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人员的举报分析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社会转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改革渐入“深水区”的今天,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因影响广泛而成为百姓担心、社会关心、政府操心的焦点问题。以广东韶关地区为例,在对该地区下岗职工情况做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分析其再就业难的原因,提出构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举报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程技术人员的举报分析论文 篇1:

工程项目效益审计问题及对策

工程项目效益审计是通过运用效益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对国家用于工程项目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具体工程项目的微观效益审计来达到促进国家公共资金宏观决策投资的合理性和使用的高效性。审计工程项目中是否执行和完成了事业发展规划和任务,是否达到预期的计划目标,通过分析评价工程项目的“三性”(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实现程度来发现问题,找出与项目规划、立项、论证、概预算时的差距,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工程项目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项目论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在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和决策上,对编制工程项目意见书和扩初设计,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和民主意识,其定位不准,使得在建设过程中易出现贪大求全、边建边改、建好即改的情况,造成工程投资浪费、工程索赔(追索)问题时常出现。

(2)对工程建设的规章制度落实缺乏监督力度。工程建设初期,各建设单位都要求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但由于工程项目中存在赶工期、赶进度的问题,因此,在涉及到具体的事件时,经常有跳过规定程序和制度规定,发生违规操作的现象。

(3)基建部门的管理职能与监督部门的职能错位。有的基建部门承担着本应由监督部门承担的事情,而扮演着监督的角色。但更多的是监督部门承担着本应由基建管理部门承担的管理责任,混淆了基建部门和监督部门的职能与作用。

(4)工程效益审计分析评价不到位。目前有的单位内部审计也在试行工程效益审计,但由于工程效益审计涉及到单位领导对工程项目期初决策论证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及建设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等分析评价,鉴于内审部门的权限及顾及本单位的利益、怕得罪领导或受制于领导的示意等原因,对审计项目的分析评价不能准确到位。

(二)工程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每个工程项目效益审计都是针对事先确定的目标进行评价,目标不同,评价的具体形式也会随之不同。因此,难以制定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作为评判依据。效益审计涉及的标准大多具有一定的行业性、专业性和地区差异性,以至于有部门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管理当局标准之分。由于标准的不唯一、不一致,甚至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当审计有关各方对采用何种标准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时,就难以提出完整准确的评价意见,易产生极大的审计风险。

(三)工程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存在的问题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效益审计不但关注现时的成本收益,更关注未来潜在的成本收益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收支审计只关注过去和现时的成本收益;效益审计对“三性”的评价标准受时间、地域、环境、行业及政策的影响更大,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而财务收支审计有明确的行业会计准则、财经法规制度相对照;财务收支审计依据所提供的审计资料就可以得出审计结论,而工程效益审计则必须在工程结算审计和基建财务收支审计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开展效益审计,因此效益审计比财务收支审计范围更广、复杂性更大、专业性更强、针对性更明确。

二、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对策

(一)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原则 对工程项目进行效益审计分析和评价时,审计人员必须依据逻辑的推理和科学的测定,坚持以下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在审计评价工程项目效益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依据审计证据对照评价标准,对有关具体事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估算,确保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

(2)谨慎性原则。对工程效益审计必须采取谨慎态度,尽量不夸大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叙实性的语言反映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项目的评价指标要切实符合审计项目,同时,审计报告尽量做到事实清楚,数字准确、可靠,避免用感情色彩较浓的文字。

(3)前瞻性原则。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时,应坚持前瞻性原则。工程效益审计主要是对国家公共资金进行审计,而国家公共资金大多数是投入非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建设中。因此,对项目效益滞后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充分估计未来发展的趋势,对其要进行全面考察,包括对短期和长期效益;直接和间接效益;有形和无形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总量和结构效益的评价。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工程效益审计中,如果能够根据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公式,经数字换算能得出定量计算结果的,就尽量用定量来表述。但有的工程项目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其外溢的效益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只能经过定性分析,用定性的文字来描述。因此,在工程效益审计中必须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建立自上而下的工程效益审计机制作为拨入建设资金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建设单位内审资源,及时组织自上而下的工程效益审计。主管部厅、局应根据工程项目规模大小组织实施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由上级厅、局组织审计组选聘有关专家建立工程效益审计组,开展对各地工程项目效益审计,强化上对下的指导监督力度。及时对造价跟踪审计和工程效益审计中的成功和不足进行经验总结,提出指导性意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审评结合、着重效益”,将效益审计落实到实处,强化全程监控与督查,巩固和树立审计监督的威慑力和权威性。

