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会计专业的营销理念论文

2022-04-28

摘要:工学结合的关键在企业参与,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去协商校企合作,同时企业资源要充分共享和利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做了论述,并分析了各方案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结合会计专业的营销理念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结合会计专业的营销理念论文 篇1: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

【摘 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弥补教师企业经验不足的重要途径,更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但现阶段工学结合课程不论是开发还是实施都还存在许多困难。所以一方面要重新认识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质、价值,一方面通过设计项目任务、多途径实施教学、开展形成性评价等,让工学结合课程能够彰显实效。同时还要在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教师层面完善保障体系。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职业教育;项目化设计;形成性考核

【作者简介】刘红燕,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教师,二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国际经济专业教学。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工作与学习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等教学模式其实质都是“工学结合”。为什么职业教育要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呢?因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的期望是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要达到这个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要进行大量实践,结合学习到的知识开展真实在岗实训、实习,以应用知识、获取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能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无疑会事半功倍。“工学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弥补教师企业经验不足的重要途径,更是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进行内涵建设的发展之本,但如何进行工学结合,充分发挥其效力,一直是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难点。本文对此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与读者分享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

一、现阶段建设工学结合课程面临的主要困难

工学结合落地与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的工学结合情况,看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中校企合作的深度;另一个主要体现在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上,看专业核心课程是否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设计及实施。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开发阶段的困难

1.企业参与意愿不足,校企合作缺乏动力。

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企业的支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受益很有限,所以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首先,政府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至今没有明确的诸如减税这样的相关政策出台;其次,职校学生实习都是大批量安排,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再次,职校学生能力有限,到企业实习产生效益有限,反而给企业带来了生产上的干扰,等等。这些都让企业对工学结合缺少积极性。

2.课程教育目标和企业需求不能完全对接。

目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般需要经过大量调研,对接核心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但是很多课程还是基于学科体系的设计思路,教学目标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对接困难,不容易界定清楚学生实习的要求。此外,学校的教学安排相对刚性,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则相对灵活,两者的对接不一定一致。在企业看来,学生来实习实践一会儿人满为患,一会儿门可罗雀,给生产经营带来不稳定因素,影响企业的工作管理和运营秩序。

3.专业不同、课程不同,进行工学结合的难度也不同。

目前制造业相关专业、旅游、连锁经营、酒店管理等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相对深入。这些专业对接的企业对实习生的需求量大,也能同时安排较多人数。但其他多数专业就不存在这种优势,如会计专业、外贸专业等。一个专业内不同课程开展工学结合的难度也不一,有些课程容易找到企业进行合作,比如“市场营销”“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有些基础原理课或者应用范围较窄的课程,开展工学结合就有困难。

(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1.师资团队的不足。

理想的工学结合是企业和学校一起制定实习要求,一起设计与课程对接的项目和训练,一起指导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职校教师普遍缺少企业经验,很难设计和企业岗位对接的项目,也很难指导学生的实习,更多是进行纪律上的管理;企业也缺少足够的专职人员来辅导实习学生,更难以结合课程目标融合企业实践进行具体指导。

2.实施评价的困难。

开展工学结合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但是如何评估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否达成课程目标同样存在困难。在具体评估的时候,有可能学生所处企业的岗位只能完成课程要求的部分训练,不能完全检验这门课程学习的成效;也可能某些企业岗位涵盖多门课程的要求,具有综合性,无法区分评估。

3.相关保障措施不力。

应該制定怎样的政策去督促、激励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改革,该提供怎样的帮助,该如何评估课程开发的有效性……这些工作在大多数职业院校还停留在表面,因而教师普遍缺少改革的动力。他们既缺乏企业资源,也不愿意主动去联系对接企业,导致工学结合的课程实施难见实效。

二、有效建设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议

(一)重新认识“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结合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和课程的认识,同时与职业要求有机融合,进而获得一线经验、增强能力。但在重重困难之下,应该如何开发和实施好工学结合的课程呢?应先从理念上进行突破。“工学结合”就是要走出去,寻找企业进行合作;因为环境或者专业等因素的限制不太能走出去的学校就要换位思考,能否“引进来”?可把企业环境和场景搬到课堂,把企业项目搬到课堂,把企业专家请进课堂,通过课程设计再现企业项目,在校内完成“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能有效解决相关困难。

