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因素论文

2022-04-18

摘要:由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严重社会消极效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克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固然需要强化制度建设,但更需要会计人员恪守职业操守,恪守特殊的伦理道德。会计人员能否避免信息失真,一方面需要寄希望各种制度的完善,不给虚假信息留下任何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主要还取决于会计人员行为、思想的自觉,能够通过自我约束,维护信息的真实。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会计信息失真因素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会计信息失真因素论文 篇1:

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大面积、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经了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以会计造假为突出表现的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实折射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严重滑坡。面对我国目前的这一状况,作者试图应用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对会计人员造假行为动机进行深刻的分析,以寻求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动机分析;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大面积、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1999年我国新《会计法》的颁布及国家会计学院的成立代表着党和政府对会计造假问题治理的决心。对于这一问题,众多的会计学者、专家、会计工作人员对此进行了各种角度的分析和探究。归纳起来,既有制度层面的,如:企业产权不明晰、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准则存在漏洞等;也有执行层面的,如:会计监督不力、违规惩处力度小等,以及人员素质方面等等。其中吴联生(2003)提出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认为其治理有显著差异:规则性失真的治理在于会计规则制定者要准确把握会计域秩序,违规性失真的治理关键在于设计一个合理的责任合约安排,行为性失真的治理措施则主要在于加强会计教育。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在于“人”。会计人员的各方面因素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心理和行为特征等在会计信息失真中具有重要的能动的决定作用。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和有意造假;根据会计人员造假的动机,有意造假可分为会计人员主动造假和被动造假。下面,将分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会计人员主动造假、会计人员被动造假这三种形式,对会计信息失真中会计人员影响因素予以分析。

一、 会计信息无意失真

在会计信息失真中,有一种情况是会计信息无意失真,它包括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和不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可避免会计信息无意失真主要是指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引起的失真,即会计人员在遵守会计制度的前提下,由于个人业务素质不高、会计方法使用不当、对会计事项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等,使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不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又叫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因为客观因素以及一些合理的主观因素而引起的不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会计信息失真。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信息失真也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关。尽管这种信息失真是合法的、允许存在的,但可以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判断能力、认识能力等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和精确性。具体说来,影响会计信息无意失真的因素包括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实践经验和能力、对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法规制度的熟练程度以及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二、 会计人员主动造假

会计人员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铤而走险、违规、违法操作,有意造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主动造假就是指会计人员为了个人私利,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

“行为之后必有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行为的动机。分析会计造假动机常用的方法是“成本—效益法”。究其造假行为动机,主要是他们以身试法所获取的利益远大于付出的代价,代价越小,谋利越高,造假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大。会计法规、法律确定的处罚成本过低,查处力度较弱,就会导致会计行为主体较为普遍的非法律安排。同时,我国产权改革未完成,没有大量的合格的交易主体,就不可能形成正常交易秩序,国有企业产权模糊,国有资本所有者虚拟或缺位引起了交易行为的扭曲,表现为个人的效用的最大化,其可能导致集体、国家的非效用最大化行为。由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时间较短,反舞弊的立法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立法的滞后性、法律法规的非系统性;同样,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也具有相当的滞后性。因此,法律法规与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不协调成为一种必然。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打假力度,尽快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使得造假成本升高,从而遏制造假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舞弊行为泛滥,最主要根源在于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驱动。会计人员为了私利进行的会计舞弊包括:贪污公款、贪污公物,私自挪用等。导致会计人员有意造假的直接原因在于会计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淡漠,不遵守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因此,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是预防会计人员有意造假的关键所在。

三、 会计人员被动造假

会计人员被动造假就是指会计人员在其同事、下属、上司、上级管理部门或其他单位个人进行会计违规行为时不抵制、不检举,甚至在各种内外部压力下被迫协同造假,导致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事实。从客观上看,会计人员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资料的直接制造者,假账必然出于他们之手。应该说,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失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情况下会计人员并不具备会计造假的直接动机,而是出于种种顾虑和现实压力不得己而为之。

