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来源有五重维度。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内政治文化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基”,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体”,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本”。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论文 篇1:

党史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建构中的时代价值

摘要: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发挥资政育人功能,对加强意识形态整合,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探索党史文化科学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党史文化;意识形态整合;党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了独具魅力和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化。90多年来,党史文化始终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面对各种考验的巨大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执政理念和高尚的政治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构成,党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加深对党史文化思想内涵的理解,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实现党史文化科学发展,对加强意识形态整合,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党史文化建设,使党史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构建中发挥更大的时代价值。

一、党史文化的内涵与意识形态属性

党史文化是党的历史与党的文化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党史文化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表现为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彰显出科学性、先进性、民族性的主体精神。鲜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文化特质的党史文化,展现出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审视党史文化的内涵与内在属性,对于加强党史学习,深刻理解弘扬党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一) 党史文化的内涵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身90多年发展历史所蕴含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活的文化积淀,它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及自身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并发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理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

首先,理论文化。理论文化是党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所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党史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史文化理论创新的丰富成果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是理论形态的党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其次,物质文化。物质层面的党史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以物质形态为载体的党史文化。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实体,具体包括:革命战争遗址、革命历史文物、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纪念馆、陈列馆等具体实物和场所。物质文化是党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是传承党史文化的重要平台。

最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党史文化的精髓,主要是指党史文化自身所蕴含的主体精神和思想价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所承载的品格和精神,包括革命优良传统、民族思想精神、思想价值体系、精神气质与指向等,是党史文化深层内化的文化表现形态。理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形态塑造了党史文化的思想内涵,蕴含着这一特殊类型文化的精神价值。

(二) 党史文化的主体精神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是全党全民可以充分利用的文化资源,又是传播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民族性的主体精神。

首先,科学性。党史文化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上。中国共产党不把马列主义书本上的理论看作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经验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体现,也是党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精华、呈现出科学性的根本条件;党史文化的科学性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建设道路进行科学探索的实践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实践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提炼与升华。它的科学性,体现了它对自身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文化成果及其体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长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并得到实践检验的理论结晶。科学性是党史文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

其次,先进性。先进性是党史文化的内在属性。党史文化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党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中国化所产生的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先进理念的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文化发展,始终引领中国文化朝着先进科学的方向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党史文化,始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和核心,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党史文化的先进性也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党史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党的历史证明,党史文化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化,能够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前进和发展。

最后,民族性。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都维系着一种特定的文化,以一种特定的品格、心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去影响、支配着本民族内部人的行为。党史文化形成于中华文化之中,继承与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向度、思维模式、道德品质等,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文化具有巨大的历史包容性,秉承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韵,这是党史文化的基石。民族文化中有许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华,如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这些文化思想延续和丰富着党史文化的内涵,是党史文化发展的根基;党史文化反应了中国的国情民情,彰显着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民族特色。党史文化已成为国家、民族及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象征的一部分。

(三) 党史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表现为特定阶级的观念并为特定阶级服务。党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政治文化,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突出政治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史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党史文化的政治性决定了党史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首先,党史文化具有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是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形成了特有的党史文化话语体系,体现了独特的价值向度和精神内涵,承载着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共识,凝结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和本质要求。其次,弘扬党的历史文化,归属于上层建筑和精神文明的范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最后,党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党史文化中蕴含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思想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引领社会思想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决定了党史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

二、党史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中的功能和作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以先进的文化理凝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构建是实现党的政治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政治保证。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党史文化蕴含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理论内涵,承载着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追求,凝结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彰显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 党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蕴含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能够为社会政治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是孕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沃土,是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深厚文化根基和理论来源,蕴含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丰富内涵的党史文化,以独特的文化形态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巩固了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一,党史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蕴含着科学的思想文化内涵,能够为社会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借鉴。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富有科学性和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科学理论,能够为社会政治发展提供思想前提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指导我们在实践中科学的认识社会政治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略,在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事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党史文化。马克思主义对推动党史文化发展,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从党史文化的思想内涵看,党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科学的思想、理念与精神,能够为社会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其次,从党史文化的历史发展看,党史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执政思想的中国化、具体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创新执政方略的政治文化产物和文化积淀,能够为社会政治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最后,从党史文化的本质来看,党史文化表现为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为社会政治发展一种感性的文化感知,对推动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层面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史文化,是社会政治发展进步的宝贵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整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第二,丰富的党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掌握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对党史文化的形成具有本源性的地位,是党史文化的思想源泉,是推动党史文化创新的精神力量。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党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掌握和创新,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树立了从实际出发的旗帜,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使中国革命事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走向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树立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引领中国走上了改革发展进步的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新局面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揭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篇章。历经90多年积淀的党史文化,随着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确立了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基本原则,其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灵魂的党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优秀品质,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 党史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追求,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认同,对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是凝聚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政治归属感的重要思想基础,是政党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和坚实基础。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践行共同的政治价值、培育共同理想追求,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政治认同和价值共识。

