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移动电子商务信息论文

2022-04-30

摘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推动着政府政务服务建设的逐渐成熟,研究使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及计量软件Bibexcel,在对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热点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当前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热点汇聚的五个类别:掌上服务移动化、服务平台便民化、信息公开标准化、普惠服务智能化以及无缝对接O2O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安全管理移动电子商务信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安全管理移动电子商务信息论文 篇1:

中国酒店业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SWOT分析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于信息的移动获取需求不断扩大,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文章对中国酒店业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进行了SWOT分析。

【关键词】中国酒店业 移动互联网 SWOT分析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早期的移动互联网是模仿互联网,在移动网内建立起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让移动用户能通过手机体验互联网用户网上信息浏览的体验。移动网络数据速率低下及内容匮乏,移动互联网网站域名很少,浏览手机网页信息费用昂贵等是业务开展之初遇到的最大障碍。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发展,研发人员大大提升了网络数据承载能力,手机网站数量逐渐增多、数据业务资费也日益降低,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随之提速。根据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预计,到2013年,智能终端和具备浏览器的手机的保有量将赶超PC达到16.9亿部。

二、中国酒店业移动互联网营销现状

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全球约三分之一的酒店客房预订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到2010年底,全球通过酒店的网络预订系统实现的酒店客房预订所占比重已超过45%。而在中国大陆地区,仅9.72%的星级酒店中能通过自建移动互联网网站实现预定,其中72.02%为五星级酒店,48.81%为四星级酒店,三星级占14.08%,二星级及二星级以下酒店仅占3.34%。我国的酒店行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理念和手段仍处在模仿和摸索阶段。

三、中国酒店业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SWOT分析

(一)酒店业发展移动互联网战略优势分析

1.消费者可时时访问酒店移动互联网站

在手机版酒店网站,查询信息、网上预订,甚至改变预订信息可由消费者于任何时间、地点进行;通过手机营销平台,酒店也能根据宾客需求信息的变化情况,提供更具有个性化的服务,酒店方还可及时根据宾客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把握市场群体最新需求的变化,以便于营销活动的开展。

2.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访问具有低成本优势

移动上网资费按流量收取,访问经过优化的酒店移动电子商务网站,一次仅耗费消费者几十到几百KB的流量,这必然提高消费者浏览酒店电子商务网站的几率,增加酒店网站的访问量和酒店的营业额。

3.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传达服务信息及时快捷

与传统的广告投放方式相比,开展移动电子商务营销的酒店可随时将其最新营销信息以短信或者彩信的形式发送到会员手机,提高酒店网络营销的及时性。酒店还使酒店的营销更具针对性,对不同消费层次的顾客设计和提供不同的营销短信,从而降低营销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最终反映在酒店产品价格上,使酒店产品更具竞争力。

4. 顾客更易信赖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经过专业化设计的移动电子商务网站,因为手机上网流量及速度限制,不会像传统网站有那么多广告窗口弹出,顾客会觉得酒店更加正规、专业,顾客对该酒店的信任度无形中得到提高,该酒店的被关注度及交易机会也会增加。酒店也可根据用户SIM卡信息的唯一性,建立客户数据库,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并且可以有效的避免恶意预定给酒店带来的损失。

5.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符合用户消费需求新趋势

国内移动营销整合服务提供商百分通联公司CEO张福连表示,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受众媒体接收行为习惯发生变化,移动化、位置化、个性化、自服务成为用户消费需求新趋势,现代都市人对时间观念越来越强烈,而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让消费者随时随地享受服务,为客户节约了时间,使酒店提高了营销效率,符合各方面的需求新趋势。

6.移动互联网营销有利于酒店提升业绩与满意度

移动互联网营销可以帮助酒店业建立有效的直销模式,轻松消灭库存客房,提升客户的活跃度、参与性与满意度,从而增加酒店的利润,并且形成良好口碑,提升酒店品牌形象,增强知名度。

