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金融支持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根据调研结果,从汽车厂家对经销商提供金融支持的视角展开研究,并以某厂家的实际情况为案例,重点对厂家给予经销商的财务支持模式进行剖析,以提高经销商的盈利能力。

第一篇:金融支持论文范文

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

不久前,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首份政策,《指导意见》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和期许。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主要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模式,以发现国内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短板,为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改善工作提供参考。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三种模式

和文化的多样性一样,世界各地的文化及其产业管理政策也呈现多样性特征,包括英国“一臂之距”的分权模式,法国的中央集权模式,北欧的福利财政模式,美国的不干预模式等等。如果我们将这些类别再做一些简化的话,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类别:以法德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美英为代表的非政府机构主导型以及以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政府主管型。我们将通过文化产业与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的不同关联,解读这这三类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并辨析其特征及借鉴意义。

首先,我们讨论政策性金融的不同模式。

产业政策理论认为,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大量市场失灵的现象。因此,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不仅包括市场化商业性融资的政策,也包括政策性融资政策。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管理体制,各国政策性金融和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之间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就政策性金融而言,这三种模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了政策性金融支持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范围、力度以及方式方面,这里以英、法、中三国为代表加以说明(见表1)。

从图示中不难看出,就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范围而言,文化管理体制的集权性愈强,其支持的范围就愈广,如其中的法国型较之英国型,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围要广得多。按照这个逻辑,中国型模式之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范围应该更为广泛,这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也确是如此,即几乎所有文化产品都由国家提供。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型,加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财政收入有限,特别是文化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所以即便是政府主管型的体制,我国目前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文化领域十分有限。其次,就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方式而言,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机构主导型文化管理体制,也不论是金融市场还是金融中介主导的金融体系,西方国家的政策性金融除了强调专项扶持资金的政策性导向作用之外,更强调政策性担保、政策性投资等政府信用的投资杠杆作用,如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有国家层次的具有投资基金性质的管理机构或者基金种类。而我国作为Ⅲ型模式的代表性国家,其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方式多集中在政策性贷款或者贴息等传统方式,还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信用的投资引导和杠杆作用。

综上所述,与法国、英国型模式相比较而言,我国政策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尚存在投入不足、投入范围有限以及投入方式落后等明显不足。因此,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政策性金融还存在巨大的改革空间,特别是要改革和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投入方式,创新地使用政策性担保、政策性投资等方式,充分利用政府信用的投资引导和杠杆作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其次,我们来分析商业性金融的不同模式。

欧洲《文化金融报告(2000)》在评述银行对文化产业类贷款的现状时这样描述道,“这些银行对文化产业的特征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文化产业是知识产权和创新驱动型的,因此它们具有高风险、缺少固定资产、短期利益预期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金融与文化产业的结合面临诸多的瓶颈,其中最为重要的瓶颈就是文化产业金融产品的风险补偿,即文化产品轻资产以及文化企业缺乏稳定的现金流等特征使得该领域的投资风险高且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因此,全球范围内商业性金融机构对该领域的投资都极其谨慎。但是,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本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因此它们都采取一定的措施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该领域的投入力度。这也使这些国家的商业性金融政策中常常有政府支持的影子,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化解文化产业类金融产品的风险,保护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因此,即便是商业性金融政策中也不乏政府的作用,在这方面三种模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了商业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方式、方法上,这里以美、法、中三国为代表加以说明(见表2)。

从图示中可见,商业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和该国的金融体系有关,金融市场主导型的国家多强调金融市场的融资主渠道作用,而金融中介主导型的国家多强调金融中介的融资主渠道作用。但是,不管其金融体系以及融资方式如何,要想使这些融资渠道保持畅通都需要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和风险补偿机制。以美国为例,美国资本市场发达,对文化产业的介入也十分全面和深入,特别是针对文化产业专业性强、风险高等特征,通过金融创新设立多种形式的投资基金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自2004年华尔街的电影投资基金出现以来,仅2005-2006年间,GunHillRoad分别向索尼和环球提供7.5亿美元和5.15亿美元,magic Films向迪斯尼投资5.05亿美元,华纳兄弟和福克斯分别获得来自Legendary Pictures和DuneCapital的5亿和3.25亿美元资金,而派拉蒙获得Melrose Investment3亿美元投资。这些专业性的投资基金,以其“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分散风险、运作规范”的市场化机制,能够更好适应文化产业投资特点,建立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连接的创新通道,一定程度上解决文化产业融资的瓶颈问题。