第一, 党史文化见证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和坚守,凝聚着中国人民毅然前行的价值共识,有利于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共识是一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如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作为支撑,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和生命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追求和崇高目标,并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奋斗。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2]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共同的理想追求,在努力实现党的政治追求和远大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共共产党始终保持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引领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国家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90多年的党史文化,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共识,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信念,充分体现了全民族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深刻说明了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思想基础。先进的党史文化有利于共同思想基础的成长,有利于价值共识的塑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和提升。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反复证明了党史文化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党史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思想动力。

第二,党史文化昭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对培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们对其所属政治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政治归属感以及政治参与过程,是政党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和坚实基础。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践行共同的政治价值、不断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培育了共同理想,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政治认同和价值共识。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中国革命事业推向社会主义前途。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于探索,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充分彰显了“中国模式”的独特魅力。党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历程,同时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党史文化不仅让中国赢得了世界的认同,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党史文化对唱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培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具有重要作用。

(三) 从文化的价值导向看,党史文化积聚了丰富的资政育人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构建具有导向和整合作用

文化的价值导向是指:“文化以其科学的价值判断和先进的价值指向,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3]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能够赋予人们崇高的价值追求、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培育了丰富的资政育人资源,对于塑造崇高的理想信念,发挥道德教化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党史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和价值塑造功能,凝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心理支撑。

文化的形态和作用极为广泛,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人们的价值理念、道德养成和精神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功能。党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创造的精神成果,凝聚了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构成与具体体现。90多年的党史文化用鲜活而生动的史实诠释了理想与信念、执着与奋斗、担当与奉献的精神实质,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民族核心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涵与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丰富的党史文化思想内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党史文化中蕴含的先进精神内涵能够发挥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功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开展党史文化教育能够发挥优秀精神文化的思想导向作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积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心理支撑,在全社会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乐观的社会心理。

第二, 党史文化具有社会育人功能,有利于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道德价值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撑,没有崇高的道德价值就没有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根基,道德教化是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养和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党史文化蕴含的先进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撑,具有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共有的道德基础。充分运用党史文化的育人资源,发挥党史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使党史文化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和高尚道德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心理素养,不断改造和提升公共道德生活,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党史文化资源的转化与表达,通过影视、文学、艺术等形式,把党史文化用鲜活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党史文化资源成为对全体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二课堂、培养民族精神的乡土教材、陶冶情操的示范经典、拓展素质的有效载体。

三、以党史文化的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

关于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这样表述:“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4]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不断探索党史文化科学建设的途径和方式。以理论创新为前提、以深化研究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路径,不断加强党史文化建设,以党史文化的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构建,同时也使党史文化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一) 推动党史文化创新,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弘扬党史文化应树立新理念,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深刻把握党史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党史文化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用创新带动发展,不断推动党史文化创造,塑造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创新性的党史文化,用丰富的党史文化理论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首先,党史文化创新应把握科学性。当前党史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念,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党史文化建设中的引导功能,用理论的理想、文化的精神把亿万人民紧紧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其次,党史文化创新应具有独创性。党史文化创新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推动党史文化独创性创造。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并具有实践性,我们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党史文化创新,不断丰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这样才能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 深化党史文化研究,推动党史文化成果转化,丰富党史文化资政育人资源,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7月中央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5]加强党史文化建设,发挥党史文化资政育人功能,应不断深化党史研究,鼓励党史文化创造,以党史研究带动党史文化创造,推出具有正确政治导向和舆论导向的党史文化作品。党史文化研究应树立开放的学术意识,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视角,加强党史基本著作和党史普及读物的研究编写,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推动作用,着力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党史文化资政育人资源。同时注重党史文化成果的转化,深刻认识党史文化成果转化方式的多元化,增强主动意识,利用多种形式不断推动党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扩大党史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使干部群众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增强精神力量,充分发挥党史文化思想育人、模范示人的积极作用。丰富的党史文化资政育人资源,多元化的党史文化成果表现形式,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深刻的文化感知,凝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拓宽党史文化宣传教育平台,改革与创新党史文化传播机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广泛性和成效性