(二)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

项目化课程开发就是践行工学结合的过程。依据工科和文科、专业课和理论课的不同特点,可采取不同的开发方法。

对于工科专业课及文科的部分专业课,首先,考虑是否可以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法。大量案例证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行之有效,实践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工作过程要反映企业真实岗位的真实活动,体现岗位工作的整个流程,体现过程中的系统性;二是关注工作过程的教育价值,不是每一个工作过程都值得放到课堂里进行专门学习,也不是每一个工作过程都能反映工学结合的岗位要求,因此要注意选择。其次,按照做一个产品(作品)的难度进阶来设计工学结合课程。比如“室内设计”课程可以这样安排:项目一设计一间单房,项目二设计一套多房,项目三设计一个复式(别墅),项目四设计一个展会,等等。纵向上项目层层递进,横向上项目是平行关系,同时一个项目内可以拆解若干任务。

基础课或理论性强的课程如何体现工学结合呢?如“国际贸易概论”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成4个研究项目:認知国际贸易—探寻国际贸易动因—解析国际贸易政策—把握当代国际贸易。这4个项目层层推进,全面梳理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通过项目调研,学生完成阶段性的报告,有效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基础类、理论类的课程进行工学结合,教师要牢牢树立“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根据后续课程需要的人文素养及专业素质,找到该课程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来设计项目。内在逻辑可以根据分类,也可以根据模块。设计时要不断摸索该课程对后续专业课具体的支撑作用和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价值和作用,把企业对员工基础素养的要求整合进去,比如文字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等,这些素养对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开展工作都有重要作用。结合基础课的知识点再有机嵌入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重构教材内容,形成既符合逻辑又体现能力培养的宏观设计的课程框架。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和企业专家沟通、和后续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沟通,去慢慢发现及梳理学生需要的这些能力,不断尝试选取恰当的载体来实现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

(三)探索实施课程的有效途径

对课程进行了整体上的项目化设计后,实施环节该如何操作呢?第一,教师要清楚课程目标和项目目标的分布。一个项目通常是若干任务的综合,在实施中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一点点推动学生完成每一个任务,从而完成整个项目。第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如果老师不放手,还是满堂讲,就失去了工学结合课程的意义。教师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企业的“教练”,是教学的设计者、引领者、指导者、推动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教师要加大对翻转课堂的使用,提前把任务或者项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辅以必要的考核、激励和帮助,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把工学结合进课堂落到实处。第四,教师要推进信息化在教学中的使用,推进“混合学习”。尽管很多专业课可以通过实训室和真实设备营造企业环境,用设计项目模拟企业实际工作,但是对于那些无法在课堂复现的工作内容,教师可以去企业录制一些现场操作的视频,或由企业专家制作微课,或者寻找各类合用的VR技术、数字资源等来弥补课堂的不足。第五,可以把企业专家请进课堂,通过讲座、示范、合作授课等方式推进“企业进课堂”,还可以请往届毕业生进学校进行分享,通过各种方式让工学结合课程不断在校内落地。第六,工学结合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自身开发水平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教师一定要和企业保持连接,能有整段时间去企业实践最好,没有大块时间的话,时不时去企业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在课程实施中才能真的把“企业”搬进课堂。

(四)多种方法动态评价课程

工学结合课程要实施“形成性考核”,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注重对学生学习产出的评估,可以适当通过云课堂或者书面测试进行必要的知识点的考核,但是对学生综合的评价还是要基于项目的完成情况。可能的条件下邀请企业人士参与课程考核,或者把学生的作品送到企业去“检验”,通过校企联合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让作品有现实感。同时,1+X证书制度的实施也让工学结合课程有了借鉴。X证书是企业开发的技能证书,反映职业能力,一般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我们可以参考X证书的标准或通过获取X证书来检验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经济管理外语类文科专业对应的X证书中,“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及“网店运营推广”这两类证书比较适合我校学生的需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把“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证书的初级、中级职业能力的考点整合进“ICT实务”和“跨境电商大数据分析”两门课中,把“网店运营推广”证书中初级、中级考点整合进“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商营销”两门课中。学生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拿到相关证书。