7.移动互联网营销有利于节省公司的运营成本

移动互联网平台不仅通过技术、研发、创意的专业性保障了酒店客户的出众体验,更通过不断累积的移动互联网营销经验和渠道优势进行全方位的推广,为酒店节约了相当数量的营销费用,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营销的运营成本在逐年降低。

8.移动互联网营销有利于实现酒店之间信息共享

能够信息共享是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各酒店可链接彼此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作到市场信息共享,形成酒店市场营销合作集团,充分避免“孤岛效应”,形成地域性或者针对特定客户群的酒店营销集群。通过联合营销平台,为全体酒店成员宣传营销,招徕客源,从而也为自己酒店创造良好的地域性口碑。

(二)利用移动互联网战略发展酒店业的劣势分析

1.移动互联网营销开发成本高

酒店自己独立开发一个合格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不包括后期更大投入的运营费,前期成本就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因此一般酒店会量力而行,通过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提供解决方案成为那些实力不足的酒店的选择,从而放弃移动互联网开发。

2.缺乏移动互联网专业技术和营销人员

酒店方很难招聘到既精通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又懂得酒店产品网络营销的人才,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培养,所以酒店准备建立移动互联网营销平台就要提早准备,培养专业人才。

(三)中国酒店业移动互联网战略实施面对的机遇分析

1.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与潜力巨大

据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2009年底,我国已拥有2.33亿手机网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手机作为载体的电子商务平台,无论在用户规模方面,还是在用户实际及潜在消费能力方面,都要比传统的市场营销档次高,因为消费市场中中、高端用户群已基本囊括在手机用户中。

2.简捷快速的预订过程符合客户需求

顾问式营销是一种建立在营销观念基础上的销售方法和手段,把交易营销转变为关系营销正是顾问式营销的要义所在,而移动互联网营销正符合顾问式营销。客户现场预订酒店不方便,而网络预订又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实现,而移动互联网营销可以实现顾问式销售,帮助客户及时快捷的搜集需要的信息,简捷快速的预订过程符合客户需求

(四)中国酒店业移动互联网战略实施面对的挑战分析

1.移动互联网营销中数据安全管理亟待提高

在法律上,酒店需要和与移动互联网数据资源接触的相关人员签订数据保密协议,决不能将客户资料泄露出去,如有违反,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技术上,禁止有数据信息的终端访问外网,设计成只可导入数据,不可导出数据的安全设置。在管理上,员工数据保密安全培训必须加强,员工对于数据保密的意识必须提高。数据的安全管理是酒店业移动互联网营销战略最大的风险所在,而解决信息安全之途径主要在信息安全管理,因此酒店业在信息安全管理上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酒店移动互联网营销化程度有待提升

有酒店在建立移动互联网网页后,没有专人管理,网站信息非常滞后,不能反映酒店最新状况;有的酒店的移动网站与消费者缺乏互动,没有开通顾客留言和信息反馈功能,酒店无法通过网站了解消费者最新需求;还有些酒店网站虽有预订功能,但与酒店的客房管理系统缺乏无缝链接,致使消费者网上预订成功,到酒店后却发现酒店客房系统里没有其预订信息的尴尬情况时有发生。综合种种现象,酒店移动互联网营销化程度是急需提高的

四、中国酒店业移动互联网战略营销策略分析

信息时代下,酒店管理者要把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放在战略性高度,使其真正发挥营销平台的功能。

移动互联网营销意识的加强是酒店首先要做的,酒店方应不断优化酒店移动互联网网站,在最小的移动营销平台界面上,尽可能提供最全面准确的信息,包括天气预报、机票、车票、旅游路线查询功能模块,并确保所供信息的准确性;其次酒店要确保移动互联网商务平台上的客房管理系统、网络营销平台的客房管理系统与酒店内部的客房管理没有脱节,信息同步;各酒店可链接彼此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作到市场信息共享,形成酒店市场营销合作集团,充分避免“孤岛效应”,形成地域性或者针对特定客户群的酒店营销集群。酒店应做到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异质性,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并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目标市场的可获利性等特点,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酒店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可大大提高客人对酒店整体服务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最后,酒店要注重保障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这将直接影响酒店应用移动互联网的信心并最终成为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能否顺利开展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 黄文良.构建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生态环境[J].世界电信,2010(11):23-25.

