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体系下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22

作者简介:李然,(1989.2-),女,黑龙江伊春人,汉族,本科,中级经济师,从事教科文工作。摘要:在国民经济体系下,实体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必须保障实体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这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途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支持体系下农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融支持体系下农业经济论文 篇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与对策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采取了多种农业政策来支持农村发展,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论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针对如何利用金融支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金融支持;问题;对策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经济、人口和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政府重点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金融支持,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必然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并且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储备农村金融资金,鼓励农村借贷,完善农业金融支持政策,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1]。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问题

十八大以后,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以规模化、集约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日益增多,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因而对农村金融体系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期,虽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也有了较快的增长、金融投资主体不再单一、金融业务也不断创新,逐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总体来看,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还是无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步,在相当多的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能力还是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2]。地域发展不均衡、金融服务创新不足、金融投资主体不够多元化这些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仍然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1 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金融是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国家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部分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普遍较少,而且分布不均衡,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网点较多,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很少甚至没有,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这不仅制约了农村地区金融信贷供给,更严重降低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2.2 农业贷款门槛高,贷款率偏低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而且价格弹性小,投资回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性较高,这就严重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信贷的积极性,因而也就提高了农业贷款门槛,进而导致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3]。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少量合作性金融机构组成。商业性金融机构最主要的是农村信用社,但是由于其资金不足,服务水平不高,再加上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不良贷款的影响,造成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金融机构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金融支持难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切实发挥作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用股份制经营模式,所有成员共同出资,除正常生产经营以外,也可以为内部成员提供互助性金融服务,但是这种合作性金融机构数量少,仅为内部成员服务,作用极其有限。

2.3 政策性金融支持没有切实发挥作用

我国农村金融支持难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高效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限制了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都需要政府大力的财政支持,同时也必须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和保险公司,银行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发展也比较慢,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保险虽然由保险公司经营,但一般都由政府给与补贴,也可以看作政策性金融的一部分,但其力量薄弱,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较少的份额。

3 利用金融支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而且复杂的“三农”问题、金融问题都是利用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还应当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市场导向原则与政府介入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化原则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在大多数领域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唯独农村金融市场,市场化思想还不被人们认可。普遍的观点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需要政府的干预,却忽视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力量。目前,农村金融市場还是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民间资本难以融入其中,国有资本的垄断不利于市场竞争,也就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在现阶段还不具备条件,政府干预还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对农村金融的支持手段。建议可以在经济发达地区、具备市场化条件的地区先试先行,逐步放开农村金融市场;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现阶段还是主要依靠政府多方面对农村金融市场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4]。

3.1 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都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我国在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时有必要侧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服务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高效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比如,可以加大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使之更好地满足农民和农村需要,加强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完善其金融支持功能,拓宽农业生产资金来源,从而促进农民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并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

3.2 优化农业贷款结构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贷款率低、金融机构资金风险较高的问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大力加强信用评价、贷款审核、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农业担保制度,探索新的途径广纳资金,从而改善现阶段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服务不完善的问题。另外,为了有效避免农村金融机构承担过大的资金风险,可以转变农业担保方式。比如,可以要求信贷部门用基于保护收购价格将农产品做抵押担保,也可以由政府出资建立农业担保基金,从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3.3 强化金融支农政策作用的发挥

政策性金融支农体系是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要想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强化金融支农政策作用的发挥。首先,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商业保险还比较滞后的现象,我国应该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机制[5]。比如,可以在农村地区建立农业社会保险和农业生产保障机制,通过各级政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民间机构的引导,增强农民保险意识,对农业保险给予适当补贴,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率,进而保证农业安全生产。其次,要拓宽金融支农渠道,加大财政对“三农”资金的投入,专款专用、精准扶贫,优化资金的投入方式,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4 结语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优化农业贷款结构,充分发挥金融支农政策的作用,进而使金融支持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玉娟,龚曼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5(11):326-327+332.

【2】王琼.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延安大学,2013.

【3】艾睿.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西南金融,2016(12):30-34.