(三)优化完善工程效益审计的环境建设单位、工程项目指挥部、基建部门和管理人员对工程效益审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努力培养和形成自觉接受监督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学会共享审计资源,尊重引进社会上资质高、信誉好、技术力量强的审计事务所或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的专业人员,协助他们开展好效益审计的监督工作。审计者既要依纪依法开展严格的审计,确保对工程项目“三性”分析评价的准确性,也要注意协调好基建管理部门、监理公司、外聘审计事务所人员、施工单位及各业务管理部门的关系,协助做好工程效益审计的调查了解工作,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外部与内部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对工程效益审计的评价应采取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及时完善工程效益审计的分析评价体系。外部评价主要由建设单位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依据规定程序委托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利用基建单位单体工程的结算终审权对其工程造价的合理性进行评价。通过各单位报送的审计资料和审计报告分析、评价各单位工程管理质量。内部评价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承担,通过与管理部门合作,以及造价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施工管理、材料设备物资采购、设计变更、施工方案调整、现场签证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改进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复查或抽查,按成本效益原则分析实施工程审计所创造出的效益和效率,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提供准确的审计证据。

(五)开展工程效益审计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工程效益审计过程中的“发现”机制和精确的预警系统。工程项目效益审计应核查建设过程中的反腐败是否以预防、教育与挽救为主线来治理与控制,建设单位是否配以有力的惩处措施。是否在做好群众举报和信访工作以外,增设建设单位网上跟踪监督信箱;干部作风与形象情况报告制度;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干部定期轮换制度;关键部门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制度与行政责任的效能监察制度日常化、规范化是否真正贯彻执行。同时,工程效益审计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内、外审计应与建设单位纪委、监察、财务等部门联手,形成审计监督合力,要严控有决定权的部门和个人不适当地行使自主裁量权,避免个人说了算,摆正位置,提倡民主决策、民主建设,适时介入全过程动态管理,力求消除审计监督盲点,提高监督效率,预防腐败现象发生。对建设过程中违法、违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对其实行责任追究,使工程效益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并提出预警。

(六)提高效益审计人员素质,增加自我约束能力工程效益审计工作是否有效,人员素质与自律程度是关键。效益审计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它需要各种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参加,如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规划人员、数学、环境监督、心理等专业人才,而现今的审计人员大多数是会计、经济管理、法律人才。因此,要引进和培养工程效益必须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审计人员应廉洁自律、乐于奉献,甘于吃苦,坚持职业道德,办事客观公正,依法审计监督。

通过先进的工程效益审计理论来指导实践,减少投资建设领域出现的投资效益不理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等现象。纠正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投资建设管理工作不完善,内部缺乏控制,外部监管不力等问题,促使国家的公共资金真正为民所用。

(编辑 熊年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陈启蕴 盛志冲

工程技术人员的举报分析论文 篇2:

构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摘要:在社会转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改革渐入“深水区”的今天,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因影响广泛而成为百姓担心、社会关心、政府操心的焦点问题。以广东韶关地区为例,在对该地区下岗职工情况做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分析其再就业难的原因,提出构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观;下岗职工;公共政策;市场就业机制;社会保障体系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是当代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和难题。联合国把保障失业者获得保护和再就业的权利作为全球努力的目标,发达国家也纷纷将失业治理作为各自的头等大事来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压力、社会转轨、经济结构转型、改革渐入“深水区”的现实环境,使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严峻性不言自明。广东虽然是经济大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本各种隐性问题开始显性化,企业职工下岗与再就业问题即是其一,因影响广泛而成为百姓担心、社会关心、政府操心的焦点问题。这一问题如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势必深刻影响政治稳定局面和社会发展质量。故此,本文以广东韶关地区为例,探讨如何构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韶关市下岗职工情况调查

韶关市是广东省北部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和第三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早在上世纪50、60和70年代,国家把韶关定位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先后建立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曲仁煤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70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广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也有相当影响。但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韶关的发展相对于以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而言明显减缓。企业效益下滑、下岗职工增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粤北重工业城市。2006年7~8月,笔者走访了韶关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如发展和改革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统计局等机构。主要了解2002~2004年三年来该市下岗职工的整体情况,又对韶关市浈江区、武江区11个街道居委的下岗职工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书面调查,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进行卷面调查,发出问卷300份,上门回收有效问卷284份,问卷回收率为94.7%;二是进行下岗职工集体或个别访谈,深入一线了解下岗人员的群体结构和总体特征,掌握了下岗人员的一些思想动态。

