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论文

2022-04-20

高校社团既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大学生锻炼综合能力的切入点。对比中外高校社团的不同点,依据我国国情和高校社团的现状,提出高校社团建设上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应对问题的几点建议,以充分发挥社团在提高学生素质和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促进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论文 篇1:

优化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良好平台。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参与面、受众面不断加大,社团的影响力和育人效果也在不断上升,优化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团;途径

一、高校学生社团概况

近年来,随着扩招,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参与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通过学生社团,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活动中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奉献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社团成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平台。高校学生社团利用其自身的优势,灵活地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活动,促进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及大学生成才,并有力地化解冲突,保证学校的稳定,从而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们思维活跃、情感表露真实,使学生社团活动成为高校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而真实的窗口,这有利于高校真实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生社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引导、管理。首先,管理松散、指导性差。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社团都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实施,导致学生社团管理松散,活动缺乏新意甚至很少有活动,有的社团甚至名存实亡。其次,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目前在高校中学生社团名目繁多,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或活动内容单一,通常缺乏整体策划,缺乏教师指导。再次,社团文化建设及知识技能运作水平的传承不足。随着成员的新老更替,社团的发展水平往往呈暂时倒退,导致社团水平总体上在一个水平附近波动,无法持续提高。

这些问题涉及面比较广泛,需由主管学生社团工作的团组织认真分析、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解决,而思想政治教育一旦以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行式进入社团,就能够更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的重要意义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是保证社团正确政治方向的需要。近年来,在学生社团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新问题,特别是社会消极思想和错误思潮往往企图通过高校学生社团这一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渗透。为保证社团活动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应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社团,让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进入社团。

第一,学生社团组织及其活动反映和体现着学生思想的一种倾向,是校园文化和学生思想动向的晴雨表,是学校育人工作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是青年中的先进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担负着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

第二,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对成员约束力差,组织松散。大学生思想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方面,目前学生社团还普遍存在着活动肤浅,技术不精的情况。这需要共青团组织在社团管理中起到核心作用,集中对学生的指导。

第三,针对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问题:如社团发展不平衡,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社团规范性不够,管理制度有待健全;社团继承和发展不够,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等,这些都离不开团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和引导。

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实质上就是要加强党团组织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政治上定向、干部上把关、工作上监督,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在社团运作中指导学生关注并正确认识社会,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方法和途径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而且更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挥社团优势,促进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一,完善机制建设和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从社团的人员构成、内部环境入手,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规范学生社团资格的审查、章程的审定、活动的考核、年终的评比,建立学生社团会员证制度,在全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形成校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我们还应积极把学生参加社团同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挂钩,吸引学生们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要定期对社团骨干进行培训,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劝其退出社团负责人的岗位。通过思想教育和实际锻炼,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较好、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队伍,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做好社团指导教师的选配工作,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选配一批政治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有效途径。这样既能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又能对社团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以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高校要鼓励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既是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又进行正确的引导规范。对教师的评聘可制定相关的政策,如“优秀社团指导教师”评选活动,对指导教师付出的劳动加以肯定,工作应考虑计入工作量。同时,社团也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参与学生社团活动,要在全校形成一种大家都来关心社团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三,加大投入,为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划出专项经费支持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高校应为社团开展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对社团组织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予以支持,并鼓励社团采取接受社会赞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社团活动经费。通过开展诸如社团文化节、社团成果展示、社团巡礼等活动,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主题和内涵,创出社团的品牌,提升社团组织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不断丰富社团活动内容,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第四,加强社团的党团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学校要尝试在一些发展成熟、机制健全、团员集中、活动经常的社团中建立团组织,将社团建设纳入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延伸。在学生社团中建立临时团支部,既是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开展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这样使每位团员都具备“一个身份”和“两种户籍”。即每个团员只在所在班级团支部中进行团员注册,注册后的团员同属于学院团委领导下社团支部的共青团员。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社团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机制,强化社团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五,发挥网络优势,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新途径。在信息社会化的今天,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社团与网络进一步结合势在必行。在网络上学生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也方便了社团管理机构及时了解社团动向和社团成员的真实想法,从而使社团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取得更好的效果。一直以来社团文化、知识、经验的传承不足困扰着社团水平的提高,社团水平往往伴随着人员的新老交替而波动,当社团活动水平再度提高后,又很快到了下一次的新老成员交替。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手段得到有效的解决。如可以建设社团网站,通过学校的网页将各社团联接起来,可以方便各社团交流理解,从而达到加强合作,增进了解,避免活动过度同质化的作用;可以通过社团博客及时记录社团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方式,也为下一届成员及时了解社团,熟悉工作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材料;可以通过建立学校统一“维基”百科的形式,鼓励各社团成员广泛参与,这种提倡人人参与、贡献知识的方式可以使社团举办过程中积累知识、经验更好地传承。社团中的很多项目需要大家协同工作,采用网络化的在线Office就可以实现多人同时编辑同一份文档,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要顺应时代变化,针对大学生特点,让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在友好、理解、双向交流的氛围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海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新途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2、赵红梅.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载体作用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

