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的: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对近5年来涉及我国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总结。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论文 篇1:

重型颅脑外伤采取颅内压监护的护理处置应用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采取颅内压监护的护理处置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回顾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再进行开颅手术,手术成功后入住ICU病房实行重症监护。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特殊护理,研究组患者将特殊护理和颅内压监护联合实行;最后将两组患者各个时间段的死亡率和植物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一周死亡率为7.69%,一年死亡率为19.23%,植物生存率为26.92%;对照组患者的一周死亡率为25%,一年死亡率为36.54%,植物生存率为46.15%;研究组患者的一周死亡率、一年死亡率和植物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而言,可采取颅内压监护的护理处置,因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近期死亡和远期死亡情况,同时减少植物生存的发生,并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颅内压监护;护理处置;应用价值

目前,重型颅脑外伤的致死率已高达40%左右,在临床上常见的死因是由系脑水肿导致颅内压上升,从而引起脑疝,最后出现脑干损伤和呼吸中枢阻碍的现象[1]。因此,目前的颅内压监护已被神经外科将大量运用和关注,利用实行颅内压监护来观察患者的疾病变化情况,有利于进行良好的临床干预治疗[2-3]。我院研究了重型颅脑外伤采取颅内压监护的护理处置应用价值,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回顾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組各52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16-70岁,中位年龄(36.4±9.8)岁;按照损伤类型将患者分类:系颅内血肿患者有18例,系脑挫裂伤患者有14例,系脑干损伤患者有11例,系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有9例。研究中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17-71岁,中位年龄(35.6±9.1)岁;按照损伤类型将患者分类:系颅内血肿患者有17例,系脑挫裂伤患者有11例,系脑干损伤患者有16例,系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有8例。所有患者中无失血过多患者,无多发性外伤患者,且无严重基础疾病患者;且均由患者或患者家属签好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损伤类型等一般情况均无较大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再进行开颅手术,手术成功后入住ICU病房实行重症监护。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特殊护理,护理内容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体位、输液、并发症和康复等护理,以及基础监护。

研究组患者将特殊护理和颅内压监护联合实行;相关医务人员在手术中准确在患者右额前角脑实质内置管,准确选择健侧脑进行穿刺点定位和穿刺,再进行常规脑室外引流和置管环节,接着在实行引流的位置把颅内压监护仪和压力传感器合理连接,最后将传感器换能器稳定安装到耳屏水平处,注意将参数调整为零后实行颅内压监测。详细环节为:(1)监测前准备。在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护前必须仔细检查监护仪器功能情况,确保仪器能正常使用,参数和监护功能未出现偏差。光纤探头在使用前应合理调整,并在探头尾部接头处作好标记,确保在为患者进行监护时可作校正,同时避免探头出现弯曲和过量加压的现象。在光纤探头使用前,应采用环氧乙烷进行密封消毒,也可将其保存在过氧乙酸内一个小时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针对紧急使用的情况,应将其放在医用酒精中2-5分钟,再采用生理盐水清洗。(2)监测调整和操作。相关医务人员需将颅内压监护仪零点和外耳道保持在同样水平。患者体位选择平卧位,或者采取床头上升10-15度。在监护过程中若患者体位发生变化,需立即调整,从而保证颅内压测量值的精准度。针对恢复意识的患者,应给予合理的心理辅导,保持患者情绪的稳定,避免患者情绪变化引起血压上升,从而导致颅内压升高。(3)细节监护。在颅内压监护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变化情况,有利于继发性出血的检查。颅内压标准水平为3kPa,当颅内压在3kPa以下时,或者由于患者体位变化以及受其他因素刺激使颅内压上升后快速下降,那么极易导致脑水肿,这种情况需立即告知相关医师。当颅内压在3kPa以上时,经过脱水治疗得到轻微降低,但因体位变化或者受其他因素刺激使之快速上升,再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来看,几乎可认定为继发性颅内血肿。当颅内压在8kPa以上时,经所有临床干预后未表现出实质性作用,患者出现深度昏迷、瞳孔放大、眼球固定、血压飞速下降、无呼吸或呼吸缓慢、对光反射缓慢或无,说明患者接近脑死亡,相关医师应告知患者家属且给予病危通知书。

