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论文

2022-04-21

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论文 篇1:

“学案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意义基础上,论述了运用“学案导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行性,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加以阐述.

[关键词]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知识自我构建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凝聚和知识方法的指导,而应是一个为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探究学习经验,提升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过程.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将教学定位于学习主体的确立、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尝试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学案导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帮助和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亲历充满探索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科学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的内涵意义

“学案导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形成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科学地运用数学研究方法进行自主、协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及主体意识的变化作为评价标准,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引向学生的“学”.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程观、教材观和知识观,改变了课堂学习的方式,也改变了学习的价值观与评价观,真正意义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过程,鼓励和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有效地完成建构知识的过程.

运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数

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

1. 运用“学案导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行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突破口,使学生在更加明确、更加清晰的学习意图和需求的引领下,亲身经历课本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疑难点的讨论交流、知识方法的归纳引领等过程,这不仅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而且能满足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探究经历,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怎样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之中.

2. 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活动分为六个环节,即“自主先学—展示交流—课堂讨论—精讲释疑—归纳总结—达标检测”.

(1)学案引领,自主先学

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所提供的适当抓手,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助学”及“支架式”的帮助. 因此,学案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目标的要求,能适用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课堂上可将学案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学案的指导,通读课本、观察操作、尝试解决学案中的问题,以获得学习中的切身体验,完成知识的初次建构.

如学习“平方差公式”时,教师恰当确定课前预习的目标和要求,在问题导学部分设计如下学案:

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我引导,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并解决问题,自我完成知识的初次建构,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新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把握.

(2)小组汇报,展示交流

由于学生自身经验、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在根据学案自主学习中往往不能理解某些知识不是很到位,同时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不够多样化,所以,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及早掌握学习信息. 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由组长检查、汇总小组成员的预习成果及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理解的疑难问题,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充分展现和表达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见解. 最后,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挑选上、中、下三类学生示范解答自学思考题,学生不断尝试解答自学思考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 同时,通过汇报、交流,能暴露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下一步课堂讨论和点拨引导作参考.

(3)课堂讨论,深化认知

此时进行课堂讨论不仅能使学生在前两个教学环节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并继续深化,使学生中存在的不够准确的认识及时得到纠正,而且能通过讨论实现“兵教兵”,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如“平方差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去尝试寻找法则,此时可引导小组进行讨论. 比如:学案中温故的3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有的小组可能会想到每个算式的结果只有2项,有的小组能够想到算式的结果是一个差的形式,有的小组发现结果中的每一项都能是平方的形式)这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与讨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经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历程.

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四点:①讨论的问题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疑点;②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可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可让小组讨论,也可组织辩论;③组织讨论时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成为直接参与讨论的主体;④教师要巡回了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把学生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做一个简要记录,为进行有的放矢地精讲释疑作准备.

(4)精讲释疑,点拨引导

对于学生讨论中仍未能解决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必须由教师做出“精讲”,以疏通学生思维渠道,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所谓“精讲”,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要讲教学内容的精华,即讲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疑点问题;二是指课要讲得精彩,要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三是指对重、难、疑点问题要讲得精确.

如教学“平方差公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组成,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如公式(a+b)(a-b)=a2-b2中的因数发生变化,如变为(a+b)·(-a+b)时,结果就不是a2-b2了. 要引导学生发现平方差公式的本质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关键问题,掌握关键方法、关键技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5)归纳总结,自主建构

数学学习不是由教师把数学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因此,学习新知后,可引导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整体回顾,以自我总结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概括总结、生成意义后,促使其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整理与内化,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并实现思维方法的理性层次跃迁,从而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为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搭建新的着力点.

当然,对于学生普遍感觉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归纳总结的教学内容,应由教师引导学生做出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归纳出本课时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二是要讲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6)达标训练,拓展提升

这一教学环节的主要功能是有效测评、及时补救,力求知识、能力协同提高. 达标训练题要按课时教学目标要求,遵循导向性、基础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原则精心设计. 达标训练题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述的,也可以是动手操作的. 训练的形式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也可以让学生自行练习. 在达标训练阶段,对于学习有困难、当堂无法完成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及时的点拨帮助,或利用适当的课余时间帮其补上.

