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出台,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通过对美英两国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构建方面的分析和借鉴,文章从革新课程体系、依托学生组织、借助第二课堂以及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对新时期如何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1:

试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对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

【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本文试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探讨,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职业核心能力 作用

加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入多种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式仍然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即讲授法,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十分枯燥,课堂活动难以开展,缺乏互动及体验,学生积极性很难调动,对职业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小组合作学习,它是指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单元,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一切积极而有利的因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互动来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显著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职业人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职业人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单枪匹马,而是一个团队合作完成。团队合作,是一个学生走向职业人士的重要技巧,也是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将几个组员分在一起,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学员之间通过团队协作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共同成长。组内合作,组外竞争,这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步入职场做充分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小组成员的潜在能力,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参与到小组的共同任务中来。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者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和决策要求,进行统筹安排,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团队,把各种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协调一致地保证领导决策顺利实施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项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赖于每一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如收集收集工作世界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招聘信息、组织模拟面试等,既要发挥每一小组员的积极性,充分让每一组员参与,又又需要集中智慧,对每一组员的观点进行整合,提炼,协调统筹,对小组长总揽全局的能力、多谋善断的能力、扬长避短的能力、果断指挥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组织管理有着极大的提高。

(三)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专业知识,而85%靠的是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职场中,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与团队中的成员一起完成。在工作过程中,这就需要不断与同事之间相互沟通、协调,解决冲突、矛盾,最终达到一致意见,完成工作任务。所以,有效沟通是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走向职业人必备的职业素养。

如今,“90后”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由武汉大学发起的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研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埋头族”,不是玩电脑,就是鼓捣手机。他们课外的人机交流时间远远超过人际交流时间,与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普遍不强。因此,如何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可以让小组成员围绕一定的教学项目进行面对面的探讨、交流,比起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讲,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发言的机会相应地就越多,组员的倾听性也得到加强,这样,在相互交流学习后,小组成员之间还可以相互进行评点、反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再加上小组讨论后教师的适当点评,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

互联网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影响日益广泛,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信息量呈海量级甚至银河级的涌现,每个人每天都在超负荷承载着,但信息泥沙俱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没,受众往往面对庞杂的信息而茫然无措。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如何有效地收集信息与分析整理信息,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职业能力。如今,当代大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时,过度地依赖百度等搜素引擎工具,只要是与论题有一点点相关的信息全都复制粘贴而来,对海量信息缺乏思维参与下的加工与整理,更缺乏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会提前布置一个教学任务,如职业生涯教学中对专业的认知,对外部工作世界的探索,生涯人物访谈,就业指导课中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都可以由小组成员分别去收集整理信息,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分析,在全班进行分享。这对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对唤醒大学生生涯意识,提高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从就业指导课中受益,为步入职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9月

[2]戴长澜:《全国首份“90 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 《中国青年报》,2008 年 11 月

[3]刘圣豪:信息爆炸时代 主动“走”出来,天津网http://www.tianjinwe.com/xljz/sy/201301/t20130115_6874370.html,2013年1月15日

作者简介:

刘华,女,汉族,四川渠县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讲师,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5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新闻宣传等。

作者:刘华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2:

创新创业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出台,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通过对美英两国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构建方面的分析和借鉴,文章从革新课程体系、依托学生组织、借助第二课堂以及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对新时期如何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和理论

“职业核心能力”的说法最早是从国外引进,概念引进国内之后,学者们便围绕着“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以及如何构建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体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们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较为统一的说法,将它定义为一种可以适用于各类不同岗位,且能促使从业者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提升自身的发展的能力(除去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学者们从内容的角度,将它分为两类基本能力: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其中,职业方法能力指的是个人进行独立学习,以及获取信息、知识与技能的方式和手段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自我学习、处理信息、数字应用等。职业社会能力是人们独立生存需要的能力,也是支持他们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与人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创新改革等方面,这些能力都是在目前一个较为开放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借鉴

