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横向渗透衔接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针对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衔接性问题、“面向全体与个性化指导”问题,我校将心育作为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的试点领域,成立学生发展促进中心,建立了“纵向衔接”、“横向多元”的“心源”心育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横向渗透衔接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德育横向渗透衔接研究论文 篇1:

学校德育衔接问题再思考

摘要: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缺乏有效衔接就会破坏德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削弱德育的功能。关于如何加强德育衔接的问题也早已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目前学校德育的衔接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本文试着从当前学校德育衔接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衔接。

关键词:德育;衔接;系统

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从横向来看,学校德育是由德育目标、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从纵向来看,学校德育是由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大学德育等子系统有序排列、有机组合而成的序列整体。[1]近年来针对德育实效性偏低的现状,德育工作在不断进行改革,其中也加强了德育的衔接,但笔者认为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内容重复的现象仍然存在

内容重复的现象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纵向上中学与大学德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重复,另一方面横向上大学德育课程之间也存在重复现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重复有时是必要的,但不能简单重复,而应是在不同阶段有层次地、逐步深入地进行,这样才是系统、完整的教育,但遗撼的是并非如此,甚至德育内容倒挂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中学阶段为应付高考加大加深政治理论内容,到了大学作为公共课程,又是泛泛而讲,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缺乏有效的衔接。[2]

2、德育途径和管理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

德育途径和管理脱节的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实施德育的具体途径之间缺乏整体规划和具体分工。表现为各个德育途径条块分割,各定各的调,各忙各的事,缺乏把各种德育途径做为一个整体的意识,没有发挥出整体的功效。其次在德育管理上,没有建立长效、稳定的机制来保障德育衔接工作的进行,纵向和横向上的德育工作都缺乏必要的沟通。

3、德育方法与手段仍然单一陈旧

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务、实施德育内容的手段。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有很多,主要应用的德育方法有:讲授、讨论、典型示范、情感陶冶、社会实践、调查访问、奖惩激励、评比优选等方法。[1]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该在德育方法与手段上多管齐下,加强各种方法的衔接。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仍旧单一。尤其是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灌输式”教育,脱离使用实践类的方法,直接影响德育的整体效果。

二、原因分析

1、德育理念的误区

德育理念,即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的看法和理性认识。就目前来讲,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被忽视,人们强调得更多的还是智育。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实际工作中的德育工作定位偏移和游移不定,一方面存在把德育与其他各育割裂对待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把德育本身的内在体系人为地分割开来,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连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学以高考需要为指挥棒,重智育轻德育,看分数而不看品质的结果,到了大学又以就业率为最终目的,而就业看的或者只看得到的就只能是专业知识。这些对德育的忽视或不重视是必然导致学校德育衔接不良的问题之一。

2、缺乏德育的整体意识

要做好德育的衔接与过渡,教育者要对德育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布局,然后再根据规划和布局对德育工作进行安排,使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且还要通过对德育整体工作的了解,懂得 如何与其他德育工作协调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上至德育工作的制定者,下至德育任务的承担者,对这些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和落实,缺乏德育的整体意识。[3]思想上无整体意识, 必然导致行为上随意性,破坏德育结构的完整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3、德育工作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不了解

条块分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级学校之间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在德育工作中就表现为,德育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缺乏统一性,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者也很少联系与沟通,仅局限于各自阶段的任务、要求,缺乏明确的德育衔接意识,很难科学地把大中学德育有机衔接起来。另一方面,在德育工作队伍中德育工作者也存在分割的情况,如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工作者之间相互不了解,自然也就无法整合德育资源 。

三、加强学校德育衔接的对策

1.确立正确的德育思想

首先要真正地把德育摆在首位。只有真正重视德育工作,才会认真有效地去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德育衔接问题。德育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对德育的认识问题,因此我们要甩掉应试教育的沉重思想包袱,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思想,确立科学的、全面的教育观、成才观,把育人重德提高到新的认识水平。

