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电子专业论文

2022-04-26

【内容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必然结果。笔者从目前中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当前社会发展及学校自身发展对中职的要求入手,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探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学结合模式电子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学结合模式电子专业论文 篇1:

中职电子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安阳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2014届电子专业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探索与研究,不断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自身的师资、科研强项主动联合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同时,合作企业利用自身的市场和设备优势接纳学生实习。校企进行真诚、融洽、深度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期间,学校走过一些弯路,经历了一些挫折,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有一些收获,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实际调查,寻找合作企业

加强职业教育是促进安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振兴安阳县经济的必由之路。这样的大环境对我校电子专业的学生就业是个有利条件,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企业找人难、学生入厂难的情况一直存在。对此,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

1.学校电子专业状况

我校的机电实训楼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有计算机仿真实验室、电工实训室、自动化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和电机拖动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本专业现有教师12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4人,“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为40%,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有4人,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兼职教师2人。

2.周边的企业状况

安阳县水冶镇是个工业大镇,是安阳县乃至安阳地区的工业基地。水冶镇现有工业企业148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就有44家,更有沙钢永兴、安化集团、龙鑫焦化、汇丰管业集团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在全区内建成了以钢铁深加工为主导,建材、化工、轻纺等多元互补的、多样驱动的工业经济发展局面。

3.企业用工状况

企业在聘用员工时,首先愿意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其次是应届中职毕业生,再次是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中职生的优势主要在于他们虽不如老师傅上手快,业务熟练,但数量多,薪资要求低,容易管理;而对比大专生,中职生有一定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且聘用后流失率低。

4.校企合作情况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数量并不是太多,这也是中职学生不能迅速就业的原因之一。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学校也相当重视,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但是校企合作还是停留在浅层面。学校按自己的模式培养学生,企业按自己的标准招收员工。双方信息沟通不及时,未能把最新的管理思想、最新的生产工艺反馈到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的专业技能赶不上市场变化,在就业竞争中没有明显优势,从而使大量毕业生被安排为普工,未能成为企业的技术人员。

二、仔细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

1.政策需要细化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中央有文件,地方有政策,对于具体的事项条款有待细化,这样,企业才能把资金投入到学校,学校才能自主招聘社会技术人员,社会技术人员才能安心在学校投入精力搞好教学,企业才能把生产车间建设在校区内。

2.学业水平测试与多元化评价的融合

当前政府加强的是学业水平测试,提高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质量,一部分学生实习期间表现优秀,但文化课成绩很差,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在专业技能考核方面却未能达标。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又是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多元评价互融。

3.加强有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员工管理和企业员工管理在文化基础上有很大的不同,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教师往往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显得空洞而苍白。学校必须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使教师对企业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

4.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

目前,学校的经费不足,能用到教学第一线的经费更有限,开展活动时往往捉襟见肘。学校实训室的后续建设跟不上,许多设备购买回来,还需要购买大量的耗材,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验。因此,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显得十分迫切。

三、积极探索,寻求解决策略

1.企业全方位参与

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综合型、高水平的生产厂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企业意见,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项目建设顾问,在方案制订、设备选型、物品采购、安装调试等环节上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切实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实训基地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

我校电子专业成为第一个尝试课程改革的专业。学校根据新水冶镇的企业特点及企业对电子专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在构建学生培养模式时,要求学校课题组、企业技术专家和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参与,共同讨论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练习场地、考核标准等。

在工学交替实践中,学校安排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到生产车间,共同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这样能使教师及时获取企业的技能要求,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企业技术人员利用学校的实训室,加强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批学生已经适应了企业环境,提高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认识到了自我学习的重要性,能够更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2.抓好合作细节

当确定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后,合作各方分别从不同角度,结合自身实际,就校企合作的意义、模式、机制和建议进行了详细介绍和重点阐述;就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校企怎样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作了讨论;就如何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双赢等,进行深入思考;并结合实际,推动工作。

(1)慎重安排实习时间

学校领导、企业代表和教师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决定从每学期的第7周开始,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在实习前一周,课题组召开会议通知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宿舍管理员,安排实习事宜。

(2)侧重安排专业技能课

在一个学期内进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时间紧,任务重。学校在2个月内安排了3门专业课:维修电工、PLC编程、钳工基础。由于实验室的实训台数量有限,课题组与教师安排上午为文化课、下午为专业课实习时间。这样安排,解决了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不影响学生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下午为专业课,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别去三个实验室上专业课,第一天课程:A组为电气安装与维修,B组为电力拖地控制,C组为光机电一体化。第二天课程:B组为电气安装与维修,C组为电力拖地控制,A组为光机电一体化。第三天课程:C组为电气安装与维修,A组为电力拖地控制,B组为光机电一体化。下午的三节课为专业课,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的时间,同时,学生被分成三个小组后,学校的实训操作台能满足学生单机学习。