1. 英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这一理念在英国发展了近三十年,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也得到了英国政府、企业以及个体的广泛认同。英国制定了核心能力国家标准体系,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和成熟,它包含了主要核心能力和广泛核心能力,主要核心能力衡量了个体在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广泛核心能力则是衡量了与人合作、自我提高学习与业绩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同时,英国也构建了较为成熟的核心能力开发模式,通过 BTEC 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具体的实现,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试与评估体系。经过中英两国的比较研究,英国在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方面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要发挥政府应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中的关键作用;其次,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来促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第三,政府重视、多部门长时间共同合作、建立完善的国家核心能力标准体系,这也是英国核心能力开发的主要经验;最后,要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2. 美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美国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研究比较早,理论也较为成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在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成熟,提出职业核心竞争力除了专业能力以外,还应包括能够帮助个体高效、成功地完成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被称为“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和可转移能力”。美国教育科学部经过调查研究后,进一步提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框架”: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规划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及技术能力。经过中美两国的比较研究,美国在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方面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提供全员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设立专业的职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提供系统的职业教育、指导和咨询;其次,开发就业能力提升课程并完善课程改革,紧密联系市场需求,促进课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通过创业教育增强就业能力,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带动就业,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除了以上三点,美国的大部分的从业者都很注重将就业观念与当前的市场环境相结合,不断调整自身的就业观,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

二、创新创业环境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就业不仅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也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家庭幸福,关乎社会的安全稳定。目前我国在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同时,我们也有着新时代的机遇。

(一)面对的挑战

1. 主观意识的薄弱

主观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是十分欠缺的,在校期间很难为个人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成熟的规划,在进入大学后,獨立且多元的生活让大学生更加迷茫,因此对职业规划的意识不强。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也是比较低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创业就业过程中体现在专业技术能力、社交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求变能力等方面。虽然大学期间有许多的实践机会,但是大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的还是比较少的。综上,主观意识的薄弱、自身能力的欠缺使得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弱、创业行为少、就业困难。

2. 客观条件的欠缺

首先,院校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有待强化,高校普遍重理论而轻实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资金投入问题,还有院校自身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很多院校对社会需求的走向并不熟悉,用的还是相对陈旧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模式。其次,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教育的缺位,虽然社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意义有所认识,高校对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重要性也有所了解,但是相匹配的系统化教育还是欠缺的。最后,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和培养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与就业创业相关的政策、法律、金融等设施不够健全,特别是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由于缺乏风险资金投入,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历史又比较短暂,所以在各方面的认识都显得不足。

(二)面对的机遇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重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战略环境也是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和培养的时代契机。

三、创新创业视角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

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不是一门课程或单方面的技能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有意识地通过长期的学习、工作以及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经过专门的心理调适或人格方面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升人的職业核心能力。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也需要多平台、多渠道相结合来行程一个有机、科学的培养体系。

(一)革新课程体系,培养职业素养

在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开发和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其核心的工作就是要建立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提高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服务体系。首先,要优化学科的专业设置,增强大学生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开展市场调查,结合市场需求,增强人才的实用性培养,也为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客观依据。其次,要建立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课程体系。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建立通识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实践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没有普及,也没有引起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整个体系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入学就开始接受职业方面的教育,将其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当中,分为:入学适应、大学生涯规划、职业核心能力评估、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实践阶段、入职教育等阶段进行专业化的开发与培养。

(二)依托学生组织,锻炼综合能力

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来看,其基本要素包括了与人沟通、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等五方面的内容。这五个要素在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中,表现为个体的影响力、决断力、执行力、学习力以及创新力。

大学生各类学生组织一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平台,因此也必然成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与培养的重要渠道。学生组织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学生组织换届或组建时培养学生的影响力和决断力,换届和组建社团的过程需要学生展示个人能力、进行宣传活动、完成各类筹备事务等,这些都能锻炼到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决断力;其次,在学生活动开展中培养他们的执行力和创新力。学生组织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愿性组织,由组织成员自行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比如制定组织活动计划、开展活动宣传、筹备活动经费、开展活动等工作。这对培养学生的选择、沟通以及决策能力都有帮助,对个体执行力和创新力的锻炼有很大的益处。最后,在社团活动的交流中培养学习力,交流中需要学生全面地总结活动开展的情况。在反思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执行力都得到了锻炼,通过学习和归纳,在反思总结中得到成长。

