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下的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25

金融支持下的文化产业论文 篇1:

倍增计划下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创新研究

[摘 要]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其发展依赖于有效的金融支持,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机制尚不健全。在全国文化产业领域内,湖南文化产业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在分析湖南文化产业现有金融支持现状的同时,借鉴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政府支持、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四个方面建立主导机制,并以法规制度、人才支撑、风险防范和中介服务保障作为配套机制,创新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最终加快实现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倍增目标。

[关键词] 文化产业;倍增计划;金融支持机制;创新

The Financial Support Mechanism Innovation for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Hunan Province under The Doublingplan

XIONG Zhengde1,2,LU Tingting1,CHEN Junchang1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2.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 doubling plan; financial supportmechanism; innovation

一 引 言

文化产业作为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规模总量持续增长,并创造了“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网络湘军”、“演艺湘军”等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带动报业、文博会展、工艺美术、电视购物、数字媒体、手机报等多种业态百花齐放。2011年湖南省文化产业总产出为2352亿元,产业GDP贡献率达5.2%,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大关,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列中部地区第一,文化产业已然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信息网http://www.hntj.gov.cn/ 。2012年2月23日,文化部颁布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应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实现倍增目标。《倍增计划》把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1],湖南作为中部文化大省,毋庸置疑地承载着实施发展战略、实现倍增目标的重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客观要求,也是主观选择。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金融支持能够实现金融资源在产业内的合理有效配置以促进产业发展。已有研究表明,文化产业与金融支持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3]。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合作对接,是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迫切需要[4]。国内学者也从加大投资[5]、拓宽文化产业融资[6-7]、金融服务机制创新[8-9]、产业配套与政策融合[10-12]等方面研究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方法及途径,已经取得诸多成果。然而,由于文化产业投入产出不对称性和消费市场不确定性的特点,传统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难以与其有效对接[13],使得现有的金融支持仍难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需求。为了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有效对接,应加强对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机制的研究,以提高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效率。金融支持机制是金融支持体系各部分构成及其功能体现,健全的金融支持机制包括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发达的金融体系,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保障。湖南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其文化产业发展一直处于我国前列,预计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投资需求总额达5900亿元,年均需求额为1180亿元。与湖南文化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融资需求相比,现阶段的金融支持力度依然较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湖南文化产业倍增目标的实现需要更为完善的金融支持机制作为支撑。因此,在倍增计划背景下,以湖南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为基础,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创新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不同于以往研究单独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或是金融支持方式,本文重在探究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将其构成创新性地分解为主导机制和配套机制,并提出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二 倍增计划前湖南文化产业的

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品牌效应显著、市场竞争力强,不仅被列入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范围内,也成为其他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在2012年倍增计划前,湖南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呈现以下特征: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在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下,湖南省颁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湖南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20)》等指导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从增加政府投入和税收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条件和优化贷款程序等方面,不断优化金融政策环境。

(二)金融机构业务积极性提高

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例,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均在传统信贷模式基础上,尝试开发质押贷款模式为文化企业提供支持,并借助相关服务品牌为中小文化企业贷款提供绿色通道;中国工商银行则采取“固定资产支持融资+收入账户封闭管理”和实际控制人连带保证等模式为文化企业融资。此外,各类金融机构拓宽基本服务内容,为文化企业提供财务咨询、结算、理财等一系列金融配套服务。

(三)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

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财政投入外的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大型民营文化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则通过自筹和委托贷款等方式融资。以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平台已成为文化企业募集资金的新选择。目前湖南上市的文化企业有电广传媒、中南传媒、天舟文化和拓维信息等几家公司,同时有近10只文化产业基金,其中规模最大的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总额已超过30亿元。

然而,湖南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支持力度总体不足

在政策文件引导下,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文化企业轻资产和盈利不稳等特点导致真正涉足文化产业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类型单一,以银行借贷为主要支持方式。商业银行在授信过程中,多要求企业采用固定资产抵押的担保方式和相对较高的利率收益,中小型文化企业难以达到贷款要求。截至2012年末,湖南全省文化产业贷款余额21.32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14%。与文化产业占全省GDP比重及其高增速相比,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量明显偏少,文化产业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如表1所示)。

(二)金融机构缺乏业务创新意识

现有金融机构普遍关注企业规模和有形资产,对文化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著作权、注册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研究不足、认识不高,没有形成统一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标准,缺少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国内金融机构对开展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条件严苛,这与知识产权市场建设不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服务水平低有关,也与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有关。

