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建设的电子信息论文

2022-04-22

摘要:面对江苏省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学校应按照社会需求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层次和规模,鼓励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江苏省要力争获得全部学科、专业布局权,形成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三位一体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建立有利于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动态适应机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程专业建设的电子信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程专业建设的电子信息论文 篇1:

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探讨

摘 要:文章就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在确立中心馆电子资源建设的同时,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教师讲义、专家报告、专业导航、教师文库和院系专业交流平台等都是院系师生更直接的电子资源,可以更好地为大学师生和学科读者服务。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学科分馆 电子资源 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 Branch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Huang Li (Libra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875)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branch library; electronic source, discussion

CLC number:G250.74 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3-6938(2010)02-127-03

大学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障及基础。长期以来,大学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共存,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图书馆和信息管理的专业化发展,院系资料室由于各种不利因素, [1 ]在图书馆的统一规划和关心下,整合和优化为图书馆学科分馆,形成了以中心馆加多个学科分馆的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学科分馆与原院系资料室有着明显的区别,除了收藏统一规划以外,学科分馆的工作和人员都隶属于图书馆统一管理。

在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对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建设也是一个必须探讨的重要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学科分馆是否有必要建设电子资源?本文通过分析学科分馆电子资源的独特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的模式。

1 学科分馆与中心馆的相互关系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已明文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确定了大学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

图书馆学科分馆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馆的馆藏文献内容以满足读者群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为主。学科分馆的文献资料由中心馆按教学和科研需要配备,与中心馆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确的分工。

由于大学图书馆是以中心馆为核心,分馆辅助服务的形式建设的,学科分馆的指导思想是:资源共享、服务共建、文献分藏和读者分流。[2 ]

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书目数据共享和文献资源共享。凡是中心馆已有、已经购买或者可以获取的数据源,分馆可以无偿利用。分馆和中心馆共享一条书目数据,分别管理各自的馆藏,全校的馆藏在系统中统一揭示,对读者查询、借阅十分方便。文献资源的共享包括印刷本文献和电子资源。对于印刷本文献,由于中心馆和分馆的书目和馆藏信息全部在一个网络系统中,读者可以查询全校范围内文献的收藏分布情况;对于电子资源,通过图书馆门户的认证系统,读者只要登陆图书馆网络都可以查询和下载。

服务共建是强调图书馆资源的共性,但是各学科分馆要保持学科特色。

文献分藏是指各学科分馆收藏专业文献,中心馆收藏基础书和某些特藏,这样可以方便各院系读者就近利用文献,同时缓解中心馆的压力。

读者分流不仅体现在读者分布到各分馆的数量上,重要的是对读者群的分离。由于各学科分馆主要收藏专业性强的文献,需求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研究生,而本科生则多数在基础文献利用上,因此各分馆的读者主体是院系的教师和研究生。

2 图书馆电子资源

电子资源,又称电子馆藏、电子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是在电子设备和网络环境支持下,图书馆通过一定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的电子信息。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形成核心能力的基础。在当今图书馆中,电子资源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3]

电子资源与印本资源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常见的电子资源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数字光盘等。非正式出版的电子文献同样是重要的文献资源,主要有电子新闻、电子邮件、电子布告和电子论坛等。

电子资源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一直伴随着知识产权、保存等方面问题,但无与伦比的优点使其能保持不可阻挡的强劲发展。其主要优点有:整合性强、时效性好、检索方式多和能满足个性化需求。[4 ]

大学图书馆十分重视电子资源建设,通常的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有以下两种常用方式:(1)自建馆藏特色数据库;(2)自建网络资源导航库;(3)建立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集团联盟。对读者对电子资源利用的调查表明:读者对目前的电子资源和围绕电子资源提供的服务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5 ]但是,与印本文献相比,电子资源仍然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6 ]

电子资源有信息存储容量大、使用方便,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丰富,交互性强,生产成本低,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方便,信息获取快,更新速度快等特征。这些特征使电子资源的建设迅速,在中心馆受到极大重视,同时,也容易忽视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的发展。