(三)开拓第二课堂,增强实践技能

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的意义远不止“丰富课余生活”这一层面,高校如果加以规划,统筹安排,系统组织,能通过相应的第二课堂规划来实现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首先,可以将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能够经历数据分析、方案探讨、可行性分析等锻炼,极大地提升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锻炼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可以将专业学科或者技能竞赛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学生通过参加专业学科或者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等能力,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将企业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通过企业活动的方式,将企业的要求与第二课堂的设置相结合,通过企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按照企业的制度、政策以及奖惩模式进行实习教学,让学生们真正体验企业的要求,了解企业所需,促使大学生更有目标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规划。第四,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高校可以邀请知名的企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用实际案例讲解企业方面对于员工的要求,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健康的就业观。

(四)培养专业团队,构建师资保障

通常情况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经验积累、教育实践和科要重视研等四种途径来实现。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高校务必要注重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这个过程中,第一、要加强教师们培训和进修,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相关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师资格培训和考试,从而把直接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鼓励他们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最终走专家化、职业化发展的道路。第二、可以聘请校外的专家来丰富教师队伍。学校不是职业核心能力唯一的培养领域,聘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成功校友等专业人士作为学校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教师的有力补充,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社会就业形势发用人单位要求等方面的信息,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化成长。第三、建设相互补充的教学团队,教师们在团队内相互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互相借鉴,从而共同提高。第四、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加强教师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把握最新动态,掌握前沿知识,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邵艾群.英国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2009.

[2]谢志平.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研究综述[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

[3]林英.基于“四大能力平台”的职业核心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和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

[4]伍芳芳,林溪.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第二课堂结合探析[J].价值工程,2018(28).

[5]陈学凤.以社团为载体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路径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34).

[6]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2010.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2018年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SZ20180420。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金芯茹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3:

中本贯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摘要】在对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比较中职、中高职贯通及中本贯通三种不同培养层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探索中本贯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真正凸显中本贯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独特性,以期增强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潜能。

【关键词】中本贯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作者简介】1.朱晓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2.万军,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上海,200437)制造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3.陈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教育系统工程。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政策文件的颁布,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得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受到普遍关注,而其中的中本贯通更是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举措。

上海实施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为“3+4”的七年一贯制模式,其中前3年为中职阶段,后4年为本科阶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中本贯通的核心是课程的贯通,而如何根据职业核心能力来组织课程更是关键所在。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在现今职业变动较大的环境下,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然能够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的变动。第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人们愈发重视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而职业结构的变化更是让从业者离不开职业核心能力的支持。第三,在技术更新迅速的当代社会,只有拥有职业核心能力才能面对无法预见的未来。因此,中本贯通的学生亟须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体现中本贯通模式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界定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所有职业都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适用于所有职业和行业,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职业核心能力也叫关键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以不变应万变、终生有用的能力。[1]

(一)一些发达国家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从理论研究、政策扶持、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开展了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定六种核心技能: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中前三种技能属于“主要的”或“硬的”核心技能,它们通常强制性地应用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中。后三种属于“更广泛的”或“软的”核心技能,它们几乎包含在所有的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培训计划中。[2]

美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美国劳工部获取技能部长委员会在《关于美国2000年的報告》中提出:为适应明天的发展,为明天准备的劳动者应具备三种基本素质、拥有五种基本能力。三种基本素质是:听说读写算素质、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五种基本能力是: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多种技术能力等。[3]

澳洲教育委员会与职业教育暨就业培训部认为青年未来参与工作必须具备八项关键能力,分别是:收集分析与组织信息的能力、沟通观念与信息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在团体中工作的能力、运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4]

(二)国内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

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着力培养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同时,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逐步开始重视。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职业核心能力细分为8项。按其内涵和特点分,职业核心能力可分为两大类: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这种能力是就个人而言的,包括数字应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能力;社会活动中的个人不仅要保证基本生存,还要保持基本发展,这就需要具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就是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5]

综合国内外研究,我们可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归纳为以下六个主要方面:与人交流能力(语言能力)、数字计算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团队工作能力、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我们认为,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其职业核心能力都应该包含该层次的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具有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上述六项核心能力,这些能力是专业技能与技术发展、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石。