(一)公有制企业下岗职工规模总量近年有所减少

三年来,韶关市公有制企业下岗职工总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占当年全市下岗职工总人数的50%以上,但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下岗职工人数逐步有所减少。具体情况参见表1。

(二)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

从三年的数据看,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行业内,这些行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工业,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如采掘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具体情况参见表2。

(三)下岗职工对下岗原因的认识

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宏观上认为是国家政策和经济社会大环境格局的改变造成的。42.6%的下岗职工认为,企业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利润都上缴给了国家,缺少基本积累。现在企业被推向市场,不得不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竞争,但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诸多问题,这样就把企业逼上了绝路。他们认为国家把目前的一些困难转嫁给了企业,企业又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第二,中观上认为是企业自身状况造成的。34,5%的下岗人员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开拓进取精神不够、生产经营决策不对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效益每况愈下;有的企业领导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对购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管理不严;有的企业负责人挥霍浪费,中饱私囊,用“蚂蚁搬家”的方法搬空了本来好端端的企业。他们强调,低素质的企业领导必然造成企业经营困难,使职工下岗。第三,微观上认为个人自身能力水平较低,“技不如人”也是下岗的原因之一。20.3%的下岗职工认为,他们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等方面不如他人,也是下岗的重要因素。

(四)下岗职工的总体特征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龄段上处于“4050”时期,其中以36~48岁居多,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而身体状况开始走下坡路的年龄段。2/3的受访者表示生活压力过大,身体吃不消,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有感觉不公平的社会体验。二是劳动技能低,他们基本上是在“文革”时期接受的非正式教育而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长期从事单一工种,加上长期没有接受系统学习和再培训,劳动技术含量低,根本上无法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加快的新的岗位需求,自然而然成为科技浪潮的落水者。三是长期下岗、失业者居多。调查显示,3/5以上的职工下岗年限在3年以上。下岗之后,一般以在家政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打散工方式谋生为主。由于再就业率低的影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长期处于无工作状态。

(五)下岗职工的心态反映

接受调查的下岗职工多表现出以下五种心态:一是寄希望于企业能“重整山河”,再度振兴。这些职工对原企业怀有很深的感情,他们认为,现在企业虽然困难,但还不必急于寻找出路,“天无绝人之路”,等企业情况好转,就回到原岗位上去,还可以保持工龄。二是囿于自身技术能力,不愿也不敢闯市场,只能靠所在企业发给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得过且过。三是寄希望于能学到一技之长,将来找到新的更有奔头的就业岗位,他们相信会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人生图景。四是“相信政府会解决好这件事,政府绝对不会撇下我们不管的”,他们认为自己为国家干了大半辈子,现在下岗了,理所当然应得到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五是寄希望于自己的下一代,认为自己这一辈子已经是不行了,无论如何要咬紧牙关把子女培养成人上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指靠他们了。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从总体上看,韶关市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正处于社会转轨、经济转型、企业转制、职工转岗的过程中,而且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一些多年积淀下来的深层次的老问题日渐显露出来;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新问题又不可避免地冒出来。新旧问题交织融汇在一起,成为导致韶关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

(一)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有关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步调不一致”,失业市场和岗位空缺市场同时存在,这也称为结构性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这种情况直接影

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有序发展。改革后。在对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过程中,过去片面、畸形发展的一些产业部门必须压缩其过于庞大的生产能力。这样,就造成了这些部门的大量企业出现亏损、破产和倒闭,从而引起这些企业的失业人员猛增。同时,老工业基地资源面临枯竭或产业过于单一,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也必然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韶关市众多的国有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畸形的、单一的经济结构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的扩张不是靠技术革新而是依靠“人海战术”,而且人员数量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企业生产扩张的速度,同时,企业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利润都上缴给了国家,企业不但没有积累。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历史遗留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带来众多失业下岗人员。