大学图书馆对电子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已经购买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经费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对中心馆的电子资源建设是各个大学图书馆的核心工作,相对而言,对各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建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根本没有考虑。

针对目前对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缺乏的现状,首先应该明确学科分馆对电子资源的需求以及与中心馆电子资源建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规划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的任务和模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3 分馆对电子资源的需求

在馆藏和服务方面,学科分馆与中心馆相比,收藏更注重专业特色、强调学术性,更能满足本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在通常的馆藏建设中,分馆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

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读者需求:大多数分馆工作人员具备本学科的专业背景,同时又有图书馆工作的实践经验,常年与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和学生近距离接触,能够追踪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信息和学术前沿,并及时获取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为师生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料。

除了正常的采购渠道外,分馆还能利用其他多种途径补充专业文献,如教师的出访和参加国际交流的资料。这些资料院系教师往往希望交给学科分馆保存。各种学术团体和基金会对院系的赞助或捐助,这些捐助的文献资料都以特藏的形式保存在学科分馆中。接受院系教师或眷属、以及离退休教师的捐赠等。这些文献在中心馆很难受到重视,但是在学科分馆,却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在学科分馆中,另一个重要的收藏是汇集院系教师的学术成果,并形成特藏。如教师文库、学位论文、学术报告。尤其是在一些著名大学和一些著名的学科,这些收藏不仅对本院系师生重要,还可以形成特色收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产生影响。

随着电子资料的发展,这些在印刷本收藏中学科分馆的重要性,对于学科分馆中电子资源的建设,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

在学科分馆中,分馆工作人员对电子资源的了解和知识可以很好地帮助院系师生使用各种数据库。这些工作人员经常与院系教师和学生交流,对院系的研究状况,包括一些教师和团组的研究方向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该学科的电子资源掌握比普通读者更加深入。如一些常用的专业数据库、专业电子刊物的查询。在此基础上,学科分馆工作人员可以建立相应的电子资源导航系统,使院系教师和研究生能更加方便地使用中心馆和网络数据资源。

由于学科分馆的专业特点,与各专业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关系非常密切,文献交流和共享更加直接。有些在专业图书馆和信息中心需要特定用户使用的电子资源,可以通过学科分馆的合作关系,供院系师生使用。在一些专业图书馆的特色收藏,通常也会通过学科分馆电子资源的建设,成为该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特色。这些都可以在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导航中提供。

因此,与中心馆的电子资源建设相比,在学科分馆中的电子资源建设应该以电子资源导航为主。

在数据库的电子资源建设中,学科分馆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内容上看,学科分馆应该说是以图书馆为中枢的全校文献信息系统的终端,是专为院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供应机构。除了正常的图书馆文献服务功能外,还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中心馆更加紧密和直接。一些在中心馆无法直接获得或者只对院系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在学科分馆中能获得并被充分利用。

教师讲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在教师的讲义都是以电子版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中。这些电子讲义以及讨论都可以以数据库的形式保存在分馆的数据库资源中。

学术报告:大量的学术交流,专家报告都是电子版进行的。在一般的院系中,每星期平均都有1-2个专家报告,通常这些报告的内容都是研究前沿。这些报告的电子资源收藏是其他任何收藏都无法完成的。

学位论文:对于一个院系,其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尽管在各个层面,国家和中心馆都有学位论文的数据库,但是这些学位论文输入到数据库需要一定的周期。而在学科分馆中,与院系师生的紧密联系,可以及时地与教师和学生沟通,签订协议,及时入库,以更短的时间服务于本院系师生。

研究交流平台:在一个专业领域,尤其是对院系的研究,一个电子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很好地提高本专业师生的研究水平。

对这些资源的电子建设,对院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由于分馆直接为院系服务,院系也愿意安排学生来建设和维护这些电子资源。

