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论文

2022-04-16

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工作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其一般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导致,这样一来经常会出现资源与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将会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来探究会计规范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一套针对性的预防和解决措施,以更好的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信息失真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信息失真论文 篇1:

会计信息失真:基于会计行为的理性思考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名目繁多,归根到底它是会计人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具有它深层次的动因与目标。本文将结合会计行为理论再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以期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提出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会计行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行为规范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连续曝光的公司造假丑闻、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接连不断,涉及金额少则几百万,多则上百亿。那么什么是会计信息失真呢?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准确地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划分为人为会计信息失真和非人为会计信息失真(即由于个人业务技术素质原因造成的)两大类,其中人为会计信息失真根据是否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又可进一步划分为道德风险型和理性预期型,而后者就是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特征,本文将以此为重点从会计行为角度论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会计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类行为,就必然符合“人的特性取决于有理性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对作为目的标的符号进行预期所决定的 ”的行为概念,就必然存在行为主体的目的性和倾向性的行为特征,其本质必然是行为人对所处的外界环境所发生的有意识的生理或心理表象。那么对于名目繁多的会计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会计行为的本质是什么?会计行为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如何?

对于会计行为的界定,即使是在该领域研究起步比较早的美国,也没有对其给出一个完整、权威的定义。我们认为会计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必须具备几大因素:会计行为主体、行为客体,以及动因、规则、手段和目标等,将其用概念性的语言描述就是:会计行为主体在其内部动因驱动和外在环境刺激下,按照会计行为目标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利用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形成会计信息并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实践活动(王开田1999),所以会计行为具有主体性、目的性、程序与技术性等基本特性,其基本过程就是生产与分配物质资料的物质流动以及与物质流动相伴随的信息的产生与流动,会计行为作为会计过程的浓缩,是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传递活动。基本行为方式就是会计行为主体的日常记录、计量和报告。行为目标就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人加工、处理后的会计信息,达到传递信息的功效。

(二)企业行为主体和会计行为主体

企业行为主体,顾名思义,就是以企业为整体作为行为主体范畴,以法人为代表,它侧重的是行为的行政方面,相当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法人”概念,其依法成立,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会计行为主体,即会计行为过程的实施者与参与者,它是会计实践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人员,当然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从某些角度讲也属于会计行为主体的范畴,它主要侧重于经济方面。

从宏观角度讲,会计行为主体与企业主体的意志与功能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企业的存续与发展,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完成企业的再生产运动。企业主体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力,创造利润的能力;财务成果是企业活力与实力的基本反映,而财务成果的呈报或披露都必须通过一系列会计活动即会计行为来完成。所以一般地讲,会计行为与企业行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会计行为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志一般是吻合的。而他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分歧:在很多情况下,会计行为主体是不到位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由于管理权限的制约,会计行为主体不能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一般经济规律独立客观地处理经济业务,企业管理层有意干预或操纵会计行为主体的现象严重。在多数情况下,企业主体管理层遵循的是灵活性、制度化的管理规则,在管理的过程中会漠视会计主体行为规则的强制性和法令性。

从客观上讲,企业会计人员、社会中介结构是企业账、证、表等财务资料的直接制造者或财务报告的审核签字者,企业披露的假账必然出于他们之手,有关会计人员及中介结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实践中看,他们并不具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动机,在企业的会计行为中处于“事实主体”地位的不再是会计机构及其人员,他们只处于“名义主体”的位置,处于实际主体地位的却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相关高层管理者具有相关政策法规选择和会计信息生成的控制权。近几年来,国内外出现的多起会计造假事件,无一不是这些公司高层管理者干预和控制的结果。虽然我国《会计法》的相关条例规定了会计人员的合法地位,但在实际业务处理中,由于企业高层的授意、指使甚至是恐吓,会计人员由于权限的限制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就会主动或被动地粉饰企业财务资料,披露虚假信息。

(三)企业会计行为的扭曲动因

企业所提供的任何相关经济信息都包含有它的行为动因,即会计行为主体欲意实现其行为目标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任何人类行为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目的性,而作为“经济人”并精通财务知识的会计人在管理层的授意指使下就更有可能偏离企业委托人的利益目标。