【4】张紫鵑.我圈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及财政支持硏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5】赵洪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大学,2016.

作者:马倩

金融支持体系下农业经济论文 篇2:

基层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探讨

作者简介:李然,(1989.2-),女,黑龙江伊春人,汉族,本科,中级经济师,从事教科文工作。

摘要:在国民经济体系下,实体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必须保障实体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这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途径。进入到新时代以来,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也在逐步增大,必须创新传统发展模式,以降低经济风险,维护企业的利益。基层政府部门应该提供更强有力的财政支持,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负担,转变传统发展模式,维持社会和谐与稳定。本文将对基层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以分析,提出基层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基层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在新时代发展中也会面临及诸多新的挑战,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以强化对各个领域及行业的科学指导。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限制,不利于良好经济体系的构建。为了满足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重视,尤其是应该提高必要的财政支持,以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阻力,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和资金周转效率低下等问题,共同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然而,基层财政支持下实体经济发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施调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基层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加强基层财政支持是促进社会改革的必要途径,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增多,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经验,导致在生产经营中出现风险问题,影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特别是存在很多的家族式管理状况,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能力,容易在经营发展中出现短视化行为,不利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基层财政支持的形式,可以提高企业经营发展的规范性,实现中小企业资源的集成化利用,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为实体经济建设创造可靠的外部环境,改善市场秩序。尤其是金融服务政策的实施,可以增进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在投融资活动中获得必要的支持,帮助企业突破当前发展的困境,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2基层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

2.1产业结构单一

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是影响其转型发展的主要原因,也会降低实体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环境下,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力逐渐增大,无法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影响了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盈利水平也不容乐观。特别是在石化行业、机械行业、电子行业和服装行业等,相较于过往而言盈利水平下降状况显著,利润增长率更低。虽然基层政府部门认识到高新技术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实施引导,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却面临盲目性和同质化问题,无法体现本地区的资源特色,资源浪费状况严重,缺乏长效发展动力,后期发展阻力增大。很多行业中也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盲目引进高新技术,自主研发力度不足,产业升级十分困难。此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形成强烈的冲击,包括了贸易保护主义和产业布局等。

2.2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动力不足也是影响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科技创新成果较少且难以更快的转化为生产力,未能做好产学研之间的密切协同,无法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以提高自身利润为目标,和技术研发机构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这会对创新成果的轉化造成限制,特别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没有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导致科研工作的动力不足,无法将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于企业生产当中。企业在发展中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无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短视化问题。当前技术创新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无法确保自主研发工作的持续推进,缺乏关键共性技术,限制了行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由此导致企业R&D经费投入减少,这也会对其技术创新造成负面影响。

2.3中小企业发展受限

在我国实体经济体系下,中小企业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获得资源较少,而且政策扶持力度不高,这会对其长远发展形成限制,导致资源配置效果不佳。融资活动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但是由于自身管理水平不高,容易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导致融资困难的问题十分普遍。中小企业自身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在信贷中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导致融资规模较小,难以支持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人才缺失问题也会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受限。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薪资待遇较低,而且发展机遇较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降低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员工的流动性逐渐加快,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增长,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在不断提高,经营意愿逐渐下降。

2.4金融服务缺失

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因此缺乏先进的经验,导致金融服务规范性不高,也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部分地区的债券市场不够健全,而且缺少大型上市公司,资源整合力度不足,难以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政府部门的引导力度较小,没有做好财政和金融之间的有效协同,不仅会导致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增大,而且会造成融资困难的问题,在转型升级中无法获得可靠的资金支持。

3基层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

3.1加强内需拉动

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逐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这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可以满足新时代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在机场、公路和铁路等方面,逐步优化投资模式,包括了政府贴息、预算安排和财政担保等等,增强整体投资意愿。在政府的主导下,可以促进外企和民企、国企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利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合力,这也是拉动内需增长的主要途径。除了可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外,还应该积极探索项目奖励和规费减免等模式,增强各主体的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当前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实体经济发展,要积极引导消费市场,促进消费需求的逐步扩增,特别是在基层积极推进强农惠农政策,创新政府采购政策,以强化对本地市场的支持力度。