党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传播,通过创新党史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拓宽党史文化宣传教育平台,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广泛性和成效性。首先,在宣传和普及党史文化的实践中,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方式,加强对现代传媒方式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多形式的党史文化传播机制,更加主动的占领宣传舆论的主阵地,加强党史文化的意识形态渗透与整合。其次,创新党史文化表现形式推动党史文化大众化。党史文化宣传教育要注重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合理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需求,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展现党史文化的思想内涵,运用生活活泼的语言表达,使党史文化更能贴近人民群众,更符合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最后,拓宽党史文化的宣传教育平台,探索党史文化育人新途径。建立党史陈列馆、红色广场,推进党史文化的社会渗透力;加大党史网站建设的力度,鼓励制作适合互联网的党史文化作品,创建党史文化的综合传播平台。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党史文化的思想内涵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弘扬党史文化,推动党史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构建需要持续努力和不断创新,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思想动力,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党史文化繁荣发展,使党史文化的精神资源在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516.

[2]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218.

[3] 艾斐. 文化的价值导向与精神追求[N]. 人民日报, 2009-6-25(16).

[4] 塞缪尔·亨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 3.

[5]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 人民日报, 2010-7-22(01).

[编辑: 颜关明]

作者:王玉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论文 篇2: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五重维度

摘 要: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来源有五重维度。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内政治文化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基”,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体”,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本”。对这五重维度的考察,回答了党内政治文化“从何而来”的问题,为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研究、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思想来源

文献标志码:A 

    “党内政治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表明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境界,引起了学界的热烈探讨和研究。其中,学者们大都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出发探讨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来源问题,或追溯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先锋队理论、中国传统德性哲学和毛泽东革命政治伦理”[1],或追溯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或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思想、政党理论、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3]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思想”[4],既未形成共识,还相对忽视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实践逻辑。因此,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来源应有五重维度,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内政治文化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基”,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体”,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本”。

一、党内政治文化之“魂”: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顾名思义,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并且只是限定在党内的政治文化,是党组织及其成员在党内政治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并反过来对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产生深刻影响的主观政治意识领域,是包括党的政治理想、政治理论、政治价值、政治心理等诸多精神因素的总和。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成立的,并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文化在中国开花结果和丰富发展的产物。因此,从党内政治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内政治文化之“魂”。

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并规定着党内政治文化的性质与发展方向。 从历时性看,政党是以主义为前提的,有主义才能组织政党,“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就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5]。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近现代先进知识分子在众多主义中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后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所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质上就是接受、堅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之所以产生发展所遵循的大原则,它规定着党内政治文化只能姓“马”姓“共”。离开或舍弃了这一指导原则,党内政治文化就会迷失正确方向,走向改旗易帜的错误之路。国际共运史上苏联共产党倒台、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消亡,根本原因就在于苏联共产党丢掉了马克思主义而变质。因此,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产生,同时也因此保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奠定思想基础,并构成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观,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指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而资本主义自己锻造出来的推翻自身的武器和使用这一武器的人即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暴力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但前提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6]413,由其中的先进分子组成政党,在其领导下采取革命策略进行革命,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来源。具体主要体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将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党的最高纲领。正是这种理想信仰的力量,指引和支撑着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7],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构成。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党内政治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变革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并据此指出,与过去的一切运动相比,“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411,旨在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就是“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413。这种群众史观和人民立场被中国共产党完全继承,并在实际运用中发展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从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始终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价值追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核心。三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因素。列宁针对党的组织问题,提出民主集中制,强调民主原则上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沿承这一思想,在中共六大会议上将民主集中制确定为党的组织原则,强调要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提倡党内有集中、有民主、有纪律、有自由、有统一意志、有个人心情舒畅。新时代,针对党内集中不够和民主不够的问题,习近平再次提出“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8],强调“两个维护”“四个意识”,要求领导干部提高民主素养和善于正确集中,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内民主、集中、自由、纪律的价值追求。四是以党的纯洁性为引领形成的廉洁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9]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初期就要求保证党员的品质纯洁。列宁也强调维护党的纯洁性,对于那些侵蚀党的肌体、“一心想从执政党党员的地位‘捞到’好处而不愿意肩负为共产主义忘我工作的重担的人”[10]必须清洗掉。这一思想被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抓党的纯洁性建设”[11],提倡忠诚干净担当,在全党形成清正廉洁的文化氛围,丰富了党内政治文化。

