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医院护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医院护理文化的提升已成为医疗市场竞争的焦点。如何将医院文化与临床护理紧密结合,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已成为当代护理从业管理人员关注的视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研究型医院护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研究型医院护理论文 篇1: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联合三甲医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

[摘 要]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联合三甲医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旨在全面的提升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护理人才,满足临床医疗需求。

[关 键 词]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三甲医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卫校教育具有特殊性,直接与学生的就业岗位挂钩。在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普通教育职业素养,更加需要具备医疗卫生行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即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近年来,中职卫校护理专业联合三甲医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不断的强化实践性、技能性教学,全面的提升护理专业师资力量。基于此,本文对中职卫校护理专业联合三甲医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展开具体的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

中职卫校自始至终承担着培育基层护理人才的重任,而且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基层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急需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护理人才。因此,中职卫校紧紧围绕“为社会办学、为基层服务”教学原则,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强大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护理人才,基于此,在教学任务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普通教师的职业素养,更加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医疗护理技能的职业素养,在注重护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不只是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与教师资格证的简单累加,而是注重考核教师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临床护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临床服务态度和能力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既要精通医学基础、临床各科理论知识,又要经用相关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和素质。

二、我国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教师来源结构

近年来,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多来源于医学高校的毕业生,这些医学高校的毕业生,虽然通过了护士资格考试、获取了国家医师资格(相关职业资格),但是他们大多数只具备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缺乏实践经验,护理实践能力比较弱。

(二)教师职称结构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职称结构为:15%的双师型教师属于高级职称,30%的双师型教师属于中级职称,43%的双师型教师属于初级职称,剩余的14%属于医学相关职称,主要以初级职称为主,其次为中级职称。可以看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教师职称比例不协调现象比较严重。

(三)教师学历结构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职称结构为:1%的为硕士学历,96%的为大学本科学历,其他学历占3%。可以看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缺乏高学历层次的教师人才,学历结构不合理现象亟待解决。

三、我国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认知不成熟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环境下,人们对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实施双师型教学的认知度并不高,在思想观念上,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认知偏差,对其重视度不够,因此,在教师培养中,往往采取消极态度,不重视教师培训,缺少资金投入,使得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步维艰。据调查,85%以上的中职教师对双师型认知不全、不成熟,甚至其中的40%中职教师对双师型一无所知。

(二)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不统一,尚未构建完善的、规范的评价标准(未得到相关管理部门、社会、学校乃至学生家长的认可),评判标准的五花八门,容易扰乱相应的管理秩序,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双资格”“双职称”等不合理现象的存在,然而,对“双师型”未作出任何的科学评判,缺乏具体、规范的落实指导方案。据调查,90%以上的中职院校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

(三)实践能力弱

目前,我国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教师数量以及教学质量与其规模严重不符,尤其双师型教师人才比较匮乏,虽然具备过硬的临床护理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能力,而且由于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事业起步较晚,缺乏实践培训平台,双师型教师培训缺乏完善的体系,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往往导致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难。据调查,85%~96%的中职教师实践能力弱,难以承担实践教学重任。

四、中职卫校护理专业联合三甲医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双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联合三甲医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两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根据双方的利益诉求,综合的考量平衡两者健康发展的契合点,建立平衡发展的长期合作机制,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三甲医院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教师、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并且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宣传与指导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宣传与指导,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双师型教师特点与培养价值,从而促使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顺利进行,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人们对中职卫校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联合三甲医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需要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一方面督促教师自主的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尽可能地降低负面影响,带动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能力

中职卫校可以定期安排护理专业的教师到三甲医院进行进修、深造,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专业人员指导其实践学习,并且实时审核学习成果。另外,中职卫校需要加强与三甲医院的实时交流互动,及时掌握动态的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融入自身的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中职卫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总而言之,中职卫校护理专业联合三甲医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比较强的工作,中职卫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护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因此,中职卫校在秉持“为社会办学、为基层服务”的办学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需要加强与三甲医院构建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宣传与指导,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并且积极的搭建实践平台,提升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全面的提升中职卫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富献,邓建春.中职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237-238.

[2]赵丽荣.加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09-110.

[3]闫金玉.Secondary colleage in 1992 and scheme to create construction [J].Journal of clinical teachers in medical information, 2014(15):13.

[4]陈漪静,孟增果.中职卫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22-23.

[5]张建梅.浅谈中职卫校校企合作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3):427.

[6]马卫芳.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新校园(上旬刊),2013(7):104.

