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失真原因会计信息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现在的经济主体内部财务活动不断的完善和加强,经济主体的活动与会计的信息质量是分不开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产权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关系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本文以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观念和依据,来研究和探讨会计失真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影响失真原因会计信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影响失真原因会计信息论文 篇1:

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及治理

以往人们谈论会计信息失真,往往只关注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故意性,这样就很容易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归结为个别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或思想品质问题,在此认识基础上所制定的治理方法如隔靴搔痒,难于切中要害,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表面看来,多数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都具有主观故意性,但如果不搞清楚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动因,也就很难正确评价虚假会计信息的性质,无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手段,应首先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人手。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动因

一般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就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内在动因是其主观基础,外部环境是其客观条件,只有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第一。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这里所讲的“利益”,既包括企业利益,也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间接利益。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是个人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即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如通过虚计利润骗取奖励等:也有些是间接利益,如企业负责人通过为企业谋取非法利益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好处,会计人员为讨好企业负责人,按其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好处等。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并非完全拒绝真实会计信息而单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因为真实会计信息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企业所必需。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逐步成为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管理者也要求生产真实会计信息。这就足以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有的企业会设置真假两套帐,以分别满足企业利益的不同需要。从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中,我们更应看到其中一致的地方,即对利益的追逐。如果不制定良好的制约机制,限制和杜绝企业通过会计信息去追逐非法经济利益的行为,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曾有报道反映某企业居然设置了七套不同的帐簿,以分别应付各部门的检查,这一典型事例将利用会计信息非法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推向了极点。

第二,会计工作中的某些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这样形成的虚假会计信息往往非常隐蔽。

第三,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内部操作性,进一步强化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现实生活中除了部分小企业采用代理记帐外,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样就把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置于企业内部,由企业控制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当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由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控制时,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如果企业负责人主观上想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获取相应的利益,就可以充分利用全部会计工作被企业控制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这也是虚假会计信息难于发现和治理的根本原因。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

(一)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应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看,其治理应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消除虚假会计信息赖以产生的内部动因,二是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消除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就是割断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产生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来看,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目前有的国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允许企业按财产的市场价格进行帐项调整,当有关管理部门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时,尽量不直接采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而是由管理部门按一定的要求对企业的帐簿记录进行调整。这种做法相当于管理部门成为会计信息的部分生产者。并以此割断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有关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能完全避免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虚假会计信息所造成的危害。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道德素质及规范和治理经济秩序。虽然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但可以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降低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

(二)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应采取过硬的具体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在确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我国《会计法》明确了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失真所承担的责任,依法办事,就能够大大降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并促使其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此外,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由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如果处罚力度过低。甚至低于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由此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发挥会计法规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作用。以形成恶劣影响的“琼民源”虚假会计信息案为例,虽然所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但对有关人员的处罚却比其他犯罪活动轻得多,这就更使得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有恃无恐。笔者认为,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不仅使造假者无经济利益可图,还会因造假行为倾家荡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2.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虚假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由于有些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不够,处罚不力,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他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

4.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

既然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于完全分离,为了减少和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就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效地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虽然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普遍,但多数企业的虚假会计信息仅仅在于骗取投资者、债权人或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信任,并未给他人造成直接损失,或者损失不明显。人们对这类虚假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警惕,在会计法规中,也常常是规定不得如何如何,对违反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行政管理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连云港市采取的建帐监管制度和呼和浩特市采取的会计帐簿统一管理制度,都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做法。

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措施,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总之,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健,公司治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杨有红,企业内部会计职业道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孟凡利,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程新生,论公司治理与会计道德[J],会计研究,2003(2).

5.何红渠,姚刚,改善我国会计职业环境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2(5).

作者:吕磊 丁成 杨书军

影响失真原因会计信息论文 篇2:

浅议从经济学角度思考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现在的经济主体内部财务活动不断的完善和加强,经济主体的活动与会 计的信息质量是分不开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产权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关系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引起我们高度的 重视。本文以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观念和依据,来研究和探讨会计失真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学

一、问题提出

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近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5月发布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正式将“反映真实性”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观点: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从中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真正原因,以便“對症下药”。

二、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看,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算算”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l)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2)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可见,制度的实质就是合同,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合同,而制度的形成是多万博养的结果。

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成为博弃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从而是得不偿失的,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有不完善之处。二是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而有些则不然。从理论上说,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因为它们肩负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它们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但是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出于某种特殊国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时它们的目的不利的话。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它们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恐怕未必。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实际上连这一点都存在疑问),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当然是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剩下股东,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里后者占的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有时,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标,可能相互串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虽然这不仅可能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且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例如,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动机,经营者可能与某些以短期炒作、获取差价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走到一起,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最终贻害社会和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琼民源’案件即为典型一例。可见,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作出不同的行为。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三、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为了使企业更加健康地发展,必须加大对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力度。治理的手段要以行政管制、道德教化、法律管制并举,以法律管制为主,治理的方式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预防和事后查处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事前预防为主。