三、推进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

破除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实施的障碍还需要多层面的制度保障。

(一)政府层面

建议税务部门能学习和借鉴相关国家的做法,对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效明显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指标减免税费。实施的难点在于成效的监管,建议监管方一定要有学校及第三方,以保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还可以根据各地财政的情况,拿出一部分经费补贴给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或者为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实训设备,或者在企业建一个满足学校需求的实训室。目前深圳市政府已经给立项为市实训基地的企业根据其所能接受的实训学生人数给予设备资助,学生实训时再拨付生均补贴。这个经验可以推广。

(二)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要规定教师任教专业核心课程必须进行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每年立项,作为评估专业建设的指标。其次,延请业内专家定期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规范工学结合课程的模式和形式、设计方案框架及文科、工科专业的课程模板,供教师参考借鉴。再次,督促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并给予必要的激励措施。教师带着课程开发目标下企业,回来时要拿出与企业合作设计的完整的工学结合课程并在教学中实践。最后,按周期对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诊断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升实施效果;定期组织交流会,并评选出优秀课程进行表彰,促进教师不断完善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

(三)专业层面

在专业层面,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到课程体系的构建,再到课程教学的安排,都需要坚持工学结合的理念和思路。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建议多做调研,调研本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调研对口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的要求,调研历届毕业生适应就业岗位及应用专业技能的情况,调研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尽可能对傳统课程进行解构、重构与整合,让核心课程和核心岗位相呼应,为后续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打下好的基础。

课程体系应该是有弹性的,教师可在第5学期设置一个弹性课程组,根据校企合作的需要和产业的变化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比如商务外语类各专业,在前面4个学期专注语言能力及一定商务能力的培养,在第5学期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核心岗位群,开设“跨境电商方向”“教育培训方向”“行政管理方向”“旅游会展方向”等若干具有鲜明岗位特征的课程组,每组设置3~5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偏好自由选择课程组。开展现代学徒制或者设置订单班的专业也可以增加相应的课程组。

工学结合课程的实际教学安排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把同一专业的三届学生打通,每一届学生分成若干批组,某课程的工学结合实施可以让学生分批、分步、分组到企业,依次轮换,保证在企业相关岗位的人数不变,岗位工作得以延续。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方便企业把工学结合课程内容纳入管理体系中;学生可以提前进入职场,成为企业员工的一员,并获得实惠。当然,这种安排大大提升了学校工作的难度。

(四)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应该自我学习,了解当前职业教育主流的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学习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步骤和技巧,并在日常教学中主动践行;自我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无论学校是否有支持政策,都应该主动走向企业,努力了解企业现状,熟悉企业对自己所教授课程的要求,熟悉企业的实际操作。具备合格的双师能力是职校教师开发好工学结合课程的基础,更是他站好讲台的必备条件、立业之本。

其次,教师要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的工学结合,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带学生走进企业,通过参观、顶岗实习、合作项目等多种方式把企业的工作要求融入教学目标;条件不具备,就尝试“把企业搬到课堂”。教师要主动学习新的教育技术,把工学结合困难的部分、不容易直接感知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不断在自己的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各类机会。学生学习这样的工学结合课程,等于经历了职业训练。他们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热情,为未来的职场发展积累了有效经验。

作者:刘红燕

结合会计专业的营销理念论文 篇2:

关于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方案的实施

摘要:工学结合的关键在企业参与,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去协商校企合作,同时企业资源要充分共享和利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做了论述,并分析了各方案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财经专业;工学结合;具体实施

研究背景与综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学校而言,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而言,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有机会参与真刀真枪式的训练,极大地提高实际技能。

目前,国内一部分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和专业教师已经认识到,需要探索工学结合和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以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2001年,徐国庆在《服务性职业与生产性职业的职业教育差异研究》一文中以美国学者Robort G.Murdick对服务岗位的劳动特点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着重探讨了服务性职业的实践性教学。2003年,赵志群在《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一书中详尽提供了关于德国“行动导向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使我们正确解读了该国利用这一开发技术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方案。2006年,闫红珍研究了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2007年,李锦元认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根本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实现以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为三大支柱。如果把课程体系改革比作引擎的话,那实验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就是两翼。2008年,欧阳志红探讨了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工学结合的可能性和方法。