而法国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文化管理,政府负责文化管理、投资等事务,但是上个世纪末以来法国政府也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文化投资方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算电影与文化产业融资局Institute for FinancingFilm Productions and the CulturalIndustries(IFCIC)。电影与文化产业融资局是由文化部与财政部于1983年共同发起的一个独立的融资机构,其目的是通过帮助文化产业类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从而推动法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电影与文化产业融资局的资产只有1250万法郎,但是,它旗下掌管总额为6000万法郎的担保基金,其中有国家电影中心提供的电影以及视昕艺术担保基金,文化部提供的文化产业基金以及新闻出版担保基金,这些基金使其能够担保的贷款总额达到2.11

亿法郎。也就是说,法国政府设立专门性的金融机构,并通过政府性基金建立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从而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联动打通文化产业的融资通道。

与上述两个类型相比较而言,我国作为政府主管型的代表性国家,其商业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金融产品的类别还是力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目前尚缺乏系统的中介服务体系和风险补偿制度,这构成了文化产业融资的商业性金融通道的直接瓶颈。因此,我国目前文化金融政策面临最大的任务是建立系统的中介服务体系和风险补偿制度,为商业性金融全面介入文化产业投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几点建议设立专门政策性金融机构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无论是政府主导型还是非政府机构主导型,它们都有专业性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在非政府机构主导型模式中如美国有市场化的电影投资基金等专业性的金融机构,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中如法国则有电影与文化产业融资局这样政府性质的专业机构为文化产业提供融资及其相关服务。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当中,专门性机构的设置十分重要,因为文化产业的专业性以及风险性让很多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机构很难提供专门性的金融服务产品。而我国现有的政策性银行体系之中,无论是哪一家政策性银行都不能为文化产业提供专业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因此,我国目前文化金融政策中应该优先设立专门政策性金融机构,或者优先设立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文化产业提供专业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这不仅有利于全面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文化产业振兴提供切实的金融支持,而且有利于为其他金融服务机构提供运行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的业务指导。

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补偿机制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的轻资产、高风险等特征与金融产品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文化产业类企业的贷款业务中其业务风险缺乏应有的补偿机制,导致这些机构往往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虑,贷款的动力往往不足。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金融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分担金融机构的风险。如德法等国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普遍设立担保等中介机构化解投资风险,并由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风险补偿,甚至设立专门性的金融机构,为文化产业提供贷款直接承担风险。即便是被称为“无为而治”的美国,也通过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机构——中小企业管理局,为企业获得贷款提供担保、风险资金等风险补偿手段。因此,文化产业金融政策应该着力建立文化产业金融产品风险补偿机制,解决金融机构由于风险收益不匹配而支持文化产业动力不足等问题:一方面通过直接补偿,提高文化产业类金融产品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间接补偿,即通过对文化产业金融产品的担保、保险来转移或化解风险。我们认为,文化金融领域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才能建立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链接的商业机制,才能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文化产业投资,从而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资体制。

建立完善、系统的中介服务体系

从上述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政策与其他两个模式的差距,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之外,包括担保、保险、咨询、管理等金融服务在内的中介体系不完善也构成了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服务落后的重要原因。巴罗克拉夫(Barrowclough)等人在研究各国的文化产业政策时特别强调,除了资金的支持之外管理、商业、保险等中介服务亦不可少。而这里所比较的两种类型,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金融中介主导,它们都有着十分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中介服务包括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保护、风险补偿以及管理咨询四大板块。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系统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包括文化资产评估在内的价值评估机制,这样文化产业的价值才能被发现和得到合理的评价;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这样文化产业的商业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健全包括担保、保险在内的金融中介服务,这样才能通过文化产业金融产品的风险补偿机制打通文化产业融资通道;完善包括融资方式、企业管理以及商业营销在内的商业服务中介体系,这样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类企业融资能力与盈利能力,融资的价值才能实现。

健全多元、高效的投资体制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发达国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作用都非常重视。如美国强调文化产业与金融市场对接的同时,也强调银行等金融中介在文化产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建立多元、高效的投资体制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目标,因为只有投资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投资体制的高效化,文化产业多样性的融资及相关服务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因此,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金融政策应该从放宽投资准入门槛人手,构筑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同时要实施金融产品创新,为文化产业提供贴身、高效的融资产品及服务。