(二)与就业保障体制不健全有关

首当其冲的是有些地方领导对就业保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级政府对领导的绩效考核主要关注GDP的增长速度、形象工程的建设、引进多少外资、上了多少项目等“面上成绩”,结果造成许多地方虚报GDP增长规模与速度,领导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形象工程建设上,对于困难企业如何解困、下岗职工如何实现再就业的问题只是到年头岁尾时去企业和职工家“温暖”一下即了事。二是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工作滞后。笔者注意到,韶关地区职业介绍与就业服务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就业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和发布等,都难以满足劳务市场供需双方的需要,就业信息的网络化服务还未能实现,加之企业下岗职工工作范围长期囿于窄小天地,于是常常出现一边是劳动力过剩,一边是急需劳动力、“等米下锅”的情况。此外,更加令人难以容忍的是,一些不良就业服务机构甚至采取发布虚假就业信息的手段欺骗下岗职工,或与一些不法厂商沆瀣一气骗取各种名目繁多的服务费、中介费,既损害了下岗职工的经济利益,使其生活雪上加霜,又严重扰乱了劳务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企业招聘存在的短期行为影响再就业的稳定性。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韶关市有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点名要下岗职工,表面上看这些企业好像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实际上是另有打算,钻的往往是政策的空子:其一是招用失业下岗人员,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其二是有些下岗职工还未完全脱离原单位,这样招聘单位只需支付一定的聘用工资,而省去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许多费用的支出。聘用时也不和下岗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打的都是自己的如意算盘,下岗职工就这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成为就业市场的弱势方。四是就业中的歧视现象使大批下岗职工被硬生生地排斥在就业大门之外。有研究者发现,“96%以上的招聘广告含有歧视性的条款”。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乃至身体歧视等等。这不仅破坏了就业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导致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直接损害了政府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战略目标的实施。

(三)与下岗职工本身的问题有关

从常理上讲,下岗职工是企盼能早日实现再就业的,而实际上再就业难的问题,也有下岗职工本身的原因。笔者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下岗职工的社会心理因素和陈旧滞后的就业观是实现再就业的重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角色转变的不适应性。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框架下,在舆论导向影响下,工人一直享有较高的政治声誉与社会地位,有许多人还获得过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奖励,如先进工作者、劳模、生产标兵等称号。而时至今日,企业转制改组的现实使他们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成了下岗职工,头上的光环没有了,面对他人异样的目光,他们感到如芒在背,今昔对比,就产生了失落感和无助感,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新的人生道路。二是社会刻板印象引起的偏见。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等级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把职业分成高低贵贱,尤其对于服务业,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门类更是看作低人一等。因此,在为数不少的下岗职工的潜意识里,有“宁可饿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理防线。三是下岗职工本身文化、技术素质低,转岗困难。据统计,韶关市48%以上的职工的实际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的比例还不到5%。在岗职工长期从事某种固定工作,生产技能非常单一,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岗位轮换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一旦下岗,再就业的空间十分狭小。四是对岗位的期望值过高。总喜欢“骑驴找驴”、“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一旦感觉工作不如意就草草辞职,重新加入失业队伍。调查显示,83.6%的下岗人员在择业时存在程度不同的挑剔心理,93.5%的下岗人员都曾因工资低或工作太辛苦而拒绝过某一新工作的经历。五是择业具有所有制惯性偏好,缺少自主创业意识。下岗职工之前大多工作在国有企业或是集体企业,他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只有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上班才叫工作,其他工作都是临时的,“说不准的”。据调查,33.8%的下岗职工依然希望回到国有、集体企业工作,不愿意到私营、个体、“三资”企业工作,更不愿意去农村工作。56.3%的下岗职工对自谋出路、自主创业持否定或是犹疑态度,他们宁可选择等米下锅,自主创业的意识薄弱。

三、构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这类民生问题理应得到更广泛的人文关怀和更有效的政策扶持。如上文分析,多种因素纠集的结果必然造成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局面。下岗职工群体在日趋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生活压力大、经济承受力差、风险抵御力弱。这个问题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亚里士多德指出,贫困就会激起祸乱。在所有情况下,我们总是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乱的起因。“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亨廷顿也讲过,“如果不能在消除社会绝对贫困的同时,逐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那么这种相对剥夺感也容易使人倾向于暴力。”因此,重视民生问题,努力构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维护政治稳定大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须正视的问题,对韶关而言是这样,对全国其他地方而言亦同此理。

(一)建立健全公共政策保障、政府扶持体系

在构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导角色。“政府的压迫力量和统治社会的权威就随着它的纯粹压迫性机构而被摧毁。而政府应该执行的合理职能,则不是由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机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负责任的勤务员来执行。”政府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直面