由此可见,我国工学结合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还是从宏观角度对工学结合进行探索,相关财经类专业的工学结合研究成果还相当缺乏。

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具体实施办法

这里将财经专业具体细分为会计类和金融类,这两类专业工学结合的难度和方式各有不同。

(一)会计类专业工学结合

会计类专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企业财务部门分工明确,一般不缺人手,而且其业务保密性较高,所以,对接受学生工学结合并不积极,即使接受了,一般每个单位也就1~2人。因此,对于会计类专业,由学校联系近百家企业实施工学结合可行性不大,但可以通过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方式开展财会类专业的工学结合。

具体实施方案学校提供实训办公场地,联系实际从事会计代理记账的公司进驻学校设点办公,专业教师与记账公司职员共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操作。首先,由代理记账公司提供一定数量的企业(最好是一般纳税人),第一个月由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掌握整个会计操作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看该企业以往凭证、账簿、报表等,第二个月开始由学生独立完成该企业凭证、账簿、报表和报税的过程,整个过程由指导教师负责把关。由于代理记账公司一般代理的企业数量较多,可以满足较多学生的实习实训。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真刀真枪地进行实务操作,解决了会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的问题。学校免费提供办公实训场地,替代理记账公司省下了拓展市场所需的办公用房租金,若能再支付一定的课时费,就有足够的吸引力引进代理记账公司,使该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方案的局限性(1)由于代理记账公司并不从事出纳业务,学生出纳实习还不能进行。(2)选择代理记账的企业往往小规模纳税人居多,业务量不大,涉及工业企业的较少。

弥补措施(1)申请创办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真实企业,在银行开户后从银行购置支票等各种真实的结算凭证供会计专业学生训练,并从税务部门购置发票指导学生填制后再定期缴销。若创办企业有困难,也可用出纳实训软件进行训练。(2)从熟悉的工业企业中定期扫描、拍摄经济业务的附件(隐藏企业的账号等需要保密的信息),建立附件贮存库,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熟悉各项经济业务应具有原始附件的种类、格式、经办的手续等真实内容。

(二)金融类专业工学结合

金融类专业主要分保险、银行、证券三个方向。这三个方向的企业对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各不相同。

保险方向工学结合(1)具体实施方案。在一年级开设保险基础理论课及各门公共课,第二学期末要求学生参加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而后在当地选择一家寿险公司和一家财险公司,为学生办理入司手续。可以将3~4名学生划为一组,挂靠在公司1名优秀员工下面,由该员工带领并指导学生进行展业活动。从第三至第五学期,安排1~2门课,在学生到保险公司参加晨会、拜访客户、推销产品、熟悉市场的同时,聘请保险公司组训和业务经理到学校任教,课程内容由保险公司决定。(2)方案的优越性。一是教学紧贴实践。与保险公司的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学习到最新的产品知识、展业技巧等,通过晨会还能分享到成功的经验。二是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学生入司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而且部分优秀的学生也能帮助企业宣传甚至销售出一些产品。此外,将一些课程留给保险公司来教,保险公司便可将新员工培训的一些内容移至学校,并优先挑选录用一些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新员工培训费用和时间。三是可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保险是一个完全凭借自身能力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职业,竞争压力很大,对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提早进入这个行业,便可以提前了解这里的生存法则,有充分的时间调整心态,对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会有很大帮助。(3)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保险业务员工作很辛苦,而很多学生往往眼高手低,不能安心工作,对企业的规章制度的适应也要有个过程。学校要与保险公司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二是学校要与保险公司协商,制定出适合学生的业绩考评指标,保证学生劳有所得,合理的报酬能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和企业共同制定有关学生安全方面的协议,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三是学校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沟通,保证合作的长期性。由于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存在共同的利益点,良好的合作能实现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学生不能完成销售任务,不能给企业带来期待中的利益,保险公司对学生的态度很可能会改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业绩,另一方面要与保险公司保持经常、充分的沟通,并可考虑给保险公司一定的课时费。