作者:周正兵

第二篇:汽车金融支持模式研究

【摘要】 文章根据调研结果,从汽车厂家对经销商提供金融支持的视角展开研究,并以某厂家的实际情况为案例,重点对厂家给予经销商的财务支持模式进行剖析,以提高经销商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 汽车厂家;经销商;汽车金融;财务支持

一、引言

2008年我国汽车销售938万辆,增长达到6.7%,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销售量仍低于预期。为了尽快走出危机,汽车产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当前重点发展振兴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而拓展汽车金融服务,对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调整振兴、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新华信共同组织的“汽车经销商满意度”调查活动显示,经销商关注的系列问题中,“厂家能够提供汽车金融业务的支持”以63.5%排在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二手车业务”高了近13个百分点。根据统计,2007年,7家在华开展业务的汽车金融公司业务量增长超过50%,与利润日趋微薄的整车销售相比,汽车金融无疑成为了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的重要利益来源,因此汽车厂商和经销商都普遍看好该项业务。

在汽车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通常汽车产业收入的71%与汽车金融有关,而且相对成熟稳定。汽车金融业务的方式多样,如发放汽车企业贷款、汽车经销商贷款、汽车消费信贷、发行金融债券、开展同业拆借、推进汽车贷款证券化、发展汽车租赁和汽车保险业务等。相比之下,目前我国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尽管国家对于汽车金融服务的战略规划已经出炉,但很多方面仍不成熟。

汽车金融业务的需求者包括购买汽车的消费者、汽车经销商和汽车厂家(汽车制造商)。目前相关研究或者没有区分不同的需求者,或者重点关注购车消费者,而如何最终在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等企业层面积极、规范、有效地实现汽车金融,尚需在实践中总结和推广。

笔者根据对多家汽车厂家与经销商的调研结果,以新的视角,从厂家对经销商提供的金融业务支持途径描述入手,重点针对厂家给予经销商的财务支持模式,并以某厂家的实际情况为案例进行剖析,以求更好地改善厂家同经销商的资金结构,实现厂家销售目标最大化,提高经销商的盈利能力,充分挖掘消费者需求。

二、汽车厂家对经销商金融支持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汽车厂家对经销商提供的金融业务支持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一)汽车金融公司向经销商提供融资贷款支持,如大众(中国)、上海通用、沃尔沃等汽车品牌均在中国开展金融业务

汽车金融公司附属于各汽车厂家,一般情况下,均向自身体系的经销商提供支持,如大众(中国)主要向一汽大众、上海大众旗下的品牌经销商提供融资贷款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将根据经销商的资质,确定给予其融资贷款的额度。

(二)由厂家牵线,提供信用担保,寻求第三方银行合作,帮助经销商拓展融资渠道

由厂家提供信用担保,经销商和厂家共同与第三方银行洽谈,效率更高,优势更大,覆盖的银行也更多。通过银行信贷支持,对于汽车厂家而言,有利于扩大产品销售和市场开发,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效促进产品的持续销售;培养经销商的四位一体建设,提升产品市场形象,形成良性循环。对于经销商而言,获得优质企业的担保,可大大提高其在银行获得融资的能力;在银行建立信用记录,有利于企业长期获得银行支持。另外,经销商还可交存一定比例保证金后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以少量资金实现销售周转,减轻了资金周转压力;以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支付车款,减少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增加了资金收益。

该种方式下,厂家根据经销商年采购车辆所需资金,给予一个建议授信额度,然后,经销商在当地选择一家银行,该银行会对经销商进行资质鉴定,给予最终授信额度。

(三)为了鼓励经销商采购车辆,汽车厂家向经销商提供财务支持

目前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的资金往来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汇票和现金。汇票存在向银行贴现的情况,从而产生经销商和厂家谁来支付贴现息的问题。一般来讲,厂家为了鼓励经销商除了现金采购外,还利用汇票提高车辆采购量,会承担部分汇票贴息,这对于经销商来说,相当于享受了免息或者减息的汇票。

三、汽车厂家对经销商财务支持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在汽车厂家向经销商提供金融支持的三种主要途径中,财务支持在大型汽车厂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践运作过程中,目前却面临一些困境。本文以某厂家为例,分析这些问题,并给出该厂家的解决措施。