[2] 谭振军.联合营销在北京森林旅游市场中的应用[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11):23-25.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1139

作者简介:徐利芳(1979-),女,安徽人,讲师,研究方向:酒店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徐利芳 吴棣

安全管理移动电子商务信息论文 篇2:

基于可视化的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摘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推动着政府政务服务建设的逐渐成熟,研究使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及计量软件Bibexcel,在对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热点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当前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热点汇聚的五个类别:掌上服务移动化、服务平台便民化、信息公开标准化、普惠服务智能化以及无缝对接O2O化。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服务;可视化分析

★基金项目:2017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机遇、挑战和对策”(L17BZZ001)的阶段性成果; 2017年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宁老工业基地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研究”(L201783666)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互联网+”时代推动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自提出以来便广受各行业关注。它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商企模式的变革,更是促使政府服务模式发生巨大转变的原动力。2015年两会期间,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其提案中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针对数字化的普遍应用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1]2016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从部门数据共享的角度出发,提出为公众和企业创造更完善良好的空间的意见。[2]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文件,总体部署“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工作。[3]次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有关“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该文件主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规范各级政府政务平台建设。[4]自此“互联网+”以其多渠道灵活性、全方位的开放性、强力的融合性以及特有的创新性等特点,逐步过渡深入到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等领域。

1.数据来源与研究程序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中国知网,以“‘互联网+’ or‘政务服务’”为检索式进行主题检索,检索年限范围是2002-2019年(具体检索日期截至2019年6月1日),结果命中1622篇相关文献,剔除会议纪要、新闻报道、评价性文章、项目记录、各类型通知及不相关各类文章944篇,获取相关文献共有678篇。

1.2 研究程序

本研究应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该领域2002-2019年时段内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筛选;其次对所选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并对提取到的关键词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整合优化,将其合并为表达更具体、更全面的单元词,并归为主题词,运用Excel建立关键词的数据样本,同时利用Bibexcel软件计算并统计得到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最后应用 CiteSpace绘制突显词词谱,对突显词表中显示的突增关键词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得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新模式下政务服务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2.研究概况

词频分析法是对反映文献主题概念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统计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在通过某些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重复出现的次数,总结出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5];可视化是通过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图像、图形等直观的视觉表现形式,归纳、总结大量信息,从而进行分析的过程[6];突显词分析是探测近些年发文热点而进行的一种分析方式;突显词的突显强度越强代表该研究领域热点的发文数量在短时间内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下该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7]

2.1 趋势分析

对领域内研究成果进行趋势分析,可以直观地从数量增减的幅度探知该领域的研究态势。本研究为了对近些年期刊发文趋势把握更加准确,添加多项式趋势线,经公式y=1.0984x2-11.943x+22.38计算,得到R2=0.5984,结果与1相近,说明近些年的发文量具有趋势分析的意义。

如图1所示,该领域的期刊发表数量呈十分明显的递增趋势,整体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萌发阶段”,其时间范围是2002年到2012年,这十一年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堪称稀少,处于领域研究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为“深入发展阶段”,从该阶段数量趋势上来看,2013年到2014年的增长较之以往“翻了两番”,期刊论文发表数量首次在该阶段出现大幅度增长情况,说明该阶段一定是在经历第一阶段之后探索出了一定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三阶段为“暴增扩散”阶段,在基于文献调研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之所以该阶段趋势出现暴增是因為2015年是“互联网+”概念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重要发展之年,新模式结合传统领域碰撞出的火花乘以刚刚经历的“萌发探索”和“深入发展”这两个阶段的学术积累,使得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研究热情空前高涨,期刊论文成果增长态势明显。到目前为止发文量最高年份是2017年213篇,是2015年之前发文总量的3.2倍。2019年虽然是不完整年,但现有研究论文数量显示已超过2015年,足以证明当下对“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相结合的相关研究不仅有深度还有广度,研究热点相对聚集但又全面细致。

