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对策论文

2022-04-18

摘要: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当前经济和社会中一个突出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会计信息失真对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会计信息失真对策论文 篇1:

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探讨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世界各国都很普遍并且很严重。在上世纪末,我国深圳原野、红光实业、黎明股份、银广夏、琼民源、猴王等企业都爆出会计信息造价丑闻。如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是会计领域热门话题,会计信息失真在各个社会经济领域都很普遍。要想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要究其原因,有针对性才采取措施。持“防患于未然”的态度,同时用“治标兼治本”的指导方针从源头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是指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各种工作底稿及计算机软件等会计文件反映出来的经济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及企业决策者了解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最重要的依据。但如今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频发,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国际进行宏观经济决策重要的参考依据,若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则会导致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失误,进而使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出现严重的偏差,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其次,会计信息失真事件频发,也导致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降低了會计信息的社会公信力。另外,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商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若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够真实、完整,将会影响管理层作出的决策,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出现矛盾,损害企业的利益,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投资人和债权人都是企业利益的关联者,他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状况的了解都是来源于企业的财务报告,并将财务报告作为继续投资的依据,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如果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企业制订的财务报告也会出现误差,将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投资决策,有可能会丧失对企业的信心,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投资人撤走大量的资金,企业缺乏资本的投入,生产环节崩溃,最终企业将会走向破产倒闭的地步。此外,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还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有的企业内部管理者也会利用职权通过让会计信息失真谋取私利,某些企业还可能通过虚假的事实伪造账面上的业绩,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不仅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也会影响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会计准则的自身局限性。会计准则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真伪来说有着两面性。会计准则在会计过程中约束规范会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控制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但由于会计准则中允许具有一定的选择权等会计人可个人操作的特点,由于其规范的不完整性以及会计确认方式的多样性,这些让会计管理者操纵会计信息变得容易。由于会计准则自身局限性而导致的选择权被滥用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会计在确认基础上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也就有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出现,会计信息造假者往往会通过这其中的时间差来操作会计信息业绩造假。同时会计政策也让企业在会计信息方面可操作范围越来越宽,在规则内会计信息造假者总是有意识的选择有利于其会计目的的操作。这样会计信息在规则内出现失真就一直不能避免。其次,会计准则滞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经济行为不断出现,原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相对经济的发展总是要慢一拍,新的经济行为产生而相应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却不能满足需要这也给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发挥”空间。会计准则自身的局限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2.会计监管部门相对薄弱的监管力度。我国在法律上做出各种针对惩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规定,比如《会计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究其根本首先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体系及各种制度都还够健全,其机制本身的不完善降低其有效性;再者对于不法者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是对不法者的纵容这更让不法者没有压力并不以此感到耻辱。加上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的缩水,对于会计信息造假的现象监管部门主要是采取行政处罚而于直接责任人很少有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民事责任主要偏重于赔偿更是谈不上处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以使其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使增加其企业的收益而违背会计准则制造假的会计信息。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薄弱及对违法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3.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按照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来对进行自我教育和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会计人员都会按照领导的指导来进行操作,很少有人会坚持作为会计人员应遵循的执业原则,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人都会配合领导作出的指导,即使是错误的也会相互粉饰,企业经营者中还有为了使利益最大化而强迫会计人员按其意愿办事的,这无疑会使会计职业道德直接成了摆设。在会计核算的工作中甚至是在交易中会计人员需要结合自身职业判断能力来选择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处理程序,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够公正不够客观,或者说会计人员自身抵制不住诱惑,那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也是无法避免的。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

1.建立健全会计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法律体系是通过两种思路来建立,一种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会计行为及实务操作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严密而具体的规定,这对会计这一行业来说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另外一种是指,对于会计这一行业国家只在大体上进行方向性和指导性的规范,而对会计行为和实务操作上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主要是由民间半官方的组织来制定。与此同时会计人员在对选择会计信息的技术方法上具有较大限度的自由。目前我国的会计体系沿用第一条思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建立了一套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律体系并建立了会计职业相关的行政法规和法律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企业、单位更是想尽办法规避自己的责任,各种约束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会计人员职权条例》、《总会计师条例》、《公司法》、《经济法》、等等,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会计法律法规的约束,其可操作性的缺乏依旧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期的发展阶段各种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其中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联的会计法律法规较为突出,为更好的解决这些会计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可操作性得到提升。