作者:黄湄景

研究型医院护理论文 篇2:

对新形势下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医院护理文化的提升已成为医疗市场竞争的焦点。如何将医院文化与临床护理紧密结合,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已成为当代护理从业管理人员关注的视点。同时繁荣医院护理丈化,也是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关键词〗医院护理文化 建设 思考

【关键词】新形势下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思考

护理工作做到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是护理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体现。医院护理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护理人员的思想和行为,是-种以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意志化、信念化的群体意识。

其能促使护理人员产生协同一致的力量,围绕患者及其需求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体现医院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因此,医院护理文化的繁荣与否,将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和谐的医患关系,影响着医院发展环境的优化。新形势下大力开展人性化的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1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在医院,护理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在护理活动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感觉和评价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的和谐

1.2 医院的护理服务能把全体护理人员的时代感、使命感与责任心充分发挥出来,形成-种信仰相通、人际和谐、感情相配、理性相知、事业相携的良好氛围。医院护理文化具有整合-体的凝聚作用,先进的医院护理文化,能够造就-支思想统一、纪律严明和战斗力很强的护理专业人员队伍,推动医院护理水平迈上新台阶,良好的情感投入在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3 新时期医院护理服务集中表现为人性化的护理,是和谐医患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人性化服务正是当今医疗服务领域的最高境界,也是下一步医疗服务努力的方向。人性化护理以其对“人、健康、环境、护理”的独特见解,以其“我能为病人做什么”的理念,把护理连同爱心融为-体,以务实的精神丰富了护理服务,满足了病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人性化护理让护理人员转变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护理工作流程,深入了护理人员及广大患者的内心。人性化护理的主要特点是在细微之处体现对生命健康的关爱,安全、高效、优质、舒适、满意,正是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本质。

2 新形势下医院护理服务内容与要求

医院护理服务是医院护理这-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在为人类提供护理、保健服务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服务文化和精神服务文化的总和。新形势下医院护理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是创新性:要求护理人员打破传统的思维,尽快实现“以医疗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深入研究护理服务的内在规律,实现理念、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

2.2 是情感性:护理服务服务是-种情感型的亲情文化。我们要看到,医疗市场既是“商场”,也是“情场”。情为商先,方能情通商顺,要热情为各类对象服务,尤其要理解病人、尊重病人、关心体贴病人。要坚信真情服务,必然会换来服务对象的赞誉和传扬

2.3 是实践性:在医疗过程中,护理服务文化既是一种边缘文化,也是一种实践文化,但它却始终贯穿并渗透于整个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服务文化相对于其它领域,更尊重人的尊严和心理感受、注重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因此,护管人员在提供服务时,一定要善于研究服务对象的不同文化需求,以求得其心理及文化上的认同与支持,为其提供适宜的护理服务。对病人说话甜一点、观察细一点、操作柔一点、爱心多一点、效率高一点、服务诚一点的理念

2.4 是协调性:护理是由多部门、多范畴组成的复杂系统,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手段的快速更新,服务的整体协调性越来越突出,护理人员只有与其他人员密切配合,才能确保护理系统功能的全面实现

2.5 是社會性:护理服务是个开放系统,社会文化为护理服务文化提供依托和向导。如今“医不叩门”、“坐堂行医”的时代早已过去,医护人员不仅要着眼于院内服务,也逐步开始走出医院,面向社会提供保健服务。所以,护理服务文化不仅在医院主体间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也向社会特定群体如病人和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起着辐射和推动作用。

3 新形势下繁荣医院护理文化的思路与对策

3.1 进一步明确医院护理文化的创建目标。一是要切实转变观念。创建护理服务文化首先要转变过去患者求医院的思想,明确医院与患者的生存依赖关系,即患者是我门的衣食父母,树立医院离不开患者的服务理念。把患者看成是顾客,为顾客提供平等、持续、满意的服务。把顾客看成是亲人,是朋友,建立顾客没有错,顾客无小事,处处要细心的理念。二是要教育全体护理人员在意识形态上和整个医院的价值观一致。在创建医院医院护理文化过程中,人是决定因素,以人为本,注重护理人员的从业精神、自身素质、心理疏导等,使工作环境处于良好的氛围中,重视提高内部服务意识,激发广大护理人员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达到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三是要确立创建目标,制定护理理念有目标,才有奋斗的方向。因此,通过培训、宣传、制度化管理、榜样等多种途径,使护理人员形成共有的理念、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确立让患者高度满意的奋斗目标,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护理理念

3.2 努力营造人文关怀的医院护理文化氛围。一方面,注重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是整体护理必需的背景知识,是人文精神在为患者护理服务中得以体现的必备条件和工具。难以想象一个虽已熟练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但缺乏社会、心理、伦理等起码知识的护士在整体护理中会有所作为。

为此,要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开展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为护理服务文化的创建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营造人文氛围。要在病房和门诊努力营造一种充满爱心和人情味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与患者和家属建立起融洽的护患关系

