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0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特点,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主体间性道德观论证了对话、理解和共识的可能性,找到了多元主体获得内在统一性的根据与现实途径。主体问性道德观的生成与彰显成为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为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路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学生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学生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究与实践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日益加快,宿舍文化五彩纷呈,加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点工作。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素质形成的影响,分析了影响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宿舍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大幅度扩大招生,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学生宿舍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阵地。同伴学习在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宿舍中加强同伴学习,发挥集体的力量,构建良好的宿舍文化变得十分重要。

一、宿舍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素质形成的影响

宿舍文化建设,即高校学生围绕宿舍这一主要的阵地,以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为主要目标的环境氛围。宿舍文化建设包括硬文化建设与软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宿舍硬件设施设备形成的物质文化即为硬文化建设,宿舍群体通过一系列活动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等即为软文化建设。以宿舍为单位的群体既有各个个体的特点,又有个体社会化的共性,这种交互式的影响共同促成了宿舍文化的形成。因此,宿舍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与纪律观念、心理素质、文化知识学习等产生深刻影响。

一是宿舍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共同生活的宿舍空间内,各宿舍成员之间总是经历着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在相互了解的情况下,人与人的交流讨论将不断持续,这其实是一种思想上的交锋。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宿舍成员的交流逐渐向纵深发展,即不仅讨论自身,还围绕时事热点、历史过往、未来趋势进行激烈讨论。足不出户就能遍知天下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也为高校学生做进一步分辨与甄别带来了阻碍。高校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大部分已经成年,但其心智还不成熟,具有半幼稚化特点,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全面,容易受情绪波动、社会阅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此看来,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上,高校学生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是宿舍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道德品质与纪律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兼顾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个方面,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具备一定的道德情感,并作出恰当的道德行为的人,其道德品质较高。当个体融入宿舍群体,其道德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以群体的特质表现出来。宿舍这个小环境的格调、文明程度既是大学生身心素质的体现,也会对大学道德品质产生深远影响。积极融洽的宿舍文化总能在包容、理解、互帮互助等方面引导各成员,使之心智变得成熟,道德素养进一步提升;消极的宿舍文化则可能发展成为低级趣味、歪风邪气甚至触犯法律。

三是宿舍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且有相当部分为独生子女。宿舍文化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自信精神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对这些90后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宿舍为单位的文体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使之有了解社会的窗口与途径,大学生的和谐、稳定的心理素质由此开始形成。在宿舍成员的影响下,各成员组成的向心力、凝聚力与集体意识开始显现,这种凝聚功能极大地发挥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使之具备了一定的自律能力。

四是宿舍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宿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从中小学进入高校之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变得更加重要,专业学习已经不同于原来的综合学习。通过宿舍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影响,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与原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事实证明,在良好的宿舍环境中,大学生的知识面与学习深度都有了不用程度的提高。

二、影响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几个因素

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后勤服务三个方面。

(一)办学模式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办学模式的直接“产品”,有什么样的办学模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宿舍文化,换言之,高校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不断根据高校实际,在教育教学中推进不同程度的改革,这种改革既一种提升办学品质的催化剂,同时也可能对高校内部各环节包括宿舍文化建设产生影响。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不同人员对如何育人却存在较大分歧。在新形势下,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建设应该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第一要务来抓。由此看来,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受不同办学模式的影响,不同高校在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宿舍文化建设关系上存在明显分歧,部分政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还没有完全统一思想,对思想政治进宿舍、进公寓的认识还不到位,甚至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只需要宿舍管理员管理即可。

(二)管理機制

根据国家规定,高校推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管理机制十分注重宿舍安全文化建设,对涉及学生安全的违章用电、晚归、旷寝及环境卫生等方面管理严格。在校园安全稳定及综合治理的高压态势下,宿舍维稳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几乎遍布各个高校。在这种情况下,针对高校学生宿舍内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安抚、学习兴趣等的关注则相对不足。另外,政工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尚未全面铺开,思政课教师被隔离在宿舍之外的情况比比皆是,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明,相互之间的推诿扯皮也使高校学生宿舍处于教育的真空之地。