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还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起决定性作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之“魂”。

二、党内政治文化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历久弥坚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精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基因标识。它给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注入中国“基因”、提供思想基础,是党内政治文化之“基”。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注入中国“基因”。 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稳定性,中华传统文化在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血液后,孕育产生出近现代中国最先进的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虽然在产生的时间顺序、时代特点、实践土壤与中华传统文化不同,但两者“本是同根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液自然流淌在党内政治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再者,从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和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历程看,仅仅是教条主义地套用马克思主义而不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行不通的,只有融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和独特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意蕴,才能适用并引领中国实践的成功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才能始终保持其民族性和先进性。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提供思想基础并被后者继承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12]这些“积极的养分”被赋予时代意蕴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首先,体现在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继承上。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经久不衰。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时,自觉承担起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历史重任,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爱国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首要价值。其次,体现在“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改造为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大拓展了“民”的内涵。最后,体现为“为政以德”的政德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包含“仁政”“官德”“修身齐家”等丰富的政德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传统政德思想过于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并缺乏法治保障的缺陷,赋予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3]的时代内涵,成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廉政等精神也都被中国共产党所继承,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丰富发展的不竭源泉。 新时代的中国有崭新的时代任务,面临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要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任务,就需要始终保持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不断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蕴含着中华民族应对内忧外患、解决各种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是丰富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的不竭源泉。因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汲取其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新时代意蕴和现代表达形式,凝练出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解决时代问题的治理理念和造福人类社会的思想观念,是党内政治文化丰富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持久力量。

三、党内政治文化之“源”:革命文化

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红色革命文化,从精神上支撑着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它既与党内政治文化互动共生、交相辉映,又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源”。

其一,革命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在革命实践中互动共生,同质同源精神实质契合又在内涵上有所不同,是党内政治文化以革命文化为源头的前提基础。 革命文化孕育于“五四运动”前,成形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革命文化有了明确的领导力量、指导思想、人民立场、阶级基础和红色基因。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革命理论,发展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物质形态上包括一切与革命斗争有关的旧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和纪念场所;精神形态上包括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特征,体现为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团结一致、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等高尚品格以及井岡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也开始形成,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革命理想、发展力量、人民立场,但在革命实践中,由于思想路线上的“左右之争”等各种原因,导致党内政治文化长期遭受到消极腐朽思想的干扰,直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后,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发展至今。在这个过程中,党内政治文化与革命文化相辅相成、互动共生,党内政治文化健康与否决定着革命是否取得胜利和革命文化的发展方向,革命文化则孕育涵养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从共性上看,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都坚持无产阶级属性和人民立场,都追求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都包含艰苦奋斗、勇敢担当等优良传统。但在时间维度、涵盖内容和影响力上又有所不同,革命文化出现早但限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初期,涵盖物质和文化两个形态内容,对中国革命胜利、文化发展等产生深远影响;党内政治文化从党成立时起并发展至今,主要涉及精神层面和影响党内政治生态。两者同质同源精神实质契合又在内涵上有所不同,奠定了党内政治文化以革命文化为源头的前提基础。

