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

2022-08-29

第一篇: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

新常态下的楼市

最高决策层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那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经济当然不能例外。什么是楼市的新常态?我觉得通俗点说就是,因为成本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是个房子就能大卖的暴利时代过去了。

楼市:

国际形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资金外逃,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入中国;而国内禁止对土地所有权买卖,唯一能承载如此数量级别的国内财富与国外资金的只有楼市和股市。

国内形势:房地产事业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原因很简单,地方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政府来引导和投资,政府的钱一方面是通过税收,但是税收又难以满足地方政府的胃口,于是地方政府逐步制定出一套有利可行又短期内不会出问题的方案,地方政府将拥有土地卖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向银行贷款来支付土地购置费并建好楼房,并将此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然后将楼房高价卖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没钱,只能向银行贷款,这样,地方政府征收了高额的契税以及购置税,房地产将贷款转嫁给老百姓并赚得高额利润,银行“绑架”了诸多还贷的房奴,获得大量的还款利息,大家皆大欢喜。可是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手持重金的财团便在这种模式下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种种原因,资金流入的多了,势必产生泡沫,泡沫大了,就有可能要爆炸,泡沫爆炸首先损失的是银行,因为银行的贷款并非以现金流的形式摆在银行的金库里,而是那些空房子,这些房子的价值到时候将远远小于泡沫时的价值,银行将面临倒闭。第二损失的是政府,政府失去原有的房地产模式的赚钱机器,已经开始牵头投资的项目得不到资金注入,必将烂尾,同时还要背上巨额的财政赤字(注意这里已经埋下隐患)。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国家出面将所谓盲目乱窜的资金引入A股市场,来抑制房市泡沫继续膨胀。 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地方政府的财政负债累计超过250万亿美元,已经相当于目前全国GDP的两倍之多,而这些债务只会越来越多,银行破产还会有新的银行,但是政府破产...那怎么办,中央出台新的政策,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当然这些债券是以税收作为抵押,英明伟大的我党制定了如下政策,这些债券其实真正的买主并非老百姓,而是中央银行,银行可以接受地方政府的债券作为抵押将现金贷给地方政府,各大银行将这些债券转入中央银行,相应的各大银行换得资金,这就是为何央行一再降准,然后中央银行通过大肆印钞来冲平这些债券,大量的资金流入市场,势必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抑制大宗商品大幅涨价,进而引发社会恐慌,首付20%的政策逐步扩散,这样使房价五倍溢价,政府主导下的金融——房市——杠杆机制逐步形成,党媒姓党的媒体不断报道房市的火热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百姓购房的紧迫感,让大量资金继续流入房市。这样可以减缓物价上涨,但是自然规律不是人为可以完全改变的,物价终会上涨,于是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的十三五收入翻番,这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所以近期房价肯定不会大幅回落,现在依旧不是买房子的最佳时机,待到物价上涨,通货相对膨胀,工资翻番的时候再买不迟,

说完了楼市,最后综述一下,新常态 宏观层面:

1、要调整经济结构,国家就越会摆脱GDP对于房地产的依赖,土地财政成为制约地方经济结构的瓶颈。

2、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干预手段将不会像往年一样频繁,目前看是限贷将成为长期金融政策。

3、为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国家GDP增长的两项指标即出口下滑、投资放缓,刺激消费成为当前经济的着力点。

中观层面

1、类似成都的二级城市房地产市场将趋于缓慢增长的新形势。

2、地方政府暂时还无法摆脱土地财政的依赖,然后由于投资性买房得到有效抑制,导致各地方政府不得不加大公积金、购房补贴的政策支持,以获取开发商对房地产投资的热情。

3、开发商为应对淡市,以价换量成为当下标准营销动作,市场泡沫得到一定程度的挤出。

4、日光盘将不复存在(普遍现象),开盘认购率低于60%将成为常态。

微观层面

1、广告宣传对购房者的吸引力成逐年减弱,大品牌+好产品+优物业成为销售的绝对优势。

2、购房者越来越理性,认为市场不好,开发商必会降价,特价房什么时候什么楼盘都买的到。

3、受限贷影响刚需客户向改善客户过渡,但又希望以刚需的价格购买改善的产品。

4、国家出台的房产税政策和当下房地产市场形势,投资者认为买房并不能增值。

第二篇: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改革

作者: 邓聿文 | 发表时间:2015.03.16 刊发于总2101期《中国经营报》[评论]版

2015年是一个具有标签意义的年份。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还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结构调整的紧要之年。这诸多“之年”碰到一块,说明了2015年的不同寻常,其实正是新常态的表现。那么,在新常态下,当几千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集北京,召开两会,共商国是,部署一年发展,人们能够从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中读出什么新变化?