3.2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优化,也是新时代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需要强化基层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实体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应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逐步提高对农业经济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在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同时,确保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基层政府应该了解本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开发特色农业资源,并且提高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支持,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促进产业融合,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困境,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造良好的集群效应。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电能资源的消耗量逐渐增大,如何降低能耗、控制成本,成了工业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部门要通过财政投入的方式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企业转变生产模式,落实节能降耗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部门还应该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实现对产业引导资金的有效规范,增强行业发展动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可以增强实体经济的发展动力,要了解本地区服务业的基本结构与布局,促进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3.3增强中小企业动力

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党的重要工作会议当中明确提出了指导意见,旨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首先,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特别是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初期阶段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需要改善当地金融环境,通过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方式,为中小企业的信贷提供更多可靠的担保,使其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为经济规模的扩大奠定保障。结合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逐步构建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实施评估,真正做到分类分级管理,增进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创造更好的综合效益。加大财政投入,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持,特别是在当前绿色化发展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只有保证资金充足性,才能为绿色化生产改造奠定基础,为本地区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应该提供更多的减免政策。中小企业的税负较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税费减免政策的实施来强化引导,顺应营改增的发展潮流,积极控制税收负担,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减轻发展压力。

3.4推动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要求做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有效配合,通过统筹规划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增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全面融合,以先进技术手段为依托,促进资源高效化整合,明确本地区第二、第三产业优势,逐步实现产业高端化。除了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外,还应该协调好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在实体经济中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以落实统筹发展的目标要求。通过财政政策的引领,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积极发挥大型企业的领头羊作用,增强国际竞争力。政府部门除了要积极引导国内消费外,还应该关注外贸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引导更多的实体企业“走出去”。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虚拟经济发展体系,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提高实体经济的增长活力,有助于风险的分散,使实体经济的交易成本得到全面控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实体经济的发展条件,在做好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创造更好的软环境,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各类市场要素的优化配置。

3.5加快科技创新

科技是推动生产水平提升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还应该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中需要的资金较多,因此要制定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提高科技投入比例,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为科研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构建完善的财政保障体系。在经费使用中做好全面化监管,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出现浪费问题,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新兴产业建设奠定基础。传统财政支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实体经济的发展特点,因此在工作当中应该积极创新和改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发挥风险投资、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等模式的优势。此外,主动拉近企业和高效、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共同发展目标,构建完善的产学研体系,以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为依托,强化对合作内容的支持。加强对先进技术人才的引进,为科技创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通过绩效评价的方式提高工作积极性,使财政资金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3.6优化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的全面优化,可以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加大财政倾斜度,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困境。在我国社会转型升级中,多个因素会造成限制,包括了保障性住房、“三农”问题、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应该在上述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体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尤其是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下,新兴产业也在逐渐增多,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科学化培育工作,通过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达到资源赋能的作用,为新材料及新设备的生产制造奠定保障。明确本地区新兴产业的结构布局,注重高端人才的汇集,以形成良好的集成效应,降低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阻力。积极做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工作,引入先进技术手段,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和技术工艺,体现传统产业自身的优势,在协同发展中抓住新时代背景下的机遇,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全面支持,也是优化支出结构的关键点,需要增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密切配合,在分工合作中创造更高的效益。

3.7出台优惠政策

在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中,最关键的就是降低实体企业的税費压力,控制生产成本,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营改增制度,改变传统税收机制,以降低企业的压力与负担,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生产模式优化,为企业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体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避免出现竭泽而渔的情况。以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依托,健全节能减排发展体系,满足清洁生产的要求,降低实体经济建设中的能耗,防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加大治理成本。

3.8提供金融服务

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也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应该以财政优惠政策为依托,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以金融资本引导机制为核心,明确商业银行定向增放贷款的相关要求,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产业建设中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可以解决其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提供支持。在PPP项目融资过程中,也要发挥金融机构的价值,对当前信贷评审模式加以全面改革,防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中断的情况,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减轻相关机构的压力和负担,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出台资金补助及风险补偿机制,及时补偿融资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其参与积极性。为了避免投融资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应该加强严格监管,督促其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避免政府债务风险的扩大化。