2.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为会计程序的制定和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了依据,能规范每一项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包括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的规范。会计实践活动中基本原理也是通过会计准则来反映,这对会计实践活动中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报告有着一般性的指导。由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在其所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建立的,并且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规范的制定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将会计准则划分为社会性会计准则和技术性会计准则。社会性会计准则是会计活动所处的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对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总的体现。技术性会计准则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处理的过程中普遍实用的并对其会计行为具有直接规范和指导作用的会计准则。“社会性会计准则”和“技术性会计准则”这两个特点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的有機的结合,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比较宏观的指导性,这使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的治理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限制了会计人员在实际处理具体会计业务时可供其选择的会计方法,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法者粉饰会计信息的行为。为了能使会计行业更好的发展应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和规范,在技术性上应顺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具有国际通用性的会计准则。

3.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我国对于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主要是通过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这两种手段,而然对于会计违法行为的惩处运用民事诉讼的手段显得不够有力。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则主要是对违法一方的处罚而民事责任主要体现的是对其中一方的补偿,民事责任使投资者与企业间形成一种利益机制,促使投资者参与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的监督,能够起到提高投资者及企业的积极性的作用,还能对政府监督部门的监管成本起到控制做用。不同的法律责任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产生具有不同效果的威慑力,民事责任在降低了政府部门监管成本的同时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主体的违法成本降低了,这对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是非常不利的。

4.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想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这个现象使市场经济能够健康而有序的发展,需要加强企业外部的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这些强有力地监督机制。发达国家通过组织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行会来监督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我国新《会计法》对相关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再监督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等政府监督及社会监督做出了较明确的规定,但对于如何有效的实施监督职能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指导。税务、财政及银行等相关部门与审计机关或社会审计机构进行联合审查形成联合监督,才能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更好的保证,才能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

5.加强对会计执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由于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必须与其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相适应。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应针对我国所处的这种经济环境下经济体制的建设出现的消极思想和行为制定相应的道德标准,如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类积极的道德标准来矫正和规范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消极思想和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今的企业均是以力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这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有着质的区别。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应满足市场经济下企业能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及自我发展并且企业能够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于企业正当利益及其合理选择采取尊重的态度。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还应与会计管理体系和会计目标相适应.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力度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的要求,并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让会计人员自身有意识的拒绝对会计信息的造假,工作中对身边的其他会计人员相互监督甚至是有意识的监督身处的企业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从根本上逐步缓解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四、结语

会计信息作为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也是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目前正一步步演变为公共产品。会计信息真伪度尤为重要大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小到企业经济决策。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财务会计报表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和实际经济活动情况不一致,其中包括单一指标不相符,和整体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会计信息的真伪最终会表现在会计报表上。研究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并针对性的探究解决对策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德怀.我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研究[D].云南大学,2012.

[2]梁钰.我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D].南昌大学,2010.

[3]田海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张璐(1993.08- ),女,土家族,重庆,本科,财务管理(会计)

作者:张璐

会计信息失真对策论文 篇2:

探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防范对策

摘 要: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当前经济和社会中一个突出问题。分别从政府、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中介结构四个主体角度阐述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从而指明会计信息失真在误导经济行为、扰乱经济秩序、导致资源浪费和信用危机等方面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内部和外部监督控制机制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成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信息越来越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否合理有效。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显示:企业治理层会计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假造凭证、账表进行假审计、假评估,账外设账,转移国家资产及粉饰虚假业绩[1]。这些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干扰了国家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公众利益。因此,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对于国家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活动的发展壮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特征主要为以企业法人为代表的委托代理行为,而不是企业个别人员违法行为的表现。具体表现为:

1.企业人为调节会计利润,致使会计报表的相关内容不实。有的企业根据不同的用途任意更改会计报表,致使会计报表的内容严重失实。当企业缺乏资金时,如果按照真实的报表内容无法获得银行的贷款,再向银行贷款时虚增报表上的资产,从而达到掩饰不良资产的目的。而向有关税务局申报纳税时,却肆意隐瞒利润。向主管部门上报经营业绩时,却又向实际数字“注水”。企业改制时,通过各种不良手段把净资产、利润变为负数,已达到个人谋利的目的。

2.有关的会计原始资料失真。会计原始资料作为企业经营情况的最原始证据,正是由于会计原始资料的积累才形成了会计报表。会计原始资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各种票据,有些企业对原始凭证要求不严,制作不规范,又由于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致使最基础的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的归类,最终导致了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等各种现象,也导致了相关的会计报表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3.各种成本费用核算不实,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会计理论虽然规定了相关的成本费用核算方式,但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核算效果。如企业对原材料的核算有几种方式,既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又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对同一企业来说,使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就会致使库存原材料的成本价值不一样。又如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使用不同的分配标准,同一产品承担的制造费用也不一样。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使用缓摊待摊费用、少提或不提折旧等手段降低成本;相对的利用虚列成本费用、超额计提折旧等方法增加成本。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极为复杂,不是单一行为的后果,而是多种原因、多个相关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须从政府、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中介机构四个主体角度分析其原因。

1.政府行为原因。(1)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缺乏。一方面,如财政、税务、统计、审计等国家机关人员对新的《企业会计准侧》的学习意识重视程度较低,并且对有关的会计法律相关规定掌握的知识较少;另一方面,这些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较为粗略,即职责不清,加之有关主办人员的工作较为怠慢,往往造成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情况发生,加剧了对相关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的出台,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2]。(2)有关政策制定的原因。政府为鼓励一些企业优先发展,往往制定一些优惠的地方政策,如对在经济开发区内的高科技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建立扶持基金等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生产有关的替代产品、同质性较强的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竞争,这些企业为了寻求既定的会计利润,不惜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对会计报表造假,使会计信息失真,给报表相关利益者造成了损害。

2.单位负责人原因。(1)企图偷减税赋。企业单位法人为了少缴税,通过采取另外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形式,向财税机关部门提供不真实的会计报表,以达到少缴税的目的,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2)减少相关重要信息的披露成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相关的信息披露方面的原因,尤其对上市企业来说,如果不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进行披露会计信息,将面临着处罚,如果有些信息披露了,可能对企业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有些企业对应该进行信息披露的情况避重就轻,在信息披露问题上采取了消极的态度。(3)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有些企业根据本单位的会计报表的不同用途,擅自设立不同的会计账务,并且违反《会计法》的规定,私自设立单位小金库,造成了资金的截留,严重影响了会计报表的真实性。

3.会计从业人员原因。(1)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一方面,一些企业会计业务量较少,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其会计从业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认为会计人员从事的会计岗位没有科技含金量,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忽视了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从而导致新的会计知识得不到学习应用。(2)会计人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法盲”意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招聘重视相关的会计技能,而对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关注。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往往发生了违法的事情,而作为当事人的会计人员却没有意识到,从而给单位带来不良的影响。

4.中介机构原因。(1)经济利益驱动。中国有众多的会计中介机构,并呈现出规模大小的多样化,而整个会计业务方面的市场竞争却十分激烈。因此,在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有些规模较小的中介机构不得不为了生存的需要,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争夺市场业务量,出具不实财务报告。(2)执业人员素质较为低下。虽然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通过这种方式选拨一些人员专门作具有法律意义的会计工作,但这也只是会计理论上的水平,即使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加强业务学习,“打铁还要自身硬”。其次表现在道德素质上,他们能够违背道德、诚信原则而采取金钱贿赂、作弊等手段来赢得市场。

以上从四个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当然,还存在其他主体方面原因能够引起会计信息失真,例如经营者原因、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水平限制等,这将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客观原因

