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专业大学物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继传统本科教育之后,中职升本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中职本学生生源来自技校,由于没有经历过高中阶段的学习,直接升本后给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以机械专业中职升本学生培养为例,就如何区别于传统高起本人才培养,制定中职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措施,并在实践中开展应用,效果显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机械专业大学物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机械专业大学物理论文 篇1:

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摘  要:“3+2”对口贯通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不清晰,资源互补优势发挥不充分,高职-本科衔接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标准和评价方式不能很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等问题。文章以滨州学院为例,提出了面向区域内制造类岗位群的、以“机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内涵式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标准,对于“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顺利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3+2”对口贯通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应用能力;教学质量保障

前言

加快發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中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共识已形成,职业教育将成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打通中等职业、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建立包括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开放兼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015年,山东省实施中高职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3+2”和“3+4”试点工作,对口贯通培养制度是积极推进面向现代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构建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加快转型,促进高校加快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这是一种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大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起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目前共有51对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计110个对口贯通培养专业(其中7个机械类专业)。

2016年,滨州学院与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以下简称“3+2”机械专业),探索实施面向区域制造类岗位群的、以机械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应用型本科内涵式衔接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确立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将本科的教学体系和高职的职业教学体系相互融合贯通,全程贯穿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师资、实践教学条件等软硬件有机衔接融合,实现联合培养,形成“素能贯通、衔接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双方的优势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学效率,达到“3+2>5”的教育效果[2]。

首先,相对于高职层次的培养目标,“3+2”机械专业培养的是具有高端技能和扎实理论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除了能够胜任生产一线的技能岗位要求,还能够从事科研与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因此,知识结构上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更为深厚、扎实,为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力结构上则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重在非常规操作,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相对于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3+2”机械专业学生面向现代技术应用与管理岗位,更突出了职业特色,理论基础扎实、技能和技术并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更有针对性,就业岗位更贴近生产。在培养规格上,除了普通本科教育的一般要求外,更突出了“强专业、重实践、善沟通、求创新”的人才特点,强调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强化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比本科教育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通过充分的研究论证,“3+2”机械专业确定了“以机械制造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以工程素质训练为基础,以现代制造技术为主线,机电结合,校企联合,为区域行业培养基础好、上手快、能力强、留得住、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探索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逐步形成机械类专业的地方院校特色。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措施

高职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重點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岗位适应性,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普通本科课程体系以学科理论体系为框架,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标准,以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技术的全面性。因此,“3+2”机械专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途径与实践教学机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革,从而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3]。

(一)通过整合与重构,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3+2”机械专业高职阶段以设置培养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为主,强化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模块;本科阶段以设置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课程为主,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两阶段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同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技能证书相结合,按照岗位能力中的技能要求设置课程,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资格认证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整个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模块+公共实践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七大模块构成,实现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的培养。

“七模块”架构课程体系功能更清晰,体系更合理。模块内容和深度循序渐进,分阶段合理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梯度性和可选性更强。相对于高职课程体系,“3+2”对口贯通课程体系同时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如理论课中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工程力学等课时得以增强,增设了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知识结构的相互衔接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夯实了理论基础;强化了实践技能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任选课程比重加大,范围、深度增加以提升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3+2”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高职和本科各自的优势,根据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建立实践教学新机制

“3+2”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共实践教学环节、理实一体化教学环节、专业实训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构成。在结合高职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2”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优化了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实践教学体系课时占整体课程体系总课时的比例为46.8%,比高职的60%低,比普通本科的30%高,通过这样的优化,综合全面的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

2. 按“能力递进、培养衔接”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的建构学习规律,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双方的优势条件,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技能课程按“基本技能(技术)-专项技能(技术)-综合技能(技术)-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的逻辑安排,职业素养全程贯穿,本科和高职院校双方师资和教学条件合理衔接,规避了高职和本科单一办学存在的不足[4]。

3. 突出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实施“学训结合、学赛结合、产学结合”三结合培养模式。学训结合是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完成知识到技能和素养的转化;学赛结合是指以学科竞赛带动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促进校企和校际交流,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产学结合是指通过企业项目实做、顶岗、实习等措施,将企业对员工技能和素质的真实需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不脱节、不偏离,实现教学和岗位对接。三种结合相辅相成,学训结合是基本手段、学赛结合是助推措施、产学结合是有效途径,“三结合”从不同层面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如图1所示。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落实

1. 课程标准。高职课程标准突出项目的设计性和实施的规范性,课程内容重在突出技能应用的必需知识、技能操作流程和规范等;普通本科课程标准考虑到专业技术的发展和更新,课程内容更多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以及技术应用原理等。“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机械专业课程标准吸收了高职和本科的长处,明确了课程性质与任务、教学目的与要求,详细规划了课程内容、项目载体、教学设计、教学条件等;同时注重项目科学设计和实施的规范指导,兼顾技术更新和教师个性化教学,对学时分配、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材编选等给出了指导性建议,既有规范性实施指导,又有指导性实施建议,对于技术更新快、职业规范强的工程教育具有更科学的应用和实施指导意义。

