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2024-04-30

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共10篇)

篇1: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本组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通过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减少了护理并发症。本组患者126例,治愈92例,好转26例,重残5例,死亡3例,治愈患者大多生活自理,部分参加一般性的工作。结论:实施科学的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重型护理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05-01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脑损伤最重的一种类型,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差,治疗上很棘手,创伤所致的急性脑水肿及高颅压是脑损伤残废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脑组织受损、缺氧使血管通性增加,导致脑水肿,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颅内压增高,继而发生脑疝[1]。2012年6月¬―2014年3月,我们对12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做了预见性护理管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6例病人,男95例,女31例,年龄16―65岁,GCS评分均在5―8分,其中手术治疗85例,非手术治疗41例。

2结果

治愈92例,好转26例,重残5例,死亡3例,治愈患者大多生活自理,部分参加一般性的工作。

3护理

3.1体位护理管理

3.1.1一般体位护理血压平稳抬高床头15―30°,脑脊液耳漏者应取耳漏侧卧位,头下垫无菌治疗巾,预防颅内感染。

3.1.2术后体位护理术后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血压平稳抬高床头15―30°。

3.2呼吸道管理有报道脑外伤后肺部顺应性下降,呼吸功能不全导致肺部气体交换功能障碍[2]。因此,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及其重要。

3.2.1非手术治疗患者的呼吸道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并发中枢呼吸功能不全,使患者丧失排痰功能,易致误吸[3]。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呕吐物和痰液等,防止窒息与误吸。

3.2.2手术后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术后患者应及时做好吸痰、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当患者有肺部感染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易导致低氧血症时,尤其注意不能把患者置于左侧卧位[4]。

3.3.3气管切开呼吸道管理气管切开患者严格无菌操作,予氧气雾化吸入和气道内滴湿化液,并根据病人的咳嗽反射决定吸痰管的深度和是否吸痰。

3.4病情观察的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多数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瞳孔改变为颅脑损伤最重要的神经系统体征,护士常常通过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射情况来判断脑损伤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问题[5]。

3.5饮食及消化系统的管理

3.5.1饮食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不能正常进食,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明显增强,急需大量营养补充[6]。指导可自行进食的患者予高蛋白、高热量的软质饮食,鼓励患者少食多餐。若是昏迷患者则予能全素行鼻饲流质饮食。

3.5.2消化道出血的管理 本组所有病人遵医嘱使用护胃的药物,鼻饲患者至少有一餐注入米汤200毫升,以保护胃粘膜。

3.6泌尿系统的管理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昏迷患者鼓励多饮水达到自然冲洗膀胱的目的,并间歇性夹闭导尿管锻炼膀胱收缩功能。

3.7基础护理和病人的安全管理

3.7.1基础护理的管理

3.7.1.1口腔护理 根据患者的清醒和配合程度制定患者的口腔护理。清醒患者用牙刷刷牙,模糊或昏迷患者用生理盐水、呋喃西林等行口腔护理。

3.7.1.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定时翻身。当患者大小便失禁,应上导尿管,并予卫生棉条塞于肛门,定时更换。

3.7.2病人的安全管理

3.7.2.1防坠床烦躁和昏迷的患者床旁予护栏,防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3.7.2.2防滑、防跌倒 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下床活动时,必须清除障碍物,并穿防滑鞋。

3.7.2.3防烫伤、冻伤 禁止使用热水袋,在护士的监管下使用冰袋。

3.7.2.4防自残、防走失发现患者出现精神异常时,立即告知医生,予黛立新口服,并特殊交班。必须24小时留陪家属二人,保证患者随时在视线范围内,防止患者自残或者走失,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家属和护士均签名。

3.8早期行为干预的管理护士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关心和全生活照顾,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情稳定后的患者可早期联系康复科对其行患肢的功能锻炼。

4小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快,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教会其观察呼吸情况变化,如有无鼾声呼吸,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呼吸费力,发绀等,尤其是在中午、晚上、节假日护理人员相对少时,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争取抢救时机[7]。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管理,对提高了他们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以取得了良好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龙秋瑚.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观察与评价[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7):772-773。

[2]林汇凯,王宪荣,赵冰梅.颅内压增高.肺表面活性物质变化[J].中华创伤杂志,1996,12(2):87.[3]张爱琴,王汉东.弥漫性轴突损伤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78.[4]徐媛.患者体位对脑氧含量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32.[5]纪玉桂,刘红英,陈宇乐,等.神经外科重症的瞳孔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80。

[6]Regel G,Grotz M,JohannesJA,et al.Pattern of organ failure following sever trauma[J].World J Surg,1996,20(4):422-429.[7]巩宪霞,徐辉.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13):87

篇2: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测呼吸时应注意呼吸的节律、深浅、有无呼吸困难、暂停等情况;对脉搏应注意是洪大有力还是细弱不规则,注意脉压差是增大还是缩小;如出现血压上升,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缓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增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当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细弱、心跳减弱,呼吸由缓慢变为潮式呼吸,提示脑干功能衰竭;如突发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提示已发生枕骨大孔疝;如出现高热、深昏迷,表示丘脑下部受损;体温逐渐升高且持续不退,提示继发感染可能;同时要连续监测血氧,定时做血气分析。

2.意识的观察 意识障碍程度是判断颅脑损伤轻重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可通过痛觉刺激、眼球运动以及角膜反射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如深昏迷患者出现吞咽反射、躲避动作或神志转为清醒,均提示病情好转。

3.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指征,应15~30分钟观察一次,注意要使用聚光的光源,并认真做好记录,以便和初次测定的结果作对比,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加重,提示脑组织受压或脑疝的可能。