(三)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成为各高校降低办学成本、提升后勤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引进物业公司,将部分后勤服务工作委托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物业公司为降低成本,大量就近招錄清洁工、宿舍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文化素养相对较低,难以完成对宿舍文化建设起到推进作用,甚至有时会阻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由此看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现实与初衷背道而驰,影响了高校宿舍文化建设。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刚刚进入新环境与新的学习阶段的学生充满了好奇与希望,但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每个人的思想文化背景都不同,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与特色,都能为宿舍其他成员的发展提供条件。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有利于整合高校学生队伍中的新变化,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主要途径推进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以思想政治教育带动宿舍文化建设。一方面,以一个个宿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将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各个宿舍,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每个人。另一方面,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宿舍管理员、班主任、辅导员、思政干部、心理辅导员、寝室长为一体的管理队伍,时刻关注大学生在宿舍内的思想动态,构建和谐、稳定的宿舍文化。

二是加强宿舍基础设置建设与宿舍管理机制,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保驾护航。一方面,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宿舍条件,建立健全公共阅览室、活动室、宣传栏、休闲室等活动场所,适当延伸学生宿舍的范围与空间,并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大学生视野。另一方面,明确办学模式,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理顺管理体制,融通政工干部、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宿舍管理员、寝室长与各宿舍学生之间的通道,使学生诉求有方、部门处理得力。

三是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打造高素质宿舍管理队伍。以制度的形式,完善宿舍文明公约,通过量化积分、信息反馈与对话、奖惩结合等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创建文明寝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物业公司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思想作风良好的宿舍管理队伍参与宿舍管理。

四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宿舍自治与自我管理。大学生与管理服务人员之间在思想、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长期有效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还需要依靠广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要方式包括:第一,在自愿、民主的基础上推选出素质较高的寝室长,协助管理人员强化宿舍文化建设;第二,积极发挥宿舍管理委员会及相关社团的作用,开展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宿舍活动,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第三,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团员的带头示范作用,以党小组、团小组进宿舍的形式开展各种党团宿舍活动,在活动中固化党团思想。通过这三种方式,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凝聚力、示范作用将得到大大加强。

宿舍已经不是单纯的休息之地,而是蕴含了高校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一次历练。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校学生的思想、学识、文化等都会在这里得到积淀。只有高标准的宿舍文化建设,才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設错综复杂,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求高校在宏观上予以规划,还要求在各管理层面宏观、微观上予以落实。

高校学生的学习是多层次的,课堂中的学习十分普遍常见,散见于课堂之外的学习也十分重要。宿舍文化建设是集众多宿舍成员学习的结晶,对加强大学生自我发展、高校内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宿舍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宿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宿舍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大學生参与自治、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构建和谐、稳定的宿舍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爱学,任建勋.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6,(01):168.

[2]郭晶红.强化宿舍文化建设 丰富高职校园生活——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文化建设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20-23.

[3]刘卫荣,韩丽丽,倪佳琪.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5,(03):22-24.

[4]丁冬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高教学刊,2017,(02):163-164.

[5]陈钰,张可心,谢璐蔓,杨俊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宿舍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8):66.

作者:李琼

高校学生文化建设论文 篇2:

主体间性道德观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特点,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主体间性道德观论证了对话、理解和共识的可能性,找到了多元主体获得内在统一性的根据与现实途径。主体问性道德观的生成与彰显成为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为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路径。

关键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道德观;学生公寓文化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特点,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主体间平等话语权、交往、共识观念的缺失使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困境。主体间性道德观基于对人类主体性膨胀的反思逐渐成为走出主体性极度膨胀的根据与现实途径,这为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提供了崭新的视野。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道德观的生成与彰显