2. 师资队伍。“3+2”机械专业将本科和高职的师资优势互补,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本科师资在理论深度、科研能力、工程实践、技术应用深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高职师资在技能应用水平、职业素质培养能力方面进行了较好的补充;同时通过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应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工作实践,将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企业的工作实际,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 实践教学条件。高职院校注重训练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学生训练与生产实际结合,实践项目与生产任务结合,实验(实训)条件侧重于工业生产车间、实际生产设备的建设与配备;普通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条件侧重于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科研设备,注重设备的先进性,跟进技术发展的步伐更快。因此“3+2”机械专业发挥了双方的合力,优势互补,整合应用于实践教学,目前的实验(实训)条件能够较好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4. 转段考核测试。“3+2”机械专业转段考核遵循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体现贯通培养和激励导向和公平公正的三大原则,从思想品德(占15%)、学习(占70%)、身心健康状况(占5%)、社会实践、技能大赛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合理、有效[5]。

四、结束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区别,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切入点,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主要途径,构建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为落脚点,对于“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顺利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有助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积极转型。很多院校虽在关注应用型教育,但对职业教育概念界定不清,认为职业教育是职业院校的教育类型,不愿面向“3+2”贯通培养招生,思想上还没有真正实现转型。

二是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深入了解高职课程体系设置情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高职与本科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

三是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强对贯通培养学生的学情分析和研究,加强与职业院校资源优势的互补,构建适合不同特点对象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两个阶段的培养优势,实现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适切,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62.

[2]柏景岚.“3+2”高職-本科衔接培养人才的体系研究及评价[J].职业教育,2017(9):185-186.

[3]秦玉权.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探索专本衔接新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4]宋婷,杨丽芳.基于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7(4).

[5]董明晓,等.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3):31.

作者:孙鲁青 王明东

高职机械专业大学物理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中职本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继传统本科教育之后,中职升本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中职本学生生源来自技校,由于没有经历过高中阶段的学习,直接升本后给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以机械专业中职升本学生培养为例,就如何区别于传统高起本人才培养,制定中职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措施,并在实践中开展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方案;技能训练;项目驱动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优化我省职业教育层次结构,2012年辽宁省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升入本科(简称中职本)及高职院校计划。中职本科人才以培养技术型高等人才为主要目标,即中职升学后的大学本科的目标是实用化,是在传统大学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够用为度,实用为本。同传统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樣,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中职本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传统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不适合新的复杂的生源情况及社会需,急需重新规划[3]。与高起本的学生相比,大部分中职本学生没有上过高中,基础知识薄弱,对大学基础课程理解困难,学习效果差[4-5]。针对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较弱,但是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特点,中职教师团队对中职本人才培养方案做了进一步的设计和调整,争取做到因材施教。

一、降低理论难度,讲授基础知识、以会用为主

由于中职本学生大部分没有学过高中课程,大学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难度相当大。因此适当降低大学外语、高等数学等课程难度,酌情补充中学和高中知识。

二、以技能训练为依托,以项目教学为驱动

在总学时不变基础上,增加技能训练实践学时比例,保证学生实操环节的训练。应用CDIO教学理念,以三级项目为基础,以二级项目教学为驱动,开展逐步深入的实践训练。

如:机械制图能力训练系列课程、技能训练系列课程见表1和表2。机械制图实现六个学期“知识不断线”、“能力进级式”培养过程,并在《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中增加“8—10张手绘大作业、2套手绘图纸,1套CAD图纸”实践内容安排,培养学生识图、绘图和应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通过中级制图员、高级制图员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装配体的空间认识和绘图能力,然后用三维设计基础和CAD/CAM技术与应用课程培养学生使用三维软件建模、仿真分析的初步能力。

技能训练系列实践课程安排在第2-5学期,由于学时周数的限制,实行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结合的方式,争取所有可能在大三之前完成,保证学生在大三前拿到技能证书。

项目设计安排在5—7学期,主要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完成,在课程群基础上,完成典型产品的设计、仿真、制造等过程。

三、打破传统三段式教学安排,让学生尽快参与专业学习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基本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顺序设置,学生接触到专业课程一般都要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基于中职本学生大部分来自技校中专,入校前对机械专业课程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因此打破传统三段式的教学安排,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提前到大学一年级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期开展技能训练和综合项目设计保证了时间。

四、小结

该设计方案在我校2014届机械专业中职本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教学效果显著。与2013级中职本学生相比,制图技能训练系列课程保证了学生制图、识图能力的稳步提升,分层技能训练课程也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有针对性的加强了实践能力。尤其是打破了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中职本科学生提前接触到了专业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中职本学生从2014届开始,层次更加复杂,有中专生、高中毕业生、高中未毕业生、高职学生等,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做到因材施教,是我们下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另外项目设计的连续性和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设计。

参考文献:

[1]付兴建,柏森,侯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

[2]李立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5,(3).

[3]王颖,马鹏飞.基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16).

[4]姚勇,李丽娜.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

[5]杨玉强.中职本科生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渤海大学学报,2015,(6).