以上六个教学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但并不是不能改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灵活运用.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效改变学习方式,激发自主学习意识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亲历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地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

作者:郭子娜

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论文 篇2: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策略研究

[摘 要]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的设置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设置优良的课堂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为了更好地优化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本文就“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活动单导学”模式;初中数学;课堂问题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在新课改下大力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新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这里把活动单导学模式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中来,以此为指导,创新和优化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为初中生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数学课堂. 下面就从具体四个方面来阐述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策略.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情境化

初中数学学习正是初中生树立数学学习思想与目标、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所以教师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进行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型中提倡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情境教学. 即在数学课堂的问题设置时,首先根据教学的实际条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化情境,把学生导入到这一数学情境中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这一数学问题. 使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更多的同学分享自己在数学问题中的思路.

案例1 初一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的内容. 在本章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PPT上插入展示本章的章前图和在网络上收集的其他一些有关直线、平行线、相交线的图案,并配备轻快的音乐. 教师导入问题情境: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也不是完全笔直的,但是当我们把其看为直线时,会有怎样的视觉呈现结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老师展示出来的图,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讨论,说一说图中直线的特点,并利用已学的知识,找找图中的对顶角. 如此一来,学生先会被教师利用音乐和图片呈现的课件吸引,注意力就集中到课堂中来,同时会对教师就这些图片进行的提问感兴趣,并且对问题的答案是通过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得出. 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全进入到有关此章节的数学课堂问题引入的学习中来. 这一数学课堂的问题化情境结束之后,教师先进行前面图片观察的总结,接着,教师可以进行下一数学学习活动,如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活动. 在学生们紧盯着老师完成这项表演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剪布时,加大握紧把手的力度,可以观察到什么变化?并鼓励学生们以两个指头假扮剪刀,拿出一张纸,自己进行演练观察,进而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教師在本章教学当中设置的这两个以活动单导学模式为指向的问题化情境的教学,无疑很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层次化

初中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并没有特别多和深入,其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接受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等都还处在不够成熟的发展阶段. 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可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难点和重点. 在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环节中,也要充分考虑初中生尚处在数学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阶段,把握好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的层次化,通过由浅到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更深奥的数学知识. 这也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所推进的一种教学策略.

案例2 教师指导初二的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的数学内容. 教师先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分析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在完成了这部分的学习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小节的内容了. 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节的数学内容时,教师为学生精心设置了课堂数学问题.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采用活动教学的模式,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难度层次不同的数学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们在纸上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量取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依据量取的数值,再画一个与这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一个新的三角形,把这两个三角形都剪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等,并说出这两个三角形的特征. 由此,同学们很快就得出“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结论.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全等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在这一问题得到验证之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提问:“上面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都成立,那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两个角和其中一角的对应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全等三角形呢?”就这样一步步来拓展学习,问题设置的层次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在学生掌握了之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更有深度的数学知识.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时机化

在任何学科的学习当中,要想提高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合适的时候提出问题,以发挥问题设置的最大效益.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提问,其对问题设置的时机化的要求就更为严格. 数学活动单元问题的设置当中,选取最为合适的提问时间,这种时间的选取以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为宗旨,能从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中,推动数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使学生通过这一数学问题,有更多的发现与思考,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案例3 初三学生在学习“圆”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们在一个圆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和∠A1OB,将圆心角∠AOB绕圆心O旋转到∠A1OB的位置. 然后让同学们来观察思考,以此一起证明了“在同一个圆里,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其所对的弦相等”. 在证明了这个结论之后,教师应当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出问题:“在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是否也有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呢?请同学们思考.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新的思考,把这个结论的前置概念拓宽了,从“同圆”拓宽到“同圆或等圆”,并且趁着同学们对前一概念的探究热情还在,继续鼓动学生们进行新一轮的思考.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实际化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学生们所学的数学知识一般都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依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要注意数学学习的应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生活化的思考,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当中,也要把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运用起来,要在问题的设置中充分展现这一点,做到学以致用.