1.3观察标准

将两组患者的一周和一年死亡率,以及植物生存率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植物生存率、一周和一年死亡率相关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一周死亡例数为4例,一周死亡率为7.69%;一年死亡例数为10例,一年死亡率为19.23%;植物生存例数为14例,植物生存率为26.92%。对照组患者的一周死亡例数为13例,一周死亡率为25%;一年死亡例数为19例,一年死亡率为36.54%;植物生存例数为24例,植物生存率为46.15%。研究组患者的一周死亡率、一年死亡率和植物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从临床角度来讲,神经外科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与患者的预后效果有密切联系;因此,颅内压监护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4]。颅内压监护的实质意义的是表现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通过患者颅内压的状况或者详细数据,相关医务人员可随时得知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于为患者提供准确及时的干预方式,尽可能减少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帮助患者取的更多更好的治疗机率[5]。目前,颅内压监护已在国内外著名的医疗机构中广泛运用,是重型颅脑外伤手术后必备的监护方式,在医务人员及早诊断脑水肿和预判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等环节中起到重要意义[6]。有相关研究证明,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和预后效果有密切关联,当颅内压值与舒张压几乎一致时,脑干的血液灌注会快速停止,使患者出现神经呼吸中枢障碍,该现象表明患者预后效果不明显[7]。我院研究了重型颅脑外伤采取颅内压监护的护理处置应用价值,结果得出:研究组患者的一周死亡率、一年死亡率和植物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季晓亮等的文献报告结果较为相似[8]。

综上所述,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而言,可采取颅内压监护的护理处置,因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近期死亡和远期死亡情况,同时减少植物生存的发生,并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侯本明,车明柱,冯小奇等.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外伤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5(3):90-91.

[2]唐一平,尹凤琼,赵宁辉等.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的临床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6,27(5):103-105.

[3]张斌,贾丛林,江建军等.无创颅内压监护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临床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1,16(4):499-500.

[4]胡慧勤.重型颅脑外伤颅内压监护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7):116-104.

[5]谢勇.颅内压监护和脑脊液外引流在重症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价值[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7(4):25-21.

[6]徐垠,陈彦飞,李亚民等.颅脑外伤术后颅内压监护的临床应用(附35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2001,3(9):643-644.

[7]Ayush Bajracharya(阿尤斯).颅内压监护和脑脊液外引流在重症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价值[D].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22(12):53-36.

[8]季晓亮.50例重型颅脑外伤颅内压监护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8):1097-1098.

作者:金晶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论文 篇2:

颅脑外伤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摘 要】 目的: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对近5年来涉及我国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总结。结论:目前我国在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干预模式、具体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这些研究各有其关注重点和干预优势,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时,应结合具体病例的实际情况,审慎地选择适宜的介入时机,对干预模式和具体干预施措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优的康复护理方案,以便切实帮助颅脑外伤患者在康复护理中获益。

【关键词】 颅脑外伤;康复;护理

颅脑外伤是由于患者头部直接或间接遭受外界暴力所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危重患者所占比重大、昏迷发生率高、临床症状重、病情变化迅疾,且通常会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以上疾病特点导致颅脑外伤患者群体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居于首位。颅脑外伤病例经紧急救治获得生存机会后,其漫长的恢复过程中一般均会同时伴有运动、感觉以及认知等功能方面程度不等的障碍,导致患者难以顺利回归于社会和家庭,整体生活质量较低[1]。因而颅脑损伤存活病例的住院康复质量与其最终的伤残率、生活质量等均密切相关,对该类患者群体施以积极的住院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实施科学的康复功能训练,成为该类患者整体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2]。笔者对近5年来涉及我国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总结,希望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的相关护理实践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1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

颅脑外伤存活患者群体中遗留有语言功能、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的比例较高,这种高致残率导致该类患者群体在承受身体重创后,还需承受来自于心理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照顾压力和经济负担。现阶段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常常是于出院后才进行的,这种迟滞的康复过程使患者错过了实施功能康复的最有效时期。康复研究专家们指出[3],颅脑外伤病例存活后具备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能力以及较强的可塑性,适时科学正规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能够促进该类患者实现大脑皮层运动动作的定型过程,帮助患者获得肌肉与关节运动能力的协调性训练,有利于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肢体痉挛等情况,避免废用综合征的出现,帮助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而实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4]。故而,对于颅脑外伤病例住院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科学合理掌握对于其最终的康复质量至关重要。关于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较多,有研究认为[5],在颅脑外伤病例住院期间施以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运动功能的有效恢复,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该类患者群体的生命质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有研究者对住院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具体时机做了明确研究,指出在颅脑外伤病例入院时,即应当在施以语言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教育和指导。在该类患者入住医院后的第(1±0.75)天,如果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波动处于平稳状态,病情不再恶化,就应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针对颅脑外伤性失语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则指出,对于此类患者来说,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存在正相关,即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可于患者入院后的第(5±1.27)天就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而一项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时机的研究则认为,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的24~72小时内即实施科学正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认知综合功能的良好恢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当前较为公认的早期康复介入时机,即应于颅脑外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的48小时后的时间段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6]。