(3)协调解决车辆

由于厂方未能提供职工宿舍,学生需要返回学校住宿。许多现实问题摆到了我们课题组面前:车辆由哪一方提供,司机由哪一方安排,学生在校休息时的作息管理制度,学生出入校门请假,等等。经过学校和厂方多次协调,最终决定由学校安排车辆和司机,厂方给予一定补助。

(4)重点督导实习期间的纪律

厂方希望学生有较强的自立能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家长希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希望有所收获;学校希望实践活动活动顺利、平安。因此实习前,学校组织专项培训,由企业管理人员向学生讲解《企业安全生产》,让学生明白平平安安上班、安安全全返校的重要性;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产品规格》,让学生明白生产的产品只有“合格”与“废品”两个标准;实习期间,带队老师做好实习日志,每天召开安全操作经验交流会,及时通报工作违纪情况。

3.及时记录,做好备案工作

此次校企合作,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强探索,大胆实践。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活动,共同研究解决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育改革、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习实训及毕业生就业等问题。做好活动记录,显得尤为重要。

实习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企业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座谈记录、课程规划研讨会,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真实数据,减少了认知上的误区。中期进行了大量的记录:实训课安排讨论会、岗前实习报告会、学生实训汇报比赛、实习日志登记等。根据反馈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最后召开活动总结研讨会、学生实习表彰会,促进了学生后期的学习。

在进行企业调查时,发现化工企业急需懂化工工艺、仪表自动化的人员,钢铁冶炼企业急需懂车床铣床实际操作的人员,而学校在这一方面没有开设相应专业。在查看学生的实习日志时,发现学生看不懂企业设备的电路控制原理图,说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脱节,需要把企业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实习回来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比以往有明显提高。

工学结合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从而扩大就业率。通过与企业之间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学校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扩大学校在本地区影响的目标,合作企业也通过这个平台招聘到了最适合岗位的毕业生。

(本文系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ZJB14175)

(责编 李亚婷)

作者:常保国 吴祥玉

工学结合模式电子专业论文 篇2:

工学结合模式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内容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必然结果。笔者从目前中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当前社会发展及学校自身发展对中职的要求入手,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研究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大多数职业学校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职业高中或是由培训学校升格的职业中专,受普通(义务)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大。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形成了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90年代后,随着德国“双元制”等西方先进教学模式的引入,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必须学会一门专业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办企业的建设,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并重,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以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入21世纪,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培养可迁移的关键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始逐步学习和探索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世界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教育部《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因此有必要探讨工学结合条件下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调查

为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问题,我们从2011年开始深入洛阳市及周边县市机电类企业、工厂和各类职业学校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人才教育和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调查发现,中职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对中职课程评价不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致不是很高,对课程的认识模糊,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是很明确,30%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只是一般重要。二是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是很强烈,从学校方面讲,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程度还不是很高,方式方法也比较单一,从学生的认识上来看,学生对工学结合的要求不高,35.9%的学生选择假期顶岗实习,36.7%的学生选择某一学期半工半读。三是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始终是以教育界为主,与企业和职业比较,注重的是学科的系统化,单单是校内实践课程满足不了学生对生产实践的需要。四是学习方法重讲授,轻操作,许多校内实训是“电脑+网络”的机房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同时,校外实习基地还未完全建立,提供实践的机会并不多。五是课程评价重分数轻能力,40%的学生认为书面考试最能反映个人能力,32%的学生认为实际工作过程是最能反映个人能力,整体上讲课程评价体系单一重分数轻能力。六是课程建设没有实质性突破,在调查的几所学校里,课程设置上基本采用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构成的“三段论”式课程模式。七是课程内容更新较慢,课程改革的内容仅限于增加专业课课时,压缩文化课课时比例,定向班的课程与普通班的课程没有什么差别。八是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不热心,他们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事,如果需要企业合作,企业可以从行业的角度提出意见。九是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看法是中看不中用,很多企业认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只能说明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中看不中用,职业技能只能在工作过程中才能掌握。十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意向比较强烈,但双方的沟通不是很顺畅,还存在一些障碍。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分析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1.社会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不认同是职业教育多年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传统观念上中职教育就是考不上高中,文化程度较低、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后就业,所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弱势教育,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是重知识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以单一标准单一模式培养单一型人才。

2.政府原因

国家对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但缺乏配套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工学结合是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职业学校,还涉及到行业、企业及相关主管部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参与及作用的发挥对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目前,各方参与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构建。

3.企业原因

首先,企业对学校工学结合的需求不强。工学结合需要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而现在劳动力市场出现构性过剩,企业的很多岗位被没有经过职业学校培训,不具备职业技能的低素质劳动者所占据,就业岗位相对紧缺。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总体状况上供大于求,用人单位获得适用人才相对容易。

其次,企业一般要求工作岗位上人员相对稳定,企业担心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频繁轮换,刚刚成为熟练工的学生换成生手,还需重新培训实习,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再次,企业担心工学结合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企业参与工学结合,需要抽调专门的技术人员参与工学结合管理,工学结合实习学生所占机器设备,企业支付学生的劳务报酬等都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