经济仍是重中之重

经济是中国两会的主题。对于2015年的中国经济,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表述的: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去年经济增长7.4%,首次低于年初预定目标。今年这一目标定为7%,足以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困难有充分预估,两会前央行的再次降息也显示了这点。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告别高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对于中国经济能否保证中高速增长的问题,学界其实并不乐观,很多人忧虑经济的问题不是强身而是保命,有可能较长时间锁定在中低速增长的路径中。一些学者最近发文表示,中国去年较为平稳乐观的经济数据存在两个“看不懂”:平减指数与CPI、PPI的关系出现了显著背离,发电、运力和货币这三个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最强的指标与实际经济增速背离。如果按照消费与工业物价走势,以及电力、运输和货币所表现出的经济运行态势,去年的实际经济增长水平可能已经“破5”,现价增长率更可能在去年四季度已经进入负值。假如这种看法是真实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其实不低,不经过努力很难达到。

当然,既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要跟着改变。即使是保增长,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大上项目,尤其是上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必须在保增长的同时,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为此,需要进行程度更深、领域更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多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行力度更大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遏制国企大扩张;围绕实体经济进行深层次的金融体制改革,消除引爆地方债务危机的燃点;扎实进行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率;下决心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遏制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蔓延;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克服经济下行压力。这也就是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015年,中国经济必须保增长和促改革同步推进,才能真正体现新常态之特质。

改革须向纵深挺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在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今年仍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在牵动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强发展新动能。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并未因国力增强而有所改善乃被克服,相反,进一步恶化,如贫富分化加剧;资源环境被严重破坏;经济结构失衡,转型升级缓慢;社会结构的固化与碎片化;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解释力;腐败的弥漫性蔓延,政府信用恶化;权力失控,法制松弛,滥用专政工具等等。上述矛盾和问题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可以因蛋糕做大,收入增长而被暂时遮蔽或不显突出,但在金融危机后的近二三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剧烈,债务问题凸显,影响财政、就业和公共服务,留给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多,若它们迟迟得不到缓解,中国将极可能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鉴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加上人口庞大,如果走不出这个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堪忧,用执政党的话说,很可能“亡党亡国”。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

去年实施的重点改革,包括简政放权,财税、预算、税收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试点,能源、交通、环保、通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以及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改革、公务员车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等,应该说,取得的成效还是不错的。像公务员车改,十几年来屡次试点,但总是在原地踏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是多年来无法突破,这两项改革均被认为涉及既得利益,但去年在中央力推下,都有了进展。

2015年的改革,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将继续把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作为重头戏,在投融资体制、价格、财税、金融、国企、户籍、土地等改革方面取得实效,让人民从改革中受益。

中国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新常态下的改革,必须围绕治理现代化来进行,只有这样,才是中国需要的“新”改革。为此,在实施上述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推进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因为从中国的情况看,越往后,经济改革受政治的羁绊越大。事实上,一些经济改革举措从形式而言属于经济改革,但就其所起作用及内容而言,却是政治改革之一种,如预算改革。故而,经济改革最终要成功,必然触及政治和社会改革。

经济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治改革的重点是要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分权和制衡机制;社会改革的目标则是建立社会自治,推进社会民主,解决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问题,三者合力,形成一种广泛的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法治开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今后十年部署的任务,而2015年则是开局之年,这个“局”开得好不好,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如何,两会是一个检验。

两高报告不用说,政府工作报告也多处涉及到依法治国。即使是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看起来和依法治国关系不大,但其实大有关系。国家的规划和预算安排能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进行,直接关乎依法治国的质量。

在中国的政治设计中,人大是立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是司法机关。立法的质量如何,能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司法公正,是衡量真假依法治国的试金石。今年的人代会有一项重要议程,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作为“管法的法”,《立法法》在颁行的15年里,影响了国家的立法宗旨、程序乃至效果。单单根据《立法法》中“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这一条,就废除了严重损害公民权利的收容遣送制度、劳动教养制度。

这次《立法法》修改的内容超过三分之一,二审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将原来只对40多个城市的立法权扩大到全部280多个地级市,并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事项作了进一步细化。根据税收法定原则,《立法法》修正草案也将明确税种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此外,引人关注的还有,无法律依据,地方规章不得减损公民权利之规定。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上,动辄用限号、限行、限购等方式,来限制公民合法权益,引起社会很大意见,如果这条通过,将对地方政府的权力是一大限制。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两会前,最高法院出台了司法改革65条,提出要设立巡回法庭、跨行政区划法院、知识产权法院;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强化人权保障;推动省级以下法院人员统一管理改革;建立院、庭长在监督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文书入卷存档制度等措施,这些改革有的正在落实,它们着眼于提高法院特别是审判的独立性,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中国的依法治国是一个长过程,在2月召开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上,中央提出了抓“关键少数”的提法。“关键少数”一般指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因为他们掌控着巨大的权力和资源,其法治意识如何,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带头遵守法律,成为治国理政的法治“模范”,对依法治国,带动全社会落实法治,形成运用法治监督领导干部用权的新常态,非常关键。然而,这“关键少数”能不能包括非官员代表委员,大体说来,这上千名的非官员代表委员是社会精英,他们拥有的权力和资源比起社会中的多数群体来,多得多,如果他们能够利用其影响力,真正行使法律赋予代表委员的职责,中国的法治状况将也比现在要好得多。