2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采用的干预模式

2.1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 该模式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其干预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上。具体的干预内容和干预形式主要包括心理疏导疗法,音乐刺激疗法,肢位的合理摆放、按摩,关节的被动活动,体位平衡与变化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等[7]。研究者[7]通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病例中的应用研究,认为该模式以其干预形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干预内容的全面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在颅脑外伤病例的整体康复过程中具备着诸多优势。

2.2 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非手术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康复护理。其具体实施步骤为:自患者入院至入院后第1周的第一康复护理阶段,向患者施以催醒疗法、心理干预以及早期的功能训练;将患者入院后的第1~2周定为康复护理的第二阶段,此期的康复护理重点为帮助患者完成从被动功能锻炼向主动功能锻炼的过渡过程;第三阶段的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入院后的第3周起,主要实施的是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研究结果发现[8],接受该康复护理模式的试验组干预后30天GCS、Barthel指数评分值均较未、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高,提示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发挥对患者良好的觉醒促进作用、积极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效果。

2.3 组织化医疗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 此干預模式的指导理念是,将康复护理做为颅脑外伤病例的生活或者管理方式,患者经评估后确认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即对该类患者施以来自于专业康复治疗师和护理工作者的针对性医护干预,并通过相关康复人员的专业帮助,为该类患者构建起利于其后期良好功能恢复和高质量生存品质的优质康复氛围与环境[10]。相关研究显示[11],组织化医疗模式康复护理组入院15d和30d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颅脑外伤病例,提示在组织化医疗管理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住院病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过程中独具价值。

3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急性期康复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①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体位。自患者入住医院接受治疗开始,依据其具体情况,施以良好的卧床体位摆放护理,保证肢体与关节摆放于良好位置,并帮助患者实施正确的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发生。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体位有利于纠正颅脑外伤病例因大脑皮层受损所导致的异常姿势,避免因此而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加重所导致的运动功能恢复难度的增加。②催醒疗法。针对遭受严重颅脑创伤的病例所存在的昏迷或昏睡情况,在施以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通过亲人呼唤、音乐刺激、肢体按摩、针灸治疗等催醒疗法加以干预[12],对于改善颅脑外伤病例的意识障碍程度效果确切。

3.2 稳定期康复护理措施 ①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以真诚的关怀态度,构建起和谐的良好护患关系,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和康复宣教,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形成护患共同努力的康复协作集体。一项针对颅脑外伤病例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指出[13],心理护理组颅脑外伤患者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证实了有效的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对改善颅脑外伤病例负性情绪的有效性。②运动康复训练。指導和帮助患者实施关节活动与体位变化训练。注意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可急于求成,亦不可因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应帮助患者合理掌握训练的进度,以保证康复训练效果。

3.3 基本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认知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采取书写、记忆、综合分析能力、计算四种训练方法来实施。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4],两组接受不同护理措施的颅脑外伤病例干预四周后的MMSE评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认知功能康复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而对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则可分为运动性失语的康复以及感觉性失语的康复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以语音方面的康复训练为主,后者则以理解能力的康复训练为主。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措施则是指在护理人员的科学协助和指导下,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由他人协助到独立或借助于最少帮助来成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进一步扩展至在社区范围内完成社会活动的目的[15]。多位研究者[16]均对颅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接受护理人员科学的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措施的患者群体,干预后的相关评价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护理措施对降低颅脑外伤病例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是积极有效的。

4 结论

颅脑外伤病例最终的恢复情况与其具体伤情、急救治疗质量、科学正规康复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该类患者群体普遍较重的病情现状,我们在其住院期间一般均将护理关注重点集中于对其的紧急救治方面,而将对其的康复护理置于被忽视的位置,导致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往往延迟至出院后才开始。而依据现代康复观点,对该类患者群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17-18]。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尚未建立起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施基础的科学评估系统,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选择不当,护理工作者对先进而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知识和技能的匮乏,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执行不力等。故而,我们应当在护理临床实践中,在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积极紧急救治和护理的同时,认真评估该类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基础,充分考虑其在康复护理干预中可能的获益程度,同时结合具体病例的实际情况,审慎地选择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对各种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和康复护理具体干预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并切实落实最优的康复护理方案,以便切实帮助颅脑外伤患者自康复护理中获益[19-20]。

参考文献

[1] 范燕娜,王冬梅,石卫青,等.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32-134.

[2] 周染云,孙静,王国权,等.颅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5):41-43.

[3] 游洪,姜淑娥.颅脑外伤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26):4509-4510.