1.有关会计准则内涵较为模糊,不是非常完善。中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既借鉴了国外会计准则的内容,又根据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综合制定。因此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首先,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人员组成是否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次,就是会计准则定义、释义的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而中国的会计准则在解释上并不统一,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有多种解释。以上这些会计准则制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所以,在这样的准则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中的运用成效不明显。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是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字方针。而在实际中,企业并未严格按照上述方针建立起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即使是上市企业这些制度也不健全。中国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尤其是权责问题未能彻底解决,这就产生了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问题,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信息各不相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3.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评价企业的优劣,往往从会计报表上的数据得出结论,所以形成了以财务报表唯上的评价体系。但这种财务性指标业绩评价方法,只注重最终取得的财务性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标准,是否比前期有进步,而不去探求财务数据背后的真正根源,忽略对企业经营质量的分析。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真正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以财务数据的评价可能能够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行为,反之,就不能正确评价。这种过分倚重于相关的财务数据业绩评价指标,必将导致企业只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了长远的利润,这种投机行为发展到极端就演化为直接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编造数据以达到预期的业绩评价标准。

4.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按照国家规定企业内部应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以监督企业的合法经营,而内控制度的重要监督形式就是要确保企业的会计信息准确,没有虚假行为。但从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看,大多企业的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对相关的控制对象没有起到监控作用。而且,由于企业的会计人员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其工薪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其次,中国的工商、税务、金融、审计等部门由于工作重点不同,各部门之间又缺少沟通,不能形成监督合力,放纵了弄虚作假的行为。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会计信息失真误导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经济行为

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是企业最终的经营表现,是企业所有经营状况的直接体现,是数据化的量化过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成败。如使用虚假的会计信息分析市场机会,可能使企业失去重要的市场机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数据,会计信息失真会误导国家在宏观调控上决策的失误,并且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许多经济问题,国家不能及时地制定政策解决,一旦问题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会计信息失真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问题,如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账”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3]。有些企业故意利用失真的会计信息,以谋一己之私。如有些企业的经营者故意使企业的会计报表出现重大的经营亏损,来争取国家的资金扶持或贷款支持,从而导致生产经营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导致政策失误,极大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

四、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在制定相关会计准则时,尽量要准确,减少模糊的内容

在制定准则之前,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分类召集相关专业人士,征询意见。在制定过程中,参与人员应有广泛的代表性,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4]。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详细做出阐述,并解释清楚在不同的环境中应用的标准。

(二)要大力加快企业改革,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按照法人主体的内涵去经营企业,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三)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的外部监督机制

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说,企业的管理好坏关键看是否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保障,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基础,各个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企业外部环境来说,要不断提高中介机构的监督能力,还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严格要求当企业的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必须要经过有相关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其真实性。其次,应尽快理顺工商、税务、金融、审计等部门在会计信息监督中的关系,形成监督合力,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并完善法律惩处,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民事赔偿额度,增加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成本[5]。

(四)要不断加大有关的会计违法的打击力度,提高其因会计信息造假造成的损害

经济学最基本的一个假设就是经济主体的“理性人”,而会计信息的相关责任主体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为了经济利益进行会计造假。另一方面,由于《会计法》规定的处罚力度不是很大,如处罚金额太小等,会计造假的风险成本远小于其风险收益,致使会计信息造假难以避免。因此,要不断地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造假的惩处后果,减少其心理预期收益。

参考文献:

[1] 史明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2,(8).

[2] 王军华.会计造假与信用危机[J].经济师,2002,(8).

[3] 陈信元,等.中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J].会计研究,2005,(8).

[4] 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5,(7).

[5] 曹建晋.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师,2008,(2).[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彭伟

会计信息失真对策论文 篇3: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对策探讨

摘 要: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是当今会计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会计信息是经过加工或者处理后的会计数据,是对会计数据的解释。对决策有用性,应作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对于决策有用,要具备两种特征,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信息的相关性越大,可靠程度越高,越是合乎需要,对决策越有用。在可靠性中特别强调了会计信息内容反映的真实性,它是指一项计量或叙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应一致或吻合。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会计信息反映真实性的原则。但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完全真实的反映,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又受不同的利益驱动,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内部控制是指一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控制环境,指对建立和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二是会计系统,指单位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单位的业务活动,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真实、完整;三是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例如批准授权、职责分工等。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合理的会计机构组成及明确的职责分工,对上述经济与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应该做到:权责分明,相关人员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要求完成各自的任务,既避免职责不清,相互扯皮,又避免越权行事;职务分离,防止因权限集中造成贪污、舞弊或者决策失误,重要职位的设立要尽可能地避免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腐败;互相牵制,经济业务事项的完成需要相关人员的有机配合,在职责分工上,权责分明和职务分离仅仅能保证相关人员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要求完成各自的任务并避免腐败,但相关人员的工作如果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由此可能带来劳动力使用的不经济。因此,在明确上述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时,不仅要考虑职务分离的要求,还要考虑上述职务岗位的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制约,以安全、高效地完成各项经济业务。