银行方向工学结合(1)具体实施方案。前三个学期安排银行业专业课程,让学生对银行机构、银行业务进行了解、接触,完成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学校教师只负责理论教学、学生管理、诚信与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指导部分的教学内容由银行业务一线专家与操作能手等兼职教师完成。在专业理论课程完成后,安排一定周数的单列实训或利用第四学期暑假以统一安排与自行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学生进入金融企业,主要进行银行一线个人储蓄、现金出纳、会计核算、银行卡、客户经理等岗位进行顶岗实习。(2)如何调动银行的积极性。银行在大众的观念里属于白领行业,竞争比较激烈。要调动银行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一是可以安排学生不定期在校内校外人流量较大的地方通过设点等方式宣传银行的理财产品和信用卡等,另外学校可以与银行签订协议,将学校基本账户、教师工资课时费发放等业务都开户在此银行,银行则接受、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安排优秀员工来学校任教。

证券方向工学结合证券方向的工学结合重点在双证融合,我国证监会为了规范市场和加强从业人员管理,要求证券从业人员必须通过“从业资格”考试。一方面,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证券从业资格”考证课程,以高级职称外聘教师的待遇邀请证券专业人士事前来授课,并在排课时予以照顾,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授课,以避开证券交易时段;另一方面,利用同花顺、国泰君安等模拟炒股平台,通过安排学生使用虚拟资金(一般10万)进行真实的证券交易,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掌握投资技巧。

以上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方案,其中一些已在我院实施。我们认为,工学结合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参与,而企业参与的关键在于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需要我们在与企业的沟通中,多替企业着想,站在企业的角度协商校企合作,只有使企业看到效益,合作才会长久。

此外,校企双方的资源要实现充分共享和利用。争取由教育厅或政府主管部门帮助联系建立一些合作企业,给这些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各高校共同出资给对口企业一定的指导费,要求这些企业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各高校轮流做主统筹协调,安排好各自进入企业的时段,使企业每月每天都有实习生,把企业接受实习变成一种常态。这样既可帮助高校节省一定费用,也可方便企业安排指导教师和正常工作。高校内部也可进行资源共享,比如,工科专业建立的工学结合合作企业,一般也有会计、营销等岗位,在安排工科专业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安排会计、营销学生进行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陈绍敏.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5).

[2]欧阳志红.基于仿真环境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作者简介:

施卓晨(1976—),浙江湖州人,硕士,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作者:施卓晨

结合会计专业的营销理念论文 篇3:

校企深度合作会计工作室职业能力集成培养研究

【摘 要】基于会计工作室项目实证研究方法,借助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的视角,探索会计工作室职业能力集成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文章剖析了高职会计教育缺乏职业能力集成培养的平台与载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会计工作室项目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及三维实践活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效促进会计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集成培养。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会计工作室;职业能力集成培养

0 引言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适应性强、高素质、技能型應用人才。在我国经济建设转型升级之际,企业会计岗位的职能要求随之升级,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家型人才,转向在处理和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析、使用、帮助和参与经济决策的管理型人才。随着新时代会计岗位职能的强化,会计人员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账务处理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职业道德、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综合职业能力。仅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室的软件及手工模拟训练无法真正实现培养会计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企业职场环境,在实践中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账操作融会贯通,全方位体验积累,才能有效集成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1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专业技能的集成培养

纵观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知识被分解在不同的课程中,技能的培养通过不同的课程与实训项目进行,难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割裂。学生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很难对专业中不同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有清楚的认识,较难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与专业技能运用到岗位实践中,从而造成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因此,如何在现实情形下,改善因专业课程分散学习而造成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去整体化和去连续工作情境化,真正提升学生面对企业真实情境时的职业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