[4] 卢智珍,陈永东,韦景清.颅脑外伤失语患者早期康复指导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7B):55-56.

[5] 覃佩红,李次发,曾雪清.组织化医疗模式下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9):139-140.

[6] 季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1,9(9):2379-2380.

[7] 罗爱华,窦祖林.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9):881-882.

[8] 尤小刚,石磊.高压氧对脑挫裂伤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101-102.

[9] 陈春瑞,王红娟.循证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2):3401-3402.

[10] 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1] 李爱萍,董晓敏,吴立红.不同时机介入综合康复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53-1055.

[12] 周丽娜.循证护理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和综合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89-1390.

[13] 赵龙娜.浅谈重度颅脑外伤的护理问题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8):4522-4523.

[14] 杨凤笙,杨伟霞.颅脑外伤后患者早期神经节苷脂治疗及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7-49.

[15] Thompson HJ,Weir S,Rivara FP,et aL.Utilization and costs of health care after geriatric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trauma,2012,29(10):1864.

[16] Linden MA,McClure J.The causal attributions of nursing students toward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brain injury[J].Nursing Research,2012,61(1):58.

[17] 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8] 雷尚国,黄国涛,孟庆锋,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31-33.

[19] 祝志梅,毛秀英,俞英英,等.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循证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2313-2314.

[20] 张继红.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3):109.

(收稿日期:2015.03.17)

作者:赖英霞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论文 篇3: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疗效、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 浅析救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LTC)联合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基于前瞻性视角,以亚低温治疗作为研究主体,参照标准的对症外科术式SLTC,论述“SLTC+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价值。为此,设计样本80例,均来自本单位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观察组40例,接受SLTC+亚低温治疗;对照组40例,接受单一SLTC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反映疗效)得分、白细胞分化抗原(CD)4+水平、CD8+水平、CD4+/CD8+水平、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反映预后)差异。结果 两组术前NIHSS评分和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而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方面,观察组术后GOS得分高于对照组,且预后理想者占比高于对照组,植物状态、脑死亡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度残疾、重度残疾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阶段,推荐“SLTC+亚低温”治疗方案,整体疗效显著,预后理想。

关键词: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亚低温;重型颅脑外伤;免疫功能;预后

颅脑外伤已经成为现阶段临床常見危重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全民运动风潮的兴起,各种因素影响下,导致近年来颅脑外伤问题有所增长。重型颅脑外伤普遍病情进展迅速且预后差,伴有意识障碍、恶呕、头部剧烈疼痛等典型症状,甚至有伴脑疝,治疗主张时效性,越早期的外科治疗,患者往往预后表现越理想。传统的重型颅脑外伤对症治疗包括常规清创、抗感染、降颅内压等,常见术式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LTC),该项技术应用依旧,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手术拥有较高的安全性,是临床常见治疗措施。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SLTC术后患者仍旧有一定几率出现不良预后。为此,学者们思考一种联合治疗方案,希望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术后预后风险,保障整体疗效。循证医学指出[1],SLTC术后联合亚低温治疗,患者脑组织代谢能够获得有效调控,可显著预防继发性脑病,且技术应用较为便捷,具备临床推广属性。本单位开展“SLTC+亚低温”联合治疗技术救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取得满意疗效;下面本文纳80例患者进行如下对照试验,进一步论证上述联合治疗方案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效果,以飨同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设计样本量80例,均来自本单位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研究取得本单位伦理组织批准。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SLTC+亚低温治疗作为研究主体,单一SLTC治疗作为参照,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1:19,年龄42~71岁,平均(58.62±7.83)岁,病程2~9h,平均(4.25±1.37)h;对照组男女比例19:21,年龄39~73岁,平均(57.46±7.59)岁,病程1~8h,平均(4.21±1.34)h。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查体等流程,确诊重型颅脑外伤[2];②符合治疗指征,患者同意或家属同意治疗方案;③了解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善后措施,同意入组,签署相关文书;④全程参与研究,保持随访联系;⑤耐受相应治疗、指导者。

(2)排除标准:①中途脱离研究;②合并其他重大疾病;③认知障碍、精神类疾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⑤严重全身性感染;⑥入组前加入其他医学研究,或脱离上个医学研究时间不足1个月。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基础治疗包括抗感染支持、清创、生命体征监测等。待宣教、取得手术同意后,常规入室准备,进行SLTC。麻醉方案选择全麻,切口作于头部颧弓上耳前1cm处,延伸至耳廓后上方。选择五个钻骨孔,依次游离骨瓣,常规硬膜外血肿清除,并行止血操作。随后打开硬脑膜,当暴露顶叶、颅底、前颅底后,止血并清除血肿。术毕常规硬脑膜缝合,放回骨瓣后切口缝合,并建立前瞻性抗感染支持。苏醒室留观及后续转运流程如常。