4结语

以基层财政支持为依托,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新时代环境下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关键,可以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尤其是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改善了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助于企业转型升级。但是,由于在实践中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发展受限和金融服务缺失等问题,也会导致整体发展活力下降,不利于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此,应该通过加强内需拉动、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中小企业动力、推动协同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优化支出结构、出台优惠政策和提供金融服务等方式,逐步构建完善的基层财政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降低未来发展风险。

参考文献

[1]许思红.新形势下实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1(35):35-36.

[2]杨建军,顾孟迪.外部市场经济不确定性、政府干预与实体经济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21(23):182-184.

[3]赖杭红.细化财税改革创新金融模式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J].纳税,2021,15(33):16-17.

[4]杨荣.发展实体经济  夯实振兴之基[J].马克思主义学刊,2021,9(01):72-79.

[5]唐金倍,林翰. 支持實体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C]//.中国财政学会2015年年会暨第二十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交流材料汇编之二.,2015:311-318.

作者:李然

金融支持体系下农业经济论文 篇3:

农信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摘 要:农业是我国基础产业,农业经济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弥补了政府财政投资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对我国“三农”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大环境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速度却很缓慢,金融服务功能并不完善制约着其发展,农村信用社需要强化金融服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满足新农村经济环境新需求,才能更好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村信用社;三农;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投资,投资所需的资金来源,一方面需要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主要依靠金融的支持,特别是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金融融资渠道的影响力日趋增强已渐渐超过了财政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一般来说,金融服务越是完善的地区其农业经济发展会更加快速,金融服務作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催化剂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随着金融服务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的健康和协调发展已变得越来越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在我国为农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服务于“三农”以及当地中小企业,在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正日益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1 农信社历史

世界第一个农村信用社于1872年在德国成立也是雷发巽银行的前身,农村信社成立之初是为了反抗当地商人在牲畜买卖上的高利贷剥削,随后的发展便成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借鉴德国合作经济的思想,1823年在中国华洋义赈团的组织下于河北省香河县成立全国第一家农村信用社,有效的解决了当地贫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为全国农业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农村信用社更是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方位服务“三农”便是在现阶段新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的全新定位。

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由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根据自愿和互利原则由农民集资入股实行民主管理,独立的企业法人使得农村信用社是以其全部资产来承担自身的债务责任,其主要作用是为入股成员提供便利资金服务。农村信用社与农民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主要是通过整合农村闲散资金再将其投入到农业生产发展中去,使农村的闲散资金达到更好的优化和配置,对我国银行体系补充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业务目前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支持传统农业和养殖,而是逐渐向地区特有的种养殖、农副产品生产等方向转移,其服务对象的主体也已向农产品生产大户、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转变。

2 农信社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提供惠农的金融服务改善了农民收入,促进地区农业经济产值不断提升。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断完善,“三农”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十四年来,国家一号文件持续的关注农业发展问题,可见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财政对农业投入比例的增加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使农民对农业资金的渴望愈加强烈,但政府涉农财政仍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各地农村就要形成完善的金融体系切实服务于三农。因此,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推动农业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整体收益、减缓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矛盾等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村信用社以省为基础在各大市县乃至乡镇村屯几乎都有其网点,营业网点分布的广泛为 “三农”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也使得农村信用社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相辅相成促进的关系。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农信社在农民的心中有着很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大部分的农业的生产每个生产周期都要从农村信用社获取贷款,这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发挥着良性的循环促进作用。农民通过农村信用社的惠农贷款扩大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收入增加后资金还会大量的回存到银行,资金充足的农村信用社会又会增大贷款的投放量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 农信社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信用社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其自身改革发展面临的诸多问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加灵活便捷、丰富完善的金融服务,但我国大多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功能并不完善而且技术落后、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业务种类普遍单一仍以存贷为主,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快速增长的农业经济难以相匹配,这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银行有着经常性大量学习的工作性质,有些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存在着传统式的接班制度,接班员工的专业和学历不一,缺乏技术和金融技能,导致了贷款偿还能力评估的不准确和风险把控的不严谨限制了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间接造成了贷款质量较低、坏账比率居高不下,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严重的亏损。面对落后的发展状态,农村信用社应大量引进人才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深化改革,以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创新技术提高风险把控能力,达到不良资产有效压降。