反腐任重道远

腐败不停,打虎不已,反腐是新一届班子施政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执政党最得民心的举措。3月2日,军方一次性打包公布了十多名副军级以上高级将领的腐败情况。紧接着,3月4日,河北省委秘书长景春华落马,这显示中纪委并不因为两会举行而推迟打虎进度。

对反腐,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指出的: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对腐败行为,无论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

十八大后的中国反腐,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第五代领导人赢得了巨大声誉,但从目前来看,腐败状况还非常严峻,反腐要深入面临着阻力。一是尚有很多领域的腐败黑幕没有揭开或者刚刚揭开一点,例如,前不久中央巡视组对第一批央企巡视意见的反馈让外界看到,央企的腐败不亚于官场。包括央企在内,中国的国企有上万家,加上金融机构,这一大块的腐败还只是撕开一个小角。除此外,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领域的腐败尚未触及。可见,反腐任务还非常繁重。二是反腐从治标到治本的过渡,能否建立一套与法治相衔接的预防腐败体系。针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巨大腐败存量,开展疾风暴雨式的反腐是必要的,至少在未来几年里,这种反腐方式还不能退出,但客观而言,它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需要在大规模反腐后,适时推进制度反腐。这当然不是说,目前的反腐没有进行制度建设,最大的制度改变,就是加强了中纪委对反腐的主导和统领。

反腐的制度建设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制度建设是针对一切公权力和政府行为的,包括公民参与、信息公开、预算民主、简政放权等,就此而言,它已经超越了反腐范畴,但对遏制腐败有预防作用;狭义的制度建设是针对腐败行为和反腐机构的,它包括重组反腐机构,加强中纪委对反腐的主导地位和相对党委的独立性,强化办案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及利益回避机制等。

当前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进展。去年新修了预算法,规定政府所有收入都要纳入全口径预算,加大了对政府的预算约束。刑法修订也加大了对贪污贿赂的惩处力度,还建立了国际追逃网络,加强反腐的国际合作。另外,进一步规范了对裸官的管理,官员财产申报也强化了抽检环节。中央深改组会议最近还通过了上海试点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以遏制涉及官员亲属的裙带腐败行为。

执政党的强力反腐是从严治党的关键一着。从一开始,这轮反腐就有着明确思路,即先治标后治本,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以惩戒、教育、预防的“三位一体”,使官员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尽管如此,同腐败官员的较量还任重道远,要使反腐不出现反复,在加强执政党内部反腐力度和制度革新的同时,需要开放外部对权力和腐败的监督,调动公民反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外部多元主义去遏制政府权力腐败。

环境问题格外被关注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在近年的两会上,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代表委员的重视。

对于环境问题,要说政府不重视那是假的,五大建设中就有一个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用了四段集中进行阐述,表示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铁腕治理环境污染,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然而,环境污染和破坏并未因为政府的重视而有很大改善,相反,一些方面程度还在加重,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该阶段客观上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所谓先污染后治理,这可能是人类工业化的一个发展规律,至少在当下人类尚没有找出一条没有污染的发展之路,不承认这点不行。二是保护环境的法规没有得到认真执行和落实。中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在环保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尽管环保部门由以前的副部级升格为部级,成为内阁的一个机构,可在各政府部门中,一向是个弱势部门。当然,环保立法自身漏洞也很多,例如,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严重滞后于今天的现实。所以如此,乃在于长期以来以GDP为政绩的考核体系,以及地区之间的竞争,追求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地方政府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地区之间的竞争又加剧了这一倾向。

不论富贵与贫困,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经历过多次大面积的雾霾后,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权益被激活,环境开始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与政治问题,这些年因环境破坏引起的群体事件已越来越多,政府也真正意识到不解决环境不行。所以在去年,重新出台了被称为最严厉的环保法,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对政府及其有关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了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重在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集中解决环保中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环保部门可以对污染企业实行日罚。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环保法还规定了环境信息的公开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参与制度和诉讼制度,允许环保组织对企业进行公益诉讼,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它将开启公民环境参与之门。

政府工作报告除表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外,还提出要采取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措施。

从其他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来看,要改善环境,一方面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决策模式和管理方式,做到决策透明化和阳光化;另一方面是严格环境立法,启动公民环境参与,形成环境参与的强大公民行动。如此才能还公众一个美丽家园。

让权力不再任性

中国的事情能否办好,关键在执政党和政府。事实上,对一个垄断社会关键权力和资源的政府来说,无论是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反腐败以及社会治理,都和它有关。而某些政府部门的问题,则是有权太任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一定篇幅,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即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勤政为民,把中国政府建设成一个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句话,成为一个现代政府。这就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政府要“大道至简,有权勿任性”;换言之,政府不应将简单的事情弄得太复杂,太复杂了,权力就会任性,但这需要为权力划定清晰边界,精简政府职能。