3、谢雪梅,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作者:张杨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论文 篇2:

中外高校学生社团的对比以及对我国高校社团建设的启发

高校社团既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大学生锻炼综合能力的切入点。对比中外高校社团的不同点,依据我国国情和高校社团的现状,提出高校社团建设上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应对问题的几点建议,以充分发挥社团在提高学生素质和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促进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高校社团对比启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已成为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面对高校招生迅速扩张的今天,如何通过社团建设来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通过中国高校与外国高校社团建设的对比,分析我国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

作为高校教育,与高中教育最基本的区别在于高校授予学生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好基础工作,锻炼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社团是每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更是学生全面发展、锻炼各种能力的平台,它是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建立的,更是以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的深入补充,中国各大高校的社团种类大致相同,但也会因各大高校教育学生的侧重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中外的社团因文化的差异,在社团管理、社团种类、社团在学校的地位权利以及社团的规模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首先,从社团管理来看,中国高校社团虽说种类较多,但大多管理松散,缺少规范性,加入的方式也较为简单,参与社团的学生也大多都是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针对的是大一新生,对高校来说,社团种类繁多,很多社团为了吸引学生加入,为设团而设团,在大一新生入学之际争先广告宣传,在学生还不是很了解社团的详细信息时就匆忙加入,对于社团内部的管理者来说并没有指定严格的选拔程序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基本只要报名即可加入,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因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加入某个社团,只是一时的冲动,在招新选拔的过程中社团没有科学的选拔依据,没能平等对待各面试会员,凭主观原则选拔,有时优秀的会员没有得到优秀的待遇,实力不佳的会员反而受到社团干部的喜好,权利与义务的天平在这里就开始倾斜,而在加入社团后,很多社团内部的活动并不是坚持不断,社团内部组织几次会议或者几次活动就中断了,主要原因还是社团内部的人力资源部不完善、社团接班人员素质差、社团人员出现无人参与干部换届竞选、等情况十分常见。分析这种结果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由于社团的干部培养体系不完善所致,干部培养内容以经验基为主,干部选拔培养方式碎片化,干部的传承原则和理念不是紧靠社团理念原则和宗旨,而全部依靠以个人主义和能力主义,重才轻德现象突出。而在日本,他们比较重视高校社团建设,不只是高校有社团,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加入社团,并且日本的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较为清楚,一切可能都是为了以后就业做准备,为了就业,可以专心致志的细心的去做对于以后就业有利的每一件事情,为了毕业以后的发展而有目的去参加某个社团,虽然学生参加的社团不多,但是每个社团都管理到位,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配备相对较齐全;我国的社团多是由各大高校设立的,学生依据自身需要而申请的较少,而美国的社团多是要经过学生向院长办公室申请,经过严格的审批后,出具较为严格的制度,社团的有关规定也要遵循学校的制度,经过严格程序形成的社团学生也会加倍珍惜,参加社团的学生也必须是老师认可的较为优秀的学生,每做一项社团活动都有章可循,井然有序。