4 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模式

在印刷本馆藏中,各学科分馆在院系的专业服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点被各大学图书馆所积极支持。但是对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建设,由于各中心馆都对电子资源的建设技术和经费投入很大,而在学科分馆建设电子资源却被忽视了。

大学图书馆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一般都收藏巨大的纸质文献资源。在建设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对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利用数字存储技术,把纸质文献转化为电子资源。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一个大学图书馆,其电子资源建设都不是能在短时间和低成本建设起来的。因此,在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过程中,常常是建立图书馆集团的联盟形式,对资源的共享和共同采购。对于这些大的数据库建设工程,分馆的电子资源可以进行合理利用,对学科分馆所收藏的纸质文献的数字化,也需要中心馆来进行,然后列入统一的中心馆数据库。

因此,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建设,必须依托与中心馆来进行。

与大学图书馆的任务一致,学科分馆的主要任务是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已经购买的各种资源。然而,与一般图书馆有别的是,大学图书馆的中心任务是为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服务。因此,大学图书馆既要考虑到教师的科研需要,同时,还必须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些任务在直接服务与院系的学科分馆中更加充分地体现。

针对学科分馆的特点和任务、以及与中心馆的关系,对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建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和规划。

由学科分馆的特点,电子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几个部分:专业导航、教师讲义库、教师文库、学术报告库、学位论文库、常用计算机软件库和院系交流平台五个部分。

专业导航系统:目前国内图书馆主要使用的网页导航方式有:语种、文献类型、学科分类、名称检索、西文电子期刊的字母顺序索引等。对于学科分馆的导航系统,由于学科类别单一,可以将中心馆的学科分类中的类别移植到分馆的导航系统中,进行文献类型和名称检索。也可以直接利用中心馆的导航系统进行检索。对本专业的相关数据库网址进行链接。

对于学科分馆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小型数据库和院系交流平台。

教师讲义库:收集院系教师的研究生课程和本科生课程的电子讲义、教师的多媒体课件。按照课程名称进行分类存储和查询。

教师文库:收集本院系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电子版。按照教师名和论文题目进行存储和查询。

学术报告库:收集来院系进行学术报告的专家学者的电子报告,和本院系教师和学生的报告电子版。可以按照专家名和报告题目进行分类存储和查询。

学位论文库:收集本院系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按照论文题目、导师名和学生名进行存储和查询。

常用软件库:收集院系研究所需的常用计算机软件,供教师和学生下载使用。在收集这些软件时,应该注意版权和使用权限。

学术交流平台:让本院系的学生负责承担学术交流平台,供院系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有着更加充分的了解。同时,对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加深入。

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院系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完成。唯一的问题是这些数据库的存储。其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学科分馆中放置独立的存储设备,另一种就是在中心馆的存储设备中给学科分馆分配一定的存储空间,在学科分馆中配置小型的服务器。

5 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采用院系与图书馆共建的模式,可以建设具有特色,能更加直接为院系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电子数据库和学术平台。真正达到图书馆设置学科分馆的目的。在学科分馆进行电子资源建设,成本低,资源丰富,利用效率高,是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必须考虑的电子资源建设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延海,周西平.高校系资料室建设质疑[J] 图书馆建设,1999,(2):24.

[2]沈正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工作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2):27.

[3]李平,初景利.国外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政策及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51.

[4]谢礼妹,陈丽萍.探寻电子资源建设与印本资源建设的平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87.

[5]杨毅等,电子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读者调查[J]信息资源建设, 2006,(9):39.

[6]Elka Tenner, Suzanne D. Gyeszly and Julia M. Rholes, Electronic and traditional sources for a newly established branch library:product availability and user preferences[J]. OCLC System & Services, 1998,(14):145.