随着信用社的发展,渐渐不满足于农村金融市场开始逐渐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增加贷款投放,虽然相对于农贷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中的贷款金额和逾期贷款收益要更加丰厚,但是农村信用社与专业商业银行相比发展滞后,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以至于产生大量逾期贷款资金难以回收,通过法律手段也有操作时间过长,处置费用过大导致固定资产只能闲置难以变现等诸多问题。农村信用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环境因素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有效的评估,不应盲目的进入企业大额贷款业务,我国大多数农村信用的发展状况比较适合增加中等额度的企业贷款以及农业企业深加工的企业的扶持,这样降低了不良风险的同时也促进了与“三农”相关企业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至今经历了几次改革,1979年之前由人民银行进行直接监管,1979年至1996年由农业银行进行代管理,1997年之后农信社再次由人民银行管理。2004年人民银行、银监会在《关于明确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的指导意见》对其监管做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人民银行、银监会、省政府、省联社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负有监管责任。由于信用社以省为单位的独立金融机构有地方经营的局限性,所以受省政府干预导致信用社行政化很严重,在管理层面还存在着将政府行政性工作方式照搬下来,造成了农村信用社虽然定位为企业但确按照事业单位模式管理,形式主义严重,对改革造成了很大阻力。省联社本身是由地方联社出资组建的监管机构,对各地市联社起到监管协调和清算的作用,是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机构,因此,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基本是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这样可以促使产权明晰使得发展管理权力真正落到股东的手中。省联社应促进辖内机构进行去行政化,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使企业管理向着扁平化发展,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减少负担加快改革步伐更好的服务农业经济。

4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信社的需求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农村信用社在新环境下有了更多的需求。现代的农业发展随着物流产业的完善,跨地域的农业经济活动日趋增加,以省为独立经营的农村信用社跨省交流与合作比较少,银行系统联行受大很大限制且手续费较高,客户异地结算较为困难清算环节繁琐占用了大量资金,与其他全国性银行相比,仍有很的差距。这是当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农村信用社不得不面对的服务发展需求。

金融产品种类单调,科技含量不高。商业银行的业务一般分为个人金融業务、公司业务、国际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四大类。与大型商业银行比较,很大一部分信用社没办法提供附加增值服务,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这主要体现在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等电子科技产品上。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近些年来的降息政策,农民的已不满足于低息的活期与定期储蓄,理财产品逐渐成了他们的新宠,这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利润来源,也是金融市场对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的新需求。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涉农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以及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薄弱等一些情况的出现,农村信用社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发展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因此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应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推进惠农政策的落实。

5 农信社的发展方向为农业经济更好的提供服务

农村信用社已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体系的支柱,主导着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后,服务对象不仅是当地的农户还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随着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支持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发展为农村商行的是农业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需求,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

农村信用社需要研究制定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明确未来的发展重点。支持农业生产,服务“三农”的方针至今对农信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农村信社以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农村信用社需要强化金融服务的职能定位、明确业务范围、加强监管标准规范化、补充金融资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业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强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丰富农业金融服务主体。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农业信贷、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版面数据的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05):65-70.

[2]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课题组.中国农村金融现状调查及其政策建议[J].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5):119-129.

[3]成春林.农村信用社:困境与改革[J].农村经济,2004,(2):64-66.

[4]史静文,杨菁.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财政金融,2014,(12):60-63.

[5]林强.我国农业信贷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8):17-20.

[6]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No.C2003026[R],2003.

作者:栗彬玮

上一篇:基于术语应用的国际贸易论文下一篇: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