那么,会计人提供虚假歪曲信息的外部刺激力和内部驱动力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具体分析一下当前企业所面临外界环境及其利益趋向性。

众所周知,对于上市公司,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几个相对稳定的财务指标来考核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过于重视企业的期后结果,忽视产生这种结果的过程的合理性,过多地注重财务性评价指标,却较少注重非财务指标的考察。换句话说,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考核中过分重视“结果理性”而忽视“程序理性”。企业面临这样的外界环境,就存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机会主义倾向。

另外政府的行政控制与干预也是企业会计造假的客观条件之一,政企职责不分是现在困扰企业发展的严重问题。目前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和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大多是政府授命和委派,他们没有来自经纪人市场的压力,也没有市场竞争中“恶意接管”的忧虑。为了实现各自的经济或政治上的利益,企业高管就有可能和外界串通。当企业会计行为价值取向直接受经理人的政府导向型利益偏好主导时,会计便不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企业的真实信息,而成为经理层甚至是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直接或间接反映其意图的工具。

除了外界环境的诱使,会计造假还存在其内部的驱动力——追求经济或政治利益。通常我们假设在经济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是“经济人”,作为经济人的会计行为主体和企业委托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计行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忽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在一些具体做法上作出微妙的选择,提供“含水”的信息.在企业造假、披露虚假信息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是授意、指使会计人造假最直接的责任人。而他们之所以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承担会计造假的责任,是因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潜在收益是可以预期的,而潜在的风险却是较低的,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其预期成本。从社会企业博弈的角度讲,不造假的机会成本反而更高。

(四)企业会计行为客体与会计行为目标

会计人为了达到其目标,就需要其目标客体-会计信息,会计行为主体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必须通过会计信息的传导来完成。所谓会计行为客体即会计信息就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引发的企业交易或事项运动的状态、方式的客观描述,是会计行为主体开展会计行为的物质承担者,它是进入会计行为主体认识范围和操作范围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等信息的流动与流量。概括地说,会计行为客体就是企业信息及其流动。会计信息无论对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具有重要影响,因不同的信息使用人所站的立场与提供和接受信息的目的不同,其影响角度与程度也不同。企业的帐、证、表和其他相关资料是企业信息的物质载体,通过这些资料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传达企业实际或人为歪曲的会计和其他信息,实现行为人的目标。

作为会计信息载体的经济事项是人类行为客体之一,其本身必定符合其他行为客体的属性,如:对象性、可操作性、历史性等等,要深刻研究会计行为就要知晓会计信息的属性。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的生成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过程,对外呈报的会计信息就可能不完全是对会计对象的真实表达。对于同一事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会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作为会计主体,至少应该以客观、公允的行为方式去完成对会计信息客体的表达;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会计行为主体对行为客体的价值描述是主动或被动地歪曲反映的,大多数外界使用者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不得不认为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也不得不依此来决定下一步的决策。会计行为动因是会计行为的内部动力,它引发和强化了会计行为。

会计行为是一项有目的的会计实践活动,具有显著的目标性,受到会计行为目标的指引。会计行为主体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目标不一;但最本质的一点就是:会计信息就是在社会博弈中会计行为主体以合法或不合法,正确或错误的信号引导会计信息使用者沿其预先设计的方向做出决策,以实现相关者利益方的砝码。

(五)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

在层出不穷的会计造假事件中,既存在会计行为主体与外界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博弈,又存在实际造假者与潜在造假者之间的博弈,他们在“机会收益”明显大于“机会成本”的刺激下“前赴后继”。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压缩会计造假者的机会收益具有较大的难度,增加造假者败露后的赔偿成本将成为非常现实的遏止手段。加大司法介入与法律惩治的力度,规范会计行为。

会计行为规范,是对会计行为主体的专门规范,依据规范的强制性和力度来源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对会计行为的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两个层次。对会计行为法律规范形式主要是会计行为主体以外的有关权威机构制定的以法律为主要存在形式的强制性规范,它实际上是法律规范在会计中的具体应用,它以强制性的手段对会计行为主体进行外部规范,并为会计行为的合法化提供法律依据;然而会计行为法律规范却不能解决会计造假的深层次问题——会计造假者的心理趋向。只有通过会计行为道德规范才能让会计造假人员意识到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从人的内心信念角度教化企业会计人员(包括企业管理阶层),减少造假者造假的机会主义倾向,弥补会计法律规范的不足。