4.尿量的观察 颅脑损伤患者多使用脱水药物,可通过尿量来观察判断降颅压的效果、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出现并发症,应准确记录尿量,如应用20%甘露醇250 ml后4小时应有尿量500~600 ml左右,若平均每小时尿量<60 ml,则说明降压效果不佳,或患者有严重脱水;2~4小时无尿排出,考虑是否有尿潴留,或合并肾功能衰竭。对尿量减少的患者要及时寻找病因,报告医生,既要防止过量输液引起或加重脑水肿,又要保证每日液体的输入量,同时对尿量异常增多者要警惕尿崩症。

5.脏器功能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对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影响很大,应使用心电监护,尽早发现心电图变化,定期监测肺功能及肾功能,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6.并发症的观察 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因此应加强呼吸道分泌物及呼吸情况的观察;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30%~50%[1],因此入院后即应留置胃管,每次鼻饲前均先抽吸胃液,定期检测胃液和大便性质;加强对留置导尿管的消毒,定期检测小便性质;每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并按摩受压部位以改善血液循环;通过积极的护理手段,有效的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

1.常规及呼吸道护理 置患者于重症监护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定时消毒,保证适宜的温湿度,严格控制探视,减少感染机会。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彻底清除口鼻分泌物、血液及呕吐物。吸痰要彻底,动作要轻柔,头偏向一侧,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可常规给予雾化吸入,低流量(2~3升/分)氧气吸入,深昏迷患者需抬起下颌或放入通气导管,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如呼吸仍无改善,血氧饱和度<90%[2],痰多且黏稠,出现鼾声呼吸、呼吸道严重梗阻者,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估计意识障碍不能短时间恢复者,常规行气管切开,呼吸微弱,潮气量不足者,及时使用呼吸机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并作血气分析。

2.各种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引流袋应始终处于引流部位以下,以防引流液逆流,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和引流管密闭,并严格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更换引流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卧位护理 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和减轻脑水肿;对伴有颅底骨折、脑脊液耳鼻漏的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污物逆流至颅内感染,尽量减少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严禁手掏、堵塞鼻腔和耳道,头部垫无菌小毛巾或无菌纱垫,并随时更换。定时翻身叩背,更换体位,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对意识障碍有好转出现烦燥不安患者,应使用宽布带约束四肢或安置床挡,防止坠床并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注意查明患者烦躁是否为非颅脑损伤,如体位不适、高热、尿潴留等原因所致。

4.低温疗法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高热以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种因素造成缺氧,加重脑损害,用一般的降温药物效果不佳,应早期采用物理降温联合冬眠合剂,使其体温保持在36℃以下,以降低脑部耗氧量,缓解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复温时采用自然复温法,整个复温过程持续24小时,以避免因复温过快而引起缺氧和脑水肿。

5.使用药物护理 长期昏迷患者脱水剂应用时间长,易并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需加强护理观察,记录24小时出入量。使用脑活素、纳洛酮、胞二磷胆碱等保护营养脑神经的药物,应严格按医嘱给药,同时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对应用冬眠药物的患者易致神志障碍加重、呼吸道分泌物坠积,须加强呼吸道护理。注意长期静脉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大、易致静脉炎的药物,如20%甘露醇、20%脂肪乳、七叶皂苷钠等,注意保护静脉,几条血管轮流使用,使每条血管都有“休息”的机会,同时可采取边输液、边热敷的办法;输液中选择静脉原则是先远心端,后近心端,先细后粗,先手后足,保留粗大血管以备抢救时急用;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病变肢体输液,局部热敷,抬高患肢。

6.鼻饲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因昏迷时间长,不能由口进食,机体消耗量增加,无应激性溃疡3天即可鼻饲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流质饮食请营养科配制,并加用肠内营养剂以保护胃肠黏膜,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鼻饲时注意床头抬高至30°,开始以一次半量为宜,温度38℃~40℃为宜,速度不宜过快,鼻饲后30分钟内不宜翻身叩背,不宜搬动患者,尽量不吸痰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每日口腔护理2次,鼻饲管每周更换一次。

7.康复护理 患者昏迷期间应坚持做肢体功能锻炼,每次30分钟,每天2~3次,以防肌肉萎缩、足下垂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家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护理。当患者病情趋向稳定,即可进行促醒疗法,如呼唤患者姓名,让家属与其交流,给予喜爱的音乐,配合针灸、理疗等措施,尽量减少后遗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出院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回到工作中去,避免因病成为家庭的累赘。

体会

篇3: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程序,颅脑损伤,院内转运

院内转运是患者住院治疗之间必不可少又非常重要的环节。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患者中较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之一, 此类患者病情危重, 变化快, 各种侵入性操作及留置导管多, 自身免疫力低下, 在转运过程中易出现引流管脱出, 气管移位, 心率及血氧饱和改变等并发症[1]。护士在工作中如何利用敏锐的观察力, 及时洞察患者的不同需求, 实施及时准确的护理,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安全转运, 这是护理工作者一直以来的工作热点与重点。在此, 本研究引进预见性的护理程序, 将其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 旨在降低其转运的危险性, 提高护理安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历史对照类试验性研究, 将2013年8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GCS<8分) 219例作为干预组, 其中男114例, 女105例, 年龄17~78岁, 平均 (47.80±10.22) 岁, 转运前需机械通气支持者32例, 面罩给氧75例, 有创监测者71例, 有2路以上静脉维持者195例。将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GCS<8分) 197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99例, 女98例, 年龄16~84岁, 平均 (49.10±11.07) 岁, 转运前需机械通气支持者27例, 面罩给氧79例, 有创监测者65例, 有2路以上静脉维持者17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GCS评分、临床病情等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采用由一医一护陪检陪护。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运用预见性的护理程序, 预见性的护理程序即以整体护理为框架, 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护理管理中的问题进行预先评估, 找出难点立出目标, 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质量管理, 再通过阶段性的评价修正管理方法, 使护理管理工作质量持续不断增进[2]。在转运前医护人员共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根据患者情况备好转运途中药物和物品, 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 与转运科室做好交接, 在转运途中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安全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1.2.1 转运前的护理干预