(三)金融支持结构不平衡

在金融支持客体结构上,政府资金倾向于投入重点文化企业或项目,金融机构也主要向对大型企业集团、传统文化产业借贷,中小文化企业及新兴文化产业难以通过信贷指标考核,面临融资困境与挑战(如图1)。2012年湖南中小文化企业贷款总额仅占全省文化产业总融资额的50.35%,而中小文化企业总数远多于大型企业集团数。在文化产业支持领域上,文化产品生产领域获得较多的金融支持,文化产品消费领域支持不足。湖南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等优势行业受到更多支持,金融机构对纯创意型行业介入很少。 (四)社会资本进入程度低

伴随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现有的财政拨款和基金款项已不能满足其资金需要,但同时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资本市场,且外国资本被阻挡在文化领域外,社会资本进入程度低影响了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一般来说,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资本投入大、建设周期长,造成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高,而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又使得外国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限制条件较严格。

图1 2010~2012年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 企业贷款分布比例(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湖南统计年鉴》(2011-2013)

(五)配套服务不健全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效率依赖于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对接,需要无形资产评估、风险补偿机制、文化管理咨询等配套服务保障。当前,仅有少量金融机构设置了文化产业资产评估部门,且内部评估无形资产价值容易有失公允,而市场上各类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文化企业资信评价、文化项目风险评估、文化企业融资咨询服务、文化企业和项目融资担保等相关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很少,这直接影响了省内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和融资平台的构建。

可以看出,湖南省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程度与其需求程度之间仍然存在差距,现有的金融支持难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倍增目标,需要对金融支持机制进行创新与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

国际经验与启示

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产业及其金融支持也呈现多样化特征,美、英、韩等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国际地位显著,其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机制已成为典范。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实现其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与倍增目标。

(一)市场主导型

美国是全球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产业发展以市场化导向,重视市场规律、实行商业运作。在资本市场支持方面,美国成熟的股票市场为大型文化集团提供股权融资平台,繁多的债券品种提供了债券融资方式,成熟的创业投资体系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型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以电影业为例,电影制作公司可以依靠股权融资,电影发行方则可利用优先级债务贷款得到“保底发行金”,而单个电影项目又可以获得投资基金支持。在风险投资介入方面,美国完全采用市场化的“赤字模式”,风险投资者和制作方共担风险,并分获文化产品的使用权和销售权。

(二)政策引导型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国家[14],其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机制流程为政策扶持产业进而形成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借助财政支持吸引外部资本介入。在产业支持体系上,成立英格兰艺术委员会、美术馆委员会等专业的中介机构,负责对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事业机构进行评估和分配拨款,该类中介机构构成全国文化事业管理网络体系,英国政府通过该体系实现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在政策支持上,对重点文化艺术机构追加拨款,引导金融机构投资文化企业,鼓励社会捐赠和资助流向文化企业,并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在市场资本支持上,对商业企业投资实行“陪同资助”模式,政府陪同企业资助文化项目,保证文化项目的质量,从而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

(三)政府主管型

韩国是新兴文化强国,其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主管作用显著,除颁布政策文件、建立监管机构、投入财政资金、发起设立专项基金外,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制度的建立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在政策环境上,1997-2000年,韩国政府先后颁布《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文件,明确提出“文化立国”的基本方针[15];2000年以后,韩国政府相继组建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文化产业振兴院”等机构,旨在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并运作文化产业投资组合。在资金支持上,韩国政府文化产业预算逐年递增,2011年韩国文化产业全年财政预算总额为30003.709亿韩元,同比增长6.2%;有关政府部门组织设立多种专项基金,如出版基金、电影振兴基金等,通过官民合作的投融资方式,即“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带动市场资本介入。

美、英、韩等国家依据本国文化产业特点,构建其金融支持机制,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模式。完善的金融支持机制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在产业培育、发展和升级阶段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处于关键时期,却面临融资困境。湖南省也不例外,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导下,依然存在诸多金融支持问题。在《倍增计划》实施阶段,湖南应以市场主导型、政策引导型和政府主管型等成熟的金融支持机制为范本,借鉴其机制建设思想和措施,具体从政府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资本市场对接、社会资本介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提出创新对策,建立符合湖南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支持机制。