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社会支持。笔者注意到,目前,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在执行层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许多下岗职工根本享受不到优惠政策。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政策保障、政府扶持体系。

一是在税费减免上,税务部门要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为发挥税收政策宏观调节作用的目标之一。从1994年工商税制全面改革以来,税务部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针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为鼓励有关企业吸纳城镇待业人员,规定对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包括待业青年、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富余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精减机构的富余人员、农转非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免征3年的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再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再享受2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为鼓励转业干部就业,规定从事个体经营的军队转业干部,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而新开办的企业,凡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占企业总人数达到规定比例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等。

二是在贷款上,财政金融部门应千方百计为下岗职工创业者提供信贷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建立贷款担保金,对经过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提供担保和贴息,消除下岗职工获得创业资金的实际困难。

三是在财政补贴上,把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补贴、中小企业财政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大批量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经济组织,给中小企业财政补贴,缓解就业压力是西方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德国政府对符合政府补贴政策的中小型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最低的资助为总投资的5%”;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推出中小企业新贷款方案,以此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海外市场,批准过程仅需36小时,这项快速出口贷款方案融资上限为15万美元,10万美元或以下的融资可获得中小企业管理局高达80%的信用保证,10万美元以上的融资,信用额度则为75%的融资保证。我们应广开思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税费减免、贷款支持和财政补贴等多种公共政策手段,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大开方便之门。

(二)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激励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是扩大就业的基础性工作,其形成与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方方面面。

一是把失业率纳入一个地区主要领导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建立再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明确目标,统筹部署,把工作细化、量化,责任到人;把就业岗位增加多少,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作为衡量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和考核地方干部政绩的重要指针,干部任用与升迁与之挂钩,从而使得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正把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在口头上、形式上。

二是创造就业者自由流动的环境条件,扩大择业空间。为此,要尽快破除禁锢的户籍身份制度,原则上保证只要劳动者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和合法收入来源,就能享受到与其他城市劳动者平等的待遇。真正打破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界线双轨制。

三是建立社区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可以考虑把几个彼此相邻的社区联系在一起,以某一社区为中心,建立下岗职工教育和培训基地,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正常机制,在社区服务中就地就近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激励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要适当,不能高于或等于在职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否则会损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积极性,出现不少躺在社会保险的摇篮里得过且过的懒汉。

五是要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作用,建立信息畅通、服务周到、机制灵活、运作规范、监督有力的劳动力市场,切实担负起对下岗失业人员的管理与服务。

(三)建立高效的法律援助与社会监督体系

法律援助是国家(政府)通过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指导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法律服务费用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法律制度。法律援助是国家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法律界的希望工程。建立和实施法律援助制度,是我国法律制度完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也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社会弱者利用法律援助手段实现其行政救济权,是保证他们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重要保障。为下岗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是必要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仅有这一武器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严格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社会监督举报中心,形成国家权力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下岗职工自身监督的三级监督体系。目前,个体私营企业是吸纳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渠道之一。但是不少个体私营企业用工不规范,使许多下岗职工望而却步,或畏难而返。主要表现在:一是雇工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休息时间无法得到保障;二是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不与雇工签订劳动合同,使雇工的合法权益保护没有法律依据,有的虽然签订了伤亡条款,但条件非常苛刻;三是劳动保护在大多数企业中得不到落实,企业主们在经营中重利益攫取而轻劳动保护与安全设施的投入,有的虽然配发了劳保用品,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因此,应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规范其用工行为。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已有各项再就业法规和政策的落实。政府劳动监督部门要与工会等一起,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纠正违反《劳动法》、侵害职工劳动权利的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教育和引导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择业观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影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转变就业观、择业观,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不适应变化了的就业方式。因此,解决就业问题首先就要解决观念问题。观念一变天地宽,观念转变到处是机会,没有机会也能创造机会。就韶关地区的下岗职工而言,要实现就业和再就业需在思想上实行一系列转变和观念更新:一是转变“等”的思想,变被动等待安置就业为积极主动择业。调查显示,36.5%的下岗职工寄希望于等待政府安置。解决失业问题必须转变下岗职工被动等待安置就业为积极主动创造条件择业,要使下岗、失业人员认识到,就业靠竞争,上岗靠本领,多一门技术多一种选择、多一条出路。只有通过培训和各种技术教育,学习新的工艺技术,才能创造条件及时向新的产业转移,重新上岗就业。二是摒弃“稳”的思想。时至今日。不少下岗职工依然固执地认为,只有找到长期、固定的工作、进入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事业单位才算就