作者简介:黄力,女,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作者:黄 力

工程专业建设的电子信息论文 篇2:

江苏高教强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面对江苏省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学校应按照社会需求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层次和规模,鼓励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江苏省要力争获得全部学科、专业布局权,形成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三位一体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建立有利于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动态适应机制。

关键词:江苏;学科建设;高教强省

江苏省在实现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现已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呈现递减趋势。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是江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迫切需要。实施“高教强省”发展战略是江苏建设经济强省和实现“两个率先”对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江苏“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优化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支持前沿性、前瞻性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尽快形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群,提升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江苏省的学科建设必须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一、江苏省学科建设的现状

1 建立了门类较齐全、结构与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江苏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20所,其中中央部委所属9所。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9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64个,国家重点(培育)二级学科23个,均占全国的10%左右;省级重点一级学科80个。我省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35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3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4个,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52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5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45个。形成了包括12个学科门类和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体系。

2 重点学科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九五”期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省政府共投入专项经费1.48亿,重点建设了95个省级重点学科,并对42个原国家级重点学科作了配套资助。“十五”期间共评选出重中之重重点学科11个,均为江苏省急需发展的信息通讯、新材料、新医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技术、化工新技术等学科领域;重点学科111个,其中大部分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和我省支柱产业领域,如信息通讯、新材料、环境工程、现代农业、现代制造技术、化工新技术、交通、轻工、建筑等急需发展的学科55个。

3 加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实施“江苏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主动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力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和科研部门的结合,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加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使我省研究生教育更好地做到增加社会贡献与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机统一。一我省在加强产学研三方科技合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创了产学研三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已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出20个左右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成果。

4 江苏在某些二级学科授权领域仍有差距。在经济学门类中,博士点覆盖率仅为18.8%,法学、军事学门类的覆盖率也在50%以下,理学门类的地球物理一级学科则没有博士授权点,工学门类的海洋、石油、冶金、核工业、船舶、水产等博士授权点很少或是空白,农学门类的水产业一级学科博士点也很少,且在已有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中,部分二级学科也是空白。博士点发展不平衡,布局亦不尽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江苏和全国发展的需要。

二、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1 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江苏要在全国实现“两个率先”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以及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其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江苏以全国l%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0%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江苏在物质资源方面没有特殊优势,最可依赖的资源是人才资源,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是教育和科技优势;江苏的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前列,最基础的是江苏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强调指出:“对江苏来说,最大的优势是教育优势,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

2 目前,江苏已经进入到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呈现递减趋势,人才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是江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保证教育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江苏省在2005年6月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江苏要在全国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经济强省,就必须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江苏高教强省建设,大力提高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江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贡献率和支持度,为江苏的经济强省建设和实现“两个率先”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3 经济发展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也为高教强省建设提供了可能。江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十五”以来,江苏以全国第三的财政收入实现了全国第二的财政教育投入,创造了全国第一的高等教育规模。江苏以全国第14位的人均预算财政支出,达到了全国第10位的生均预算支出;江苏无论是教育经费总投入还是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每年在全国都排名第二位。事实表明,江苏的经济大省地位已经撑起了高教大省这一片天空,并为江苏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战略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 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江苏传统学科结构提出了挑战。“十一五”期间,江苏将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创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因此,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不断提高江苏经济的整体素质的行业或技术将会得到优先发展,例如,农业、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建筑、现代服务业、水利、交通运输、能源保障和信息网络等。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必将对研究生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学科设置状况和人才培养类型将要改革。江苏需要积极培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即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工业。四大产业拥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产业整体水平不但总量在全国具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产品档次、技术开发、

创新能力和营销体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四大支柱产业更高的发展需要更高级的人才来实现,优先发展和加强与此相关的学科专业,将成为江苏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5 江苏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和教育大省,研究生教育目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要满足江苏的需要,而且还要为全国服务。全国的各行业中都有江苏学子的身影,江苏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目前江苏研究生教育无论在专业和层次上都无法与此相适应。经过多年发展,财经、管理、农业、中文、医药等专业因受市场机制和就业范围的影响,己基本上能满足需要,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英语、计算机科学、金融、保险、证券、工商管理、政府公共行政管理、财会、商贸、旅游、法律等学科专业需求仍较旺盛。