分析会计人员被动造假中其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担心抵制造假会遭致日后的打击报复;和主动造假的同事、上司、下属或其他部门、个人关系良好,不愿伤害他们;担心抵制行为失败后被单位或周围人孤立或蔑视等等。这些心理因素会严重制约会计人员抵制或检举会计造假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会计人员被动造假。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惧怕报复的心理。会计人员抵制或检举会计造假行为,一般只给他们带来成本,不能带来收益。因为很少有人为会计人员抵制或检举造假行为后遇到的麻烦支付报酬、进行补偿或获得职业水平的承认,而且会计人员可能会付出极高的成本或代价。即使会计人员非常小心地、用较巧妙的方式抵制或揭发会计造假行为,也可能使融洽的人际关系紧张起来,特别是造假者处于高层或拥有很高的威望或权力时,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第二,从众的心理。从众心理也是造成会计人员被动造假的重要原因。由于在很多单位都存在会计造假行为,会计人员在面对造假行为时可能会感到很正常,没必要小题大做去抵制、去揭发;或者周围的其他同事、上级对造假行为是认可或默认的,由此产生从众心理,认为自己不参与造假就吃亏了或落后了。如果感觉到具有高道德品质的其他人违反了法律,那么一个人的行为标准将会改变。这是因为他人的行为可能影响自己的内在道德标准。IRS委员会成员Charles Rossotti最近声明“如果会计人员开始相信别人正在舞弊,会计造假的诱惑可能变得不可抵抗。”(Weisman 2001,AL)。会计造假行为的普遍性和“法不责众”心理的存在使会计人员没有动力和勇气去抵制或检举会计造假行为,由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第三,侥幸的心理。会计人员知道参与造假是要冒险的,是有可能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冒险心理很可能会被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所抚平。会计法规的空白区和会计行为的自身特点使得会计造假行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为会计人员对会计造假行为的解释、判断或辩解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和余地,从而更加助长会计人员的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

四、 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

如前面所述,会计人员的各方面因素对于会计信息失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预防或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关注会计人员这一能动的主观因素。因此,研究会计人员本身,是进行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对于造假现象,我们只能通过考察个人的行为、愿望、信仰来解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行为科学”。但同时,个人并不等于把每个人视为独立的、抽象的个人。个人的偏好要受到其他人或他所属集体或阶级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此有关的制度环境的约束。会计人员自身在会计人员塑造中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而制度因素、环境因素则是会计人员塑造的重要保障和外部条件,这些也是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1)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以尽早形成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并体现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同时,为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提供保障,此外还应加强对会计法贯彻执行的检查建立执法检查制度,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委派制,同时要加强对则会人员的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严于克己自律,坚定会计意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伦理及职业道德体系。(3)适当加大对实施会计舞弊者的处罚,并以法规的形式指定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监管者的积极性,促使监管者积极实施严监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舞弊机会,控制会计舞弊现象蔓延。我国许多重大经济犯罪案件都是由举报人举报并得以查处的。因此,应在建立重奖举报人制度的同时,严惩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并使该项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子以规定,使举报人应有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总之,会计舞弊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在道德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作用的同时,大力推行法制制度,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会计研究,2003,(1).

2.叶陈刚.会计伦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62-83.

3.Weisman,J.IRS audits at record low:Officials cite decade——long staff decrease,old computers,law defending taxpayers.USA Today(February 16):A1.,2001.

4.秦江萍.企业会计舞弊及其控制: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财经论丛,2005,(4).

5.谢雯.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作者简介:陈玉清,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肖峰、王琳,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硕士生。

作者:肖 峰 陈玉清 王 琳

会计信息失真因素论文 篇2:

会计伦理与职业道德自律

摘要:由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严重社会消极效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克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固然需要强化制度建设,但更需要会计人员恪守职业操守,恪守特殊的伦理道德。会计人员能否避免信息失真,一方面需要寄希望各种制度的完善,不给虚假信息留下任何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主要还取决于会计人员行为、思想的自觉,能够通过自我约束,维护信息的真实。同时,鉴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各种外在环境条件是复杂的,我们还应当倡导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既希望会计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也应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加以制约。