其二,革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是党内政治文化以其为源头的重要原因。 革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革命实践、历史传统文化结合生成的第一个文化形态,比中华传统文化先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从近现代被怀疑否定的衰落中走出来,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另一方面,在中华文化结构中,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传统文化,下启并孕育涵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起到上承下启的“中轴”作用。况且,革命文化至今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凝结着我们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优良传统、初心使命,时代越久远,越需要追忆和找寻初心,这对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14]

其三,革命文化为新时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提供“营养”。 一是以革命理想高于天强化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针对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理想信念缺失丧失的问题,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员干部补精神上的“钙”的重要途径。二是以优良的革命传统夯实全体党员的规矩、纪律、忠诚、担当、革命等意识。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对党对人民不够忠诚、缺乏担当、规矩意识不强的问题,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对新时代割除不良作风、培育党员的规矩、纪律、忠诚、担当、革命意识有重要意义。三是以革命的初心使命提高全体党员的价值追求。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命尚未完成,就必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有利于激发全体党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党内政治文化之“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内生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际为依据,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等内容,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特点的先进文化,形态上包括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与党内政治文化同源同质又有所不同,既涵养了党内政治文化,又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

其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同源同质同向发展又有所区别。 从共性上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在指导思想、阶级属性、价值追求等方面是相同的,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坚守人民立场,都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等。因此,两者的精神实质相契合,但在时间跨度、基本内涵、影响意义等方面又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虽然期间遭受过挫折与破坏,但在改革开放后迎来繁荣发展,具体表现为:当代中国最先进的文化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物质形态,也包括意识形态、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哲学社会科学、文艺等精神形态;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提供精神力量”[15]。而党内政治文化已有百年史,主要是从精神层面影响全体党员的政治生活和行为。这种有交叉又不完全一致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为党内政治文化输送养分。

其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党内政治文化,并构成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我们党要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崭新任务,与之相适应,党内政治文化也与时俱进地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养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重新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邓小平理论,并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后,我们党根据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和新任务,在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相继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引领党员干部的政治行为和价值理念,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精神和道德追求,破除党内存在的各种庸俗价值观念,解决党内突出问题。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发扬伟大民族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我们党不断走向成功、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和精神追求。可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和滋养着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构成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

五、党内政治文化之“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139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源于党内政治生活,因近代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因此“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本”。

其一,党内政治文化因实践需要而产生。 中国共产党是顺应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诞生伊始,中国共产党就肩负着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使命,中国共产党首先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革命理想、无产阶级立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牺牲和坚定的革命意志等精神力量来武装自己,将自身打造成为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又能凝心聚力的新型政党组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敌人,党内政治文化随之产生。

其二,党内政治文化随着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并在实践中推动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历史使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尤其是党内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党内政治文化正是在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由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够清楚全面、运用不够科学,对党的奋斗目标不够坚定,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等原因,导致党内长期存在着“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对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给予坚决斗争和批判,提出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反对官僚主义等解决办法,清算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思想和作风,在遵义会议后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确立起来,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此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革命斗争,并针对不同时期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整风运动,党内政治文化在革命实践中得到发展,在政治思想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和优良品格,引领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一方面针对党内出现的骄傲自满情绪、贪污腐化、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个人崇拜等问题,积极开展“三反”“五反”等整风运动,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同时,由于“左”倾错误不断扩大化,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沉重灾难,党内政治文化也遭遇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使党内政治文化从个人崇拜、主观主义等不良风气中解放出来,重新明确了发展方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针对不同阶段面临的时代任务和党内出现的问题,我们党着重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在思想理论、价值追求、时代精神等方面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新任务新目标,且我们党依然面临着尖锐而复杂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针对这些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胜利,党内政治文化也得到创新发展。

其三,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活、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百年发展史。从过程来看,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活紧密相连,也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一致的。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决定着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发展。同样,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正确与否,也决定着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否取得成功。因此,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在文化上的反映,本质上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丰富的思想来源,内含着历史思维、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分别是党内政治文化之“魂”“基”“源”“体”“本”。这五大思想来源反映出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性、阶级性、历史性、革命性、先进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等特征,体现出党内政治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回答了党内政治文化“从何而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考察,对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研究、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文堂.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渊源[J].理论视野,2017(5) ∶ 24-26.

