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20

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的日趋广泛,以5G技术、移动物联网、北斗为代表的各类无线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支撑中国数字建设的关键技术。无线经济的较快发展,催生了我国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无线经济不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 篇1: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须向基层延伸

首先,感谢各位专家、领导参加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尧治河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研讨会。去年,我们在这里举办了首届尧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今天,我们又一次相聚在鄂西北大山深处的尧治河村,进行“尧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之旅,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为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基层善治等寻求文化解答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有别于西方文化。她已经被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世界文明秩序之中。焕发出超越时代的光辉,为我们开辟精神文化扶贫新战场、扮靓美丽乡村。提供了思想引领、明确了方向路径。

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为落实“四个全面”筑牢根基。“四个全面”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推进“四个全面”要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纬,将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咸与维新”“令行禁止”“清正廉明”等精华于以提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注入充沛的源头活水,推动“中国梦”这艘巨轮砥砺前行。

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为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扶贫先扶智。即使物质达到富裕,而精神空虚,丟掉文化传统,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相悖。在那些尚未走出贫困、发展动力不足的地区,更应积极开辟精神扶贫的新战场,让文化担当精准扶贫生力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引和智力支持。

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升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中国乡村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破坏和伦理失调。”淳朴敦厚的乡风、崇德向善的乡贤文化,无不来源于传统文化的濡染和浸润。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引导群众向上向善,使乡风民风重新美起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善治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接地气”,必须向基层延伸,必须在农村扎根。大国复兴的磅礴力量,就蕴藏于广大中国农村改革探索之中,蕴藏于亿万农民谋发展、求幸福的圆梦实践之中。

我们看到,尧治河村在长达28年的艰苦探索中,从“极贫村”到“首富村”,从“落后村”到“文明村”,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径,锻炼了一支苦干实干、团结奋进的干群队伍,同时遵循了一条可溯源求真、继往开来的文化脉络,从尧的古老传说中汲取精神食粮,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决心和气魄,真实演绎出“当代尧舜”的故事,实现了从磷矿经济、水电经济,到文化旅游经济的转变,并自觉用文化充实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内涵,让村民共同享受高品质物质、精神生活。尧治河的经验,对于在农村实践中,如何摆脱资源依赖,从历史传承中寻找发展动力。实现兴企、富民、强村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中国梦不会满足于独善其身,美丽农村、幸福农民也不分山门内外,以尧治河村为代表的农村典型经验,应该得到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传播。人民论坛作为政论型智库全媒体,长期挖掘基层典型案例,在深入报道、总结广大农村基层发展经验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尧治河村在文化、生态、产业、治理方面的经验,更加值得我们记录、挖掘、传播、推广,这是我们媒体的职责所在。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不仅全面了解尧治河在各个方面的创新探索,也记录诸位专家学者的思想智识与文化策论,一起为推动中国农村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倾囊献智。

作者:陶建群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 篇2:

有声阅读融合创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的日趋广泛,以5G技术、移动物联网、北斗为代表的各类无线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支撑中国数字建设的关键技术。无线经济的较快发展,催生了我国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无线经济不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基于这些无线网络技术形成了移动通信、物联网、卫星通信等多个细分产业,无线技术加速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无线经济正在成为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0年中国无线经济规模达3.8万亿元,占GDP的3.77%,未来随着5G商用的普及还将继续保持增长。

有声阅读的发展情况

有声阅读作为数字阅读的一部分,已经完全区别于过去的广播、电台的有声内容。随着有声阅读在传统行业加速融合,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的进一步释放,有声阅读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将愈加显现,有声阅读在全民阅读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第十八次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有31.6%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听书的途径主要包括:移动有声APP平台、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智能音箱、广播和有声阅读器或语音读书机;2020年未成年人(0—17岁)的听书率为32.5%。另据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较前一年增加了5.5%;长音频领域成为行业竞争的新热点,2020年长音频市场规模272.4亿元,增速是54.9%,其中有声读物阅读市场规模为82.1亿元,未来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有声读物市场。

有声阅读的融合创新发展

一是网络音频的发展现状。网络音频平台是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传统广播电台衍生发展的产物,主要提供网络音频内容及相关服务的平台。广义的网络音频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传输和收听的所有音频内容,不仅包含了狭义的音频播客节目、网络电台节目(含广播电台的网络化广播)、有声书、音频直播等,还包括数字音乐以及微博、微信中的各种音频节目和内容等。近几年,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网络音频平台发展十分迅猛,业态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也十分明显,国内主流网络音频平台都开始丰富其专业性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完善盈利模式。