关键词:信息失真;会计伦理;职业道德

一直以来,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屡禁不止已是人们痛恨的一个社会弊病。令公众哗然的典型案例是,少数上市公司制造的各种“以假充真”财务报表等虚假会计信息不仅使广大股民上当受骗,损失惨重,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危害,“严重地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安全”[1]。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会计信息失真能够见诸媒体曝光者,“仅仅是冰山一角”。当然,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影响并非中国所独有,美国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等会计假账丑闻引发的“世界波”,足以证明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是公认的世界性顽症,“会计信用危机”具有全球性特征[2]。人们对会计伦理、职业道德关注的主要原因恰在于此。有人认为,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屡禁不止与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有直接关系。但无论怎样剖析,披露虚假信息有背法律,有违社会公德,完全背离了会计的职业道德,社会不良风气不能成为会计披露虚假信息的理由。遵章守纪,遵守社会公德是普通公民的基本义务,从事特殊职业的会计绝不是“特殊公民”。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诸多途径可供选择,如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各种法律和规则、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等,但最重要的是会计自身应恪守职业操守和行业内部特有的伦理道德——那些属于非制度层面的约束常常比制度安排更重要。例如,美国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度,各种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完备,却仍然出现了影响重大会计舞弊案件。因此,制度建设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但不是决定性的、唯一的,只有寄希望会计成为“伦理人”、“道德人”,会计信息失真才能降到最低限度。比较而言,前者更像“硬件”建设,后者与“软件”相像。诚然,制度上的防疏堵漏是必须的,不可松懈的,而执行这些制度规范的人假如丧失了伦理道德约束,无视职业道德,那么这些制度规范,乃至法律法规便会形同虚设,“软件”会从多方面消解“硬件”的作用与功效。因此,防治会计信息失真既需要强化制度——“硬件”建设,也需要千方百计加强会计人员的会计伦理、职业道德建设。令举国公众大哗的著名的2005年上市公司十大财务舞弊案以及2005年上市公司十大现金舞弊案,不能说某个公司的会计是主谋,但至少说明参与造假的会计人员丧失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良知,丧失了会计伦理,从中扮演了“为虎作伥”、“推波助澜”的角色。这些案例再一次使会计人员的伦理道德水准成为焦点话题。涉及会计人员的道德伦理水准的提升,许多学者提出过真知灼见。例如,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教育,规范各种会计行为,强化考核审计等。这些议论均可视为有效途径。然而,这些措施、设想、办法等依然属于“他律”范畴,各种名目的“他律”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取决于自律程度——会计人员如何能够实现自我约束水平的高低。这里所讨论的自我约束只有转化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思想的自觉,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会计伦理、职业道德等最终应解决的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当会计人员成为“伦理人”或朝着“伦理人”目标努力时,会计信息失真程度才会大大降低。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其各种对策研究,学术界给予了较多的讨论。我们之所以强调核心是人的问题,是因为“会计活动既是经济活动,更是人的活动。”[3]“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逐步从以物质资本为中心向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崇尚以人为本的观念(即人本主义),其核心和灵魂就是人的理性行为,归结起来就是人的伦理问题。”事实告诉我们,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终极原因及其解决必须以人为本,即解决会计主体——人的伦理问题。我们所说的会计伦理是会计人员的道德伦理,职业道德也是人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下,会计伦理在财务管理中突出的是人本主义,从各个方面有利于道德伦理水准的提升。人们对会计伦理及其内涵有不同层次的解读,但落实会计伦理依然不能脱离以人为本。会计伦理及其强化、强调就是要将以人为本落实到会计伦理建构过程中,使之成为会计人员的自觉。