患者在进行转运前, 应做好充分准备, 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应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用药情况, 判断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充分考虑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做好应对措施, 并告知患者和家属。建立标准的转运急救箱, 急救箱中各种仪器处于应急备用状态。转运时患者仍需吸氧、输液等治疗措施, 因此转运前确保各条通路通畅, 仔细检查连接处是否紧密并妥善固定。清空集尿袋, 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 准备好合适的转运工具。转运前应先与接收科室联系并充分沟通, 告知患者所需特殊准备, 确保相关科室做好准备。

1.2.2 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干预

由经过系统学习护理干预技能并强化训练的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负责转运, 负责人员能娴熟掌握应急处理措施, 熟知患者病情, 转运时密切观察患者, 当病情出现变化时, 应及时的发现并正确处理, 若处理效果不佳时, 可送回病房, 暂停检查, 待患者情况稳定后, 再转送检查。转运时最好采用整床转运, 途中注意保暖, 冬天时应加盖棉被, 防止受凉, 在必要时可加固定绳固定患者, 以免患者跌落, 搬运时应注意避免碰撞, 确保平稳, 将患者安全、舒适的运抵接收科室。记录转运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活动情况、途中发生的意外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1.2.3 转运后的护理干预

患者到达接收科室后, 运送人员应帮助该科室的医护人员安置患者, 安置好后, 应做好交接, 包括病历交接、患者转运时病情变化、用药情况、特殊处理等, 仔细告知其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转运中首次安全转运率由转运护士记录、评价;转运人员的投诉情况由科室负责人及监察室记录、评价;接收科室的满意度, 采用科室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 表使用前进行信度、效度检验, 被试选用科室护士, 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太满意及不满意4项, 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例数/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过整理后,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完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首次安全转运率

干预组219例, 首次安全转运214例, 转运率为97.7%, 对照组197例, 首次安全转运167例, 转运率为84.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56, P<0.01) 。

2.2 两组患者对转运人员投诉的发生率

干预组对转运人员投诉11例, 发生率为5.0%, 对照组对转运人员投诉42例, 发生率为21.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6, P<0.05) 。

2.3 两组患者接收科室的满意度

干预组接收科室的满意度为96.3% (211/219) , 对照组接收科室的满意度为85.8% (169/19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61, P<0.05) 。

3 讨论

3.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的重要性

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进行医院内转运, 如手术、MRI、CT、DSA造影检查、高压氧治疗及患者病情稳定后的转科等, 这一特殊性使得患者的转运成为神经外科日常重点工作之一。在转运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粗心大意, 将严重影响危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甚至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 导致患者不可逆的创伤或死亡。院内转运需时较短, 转运距离近, 但易发生安全事故, 究其原因是在转运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有研究显示, 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 转运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4]。因此, 降低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危险性、提高护理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3.2 预见性护理程序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必要性

预见性护理是近年来为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提出的一个护理新理念, 指的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前以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 事先预测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确定护理重点, 尽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的痛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实现由被动救治向主动抢救的转变[5]。笔者将预见性的护理程序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转运中, 以整体护理为框架, 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 预先评估明确问题, 找出难点立出目标, 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工作;再通过阶段性的评价修正管理方法, 使护理管理工作质量持续不断增进, 使零乱复杂艰巨的护理管理走上正规、系统, 从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管理, 这与整体护理的理念相是相一致的, 提高了护士对患者进行预见性评估的能力, 善于发现患者潜在的危险因素, 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6], 提高了护士独立思维与钻研的工作能力, 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积极主动的护理工作, 也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7], 由结果可知, 应用预见性的护理程序可有效降低转运的并发症, 提高患者首次安全转运率, 有效降低接收科室的投诉率, 提高转运人员的满意度, 进一步提高治疗质量, 优化医患关系, 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升护理安全。

综上所述,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能有效减少转运过程中, 并发生的发生, 提高患者安全转运率, 降低了转运人员的投诉率, 提高了接收科室的满意度, 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但如何更好的实施预见性的护理程序,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机敏、沉着、稳定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的协调能力、高度的注意力及领悟力[8]。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护理人员一定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及多实践, 将预见性的护理程序应用到不同科室、不同领域中去, 更好地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服务, 进一步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武元丽, 李俊.325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4, 12 (7) :652-654.

[2]宋铁英, 常文凤.浅谈护理工作的预见性[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9) :260-262.

[3]杜爱华.预见性护理联合循证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 (6) :845-847.

[4]吴红梅.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12, 16 (16) :28-30.

[5]李崇娜.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内科, 2014, 9 (3) :327-328.

[6]冯青吴, 锦球.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增刊) :105-106.

[7]葛东明, 王爱凤.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高压氧疗安全转运的预见性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26) :3205-3207.