三、江苏省学科建设的布局设想

1 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学科专业布局较为齐全,研究生教育及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位居全国第三。我省已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7所,有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3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4个。“十一五”期间,博士学位学科专业一级学科授权覆盖率应达到75%以上,新增博士授权单位3-5所。现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5l所,硕士学位授权点645个。“十一五”期间,硕士学位学科专业二级学科授权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新增硕士授权单位5-10所。

2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海洋工程、生物工程、国防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专业。瞄准江苏现代化建设重点发展的产业及学科发展前沿,以江苏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加强一批基础学科,改造一批传统学科,形成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以学位授权增列工作以及重点学科遴选为契机,大力发展应用学科,提高应用学科的比重,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科学、资源环境、现代农业、建筑和涉外经济、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3 积极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以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为标志,建立学科群。积极支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着力建设好省“重中之重”学科和省重点学科,引导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要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发展与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较密切的学科专业,切实提高我省学科专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高层次人才市场变化的需要,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充满活力、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富有江苏特色的研究生学科专业体系。

4 重视重点高校的学科建设,建好研究生培养基地。江苏博士和硕士层次的高级人才主要是由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承担的,现阶段要进一步发挥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建设高校在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方面的作用,使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建设高校博士点数占全省的80%,硕士点数占70%。同时,大力提倡高等学校与科研单位和其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全面启动“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5 应该减少财经、管理等长线学科专业的招生,扩大社会急需电子、信息等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增幅较大,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从规模和质量而言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江苏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以20%增速发展,部分专业基本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博士研究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各方面对高学位人才的需求缺口仍很大。

四、加强学科建设,建设高教强省的实施思路

1 努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在国家宏观指导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自我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层次和规模。研究生教育要积极发展,应当逐步解决好发展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建立起具有一定先导性的、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够不断适应社会需要、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发展机制。政府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改革目前的管理体制,逐步做到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政府通过经费投入进行宏观调控,学校按社会需求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层次和规模。

2 力争获得全部学科、专业布局权,满足江苏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和省统一领导下,进行学科布局优化工作。通过努力,江苏省要获得硕士授予单位和全部硕士学位专业评审权,获得专业学位评审权,获得博士学位专业评审权。扩大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建设的自主权,对于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的学科,可以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要增强学科建设的开放性,广泛寻求社会支持,依托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部分应用型学科。鼓励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积极支持、参与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应面向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3 加强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建立一批能适应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代表江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各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支持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建设120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40个省重点学科;省“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应当建成省内顶尖、国内一流、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学科;省重点学科应建成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好一批校级重点学科,使之成为国家、省级重点学科的预备队,形成与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建设要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特别是能为江苏带来较大经济效益和明显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科技平台;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使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知名专家。

4 鼓励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在相关专业建立学科群,努力增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生培养规格和模式的改革,积极进行拔尖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现代社会体现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专业或职业知识和能力、运转方法方式,只有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才能使社会需求与个人要求得以统一和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要求研究生培养的跨度更大,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其模式与方法不尽一致。学科专业之间要相互渗透和交叉,在相关学科专业建立学科群。建立并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因材施教,确有特殊才能的研究生可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吸引有培养前途的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

5,建立有利于江苏和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动态适应机制,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要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效率。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强同社会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近几年来,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还不快,对江苏省结构调整优化的先导促进作用还不显著。研究生教育必须精心规划,了解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和规模,调整专业研究方向和修业年限,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要坚持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建设实际,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着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实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要与国际水平大体相当。

高等教育强省,是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龙头,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起着带动和保证作用。江苏要在全国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高等教育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科学技术支持。江苏省的学科建设必须和江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要逐步形成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三位一体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全面发展,为江苏省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责任编辑 张向凤

作者:姚纬明 卢孙中 傅 静

工程专业建设的电子信息论文 篇3:

上一篇:外源式融资解决资金匮乏论文下一篇:企业询价采购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