会计的“独立性”原则是人们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认为增强会计的独立性会减少干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有学者更进一步指出,会计人员披露造假信息是因为处于“弱势地位”[4]。某种意义上讲,会计的独立性程度与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成正比,但随之而来的疑问是:独立性是否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决定性因素呢?处于“弱势地位”,是否就应当违心地披露虚假信息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会计的独立性程度并不代表会计伦理、职业道德的水平,不应当成为蔑视法律法规的“凭据”,也并非是会计职业操守的代名词。那些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笼,只能说部分原因在于会计独立性缺失,绝非全部原因。反之,假如会计伦理水准低下,职业道德缺失,那么这种独立性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副作用。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营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道德规约和伦理基础。正因如此,有学者明确指出:“遵守伦理是最基本的会计行为规范”,其核心价值取向是道义价值,“会计伦理作为对财务行为主体的价值导向,是通过贬抑财务行为之恶和褒扬财务行为之善而实现其道义价值功能的。”[3]无疑,会计信息失真属于被人唾弃的“恶行”,也是“失德”和“败德”;而坚持伦理正义,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则属于“善行”,折射着会计人员的美德。弃恶扬善既是每一个普通公民不能逾越的基本道德伦理准则,也应是会计人员的应然使命和价值选择。当然,现实生活中的会计一定生活在“善”与“恶”矛盾冲突之中,往往面临两者的选择,有可能选择“善”,也有可能选择“恶”,会计行为往往在道德冲突——善与恶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做出抉择,两者必居其一。会计行为的“擦边球”就是“出界球”。会计人员似乎无法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有时直接表现为价值观念冲突、利益冲突),种种冲突常常伴随着道德伦理风险。伦理道德选择除了顾及“善”与“恶”之外,道德伦理风险及其规避不可或缺。必须告诫会计人员,冒道德伦理风险的代价是高昂的。

会计伦理善与恶的价值观念的选择上,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绝不存在模棱两可的选择。因此,我们同意有些学者的观点:伦理是“最基本的会计原则”[5]。无可否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涉及诸多因素,背景、环境、个人素质等不尽一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出笼原因自然不会是单一的,而会计自身因素始终是不可回避的。比如,少数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工程”,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等。但其中不能排除少数会计人员的“主观故意”,与某些腐败分子同流合污乃至帮凶①,并不排除个别会计人员为满足非法、不合理利益欲望的“败德”行为。这些“败德”现象的出现,既属于违法违规行为,也从根本上违背了会计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因此,会计伦理一方面是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的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必须遵守的一般规范。

信息时代,会计以及所承担的社会工作、职能、社会价值等早已超出了“数钱”、记账、打算盘的传统范畴。会计的工作常常与信息披露紧密联系在一起。信息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的重要地位。信息时代,会计已经成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5]。“会计活动是种会计信息共享活动。会计信息共享是和会计信息私有和独占相对立的范畴,它强调的是把会计信息成果传递给所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人。”[3]据此,有学者将会计伦理称为“信息世界的守夜人”[6]。从“看家人”、“管账先生”,到“守夜人”,绝非只是一般称谓的变化,而是时代赋予了会计及其职业更多的内涵。如何使“守夜人”尽职尽责,诚信自然是会计伦理核心之核心。诚信本是市场经济应有之义,在会计行业显得尤其重要。“会计诚信既是一种时代精神,也是会计对自身价值的追求”[3]。会计信息及其披露最基本的准则是真实、可信,唯有如此,会计信息才会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宏观、微观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毋庸赘言。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信任感取决于信息的真伪,公众对会计信息的态度取向也是如此。因而保证会计信息不失真,会计伦理的重要性必然会得到高度重视。在学术界对经济伦理表示关注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伦理经济”。所谓“伦理经济”强调了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人的良知、信誉、人格,突出了诚信的价值和地位,旨在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守法律法规,也时时处处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会计诚信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即在于此。

不同的社会分工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职业,不同的社会职业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有些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可以见到的(如明确公示的各种规章制度等),而更多的则依赖长期形成的伦理和道德自觉。不同的职业依社会分工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它主要包含三大要索——责、权、利。” [1]由此可知,会计伦理主要由“责、权、利”三种要素构成。“责、权、利”三者中,“责”永远是排在首要位置的。只有负责任的主体,其“权、利”才是正当的,符合正义的。只有“责”不出轨、不“越线”,符合诚信原则,权和利的价值才是有意义的。这里所说的“责”不外乎两方面的内涵:社会责任(对全社会负责)和会计自身的本职工作责任(对所在单位负责),由此可以延伸为对会计职业、社会良知的检验。那些造成非常坏社会影响的各种虚假会计信息的出台,可以归结为制度上的疏漏,可以归结为领导者的别有用心,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会计的责任心、责任感的缺失(尤其是社会责任缺失)总是不能避开的原因,会计人员永远有难以推卸的责任。因此,倡导会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还应与会计的工作责任、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社会责任,因为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影响往往会波及全社会乃至造成国际影响也并非危言耸听,而并非所在单位的狭小范围。特别是那些上市公司、大规模生产经营部门,会计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会计信息真伪之间的关系难以割舍。