案例4 初二的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时,就可以把数学问题和实际联系起来,实现数学知识从理论到实际的过渡. 如教师考虑到下周班上就要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就给学生们设置了这么一道题目:下周我们班不是要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吗,现在要计划我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需要购买的两种奖品,钢笔和笔记本,若购买钢笔3支和笔记本2个,共需60元,若购买钢笔5支和笔记本3个,共需95元,求钢笔和笔记本的单价. 教师设置的这个题目与同学们的生活相关,同学们的兴趣首先就会高涨起来. 题中所涉及的钢笔和笔记本又是学生们日常学习所需的学习工具,学生对其的认知程度也会加深,就会更加乐意去思考、去解答此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举例,发散学生的思维.

总之,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突破了原有问题设置的局限,把情境化、层次化、时机化和实际化都融入问题的设置中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数学问题的思考中收获更多的新知识,健全学生的发展.

作者:徐小燕

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论文 篇3:

导学互动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于师生之间地位的转变,也就是越来越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导学互动这一教育模式就很好地尊重了这一教学理念,也能够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建设一个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导学互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良好师生关系的相互引导之下,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教学开展和教学方式创新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互动;直观性;合作性;评价性

导学互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理念指导之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像以往一样为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要发挥自身教育引导者的作用,发散学生思维,并使其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导学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地尊重了这一教学理念,也真正地落实了学生主体和教师引导这一核心。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挥导学互动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各个环节的不断学习中掌握最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和把握数学内涵。同时教师也要以自身为主要引导,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主要方向。基于此核心理念来开展初中数学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发散学生思维,而且还能够真正地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一、紧抓导学直观性

导学互动的目的是在于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自主探究中把握数学的核心内涵。但是数学若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则很难做好课堂的有效导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做好导学的直观性,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所学内容,同时也要以导学的直观性来创设一个丰富的情境,来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紧抓导学的方向,直观性通过思维导图或者是展示教学大纲的方式来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要方向,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以《轴对称》为例,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做好教学内容的直观导入。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蝴蝶的图片,让学生探究这是否属于轴对称图形,然后再展示多个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在分析和探究中讲述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体现教学的导入性,也能够在学生自主探索中了解,轴对称就是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而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样一来就让学生把握了教学的核心内涵和教学重点,也体现了教学的导入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此之后,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整个教学的思维导图。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把握整个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让学生以目标为基本点进行自学。在此之后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分支来兼顾学生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二、做好互动合作性

要想做好导学互动目的就是要体现教学的导入性与互动性,这一互动性往往是针对学生来说的。由于初中学生性格较为活泼,在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生生互动之间的小组合作来实现相互监督,同时也能够在不断地交流中体现思维的发散,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以《图形的旋转》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自学教材上的内容,然后通过巡视的方式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了解学生的重点与难点。例如部分学生并不能够按照要求来画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或者是不能够根据旋转的性质來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就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活动,将自己的疑难点在小组讨论中进行自主地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体现小组合作的监督性,也体现小组合作互动当中的思维发散性,使其在不断地探究中解决学习当中的困难。

三、把握教师评价性

导学互动的主要目标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握教学的核心内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发挥作用教师需要以教学的主要方向为基础来发挥作用,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以评价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归纳总结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要想真正地发挥教师的评价性,并且做好课堂教学的归纳总结,教师首先就要做好教育引导。以《勾股定理》为例,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是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归纳与总结本章学习课程。例如让学生归纳和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同时也能够根据教师所指引的方向来保障教学的有序进行。在此之后,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探讨或者是自己的见解进行反馈指导,例如针对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可以给予准确的解答,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的指导,来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其进行查漏补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真正地实现导学互动,在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也以教师的有序引导保障教学的有效进行。

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以学生自主探究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既能够加强初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强化,也能够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之中做好反馈总结,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童艳.初中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中),2017(14):18-18.

[2]欧阳文都,林柳清.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4):1.

作者:苏兴军

上一篇:缺陷式情境本科教学论文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大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