其次要科学地认识德育工作。德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具有发展人、提升人的素质的功能。[4]它不同于智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考核,它都带有鲜明的特点。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把德育工作与学校教育的其它各项工作有机地协调,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再次对待德育工作要有创新意识。要敢于打破原有的思路、模式、套路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学生实际的需要,增强德育目标,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完善德育管理,发挥出德育的功效。

2.从实际出发,明确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首先明确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明确符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是搞好学校德育衔接的关键所在。[5]德育目标是要有层次的,而划分层次的标准是学生的发展和实际。一是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社会生活实际,看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文化道德和价值多元的现状;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实际,包括认知和情感等的发展实际,学生的生活境遇和认识体验实际。我们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时代要求树立的观念,诸如效益观念、时间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法制观念等。

其次要明确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整体性。整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目标上要有一个总体目标,在总体目标之下又分为各阶段的目标,各阶段的目标都是为实现总体目标而制定和落实的,这样就能保证德育目标的完整性。二是各阶段目标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应该是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三是德育内容的制定就是围绕德育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而进行。德育内容在制定过程中,还可以在横向上加强与其它课程教育的衔接,如历史、地理教育等,这样可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加强沟通,主动对接

要实现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必须打破各个教育阶段以及各种教育资源的隔绝状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合作。

首先要建立长效、稳定机制来落实德育工作的沟通与对接。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的衔接制度化,常态化,而不是偶而的行为。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相应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以定期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及研讨会、师资交流等方式,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主动对接,以达到德育的有效衔接。

其次要建立更多的平台来加强德育工作的沟通与对接。除了制度化的对接方式,还可通过其它多种多样的渠道来进行沟通与对接。如建立相关的网络,创办相关的报纸杂志,让各种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信息、德育工作心得、德育工作经验等方面有一个平台可以进行交流沟通。

4. 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学校德育的衔接还必须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和方法。由于传统德育实行的是单向式灌输,其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受器,忽视了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忽略了道德自主性的培养,造成了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包办、束缚,导致受教育者对现有德育的叛逆和厌倦,德育效能低必然产生学校德育衔接不良的状况。为此,学校要改进道德教育的方法,一是进行是德育载体创新,通过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德育活动,使德育蕴含于多种载体之中,发挥各种载体的育人作用。二是灵活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渗透式、咨询式等德育方法,以套餐的方式把说理疏导、情感陶冶、品德实践、榜样示范、自我教育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亲合力和感召力。 三是注重显性品德教育与隐形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如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信、自立、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四是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作用,把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效途径有机配合、灵活运用。[6]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人格的独特发展,德育的衔接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胡顺. 德育纵向衔接与横向联系的几点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教育部人事司.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蒋雪岩.教育的链条不可割裂——对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5]刘继生.试论大中学校德育的衔接[J].江汉大学学报,2000,(1).

[6]周双蛾.高校与中学德育衔接问题之我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责任编辑:何晓晖]

作者:汪红梅 冷树青

德育横向渗透衔接研究论文 篇2:

纵向有效衔接 横向丰富多元

摘要:针对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衔接性问题、“面向全体与个性化指导”问题,我校将心育作为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的试点领域,成立学生发展促进中心,建立了“纵向衔接”、“横向多元”的“心源”心育体系。

关键词:纵向衔接;横向多元;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一贯制学校办学过程中,学校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一)衔接性问题

衔接性问题包括两方面:第一,学生在“幼小”、“小初”、“初高”各衔接学段是否能够顺利过渡,适应新角色。第二,同样的模块主题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难度要求、目标设置、适宜方法等,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能否前后衔接,形成层层递进的整体,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与个性化指导”问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全体学生服务,面向每一个学生。但每一个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又具有其独特性。如何兼顾全体与个性化指导,是一大难题。学校“心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发展性、预防性,又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具有针对性。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依据中小幼一体的天然优势和“为了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的办学理念,基于人的毕生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学校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设计。

强调“纵向衔接”以促进个体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强调“横向多元”以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建立了“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中小幼”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源”心育体系。