“会计诚信缺失已成为困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7]会计信息失真反映的正是会计诚信、会计伦理的缺失。我们主张强化会计伦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非否定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无疑,会计信息失真出笼的环境条件是复杂的,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会计自身的道德伦理上是不完善的①。在克服、规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上,伦理道德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堪称一块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有学者称之为“自律性和他律性的同一”[2]。通过各种制度、法律法规达到治标的目的,通过会计伦理实现治本目标,唯有如此才是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标本兼治。因为,当我们寄希望会计人员成为“伦理人”、“道德人”之时,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的趋利性也同样不能忽视。会计伦理建设属于自律,制度建设、措施保障无疑属于他律。片面地强调他律或自律,淡化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会计人员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理应是克服、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的必要条件。例如,以法律规范形式明确相应的奖惩制度,并使会计人员在抵制虚假信息出笼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黄曦,周利刚.从市场伦理透视会计信息造假[J].商业经济文荟,2005,(6):87-88.

[2] 杨晓红.浅析会计伦理规范理论体系[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71-73.

[3] 张娟,金丹.会计的伦理特性探析[J].财会月刊(理论),2005,(9):18-19.

[4] 王静,王海民.由会计信息舞弊引起的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6,(2):9-10.

[5] 张文贤,施月华,施真真.伦理:最基本的会计原则[J].学术交流,2002,(4):9-10.

[6] 黄磊.会计伦理:信息世界的守夜人[N].中华读书报,2004-06-23.

[7] 陈澎,高欣.会计诚信伦理道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39-40.

作者:李 双

会计信息失真因素论文 篇3:

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 要: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历来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广泛关注,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会计领域的一大顽疾。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非常大,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是什么,只有分析这一现象存在的现状,找到了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治好这一顽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及其现状

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该真实完整。但会计信息失真伴随着企业的出现就开始存在了。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失真分为无意会计信息失真和故意会计信息失真。无意会计信息失真是由客观原因导致的信息失真。故意会计信息失真,是有关人员故意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是会计造假。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非常严重,中小企业的会计造假经常发生,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舞弊事件也屡见不鲜,从早期的“银广夏事件”到后来的“郑百文事件”“科龙事件”,再到近期的“五粮液事件”“南方证券事件”等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接连发生。这不仅对市场经济和企业的健康运行构成严重的威胁,也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和公众的利益。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先研究国内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对策。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国内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包含如下几方面:

1.会计核算资料失真

会计凭证、账簿以及报表是会计信息资料的载体。会计凭证失真主要表现在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对客观事实的夸大或缩小,或者是将部分事实进行隐瞒等。会计账簿和报表失真则是表现在大量的伪造信息,虚设会计科目等,利用不合规的计量方法,甚至直接篡改会计报表数据等。

2.企业成本费用核算失真

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人为地将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加,利用多提多摊等手段,将本不应该列入本期的成本人为地增加到本期的成本之中。当企业无法完成当期的利润指标时,其便会有意“缩减”成本费用。将本期的成本少提或不提,进而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3.计价失真

计价失真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资产账目价值已经无法将企业的资产实际占有量真实地反映出来。例如:一些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混乱,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但是,单从账面上来看,却并不能判断出来。企业资产计价过程当中,某些企业将主观的计价标准以及方法进行资产计价,致使计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

4.往来款项失真

企业之间常常存在所谓的“三角债”问题。所以,企业常常将无法收回的款项和无法偿还的款项进行挂账处理。而由于长期挂账,悬而不决;另外,当企业的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时,一些交接手续很可能存在缺失问题,进而导致这些款项被人为忽视。