2.2 词频分析

对于关键词词频分析的分析,可以有效地确定研究重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则越能体现出该领域的学科重点。 经过统计软件Bibexcel提词并统计,通过去重优化、合并同义词等操作,从研究已获取的678篇文献中共提取有效关键词977个,选取其中频次在5以上的关键词列举如表1所示。其中排在前10的高频关键词有(不包括政务服务、互联网+等作为检索词的关键词):电子政务(113)、政府门户网站(33)、政府治理(31)、公共服务(29)、服务型政府(26)、大数据(24)、政务微信(23)、政务微博(22)、政务新媒体(19)、政务创新(19)。由此可见,电子政务、政府门户网站以及政府治理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点研究主题。公共服务、政务微信、政务微博、政务创新、服务型政府等也是近些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热点。这其中可以大致总结为5个方面,其一是以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载体的政务电子信息化研究;其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搭建政务服务平台研究;其三是以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政务信息公开等为首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其四是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实现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务研究;其五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综合治理模式等为首的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2.3 可视化分析

2.3.1 突显词谱分析

突显词分析,是探测近些年发表论文热点而进行的一种分析方式。突显词的突显强度越高反映出短时间内该研究热点的发表论文数量越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基于Cite space V软件的突现词分析功能来确定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在Time Slicing一栏中选择2002-2019年,#Years Per Slice一栏中选择1,Node Types一栏中选择

图2中列举了678篇文献中977个关键词经过突显词计算后突增值排在前六的关键词,按照突显强度对其排序。由表可知突显强度最大的是“电子政务”一词,突显强度最高为5.59524,从红色块分布可以看出该词突显年份持续时间最长,说明有关电子政务的研究不仅研究数量多、年增长率高而且持续性强,足以说明“电子政务”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首要热点。其他突显词分别为移动政务、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政务微博以及政务微信,这些突显词无不体现着传统政务工作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是适应和符合当下政府政务工作职能与民众需求的最佳模式,同时也突出了新媒体的应用也极大的创新了政务服务模式。

2.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中的find clusters及label clusters with indexing terms进行操作,由此可以得到图3。集群(clusters)是指可视化图形中形成了一个个不规则多边形图形,这些集群将联系程度更紧密的关键词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其意义进行了标注,标注排序代表了该集群主题内文献的多少。[11]从图3可以看出关键词聚类后出现17个聚类标签,对这些聚类标签再次人工归类为五大类,分别是“以微信等新媒体为载体实现政务信息化”,“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搭建政务服务平台”,“以大数据技术为创新点创新传统服务模式”,“以线上线下等新模式为突破口达到治理创新的要求”,这亦与研究前期词频统计后总结的热点不谋而合。

3.主题热点分析

根据上述词频分析图表以及可视化知识图谱,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内容,将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热点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掌上服务移动化

服务移动化顾名思义就是为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掌上政府服务。与政务服务移动化相关的研究在知网上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移动电子政务的研究在当时学术界处于萌芽阶段,早期研究成果较少,更多的是基于实践的探索与总结。最初对移动电子政务的定义是政府办公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接入办公系统来满足企业、居民与政府之间的业务往来[12]。可見,使办公“随时随地”、服务“随时随地”是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设想。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不断渗透,传统电子政务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应运而生,即移动政务。他是借助移动通信数据服务而进行的政务活动[13]。通过对政务移动化领域相关文献阅读发现有关移动政务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移动技术和服务内容这两个方面。

关于技术方面,主要从数据安全、数据库建立与运营、云计算等角度去研究,如陈兵、钱红燕等人从移动设备的物理安全、接入网络、通信传输和服务器数据库安全角度出发,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14];赵秋菊提出了一种基于.NET平台的解决方案,重视被服务用户的身份认证来保障服务信息安全[15];周俐军、王冬梅等人针对移动存储介质在政务内网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移动存储介质安全管理的技术保障措施[16];马玉龙、喻成成从移动数据库关键技术角度,着重介绍了复制缓存、数字广播、移动查询和事务处理等移动政务关键技术[17]。