四 实现湖南文化产业倍增目标的金融

支持机制创新对策

本文根据《倍增计划》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基于湖南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适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重点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问题。以解决湖南文化产业存在的金融支持问题为基础,采用主导机制与配套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如图2),促进湖南文化产业倍增目标的实现。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倍增计划》提出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作为倍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因此,湖南省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税收优惠为支撑、担保支持为保障的政府金融支持体系。(1)从财政投入角度,政府组织设立“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由研究会专家团队筛选一定比例的重点文化企业或文化产业项目,如隶属“广电湘军”品牌的“电视节目交易平台关

图2 倍增计划下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图

键技术开发机应用重大项目”、“新闻频道高清摄像机3G直播系统项目“等,为其提供直接的公共财政资金支持。(2)从财政担保角度,政府号召各类资金共同投入,设立“湖南文化产业专项担保资金”项目,组建公有性质的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为关乎民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如“潇湘电影院线影院数字化升级改造”、“汗牛数字图书馆全景电子阅览室”等。(3)从税收优惠角度,政府积极制定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文化企业经营特点,出台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文化企业发展的税务负担。

(二)提高金融机构业务能力

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全面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提升服务是《倍增计划》主要任务之一。因此,金融机构对文化金融业务要加大发展、加强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从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提升两个角度提供专业化支持,并建立与文化产业融资特点高度融合的业务模式,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业务拓展范围和盈利增长点。(1)从金融产品创新角度,积极开发无形资产质押的创新性金融产品,扩大文化企业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产业金融产品体系建设。对于文化企业固定资产较少但无形资产价值较高的特点,经专业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确认价值后,金融机构可提供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对于某些文化企业应收账款多的特征,可开展应收账款权益质押贷款业务。(2)从金融服务提升角度,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制、经营可持续基础上,基于不同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的风险特征、资金需求状况和周期特点,建立差别化评估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期限。以文化企业银行信贷为例,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时可将成长性指标列入其中,而对大型企业评估时则将稳定性指标纳入其中,综合考虑企业项目的发展前景、竞争地位、管理水平等,构建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用评估模型和信用评级制度。鼓励金融机构采用联合形式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如湖南省委宣传部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联合提出的“联保贷款+孵化器融资服务”模式,有效整合金融服务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

(三)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资本市场是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的主要平台,也是《倍增计划》投融资体系的构成部分。因此,构筑高效的资本市场融资体制,利用多样化的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募集资金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平衡金融支持结构的重要方法。(1)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应做好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培训、辅导和推介工作,储备文化企业上市资源;对已上市的电广传媒、中南传媒等文化企业,鼓励其采用增发方式进行再融资,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2)对于高成长性的中小文化企业支持其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指导文化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基本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相关专业机构也应积极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适当降低文化企业的债务融资费率,有效拓宽文化企业债务融资渠道。(3)将文化产业基金用于投资成熟、现金流稳定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同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进入处于初创阶段但发展前景好的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如“车联网数字资讯云服务平台”、“长沙曙光798城市体验馆”等新兴文化消费项目。

(四)推动社会资本介入

社会资本介入是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倍增目标的融资方式之一。因此,应拓展社会资本可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为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公平机会。(1)在民间资本进入方面,美国联邦政府鼓励民间投资主体进入文化产业,著名的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环球影城、百老汇等文化设施建设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资本的支持,是民间资本融入文化产业的典范。政府部门召集规范性民间投资者了解文化产业,组织论证重点文化企业项目的投资回报机制,放宽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条件,指引民间资本适时介入。民间资本不仅能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更能促进文化资本的再循环和产业发展。(2)在外国资本进入方面,文化产业引进外国资本已成为国际趋势,中国资本投入好莱坞电影工业、中国资本进入日本动漫产业都是成功经验,隶属“动漫湘军”品牌的文化企业融资即可借鉴国际经验。湖南应以市场竞争自由化发展为契机,指导涉外招商部门创新动漫产业招商引资办法,适当合并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积极做好服务,提升外资利用程度,推进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外国资本既能弥补文化产业部分资金缺口,又能利用其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文化产业专业化水平。