篇4: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01-01

相关统计资料称,随着如今车祸意外及工伤意外频发,颅脑损伤患者不断增多,该病病理复杂,致残率和致死率高,需及时采取全面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1]。本文旨在分析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特收集我院的1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的1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与对照组(50例),试验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2岁-79岁,平均年龄(44.28±18.35)岁,入院时GCS评分为3分-7分,平均(4.35±1.49)分;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3岁-80岁,平均年龄(43.56±18.25)岁,入院时GCS评分为3分-7分,平均(4.26±1.34)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维持体位、口腔护理、病房护理、用药护理等一般性护理管理,试验组采用循证护理,首先是由护士长组织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开展组间培训,为小组成员说明实施循证护理的目的、优势、具体措施、注意事项等等。并通过护士长联合高级责任护士提出各项护理问题,并最终归纳为基础护理、功能康复训练、并发症等三个方面问题,要求小组成员积极查阅文献,解答以上提出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并落实到实际护理工作之中,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部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往往合并有意识障碍、肢体障碍,无法自理生活,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护理过程中容易发生压疮,且压疮主要是由剪切力、摩擦力、潮湿、压力引起,因此在压疮的预防措施上,应及时为患者翻身,至少三个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叮嘱患者保持正确的侧卧位,注意保持床单被套及患者衣物的清洁、干燥,护理操作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剪切力、摩擦力,尽量缩短受压时间,预防压疮发生;(2)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往往会出现较长时间的昏迷,无法自主进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无异常,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既能保障患者的营养供给,又可降低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合理控制维生素、蛋白等营养摄入;(3)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该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昏迷时间较长,吞咽、咳嗽反射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衰退,很容易出现细菌进入呼吸道诱发坠积性肺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知,加强患者的人工气道管理能有效避免或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并积极采取吸痰、雾化吸入、气道湿化等方式保障患者呼吸通畅;同时要注意在日常护理操作中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做好各项医疗仪器、病房环境的消毒管理;(4)高热会加重颅脑损伤,并可能引起呼吸衰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积极对患者应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式可改善患者高热状态,并注意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住院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2]进行分析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住院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是一种非常危急的病症,很容易导致患者残废或死亡。同时,该病病理复杂,需接受较长时间的治疗,临床表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干预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3]。循证护理属一类新型护理模式,该模式的内涵为 “遵循所持有的最可靠的医学证据的护理学”,实施的每一项护理干预措施都通过相应的证据证明了其有效性,从而使日常护理更加慎重、准确、明智,提高了护理质量[4]。陈秋琴[5]等表明,应用循证护理是以某种疾病为中心,在临床路径的引导下,全面的分析了该类疾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并予以证实,最终得到了一个可行、有效的干预步骤,有效的避免了护理干预的盲目性,提高了护理的效率,最终提高了护理的质量。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任灿飞. 循证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02:31-32.

[2]張国霞,谭丽萍,徐苏萍. 预见性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0,11:1040-1041.

[3]魏兴艳,赵连荣. 循证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哈尔滨医药,2014,03:193-194.

[4]刘惠玉,刘珍红,张秋苑. 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13,04:494-495.

篇5: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文章来源:中国护士网 发表时间:2005-03-10 11:39:00 关键字: 颅脑损伤 低温 护理

摘要 为了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于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采用低温疗法(34~36℃)治疗30例。低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颅内压的变化及上消化道出血征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加强基础护理和气管切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褥疮及感染。结果,痊愈11例,轻残6例,中、重残4例,死亡9例,较1997年11月以前同类病人的病死率下降了16%。低温治疗可使病人保持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变化幅度减小,病死率降低。

Key words craniocerebral injury low temperature nursing care

据报道,亚低温(28~35℃)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控制颅内压,促进脑损伤病情的恢复[1]。但进行亚低温治疗常须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要求高,观察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采用一般低温(34~36℃)治疗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同样取得了满意疗效。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7~50岁。交通事故伤26例,高空坠落伤2例,机器压伤2例。入院时体温36.8~39.4℃;深昏迷14例,中昏迷7例,浅昏迷9例;双侧瞳孔散大9例,双侧瞳孔缩小5例,一侧瞳孔散大16例。GCS评分3~5分14例,6~8分16例。头颅CT检查: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10例,多发血肿6例,后颅窝血肿3例。入院后行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5例。

降温方法

5例保守治疗病人在入院后6 h内施行降温;25例术毕即予降温。30例均用RC-2000 Ⅱ型降温毯(简称冰毯机),同时给予冬眠治疗,根据降温效果决定是否加用冰袋。本组25例肛温<38.5℃者应用冰毯机,同时1次/8h肌注复方冬眠灵50 mg,24 h后15例肛温降至36℃以下;10例肛温36~37.3℃,经加用冰袋冰敷2 d后肛温控制在35.2~36℃。5例中枢性高热病人应用冰毯机,同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加冬眠Ⅰ号半量,1次/12 h,并加用冰袋冰敷,48 h肛温仍在37℃以上,经胃内注入冰盐水60 ml,1次/4 h,2 d后肛温控制在36~36.8 ℃。

病人颅内压正常达24 h,生命体征平稳(P 60~120次/min,R 14~24次/min,BP 12~17/6~13 kPa)3 d后,停止低温治疗。先撤除冬眠药物和冰袋,将冰毯机温度调至36~37℃,使用2~3 d,让其自然复温,再撤除冰毯机。3 结果

30例病人用一般低温治疗2~3 d后,其中25例肛温达到目标温度(34~36℃),5例肛温维持在36~36.8℃。停止低温治疗1 d后,14例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12例体温有所上升(37.4~38.8℃),持续使用冰袋冰敷3~8 d后8例体温正常,4例仍高热;4例体温不升。复查头颅CT:21例病人颅内血肿较前吸收好转,9例较前增大。30例病人住院7~603 d,痊愈(恢复劳动力)11例,轻残(活动有障碍)6例,中、重残(生活部分自理,不能自理或植物人)4例,死亡9例。低温治疗后病人病死率30%,较1997年11月以前同类病人的病死率(46%)下降了16%。

临床观察与护理

4.1 温度的观察 min巡视病人1次,了解冰毯机的运转情况及肛温变化,慎防冰毯机温度过冷过热。病人体温<34℃时可引起反射性冠脉收缩而导致房室传导阻滞[2],应及时调高冰毯机温度,并予热水袋保暖。如病人体温>36℃,需加用冰袋。