四、创新构建中职教育课程体系

1.确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以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人员,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召开企业能工巧匠、职教专家座谈会,研究建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企业能工巧匠、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和骨干教师一起研究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同时,经过反复的研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一步确定完成每个任务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课程,得到26门专业课程,其中,8门为专业基础课程,5门为专业核心课程,4门素质拓展课程。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的组合,建构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教理念的课程模式,注重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

3.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组织、设计课程内容

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教学原则,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第一,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第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注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培养;第三,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第四,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生在接近工作实景的过程中思考和学习。

4.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实验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是: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分析和必要的学习准备→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计划的实施过程→学习的评价反馈(评价反馈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

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将有助于改革中职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顶岗实习、工作实践等环节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教改革的必由之路,2012.12.

[2] 马陆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思考,2012.12.

[3] 刘荣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2006.9.

[4] 邱才训.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背景、目标、策略和内容.

[5] 周世平.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9.3.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

作者:樊新才 赵梅

工学结合模式电子专业论文 篇3: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工学结合是商务领域培训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方法。本文主要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培训的内容以及目前存在的培训模式和培训计划问题进行研究。着手于课程体系,起草规划案,培养学生能力,企业和学校的深度合作的发展等方面,对相关专业领域的模式进行合理有目的性的开发。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 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声明要加大对工学结合的促进力度,把现实生活中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反思传统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机制。在学习方面推进相关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模式,从工学结合入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创新。从而带动相关专业领域,将教学信息课程安排规划等引入新的高度。工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可以提升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就业压力,提升职场竞争力,使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同时也能够提高学校在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

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况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目前,诸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基本原则还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这样的设置不能反映出学生对于专业的掌握能力,归咎于中职学校对职业能力培养的不够重视导致。目前有些机构增加了实践课程的课时,但是理论教学缺少与实践相互结合,在课程安排上,也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重点来,甚至有所淡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二)对于企业的人才需求把握不足

与传统产业相比,电子商务行业领域有它自身特点。首先,电子商务是理论与技术的结合,是商务与网络的结合,既需要有相关的商业知识,也需要对计算机网络有所了解,与此相关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此外,电子商务行业是一个大步前进的新兴行业,它的发展速度让人叹为观止,纵观这十几年的变化,他已经入加速增长的阶段,同时,电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变化,使得双方都不可揣测相互的需求性。加上中职院校建立电子商务专业时间较短,专业的电子商务行业在许多中职院校缺乏工作要求,学生没有针对性的培养。

(三)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电子商务行业是一个大步前进并且有别于传统专业,属于新兴学科。在院校教学从事电子商务的教师,很多都是非本专业毕业的。很多教师都是由类似专业过来的。他们中的一些电脑知识储备不足,有的业务水平欠缺,实习培训经验也不足,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也不能很好的展开。

二、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校内教师企业锻炼,校外专家柔性教学

学校要加强电子商务教师师资建设,获取实用型人才,就要对于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进修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电子商务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应安排相关教师到生产线或校外实训基地培训,使教师切身感受活动,以积累实践经验。教师还可以借助现实中的电子商务项目,深化教学理解来锻炼操作能力。通过接收企业内部能力较强的专员和有较强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作为其非全职的教授人员。以这种教学采取境外成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实用科目,以帮助团队增加教学实践能力。此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实践课程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业务的专业技术。

(二)积极拓展,政府协调,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个别电子商务企业用人量相对众多企业当然较少,这就要求我们到校园外面看一看,多接触相关公司,主动与企业进行交流,建立合作关系群组,这样一来学生的校外实习可以受到保护。校企合作企业集团的形成可以处理掉电子商务问题的人才需要的时间和数量上的上下波动的问题。解决这种上向波动的不稳定现象,学校可以提出一些对应的教学规划手段,参照电子商务企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将学生的实习与校内活动相结合,保证企业对口职位的实际需要。

在校企合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学校和学生,这是保证校企合作关系长远发展的关键。对于某些企业本身不能积极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人力与学校进行合作的情况,就可以请求政府接入,进行协调,将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准确定位,可以考虑降低或减免相关企业的税收,或者教师加入企业进行实践或是学生到企业接受培训,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此外,可以在学校进行人员培训来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互利合作。

总而言之,通过电子商务专业的工学研究和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深一步对专业进行了定位、人员培养进行了规范,教学体系合理化。此外,通过工学结合的综合实践项目,增强与企业联合并加强与实践更加密切的教学,使学生更有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迎合社会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专业内涵和质量改进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吕红静.搭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方向相结合的电子申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习电子商务, 2012(2) : 78-79 .

[2]罗晓东.研究与实践“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 86-89.

[3]张喘灵.职业教育结合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工程勘察研究[J].模式·中国的学校教育, 2011(10) : 142-143.

作者:黄维玲

上一篇:高职人文教育物理实验论文下一篇:医院成本核算会计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