(一)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对社会公告要涉及多个市场主体,仿佛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接,而上市公司是产生虚假信息的源头,应该是治理的重点。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中,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两个源头抓起。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给他们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依法理财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以道德教化为手段、突出事前预防的治理方法。

(二)加强对中介机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因此,要想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作为中介機构的主管部门(如证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要真正担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第三,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作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

对于公司的上市,在上市申请的全过程中,包括上市前的辅导、上市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最后上市发行,证券公司担负着总策划、总负责、总把关的作用。证券公司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质量。因此,对证券公司的承销项目要实行跟踪检查制度,凡是骗取上市资格或上市后与原来的公告信息出现重大差异者,证券公司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三)改变业绩评价体系

我们要明确树立企业业绩评价实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去更多地关注“程序理性”,而不仅是“结果理性”的观点。在评价企业时应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并在相关的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选择中注重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积极探索,构建一个“程序理性”目标为起点、适当考虑“结果理性”特征的,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防止盲目追求“结果理性”的现象,以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对于上市公司,采用财务模式评价,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层的经营成效,并且严格遵循会计准则,执行统一的规范获取数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的人为调整,其财务指标在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但单纯的财务指标不能反映一些十分重要但无法用会计数字表示的企业经营活动情况;由于会计准则从谨慎的角度反映了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求,并且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其财务指标一般只能体现出管理层的经营成果,无法反映出其努力的程度;过度注重财务指标,容易导致企业当局的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促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而以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作者:程杨

影响失真原因会计信息论文 篇3: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 本文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真实性为出发点,阐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特征,并分析了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针对性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核对、整理、分析公司的财务的信息,会计工作中所包含的信息具有复杂性、庞大性和关联性等特点。而会计信息处理工作不仅对公司的财务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关系到公司短期、长期和健康发展。因此,做好会计信息的处理,避免出现失真的情况对公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会计信息的概述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即是人们根据决策的有用性目的对会计信息提出质量上的要求,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就是指会计信息要利于企业的规划和控制,其体现出的相关信息应真实有效。会计信息具备统一的定性及定量,其中定量体现出资金流动的规模,定性体现出相关经济事项是一定量的。定性和定量是相互统一和一致的,两者也是会计信息本质特征中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此,会计信息在质量上就需要具备可靠性,如果缺少这种特征,会计信息的本质也会发生改变。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就是通过会计得到的信息、数据、报表等应与决策联系,并为决策起到参考作用。众所周知,会计信息不仅数量极为庞大,而且用途、性质、结构等各方面较为复杂。如果不整理数量较多的会计信息,就无法发挥会计信息对于决策的作用,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没有保障。

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是一些经济业务中会计信息的处理应根据相关规定的办法开展,并依据相同的会计原则与程序,达到指标一致,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如此经济业务出现差异时就可以区别其差异,并通过会计信息体现业务的差异之处。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可以让同类单位或者不同单位间会计信息相互比较,同样体现出会计信息使用时对决策的参考意义。

(二)会计信息真实性

会计信息真实性就是会计信息需要真实及客观反映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经济活动,以及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和成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两点。

1、如实反映真实会计信息

通常情况而言,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与会计对象相适应的对象,而这种反映应具备真实性,也就是与经济业务活动本质相契合。会计的反映情况则包括经济资源与债务这两项内容,还有与其相关的业务及事项。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经济业务的形成应具备明确的标志说明详细的时间、地点及内容,并将这些记录到财务报表或者列报中,这就是对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还有的事项则需要调整以往已入账的数额,这些调整若以过去信息为基础,并具有科学合理性,也能从中找到相关的标准作为依据,严格根据会计原则进行调整,那么这种会计信息也被视为真实的会计信息。

2、真实会计信息具备可核性

可核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标志,一般经济业务只要入账后都有一定客观依据,这也是会计行业中需要以合法会计凭证当作登记依据的主要原因。会计信息可核性能避免及纠正会计人员某种趋势,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针对经济业务形成时具备详细的时间、地点及内容,实现会计信息可核性是容易办到的,但还是需要在进行入账工作时还是需要必要的核对程序及方法。而针对分配、预计、摊销等类型经济业务,可核性就可具有一定弹性,但依然需要遵循会计准则。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特征

(一)会计信息失真类型

通常来说,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有意识的会计信息失真和无意识的会计信息失真。

1、有意识的会计信息失真

有意识的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常见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指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采用做假账,不按会计程序办事,违背经营活动事实等手段故意违反国家会计制度法规的一种违法行为。目的在于制作出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蒙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进而中饱私囊。