(一)顶层设计框架、纳入学校章程、制定学校心育规划

学校领导从顶层设计上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育纳入学校章程,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学校每五年制定中小幼一体化的“心育五年规划”,每学期依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二)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机构、完善心育规章制度

打破学段,建立了以领导班子直接引领,德育处、教学处领导,“学生发展促进中心”具体研究和执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全体员工进行心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兼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学科渗透、心理问题学生的发现等,专职心理教师负责心育课程、心理辅导等。

(三)建设师资队伍、立足学科前沿、创建“学生发展促进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支7人的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了多功能区域的“学生发展促进中心”。每年投入转款用于心育师资分層培训及督导。与国内外高校合作,2013年-2016年每年邀请两位国外学校心理学家来校工作,促进了心育经验的国际交流。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心源”心育体系的内涵及结构

“心源”,取滋养心灵的源泉之意。“心源”心育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促进潜能发展,达到心理和谐。提供专业心理服务与创造融入式心育环境双管齐下,发展、预防、干预多措并举。

“心源”心育体系贯穿学段,在幼儿园阶段,强调游戏与情境,在小学阶段强调情境与体验,在初中阶段强调体验与探索,在高中阶段强调探索与发展,纵向衔接、横向多元,形成了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

(二)纵向有效衔接的“心源”心育体系

1.纵向的研修机制

打破学段限制,成立“中小幼一体的学生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心育的研究和执行。

2.“纵向衔接”专题课程

中小幼“纵向衔接”专题课程是“心源”心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抓住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阶段性的发展特点,整合资源,在幼小、小初、初高等衔接年级实施衔接课程,开发了纵向“衔接”专题课程,具体内容如下表。

3.纵向衔接的模块内部逻辑

“心源”心育体系中的课程体系包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生涯规划五个模块,每一模块内部的目标和内容上下衔接。例如“生涯规划”模块设置以下内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初步感知社会,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态度;在小学中高年级,组织学生跟随家长一日工作等帮助学生体验工作的意义,探索自己的兴趣;在初一、初二年级,通过生涯课程与生涯嘉年华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生涯意识,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探索与培养自己的生涯能力;在初三及高中阶段,通过生涯夏令营、生涯调研、生涯辅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涯信念,尝试科学地规划生涯。

(三)横向丰富多元的“心源”心育体系

1.多元的师资队伍

心育师资队伍结构多元,学科背景多元,相互补充:例如国际青年成就中心的杰出企业志愿者是生涯教育的重要资源,接受了性教育培训的生物教师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力量,国际专家给学生带来不同视野等。学校与美国丹佛大学合作,每年邀请两位学校心理学家来校工作,为心育工作提供了不同视角和经验。

2.多元的教育内容

横向“多元”课程系列是“源心”心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面向全人、尊重差异、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潜能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课程体系包含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生涯规划五个专题,以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结合的方式开展。五个模块内容及教学手段方法既抓住本学段特征又内在衔接上下学段。

3.多元的教育主体

“心源”心育体系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家长和教师。“学校心育纲要”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要求、教育活动实施分别针对学生、教师、家长三类对象进行了具体说明。

例如,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给该阶段家庭沟通模式与教育方式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依据发展心理学与家庭治疗理论,学校开发了中小幼一体的家长课程体系。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特定问题选择主题,采用讲座与沙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家长讲座针对整个年级或班级开展,承担普及理念、方法的功能;家长沙龙针对讲座后有更深层次需要的家庭进行,限额10个家庭左右,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通过团体动力和团体资源解决具体问题。讲座和沙龙围绕学期培训主题相互促进,深化了课程效果,营造了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家庭和学校成为合力。

教师课程体系包括两大主题: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规律及教师的自我成长,通过微课、讲座、团体活动、团体辅导等途径进行,对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多元的途径方法

“心源”心育体系途径多元,包括个体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社团、心理活动周、心理广播、宣传栏、网络互动平台等等。