二、中本贯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注重区分职业核心能力的层次性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拥有中职、中高职贯通和中本贯通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我们选取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由于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和中职学生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方向不同,因此学生接受能力和专业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

表1 三种培养类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培养类型 中职 中高职贯通 中本贯通 培养目标 一线高素质数控技能人才 高端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级复合型工程

技术应用型人才 ]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从“中职”到“中本贯通”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是处在递进式关系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中本贯通不是中职和应用本科的简单“嫁接”,而是明确了应用型本科对应的岗位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层次水平,明确了应用型本科对学生在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等具体能力上的要求,然后再根据具体能力水平和要求设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课程),在职业资格分级、职业能力分层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体需要的衔接标准和体系。比如,就“与人交流能力(语言能力)”这一项而言,对三年中职的学生无明确要求,对中高职贯通的学生要求至少英语三级水平以上,对中本贯通学生要求至少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同理,在其他各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上均显示出差异性。因此,学校在培养不同层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力度上显示出明显的区别(如表2所示)。

(二)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渗透性

由于中本贯通班级的学制长达七年,因此学校针对中本贯通的特殊性加强对学生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贯通设计。培养中本贯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仅需要区分职业核心能力的层次性,而且也应当注重在平时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包括管理过程的渗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渗透。

1.管理过程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

比如,针对贯通班遴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的优秀教师,组建“专业导师”队伍,每一位学生自进校始就配备一位专业导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幫助学生尽快适应与熟悉专业学习,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方面给予针对性、个性化辅导。

2.第一课堂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

公共课程方面。从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发现该校公共课程承担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任,以期为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比如:与人交流能力(语言能力)融入“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数字计算应用能力融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

专业课程方面。实践证明,职业核心能力不是仅仅通过某一门公共课就可以训练出来的,必须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为此,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实训课程要求学生一人一机,独立完成实践操作,培养实践技能,学生独立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必然是职业核心能力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如果没有职业核心能力的支撑,学生不可能顺利完成专业实训课程的学习任务。而完成项目的过程恰恰推进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并启发学生体会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和应用职业核心能力的时机、环境与技巧。

3.第二课堂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

本科学校与中职学校应具有较浓厚的工程与应用文化氛围,构建各类专业社团、职业技能竞赛等多元化平台,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做中学,激发中本贯通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动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实践实训平台。在参与实训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面临许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时教师应当把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中,促使学生使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来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严格规范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完成工作后都需要清理机床、打扫工位,每周对规定包干区域进行清理与整顿。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学会如何正确表达和有效沟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逐渐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实训平台来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解决和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社团活动展示平台。学生社团可以通过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社团活动培养不同的职业核心能力。比如,学数学建模社是一个专业技能类社团,每年通过校级建模、全国建模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同时通过宣传数学建模和推广数学建模知识来提升他们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体精神和拼搏精神。又如,3D打印社以3D打印技术为基础,学生在编程的过程中会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学生通过社团可以将自身潜力转化为实际能力,从而进一步推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各项技能竞赛平台。许多院校对第二课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较浅显的层面上,但事实上学校可以有意识地把职业核心能力渗透于各项技能竞赛的平台。比如,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每年均举办技能节,竞赛项目涵盖学生作文竞赛、英语听力与阅读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以及诗文朗诵比赛等,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增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他们都能站在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主动思考成败的原因,及时提高自身与人沟通能力(语言能力)、与人合作团队工作能力、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

目前,中本贯通的培养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仅为抛砖引玉,旨在通过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为主线,凸显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其他地区和学校开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对于不同的专业和外部环境,其职业核心能力要素应有所侧重。建议实行中本贯通的学校结合具体专业情况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有效的路径设计,并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课程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让教师掌握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并在平时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5]中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网.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EB/OL].[2011-10-29].http://www.hxnl.cn/a/hudong/peixunzhinan/2011/1029/345.html.

[2]黄日强,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4(2):82.

[3]郑阳.理念下美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86-88.

[4]童山东.学会做事——职业人培养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6.

作者:朱晓佳 万军 陈嵩

上一篇:对比教学古代文学论文下一篇:领海法律制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