嘱的审核和管理。尤其是阿奇霉素与其他药物配伍时,要明确相关禁忌证,明确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天奎.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北方药学,2019,16(1):169-170.

作者:鄢雪 冯娇娇

上一篇:房地产销售成本探讨论文下一篇:微博营销下企业品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