学科渗透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学校每学期组织心育学科渗透研讨活动推动发展。学校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心育学科渗透的三种模式:第一,将心育与语、数、英等相结合,开发了《学习管理》课程,心理教师与学科教师共同备课授课、相互评课,心理教师与学科教师的知识背景相互补充;第二,将心育与艺术教育、政治、历史相结合,开发了《教育戏剧》课程,共16课时,整合各科主题,应用了过程性戏剧的方式,给学生空间去感受和表达;第三,将“横向多元”学生课程中的生涯规划模块融合到学科教学中,通过学科渗透培养学生规划意识和能力,如下表所示:

(四)融入学校文化的“心源”心育

在“心源”心育体系的支撑下,和谐温馨的心育氛围充盈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等有机结合,还通过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开展宣传工作。“学生发展促进中心”每天开放。学校充分开发家长资源,成立了“心源”家长心育资源库,密切社会合作,积极开发了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资源。

四、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在“心源”心育体系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方法、人际交往水平、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等都大幅提高。例如2015年、2016年对我校初一学生连续两年的心理测量显示发现,我校学生的幸福感、自制力、抗挫折能力、感恩意识、领导力、独立性,均超过了全体参评学生的平均水平。

图中浅色柱为本校学生的情况;深色柱为全体参评学生的情况。分数越高表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以高中为例,我校学生的学业规划、学业技能、能力锻炼,二級指标中的学业动机、学业与职业关系的认识、认知技能、元认知技能、专长发展均显著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2)对教师和家长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技术、身心健康水平都有显著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沟通方法、情绪调节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我校教师100%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约家长80%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检出率日益降低,对心育满意度提高。

(3)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成果

心育为德育提供了生动、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生长点,与学校整体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学校被评为全国德育实验校,获得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心育成为学校品牌,专业领域影响扩大。

我校主办、承办过市区级心理研讨交流会9次,提供市区级心理公开课及交流报告30次。例如,2014年学校发起了成立生涯教育协作体的倡议并起草了《中小学生涯教育协作体章程(草案)》, 11所兄弟学校纷纷响应,共同成立了“中小学生涯教育协作体”,有效地推动了北京市乃至全国生涯教育的发展”。

校本教材《生涯规划与高中学习》、《初中生活快速心理适应》等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对攻击性行为孩子的辅导案例》、案例、论文获得市级特等、一、二等奖50余次,区一、二等奖50余次;4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学校参编北京市地方教材《高中生涯规划与管理》等。

(二)反思

1.需要建设心育大数据 精确了解学生需求

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提供更为具体、准确的数据分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多项数字化平台相整合,加强心育大数据建设,更及时、直观的收集、分析出学生需求,将“心育”体系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为学生发展服务。

2.需要分析国际合作经验 立足心理健康教育前沿

需要及时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国际合作的经验,增强心理教师的实用工具与技术, 提高心育的效果、提高学生、家长、教师的实际获得。

参考文献

[1] David R. Shaffer:《发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 林崇德:《儿童心理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2版

[3] 关晶:《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特点与改革趋势》,《职教论坛》,2009(31)

[4] 葛鑫,李森:《国外中学职业生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探索》,2008(9)

[5] 潘建华,严淑琴:《美国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启示》,《现代教育》,2007(6)

[6] 袁焕伟,张元:《帕森斯职业指导思想对我国的借鉴》,《职业技术》,2010 (2)

[7] 陆小玲:《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探索》,2011(3)

作者:林丽 何虹 仇光霞

德育横向渗透衔接研究论文 篇3:

落细落小落实 做好德育“大文章”

摘 要:如何在教育中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积极探寻“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内外协同”的一体化德育建设路径,通过制度建设守正创新,教师培养培根铸魂,德育课程探寻融合,工作模式协同育人,做好德育“大文章”,让学校德育工作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融合教育;协同育人

苏州市彩虹小学在“小”而“优”“小”而“美”的学校建设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学校、家庭、社会为载体,通过制度保障、教育引领、实践养成,落细落小落实,做好学校德育“大文章”。