其次,从社团的权利和地位来看,日本和韩国的社团较为受各高校的重视,日本高校的社团分为文化类社团和体育类社团,其中体育类社团尤其被重视,对于较为自由的体育类社团之外的社团,日本高校可能任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并没有提供较为高的经费支持,但是作为体育类社团,尤其是一些棒球、羽毛球类……这类社团多是较为被重视,并且在选择时较为严格,多选择一些从小就有此类特长的学生加入,在此基础上,进入大学后学校安排专业的教师指导,经过日常的练习,在遇到适当的机会时学生又会去参加一些比赛,如果能在大赛中获奖,高校也会得到国家的经费支持,学校就会更重视对该社团的建设,其中更重要的是高校会得到国家赋予相应的荣誉,这将有利于学校的招生,所以高校会在体育类社团中提供较为大的精力,从学生以后自身就业来说,企业认为一个人如果连兴趣爱好、梦想追求都没有,怎么可能热爱生活、好好工作呢?所以在日本学生也较为愿意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在高校,社团活动几乎是和学习课业同等地位的学生时期重点经营项目。从学校到家长都是全力支持的,就像日本人的工作态度一样,学生会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参加社团,认真的把他们喜欢的事情做好,尤其是男生,都会参加一个或者两个社团,并为此全力以赴;从韩国高校的社团来看,学生自己申请社团,学校审批后也是会指定较为系统的制度,学校也会比较重视学生社团的意见,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比如:当社团内部申请修建校园的一条小路,学校经过审核后会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当然也有一部分资金还是学生出去拉的赞助经费,在中国,这样大修的工程学生是没有权利要求修建的,即便经费是学生拉来的赞助,也要经过学校批准才可以。

再次,从社团种类来看,日本的社团几乎没有以专业或系为单位的社团,基本就只分为文化类和体育类,都是以整个学校为单位,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与社团活动无关,前面提到过体育类社团受日本高校的重视,但是文化类的社团并不是以专业为单位,而是包含日本文化,比如茶道、插花等传统文化类,而中国高校社团虽说种类繁多,但多是以专业或系为单位的,而包含传统文化的社团,包括戏剧社团等所谓国粹很少在高校社团中呈现,并且很多社团因参与人数不足而社团活动较少或者周期较短的现象,似乎社团的存在只是个形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社团种类繁多这个优势加强社团间的平等合作,强调社团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社团主义外交行为。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大一新生入校时至少参加两个社团,但学生真正认真去参与组织的活动的社团并不多,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久而久之,他们参加的有些社团因不积极去参加活动和遵守相应的规定,到大二的时候或许只剩下一个社团或者全部退出了,每个社团都应有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应求目标之同、存价值之异,在互助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综合国内外高校比较,我个人认为我国高校社团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一是在管理制度上应该有成文的规定,比如:美国的社团实行依法控团,美国的高校没有辅导员一职,全部学生教育管理全靠法律、学分和自我约束,美国的社团也一样,主要依靠法治约束,中国的社团在管理上也应该严格化,应依据不同的社团设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一个社团建设的好不好不在于有多少学生加入,而在于学生加入社团后收获如何,绩效的基础是参加社团不能时间太短,锻炼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能大一加入了,大二就退了,而应该善始善终,看最终的成绩,所以每个社团管理上都要有一定的考核标准;二是高校应该重视社团建设,特别是应该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学生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成熟、能力的加强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愈来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高校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在主观上是大力支持的,但是在客观上却不能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以扶持社团发展,由于没有足够资金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直接导致品牌社团活动、星级社团难以建立,也就无力与社会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吸引资金扩大社团,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三是各类社团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社团建设不精,为什么社团越来越大同小异,从组织活动、到建设步伐,不同特色的社团步调几乎都一致?每个社团都应有不同的独特的文化和价值所在,每个社团要有独立性和创新性,适合不同的学生,并且社团内部要设立专业的老师指导,让学生感觉到加入社团确实受益匪浅,能在其中能够锻炼不同的能力。

虽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国家的高校有不同的社团,但对于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每个国家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在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基础上,锻炼不同的能力,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添上重要的一笔,从而有利于现代高校的发展,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皮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南:河南大学,2010.