(五)促进配套机制创新

在成熟的文化金融体系中,无论是市场主导型还是政府主管型均具有健全的配套机制,《倍增计划》也指出完善文化产业配套服务是投融资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为了保障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主导机制有效运行,应鼓励相关部门和中介机构积极开展配套服务,促进配套机制创新。(1)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制度。各部门应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融合的具体办法及措施,在指导方针和政策上确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性框架和规范性模式,并制定合理的资本准入法规,扩大社会资本可进入范围,确定不同投资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2)重点培养文化产业投融资专业化人才。一方面,支持金融机构内部开设教育培训或联合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省内高校举办高级研修班,完善在职人员培训制度,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内部专业人才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逐步引进文化金融专业人才,特别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熟悉湖南文化产业特点的综合型人才,以高素质文化金融服务人才作为文化金融体系的可行性支撑。(3)严格制定风险缓释措施,有效防范风险。设计特定的文化企业担保模式和还款计划,不同文化产业项目的还款方式尽量与企业现金流相匹配,并采取“无形资产质押+有形资产抵押+保证人保证”担保方式,根据企业资源使用特点落实实物资产抵押、收费权质押和保证人有效担保等措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加快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鼓励各保险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的保险产品,提高商业保险在文化产业的覆盖率和渗透度,分散文化企业的经营风险。(4)建立文化产业适用的多层次中介服务保障体系。在优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流程、降低质权成本前提下,组建“湖南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小组”对无形资产评估进行研究,形成统一的官方评估标准和参数;文化行政部门发挥组织协调优势,搭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文化企业三方参与的“湖南文化产业信息沟通平台”,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熊正德.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考:基于文化软实力视角[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73-77.

[2] Beck T, Levine R, Loayza N. 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58(1-2):261-300.

[3] 张笑言.湖南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4-26.

[4] 陆岷峰,张惠.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26-34.

[5] 林宝科,许广平.基层央行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理论观察,2013,(2):153.

[6] 张伟,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J].现代传播,2006,(4):106-112.

[7] 时东.突破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J].中国金融,2009,(23):67-68.

[8] 谢庭春. 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路径[J].金融经济,2013,(20):122-123.

[9] 李德.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J].中国金融,2011,(22):20-21.

[10]马衍伟.税收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J].涉外税务,2008,(9):34-38.

[11]吕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几点设想[J].金融经济,2013,(4):93-95.

[12]陈芳平.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J].时代金融,2013,(5):167-170.

[13]王宪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68-70.

[14]张欣怡,张学海.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14,(2):107-110.

[15]李太福,于慧中.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4,(2):201-204.

作者:熊正德 路婷婷 陈军昌

金融支持下的文化产业论文 篇2:

《意见》背后,我们还需关注什么?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第一个宏观政策指导文件,《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围绕实现金融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立足于发挥信贷、保险、证券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资源,立足于发挥宣传文化、金融、财政等多部门工作合力,在创新信贷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政策明确和突破,提出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二十项措施,赋予了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巨大想象空间。

紧随该指导意见颁布其后,文化部召开了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金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进行深入解读;各地展开了相关的研讨,展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学术单位也就该意见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如何让指导意见能够尽快落到实处,真正实现金融资本和文化产业的对接成为文化产业研究专家、金融业人士以及文化产业从业者近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促进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互惠

“目前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好,文化产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专业,这是文化产业之幸。另外一方面,实际上也是中国资本市场、金融业发展之幸。”中央财经大学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谈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更加推动了金融业与文化产业“互惠互利”的发展进程。

魏鹏举认为,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的“畸形”,总的资本并不算过剩,但很多资本都流向了资产炒作市场,比如房地产、股市,而实体经济资本却严重不足,得不到有效的补给。近期,有一系列政策在遏制过热的资本市场,但是如果资本没有更好的投向,根本问题还是很难解决。所以,如何把资本引导到创新经济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去,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健康方向,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方向。从金融体系来看,尽管中国没有遭遇金融危机,但是,中国金融业资本市场发展应该借鉴华尔街、迪拜问题所带来的启发,过多的在房地产等方面投资,包括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可能会损害整体经济,对金融业本身危害也非常大。“现在来看,这些问题越来越明显,金融业也面临新的选择,我认为,文化产业为金融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金融创新的契机。文化产业是整个创新经济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金融行业来说,这是它应该瞄准的战略高地,应该扩展的战略空间。”