关于服务内容方面,根据地域的不同,学者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服务内容新模式的创新,如韩玲华[18]、蔡雪[19]、周顶等[20]人分别对江苏省、北京市、香港等地提出了服务模式创新的内容;王维斐等、陈美等人对政府门户网站智能移动客户端以及网站服务体系的建构进行了分析;吴含赟、王少剑等人针对政务微信服务的公共性偏离以及政务微博的建设提出了相关意见。

3.2 公众自给服务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众自给服务化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从提供服务的载体以及获取服务的途径两个方面来剖析。从提供服务的载体方面,需要政府建设“政务云平台”。在政务云建设方面,有学者认为政务云具有多租户、服务化的特点;肖拥军提出部署政务云要做到“四个优先”,即制度法规优先、顶层设计优先、国产软硬件优先、电信运营商优先[21];王姝和王继认为政务云的建设想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需要借助以服务为核心的云框架服务中间件、以开放标准为思路、以产业链形式发展等方面[22];政务云的存在虽然更加便捷,但其面临着众多安全隐患,章谦骅从安全服务管理、安全事件管理、安全风险分析三方面监管政务云安全[23]。

从公众能主动获取服务的途径来看,还需要政府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翟云构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24];王宜晓在研究政务云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共享的模型[25];杨梁栋分析了信息共享平台组成的6个层次,分别为应用层、认证层、接口层、服务层、数据层以及管理维护层[26];付栋则提出了构建公众导向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路,真正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与公众需求的互动[27]。

3.3 信息公开标准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公开标准化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三方面的内容:建设信息公开标准化的原因分析、信息公开标准化的路径分析以及实证分析。

关于建设信息公开标准化的原因,张堂知认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就是政务信息公开标准化,并且可以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系统之间的相互兼容[28];彭逸凡等人认为标准化可以引领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在此基础上规范政务公开的过程、增强政务公开时效性[29];周莹认为信息公开的不标准会造成政务信息有效性低,阻碍信息间的流通,会造成资源浪费[30]。

构建信息公开标准化的途径中,大多数学者认为要建立统一的公开标准、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实行相关绩效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除此之外,乔祥杰在信息公开标准化的对策建议中,提出运用政府网站来呈现政务信息,他认为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信息,分类目呈现在公众视野中[31]。在标准化实现途径方面,朱士翰等人则对广西横县行政审批标准化进行了举例论证,其中包括政务服务建设标准化、运行过程标准化以及监督标准化三个方面[32]。

3.4 普惠服务智能化

政务服务智能化的初衷即为公众提供简单、快捷、无技术操作障碍的服务,目的是实现服务的普惠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服务智能化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智能化系统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

在智能化系统的研究中,房元桂等人认为智能化系统可以应用于政府办公楼的楼宇或部门的建设中,将办公内网、专网、外网智能化结合,打造“三网一库”的智能化系统[33]。在智慧城市的研究中,龚炳铮介绍了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体系结构以及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34];汪玉凯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处于最高端位置的智慧政府,他从智慧政府的公共属性、本质、目标以及建设路径四个方面对智慧政府的特征进行了介绍[35];董立人阐述了智慧政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36]。

3.5 无缝对接O2O化

O2O化主要是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无缝对接。O2O化主要是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无缝对接。在研究O2O化的过程中,围绕其相关内容的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O2O基本内涵的分析,另一方面是O2O应用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在O2O基本内涵分析中,胡心洁最早发表关于O2O在政务服务中的具体体现,她认为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媒介,架起政府与民众之间有效互动的新桥梁,实现政务服务最优化的效果[37]。赵玲瑜介绍了O2O传播体系构建的内外驱动因素[38]。周霄对政务2.0时代下的O2O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介绍[39]。

4.结语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从实际意义上讲是对实现智慧民生新路径的探索,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突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是政府“放管服”改革的基石,是推动释放市场潜力与活力的新契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杠杆。本研究通过对“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主题的论文成果梳理,将现有研究主要概括集中于掌上政务移动化、服务平台便民化、信息公开标准化、普惠服务智能化以及无缝对接O2O化这五个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现行“年龄”也有限,并且公眾对政务服务的需求与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要从更全面的分析角度,更完善的创新体系和更前沿的科学技术入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7年.