除了对会计行为主体的硬性规定和软性教化外,还必须加强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例如强化民间审计监督,在条件成熟时实行社会对帐等。

会计造假现象多样,原因繁多,但本质唯一,只要我们深究其理论根源,就可以通过对相关人员行为规范和行为教化的方式来防止造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现会计信息的归真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同繁荣。(作者单位: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资产部)

参考文献

[1] 王开田,《会计行为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

[2] 张炜,《会计们为什么要做假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月

[3] 财政部,《2003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2003年1月

[4] 阎达五.李勇,《找准智利会计信息失真的切入点》,《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五期

[5] 杨孟,《企业经营者行为、会计行为、会计信息失真》,中华财会网

[6] 肖蓉,《美国公司丑闻的背后》,《国际观察》,2002年8月第四版

[7] 徐玉德、翟智群,《会计造假谁之过》,《中国证券报》2002年6月13日

作者:张守彬

会计信息失真论文 篇2:

从会计信息失真角度分析会计规范工作

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工作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其一般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导致,这样一来经常会出现资源与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将会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来探究会计规范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一套针对性的预防和解决措施,以更好的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会计信息通常是指根据一定的需要或要求来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加工后所得到的数据信息,其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决定中小企业发展的快慢。而会计信息失真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其会造成证券市场发育不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社会交易费用高昂等问题,为了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则需要从会计信息失真角度来对会计规范工作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会计信息,并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将会对社会资源利用与配置效率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此时就需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而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其通常是指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的数据与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资产计价失真、成本失真、会计核算资料失真、往来款项失真、收入失真、经营成果失真等,这些都会在会计报告失真上得到有效体现。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就因为信用缺失而造成的间接和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5855亿元,占据我国年财政收入的 37%,例如银广厦通过伪造出口报关单、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免税文件、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巨额利润超过7.45亿元。2016年度我国财政部对168家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有52家企业资产不实,虚减资产24.75亿元,虚增资产18.48亿元;有 159家企业利润不实,虚减利润 19.43 亿元,虚增利润 14.72 亿元,润总额失真度达到了33.4%。

二、会计规范化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规范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会计部门进行规范化,以确保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在对会计部门进行规范化过程中,通常需要按照中小企业的经济业务特点来配备相对应的职能部门,并在业务需求、人员配置方面进行规范化处理,该环节不仅属于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确保会计工作准确性的关键条件。(2)对会计人员进行规范化。在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会计人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会计人员只有获取会计资格证后才可以参与会计核算工作,因此在选聘和培养会计人员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来进行选取,并遵循内部牵制、精简高效的原则,确保每一位会计人员愿意接受企业管理者的领导,愿意接受上级单位的培训、检查和监督。(3)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化。该过程主要包括对会计核算内容、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规范化。

三、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中常见的问题

(一)不同规范体系间缺乏协调性

目前,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体系中,不同的规范体系间往往存在比较差的协调性,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行企业会计法規无法与其他法规实现有效的衔接,甚至出现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2)不同层次或等级上的会计法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繁多、重复、琐碎等问题,甚至存在相互抵触的现象;(3)同一层次或等级上的会计法规也存在内容模糊、不统一且项目矛盾的现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如果公司存在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财务会计信息给社会公众和股东的现象,则需要接受如下惩罚:主要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将会承担一万元至十万元的罚款。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也明确规定,对于已经核准,并允许上市交易的证券,如果发行人未严格按照现有规范和标准来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披露,或出现虚假、遗漏会计信息等问题的,需要承担三万至三十万的罚款。虽然上述两条条款在内容的规定时间方面非常接近,但是其所涉及到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会对不同规范体系间所存在的协调性产生影响,不利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建。