在魏鹏举看来,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的新“希望”,这个判断基于四个方面。第一,从整体经济来看,经济的竞争日益“上游化”,创新和文化附加值的竞争日益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第二,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释放了大量存量资产,这些“存量资产”有着长期的影响和积累,它的整合对金融资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领域。第三,金融危机和市场泡沫促使金融领域需要开发新的投资领域。第四,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在逐步建立,这日益成为金融资本的重要目标。文化产业作为非常有潜力的投资对象、投资领域,资本界早有判断和预期。最为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本身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日益完善,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九部委支持文化产业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做了很多的探索,非常专业、具体,有力度。

专家在充分肯定《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巨大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金融与文化产业对接需要关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国有文化企业上市步伐需加快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的文化企业改制上市工作会议上,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李庆应表示,文化企业参与上市的数量非常少,这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也给未来文化企业上市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目前,中国A股市场文化类上市公司仅占市值0.6%左右,专家指出,应重视和加快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如果有一大批国有企业、文化企业上市,将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只有加快企业的上市,才能加快跨地域、行业的整合力度。目前区域分割和行业分割比较严重,整合资源必须以资本为纽带才能尽快实现。所以,文化资源、企业资源的整合和跨区域、跨行业的整合,必须由一批上市公司来进行。目前,有一批排队等待上市的国有文化企业,它们的上市会吸引大批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将会大大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企业上市的监管部门是否可以专门制定关于文化企业上市的监管标准、指导政策,比如转企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在改制前就已经有长期的经营历史和经验,是否可以在上市所需的企业经营历史和利润指标等规定方面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上市的步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非常关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有关文化企业上市的政策,他建议有关部门制订与《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配套的专门加快文化企业上市的具体政策,并建议银行系统也建立一些关于扶持文化产业的配套政策,促进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陈少峰还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阐释了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上市的意义。“过去有一部分报业的经营业绩很好,本来符合上市的指标。但是,现在新媒体在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原来品质优良的国有文化企业可能会逐渐失去上市的机会,组建时间拖得越长越可能失去上市的资格。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报业向新媒体发展、转型需要资金的支持,加快报业上市融资,有助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金融中心主任喻文益也对国有文化企业上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政企分开,让中央经营性的文化资产上市,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国家文化资源经营管理机制和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配套的中小企业才会有更多机会。而文化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参与国际竞争,让国际市场关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可以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喻文益建议,主管单位可以组建相关的管理部门加强资产运作的管理。比如广电总局可以专门建立企业司或企业局,专门负责广电系统的资产或经营性的资产的运作、产业指导和风险控制,进行行业监管,就像银监会、证监会监管银行一样。

中小企业融资难仍需关注

华谊兄弟、天创国际、俏佳人等已具备一定规模和丰富行业经验的文化公司都曾受益于银行商业贷款。华谊兄弟以22个影视剧打包版权质押的方式从北京银行贷得资金1.8亿人民币,天创国际以房产和在北京驻点演出的《功夫传奇》票房流水为抵押获得北京银行贷款100万美元,俏佳人则以集团商标和个人房产作为抵押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得1000万美元用以并购美国某电视台。

相对于这些发展更为成熟的企业,很多中小文化企业融资的道路走颇为坎坷。专家指出,中小企业在有形资产抵押物上的缺失和无形资产的评估难、不确定性大提高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使得这些企业很难得到及时的、大规模的贷款。

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信贷部总经理张鑫坦承,从金融业的角度看文化产业,还是具有相当的风险,对银行来讲最主要的就是信贷风险。考虑到中小文化企业规模小、资产少,信用很难把握,该行在支持文化产业方面始终非常小心,总体业务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张鑫表示,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金融业对接文化产业的风险正在逐步降低,“其实交行北京分行主要的业务就是针对中小企业,并且信贷业务本身就具有风险,相较文化产业的信贷风险而言,我们关注的是文化产业本身的特点。文化产业的市场规则、文化企业的运作模式等尚未完善,不像成熟行业具备自己的市场细则、营运模式、税收等相关规定,这种情况下无论银行贷款还是上市融资都会面临很多困难。”