1.2 缺乏系统集成的专业实践体系

由于企业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所以外部人员一般较难接触到企业的会计资料。而且单个企业会计岗位数设置有限,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不可能像基层生产管理部门或营销部门等那样需要大量职员,解决不了学校每年上百名会计专业学生定期定岗的实习实训。目前,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部分基本上都安排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借助于“网中网”“税友”等软件工具进行会计分项技能训练,鲜有涉及会计上下游岗位与岗位群的综合实训,缺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及创新性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立体化的集成训练。同时,实训室的建设未有整体性的规划,实训室的各构成因素尚未完善,缺少全方位、全面性、层次性的实践教学;实践资料呈分割的状态,彼此孤立,未能集约有效配置实习实训资源;硬件和软件条件,与实际工作岗位环境相脱节,仅能够在专业学生认知层面和课程单项实践层面满足实训要求,无法结合岗位有针对性、系统化、集成式地开展综合实践训练,学生难以在实践中体验真实企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训练。

1.3 缺乏综合实践有效评估体系

实践活动的评估体系有别于理论课程,无法以考试测试的方式确定学生的实习效果。现阶段,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考核仍然以知识的最终性评价为依据,偏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最终结果,如实训生成的凭证、账簿、报表、总结性报告等资料,而轻视或忽略实践操作过程的职业素养。学生常有互相抄袭或网络下载等现象,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标与理想的实践效果。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会计职业能力是会计人员完成系列会计活动所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融合会计人员的知识、素养、技能及工作态度。而获取这些能力的方式绝非短期内通过传授部分的独立课程就能达到,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接,将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技能及个人品性的培养贯穿渗透于日常,综合实施。基于动态的职业发展观的德国职业能力开发研究理论提出的职业能力结构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职业能力从纵横2个维度构成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其中,职业能力在纵向的结构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许多国家坚持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一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

德国高职会计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是“双元制”,精髓在于注重校企合作,以实践教学方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加拿大的高职会计专业培养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简称CBE,院校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学习运用CBE教学模式。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一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以项目为载体,面向实际生产,强化“教、学、做”有机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会计系实行校企合作工作室教学,工作室与企业合作,给出具体会计项目,学生成立若干小组,合作进行职业能力综合实践训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引入类似工厂运作模式的“教学工厂”,形成企业、教学工厂、学校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模式。

目前,在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中大多沿用工作室这一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及社会资源积累方面都有极大的帮助。

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一些院校开始尝试运用工作室项目强化职业能力培育。1984年,广州美院率先尝试改革,如成立了“白马广告”“雷鸟设计”等工作室,标志着国内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等院校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由于高职教育本身就要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率先在校内尝试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吴圣华、胡国华等学者在《广告专业工作室运行过程中矛盾分析及其技术路线图》专著中提出了构建工作室的思路,工作室的运行模式及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等观点,为本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及实操依据。

此后,关于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研究观点大都体现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层面,如“运用工作室进行有效实践教学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础”“工作室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能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就业能力”等观点。

梳理会计工作室的研究,越来越多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工作室模式,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费琳琪等人率先尝试将会计专业与当地的十余家会计师事务所建立“汇成会计工作室”,为学生创造了能反映真实会计岗位的实践氛围和场景。王燕提出根据学生在工作室的具体工作表现、完成任务数量及业绩,将其折算为学分,实施弹性学制,并对会计工作室的仿企业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探索。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计艺术类专业。而对会计工作室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更未形成具有普适性的工作室综合实践平台运行模式的系统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3 研究思路

本研究遵循工學结合项目开发的方法,引入企业真实经济业务案例,建立全真会计工作环境,教学做一体,给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场所,构建以工作室项目为载体,融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工作室对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建立企业化管理架构,引入会计业务基本处理流程,采用与真实企业接轨的实践教学模式,由师生团队建立若干小组,分别负责不同企业的经济业务财会处理。工作室以项目为实践载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强化训练具体岗位所覆盖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要求。在工作室实践过程中,学生运用会计专业综合职业技能,分行业轮岗完成多项任务,将工商税务登记、会计设计、科目开设、账套建立、出纳操作、账务处理、成本计算、财产清查、错账核查、电算化处理、会计软件系统维护、纳税申报、工商年检、信息整理分析、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终身学习等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训练设计为项目的学习情境,通过项目运作式综合实践环节训练,实现会计职业能力的集成培养。同时,安排学生制定并统筹实施实践项目,定期按项目进行反馈、思考和分析总结。