4.2 意识的观察

颅脑损伤病人的意识变化往往早于瞳孔和其它生命体征的变化。因此,当病人由嗜睡转为浅昏迷或四肢原来能屈动,现在四肢伸直内翻或无反应,表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通知医生;当病人由浅昏迷转为昏睡,四肢有屈动,说明病人在恢复之中,预后较好。本组中16例病人发生意识障碍加重现象,由于及时发现,均得到相应的救治。

4.3 瞳孔的观察 min观察瞳孔1次,如双侧或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另一侧瞳孔缩小,均表明脑疝已经形成,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如一侧或双侧瞳孔回缩,则表示病人正在恢复之中。

4.4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本组30例均采用美国惠普多参数监护仪进行监护,每30 min自动测血压1次,做好详细记录。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表现为“两慢一高”的规律,即脉搏慢而洪大,呼吸深慢,血压升高[3]。因杜冷丁与冬眠灵均有降压及抑制呼吸的作用,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如有变化应立即通知医生或停止使用该药。

4.5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正常值为0.67~2 kPa,超过此值即属颅内压增高。25例手术病人术后均置颅内压探头进行颅内压监护。如颅内压超过2 kPa,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当颅内压波动明显时,应检查纤维探头固定是否牢固,是否因病人体位变动牵拉探头等;如颅内压持续升高,提示脑肿胀、脑水肿严重。本组9例颅内压持续升高,经脱水降脑压等处理无效死亡。

4.6 呼吸道护理

冬眠后病人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减弱,痰液不易排出,口、鼻、咽腔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易进入下呼吸道,极易造成肺部感染。因此,进行气管切开护理时,严格无菌操作,采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气管内套管60 min,每周更换消毒液及做细菌培养1次,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吸痰前从气管内滴入庆大霉素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加庆大霉素注射液24万U)5~10 ml,吸痰后再滴入10~15滴。常规做超声雾化吸入。本组26例气管切开中5例发生肺部感染,经用庆大霉素溶液连续灌洗3 d后感染被控制。灌洗方法:用注射器从气管内快速注入庆大霉素溶液30~40 ml后,立即翻身拍背,1~2 min后吸出液体及痰,2~3次/d,至肺部感染控制为止。如病人呛咳,即吸出液体,以免引起窒息。

4.7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常并发神经源性、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大出血可导致休克与衰竭。因此,30例病人均于入院后第1天置胃管,每2 h 1次观察胃液性质及量,常规应用制酸药。当吸出浅咖啡色液体时,提示少量胃出血,须做好止血准备;如吸出深咖啡色或红色液体,示出血量较大,立即从胃管内注入冰生理盐水60 ml加凝血酶2 000 U或加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4~8 mg及吉胃乐凝胶40 g,1次/3 h交替注入,出血控制后停药。重病人胃出血往往反复发生,须密切观察。出血之前病人多有呼吸异常、缺氧、呃逆等现象,如发现以上变化应查明原因。本组10例吸出浅咖啡色液体,4例吸出深咖啡色液体,2例吸出鲜红色液体,经以上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控制。

篇6: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月~2012月收治的,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64例。其中男41例,女23例;患者的年龄为15~68岁,平均为(44.5±3.5)岁;颅脑损伤均为外力导致,高处坠落伤32例;出现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患者15例,硬膜外血肿13例,多处血肿患者9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的患者27例。以上所有患者均昏迷6h以上,同时对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我院及其周边地区平均海拔为5000m左右,最低海拔也达到了2275m以上,属于高海拔地域。

1.2护理措施

1.2.1基础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和有无意识障碍、瞳孔和肢体活动的异常等情况,特别应注意患者有无其他的合并症等。对于出血多引起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保持患者平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保暖,对疑有颅内血肿的患者做好需要立即手术的准备工作。对于出现脑疝的患者应静脉滴注脱水药,降低颅内压[2]。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因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使患者保持侧卧位或平卧位,将患者佩戴的假牙等物品取出,同时头还要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

1.2.2针对性的护理

1.2.2.1控制感染 对于出现开放性颅脑损伤以及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常规性的进行清创和使用抗生素抗感染,保证耳道、鼻腔及口腔的清洁,在治疗期间要预防便秘,严禁挖鼻孔、打喷噎和咳嗽等,同时不使用水冲洗耳、鼻及经鼻吸痰和插胃管等处理,预防感染。

1.2.2.2降温护理 对于出现了感染或脑干损伤引起高热的患者,在查明发热的原因之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降温处理。物理降温为主要有酒精擦浴、冰帽、冰袋降温等,必要时进行低温冬眠疗法,以达到镇静、安眠、降低脑组织新陈代谢,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以保护受伤脑组织,减轻脑水肿。

1.2.2.3术后护理 针对进行了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应的术后护理模式,以静脉输液补充热量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但要注意输液总量一般不宜超过1500ml,以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对进行了气管切开的患者,每天对伤口进行换药,高原的`空气干燥,使用雾化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湿化。

1.2.2.4缺氧纠正 为了纠正患者因为缺氧造成的代谢性酸中毒的情况,应该全程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支持治疗,在高海拔地区氧分压较低,患者高海拔地区,低流量的吸氧无法有效改善代谢性酸中毒,使患者的颅内压进一步升高,从而出现脑水肿等。因此,在条件的允许之下,早期对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在患者缺氧的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之后,在进行低流量吸氧治疗,避免高浓度的氧造成的氧中毒等问题。

1.2.2.5并发症的预防 在患者整个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控,预防脑水肿、脑出血、脑梗死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于昏迷患者要注意保暖,定时拍背排痰,清理呼吸道,预防坠积性肺炎,按时给予翻身,每日按摩骨突部位,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