[2]赵立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3]吴照云.管理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张群卿 隋丽丽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论文 篇3: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新探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切实加强社团建设,把握社团阵地,开拓高校学生学习的新领域。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团,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要大力扶持学习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型社团,积极支持公益型社团,重点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社团,立足社团,构建学习新阵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社会发展理念。

[关键词]学生社团;社团建设;学习

[作者简介]何燕,韶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512005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和重要元素,是校园生活的热点,长期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关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为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供了机会。参与学生社团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锻炼社交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管理者及学生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构建高校学生学习的新阵地。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

目前,高校有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根据社团活动内容主要归纳为兴趣爱好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学术科技类四大类。兴趣爱好类社团成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特长,能够在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追求的需要,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张扬个性、锻炼自我,并获得社会认可;理论学习类社团所占比例不高,但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针对社会现实影响大学生的思潮和追求,旨在带动和影响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讲座和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再结合社会形势和热点问题运用于实践,以弘扬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公益类社团成员能够自觉奉献社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在服务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学术科技类社团主要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实际和学术背景,在社团中进行学术争鸣,开拓创新,推动科研工作。这类社团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重视,许多高校的这类社团积极组织成员参与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社团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社团的发展,与其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息息相关,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社团正常运作及和谐发展的保证,也是社团生命力的体现和保障。

学生社团应规范其组织机构,在社团章程中,确立内部机构,明确规定会员的责任和义务,干部的职责和活动的具体形式。社团应由资深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设会长、副会长,大的社团还可分设部门,各部门有专门的负责人,分工要明析,具体任务落实到部,责任到人。

在社团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成立之时要明确自己的章程、宗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经费来源等。规范社团成员的吸收、考核、考勤、奖惩等相关事项,设立团内的换届制度和评优制度等。明确规章制度可以避免在社团活动中的盲目性和由于社团负责人变化造成的社团性质、活动的变化不定。由此,才能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各类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条件和保障。其中,奖惩制度既要包括社团管理机构对社团的奖惩,也包括社团对于其成员的奖惩,包括精神或物质奖励。这既有利于增强会员的积极性,也能够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二)科学管理,提高生命力

当代大学生必须主动、自觉地学习,积极寻求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途径。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但单靠学校的正式组织无法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学校也不可能单靠校方力量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高校学生社团能靠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大量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需要,促进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特别是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切实加强社团建设,科学管理,开拓高校学生学习的新阵地。

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众性团体,自身的不成熟性导致其在某些问题上不可避免出现偏激思想或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所以学校必须对它们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学生社团能够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对于学生社团,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保证社团的良好运作,切实发挥其学习效应。高校对于社团的管理应当是抓大放小。所谓“抓大”是指充分监督社团对章程的执行,为社团把握好大方向;“放小”,则是指应该给各个社团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有利于发挥社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各社团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学习,促进共同进步。其一,学校应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渠道,高校学生社团的创立、重大活动的筹备、安排等均应按照一定的审查报批程序。其二,社团的主管单位要统一,或者全部划归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学生处(工作部),总之要权责明确,责任到位。这样有利于高校社团规范管理,避免高校学生社团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其三,要有确切规范的管理制度,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等机构。学校职能部门如共青团组织要根据本校的情况制定比较全面详细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规范社团的成立注册、活动开展、经费管理等,规范学生的申报、认定、评比、考核、奖惩等诸方面内容,并定期对已有社团进行检查、考核、重新认定或变更。其四,建立学生社团骨干、负责人选拔及培训制度。对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尤其应严格考评,把好“上台”关,可以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人才,确保将高素质、热爱学生社团工作、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对不胜任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的学生要及时调整,对高校学生社团骨干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及骨干的较高素质,这也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健康发展的保证。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探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建立党支部、团支部组织,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的党建、团建制度。已经建立党团组织的,上级单位要注意促使其真正发挥效用,不能是空架子,成为摆设。

(三)提供硬件条件,保障经费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员再努力,活动再有创意,没有经费支持和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硬件保障,依然是空谈。因此,高校学生社团要有活力,学

校必须有稳定的投入,为社团工作提供充分的硬件条件,这是高校学生社团发挥效用的基础。

学校应该把各社团的经费统一由社团管理机构保管,经费的使用权归所属各个社团,管理机构和其他社团无权使用。这样还可以有效地监督社团的经费使用情况。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社团负责人要定期向社团成员公布经费使用情况,严禁乱花乱用或挪作他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灵活的经费管理机制,将管理机构的流动资金通过奖励拨划,优秀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得到经费上的倾斜支持。经费这一指挥棒要牢牢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上,这样就能够宏观掌握社团建设的进度和布局,并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 要让社团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必须重视改善社团的工作条件,为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些社团活动需要场地,如文体类社团活动就经常遇到缺乏场地的困难,没有场地就无法开展活动,学校要利用学生活动中心,或根据社团专业特点为社团提供、建造活动场所;有些社团需要一些必备的器材、服装,如一些运动类、文艺类的社团;还有些学术类社团需要一些查询手段和学习资料。这些问题若能得到较好解决,将使社团工作得到良性开展,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会更加显著。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团,构建学习阵地