2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

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他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所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这样的素质的会计人员才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然后,会计人员要有教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注意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因此,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首先要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操作能力,同时国家、社会也要提供相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这些会计人员进行培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全面性,使得会计监督能够有效的得以执行。

3 明确产权制度

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规范和界定功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产权的明晰界定,是企业开展会计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有产权界定清楚,会计准则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才会有效率。产权明晰确定,对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第二,各种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合约关系。针对这两个条件,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一是可通过有效的合约安排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或促使代理人提供信息,以构建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和约束——激励机制,使代理人行为与股东目标一致,如股东可把会计报告的收益作为可执行的合同变量(比如超额分成)来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并在国有企业中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以解决所有者缺位和所有权虚化问题,使各利益方有动力加强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督,使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二是通过政府规章强制市场交易提供信息,也即是政府利用强制手段直接命令市场交易方必须披露某些重要信息。包括:规定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强制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并规定其应达到的质量标准;通过会计法规,对违法者予以惩罚,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

4 政府帮助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良性发展

从政府收入中的税收而言,当前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同国外相比的确不高,甚至明显偏低,但企业缴纳的主要税种的实际税负又确实不轻。考虑到我国企业经济效益较西方国家为低的事实,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负就显得更重。如果再考虑到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和政府基金性缴费,企业的总体负担就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沉重的负担,阻碍着企业的发展,较之企业的其他各项支出,纳税成本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与收益变现程度的非对称性;二是完全的现金性。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只要取得了账面收入与账面利润,就必须按照适用税率计算交纳增值税与所得税,而不论这些账面收入与利润是否已经变现以及最终能否变现,这些往往使得纳税相对于账面收益的变现形成一定的“预付”性质。而且在法制健全的国家,企业不可能期望有其它任何的替代方式。而必须以完全的现金方式依法履行纳税责任。纳税风险的客观存在,特别是纳税成本的预付性和完全现金性,使得纳税成为一项具有高度的“刚性”约束因素,对于单一法人制企业,在纳税现金支出上几乎没有任何弹性可言。一旦企业实际的变现收入以及其他可调剂的有效现金流入量相对于账面的应计现金流入量差异悬殊,或者收入的变现远远滞后于收入的入账时间,势必造成现金支付能力匮乏,而给企业完税以至整个经营理财带来严重的不利后果。

其实,拉弗曲线清楚地描绘了税收与税率的关系:一般来说,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所以提高税率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但是,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限度,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它们会减少投资,甚至退出在这个地区,国家投资也相应减少,从而造成政府征税基础的缩小,政府税收的总量因此也减少。

因此,加大费税改革的力度,应通过实行减税加清费的政策来减轻企业名目繁多、不堪重负的额外费负担。以利于扩大企业的投资和技改能力。为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提供宽松环境,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 建立建全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会计监督的主体不同,会计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的会计监督,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广义的会计监督,除包括狭义会计监督的内容外,还包括以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为监督主体,依法对受托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的社会监督,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国家监督。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者相互联系,又各有特定的职能范围,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会计监督体系。本文所指的会计监督,是指广义的会计监督。

由此看来,会计行业存在的问题,只是社会经济领域各种矛盾的一个折射。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时期,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规范或许是很难避免的。而治理,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较复杂,而非正式约束的软化、正式约束的滞后和缺位、实施机制的不健全是其制度方面的原因,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则是其技术方面的原因。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从制度方面和技术方面着手。

作者:陈隽

上一篇:实践教学控制工程论文下一篇:企业管理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