业,才有保障。这实际上还是一种求稳的思想作祟。再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树立灵活就业新观念是理智的选择。据国际劳工局非正规部门统计专家组提供的部分拉美、亚洲国家199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这些国家在1996年就业于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占城市就业比例均在34%至57%之间。因此,解决下岗职工就业,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灵活就业也是就业,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临时就业、流动就业是一种常见现象。鼓励下岗职工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再就业。三是破除“面子”心理。教育下岗人员抛弃把工作分为高低贵贱的错误观念,认识到就业只有分工不同,而无尊卑之分,无论什么岗位,干什么活,只要能发挥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获得合法的劳动报酬就是光荣的。

(五)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拓展社会支持体系

美国研究第三部门问题的专家莱斯特·萨拉蒙将第三部门称为“公民社会部门”,并且认为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新时期我们在思索建立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中,不妨拓展眼界,大力发挥第三部门和社会志愿者的支持作用。如鼓励创建各种民间团体,设立基金会,以及发展专门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的慈善机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对于贫穷,“一个解决途径,而在许多方面还是最理想的途径便是私人慈善事业。”萨拉蒙对德、法、英、美等8个西方国家异常活跃的第三部门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数据作过具体分析:在就业方面,8个主要国家1990年每20个工人中就有1人是在第三部门工作,在快速增长的服务部门中,这个比例更高,达到了每8人中就有1人。在就业增长方面,德国、法国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创造的新工作岗位中,1/8是在第三部门中产生的。在服务方面,1990年在下列国家各服务项目均由第三部门组织提供:德国2/5的住院病人护理及几乎所有的运动设施;法国1/3的儿童日护理以及55%的居民护理;美国半数以上的医院床位以及1/2的大学;日本75%以上的大学;英国20%以上的初中和高中教育;意大利40%以上的居民护理设施;瑞典40%的新建或翻修的居民房屋。由此可见,在西方社会,第三部门的力量不可小觑,且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其力量日渐壮大。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在建设政治文明、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着力培育第三部门,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拓展社会支持体系,用社会力量来支持、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通过参与社区便民服务、市容环卫建设、家庭手工业、家政服务业、工艺作坊等形式开展自食其力的创业旅程。第三部门可以填补政府机构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空白,由于大部分组成人员是各种类型的志愿者,其亲和力与亲融性能够有效地对下岗职工进行心理辅导与调适,帮助下岗职工塑造健康人格,从而解决实现再就业的心理障碍,增进人间温情,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方 俊

工程技术人员的举报分析论文 篇3:

房屋建筑施工常见安全事故分析

摘要:建筑安全生产直接涉及到建筑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文章就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分析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是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涉及到建筑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不能为了让建筑业快速发展,就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样不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而且安全发展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有能力切实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基本标志。本文就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1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分析

据建设部建设系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快报系统数据统计,仅是2009年的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487起,死亡588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12.41 %和5.01 %,但是,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全国建筑施工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有较大增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23起,死亡105人,河南、广东、海南、青海、新疆等地建筑施工施工死亡人数上升幅度超过50 %。

以2009年安全事故数据为例,我们对事故的类别、事故发生部位和事故原因分析如下:

1.1事故类别

2009年,全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主要涉及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机具伤害和触电等类型,这些事故类型的死亡人数分别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53.10 %、14.43 %、10.57 %、6.72 %和7.18 %,总计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92.0 %。

1.2事故部位

2009年,在临边洞口处作业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20.39 %;在各类脚手架上作业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13.14 %;因安装、拆除龙门架(井字架)物料提升机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9.67 %;因安装、拆除塔吊死亡的人数占事故死亡总人数的8.08 %;因土石方坍塌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5.66 %:因模板支撑失稳倒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5.44 %;因施工机具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6.72 %。

1.3事故主要原因分析

1.3.1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

按照现行的法律和法规,建设主管部门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由于专职监管人员少、监督覆盖面小,导致监管力度不够、责任不落实:一是与有关部门沟通不力,事故处理不当,造成了很多同类事故在同一个地区经常发生,发生后又不能及时结案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和教育;二是部分建设主管部门虽然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还未能落实在行动上。例如,有多起事故没有按照建筑市场的规定办理建筑施工手续进行施工,而建设主管部门对此有监管不到位的责任;三是对开发区、高教园区的工程、村镇建设工程以及房屋拆除工程,管理体制不科学,存在监管盲区。