2、无意识的会计信息失真

无意识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在遵守会计法规制度提供的会计信息过程中,由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完善及会计环境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出入。由于无意识的会计信息失真是合法合规的,在一般的会计监督检查中极不容易被发现,故而与有意识的会计信息失真相比无意识的会计信息更加隐蔽。

(二)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

从总体来看,虽然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良好的,但要清楚认识到即便是出现一小部分的虚假会计信息,也会给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带来极大危害。

其中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工作秩序的混乱使得会计工作失去了其原本的职能,不能对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有效地控制和监督,致使出现违背会计客观性和科学性的问题;二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资料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由于会计信息的失真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不利于市场完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会计信息的失真还会造成企业将一些不合法的支出合法化,这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助长了社会的腐败之风,给贪污、盗窃行方便之门,最终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

此外,由于无意识会计信息失真的隐蔽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常常是在一种虚假的安全中支撑着,直至暴露出问题时已经是积重难返。这严重损害了企业和投资人的利益,也给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增添了负担,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无意识原因

1、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

从会计学的属性来看,会计学是一门以严密数学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精算科学。但是若是将会计学的理论属性与其方法属性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和矛盾。由于会计核算是建立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的,而在经过了一系列人为的估计与判断时,往往会使数据与实际情况出现偏离,进而产生无意识的会计信息失真。从会计计量理论来看,货币计量假设是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但由于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旦货币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及其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这样便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出现无意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2、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当前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工作主要的职能便是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并向企业和投资人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当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健全,造成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出现了不确定性,进而出现无意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3、权责发生制原则

会计确认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虽然这个理论能够解决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其在确认的过程中会加入一定的主观色彩。伴随着经济地不断增长,需要确认的“量”也就越来越多,因此主观性色彩也会随着确认“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也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有意识原因

1.外部原因

会计信息在现阶段还处于一个尚未完善的外部环境中。尽管随着《统计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但是针对企业会计财务行为的规范性法律法规出台尚少。一旦有关会计财经纪律行为违反,法律的追究将无法实施。究其本质而言,我国社会当中尚未有一个完善、严肃的有关财经法律执行的大环境,关于会计行为以及财经纪律的法制观念依然淡薄。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对于会计信息的考核标准也有待完善

且无论是企业的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审计队伍素质不高,审计力量依然薄弱。

2. 内部原因

相对而言,有意识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者对信息失真现象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受到了会计主体行为的影响,这是因为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输入、输出以及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受到了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影响。一旦会计人员权益无法保障、道德水平低下亦或者业务技术水平不足,信息失真的情况也就出现。

四、会计信息失真预防措施

(一)无意识会计失真预防

针对无意识的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广大企业应当从会计方法和会计理论的相关弊端和缺陷上进行考虑。首先,应当尽量避免一些在判断和估计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尽量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确保数据能够精确科学。其次,我国广大企业应当将可靠性当做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树立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意识,减少失真产生,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再次,确定会计确认标准,积极改善会计核算模式。

另一方面,针对会计监督体制不健全的问题,首先应当不断改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备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将一些会计行为中的新问题,诸如无形资产、表外信息等信息及时披露。其次,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的监督体制,在满足会计行为实施的同时,构建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监督体系,并使之适应市场发展。

(二)有意识会计失真的预防

首先,就外部环境中法制建设缓慢的情况来说,预防有意识会计失真务必完善相关的会计法规。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下,针对一些不良会计行为和经济丑恶现象的重要手段便是法制。故而,我国应当建立健全各项与会计规范、会计行为相呼应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尽量避免法律漏洞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与此同时,务必在《会计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会计相关的法制观念。尤其是社会会计人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会计法制观念。而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当加强执法力度,在《会计法》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秩序开展会计工作的监督和检察。

针对审计的落后而言。作为企业首先应当强化内部审计,以防止某些企业自主权扩大之下内部审计落空的情况发生。同时,国家审计部门也应当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外部审计强化内部审计,保证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无缝连接。

而针对有意识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原因而言。务必在提升会计人员地位的基础之上加强会计人员权益的保障。确保会计主体行为能够稳健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建设和会计技能水平的培训。确保会计人员能够在地位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将会计信息失真防范于未然。

结束语:

公司会计信息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其具备真实、客观性,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是会计工作的关键。但由于会计信息的复杂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失真的情况。这就需要公司会计工作研究出其失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对应措施,这样才能尽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1]仇俊林.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6.

[2]田海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0.

[3]刘巍,赵琴.略论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原因[J].学术交流,2010,(01).

[4]钱锋.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多维分析[D].苏州大学,2003.

[5]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J].会计研究,2003,(01).

作者简介:

黄英(1972-),女,汉,四川德阳,会计师,本科,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会计。

作者:黄英

上一篇:品牌推广衡水民间艺术论文下一篇:网络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