2 结果

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及护理之后,64例患者当中55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治愈出院,9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d。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因均存在一定的意识障碍的情况,呼吸动度差,多数患者还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的情况,因此对患者的呼吸道护理使显得尤为重要的。在整个患者的护理过程当中,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不仅要有效的清理患者的呼吸道,需要每隔15min左右就对患者吸痰一次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还要防止舌后坠等异常情况的出现。如果呼吸道堵塞严重的患者,必要时可建议医生进行气管切开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在对患者的护理当中,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吸氧维持是十分重要的,通气和给氧一般都是最早期救治的首要护理任务[3],那主要是因为颅脑组织是所有人体器官当中需氧量和耗氧量最高的组织,一旦颅脑出现缺氧的情况>12s以上就对患者的颅脑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损伤。因为大脑由于缺氧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氧气的稀薄,环境当中氧分压低氧气的缺乏,容易导致患者体内的代偿性红细胞增多,从而加重患者的微循环障碍,使患者出现脑水肿等并发症,加重患者的病情,还要持续性的氧气供给不足也会使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问题,因此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在患者早期调整给氧方式,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进行高压氧治疗,帮助患者康复。

总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多数均伴随有昏迷、呼吸功能不全等多种问题,特别是在高海拔的地区,患者极易由于环境的缺氧造成患者颅脑的损伤,不利于患者后期的康复,因此加强对高海拔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者进行重点观察和护理,并进行给氧方式调整等治疗,对于疾病的治愈以及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俊,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要点[J].实用外科学杂志,2012,76(03):163-174.

[2]郑碧海.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水肿患者的治疗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12(06):117-121.

篇7: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60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方法。

结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50例(占83.3%)病人顺利拔除气管套管,4例(占6.7%)发生肺部感染,6例病人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

篇8: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护理,疗效,预后

随着国民经济、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重型颅脑损伤占急性颅脑损伤的13%~21%,其病死率却高达36.8%~64.3%,历来救治十分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学者开始探索亚低温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研究发现30℃~33℃亚低温疗法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且不产生任何严重的并发症[1]。2008年7月~2011年6月,本科采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同时加强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3例为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为伤后24 h以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为3~8分,经头颅CT检查证实有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或弥漫性损害,无其他脏器的合并症或功能衰竭。其中,男49例,女24例,年龄15~63岁,平均(38.5±6.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1例,坠落伤25例,打击伤7例。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损伤类型及入院时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或手术后入住ICU病房,均按常规给予综合治疗,包括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吸氧,给予脱水剂、抗生素、奥美拉唑及神经营养药物,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及防治并发症等。在恢复期给予理疗、高压氧、针灸等治疗。亚低温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采用冰毯机进行全身物理降温,同时采用冬眠合剂(生理盐水500 ml+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卡肌宁400 mg以输液泵静脉泵入。降温开始时间在发病后24 h之内,维持5~7 d,控制肛温33℃~35℃。待患者颅内压降低到正常值后24 h,开始复温,约每4小时复温1℃,至36.5℃~37℃后维持。对照组体温>38℃者给予常规降温处理。

1.3 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评分(GOS)来判定疗效:(1)恢复良好:神志清晰,言语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2)中残:神志清,生活能够自理;(3)重残:神志清,但需他人照顾;(4)植物生存:患者长期昏迷,呈去皮质或去脑强直状态;(5)死亡[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体温变化比较

在治疗期间,两组体温<38.5℃和>38.5℃的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低温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预后比较

在治疗6个月后,亚低温组恢复良好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重残以上的比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护理

3.1 营造舒适的环境

病房应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50%~60%,避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下降的效果。同时应进行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防止感染及交叉感染。

3.2 密切监测体温

体温的监测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治疗期间应保持体温的恒定,严禁体温忽高忽低。一般情况下,肛温应保持在33℃~35℃。体温高于35℃,则治疗效果差,体温低于32℃,则易出现并发症。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冬眠合剂泵入的速度和剂量,注意控制室温;需鼻饲时,饮食温度以30℃~32℃为宜。治疗结束时采用自然复温,撤去冰帽、冰毯,让体温自然恢复,平均每4小时复温1℃,整个复温过程持续12 h以上。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密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和节律,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对气管切开的护理,做好气道的湿化和雾化,定时给予生理盐水+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吸痰每2小时一次,必要时随时吸痰。

3.4 加强基础护理

患者受亚低温治疗方法的约束及病情的限制,需连续卧床休息,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必须做好患者皮肤、口腔、呼吸道及泌尿道的护理。保持床铺平整,使用气垫床,每2~4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无损伤,防止压疮的发生。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湿润、无异味。早期留置胃管,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尽早给予肠内营养。加强营养补充,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

3.5 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除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呼吸、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外,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和颅内压等变化。当患者由嗜睡转为昏迷,或四肢原来能屈动,现在四肢伸直或无反应时,表示病情加重;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而另一侧瞳孔缩小,表示有脑疝形成,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常出现多尿、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胰腺炎、肾功能衰竭、肺栓塞等并发症[3],均应密切注意观察并及时处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4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深部结构被破坏,脑内压升高,在出血的核心区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而其周边受压的脑组织呈低灌注状态,特别是压迫和刺激丘脑下部及脑干,可引起高热、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4]。另外,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可引起相应血管供应区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加重脑水肿,最终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亚低温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代谢率,降低脑损伤后脑细胞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减轻代谢性酸中毒;(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3)抑制自由基清除剂的消耗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4)抑制内源性脑损伤因子对脑组织的损害作用;(5)减少Ca2+内流,阻断Ca2+对神经元的急性作用;(6)影响早期基因表达;(7)减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恢复;(8)抑制细胞凋亡;(9)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减少一氧化氮的合成。(10)降低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水平,等等[5~8]。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亚低温组体温多控制在38.5℃以下,6个月后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重残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亚低温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电解质及尿量等,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冻伤和褥疮发生。严密监测和精心护理是保证亚低温成功实施的关键。亚低温治疗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Amess PN,Penrice J,Howard S,et al.Organ pathology following mild hypothermia used as neural rescue therapy in newborn piglets[J].Biol Neonate,1998,73(1):40-46.