[2] 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 c_128775704.htm

[3]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9/29/content_ 5113369.htm

[4] 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392/c5461221/ content.html

[5] 邱均平. 基于时序关键词热点识别方法的图情学科研究趋势分析(2000—2009)[J]. 1965.

[6] 罗文静. 数据挖掘中可视化技术研究与实现[D]. 电子科技大学, 2007.

[7] Jean Marie McGloin, David S. Kirk. An Overview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 2010, 21(2):169-181.

[8] 于永胜,董诚,韩红旗,李仲.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科研团队识别方法研究——基于迭代的中间中心度排名方法识别科研团队领导人[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

[9] 赵爽. 基于共词分析的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研究热点探析[D]. 吉林大学, 2017.

[10] 张文亮, 付枭男. 2011—2017年我国图书馆学视域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综述[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4):5-11

[11] 王莉, 李世宇. 基于Cite Space的国内“互联网+传统行业”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J]. 情报科学, 2017(2):150-156.

[12] 佚名. 金鹏移动电子政务解决方案[J]. 移动通信, 2002,26(12): 98-99.

[13] 巩永华, 李大伟. 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研究[J]. 电子政务, 2006(9):48-52.

[14] 陈兵, 钱红燕, 冯爱民,等. 移动电子政务安全[J]. 电子政务, 2005(z5):80-86.

[15] 赵秋菊. 移动电子政务平台中安全Web服务的研究[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1, 32(10):967-969.

[16] 周俐军, 王冬梅, 宋皓. 政务内网中的移动存储介质管理问题及对策[J]. 电子政务, 2008(10):97-101.

[17] 马玉龙, 喻成成. 移动数据库技术在移动电子政务的应用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5(26):7348-7349.

[18] 韩玲华. 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19] 蔡雪. 北京市移动政务服务应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北京理工大学, 2015.

[20] 周顶, 张毅, 张玉婷. 香港移动政务模式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34(12):55-59.

[21] 肖拥军, 姚磊. 关于建设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几点思考[J]. 中国信息界, 2012(10):21-22.

[22] 王姝, 王继. “政务云”发展之道[J]. 信息化建设, 2012(1):18-20.

[23] 章谦骅, 章坚武. 基于云安全技术的智慧政务云解决方案[J]. 电信科学, 2017, 33(3):107-111.

[24] 翟云. 基于“互联网+政务服务”情境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10):64-67.

[25] 王宜晓. 面向公众服务的政务云协同工作流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2014.

[26] 杨梁栋. 浅谈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J]. 电子政务, 2008(3):72-75.

[27] 付栋. 公众导向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14(6):16-19.

[28] 张堂知.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共享初探[D]. 福州大学, 2005.

[29] 彭逸凡, 侯超华, 丁婵. 标准化推进政务公开制度的研究[C].中国标准化论坛. 2015.

[30] 周莹.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 2011(9):102-103.

[31] 乔祥杰. 关于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规范化的研究[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7, 7(1):85-86.

[32] 朱士翰, 潘桂媚. 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广西横县为例[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7(1):24-27.

[33] 房桂英, 魏志强, 贾东宁. 大规模公务员培训的智能化电子政务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18(6):102-105.

[34] 龚炳铮. 关于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思考[C]// 2012中国信息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 2012:7-10.

[35] 汪玉凯. 智能化治理与智慧化服务: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J]. 信息化建设, 2017(1):15-18.

[36] 董立人. 智慧治理:”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创新研究[J]. 行政管理改革, 2016(12):33-37.

[37] 胡心洁. 如何架起政府与民众有效互动的桥梁——从“政务O2O”时代谈起[J]. 新闻爱好者, 2015(2):71-74.