尽管技术的发展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提供了高效手段,但是,中国政府本质上还不是一个现代政府。因为现代政府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权由法定,依法行政、依法用权,没有对权力的高度自觉,权大于法,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任性,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有利怎么来,从而,公民的各项权利势必会遭到权力及其使用者的侵犯。

要使政府成为一个廉洁高效具有公信力的良善政府,就须按照治理现代化要求对政府予以改造,首先对政府应限权,把政府打造成一个有限政府。政府并非管得越多越好,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政府的效率是建立在只管该管的事情基础上,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大事小事全揽在手,事情管得多,就需要相应的权力去支撑,否则,有责无权,事情不可能做好。而赋予政府过多过大权力,又必然会带来腐败后果。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腐败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

目前,对政府限权,除了用法律明确规制政府的权力外,另一方面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去年中国政府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7项,其中,关系投资创业创新和就业的有160多项,涉及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有70多项,有力地激发了市场和企业的活力,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今年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将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针对公民和法人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并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所谓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指要减少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尚未改变的、对市场或社会过多介入的事项,让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少受政府不必要的管制,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务和命运。当权力在制度约束下不再任性了,政府自身才能建设好,中国也就不会犯大的颠覆性错误。 一切重在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到要狠抓落实。任何雄心勃勃的计划、规划和设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去执行,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空中楼阁而已。从这个角度说,强调制度的执行力,是如何都不为过的。

中国的很多事情,不在于没有设想,而在于执行不力,宏图早已画好,但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都虎头蛇尾。不只计划是这样,立法、制度、政策、规章甚至领导人的命令也难逃这个宿命。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后,中央一再强调,一分规划,九分落实,担心的就是这么好的东西落实不了。特别是在当前反腐态势下,一些官员抱着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积极去落实中央已有部署,对此,两会前召开的中央深改组会议再次提出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不能让事情阻断在这“最后一公里”上,这说的仍是执行和落实问题。

两会一定程度上是贯彻落实的会议。大的规划都已制定好,方向已经明确,真正要两会出台的政策措施不会很多,两会只要把发展蓝图或者施政纲领,在代表委员讨论和审议其可行性后,再分解部署,一件件把它们落实下去。尤其是今年的两会,两个主要的决定在去年都已出台,今年的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狠抓贯彻落实,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总之,要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这是基于过去历次的教训。

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规划作出后,如何落实就成为攸关成败的大问题。改革和法治是鸟之两翼和车之两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前者是动力,后者是保障,如果不能将两个决定的规划和部署一条条贯彻落实,就不可能完成改革任务,建设法治国家,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中国梦了。事实上,党和政府的战斗力就体现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制度、保证国家的战略部署能够得到落实上。

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已有部署和决策,就不能大而化之,而应制定一个实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内中有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有对应的部门,有监督者,越细致越好,从这点来说,两会前出台的公安改革100条和司法改革65条,值得赞赏,因为它把要改革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都一项项列出来,并承诺完成时间,建立问责机制,这样才能倒逼政府主动作为,不得偷懒。

第三篇:经济新常态下的互联网+

新经济新常态 “互联网+中国”全面开启

从来没有一场力量如“互联网+”这般,自上而下、全面开花。

4月29日、中国钓鱼台国宾馆,主题为“势在·必行”的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在此隆重召开,全国超过500名官员,中央部委、地方执政 者汇聚一堂,商讨如何搭乘“互联网+”战车,推进地方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融入到“互联网+”的生态圈中,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峰会中,“互联网+”业内率先实践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全面阐释了“互联网+”思想内涵,并强调“互联网+”是连接一切,而不是 简单的“加法”;在腾讯为全国各地搭建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平台中,15个省市地区与腾讯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进行全面的“互联网+”合作;腾讯宣 布,公司四大业务线互为搭配,为全国各地政府打造的“互联网+”平台准备就绪、一切蓄势待发。

“互联网+” 一场深刻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互联网+’绝对不是简单的累加,不是简单地把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化,把支付手机化,也不是上云硬件建设和数据的简单一家聚合。”这是腾讯董事 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多个场合强调的,“也不是中心控制式的,吸收聚集数据为一个节点”,而是要“催化数据流通运转激活信息能源”,成为“连接一切 能源的发动机”。

2015年,作为两会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四份议案,其中一份名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作为互联网资深从业者,马化腾在议案中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愿望。

恰好正是此次两会上,总理的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到“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 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从这一层面来看,国家顶层设计更多希望互联网能成为一个连接器,带动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

民间智慧中与国家顶层设计不谋而合,很快掀起了“互联网+”之风,而各地政府也搭乘“互联网+”快车趁风起舞、趁势而上。

此次峰会,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对“互联网+”思想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度的解读,他认为,“互联网+”最像是电的发明,一种新的能 源的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互联网+’就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什么?是因为‘+’而激活 的‘信息能源’”。

