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

2022-09-11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交通事故等原因引起的重型颅脑损伤也在逐渐增多, 其占全身各部位损伤总体的20%, 其往往病情较凶险, 致残率、致死率高[1]。本研究通过对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4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44例, 女性20例, 年龄20~71岁, 平均年龄 (45.8±10.2) 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0例, 高空坠落伤11例, 重物打击伤3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CT检查, 广泛性脑挫裂伤18例, 硬膜下血肿22例, 脑内血肿14例, 脑肿胀10例。单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34例, 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30例。所有患者家属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 分为观察组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34例和对照组 (传统减压术) 30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减压术, 根据颅内出血、血肿及挫裂伤部位, 从颞顶部、额颞部马蹄形切口, 去除骨瓣约6cm×8cm左右, 清除血肿, 彻底止血, 清除坏死组织, 作硬膜腔内减压缝合, 术后留置引流管。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去除骨瓣12cm×15cm, 减压骨窗前界到额极, 下界平颧弓, 向后达到乳突前方, 显露蝶骨平台, 扩大颞底部的去骨范围, 硬脑膜剪开到达中颅窝底, 多边弧形切开硬脑膜, 充分显露额叶中部、前部和外侧裂、颞极和颞叶底部, 清除血肿和坏死的脑组织, 通过减轻颞肌筋膜张力, 来修补硬膜, 对于脑压仍然高的患者可以采用颞极额极切除去除大骨瓣。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 控制血糖和体温,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并进一步行脱水、利尿等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参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睁眼、语言、运动等项目进行评价, 总分15分, 分数越高神经功能越差,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1.3.2 观察2组患者大脑后动脉梗死、应激性溃疡及死亡的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的比较 (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大脑后动脉梗死、应激性溃疡及死亡的发生率情况比较 (表2)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由于病情严重, 颅内压迅速增高, 造成继发性损伤较严重, 常会导致患者致残或致死[2]。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其骨瓣较大, 能有效缓解幕上水平方向的横向压力, 利于小脑幕切迹疝进行复位, 避免了常规手术颅骨缺损的缺点, 同时对脑疝复位使得中轴纵向减压, 纠正疝入组织向内下方移位, 能够充分解除脑干和周围脑池、动眼神经及血管的受压情况, 改善脑干及周围血液循环, 防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通过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的治疗和传统减压术的对照组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另外对2组并发症和死亡率分析, 观察组大脑后动脉梗死、应激性溃疡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骨窗位置较低, 常规咬除蝶骨嵴返折部和额颞底侧骨板, 下缘直达颅底, 从颞叶底面减压, 可以消除对侧裂静脉、大脑静脉压迫, 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综上所述,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大脑后动脉梗死、应激性溃疡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参考文献

[1] 王正锐, 李平, 高永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5例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30) :55~56.

[2] 袁勇, 仲桂霞, 通格拉, 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9, 6 (6) :354~35 5.

上一篇: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下一篇:“人性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荷重“桥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