3.3 以人为本,创建不同的服务目标,提供亲情化的医院护理环境。护理服务最理想的状态,是能敏锐地察觉出不同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予以满足。除了需了解不同患者的文化背景、民族信仰、个人习惯、需求层次因人施护外,还应认真评估判断出每位患者的心、身问题和顾虑.,制订出个体化的护理方案,认真实施,真正把整体护理落到实处,使每位患者的心身处于最佳康复状态。要理解、尊重每位患者内心的情感世界,满足不同患者的意愿,使医院这一救死扶伤的舞台真正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同时,真诚而恰当的亲情化服务,能缩短与患者心理上的距离,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满意度,从而赢得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认可。在亲情化服务中要求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审视自己的职责,领会和思索亲情化服务的内涵,把患者当作“熟人”、“亲人”,理解、尊重、关爱患者,主动关心、解决患者的生活需要和困难。与患者交流时态度和蔼,想患者所想,不断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让患者感到亲情的温暖,给患者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之感

3.4 严格管理,强化责任,努力构建安全的医院护理服务体系。一是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培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成立护理质控小组,制订质量考核标准,规范考核内容,使护理查房、检查、质量考核制度化,规范管理行为。对科室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整改。二是在病情观察上唤起护士的责任意识,培养其有意注意的品质,以形成护士敏锐的观察能力。做到业务精益求精,工作细致入微,技术操作严格查对贯穿于整个护理行为中。鼓励和倡导团队协作精神,防范护理缺陷。三是强调护理的预见性,积极预防和解决患者潜在的和现存的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分工排班,不能以工作人员需求为依据,而要以护理量和患者需求实行弹性排班,护理管理上要知人善任,强弱搭配,严密而没有漏洞,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护理管理》杂志,20082009合订本

[2] 唐新华.《医院BB务战略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

[3] 《中华护理研究》杂志,2009年合订本

[4] 《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6-2008合订本

作者:李月庆

研究型医院护理论文 篇3:

全科护理在基层医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摘 要】目的:在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采用全科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临床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分析组65例,展开全科护理干预;对照组65例,展开常规护理干预,对比组间护理满意度。结果:分析组患者满意度占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行护理干预前,分析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分组护理后对照组SAS评分、SDS评分高于分析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全科护理干预后,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对患者预后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全科护理;基层医院护理;护理满意度;心理情绪

作为基层医院,其重点便是为常见疾病提供有效的诊疗服务,对危重疾病展开救护,发现疑难疾病能够及时处理等内容;但是基层医院相对较小,设施不够完备,护理人员短缺,造成护理工作的衔接性不佳,也使得整体护理质量得不到提升[1,2]。为此需寻找更加有效的护理方法应用在临床中,本文则选择1年内的130例患者为对象,分析在基层医院应用全科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详情如下说明。
1 资料和方法

1.1 臨床资料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临床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析组65例,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32岁~73岁,平均年龄(51.05±2.65)岁,包含神经科患者5例,妇产科患者4例,消化科患者7例,呼吸内科患者10例,骨科患者6例,心内科患者10例,普外科患者23例。对照组65例,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33岁~74.5岁,平均年龄(52.42±2.70)岁,包含神经科患者7例,妇产科患者5例,消化科患者12例,呼吸内科患者6例,骨科患者4例,心内科患者11例,普外科患者20例。此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且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均没有意义(P>0.05),存在同质性。

1.2 方法

纳入分析组中患者行全科护理干预,详情如下说明:提升全科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根据基层医院的自我现状,展开全面性的护理,定期对医院中的常见疾病展开培训,从而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需在护理工作开展的时候,更多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实现动态的、全方位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操作,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展开护理培训的时候,需重点培养其思考和观察方面的能力,让护理人员能够以专业的、规范的落实护理操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需迅速、科学的展开处理操作;另外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该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患者,在工作中明确自身职责,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

分析组患者满意度占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2.2 心理情绪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行护理干预前,分析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分组护理后对照组SAS评分、SDS评分高于分析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于基层医院护理工作落实中,因为患者疾病的种类繁多,相对应的护理工作会比较繁重、复杂,且护理人员的缺失以及专业知识不足等因素,均造成了护理工作质量得不到显著提升,对患者的身体恢复极为不利[3]。鉴于此,为更好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全科护理模式便应运而生,此方法通过培训专业人才,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方面为患者展开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医院要以工作为导向,通过定期的护理知识培训和考核,同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其制度,不断强化思想的实施,并将思想落到实处,让护理人员通过实践操作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提升基层医院整体护理工作具有积极推动作用[4,5]。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落实全科护理干预模式后,能够进一步对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加以疏导,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整体护理质量,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庆苗.全科护理意识在基层医院综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8):148.

[2] 李超.全科护理在基层医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家有孕宝,2020,2(2):144-145.

[3] 刘珍.全科护理在医院护理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20,7(3):154-155.

[4] 宋万英.关于全科护理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的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13):162-163.

[5] 石静伟.全科护理意识在基层医院综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131-132.

作者:茅李娜

上一篇:医院市场营销审计论文下一篇:软弱地基桥梁工程论文