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能,信息能源是靠“互联网+”激活,“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连接一切,才能彻底引爆和激发信息能源的力量。“互联网+”的三大特征是“连接性、开放性以及去中心化”。

首推“互联网+”生态圈 15城搭乘快车

长沙、无锡、大连、常州、湘西、盐城、襄阳、咸宁、开封、焦作、鹤壁、桐乡、临安以及湖南省经信委与腾讯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成为互联网+生态圈中的一员。

实际上,互联网+生态圈正在悄然形成,河南、重庆、上海率先加入到互联网+生态圈之中。这些城市都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如上海,作为华东地区首个搭乘互联网+快车的直辖市,通过微信服务“城市入口”,所有上海市民通过微信,即可享受查询天气、支付生活账单、预约 护照办理、违章查询等14项便民服务。微信“城市服务”在上海上线一周,服务人次近100万,在14项服务中,“挂号、电子违法、驾照非法计分、天气、电 费缴纳”占据排行榜前五位。

通过与腾讯的进一步合作,上海市民还将享受到,医疗、酒店、餐厅、百货、快递、票务、高校、景区等服务的便捷。这是腾讯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助推上海市政府优化城市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中原地区首个全面与腾讯进行合作的省份,河南省居民将在手机上通过微信已经实现一键搞定交通出行、医疗、社保、交警、户政、出入境、旅游等多种政府服务。“互联网+政务”,为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

而河南省也通过此次与腾讯的合作,试水“互联网+智能电动车”。通过河南省政府的相关支持,腾讯、富士康与和谐汽车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以合作促进创新,探索“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商业模式及产品。

在西南省份重庆,腾讯设立“互联网+”试点研究院、工程院,先选择一批试点区县和企业进行合作,促进创新成功转化,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实现“互联网+”从第三产业的融合向第一产业的融合。

腾讯研究院研究发现,在我国351个城市中,都已经或深或浅展开了与“互联网+”的探索实践。而未来,后来者亦会明白,只有全面拥抱“互联网+”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互联网+”服务网络首次完形 腾讯四大业务提供全面服务

如果说微信打通了城市入口,那么腾讯云则为地方政府搭建了一个调度中心,腾讯开放平台则是全面打造众创空间,全面启动当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而qq则垂直深入的挖掘城市热点需求。

根据腾讯研究院和微信团队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截至2014年底,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达到40924个。全国政务微信 呈现出逐渐从“发布”升级为“服务”、“查询”升级为“办事”、“分散”走向“统一”的特点。移动的服务型政府正在微信平台上构建,电子政务借助微信已经 迈出了一大步。

民生方面,微信的“城市服务入口”目前已经在广州、深圳、佛山、武汉和上海五个城市上线。户政、交通、医疗、水电煤缴费等十几项民生服务,全部 被集成在微信的入口中,就像一个掌上的办事大厅,动动手指就能够完成这些业务的办理。“微信城市服务”目前已经覆盖6000万人,累计服务用户超过 1100万次。

在连接商业方面,微信通过开放二维码、Wifi和“摇一摇”三大入口,提供卡包功能和微信支付功能,连接线上、线上,使得整个购物流程更加轻 便。无论是已经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巨型企业,还是刚刚踏上征程、快速成长的初创企业,都通过微信的开放能力实现了与客户和合作伙伴更为有效的连接。

除此之外,微信的通讯功能、媒体属性,以及企业号、智能硬件平台,都为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升级储备了资源、开放了接口。

传统经济的核心资源是水和电,新经济的则是运算力、带宽和数据。如果把“互联网+”视为水和电,则与“云计算”的本质不谋而合——按需取用的云 端计算资源,将给传统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带来化学变化。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基础设施变成了IaaS服务,平台变成了PaaS服务,应用变成了 SaaS服务,核心都是服务。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摇红包”活动。当晚总计110亿次的摇一摇互动,峰值互动达到8.2亿次/分钟,这一堪称史上最繁重的服务器并发请求,腾讯云应对自如,完美化解。

作为新加入到腾讯搭建“互联网+”平台中的业务线,腾讯开放平台旨在协助各地政府打造创业生态环境。目前,腾讯众创空间提供的资源包括:腾讯云 全国15大城市的机房资源和超过400个加速节点、超过1万个API接口、日均曝光达到8亿次的广点通推广,以及全国最大的应用分发平台应用宝;线下方 面,规划中的创业基地或产业园将会覆盖全国25个城市,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支撑线下服务体系的还有人才、金融、法务和相应政策。

与微信不同的是,QQ会重点覆盖QQ活跃用户最多的几个细分场景,如互联校园、互联公交、城市便民生活,让更多市民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

腾讯公司表示,未来,不排除更多的资源及业务条线融入到“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腾讯的愿望是做好“连接一切”!