陈少峰也非常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他指出,其间的难点在于中小企业缺少金融政策所需的“化解风险”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抵押物。“华谊兄弟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贷款?因为它近些年电影做得非常不错,成熟的经验是无形资产价值提升的一个重要保障。而很多中小企业缺乏成熟的经验,一些影视公司今年赔、明年赚,那么它的无形资产就很难成为获得融资的抵押条件。”陈少峰认为,总体来说,文化产业领域的产品风险和经营风险很大,这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政府对文化企业的补贴资金不再发放至各单位而是变为“担保金”,政府参与贷款的“担保”或“再担保”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另外,加快文化企业上市也是一种解决方式,一大批企业上市之后可以采取兼并、收购的方式来增强和扩展它的业务,把一批中小企业整合到集团当中来,解决一部分中小企业自己存在的融资问题。陈少峰建议,政府可以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成立投资基金,企业需要贷款时,可以用股权做质押,一段时期后经营改善,股权可以赎回。中小文化企业融资瓶颈很难解决,希望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企业,在化解风险方面,走出比较重要的一步。

喻文益则从企业如何能够利用好政策的角度提出了看法,建议企业要做到主业务清晰,有稳定的研发和经营管理团队,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将不良资产控制在一定范围,以达到享受政策支持的基本要求。

无形资产难评估、难抵押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的一大屏障,专家指出,尽快建立公信、公平、完善的评估机构、评估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银行面临金融产品和风险管控新挑战

其实,难获得担保公司担保和银行贷款也是我国文化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企业普遍规模不大、财务状况不透明、无形资产比重大,可用于抵押的资产较少,针对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特征,面对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趋势的到来,各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开发和风险控制方面也在不断摸索。

北京银行一直以来比较关注文化产业,先后与北京市宣武区政府、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广电局等政府部门签订了相关的战略合作协议,承诺累计为首都文化企业提供意向性授信达到300亿,并已对多家文化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北京银行中小企业事业部副总经理徐毛毛介绍,北京银行一直在进行版权质押方面的探索,现在,该行经常跟企业宣传组合的担保方式。徐毛毛认为,文化企业很多是新兴的行业,只做版权抵押不足以覆盖风险,所以北京银行更多是做组合的担保方式,推动担保方式的多元化。如为一些优秀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年保等。

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付捷也以影视行业为例介绍了该行的经验。比如选择综合实力、市场号召力比较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采取影片打包放款的方式,分散单片风险;按影片票房回款特点匹配还款方式,锁定回款渠道;引入“版权质押+个人连带保证”的担保方式,约束核心产品、增强企业经营者责任感。

而张鑫则指出,有关文化产业的“金融生态环境”条件尚不具备,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评估体系和风险分散机制有待建立。“生态环境”的形成要靠各方共建,仅靠金融机构是无法完成的。在我国,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银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积累经验。

银行业人士认为,在目前缺乏专业评估和第三方监理的状况下,对文化企业发放贷款,需要从企业的客观情况出发,摆脱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业务模式。一方面要重视企业自身的经营资质、运作能力水平、经验业绩、专业团队情况,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利用客户实际现金流状况或结合真实的贸易背景核定授信,实现从“物权控制”向“未来现金流控制”的转变,通过创新产品模式,对企业现金流和核心资产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好信贷风险。

银行业人士还非常关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开发金融产品的指导。他们认为,如果银行只按照现有路径来走,不太可能有重大的突破,只有按照指导意见在体制和产品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才能够有突破性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降低银行的风险度。另外,中介服务机构也非常重要,这些机构不仅能帮助金融更好的进入文化产业,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空间,让中介机构在帮助文化产业获得金融支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邓丽丽建议银行关注文化产业链中真正可以做大、做强、做好的环节,选择扶植文化产业链中的哪些环节能让产业链和银行都比较安全,这是金融机构需要研究的问题。喻文益则指出了全国各地各级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尚没有开展过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的问题,建议中央及各地政府组织银企培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把政策落到实处。

加强双向人才培养

其实目前的情况并不仅仅是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够深入,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的缺失也使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漏洞频频、资金渠道难以畅通。无论金融机构还是文化企业,都急缺既熟悉金融业务,又深谙文化产业行业规律的双向人才。

不少银行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发现,和艺术家非常难沟通,因为他们对经营管理、资金的控制和使用能力相对比较弱。张鑫就直接指出,银行最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他们要尽快和金融市场接轨就需要更多懂艺术、懂文化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艺术家,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邓丽丽也有同感,她指出,很多文化企业编剧、导演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很多人不懂金融,拿一个创意或者片子的版权就想取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这样的可能性太小了。