[2]周海涛.党内政治文化的三个来源[J].学习论坛,2019(12) ∶ 36-41.

[3]杨崇磊.论党内政治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流[J].学习与实践,2018 (3) ∶ 28-33.

[4]陈小娇.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9 ∶ 73.

[5]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5 ∶ 554 .

[6]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8]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8-12-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2/26/c_ 1123909688.htm.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10] 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 215 .

[11]李爱华.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进程和基本经验[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 ∶ 1-11.

[12]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13]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赵乐际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11(01).

[14]习近平: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N].人民日报,2013-07-15(01).

[15]李长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审视[J].科学社会主义,2019(6) ∶ 59-64.

[1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 42 .

【责任编辑:张晓妍】

作者:李长学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论文 篇3:

深入把握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五大基本要求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阐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也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要求。这既是对政党政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有助于加强党的性质宗旨、党章党规的落实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础。当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深入把握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五大基本要求,即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传承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色、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要求,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党兴党,从而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和文化强党协调推进。

[关键词] 党内政治文化;基本要求;全面从严治党

[作者简介] 段光鹏(1994—),男,山东新泰人,中共中央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执政党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1]之后,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2]这既是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阐释,也是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要求。党内政治文化是对政党政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党员干部精神追求的反映,是融入党员干部血脉的精神标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弘扬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础,深入贯彻党的性质和宗旨、贯彻党章和党规。当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深入把握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党兴党,从而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和文化强党并行推进。

一、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

党内政治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信仰文化。所谓的信仰就是一个政党的政治灵魂,是一个政党政治实践的“初心”。正是由于不同政党的信仰存在差异,它的政治实践、价值追求、根本目标才各有所异。因此,一个政党的信仰就是对政党政治文化精神内核的塑造,使得党内政治文化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信仰文化特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我们党自1921年成立时,就坚定地扬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用同样的手段。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3](P179)列宁也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4](P777)毛泽东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5](P296)邓小平也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6](P164)因此,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以“继承、创新、坚持、发展”为纽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才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在我们党的96年历史中,党坚持人民立场,以巨大的努力、辛勤的汗水,在中国具体实践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断胜利,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亮剑,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面硕果累累,构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当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首要要求就是要高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南,深入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建设。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科学思想武器。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P4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信仰、政治灵魂和理论旗帜,也就是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精神上的“鈣”。这在政治文化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为理想奋斗、为正义献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至死不渝”;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文化对于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发斗志、不懈追求、蓬勃朝气,以及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色,一切贪腐享乐、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态度和作风,都无法与之相匹配。

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

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精神命脉和精神根基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所说的老祖宗不能丢,就是指这两大源头。如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丢失,党的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基础、心理基础和认同基础。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其他任何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它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其间经历了曲折,但始终没有中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主要表現在一系列的文明结晶与政治智慧当中:比如,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关于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的思想;关于安民富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以德立人、仁者爱人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关于中和泰和、和谐相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博施众利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关于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文化精神是党内政治文化最丰富的精神宝库和政治智慧来源,既可以启迪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8]实践表明,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始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感召力,而且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建立在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上的。而所谓的繁荣昌盛实际上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和底蕴的。也就是说,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最丰富的智慧结晶,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不断与时俱进,在与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中汲取了外来优秀文化的养分,丰富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人文魅力,使其更加博大精深。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正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和醇厚的文化智慧。只有中国人民树立起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才能更加昂首阔步地向前发展,使中华文明更加源远流长,使中华民族具有蓬勃向上的生机。当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立足于文化自信,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文化遗产的智慧推进治国理政,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昂扬的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建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必然要从中汲取政治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9]这就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在哪里、中华民族何以文化自信等问题,告诫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汲取政治智慧。

三、传承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色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始终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灵魂”就在于革命文化的传承。因为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革命文化是我们最需要珍惜的精神食粮。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开创与延续作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贡献。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割裂了领土完整,致使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文明遭遇严重危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不懈努力,但是都没有取得成功,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0](P1357)在96年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通过“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纪元,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我们党带领人民作出的这三大历史贡献,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今,我们基于5000多年中华民族的盛衰兴败、170多年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中国共产党96年的历史成绩,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油然而生。