第四篇:新常态下的乡镇内部审计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和公共财政职能的不断加强,国家财政用于乡镇的资金大幅度增加。加强乡镇财政资金内部审计监管,关系到党的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因此,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有助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乡镇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加强乡镇内部审计势在必行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何保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如何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如何更新理念、健全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乡镇内部审计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维护乡镇经济规范化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的职能逐步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从直接管理干预经济向间接服务、间接调控经济转变,从而更加关注财政性资金、集体资产的效益问题。乡镇内部审计对乡镇经济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有利于落实乡镇经济政策,提高乡镇经济效益,维护乡镇经济秩序。

二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需要。目前的国家审计对乡镇和村这些基层政权缺少明确的监督主体,主要依赖县(区)审计机关的延伸业务职能对所辖乡镇及村进行非常规监督,由于县区审计机关人力和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监管的盲区和死角。因此,通过明确乡镇审计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健全政府监督体系,缓解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负荷。

三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随着乡镇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广大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日益增强,对基层政权的施政行为和集体财产的公开的监督日益迫切,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稳定可靠的审计力量为其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服务。

二、乡镇内部审计不容乐观

随着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乡镇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导致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违规违纪违法的问题。从当前来看,乡镇内部审计主要存在“六难”:

(一)认识不高难重视。部分乡镇领导没有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乡镇资金量不大,开展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因此没有将其摆在乡镇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上,使乡镇内部审计“先天不足”。有的村干部对审计工作认识不高,认为审计就是找茬,配合不够。目前,乡镇内审基本是“走过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制度缺失难规范。由于目前内部审计还未上升到法律层面,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之有的地方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内审人员在审计时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内审工作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

(三)财务管理难统一。有的乡镇预算编制不够全面、精细,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尤其是村级财务混乱,有的虽已成立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但实际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虽能做到及时公开,但透明度不够;有的会计核算仍使用传统的“流水账”方法,没有足够的原始正规票据作支撑,难以从财务账上看出问题的全面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客观事实,有的甚至连账也没有。

(四)资金分散难监管。乡镇和村涉及的资金种类繁多,资金量一般都不大,但却分布在乡镇的各个方面乃至每一个村民身上,要把这些资金弄清楚,工作量非常大,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监管只会流于形式。

(五)机构人员难落实。很多乡镇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依靠乡镇纪委和财政所来开展内审工作,有的乡镇甚至没有开展内审工作。多数乡镇没有专职内审人员,有的分散于纪委、财务工作等岗位,身兼数职,审计工作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和被动性,仅凭乡镇自身进行监管,显得力不从心。

(六)审计质量难提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不再是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方式方法也呈多样化。由于内审人员专业化素质不高、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致使乡镇内审发展后劲不足。加之当前大多内部审计主要采取单纯从财务账上查找问题的方法,审计方式方法单一,很难从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三、乡镇内部审计有的放

乡镇内部审计的内容很多,但内审力量有限,需区别主次,重点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审财务。重点审查账薄、凭证、报表及相关会计资料,检查乡镇各部门、村级财务是否依法建账、记账和报账,会计行为是否合规,收支是否真实、合法,有无挪用、滥用和浪费现象,保证财务收支合规、合法。

二要审资金。检查相关专项资金的分配是否公开、透明,使用是否合规,检查农村各类收费是否合理,相关的减免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存在乱收费、乱摊派行为。通过检查资金的来龙去脉,揭露、纠正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管好用好各项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真实、合法、有效。

三要审项目。重点审查社区、农田水利、农村电网等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情况、资金筹集情况,相关配套资金是否到位,资金拨付是否及时;审查项目支出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虚列工程项目、虚拟工程成本、虚报工程量、将其他费用列入工程支出等问题;审查工程决算是否真实、准确、合规,有无虚报冒领、高估冒算问题;审查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是否科学有效,有!觅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问题,促进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要审政策。及时检查各项涉农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普遍性及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综合分析,从机制、体制上分析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关注农村低保资金、社会救助资金、拆迁补偿金等是否落实到位,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加强对生态环保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看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五要审领导。有效开展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村干部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和制约,提高村委会的决策水平和自治能力,促进村级组织党风廉政建设。重点检查各项收入是否真实、完整,各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不断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管理使用安全、透明。

四、乡镇内部审计时不我待

(一)强化内审管理指导。结合乡镇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使乡镇内审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县级政府要在乡镇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解决好乡镇审计人员的编制问题;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乡镇审计的业务指导;乡镇党委、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说情、不加压,为内审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把握内审工作重点。乡镇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摸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和工作重点,投入资金规模和结构分布情况,掌握本乡镇资金来源、规模、工程建设期限及进展状况和项目管理情况。对涉及农居房建设、农村道路、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等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最大限度地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着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着力为广大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服务。

(三)创新内审方式方法。采取内外结合、左右联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开展审计监督检查,整合监督资源,有效解决内审力量的不足,提高监督检查的效率和质量。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绩效评价分析,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乡镇内部审计中的作用;通过调研、协调、建议等方法,积极向乡镇党委政府宣传对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重要意义,使他们理解并支持内审工作开展。