(一)汽车厂家对经销商财务支持存在的问题

1.汽车厂家面临大量汇票贴息

汽车厂家根据经销商的年采购计划、资金周转、物流时间等因素,给予经销商相对宽松的免息额度。即经销商通过银行开据商业汇票,如在厂家的免息额度内,厂家支付所有贴现息,而有时经销商在汇票到期前资金已经到位,却会推迟付款直至汇票到期日,由此使厂家承担更多的贴息成本。目前,很多经销商倾向于多用汇票,交存一定比例保证金后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以少量资金便可实现销售周转,造成厂家财务费用的提高。另外,汽车厂家还面临一个风险,即如果经销商因经营不善破产,无法偿还银行承兑,厂家将由于存在信用担保,可能不得不牵涉进司法程序。

2.品牌经销商面临资金外流

以某经销商截止到某月底的资金状态为例,参见图1。

从图1数据及计算结果来看,该经销商并没有完全利用厂家给予的免息额度(尚余6百万元),而且经销商实际使用的资金和使用额度之间又相差了5.32百万元。这5.32百万元在账面上没有显示,经销商有可能挪为他用。由于目前很多汽车经销商均是多品牌经营,厂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很可能给别人(甚至直接竞争对手)做了嫁衣,这对品牌的销售和厂家区域的现场销售管理造成了阻碍。

3.经销商竞争能力减弱

假设同城存在两家经销商。采购过程中,经销商A全部采用汇票,经销商B全部采用现金。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经销商A由于汇票开据和发送需要一定时间,而经销商B则可以在1-2天内完成采购业务;同时,经销商A在申请银行承兑汇票时,还须向银行提供车辆许可证作为质押,为了不影响销售,质押的车辆许可证又需要经常更换,这样经销商B的周转会比较快。另外,在汽车厂家的免息额度之外,经销商A要自己承担贴息成本,在价格上失去优势,所以A经销商的竞争能力存在减弱的风险。

(二)汽车厂家对经销商财务支持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以某厂家为例

为了保持厂家和经销商之间更好的资金合作,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厂家贴息成本降低,风险降低,保证厂家资金管理更加科学,以利于品牌车辆的产销;经销商把资金放在单一品牌内封闭经营,能够更好更多地实现终端销售;加强经销商的竞争力。

笔者调研的其中一家汽车厂家经过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咨询了部分经销商投资人的意见,推出的改进方式如下:

取消免息额度的概念,替代为以支持实际采购为核心的财务支持政策;在过去只针对汇票来款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增加对现金来款的支持奖励;财务支持金额 = 采购金额(月)×贴现率(月)×资金占用系数,资金占用系数充分考虑到库存平均周转率及物流时间;收支两条线,收——对所有银行承兑汇票来款全部收息记账;支——依据每月经销商的采购金额,给予经销商财务支持,现金与汇票享受同样的支持政策;财务支持利率等于收息利率。

以该厂家的某家经销商为例,年采购量为1 000台,月度贴现率按照0.4%计算,银行汇票期限为3个月。由表1可见,当该经销商现金比例为66.8%时,可以保证经销商的财务净收入与以前的模式相当;如果经销商现金比例调整为80%,则财务净收入为71.57万元,见表2;如果经销商现金比例为60%,则财务净收入为-36.86万元,见表3。

经过近3个月的实施,改善后的财务支持政策的导向效果比较明显。一方面汽车厂家的资金结构在逐步改善;另一方面,资金运转比较良性的经销商,会尽量增加现金比例,争取在新政策中受益,而资金运作以汇票为主的经销商,也会尽量增加现金采购,并努力提升库存周转率,争取在新政策中减少财务损失。

当然,实际操作中也反映出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比如怎样准确计算物流时间。在核算财务支持金额的公式中,涉及到资金占用系数,而从厂家到各地经销商的物流时间不同,资金占用系数亦会不同。如果实际的物流时间远远高于核算参考的物流时间,对经销商来说,将承受损失,进而导致经销商有怨言,同时也影响汽车厂家和经销商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中国汽车市场日趋成熟,容量在逐渐增大,竞争将会更趋激烈,良好的汽车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金融支持模式,是保持或者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用率、增加销量的推进剂。当然,汽车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金融支持模式,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的变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作出调整和完善,以持续增加品牌及网络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信. 调查结果显示:经销商对厂家满意度偏低[EB/OL].http://www.autoreport.cn/1607/show.htm, 2008-12-29.