主体性在西方哲学中由笛卡尔、康德等近代哲学家基于对人性的肯定与褒扬而确立的一种哲学范式,指人的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哲学范式是建立在“主一客”二分的思维框架中,强调主体相对于客体的优先性和至上性,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个体存在形式。这种哲学范式把人“从地上扶起来”的同时,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单一中心论”和“自我中心论”,导致“主体性”的极端膨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不断强势,使原本平等的主体关系异化为主客关系,于是“主体性的道德观”逐渐丧失它的力量,“衰落的主体逐渐走向黄昏”。

主体间性,发轫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几经发展,出现了“共在”、“视域交融”、“对话”、“交往”、“面对面”、“交往共同体”等著名的哲学理念。迄今为止,多数学者仍然倾向于“主体间性”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他我、他人,既涉及到“我”与“你”或“我”与“他”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我”与“我们”的关系,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间的共同性及其沟通性的可能性,其实质是一种关系思维方式。主体间性最初虽然只是哲学范畴,但是作为一种崭新的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和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具有普遍意义,必然成为当代道德观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道德观就是要使道德教育与文化建设重新回到人与人的关系思维中,对世界的一种精神一实践的把握方式。在中国古代有关道德的经典中,许多先哲都曾有过主体间性的思想意识。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就是倡导在道德行为、规范尺寸的把握上主张调和的方法,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以儒家为代表的“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思想,墨子“视人以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非攻”等思想都从不同侧面闪耀着主体间性道德观的光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主体间性道德观的提出是对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分离、人与人关系的淡漠及信任危机等现状的补救。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与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主体存在于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主体间情感、观点、认识、思想的交往与沟通,重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重塑自己的思想道德内涵,最终外化为道德自觉的动态过程。因此,主体间性道德观形成了自身的特征;(1)对话性与开放性,即主体间性中任何一方主体都向其主体相互开放,与其他主体展开对话;(2)沟通性与交互性,即主体间通过沟通与交互达成合作与协调,寻求共存,互利发展,主体间相互关联,相互交流,相互融通,在沟通中求同存异,(3)非构成性与实践性,即主体与主体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的主从关系,而是在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平等的主体间关系;(4)共在性与现实性,即每个个体都是主体,他们共同存在于一个现实生活中,并结成共同体,实现主体间本真的生活状态。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主体间情感、观点、认识、思想的交往与沟通过程;主体间重构知识与经验,重塑道德内涵,最终外化为自觉道德行为的动态过程。因此,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理应为主体间性道德观的生成与彰显。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走向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道德观论证了对话、理解和共识的可能性,真正突出了在当今社会历史多元主体的作用下,承认各个主体内在差异的同时,找到了多元主体获得内在统一性的根据与现实途径,走向主体间性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1 健全、科学的制度供给:主体间性道德观生成与彰显的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公寓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其本身就具有多主体性的特点。公寓管理中心、学生宿合管理委员会、后勤物业公司、公寓区商业网点、公寓党团组织、院校思政工作系统等都承担着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使命,是构建高品质公寓文化的愿景形成的文化建设共同体。没有共同规则约束的“共同体”只能是虚拟的,难以达成共同规则,构建高品质公寓文化也是空谈。高校和社会化管理部门之间需要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结成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在学生公寓区开展教育、服务与管理,既具有经济的特点,又担负教育的使命,经济和教育的双重特性决定了经营主体不能盲目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服务和市场的可变性不可避免带来双方合作的矛盾,这就要求双方以主体间性道德观为准绳,展开平等对话、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相互理解融洽的战略伙伴关系。

因此,健全、科学的制度供给是主体间性道德观生成与彰显的保障。制度文化是学生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体间性道德观视野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就必须建构在主体间性关系思维下,做到制度内容与实施中的人性化、规范化、公开化、系统化,在融洽的基础上通过互识达成共识,真正发挥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功能。

2 构建交往式的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模式:对话、理解与共享

走向主体间性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要求通过主体间的对话、理解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在主体间性道德观照下,学生不再是驯服的工具,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与管理。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应是地位平等的主体,这就要求构建以对话、理解与共享为核心的交往式文化建设模式。