根据音频内容和形式可以把国内的音频平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提供音频播客节目、付费内容、音频直播、网络电台、有声书等全类型音频内容或服务的综合性音频平台,如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酷我畅听、懒人听书、企鹅FM等;二是提供网络文学、出版电子书、漫画、有声书在内多种形式数字阅读内容的综合类阅读平台,其中有声书是重要的业务构成,如中文在线、掌阅、咪咕阅读、QQ阅读等。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不断趋于碎片化,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用户,倾向选择网络音频平台作为闲暇放松、获取资讯、充实大脑的主要渠道,强大的用户基础不断为网络音频平台注入新活力。原有的网络音频“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得到”等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同时,各门户网站、传统媒体、互联网公司都纷纷进军网络音频平台市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络音频用户规模达2.82亿人,使用率达28.6%,其中20-40岁的中青年用户占比达70%,2021年3月中国网络音频行业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55分钟。

二是有声阅读的融合发展。伴随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迭代更新,有声阅读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文化新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前人们主要依赖的视觉媒体不同,有声阅读属于听觉媒体,适合在睡前、起床前、通勤、做家务等不方便阅读的场合收听,从而大大延展了我们接收资讯、学习技能的时间和空间。如蜻蜓FM将传统电台整合到网络电台中,囊括了国内外数千家网络广播,为用户呈现前沿丰富的广播节目和电台内容,其特点是不仅可以与电台同步实时播出,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进行有选择地回放。

有声阅读的分发方式从单一的算法走向“算法+IP”的新阶段,听众对专业和权威的有声内容更具认可度,建立健全有声阅读内容价值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如蜻蜓FM和冯唐合作,单独开辟冯唐讲书。有声内容的多形式、多维度呈现趋势明显,人们对同一内容的多层次、多维度、体系化的呈现有了更大诉求,以原始内容为圆心向更多元形态发散的多业组合,将成为有声阅读生产创作的常态。播客现在作为有声内容的一种形式广泛存在,播客留存度事实上是一个不可预估的,而泛播客可能是未来有声内容生产的另一种形式,如蜻蜓的“关心语”,仅用半年时间就成为平台的排名第一,对于生产没有任何负担,其收听留存率达到了70%,是蜻蜓有史以来最高的。有声内容创作者、音频平台、听众之间会有更深层次的互动,形成内容生产匹配消费,消费驱动内容生产、生产带动消费的正向循环。

用声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一是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经典。有声阅读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有声阅读内容产业边界持续拓展。推动数字出版精品化将是“十四五”时期的工作重点,有声阅读作为数字出版的转化形式之一,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通过用听的方式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之一的评书(也叫说书),在蜻蜓FM的评书栏目中,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收听量高达56亿次,封神演义是7亿次;刘兰芳的赵匡胤演义也突破了14亿次的收听量。这些数据说明国人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有着很大的热爱和需求。

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立体传播,传承传播经典,将传统文化与有声内容相结合,通过知识普及和价值观传递的方式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蜻蜓FM平台,易中天品三国播放近8亿次,中国通史播放近5亿次,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收听量也突破了4.4亿次。蒋勋讲红楼梦超过3亿次。有声阅读利用好声音讲好原创故事要体现真实感、利用有声演绎的优势强化人物,并通过有声形式的差异性大胆进行创新,让好看的文化变得好听,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有声阅读偏爱本土化产品。科技的进步不是摒弃传统文化,更不是丢掉,而是更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扎实功底,有声阅读不是简简单单的配音,而是用更真切的声音和对话去感召读者,让听者产生共鸣,有声阅读未来更多的可能是原创声音,包括曲艺、娱乐等。调查显示,90%的有声阅读用户喜欢收听本地内容,尤其是资讯类的节目,更多的用户喜欢用听的方式获取本地资讯,这与本土语音更贴近生活更符合人们的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蜻蜓FM戏曲栏目中,京剧、豫剧、秦腔、梆子以及二人转等的点播量也都过亿,这些带有较强地域特征的地方频道深受听众喜爱。所以,立足本土,彰显地方特点,促进地方文化认同发展,本土语言、本土文化、本土民族化具有永恒的经典魅力。有声阅读一直都是一个嫁接的介质,未来急需有声原创来带动实质性的提升,只有真正依靠音频这个土壤长出来的有声阅读是今后需要探索的领域。

三是深化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饱含中华文化元素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又一重要窗口。海外听众在挑选中文作品时,多数听众优先关注内容、翻译和题材,中文作品中独特的世界观和文化元素对海外读者来说很有吸引力。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这些传统文化在自然、科学、文学等各领域都有不朽著作,这些传统文化正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有声阅读,在对外传播中有着不可忽略的深远意义。中文在线拥有有声资源超过40万小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正版音频内容提供商,在这些有声资源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伴隨着中国网络文学的成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改编为了有声阅读,目前有声阅读占网络文学总改编量的91%。未来,中国有声读物在出海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内容质量,更需要不断优化翻译能力,利用有声阅读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海外读者,保证海外读者的阅读体验,进而宣扬中国文化。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作者:姚乃溪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 篇3:

关于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摘 要】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提出高职院校应通过加深认识、发挥自身优势、健全机制、营造氛围等措施进一步发挥自身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民族传统文化 传承创新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学院艺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主要载体,立足区位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上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广西柳州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有壮、汉、苗、瑶、侗、仡佬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民族风情浓郁,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为高职院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上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

(一)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观念或技能才能保持生机活力并世代传承下去,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一是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在童装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图腾文化、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的设计创意注入新的灵感激发点。“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来说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强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童装设计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也凭借鲜明的民族特色被确定为广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二是将民族传统技艺融入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如学院将“2010中国柳州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苗族服饰展演晚会作为学生了解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项目,参加展演的模特是专业老师从艺术设计系和经济管理系等挑选出来的。学生通过参与苗族服装的制作和整理工作,对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学到了苗族群众的人物化妆技艺。三是将民族传统技艺融入技能竞赛。学院艺术设計系组织学生参加了2012柳州市妇女手工制作产品擂台赛暨少数民族手工技能才艺展示活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服装设计作品《童苗耍趣》和《苗风》将苗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有机融合,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彰显出现代时尚感,前者荣获“最受市民喜爱奖”、“最受商家喜爱奖”,后者荣获“最受媒体喜爱奖”,成为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

(二)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一是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理论研究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要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保护和弘扬,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学院在艺术类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鼓励教师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学院以此作为艺术类教师提升专业实践技能的实践载体,既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在2012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上,由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团队设计制作的民族刺绣工艺手袋,通过借鉴侗族服饰的刺绣图案元素,运用现代刺绣工艺,结合现代工艺生产的麻、绒材料,与传统牡丹花图案等组合设计制作,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及鲜明的民族风格,获得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赞誉。

(三)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有益补充,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是高职院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形成本校特色的有效途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是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如在学校的文艺演出活动中鼓励学生吸收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舞蹈、曲艺的创作和表演,使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二是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建设相结合。学院在部分建筑物的设计和装修中借鉴了民族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在学院对外交流所用的礼品的设计中也是充分吸收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如目前学院所用的外事礼品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蜡染卷轴,扩大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也较好地展现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文化特质。

二、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一)深刻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意义。首先,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舆论氛围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建设。大学之“大”在于其“兼容并包”,各种文化观念在此汇集,相互交锋,彼此借鉴,最终熔炼成新的文化形态。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基因,是推进大学文化发展的珍贵养分。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投身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为自身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涵。

(二)找准并发挥自身优势。高职院校基本以应用型高校为主,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其办学定位和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民间”的共性。因此高职院校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上具有得天独厚之优势,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一是发挥与地方联系紧密的优势,为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决策咨询等服务。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与地方政府、民间文化团体或协会等基本上都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或者沟通渠道,应该利用自身人才优势针对本地区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决策咨询、规划制订等服务;二是发挥自身应用型办学定位的优势,为本地区民族传统艺术、技艺的传承创新培养人才,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研究型大学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中有其理论研究的优势,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可在以下两点发挥作用:一是培养或培训本地区民族传统艺术创作和表演、民族手工艺生产所需的专门人才;二是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现代艺术的理念和表现形式开发民族特色文化产品,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三)健全助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机制。一是健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可通过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等专项工作,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投入专项经费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文化产业开发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科研课题的研究。二是健全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或民间机构的合作机制,可以合作共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心、民间艺术或工艺大师工作室等形式开展合作,整合高校和地方两种资源,优势互补。来自民间的民族手工艺人可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或特聘专家,开展学生实训指导和专题讲座等;高校的教师可作为艺术顾问为民族传统艺术或工艺品的创作提供艺术指导,提升其艺术品位。三是健全高职院校联合文化企业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长效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可独立建立或与文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经营实体,将学校开发设计的民族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既可以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又能够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应对此类企业给予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

(四)营造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应通過多种形式来使教师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现代价值,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氛围。一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师生参与全员化。高职院校可举办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摄影、征文、社会调查等活动,发动广大师生解决参与,在活动中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讲座、选修课的长效化。高职院校应在教学计划中划出一定的课时,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或选修课,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三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社团活动的专门化。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建立旨在宣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社团,通过民族工艺品展示、民族风情徒步游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注入学生心田。

【参考文献】

[1]宁彤.大学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境遇、原则与可行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1)

[2]屈川.高职院校传承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探讨——以宜宾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

[3]王炳林 方建.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原则与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12(5)

[4]李云海.高职高专院校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J].理论观察,2013(1)

【基金项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第六批(2013年)院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A012)

【作者简介】何 惠(1980-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

(责编 黎 原)

作者:何惠

上一篇:烟草科研企业文化论文下一篇:中职学生生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