(二)会计规范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会计法律法规有《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经济法》及《企业会计准则》等,借助这些法律法规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规范显然是不够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的行业应该具备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法律法规,如医院、工业、学校、金融业等不同性质的行业,应该具备不同的会计法律法规,以更好的满足其发展需求。但是,我国由于现有会计规范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小企业钻法律法规的空子来开展一些一切实际的会计行为;(2)会计行业与其他行业保持密切的相关性,但是目前已有的会计法律法规与其他行业的会计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样一来就缺乏统一的会计法律法规,致使各个行业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展工作,从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3)中小企业会计法律法规的设立未对法律法规的可行性给予充分的考虑,而且未严格分析实际的操作情况,从而在现实中导致部分会计法律法规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对会计法律法规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会计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升

对于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而言,会计职业道德素养通常是指在会计职业工作过程中,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来开展会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以更好的达到预期的职业道德境界。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都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有关,通过对会计人员道德素养进行调查与统计发现,如果会计人员与企业管理者的意见相佐时,有21.86%的会计人员会选择按照领导者的意见进行工作,有16.87%的会计人员选择坚持原则,有61.27%会计人员认为应该按照要求做好技术处理工作,上述统计可以发现有超过83 %的会计人员会选择按照企业管理者的意见来开展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演示,完全不顾职业道德原则。此外,通过对会计失真问题进行调查与统计发现:有44.7%的会计人员被迫做假操作、有26.8%的会计人员配合单位管理者做假、有17.3%是由于自身业务水平有限出错、有11.2%是会计人员主动出谋划策。由此可以发现有38%的会计人员选择主动配合作假。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将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计信息失真视角下,提高会计规范工作的措施

(一)处理好不同规范体系间的协调性,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发生

要想使不同规范体系间的协调性得到有效的处理,则需要对会计规范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对不同会计规范体系中所出现的繁琐、重复条例加以排序、整理、规范,从而有效降低和避免不同规范间所存在的自相矛盾和冲突问题。同时,在会计法律法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对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给予适当的借鉴,并对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预防和避免其他会计法律法规中所出现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发生。同时,中小企业管理者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来对会计规范进行适当的修改与完善,使其更好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更好的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此外,会计部门还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尽可能避免与其他部门的法律法规出现冲突、重复和矛盾的现象。协调企业各个部门的相关职责,只有处理好各个部门所管辖的范围,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会计信息的规范化发展,确保企业更好的运行。例如,中小企业财务部门、行政部门等要开展针对性的协调规划,从而构建一套协调、统一的工作流程,降低条例矛盾与法律冲突的发生,更好的实现不同规范体系间的协调发展。

(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会计规范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律作为依托,并能够为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此时就需要在会计信息失真的角度上来进一步强化会计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与教育,使得会计法制化及会计规范化思想根深蒂固,不断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主体的自觉性,为确保会计法律法规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会计法律法规的其他各层次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说明,并进一步明确会计规范的作用,有效提高会计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此外,要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提升违约成本,以提高会计法律法规的威慑力,进一步加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确保会计规范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各个行业都有其相适当的行业道德准则,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开展企业会计规范工作过程中,要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更好的提高其工作效率。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会计部门,但是各个行业所存在的行业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会计的工作内容和具体要求不尽相同,在一些方面缺乏一定的可比性,然而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却存在统一的标准,那就是要求会计人员不能按照自身的意识或利益来随意开展会计规范工作,避免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职业道德素养要求会计人员严格按照真实的会计资料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并以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良知严格要求自己,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且还可以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以更好的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为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語

会计规范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关键性的组成部分,其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是常见的会计问题,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从会计信息失真角度来对会计规范工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更好的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作者单位为吉林工商学院)

作者:王希诺 刘乃嘉

会计信息失真论文 篇3:

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摘要】完善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以会计人员的界定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逻辑推理、实证研究法,对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规范的现状、责任不足及其完善展开研究,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试从立法、执法和公平公正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方案。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法律责任

2001年10月29日,朱镕基总理在考察国家会计学院时,要求所有会计人员“诚信为本,不做假账”。他强调说,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大量腐败现象,几乎都与财会人员做假账分不开。会计人员的假账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毒瘤”。而今,十几年之后,会计人员做假账,信息失真等问题依然广泛存在。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人员基本问题