一、 守正创新,做有高度的德育

(一)探寻德育途径,实施整体育人

学校敏于时代变化,研究学校和学生实际,积极探寻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制定了《学校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各类育人资源和力量,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内外协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使德育课程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课堂走向实践,从校内走向校外。首先学校突出主渠道作用,发挥课程、教学、文化、活动、管理、环境等育人作用,实现育人空间全覆盖,其次通过让教育“回家”行动的深入推进,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晰路径让德育落地,创新形式寻找德育生长点。

(二)紧扣“信、心、行、新”,完善制度建设

教育中,学校紧扣“信、心、行、新”,夯实教育根基,改进薄弱之处,让德育贴近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信”即信仰,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心”即入心,符合认知规律,剔除浮华深入心灵;“行”即实践,注重体验和践行;“新”即创新,德育教育淡化“边界”,体现全域性。学校先后制定了《“彩虹娃”评选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合格家长评选活动方案》《班级岗位责任制管理要求》等规范管理,同时结合学校“十三五”德育课题《大学校:借力社区资源,组织“大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助力做好德育“大文章”。

二、 培根铸魂,做有温度的德育

(一)重视全员育人,彰显价值坐标

学校强化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小切口、大情怀、正能量”目标,落细落实全员育人理念,让教师明晰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位教师首先必须是道德教师,当道德教育和学科教学相融合时,立德树人才有学科特色,才会生动多彩。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法》《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提高教师依法治教能力,同时引导教师充分挖掘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实施途径,引导加强德育策略的研究,开展“我眼中的最美教师”师德演讲、“彩虹教师”评比、“给老师的爱打分”,用心做“小校园”里的育人“大文章”,开阔视野,彰显价值坐标。

(二)强化三支队伍,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重点抓好班主任、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法制副校长制度。以姑苏区班主任文化节为契机,2019年,学校开展“小主任大情怀”系列活动。除了开展班主任每月针对性培训外,德育处组织班主任开展晨会课展评,班会课观摩,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比,“班主任读好一本书”交流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观摩活动,提升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水平。同时,德育处以“彩虹中队”评比为载体,落实“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落实好班级量化考核评分,加强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学校发挥班主任中区“模范班主任”和“园丁先锋”的榜样作用,开展“聆听教育故事,感受榜样力量”的师德演讲,“春风化雨勤耕耘,以爱赋能润心田”学校班主任评比表彰活动。

思政课程是专门的德育课程,在思政课教师建设中,学校组织这些教师围绕学校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解到全年,每月分年级落实主题,将思政课教育主题与班会活动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整合。思政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十三五德育课题研究,今年下半年已经顺利结题。同时,思政课教师能够用好《姑苏经典》,引导学生寻觅苏城之美。在“稚爱”经典悦读古城微视频评比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策划、演出,有效承担传承吴地文化的责任。

学校和法制副校长密切沟通,在交通安全日、禁毒日、宪法日能够就高年级出现的苗头倾向,开展针对性教育。

(三)完善考核评价,展示学校风采

学校落实《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将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同步考核。调整“彩虹教师”评比方案,让更多的教师发掘闪光点,展示个人魅力,成就自我,通过网络平台对学校及教师工作进行测评。学校摸索以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制定《彩宝虹娃争章争先方案》《彩宝虹娃争章标准》,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网站以及各宣传阵地,开通信息渠道,大力宣扬师德高尚的教师,树立师德典范,展示学校风采,2019年,学校德育工作在市级媒体报道共计20次。

三、 探寻融合,做有深度的德育

(一)突出学科特点,落实课程思政

每门学科都承载着独特的育人价值,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学校重视利用学科教学这个载体落实德育目标,处理好德育目标和三维目标的关系。语文学科借助整本书阅读和诗文考核厚植中华传统美德,科学课和晨会课借助环保校本教材树立包容和生态意识,数学学科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校还注重课程融合,对德育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将班会活动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整合,整体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解到全年,每月有明确的主题方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能力将主题细化,从不同的角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