[2] 蒋士杰,陈德棉.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比较研究和发展策略[J]. 价值工程,2005(5):110-114.

[3] 牛大勇. 我国汽车财务公司与汽车金融公司的比较[J]. 经济管理,2007(7):69-74.

[4] 刘希珍,边心博. 汽车金融的资产证券化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83-88.

[5] 杜志渊. 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 2007(10):74-75.

作者:赵宇恒

第三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支持农村金融创新

摘要:本文对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农村金融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创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把农村的發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将全面展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协调,农户企业的金融需求与金融的有效供给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矛盾突出。

1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城以下的村镇设置了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供给单位,农为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对当前农村金融有所供给,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大部分资金上划到省市分行,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而农村信用社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包袱沉重,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支农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

1.2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低效率阶段。金融机构受贷款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发放小额贷款为主,支农贷款品种相对较少,额度较小,仅能满足部分农户简单的种养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1.3 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小额贷款机构基本空白

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而商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对这部分人的信贷需求并未设定在信贷支持范围之内。当前又无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性小额贷款扶贫基金,对其提供金融支持,致使贫困人口越来越穷,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1.4 担保机构缺位

当前,普遍存在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而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和中小企业不能提供银行所需的抵押品。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是成立贷款担保公司。目前,成立的担保公司主要是企业经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农民并没有担保公司认可的反担保财产,致使一家一户为主的农户很难得到担保公司的担保。另外,担保公司的经营方式加重了农户或中小企业的负担,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5 农业保险缺失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大,遇到自然灾害或重大疫情,农民会血本无归,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做为农业生产重要保障的农业保险,由于其高风险,低利润,商业保险机构根本不愿涉足。这给农民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1.6 金融机构创新不足

目前,做县域经济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主要业务品种仍囿于存、贷、结算等传统的业务。但由于软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结算渠道不畅,已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网上银行、银证通、票据业务等新业务发展十分缓慢。

1.7 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良好的政府信贷支持系统和高效的司法制度能有效降低银行和农户、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县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部门在维护金融债权方面支持力度较小,甚至借企业改制、破产等手段逃避金融机构债务。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型金融企业,不是国家强制机构,对借款人逃避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行为无强制能力,从而使债务人违约成本过低,进而使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历史包袱沉重,积重难返。

2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

2.1 引进、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形成充分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在全国设立之势方兴未艾,地方政府应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依法设立新型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应当继续深化改革,可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从而提升其形象,提高其效率,真正使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2.2 引入国家扶贫基金解决贫困人口的贷款难问题

国家扶贫基金会是专门针对贫困人口发放小额贷款的公益性组织,该机构有多年的贫困人口小额贷款经营经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当前较为正规的扶贫组织之一。国家扶贫基金会对于解决贫困人口贷款难,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2.3 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发展,消除农民投资和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和政府救济,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拓农村市场,创新保险品种,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扩大农业保险参保基数,使农民向农业投资和银行发放农业贷款能够实现风险可控,保本经营。

2.4 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

抓紧建立健全县域信用担保机构,一是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型担保机构;二是积极培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商业化运作程序组建的商业型投保机构;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农户自发组建,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助型担保机构。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落实配套措施和办法,做好农业担保贷款的发放,切实解决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2.5 加快建立征信体系、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改革农村金融生态

一是由政府主导建立信用信息库,完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间共享和协调的平台,降低银行的征信成本。二是加强对农民法律和诚信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三是司法部门依据国家赋予的强制力对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赖债户实行强制执行措施,加大案件执行力度,对赖债户进行打击,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从而形成农户、企业讲诚信,不讲诚信就会受到经济、法律制裁的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6 改进服务水平,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农村金融创新首先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是农村机构应适时推出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信贷产品,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二是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设计出与农民消费特点相适应的医疗消费贷款,个人委托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业务。三是加大对公事业单位贷款的支持力度,积极向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提供信贷支持。四是以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现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户提供多层次,高效率的支付清算服务。五是创新农村信用社的“信通卡”支付功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2.7 构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支撑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应积极探索以财政资金为贴息资金,担保资金,支农风险基金的辅助机制,引导和带动金融机构创新。

作者:王庆林

上一篇:司法鉴定论文范文下一篇:市场调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