4 研究结论

4.1 校企深度合作会计工作室运行模式

依托财会金融专业资源,建立创业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对接至诚会计师事务所、金桥税务师事务所、盛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开发代理记账业务,企业审计子项目,工商注册、年检、变更等业务。工作室兼具了学生实践教学与对外开展业务的双重属性,基于真实客户的具体项目,成为学生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工作室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和会计基本业务流程,实现校企实质性合作。学生在专业课程修完之后,经分批分组以准员工身份进入工作室,开展专业职业综合技能实践。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意味着进入企业,进入真实的职业岗位,教师以财会主管身份参与管理。在工作室里,学生3~5人一组承担一家企业的记账、审核、结账业务,工作室的实习项目按地方主体行业分制造业、电商业、物流业及外贸服务业等。学生按类别轮岗分组实习,每个类别的实习期为1个月,分期对多个行业的账务处理进行全面实践。为保证账务处理正确,采取多级多层审核制度,各小组成员按角色审核包括组长复审、工作室导师终核、企业导师抽查核定等。

工作室与企业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学生进入工作室就具备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完成了实训任务,又完成了工作室的业务项目。专业实践教学直接对接职业岗位,学生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实训机会;而真实的企业项目又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与创业意识,能综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2 会计工作室项目导向综合实践课程开发

遵循工学结合项目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方法,对财务活动过程进行分析,分解工作过程要素,结合专业技能模块,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将财务活动过程分解为工商税务登记、会计业务流程、纳税处理、营业执照年审4个工作过程,将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工商税务登记、会计设计、科目开设、账套建立、出纳操作、账务处理、成本计算、财产清查、错账核查、电算化处理、会计软件系统维护、纳税申报、工商年检、信息整理分析、职业道德、终身学习等)分别融入4个过程,设置具体的子项目(任务),以任务为载体,项目驱动导向,“教、学、做”一体。工作室实践课程以工作过程为指导,重视职业能力,形成一个合理、科学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体系。

4.3 三维实践活动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由美国管理学家费根堡姆于20世纪60年代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其基本思想可以用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来概括。在专业工作室实践活动质量管理体系中,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方法及标准、全员的质量参与监管,动、静态监管有机结合,以有效克服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一贯表现出来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形式性。

4.3.1 强化实践质量全程性时间维度管理体系

工作室项目化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学生的教学实践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大多延伸至课余所有时间,包括休息日及假期等,强化过程性记录反馈的全程性实践活动质量监控体系尤显重要。工作室制度规章中明确相关图表文件,要求实时记录、签字,定期核查,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按操作流程上下链相互监督、小组间以平等链方式相互监督、导师对实践任务实时指导,并做好过程性记录、项目总结汇报反馈等全程性实践活动质量监管体系。

4.3.2 延伸实践质量全方位空间维度管理体系

工作室综合实践平台,在教学空间上获得了极大的延伸,学生的主要教学活动场所由教室、学校拓展延伸至企业、工作室、银行、税务机构等。专业教研室联同工作室制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方法与制度等,规范账务处理流程、明确工作室实践主体与企业对接要求、定期统计实践项目财税处理准确率评估表、实施学生项目客户满意度跟踪制度,全方位地落实实践活动质量管理举措。

4.3.3 完善实践质量全员性主体维度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的工作室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入多角度多元化考评指标,考评主体包括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实践学生。依托会计工作室的职场环境,以项目的实施过程及产生的实际效益为主要评价依据,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考核相结合,最终形成工作室项目化综合实践活动多维考核评价业绩,推动师生团队建设与管理,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提升。

5 结语

会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工作室平台将企业搬进校园,共享校企教育资源,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融通专业综合实践过程,促进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集成培养。因此,会计工作室实践模式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教育回归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本质。

参 考 文 献

[1]孔德兰,李华,张惠君,等.“三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3-67.

[2]胡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定位及其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218-219.

[3]王燕.以会计工作室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6(12):149-150.

[4]吴圣华,胡国华.广告专业工作室运行过程中矛盾分析及其技术路线图[J].大众文艺,2012(3):258-259.

[5]秦蔚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运行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4(10):229-230.

[6]费琳琪.高职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173-174.

[责任编辑:陈泽琦]

作者:邵春玲

上一篇:图形语言与平面公益广告论文下一篇:财务风险管理的跨国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