[2]闵恒,宁资社,谢楚峰,等.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3):432-433.

[3]汪涛,李文辉,葸超杰.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J].甘肃医药,2011,30(1):12-15.

[4]孔权,刘家令,王清华,等.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6):33-36.

[5]宋宇,赵洪祥.亚低温对继发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0):954-956.

[6]申亚峰,涂悦,程世翔,等.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及其脑脊液中Aβ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2):1-3.

[7]郑庆棠,陈卓,解丛民.术中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5(19):41-43.

篇9: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时间在6h以上,格拉斯哥评分在37分,患者往往因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分泌物明显增多或脑脊液鼻漏,血块堵塞鼻腔,导致气道受阻,出现窒息。为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气管切开术的应用效果最为切实可靠,因此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6例,均属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入院后均行气管切开术,其中男性92例,女性24例,术后经严密观察及护理,疗效满意。

2呼吸道阻塞的原因与危害

颅脑损伤患者中,造成呼吸道阻塞的原因有:①急性窒息状态。多是因昏迷过深引起反射消失、肌肉松弛、舌根下坠,继而引起呼吸道阻塞;②咽喉部及颈胸部合并损伤,直接或间接引起呼吸道压迫;③昏迷患者吞咽、咳嗽反射消失或减弱,使气管内异物不易排除,或颅底骨折,血性脑脊液、胃内容物返流造成误吸;④严重颅脑损伤后,脑实质淤血水肿,中枢性呼吸功能不全,换气量不足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碍。呼吸道阻塞的危害在于:①呼吸道阻塞可引起颅内压增高,造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②呼吸道阻塞引起气体交换量不足,机体内缺氧及CO2潴留。呼吸道阻塞的臨床表现为:①呼吸困难,因阻塞部位不同而异;②低氧血症;③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

3气管切开的作用和意义

①减少呼吸道阻力。呼吸道阻力的大小决定于呼吸道管腔的直径,皱褶、弯曲度的大小,有学者认为,正常呼吸道阻力三分之一来自上呼吸道,喉头处最狭窄、弯曲度大的管道,从而大大减少了气体交换的阻力。②减少呼吸道无效腔、气管切开的形成呼吸捷径,可增加潮气量约100ml,这对呼吸功能障碍或呼吸量低下的患者非常重要。③有利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误吸的血液、脑脊液、呕吐物等,从而减轻呼吸道的负担,改善通气功能,克服痰液滞留引起的突然窒息。④可直接通过吸引刺激咳嗽反射,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以保持呼吸道的自净。⑤气管切开后,便于正压吸氧和二氧化碳排除,便于气管吸入、雾化吸入等局部治疗,由于气管切开术具有以上作用,有效的控制了因呼吸道阻塞对伤员造成的多种并发症,也有助于脑水肿、酸中毒、心肌损害的纠正,但气管切开后对中枢性和下呼吸道对空气的过滤、湿润、加温作用及吸引的机械刺激,对呼吸道粘膜会产生一定的损害,加之手术本身有一定的并发症的缺点,因此因严密掌握手术指征,坚持早切开早拔管的原则。

4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

①重症颅脑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间断呼吸时;②颅底骨折合并脑挫裂伤昏迷、脑脊液、血液、分泌物有误吸可能的;③脑干损伤出现呼吸困难时;④头颅、面颅严重损伤变形有呼吸道阻塞时;⑤咽喉部、气管内有分泌物滞留,全身症状逐渐恶化,有高热及呼吸困难时;⑥合并胸、腹部颈髓损伤,有呼吸障碍时;⑦严重颅脑损伤有中枢性高热,需进行冬眠低温治疗时。

5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①密切观察:有无皮下气肿、套管脱出、术后出血、纵膈气肿、支气管肺炎气管食管瘘、呼吸停止等合并症,如有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作出处理。②病室环境:保持病室的空气清新,每日通风二次,每次30分钟,严格限制探视陪留家属,室温保持在18-20℃,湿度保持在50%-60%,地面采取温扫法,防止灰尘,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每1-2h一次,空气行紫外线消毒,每日2-3次。③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首先,吸痰前应适当拍背,吸痰前后因给予高浓度吸氧,吸引负压在33.3-40.4kpa为宜,以防气道粘膜损伤,其次,选择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二分之一的吸痰管,吸痰管应深入引起患者轻咳为宜,边旋转边吸引,当遇到阻力时稍退回约0.5cm后再吸引,动作要迅速、轻柔、准确,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0-15s,吸痰时应监测血氧饱和度,吸痰后再用纯氧吸入3分钟,然后将吸氧浓度调至吸痰前水平,并进行肺部听诊,并判断吸痰效果。

气管湿化:湿化液的选择:常采用无菌蒸馏水100ml+庆大霉素8万+a-糜蛋白酶4000u+DX5mg,或0.9%NS40ml+氨溴索15mg。传统的湿化液是将药液加入生理盐水。而实践证明,无菌蒸馏水湿化的效果大于生理盐水,因为生理盐水在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钠离子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极易引起支气管炎、肺气肿,不利于气体交换,而无菌蒸馏水无上述不利因素。