(二)开设德育选修,浸润校园文化

学校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开设有特色的德育选修课,通过生动的《彩宝虹娃三字歌》促进养成教育,借助七大素养落小落实,开展彩宝虹娃争章活动;借助《书法鉴赏》和《古诗文经典诵读》感悟经典文化内涵,打造书香校园;《飞向蓝天》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环保校本教材增强学生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学校持续推进“快乐周五”社团活动,根据教师特长,设20个社团,开展了特色活动。借助编织、剪纸、昆曲、书法、腰鼓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通过衍纸、油画、空模制作、电子技师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寓教于乐,让德育始终浸润在文化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发生作用。

文化育人还包括隐形的渲染与渗透。学校开展“三风一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等进行文化建设,办好《彩虹报》,做好校园网、微信建设,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围。

(三)落实活动育人,建设实践基地

为了让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校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化教育,学校相继围绕“学追梦彩虹娃,做幸福领跑者”和“庆七十华诞,与祖国共成长”两大主题,开展十多项活动,内容包括国家意识教育、公民人格教育、环保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创新教育、艺术教育等。举行“爱心呵护成长,感恩方能远行”成长仪式,开展“童趣传快乐,童心赞祖国”艺术节活动,“科学在心中,创新在手中”科技节活动,通过“红色之旅”研学系列活动感知红色历史脉络、传承红色基因等。

学校践行生活化德育,积极寻求适合学生教育的渠道,将社区资源的开发统一纳入学校多彩课程建设中,实现德育课程向深度的延展,让德育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在与周边两个社区、16家单位建立合作共建关系之外,今年,学校又和苏州中学签订教学合作协议,资源共享,让彩虹教师、彩虹学子走进苏州中学,拓宽学习渠道,与苏州科技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开展志愿帮扶结对,每周开展志愿活动。

四、 协同育人,做有宽度的德育

(一)建立共育平臺,培育共育土壤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域,学校制定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内外协同”的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家校”是合作主体,“协同”是工作重心,“育人”是最终目标,学校是引领者,家长是第一任教师,社会是“练兵场”,明晰路径厘清边界,沟通顺畅共育平台,让德育真正落地。

(二)让教育“回家”,“同频共振”育人

学校是苏州市家庭教育项目学校,今年继续深化“让教育回家”活动项目,夯实家庭教育“六个一”工作。学校着重建设丰富彩虹堂助学活动,做好“彩虹语”宣传推送,着重推进“家长有约”制度建设,家长可以提出预约申请,参与彩虹堂宣传,还可以填写预约单,就比较小众、针对性的问题和校长进行交流,解决学生问题。同时学校也拓展了“电话830”功能,校长除了每半月电话表扬学生以外,还应科任教师要求进行相关学生情况交流,强化家长是学生第一任教师,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想。做好校级家委会与班级家委会联动工作,让校外实践活动辅导员、学校安全督察员进校园、进课堂,开展放心午餐工厂行,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携手共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三)拓宽社区教育,做德育“练兵场”

学校有效利用周边资源,与走进学生生活的学校德育活动有机结合,用好生态环保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借助社区平台强化公民意识培养。和社区共同组织了国际家庭日活动、“绘长卷美家园”宣传、“不忘嘱托,感恩奋进”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出活动。学校借助“幸福家园—社区营造公益计划”与社区共同开展“彩虹船”义教和心理辅导活动,受到家长们的积极支持。今年寒假和暑假,学校主动和社区联系,制定学生教育活动计划,家长携手孩子参与社区绿色环保项目,走进孤寡老人和困难居民家中送温暖,慰问退伍老兵送福字,开展“学党史知国情”参观走访体验活动,走进古城各类博物馆等,有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校外德育实践活动,让社区教育成为检验德育的“练兵场”,让学校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受到社区的赞誉“门口好学校,服务百姓家”。

学校德育的过程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是贴近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的过程,学校将一如既往,让德育智慧在坚守中走进心灵,塑造灵魂,落实于行!

作者简介:董萍,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彩虹小学校。

作者:董萍

上一篇:骨科术前护理查房探讨论文下一篇:幼儿园服装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