徐毛毛则从另外的角度指出了金融机构中文化产业专业团队的缺失。《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对金融服务、审批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给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增强了银行业开发更多金融产品支持文化产业的信心,该意见的出台必将带动更多金融机构关注和支持文化产业。徐毛毛认为金融机构需要尽快培养一批专业的“客户经理人”,了解文化产业行业特点,才能与文化企业有很好的对接。“但目前我们引进专家的难度比较大,所以需要自己培养一些客户经理尽快成为行业专家。今年我们就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合作,对我们的金融队伍进行了文化产业方面的细致培训,效果非常好,对我们的专业队伍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需要下力度培养双向人才之外,高校更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地和完善双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魏鹏举分析了双向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指出师资的融合最为关键。“金融专业的学生对金融领域的了解比较多,但对文化产业领域的积淀太少,这种缺失不是简单上一门课就能补充得了,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这里反映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目前人才培养体系的瓶颈——师资没有融合。老师讲的投融资案例都是有关房地产,没有文化领域的案例,学生自然也不会将文化产业和投融资融合在一起。只有教师对文化产业投融资案例非常熟悉,才可能讲授给学生相关理论和经验。所以,建立好的双向人才培养体系,最为重要的前提是培养真正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形成很好融合意识的师资。”

而邓丽丽则建议,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之间也应该加强沟通,互相“培训”。文化企业多给金融机构讲解项目,加深金融业人士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理解;金融机构也可以深入文化企业,讲解融资渠道。

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文化产业在政策层面上几乎获得了现代金融手段支持的全部可能性,建立起良好“金融生态”,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的对接才能够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发端于个体或中小企业的知识、智慧或技巧的创意实现。一般在文化产业的创意阶段,所需资金非常有限,而且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很难量化评估。因此,在这一阶段,金融政策很难直接介入。如果建立了良好的金融生态,从产品融资过渡到企业融资,将传统的事业单位型机构或个体项目型企业改造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现代企业,让产业领域里专业的保险基金和信用基金作为杠杆金融,并结合财政政策和扶持基金,就可以为文化企业注入创意的金融动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说,由于文化产业的产品形态、价值特征和增值方式与一般产业有根本的不同,其实现产业规模价值的关键在于针对知识产权进行产业价值链的拓展。因此,产业价值链的拓展是文化产业发展中关键的关键。他认为,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在范围上可以尽可能地长远,在时间上尽可能地持久,在空间上尽可能地宽广,只有知识产权明晰,依托产业价值链设计商业模式,才可能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等不同资金的进入,通过利润分红、股权转让、上市等方式获得投资收益。产业链融资是文化产业风险规避的主要途径,要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双向互动,发挥两个产业的双重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意金融,真正使金融支持的重大作用发挥于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振兴发展。

魏鹏举则建议整合资源,建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吸纳各类投资,并发展文化产业公共资本的介入。他认为,目前的一些社会投资受到政策壁垒的限制,比如2005年出台的《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领域》明确限制了一些投资领域,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一些受局限的投资领域可能已经发展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投资领域。如何突破这些局限性,逐渐让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还要关注公益性的文化投入和产业性的文化投入之间如何协调互动的问题,希望政策方面有更多的关注。

作者:王敏

金融支持下的文化产业论文 篇3:

文化产业输出与国家身份的建构

【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时期已经来临,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国家的文化崛起。文章在国际贸易视野下,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文化产业的输出战略;文化产业与国家身份的构建。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输出 国家身份

2010年由财政部、中宣部等部门联合推出《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从政策上鼓励金融支持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指导意见》主要提出: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实施效果监测评估。随着中国积极的快速发展,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时期已经来临,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国家的文化崛起。在认真学习《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本文在国际贸易视野下,以我国文化产业的输出问题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文化产业的输出战略;文化产业与国家身份的构建。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所谓文化产业,就是“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创造利润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成产的基本组织结构”①。文化产业有其内在的精神性、娱乐性等特点,包括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等等。此外,文化产业还包括与文化服务相关的产业,比如制作文化产品的相关产业、文化传播服务的相关产业、文化消费活动的相关产业以及含有较高文化内容的其他相关产品等等。