6湿化方法

①套管外口敷料的湿化:将无菌纱布用生理盐水浸泡后敷盖在气管套管外口上,随干随换,保持气管内湿润;②气管套管内滴入湿化液,每次1.5-2ml,当患者吸气时沿气管套管壁滴入,避免了因剧烈咳嗽而影响呼吸,24小时注入量少于200ml;③超声雾化吸入应用超声波能把药液转化成细微气雾,随着病员吸气而进入呼吸道。其目的是消炎、镇咳、祛痰、雾化液的配制可根据医嘱用0.99NS40ml+庆大霉素8万+a-糜蛋白酶4000u+DX5mg或0.9%NS40ml+氨溴索15ml,每日4-6次,为预防医院感染应做到雾化吸入器的螺旋管及含嘴一人一用一消毒,每次使用完毕,用1000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清洗干燥备用。

篇10: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因颅内高压而引起严重的恶心呕吐,口腔、鼻腔、咽部合并损伤出血、舌后坠、呼吸反射减弱等导致呼吸道不畅,造成严重缺氧,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至关重要,气管切开术是解决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关键词】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术 术后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一般是病情极其危重,气管切开是解决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气管切开患者感染出现时间高峰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和第7天,预防重在做好呼吸道管理,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加强营养支持等。1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在2014年11月15日-3月15日收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例,行气管切开术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3-75岁,留置时间1-3个月。成活10例。

2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

2.1重型颅脑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间断呼吸时。2.2颅底骨折合并脑挫裂伤昏迷,脑脊液、血液分泌物有误吸的可能时。2.3脑干损伤出现呼吸困难时。

2.4头颅、面颅严重变形损伤有呼吸道阻塞时。

2.5咽喉部、气管内有分泌物滞留,全身症状逐渐恶化,有高热及呼吸困难时。2.6合并胸腹部、颈髓损伤有呼吸障碍时。3气管切开术的注意事项

气管切开术能有效地控制呼吸道阻塞对患者造成的多种并发症,有助于对脑水肿、酸中毒、心肌损害的纠正。但是气管切开术后对中枢性和下呼吸道障碍引起的呼吸功能不全,仍需密切观察。又失去了上呼吸道对空气的滤过、湿润、加温作用以及吸引的机械刺激,对呼吸道粘膜产生一定的损害,加之手术本身有一定的并发生等缺点,因此应严密掌握手术指征,坚持早切开早拔管的原则。4气管切开术后后护理

4.1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做好卫生宣教与心理护理 在气管切开之前要对患者家属讲明气管切开之必要性、安全性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应对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4.1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湿润,温暖。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60-80%,气管套口覆盖2-4层湿润纱布。定期通风,做好空气消毒,每日紫外线照射2小时。严格限制探视。

4.3体位 术后病人取侧卧位,头向前倾,防止头部过伸引起伤口紧绷和导管压迫气管壁。要经常协助变换体位。

4.4全面监护,密切观察 对气管切开患者特别是昏迷患者,首先要实施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勤于观察患者的唇色、神色、尿管、引流管等,注意体位,头、胸、气管套管在一条线上。并注意有无皮下气肿、套管脱出、术后出血、纵隔气肿、支气管肺炎、气管食管瘘、呼吸停止等合并症,如有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作出处理。

4.4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阻塞,及时吸痰 密切观察和记录呼吸情况,发现呼吸困难,应立即检查套管及呼吸道有无梗阻及压迫,及时吸痰清除套管内分泌物,避免咯出的分泌物再度吸入。

4.3.1吸痰前评估病人痰鸣音位置和性质,决定吸痰管插入深度,吸引器装置一般限于成人40kPa左右,小儿小于40kPa。

4.3.2一次吸痰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超过3分钟。吸痰管左右旋转向上提拉,边吸边退,吸痰前后视病情加大氧流量每分钟3~5升,如上呼吸机的病人吸痰前给纯氧,持续2~3分钟,以预防缺氧和低氧血症。

4.3.3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3.4气管切开病人吸痰管粗细不超过内套管直径的1/2,一根吸管只用一次,保持无菌操作,根据病人年龄选择不同型号的吸痰管。

4.3.5如痰液黏稠,不易吸出,可采定时雾化吸入与气管内滴药。不但可以稀释痰液,也可以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同时2小时给予翻身叩背一次,叩背时手指并拢向掌心弯曲成空心拳,从肺底到肺尖反复扣击,有利于痰液吸干净。

4.4气管切口的护理 由于痰液分泌物刺激,术后病人颈部切口易感染,应及时清洁切口周围皮肤,用2%碘伏消毒皮肤。使用一次性无菌纱布垫能使滞留的痰液易于吸收,一般每日更换气管垫2次,如有分泌物增多或出血多时应及时更换,并保持清洁干燥。4.5湿化呼吸道

4.5.1间歇湿化 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2万单位,每次吸痰后缓慢注入气道2-5ml,每日总量约200ml。也可间歇使用雾化器湿化。

4.5.2持续湿化法 以输液方式将湿化液缓慢滴入气管内,滴速在每分钟4-6滴,每昼夜不少于200ml。液体内可酌情加入抗生素。

4.6每日口腔护理 清除口腔内分泌物、痰液和呕吐物,保持口腔清洁和呼吸道通畅。预防口腔细菌感染和肺部并发症。每日生理盐水棉球口腔护理2次。4.7拔管 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塞试验。堵管时,一般第一天塞住1/3,第二天塞住1/2,第三天全堵塞,如堵24-48小时后无呼吸困难,能入睡、进食、咳嗽即可拔管。拔管后的瘘口用75%酒精消毒后,用蝶形胶布拉拢2-3天即可愈合,愈合不良时可以缝合。早期拔管可降低气管感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5体会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水肿、缺氧,阻碍脑的正常生理机能。因此气管切开后,若不及时清除呼吸道内潴留物、血性液体等会使患者氧供不足,病情进一步加重。气管切开后若护理不当,可引起呼吸道阻塞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护理人员要操作熟练,细致观察,及时给予处理,以降低感染死亡率。总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采取及时、规范的呼吸道护理方法,在救助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关于绛帐科技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下一篇:亚青会手球比赛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