5.经营成果失真

部分企业并没有按照有关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本应该进行冲减的部分并没有冲减。例如:企业销货退回应该将销售收入进行冲减,但是,企业往往并不进行冲减,而是将其作为本期收入,进而导致账面的利润增幅超过实际情况。另外,还有些企业,虚报“业绩”,或者故意将盈利“缩减”,为企业创建“小金库”。

6.会计基础和会计程序紊乱而形成会计失真

会计人员不足或根本不设会计人员;不建账或账目混乱;账外设账,违章经营;企业领导人滥用职权,财务收支失控;少数会计人员知法犯法,走上经济犯罪道路。归结起来这样的企业有三个“缺乏”,即缺乏能够正确进行会计信息“总结”的合适的会计人员;缺乏会计信息所能形成的正常的、必需的会计工作程序;缺乏有效的形成正确的会计信息的监督机制。

二、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原因

1.利益的驱使

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动力。编造虚假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使。会计造假动机有以下几点:第一,个人或小团体的一己私利。企业高管由此获得提拔重用和丰厚收入,会计人员由此得到蝇头小利。第二,获得投资人投资。比如争取发行股票,争取风险投资等。第三,渡过经营难关,缓解财务压力,取得银行贷款。第四,掩盖企业亏损状况,取得客户信任。第五,逃避税费、骗取国家支持等。不同企业通过会计造假收益不同。对于上市企业,通过采取编造虚假经营业绩,骗取上市、配股、增发资格所募集的资本和市值增加;对于非上市国有企业,会计造假能使企业与相关个人名利双收;对于民营私企,会计造假因虚减收入和利润而少交税金。

2.会计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与人事管理分别由不同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业务部门负责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人事管理中,大多企业的会计任免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奖励、提升等都由企业领导决定,必然会出现会计监督“名存实亡”,“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现象和“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的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监督的“经济警察”,其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中也有人没有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履行好会计的监督职能。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人员产生的,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人员严重短缺。另外,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不一定能进来,进来的未必是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在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中,很多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了会计行列,出现了会计人员非专业化的普遍现象。一般来讲,这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仅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浅层次上,不熟悉现代会计的原理及操作规程,不了解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内涵,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不高,容易迎合领导或图谋个人私欲,编造、篡改会计数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很少有人能做到坚持原则,与违法行为做斗争。相反,很多会计人员对违法违规行为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制造虚假信息出谋划策。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加大惩罚力度,使造假成本大于其造假收益

要降低造假对供求双方的诱惑力,根本办法是控制会计造假的经济根源,即降低造假给供求双方带来的预期收益,加大会计造假给供求双方带来的预期成本,以抑制会计造假逐利的内在动力。一要降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完善会计相关法律制度,降低需求方造假的预期收益;其次,要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制度,降低需求方造假的预期收益;同时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收入,做到高薪养廉。二要提高会计造假的预期成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健全完善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体系,加快“两权”分离改革,以增加需求方造假的预期成本。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加大惩戒力度,以增大造假供求双方的预期成本。

2.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

会计是企业管理者授意、迫使提供虚假信息的必经之路。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

首先,要改革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实施会计委派制。将目前的会计队伍按其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前者代表国家行使职权,后者代表单位行使职权,前者由国家统一的会计机构委派,后者属于单位职工。会计人员要真正成为约束企业的执法官,就必须把会计人员的地位和身份做一些调整和改变,这就需要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就是通过稳定会计负责人的地位,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受干扰地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维护正常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力度和广度,注册会计师是会计监督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以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发现舞弊行为,及时果断处理。

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员素质问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要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高度责任感,要坚持原则,提高会计业务技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要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行为要坚决给予查处。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和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治理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时不我待。时间上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战术上需要多措并举合力攻坚。只要国家、社会和相关单位及个人高度重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就能够营造出风清气正健康有序的会计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会计保障。

参考文献:

[1]杜艳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36).

[2]褚莹.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28-36.

[4]赵金玲,刘爱东.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4):87-92.

[5]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1,(7):7-15.

作者:陈志刚

上一篇: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学生电子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