作者:尹晓伟 张陈 郭维城 吕海鸥 王琳 王海飞 钱文学

高职机械专业大学物理论文 篇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 系统化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对提升学生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在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为相关的行動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将学习领域具体化为专业课程,根据技能难易程度及认知学习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过程、体系构建、实施进行探索,为同类别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20180101001)

[作者简介] 赵建平(1981—),女,江苏句容人,硕士,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产品虚拟开发、工程图形学及模具CAD/CAE/CAM研究。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对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增大,特别是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是针对社会需求及专业定位将课程进行排列、整合、筛选得到的,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进一步设定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明确岗位所需的工作内容并熟练掌握,实现与社会需求人才的对接[1]。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遵循工作过程完整性、学习渐进性、职业持续发展性的前提下,重构与岗位需求相融合的新课程体系[1,2]。工作过程系统的构建有6个步骤:第一步,针对专业领域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得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岗位需要,根据人才岗位需求,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步,深入分析职业领域内人才岗位需要的工作逻辑或工作特征,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逻辑、突出特征、基本框架、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等;第三步,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综合考虑对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工作特征和目标岗位,提炼出专业学习领域的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和可行性;第四步,根据专业学习领域的确立原则,确定学习领域内课程的设置并排序;第五步,针对学习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设施情况,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将学习领域项目化、案例化、逻辑化;第六步,开始实施,按照职业特性的六要素,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进行教学实施。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开展专业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企业走访等多种形式,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单位及一些机械制造业企业进行调研,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回访,并与一线工程师及企业技术专家进行交流座谈。通过开展专业调研,深入了解制造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企业用人单位和机械专业毕业生对目前专业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依据[3]。

(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调研发现,制造业企业由于转型升级的需要,需要能够进行产品设计、工艺编制与质量控制、数字化制造的人才,要熟悉先进制造技术,能操作相关现代设备并进行相关维护工作,并且是具备一定管理和组织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结合学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 “扎实的理论知识、实用的专业工程技术、创新的实践能力”,培养具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科研院所、企业、高新技术公司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技术分析方法,从事各种机械零部件的数字化生产设计与智能制造,生产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机电产品及系统、设备、装置的研究,设备的装配、维护、制造,计算机辅助编制工艺等工作,以及现场运行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的高素质应用工程技术人才。

(三)确定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通过对专业调研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产品设计助理、产品工艺规划、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服务、数字化制造,进阶岗位为产品研发、生产线设计规划、项目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见表1。

(四)确定行动领域并转换学习领域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性质、行动维度一致的工作任务归纳为11个行动领域,即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图样的识读与绘制、典型机械零件生产制造、机械设计分析与实践、产品设计、零件的工艺编制、产品模型制作、产品检验、产品生产线设计、生产项目管理、整体项目说明介绍。依据认知学习规律,从岗位工作任务和所需能力分析入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见表2。

(五)构建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每门专业课程还须进行深化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

对照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增开Delmia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工业物联网技术课程,调整工程力学课程内容。Delmia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为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Delmia在机器人生产线仿真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整条生产线进行建模及动态仿真,分析设备间的动态干涉性,优化布局及生产节拍,同时引入人机工程概念。工业物联网技术课程为专业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该技术在机械设计及发展方面的应用,同时为制造向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工程力学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合并,秉承适度够用的原则,从原来的8学分调至6学分。

在已構建的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综合能力需要,将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划分为5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综合实践,构建完整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公共必修课涵盖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大学物理、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语言类程序设计及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等;专业课程即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工程管理的扩展课;综合实践课程是根据岗位要求,开设课程设计/实验课程、校内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是按照职业成长认知规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工作过程不变、学习复杂度逐步递增、教师讲授内容逐步递减、学生自主能力逐步增加”的方法,对专业学习领域进行分析,设计学习情境[4]。

以专业基础课程“机械三维绘图”教学为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及过程设计了三个主线学习情境,每个主线情境以若干子情境任务为支撑,将新的知识融入其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扩展知识面[5]。每个学习情境分别对应一个具体的学习载体,每个载体分别包含图形分析、工具选择、设计方法、对象创建等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学习情境的对比学习,学生对机械三维绘图的设计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及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采用任务式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并确定绘制方法。绘制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讨论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好记录,直到工作任务完成,之后保存文档。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四、结论

课程体系构建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专业调研为起点,以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分析为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并介绍了课程体系中具体课程的教学实施,为机械类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了解其所学课程在以后工作岗位中的作用以及对应的工作行动领域,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设置及内容还需要专业教师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共同讨论而调整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的全面改革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专业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江云,梁维铭.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9,35(1):150-153.

[2]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1-11.

[3]刘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37-38.

[4]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13):5-12.

[5]赵建平,王力,费叶琦,等.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三维绘图课程设计[J].大学教育,2019(6):65-67.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ZHAO Jian-ping, WANG Li, MA Zhu-qiao, FEI Ye-qi

(Schoo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ijin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

作者:赵建平,王力,马竹樵,费叶琦

上一篇:英语词汇认知能力管理论文下一篇:教师职称评定主要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