(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坚持岗前培训、集中培训等措施,逐步解决乡镇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加职称考试,系统掌握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结合交叉审计、联合审计等多种形式“以审代训”,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学习《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财经法规,确保在审计中廉洁自律,秉公执法,增强内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五)促进内审整改到位。由乡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内审机构等单位组成联合督查小组,也可由县级审计机关牵头,定期不定期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审计建议的落实,确保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五篇:提质效 控风险 主动适应新常态

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的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应当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将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总体来看,经济新常态包含了降增速、调结构和换动力三方面特征。商业银行要适应新常态,就应从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和风险防控水平着手,加快调整发展战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动金融创新,以创新支持和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与转型升级。

一、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源头活水。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的天然职责。要牢牢把握国际经济合作深化和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为实体经济提供针对性强、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务。

一是积极支持国家战略实施,做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加油站”。银行要紧跟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大力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积极推动亚太地区基础建设投资和互联互通,加大金砖国家金融合作。银行要以创新推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继续化解严重过剩产能。银行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网络通信、粮食仓储设施等重点领域,以及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服务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要积极参与投资协定和自贸区谈判,总结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支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银行应大力支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继续落实有扶有控的差别化信贷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思路,积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更加注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更加注重支持新型服务业发展,更加注重支持生态环境治理。一是要积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支持科技创新、万众创新、自主创新。二是要出台能效信贷指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支持生态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化解严重过剩产能。三是要加大对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燃气轮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推动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健康、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四是要围绕释放消费潜力,稳步发展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金融,促进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发挥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规范发展银行理财和信托业务,拓宽为人民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金融渠道。

三是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银行要加大信贷投放,继续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专项金融债发行规模,实现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银行要扩大网点覆盖面,逐步实现城市社区和乡镇的金融机构全覆盖。改进农民工、下岗失业者、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金融服务。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切实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一方面,要通过延伸和下沉机构网点,让老百姓离得近、摸得着。鼓励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集聚地区设立小微专营支行,深入推进“三大工程”和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建设,在空白地市设立机构网点。另一方面,银行业机构要加大自助设备投入,重点推进电子渠道无障碍服务建设,为农民工、下岗失业者、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加适宜的金融服务。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四是努力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瘦身减负”。银行要认真落实国务院要求,多策并举、多管齐下,着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是通过管理创新降低融资成本。银行要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流程,增加信用贷款,改进续贷管理。二是通过减少不合理收费降低融资成本。针对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不合理收费整改力度,银行要严格按照价格目标规范收费,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的规定,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持续巩固违规收费专项治理成果。三是通过缩短链条降低融资成本。银行要全面开展跨业融资合作专项治理,缩短企业融资链条,避免资金空转。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低费担保导向作用。银行要严格落实小微企业流动性资金贷款续贷管理办法,减少搭桥融资行为。严禁在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的贷款条件,除银团贷款外,不得对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对小微企业及其增信机构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

五是多管齐下打好金融服务“组合拳”。银行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升服务内涵。深入开展“金融知识下乡”和有针对性的公众教育宣传活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切实提升公众金融素养。继续推进“银行服务纠察队”制度,组织银行业协会开展暗访活动,对银行服务进行全程跟踪,加强行业自律。同时银行要积极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要继续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落实到全年目标考核内容中,将消费者投诉的机制建设、处置效率、投诉处理满意度等方面与目标考核挂钩。

六是全面打造银行优质服务“窗口”。文明规范服务是银行业最基本的职责,是打造银行业优质品牌,培育和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关系到整个银行业改革的形象。作为现代服务业,银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服务的竞争。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并保持优势,必须把优质服务作为永恒的主题,牢固树立“服务立行”的观念,以客户为中心,实施服务制胜战略,将文明规范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嵌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融入到银行各个业务领域,不断改善服务环境,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品种,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率。 要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就要紧紧围绕全行中心工作,以服务规范为基础,以服务创新为核心,以服务营销为龙头,加强领导,转变观念,落实责任,创新服务手段和考核方式,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服务效率和服务形象,以卓越的服务,创造客户价值、提升银行价值、培育员工的职业价值。

第一,要树立真正的服务意识,金融业是传播精神文明的窗口,国有银行要承担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责任;

第二,加大对网点改造的投入力度,对营业网点硬件进行改善,让客户有一个舒适的金融服务环境;

第三,扩大金融产品覆盖面,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计划,满足不同层次金融产品的需求;

第四,在渠道建设上面,加强网点建设,并结合网点转型继续要求从形转到神转,将服务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内心。具体落实到个人,就要做到:

(一)注重自身仪容仪表

银行业是一个窗口行业,所以银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对自己的仪容仪表按照有关的岗位规范,从严加以要求。要将这些方面的具体细节问题提升到个人与银行的整体形象的高度来认真地加以对待,要将它们与自己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联系在一起来予以关注。