(一)会计人员的界定。会计人员,通常是指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包括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以及具体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师、会计员和出纳员等。

(二)会计人员的职责及地位。会计人员的职责,概括起来就是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认真贯彻执行和维护国家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积极参与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1)进行会计核算。进行会计核算,及时地提供真实可靠的、能满足各方需要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责。(2)实行会计监督。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3)拟订本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具体办法。(4)参与拟定经济计划、业务计划,考核、分析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5)办理其他会计事务。

二、会计人员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考察

(一)会计法律责任规定。1.行政责任。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集中规定在《会计法》的第六章。《会计法》主要采用了列举的方式规定了会计人员的相关责任。如第四十二条中规定了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私设会计账簿的;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等十种依《会计法》需受处罚的行为。会计人员如有前述行为,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2.刑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因违反《会计法》有关规定,构成犯罪的,也应追究会计人员的刑事责任。(1)危害税收征管罪(逃税罪、骗取出口退税罪等)。(2)虚假会计资料、虚假会计报告。规定在《刑法》一百六十条到一百六十二条中,主要针对公司、企业中的会计造假行为。综观以上两个方面,可以得出会计人员承担的法律责任按承担的后果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主要形式:财政部门予以通告,或吊销从业执照,只有在达到一定情节或数额时时才会上升到刑罚角度处以刑事处罚。

(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不足。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体现出行政责任为主,刑事责任为补充,民事责任不完善的现状的不合理性。同时正如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之所以越来越普遍,与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缺陷等不足不无关系。

三、会计信息不实的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完善

(一)会计人员行政责任的完善。针对行政责任规范存在的执法主体和执法力度问题,可作出如下调整方案:1.运用司法解释技术,解决不同会计行政法律规范间的矛盾。鉴于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内的冲突严重,我们可以采用司法解释技术,运用体系解释的方法,依据不同类型会计法律规范在会计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分别定位,同时考虑使其与其它相关的会计法律规范相协调,相配合,来据以阐释不同会计法律规范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不同会计法律规范间的冲突,维护会计行政法律规范的权威性。2.不同监管部门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力图在规范制定和执法环节消灭行政责任竞合现象。会计行政立法时,不同的会计监管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注重立法公正、统一、科学。对于现存的《会计法》、《证券法》等会计法律规范中规定不同监管主体同时罚款的情形,要依据法理上解决法律冲突所适用的“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后法优于先法”等基本原则加以妥善解决。3.适当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刑侦处罚的威慑力。具体如提高罚额;对于单位或个人的通告由行业内部扩至投资者等外部等。

(二)会计人员刑事责任的完善。在会计刑事责任方面,《刑法》和《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其他会计法律规范没有很好地实现对接。针对上述提出的不足,完善方法如下:1.强化刑事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在会计责任体系完善方面的协调作用。从刑法的立法目的以及其适用范围来看,刑法有其先天的滞后性与概括性。因此只有通过法律解释来丰富其内容、扩充其适用。但由于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则”,这也限定了法律解释也是被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2.修定和补充会计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使不同会计法律规范间的刑事责任实现完美对接。正是因为刑法法律解释的不随意性,需要从另一个侧面,即从会计刑事责任规范本身入手,通过修订和补充会计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使《刑法》和《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在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类型界定等方面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以便为后者中相关会计刑事责任的规定提供实体和程序上保障。

(三)会计人员民事责任的完善。由于现行会计人员责任体系中几乎没有民事责任规范,因此民事责任规范也要重头制定。1.完善民事责任使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中国会计法律责任规范逐步与国际趋同就成为必然,这就要求我国在制定相关民事责任规范时,不仅要考虑到我国的现状,还应该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那些反映市场经济普遍价值规律的民事法律责任制度,推进会计民事法律责任的国际协调。2.正式在《会计法》中规定民事赔偿制度,完善会计民事赔偿制度建构。对会计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标准范围举证责任诉讼时效等做具体的规定,以此来确定责任人应就其违法行为所付出的经济代价。

参考文献

[1]邓力平,邓永勤.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税收视角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张军立,李霞.论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及完善[J].河北法学,2010,(4).

作者:杜晓芳 韩依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