[38] 赵玲瑜. 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务O2O传播体系建构[J]. 青年记者, 2015(36):79-80.

[39] 周宵, 樊传果. 政务服务O2O:“互联网+政务服務”下的新趋势[J]. 新闻传播, 2017(15):70-71.

作者简介:

王秋菊,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政府治理、公共政策。

王依雯,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

付枭男,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王秋菊 王依雯 付枭男

安全管理移动电子商务信息论文 篇3:

温州市移动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水平提升的助推器。近年来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相继推出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这为温州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分析了移动商务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及融合发展之路,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温州市移动商务发展的对策,即夯实基础、打造平台、扩展应用、服务产业。

关键词:智慧城市;移动商务;对策

文献标识码:A

1移动商务概述

移动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方式,用户以移动终端作为事务处理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络进行商务活动,是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融合的结果。随着4G网络不断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用户逐渐“移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手机购物、移动社交等已成为年轻用户的应用焦点。

随着3G、4G网络不断成熟,移动商务企业应用也在不断普及和发展,移动应用、移动交易、移动营销、移动办公、移动增值信息业务、移动娱乐、移动社交等业务和服务正在兴起。

目前国内各城市都非常重视发展移动商务,移动商务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更快更迅速的反应和服务顾客;对温州而言,发展移动商务有利于促进温州传统轻工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助于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促进城市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随着二维码、RFID、LBS、NFC、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渐普及,移动商务将成为一个年交易额达万亿的庞大产业,有望成为电子商务之后,企业商业争夺的下一个主战场。

2温州移动商务发展定位

智慧温州的建设重点是信息基础设施、城建和家居、管理与服务,涵盖了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市政建设与管理、旅游、公共安全、交通、医疗卫生、环保等重点领域,通过数据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公共服务高效快捷(公共),城市经济运转良好(商用),民众工作生活便捷(民生)三大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与移动商务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在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下温州移动商务发展定位是:架设统一的移动信息平台,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线网络接入,为市民、企业、游客、政府提供丰富的无线信息服务和各类移动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打造移动交易市场,培育大批移动互联网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的移动商务产业链,推动移动商务产业健康发展。

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温州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投资将达50亿元,并带来200亿左右的产业机会,这为温州移动商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3温州移动商务发展策略

3.1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项目建设,推进宽带提速,对宽带用户进行光纤到户(FTTH)改造;加快4G网络在全市的全面覆盖和商用;实现市区主要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给民众上网和开展移动交易提供更多便利。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框架的底层,要为上层提供网络接入和数据集成的功能。为此,温州要建设统一的城市数据中心,涵盖人口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商业机构信息数据库、实时交通信息数据库、医疗数据库等,建设城市云计算中心、数据灾备中心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支撑智慧城市业务发展。

3.2基于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移动信息平台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设统一的移动信息平台,作为门户站点和展现智慧城市应用的主窗口,内置各种各样的应用,方便PC端和移动端用户的访问。

具体来说,移动信息平台基于物联网感知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集成城市新闻系统、城市商圈系统、交通信息系统、天气信息系统、旅游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移动政务系统等。民众只需借助手机、电脑、PAD等任何终端随时访问移动信息平台,应用热点信息查看、水电气费用查询、出行信息参考、网上办事等相关服务。

3.3构建面向智慧城市的移动商务产业

智慧城市建设和移动商务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两者可能是殊途同归,即以物联网作为基础网络,以大数据作为业务内容,以云计算实现业务处理,以移动终端实现业务输出。

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和移动商务产业要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实现产城同步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移动商务企业(硬件制造、软件开发、资源开发、移动营销、平台运营等),建设移动信息门户站点、开展移动办公、打造移动商圈、监管公共安全、开发和整合交通、旅游、消费等领域的移动业务,完善移动商务产业链。另外,要根据温州传统产业发展特点,通过移动信息化改造,打造没有边界的网络协同环境,增强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集聚效应,特别是在城市现代服务业、移动增值业务、移动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模式创新和业务创新,丰富移动商务业态,提高产业总产值。