高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建设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一)正确引导兴趣型社团,积极支持公益型社团

对于兴趣型社团,如口才协会、书法协会、吉他协会等等,应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使其日常活动不至于零散无效、趋于玩耍而忽视了技能,要求它们与系及学院紧密联系,将其活动融入校、系的工作中。在此良好的引导下,此类协会活动不但可发展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对于公益型社团,如:红十字协会、义教队等,校方应积极给予支持,可以开展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根据社团特点,开展义务献血、义教、募捐等志愿者活动。由此提高团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弘扬社会新风,促使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学习高尚的情操,逐渐增强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培养美好的品格和情操。

(二)大力扶持学习型社团,重点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社团

对于学习型团体,如数学建模协会、计算机俱乐部等,开展的是基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活动。对此,学校在人员安排、宣传指导、后勤、资金、场地等各方面应给予大力的支持。要制定、实施专业社团发展的品牌化战略,要求其开展活动从本专业基础和知识的需要、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需要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如数学建模协会和计算机俱乐部组织日常上课,做到理论课和上机实操课相结合;计算机俱乐部组织网页设计比赛及程序设计比赛,数学建模协会组织数学建模竞赛。这不仅锻炼、培养了人才,更为社团开展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 社团开展活动要专业化,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学习的“第二课堂”

学习型学生社团的一个特点是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性的活动和比赛。活动应突出专业化、学术性,重视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人员培训、新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等内容,寓教于乐,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和娱乐质量,按照专业化的水平提高活动质量,培养成员创新能力。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色,适当加强活动形式的灵活性,要主动寻找与社团主题相关的课程为依托,通过开展讲座、沙龙、竞赛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同时,要加强和兄弟高校学生社团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校内校外高校学生社团互相学习,博采众长,共同提高,从而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文化需求,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2 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加强有效指导

社团的迅速发展和学生的切实需要,要求社团的层次上水平、活动有质量、管理要科学,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所以,给予高校学生社团以正确指导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学生社团至少应配备一个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以及一个兼职的专业指导教师,一方面做好思想政治、社团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做好专业化、学术性社团活动的指导。首先,必须把一些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转到专门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指导上来,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主阵地来加强师资的配备。

其次,学校应帮助学生社团聘请选拔专业素质强、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做社团的专业指导导师。专业教师担任业务指导老师,指导社团围绕专业特色,高质量开展活动,对社团进行培训及指导,提高社团的专业化水平。社团应该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特别是本社团的专业指导老师的智慧,为成员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加强有效指导。为了保持指导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可将指导教师的社团工作量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范围,在工资、福利、职称晋升中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政策倾斜,激励年轻教师或专业教师踊跃投身到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上来。由此形成社团独特的组织结构,即社团指导教师、专业导师、社团干部、会员四位一体的特殊结构,使社团干部有专业知识、有特长、有组织领导能力、有突出的科技实践能力,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拓展能力的阵地。

3 以老带新,提倡团队学习

社团学习应该是个团队学习的过程。社团学习团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和资料的分享。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并且给学生提供与社会互动的机会。除了改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发展学生的领导技能,这些团队对整个学校转变成学习共同体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学习团队成功了,学生就有能力参与到专业竞赛、科研活动等过程中。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协会可通过“以老带新”即“同学教同学,老队员带新队员”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开展培训及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其一,可通过宣传栏、广播等媒体向同学们传播相关知识;或由老队员开设专题系列讲座来普及相关知识;其二,可开展小组辅导活动,把会员分成若干个学习兴趣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有丰富参赛经验的老队员来领导,积极开展组内讨论和学习活动,在各抒己见、激烈讨论、互相学习的氛围中使会员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得到锻炼,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阵地,更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基地。因此,学校应重视并加大力度建设和发展社团的学习领域。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利用高校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从社团的人员构成、内部环境、活动安排等各方面考虑,最大程度地激发同学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真正把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学习的领域,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和有效的载体。

作者:何 燕

上一篇:民族贸易政策研究论文下一篇:铁路行车安全建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