1.3.2安全技术规范在施工中未得到落实

2009年发生的三级以上事故中,有10多起事故是因为没能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组织施工。例如,有的是浇混凝土楼板的模板支撑失稳事故,其楼板高度都超过了10 m,未能按照《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有的虽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模板支撑体系进行了设计计算,但在具体施工时却把设计的中心受压立杆变成了承受由扣件传过来的载荷的偏心受压杆件,改变了传力系统,使立杆极易失稳;还有的虽然编制了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但过于简单或不具备可操作性;另有的属于脚手架工程事故,其中有些是在使用吊篮时,违规在吊篮两端设置保险绳,当动力钢丝绳断裂时无法控制吊篮坠落造成的。还有些触电事故也是因为未能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穿过施工现场的电线进行防护,在施工中造成碰触高压线事故。

1.3.3有章不循,冒险蛮干

有些工程项目对分项工程既不编写施工方案,也不做技术交底,有章不循,冒险蛮干。例如,标准明确规定,在不设置临时支撑时,不得采用挖墙角的方法拆除墙体,而实践中由于违反此项规定发生了许多墙体倒塌事故。再如,5月30日8时10分,由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广州市交通运输中等专业学校运动场及人防工程,1名施工人员在未作气体检测及抽水的情况下即下到人工挖孔桩内安装超声波检测管,造成窒息昏倒,地面人员在未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先后3人下井施救,因窒息共造成4人死亡。

1.3.4以包代管,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工程项目都是低价中标,中标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将工程转包给低资质的企业。有的中标企业虽然成立了项目班子,但只管协调、收费和整理资料以便交工使用,施工由分包单位自行组织。分包单位为了抢工期、节约资金,一切从简,工程项目即使有施工组织设计也只是为投标而编制的,并不是用于指导施工。至于其他安全管理制度,如三级教育、安全交底、班前活动、安全检查、防护用品配备、安全措施落实等能免则免,不能免的也只是走形式。劳务工的班组长往往就是带领施工的施工员,不按规定另配施工人员。

1.3.5一线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较差

当前,不论具有多高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中标,很多工程项目基本是由在劳务市场上招聘来的民工施工。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就连入场的三级教育也往往是走形式。特别是那些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能辨别危害和危险。有的农民工第一天来上班,第二天甚至当天就出了事。还有些工程项目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使得建筑施工中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法规、标准只停留在项目管理班子这一层,操作人员不了解或者不熟悉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又因缺乏管理,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事故隐患未能及时的发现和整改,造成事故的发生。

2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国家相关部门继续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针对建筑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联系建筑业实际发展状况,与时俱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建筑市场,弥补法律漏洞,使执法单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

(2)建筑施工单位应完善安全监管机构,健全安全监管制度。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员,工地施工项目班子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安全责任人,以现场安全员、项目技术负责人及施工组长为成员的项目安全领导小组,负责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工作。建筑企业要组织制定本企业各岗位安全责任制,从管理层至工作层,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并定期进行考核,指定本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

(3)加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施工企业要定期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企业必须定期培训各级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企业对参加施工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使其熟知和遵守本工种及各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安全技术考核,合格者方准上岗操作。

(4)严禁施工企业挂靠施工,强制施工单位加强安全投入,增强安全防护措施。从招投标开始,严格审查承建资格,不准超范围施工;政府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凡是挂靠、私自分包的工程一经查出,坚决严肃查处;开展群众举报制度,实行社会监督。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自然条件、材料机具、劳动力的供应情况等,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出最经济、最安全的施工技术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经工程师审批,监理公司批准。对于比较特殊的施工部位,如:模板施工、吊装施工、深基坑开挖、脚手架施工及现场临时用电等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工程师审核批准,施工中应严格执行,并加大检查和验收力度,确保技术上可行、安全上有保障。按照防雨、防洪、防触电等安全规定要求,认真做好现场规划。现场道路畅通、平整、坚实,生产生活区要设足够的水源,安放消防器材,编制消防预案,并成立义务消防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业施工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事关重大,只有在国家、建筑行业、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建筑施工安全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Analyzes the House Construction Common Safety Incident

Pang Xing

Key words:hous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ecurity; accident analysis

作者:庞 兴

上一篇:学校德育中身教问题探讨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