3.4丰富各类移动应用

移动应用(APP)是整合各类信息和线下资源,通过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产品、信息或服务的方式。温州智慧城市建设和移动商务发展都需要开发各类移动应用,满足政府、企业、个人用户的使用需求。

为此,在公共管理领域要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推进政府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电子政务平台、数字城管、数字档案馆、环境监测、气象监测、城市地下管网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一批信息化平台。大力推广移动办公,提升机关政务处理效率和水平,为政务公开、监督、城市管理等提供帮助。

在个人生活应用方面,要尽快实现移动购物查询、消费扫码、手机预定、移动支付、缴费扣费、掌上旅游、门诊预约、停车诱导等功能,鼓励商家开展移动营销,扩大市民卡应用领域等,为市民的购物、出行、学习、教育、保健等方面提供便利,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在企业行业应用方面,温州要把握经济转型的契机,要加快智慧旅游、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停车缴费、远程医疗等项目建设;加快基于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物流货物跟踪、移动办公、生产控制、远程管理等业务的实现,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改善行业企业的运营能力。

3.5深化传统产业移动商务应用

鼓励温州制造业、生活服务业、观光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企业深入应用移动商务,优先发展见效快、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移动交易平台、移动消费、移动支付、移动营销等业务,鼓励企业使用手机淘宝、微商城等移动商务站点。

积极引导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大力推进新型业态发展。鼓励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提供商等相互协作,建设面向产业应用的移动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供技术与服务支撑。

3.6积极对接第三方移动商务平台

中国移动商务发展日新月异,2013年中国移动商务交易规模达1300亿元。移动用户爆发式的增长成为中国移动商务迅速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各类手机店铺、微店铺、购物类应用商店不断推陈出新,大幅促进移动购物频率。

作为传统轻工产品制造基地的温州,要抓住机遇,积极对接各第三方移动商务平台,支持和帮助企业应用手机淘宝、微信微店、京东、一号店等平台,开设移动店铺、销售商品,争夺移动商务领域的市场份额。另外,各企业和商户也要重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同城购物平台和本地商圈,促进O2O模式的本地消费。

3.7大力开展移动营销

温州经济主要以鞋服、阀门、汽摩配、眼镜等传统制造业为主的特点,为了提高温州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要鼓励企业开发手机应用(APP)、建立微信公众号和手机网站(WAP),建设手机淘宝、微店等移动店铺,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媒体开展网络宣传和移动营销,让移动商务服务于温州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微信公众号、移动应用和手机网站的开发有助于提高企业网站的访问量和提升品牌关注度,在移动商务领域中抢占市场先机,让消费者体验和使用,有助于提升温州制造的影响力,也会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经营。

3.8开展移动商务业务创新

目前移动商务创新是温州的短板,要实现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在移动通信技术、产品与应用、软硬件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需要新的业务模式引导发展,特别是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领域,需要加强技术创新。

政府可在政策制定、资金扶持、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强扶持、引导和规范,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研究制定移动商务创新的实施方案与配套措施,为移动商务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提高企业积极性,为移动商务创新提供一切所需的便利,重点依靠企业促进移动商务技术和产品创新,依托企业和个人团队实现模式和产品创新。

3.9加强交流合作,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温州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杭州、成都、北京、上海、无锡等城市进行商业合作、企业协作、项目交流,吸引外来投资和项目,鼓励移动商务创业与创新,通过灵活而优惠的政策,让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流入温州,促成移动商务的发展,打造移动商务方面领先地位。

移动商务是新兴产业,人才极度缺乏。针对移动商务良好的应用前景,温州各大高校需要开设相关课程、专业,加强人才基础储备;另外要通过社会培训的形式,召集和培养优秀业务人员。高校或行业协会可以定期举办技能竞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徐波,吴泽福.厦门市移动商务发展及应用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02).

[2]王首彬,高君.天津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3,(04).

[3]刘忠.中国移动商务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7).

作者:魏振锋张小华

上一篇:国内外顶级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下一篇:基于金融一体化的投资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