从2000年起,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至今已有十余年。根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较上一年增加近200亿元,占全市GDP的12.3%,在全国各地区中占比最高,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支柱产业;广东作为东南沿海产业带中的核心地区,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24亿元,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再比如2010年湖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11亿元,排在全国第7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是全国6个占GDP比重超过5%的地区之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直观的感受是湖南电视、动漫业的发展,2010年湖南广播电视台年经营创收突破100亿元,成为首个总收入超100亿的省级广电媒体;动漫产业产值达到46亿元,占全国动漫产值的近1/10。湖南省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超过200亿元,2010年末集团总资产达1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出版集团第二、全国文化企业前三。此外,2010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40亿元,占全省GDP的6.1%,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云南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启动实施了十大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以及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发展,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也在逐年扩大。

文化产业与软实力的输出战略

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性发展产业。然而,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出口份额并不高。以美国为例,每年美国文化经营总额高达数千亿美元,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其他产业出口份额,居出口贸易额的第一位,占40%的国际贸易市场份额。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统领全球市场份额自二战结束后一直到今天从未改变。“美国最富有的400家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时代华纳、沃特迪斯尼、新闻集团等更是排在了前100强,而中国企业500强中找不到一家文化企业。”②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谓异军突起,后来居上。“2005年,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12兆8243亿日元,其中在海外的市场规模达到2599亿日元,世界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以动漫、电子游戏、流行音乐为中心大量向海外出口。世界的动画片中有65%为日本动画片。”③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得益于国家经费预算的高投入,韩国文化预算仅次于国防和教育。如“2005年文化的财政预算为1兆4252亿韩元,其中用于振兴文化产业的预算为1911亿韩元,占总预算的13.4%。2011年韩国文化产业部计划要求3兆3.709亿韩元预算,比2010全年度预算还高出6.2%的金额。”④

我国文化出口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深究其原因,包括多方面:首先,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对传统文化资源重视不够。相比之下,近几年,美国影视产业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却取得巨大成功,诸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作品风靡全球,不仅为美国影视产业赚取了巨额票房,而且成为了美国影视产业的品牌。其次,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较少,缺乏文化产业品牌意识,中国文化产业被排除在中国500强之外,只因没有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文化产业的经营业务单一,没有相应的文化产业链,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尤其是我国文化产业缺乏知名品牌,难以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拉动力。再次,我国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最近几年,我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由于时间短,暂时体现不出应有的效应;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立法工作滞后,相关知识产权及其他的政策法规没有形成高度的制度化、社会化。最后,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储备力量不足。就目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来说,缺乏对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转型、文化创新方面的倾斜,尤其加强文化产业出口的培养投入不足,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远远落后英美、日韩等国。

文化产业与国家身份的推广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我国积极发展软实力,宣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身份。国家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身份,即国家身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所建构起的形象,因此,国家身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国家地理身份,如东方的中国,东北亚的日韩等;二是由一个国家所推行的政治体制所形成的国家政治身份,如君主立宪制国家等;三是由一个国家所独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国家文化身份。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我国建构国家文化身份密切相关。首先,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工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源头就是我国资源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我国各民族所保留的文化精髓。各级政府和文化企业应该主动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把抢救和整理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放在首位。如今,世界各国都在打文化品牌大战,我国文化产业要树精品、立品牌,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润。这是体现中国国家身份的法宝。只有重视和宣传我国传统文化,才能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之路。

其次,文化产业的出口应加强国家文化身份建构。目前,我国推行“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孔子学院及其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汉语爱好者提供汉语教学与汉语培训,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的窗口,肩负起宣传国家文化身份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的“和谐世界”的外交策略有着重要的宣传作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建立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给全世界培养更多的汉语人才,这些汉语人才将充当中国与全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沟通桥梁。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文化产业对国家身份的建构。我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一直推行“和平崛起”的政策,文化产业正是肩负起推广我国国家政策的使命。

总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我国国家文化身份的建构,需要整合多种文化资源,重点扶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形成产业品牌,实现资源优化、品牌带动效应;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实体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实现重组、并购、融资上市,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精品企业。此外,在政府扶持的同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同时加大宣传,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实现产业链良性发展,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娱乐紧密结合,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有效嫁接,促进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因此,实现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互动,以此形成多视角、多渠道宣传和建构国家文化身份。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工商管理系)

【注释】

①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②张晓明等:《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4页。

③赵政原:“日本拓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5期,第119页。

④韩虹新:“韩国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探析”,《前沿》,2011年第20期,第164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作者:彭赞文

上一篇:体育运动人权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国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