观察组:SLTC操作流程与上一致,在患者术后加用亚低温治疗技术,设备为SDL-V型双控颅脑降温抢救仪,设定温度32~35℃,上机治疗3~7d,一般在患者颅内压正常后继续维持24h治疗后下机,并加强复温时的护理;注意治疗全程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免疫指标以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差异,具体内容见下:

(1)NIHSS:该量表用以反映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疗效,含15项评分内容,总分42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疗效越理想[3]。

(2)免疫指标:经贝克曼CytoFLEX流式细胞仪检测静脉血(5ml)白细胞分化抗原(CD)4+、CD8+、CD4+/CD8+水平。

(3)GOS:该量表用以反映预后,共1~5分,其中5分表示预后理想,4分表示中度残疾,3分表示重度残疾,2分表示植物状态,1分表示脑死亡;分值越高,患者预后越理想[4]。

1.4 统计学处理

经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NIHSS评分方面,两组术前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结果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免疫指标比较

CD4+、CD8+、CD4+/CD8+变化水平方面,两组术前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预后比较

观察组术后GOS得分高于对照组,且预后理想者占比高于对照组,植物状态、脑死亡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度残疾、重度残疾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引用张静等学者[5]文献中数据,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死率最高可达约30%,即使接受系统治疗,也会存在约10%的患者遗留永久性后遗症。可见重型颅脑外伤的预后之危重。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策略,对改善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临床达成共识,明确了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发后颅内压会持续升高,并因此导致各种继发性的脑损伤预后事件。因此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疾病时,除了常规清创、抗感染支持外,还需及时降低颅内压。SLTC手术是临床一种十分成熟的开颅减压外科方案,目前成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典型治疗术式。但随着临床应用与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们发现[6-7],患者SLTC術后仍旧有一定几率会出现继发性脑损伤问题。提示临床,单一SLTC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整体疗效表现并不理想。本单位基于循证医学指导[8],引进了局部亚低温术后治疗技术,通过专业设备,对患者脑局部温度实施冷刺激,能够有效巩固患者手术疗效,优化预后;分析其治疗机制:(1)亚低温改善患者脑部代谢,降低脑细胞耗氧量,抑制乳酸沉积,降低脑组织酸中毒风险。(2)亚低温还能够抑制脑组织中金属蛋白酶浓度,缓解血脑屏障损伤进展,预防脑水肿。(3)亚低温减少钙离子内流,预防脑细胞钙离子超载,保护神经元,加速神经恢复。(4)亚低温减少炎性因子生成,抗内源性毒物释放,保护脑组织[9]。

本次研究发现,SLTC+亚低温疗法使得观察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及整体预后表现显著更佳。另外本文一大创新在于观察了两组免疫指标水平差异,该指标临床鲜少有学者观察。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而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CD8+为抑制或杀伤性T淋巴细胞,而CD4+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前者浓度越低越佳,后者浓度越高越理想;因此可知观察组患者经SLTC+亚低温治疗,其机体免疫功能获得稳固与提升,这为患者机体恢复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也从侧面反映,亚低温治疗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机制之一,在于其可积极影响人体免疫功能。而有关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需在未来持续投入关注。

综上,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应用“SLTC+亚低温”治疗方案的整体疗效显著,是可靠的治疗措施,能够帮助患者争取理想预后,值得推广于临床。当然,本次研究也有一定不足,如在纳入研究样本时,由于研究开展时间不足,因此纳入样本可能偏少,这或许会对本次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客观性造成干扰。未来若工作条件允许,本人将进一步延长研究时间,加大研究样本的投入,使本次研究的统计学结果进一步客观化、权威化,更好地发挥其循证文献的临床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苏海波,张玲琼,史瑞萍,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及免疫学分析[J].中国医刊,2020,55(3):311-315.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04-405.

[3]张凌,梁鑫,李玉雄,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1):1573-1575.

[4]李耀泽,侯书杨,马龙君.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6):64-66.

[5]张静,徐伟才,徐叶萍,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疗效、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5):1088-1092.

[6]冯涛,韩兵,叶凯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NIHSS评分及血清S-100β MBP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8,24(8):1325-1328.

[7]郭建敏.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局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2):99-100.

[8]史博.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03):326-330.

[9]柯于勇,刘军.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02):29-31.

作者:华超恩

上一篇:骨折病患舒适护理研究论文下一篇:目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