首先,转变服务与管理观念,提倡对话。对话是主体间道德观的重要形态。雅斯贝尔斯说过:“作为人类的灵魂的教育,对话才是探索真理与认识自我的真正途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公寓文化建设是一种精神交往,语言是交往的手段,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对话意识形成的关键是公寓文化建设中管理者观念的转变,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学生的心理需求,消除话语霸权,倾听学生的声音,吸引学生建设公寓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搭建沟通平台,促进相互理解。许茨提出了“生动的同时性理论”、“视角互换理论”等为核心的主体问性沟通理论,也就是说在对话中通过移情体验,在对方中发现自我、理解对方。这就需要在公寓文化建设中搭建平台,强化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对话平台。在公寓文化建设中,以活动和网络信息空间为平台,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如近年来各高校开展的公寓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网络聊天室的开通、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等都在不同程度彰显了主体间性道德观为基础的公寓文化建设。

再次,共享交往的成果共同发展。在学生公寓文化动态生成中,主体间性在作为独立精神主体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共同致力于公寓文化建设,共同创生经验、智慧和价值。在师生及生生平等交往过程中,学生个体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自身人格价值的彰显,不仅可以激励自己,同时相互激励他人,创造一个能鼓舞每一个人向上的公寓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公寓文化的凝聚力。同时,学生公寓的教育、服务与管理者在充分引导公寓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体验了主体间性公寓文化建设的成就感和主体间交往的愉悦心理体验,树立了教育、服务与管理的自信心,进一步全身心地投入公寓文化建设中,为师生交往不断深化提供了心理保障。

3 高品质学生公寓文化的标志:自组织性的生成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自组织性是指在复杂、非线性、远离平衡态系统中的一种自我生成的有序状态,自组织是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优化的最佳路径。具有自组织性文化是学生公寓高品质文化的显著标志,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走向主体间性是其自组织性生成的路径。主体间性道德观是主体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是人际间真情实感的直接流露与显现。主体间性道德观具有共在性、现实性、沟通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促进学生公寓文化自组织性的生成必然成为高品质的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诉求。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本身具有开放性、内部元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远离平衡态的特点,学生公寓建设的自组织一样需要干预,而这种干预是软干预,即营造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学生公寓文化营造需要长效机制做保障,构建以主体间性道德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为特征的优良公寓文化,通过主体间沟通、协商、融合,强化情感教育服务与制度管理的整合,促进大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由“从众”心理转为“为众”的行为习惯,实现学生公寓文化强大的感召与影响力,从而有效实现学生公寓建设的教育与管理价值和效率价值。

同时,学生公寓文化的自主性的生成有赖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学生宿合自我管理体系的建设。德育注重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是在主体间性道德观的基础上实行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还可以学生社团为抓手,构建“社团——各部学生干部——学生、楼长——层长——室长——室员”的双线自我教育体系,以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种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公寓文化自组织性的生成。

作者:肖中瑜

高校学生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初探

摘要:伴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后勤社会化逐步推进,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方面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本文将立足于我国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实际,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设经验为例,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改革在高校的不断深入,全面学分制的施行降低了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着力点的影响力。学生社区作为学生除课堂外最普遍的生活学习空间,其广泛性、多元性、创新性的特点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学生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1.1 以硬性检查为主,缺少人文关怀

目前,各高校通过制定社区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性管理,单纯的检查往往缺乏人性关怀,学生被动接受,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在这样的学生社区中生活学习感受不到人文关怀,缺少对学生社区的归属感,甚至出现排斥感;破坏了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造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缺失,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提高与完善。

1.2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服务体系滞后

随着国内各高校扩宽了资金来源的渠道,纷纷加大投入,很多高校新落成的学生公寓中独立卫生间、洗澡间、洗衣机成为“标配”。社区里不仅包括超市、餐厅,还建设有营业厅、理发店、快递公司设施,基本上解决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各项所需。但是,学生社区服务体系则处于滞后状态,物业管理缺乏时效性和人性化则成为普遍现象。