(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

服务是一门艺术,艺术很抽象,更难让人理解,要学好这门艺术,除了要对业务知识有熟悉的了解之外,还要以客户为中心,跟客户交流感情,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保证客户满意。通过为客户提供知识服务,超值服务和个性服务,不仅充实和丰富了工作内涵,更加巩固和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当然,处事中我们要机智巧妙,从容自信,对自己自信,就是客户对你相信,做到超越平凡追求卓越。

(三)服务要热情周到耐心

银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我们的宗旨就是服务客户,客户就是上帝。所以所有的银行工作人员一定要文明礼貌,热忱而主动地为客户服务。与客户打交道时,在严格地执行本单位已经明文规定的文用语与服务忌语。对于客户所提出来的各种疑问,要认真聆听,而心解释,有问必答。为客户服务之时,态度必须主动、诚恳而热情。对待所有的客户,都要一视同仁。

(四)服务需注重细节

细节方能彰显品质与品味,在人们对于生活品质日益追求完美的潮流趋势下,银行的服务工作更是要积极主动去迎合和创造这种氛围,要让顾客觉得,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很用心的在为他服务。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高度竞争的时代里,银行之间的竞争往往就在于细节的差异,能够做到别处心裁而又迎合客户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我们要用心去服务,要善于观察客户,理解客户,对客户的言行要多揣摩,用真诚,真情,真心连接与客户沟通的桥梁,真情做好服务,真心让客户放心。要想客户之所想,及客户之所及。

(五)摆正自身位置,真诚服务客人

银行工作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始终记住我们是为顾客服务的,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与客户产生矛盾。在此种情况下,对客户的尊重、对工作的负责,都要一如既往。对于矛盾,要力求妥善解决。得理之时,必须让人一步。失礼之时,必须主动致歉。受到客户的表扬要谦虚,受到客户的批评要虚心,受到委屈要容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作到与客户不争不吵,始终笑脸相对,保持个人风度。

二、全面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银行要全面落实风险防控责任,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敏感性,进一步增强其消化吸收风险的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威胁,就要立即采取外科手术式治疗。

一是切实防范化解客户信用风险。要明辨是非、知悉客户、分类管控。银行要提高应对能力,对容易诱发跑路的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落实风险责任人,最大程度维护银行债权;银行要加强风险隔离,出台完善银信、银担、银租、银证等跨业合作制度和业务尽职指引,厘清风险责任归属,实现尽职免责,避免责任不清“殃及池鱼”;银行要完善差别化授信,根据地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实施差异化授权授信制度,一线经营机构要提高风险甄别能力,避免一刀切式的抽贷,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要注重形成合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司法、公安等部门的联动,着力解决逃废银行债务问题。

二是切实防范化解押品价值波动风险。银行要加强研判预警,动态掌握本行的押品构成,对房地产、矿产及其他重要押品资产的市场价格,要加强监测分析预警;银行要加强压力测试,对重点押品价值波动风险进行动态压力测试,并根据结果制定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措施缓释风险;银行要加强押品管理,动态调整贷款抵质押率,适当扩大押品范围,做好押品登记核对,定期进行押品估值,并相应采取补充抵押、增加担保等措施,确保足值担保、市场可流通、法律关系明确。

三是切实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银行要做好流动性监测和压力测试,科学测算信贷、理财、同业等业务对流动性的影响,确保流动性管理全面涵盖各类表内外业务;银行要丰富流动性管理工具,要完善流动性限额管理,加强流动性资产储备,积极提高总体资产流动性;银行要加强负债质量管理与评价,健全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多元化拓展主动负债渠道,改善负债结构。各银行机构要加强流动性互助和政策协调,建立区域内中小银行流动性互助基金,强化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资金协作,构建同业互助机制,共同维护市场稳定。

四是切实防范化解操作风险。银行要保持案防高压态势,开展案防评估,以案件风险排查为抓手,及时发现和处置案件风险隐患。综合运用行政处罚、暂缓准入、下调评级、叫停业务、行业通报、联动问责等措施,严肃查处各类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银行要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处罚信息系统,严格落实员工管理责任制。银行要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抓好信息系统安全和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加快信息科技系统改造升级,开展风险排查和应急演练,确保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五是切实防范化解社会金融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提高警惕,前移风险防控关口,严防社会金融风险输入。大力整治非法集资。支持地方政府加强对各类民间融资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强化监测预警,防止非法集资风险向银行业传染。严厉打击外部侵害。要特别关注银行案件与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的关联,全面甄别和清理既从银行贷款又参与民间融资的企业,防止银行信贷等资金被违规挪用于民间融资。重视声誉风险管理。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声誉事件和客户投诉的响应处理效率,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审慎经营、稳健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切实把握国家战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来的新空间和新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战略调整,将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持续动力,以有效风险管控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保障,不断提升对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全力助推实体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下一篇:乡村卫生所签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