回顾党的历史,提炼革命文化,目的在于传承与发展。因为革命文化是对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的深刻展示,是对其主流和本质的真正揭示,说明历史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激励我们党凝心聚力、不断前进、始终保持纯洁作风。革命文化就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创造的各种革命精神。比如“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的长征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在革命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红色基因,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将这些革命文化精神作为“压舱石”,塑魂铸魄,坚定崇高理想信念,保持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精神头”,不畏艰难,不断前行,始终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传承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色,就是使中国共产党人更有底气地驰骋在“新的伟大革命”的征程中,更加自信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传承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色,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堅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的信任;传承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色,就是使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1](P7)因此,革命文化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传承下去。

四、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2](P550)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都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以世界性的眼光审视历史发展趋势,作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尤其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坚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改革创新的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居于主体地位。而党内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中的文化反映。其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与党内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如出一辙”,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追求与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交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表现与党内政治文化的现实表现“协调一致”,均在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这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的核心在于價值观,价值观在政治变迁中具有重要作用,价值观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途径。而在众多价值观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支配作用的是核心价值观,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在价值观中起思想导向和引领作用,可以为党内政治文化研究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3](P163)我们党在总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P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们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交集,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然具有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而党的性质和宗旨又决定了我们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其他政党不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我们党成为了一个有着8800多万党员、在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长期执政的党。新形势下,“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10](P1161)党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纽带,使共产党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同时,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还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炼党内核心价值观,以党内核心价值观引领党内风尚,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使广大党员干部端正政治思想、注重政治敏觉、强化政治认同、提高政治鉴别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凝心聚力。

五、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要求

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员干部精神追求的当代反映,是党员干部心中崇高的精神标识。新时期我们开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挖掘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就是要贯彻党的性质、宗旨以及党章和党规;就是要加强党内教育实践活动经验总结,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础;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反思当下社会现状。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建成具有时代特点和共产党人鲜明特色的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其中,“忠诚老实”是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光明坦荡”是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做事光明磊落、正直坦白,不搞两面派、不做“两面人”;“公道正派”是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坚守党性原则,保持优良的思想品质、行为作风;“实事求是”是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将其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艰苦奋斗”是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奋斗的精神状态;“清正廉洁”是要求所有共产党员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要求,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组织观念,提高纪律意识。共产党员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就是服从组织安排,严守党的纪律。只有纪律严明,才能使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因此,所有党员都应接受制度纪律的约束,自觉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用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进行约束和规范,体现制度的严肃性、执行的坚决性,进而形成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党员干部要认真落实请示报告、专题报告、及时报告等制度,按时参加“三会一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维护和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第二,强化责任意识,突出担当精神。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5](P257)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P424)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绷紧“责任弦”,明确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做到知责、尽责、负责,积极完成党的任务。形成涵养党内责任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健全党员责任制、严格执行问责条例等一系列措施,使党员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具体工作岗位和生活中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严肃、严格的政治文化建设氛围。第三,保持好党员间纯洁关系,实现党内关系正常化。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保持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环境,必须抓好党员间的关系,规范和纯洁党内同志交往,清除山头主义、团伙习气,打击庸俗“关系学”,破除“潜规则”,使党员遵守党纪国法,讲党性、守纪律,切实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进而使同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简单、纯洁、可靠”为名片,干干净净,规规矩矩,无利益交织,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第四,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慎重对待社会交往。共产党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待各种社会利益的诱惑要保持清醒头脑,并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真正认识到权力的神圣性,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树立党性“防火墙”,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做到对党和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保持共产党人的气节。

结 语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现代政党,一直具有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在延安整风时期就形成我们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经典之作,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兩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目的就在于引导党员干部在政治文化层面注重思想自觉、提高政治敏觉、做到行动坚决。当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加强文化自省,提高文化觉悟,增进文化自信。因为党内政治文化是否先进是影响政党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增强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引领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獻]

[1] 王炳林,房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N].人民日报, 2016-12-21.

[2] 马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的重大意义[N].学习时报,2017-04-05.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4] 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干部读本[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14.

[8]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 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

[10]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 话(节选)[J].求是,2017,(01).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校:赵哲]

作者:段光鹏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