1.3 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文化体系建设缺失

学生社区文化活动应当是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我国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体系建设不足。各高校简单的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冠以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名头,机械性的照搬其他高校举行的学生社区活动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常态。“换汤不换药”、“换地不换名”的活动缺乏方向性、目标性和体系性的指导,所有活动各自为主,互相之间没有配合与互补,活动质量与效果良莠不齐,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1.4 工作思路和方法单一重复

从目前来看,高校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并没有完全将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工作总体目标进行系统规划与研究。职能部门更多情况下是立足于学生宿舍管理检查的角度,而非社区文化建设培养的角度,活动开展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学生辅导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常常是机械性的完成上级主管领导制定的工作任务,应付主管部门的工作检查,再加之创新思维的局限性,导致了在具体开展工作过程中过分强调自上而下的布置与检查,忽视了基层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工作实效性大打折扣,学生社区活动形式单一,参与度不高,社区活动频繁但文化氛围缺失。

2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推进教育实践改革,践行育人体系创新。随着校园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从2013年开始,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全线推进。尽管目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经过2年多的建设发展,也取得了些许经验成果,在全国同类型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 深化认识,打造文化学生社区理念

通过文化创建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取向。学校在综合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文化社区”的工作理念,制定了以“青春铸就文化社区,风采打造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方案,通过一系列学生社区文化创建活动,让文化走进社区,打造学生文化社区;让文化成为方法,推进学生社区建设;让文化成为思想,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2 强化重视,建立社区文化发展框架

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制定了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四条主线,分别是:以学生社区安全教育为重点,打造“平安社区”;以学生社区风采教育为推手,打造“青春社区”;以学生社区美育教育为提升,打造“多彩社区”;以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打造“励志社区”。在四条主线的牵引下,开展系列文化创建活动,四条主线各有侧重而又相互呼应,建立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体系雏形,打造学生社区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社区建设和学生教育培养工作。

2.3 注重创新,拓宽社区文化建设方法

经过实践,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满意度、认同感不断提升;学生社区突发事件明显降低;学生凝聚力、创新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明显提高,对下一步学校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工作积累了精神基础。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在社区文化理论研究,体系创建和效能考核等方面寻求突破。

3 关于未来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在下一阶段开展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是应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3.1 着力完善学生社区文化的理论研究

要丰富理论研究的队伍,深化理论研究的方向,从解决单一问题研究向体系探索研究转变;增强理论研究的实效,理论成果要来源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新思想、新理论。

3.2 大力提高学生社区文化基础建设

要制定相应的财政计划,保证资金投入力度;要适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升资金利用率;树立服务意识,建立服务体系;落实学生社区维权服务工作;明确学生主体,推进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完善制度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

3.3 加快促进学生社区文化体系建设

要形成方式不断创新,体系框架长效稳定,文化创建方向明确,文化导向功能凸出的学生社区文化创建格局。要明确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总方向,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社区文化的导向和育人作用。要理清各种关系问题,实现效能最大化;要寻求学生、高校和社会资源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最大公约数。

3.4 努力寻找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新亮点

要大胆创新,提出有利于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新思想、新思路,广泛利用学生社团得天独厚的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创建活动。改变以娱乐活动为主的活动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志愿公益、创业创新、学术科技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全面发展。

3.5 完善学生社区文化效能管理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方向性、政治性和多元性的工作,对其工作成效的考量必须要建立一套大框架保持稳定,各要素动态管理的效能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金玲,张瑞军.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实践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43~45.

[4]李成超.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1):57~58.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立项(JG15DB212)”阶段性研究成果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5年党建与思政教育课题立项(2015SZ015)”研究成果。

作者:曾家 常蒙

上一篇:语言口语交际管理论文下一篇:公共权力异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